新课程标准生字词教学论文

2022-04-25

摘要: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给英语教学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也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更好地体现互动。本文从教材、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等几个层面上,探讨新课程理念下师生行为的变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课程标准生字词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新课程标准生字词教学论文 篇1: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探析

摘 要:新课程对初中数学教学结构的定位是以教师、学生、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因此强调我们的教学要全面,尊重学生主体,加强教师的教学指导,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对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面对数学新课程改革,我们数学教师应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努力创新自己的教法,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走进一个全新的角色,来演绎一段全新的课程。新课程对初中数学教学结构的定位是以教师、学生、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因此强调我们的教学要全面,尊重学生主体,加强教师的教学指导,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效率的提高。笔者在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感悟颇深,就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进行了如下思考和探析,以期与同行共勉。

一、新课改后对数学教学的新认识

新课程改革后,大力倡导以“学生为本,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今后的数学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终年辛劳而收效甚微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导入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情境教学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去,为新课程课堂教学增添了一道亮点,情景教学主要是以生动形象的情景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设置情景,将知识放在真实、生动的情景中。数学最早起源于生产实际和日常生活,生活中的实例比较具体生动,可以利用生活实例去分析揭示事物的规律,其中也探索知识的重要方法。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生活场景和事物出发,让学生字身边的事物中熟悉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趣味。领略数学的魅力。例如教学中的“不共线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的知识点,可以从身边的建筑、桌椅等的基本构造了解起,让学生观察几条腿的桌子比较稳,自行车的车梯等从生活中的实例总结出课本的知识,使学生深有体会。从实践入手,寻找公式定理的突破口,凭日常生活进行设问,创设情境,达到唤起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强调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将不再是最好的老师,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我们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都要对学生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并且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要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

四、注重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要“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只有他们感兴趣才能共同交流,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把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建立起联系,把实物的、图画的、口头的以及心里描绘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发展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拓宽和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优越性。例如,我们在教学概念时,就可以把学生引导到一个需要使用这个概念的背景境界中去。在他明显地感到需要这个概念时,再来总结出这一概念。这样做了以后,这个概念就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突出而又很切实的印象。以后一遇到类似情况,他会立即想到运用这一概念的。所以,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本质就是,先产生对数学“用”的需求,然后再学数学,“用”数学。

五、注重评价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数学教学评价具有多重性。其一,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有不同的评价目的,例如上新课前的评价和新课结束后的评价目的就截然不同。其二,对程度不同的学生体现不同的评价标准,做到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三,评价方式与手段灵活多样,体现多途径、多方位、多形式。另外,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学作用,以学生自评为主,培养自我评价和调节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鼓励评价为主,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参考文献:

[1] 陈兴群.新课程下数学教师的新观念[J]时代青年教育2012(03)

[2] 陆锦春.谈初中数学新课的导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2).

[3] 刘海亮.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J].中华少年2012(10)

作者:王兵

新课程标准生字词教学论文 篇2:

新课程实施中师生教学行为的转变探讨

摘 要: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给英语教学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也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更好地体现互动。本文从教材、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等几个层面上,探讨新课程理念下师生行为的变化。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英语教师 师生行为转变

一、课改:传统·借鉴·创新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兴办私学课程是“六艺”,所倡导的是愉快教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如果我们把《论语》也视为一部教学档案,可以从中透视出师生课程实施中所体现的无拘无束,充满快乐,个性洋溢和积极情感。到了韩愈的《师说》,教学实施可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似乎教师可以解决学生的一切问题,教学实施的定位太高,对大多数老师而言太难,对少数“圣人”来说不难;广大私塾先生就只有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先贤的经书了,读书从而成了苦差事,而教师、家长用苏秦“头悬梁锥刺股”,李白“铁杵磨成针”等典故来激励学生吃苦。

传统的课程实施体现为“三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其实质是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宰者,是权威,是教学发言人;学生则成了“听众”,无生命活力地被动接受。课程实施中“满堂灌”、“填鸭式”、“死记硬背”屡见不鲜。传统的课程实施使学生失去了梦想和激情,失去了积极态度,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失去了活泼和开朗,同时缺乏素质教育倡导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继承传统课程实施的精华,借鉴国际先进的教学模式,新课程的实施应探索新的“三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个人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课程改革目标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对课程实施的创新性要求。我国在教改实践中创新的教学模式有很多,形成了所谓“四大家族”:学导式教学实验、目标教学实验、情境教学实验和创造教学实验。

二、教师:引导·组织·参与

按行为主义的理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程实施中的行为是向学生灌输前人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明显地接受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应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组织、帮助学生对新的信息重组改造,生成新的意义;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念,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学习资源的指导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课堂行为与教学效果的评价者。

现代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把学习还给孩子,把教学自主权交给教师。学习有很多条路,教师是领路人、引导者,课程实施中应重视学生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鼓励他们发展自我思考与自我决定的能力,以学生为本体,重视发现式的教学与学习,引发学生无限的学习潜能。傅道春教授认为:在信息网络时代,教师的引导、促进者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等。

以“教学互动”为特征,其理论基础是“师生统一主体说”、“教学最佳结合说”。教师的引导作用在三段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使教与学达到最佳结合,激发起学生学习需求,调动了情境因素,创造条件发展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向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发展,达到从“教”到“不教”。

为真正把学习还给孩子,课程实施中教师的组织行为应民主,借助规则来建立稳定的秩序,班集体的决策、活动程序与进行方式由教师和班集体核心成员共同讨论决定。既将自己视为班集体之一员,又积极提供建议供学生参考,通过情感的融洽,团结合作来体现组织的主动作用。课堂上从强调教材这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使课程实施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围绕学习内容,加大学生课堂参与活动的比重,追求学生“动”起来的课堂气氛,也就是日本广岛大学教授片冈德雄称之为“支持型气氛”。课堂上,提出学习目标后,教师要增加走动,扩大与学生的多种交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增加对学困生的提问,寻找研究课堂问题的焦点,组织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学生发现后的反思,引发学生掌握探索的方法与步骤等。

国际教育大会给各国教育部的建议书明确建议:“学校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生之间新型关系的建立(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成为更活跃的合作者)。”师生间的合作除了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外,还应该成为课程实施中的参与者。作为学习的参与者,教师要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教然后知不足”,努力弥补自己知识的欠缺。

在新课程实施中,由于学校职能的变化,教师评价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课程资源的变化,关注学生范围的变化,教师更多地履行着多样化的职能:组织学生的学习,开发社区内新的知识资源,注重学习的个性化,与教师们广泛合作,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家长合作共同备课,请家长提供社区教育资源,参加校内服务、课外活动,学习倾听与访谈等,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北师大最近对中国和英国少年的创造性进行了一项比较调查,发现中国少年的创造力远远低于英国学生。究其原因,除了文化差异,社会氛围不同,最大的差异在于教与学的方式:西方教育注重探索,往往设计多种活动;我国则重在“教知识”,把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学生学习是接受式,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记忆上。课程改革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学习活动中,谁也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能动学习,其主观能动性一是表现为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性(受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及价值观的推动和支配);二是对教学过程的制约性(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制约)。学生是教学过程中认识实践活动的主体,课程改革实施中的关键,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动性的主体。

新课程实施,就动机与态度而言,我们倡导学生从被动到主动,进而实现自主学习;就社会环境而言,我们倡导个人单独学习转变为善于和同伴合作学习;就教学方式而言,我们倡导从接受学习到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应体现为: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订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积极发现各种思考策略、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在学习中有情感投入,有内在动力,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认知活动能自我监控与调适。

学生自主学习更能提高教学效率,学生自主学习比被动听老师讲积极得多,学习有紧迫感,培养了竞争意识,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合作学习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要求合作者积极承担个人责任,相互支持配合,产生促进性的互动,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成效进行评估与提高。合作的形式很广泛,学生间、师生间、教师间,乃至学校与社会间、校际间的合作。有的教师在较为乏味的识字教学中,在同学间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同学间抢读生字,互相用“玩牌”方式来让学生生字过关,是有效的合作学习。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本质上是由一个团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共同设计并协同进行的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活动。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关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三个目标。钱伟长把这种学习过程概括为:针对某个问题搜集资料,了解教科书上所没有的、成功或不成功的经验,分析发展方向,对科学的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总结和概括,得出共性的东西,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办法,再经过实验证明这些想法是对的。

新课程的圆满实施有赖于师生教学行为的转变。只有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才能真正地实现师生教学行为的转变。其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教学行为转变了,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2003.

3. 缪水娟.教师角色转变细节[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施建平.让学习变得更轻松[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余文森.有效教学的案例与故事[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6. 黄启后.新课程实施中师生教学行为的转变[J].昆明:云南教育,2003.

作者:罗玉海

新课程标准生字词教学论文 篇3:

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几点认识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忽视其课程性质,偏离语文教学的方向,没有深入研究语文的本质。语文课上充斥的是热闹的流程、绚丽的多媒体、粗浅的训练等,这些形式主义教学,严重地影响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如果不能正确地解读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内涵,就不能准确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形式主义教学 课程性质

当前,新的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学生成了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出现繁荣而热闹的景象,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有的上成历史课,有的上成科普课,有的上成“表演”课,又唱又跳,又写又画。他们不重视字词句段篇的训练,不注重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使得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脱节,偏离语文教学的方向,没有深入研究语文的本质。有些老师不根据课文教学的需要随意地使用多媒体课件,结果讲课老师手忙脚乱,听课的学生只注意美丽的图片、动听的音乐、绚丽的色彩,对课文内容不太关注,教学效果不好,有的老师包办课堂教学,过于详尽的讲解占用了学生阅读领悟的时间,学生不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对优秀语言材料的记忆、背诵和对汉字的练习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的老师一味追求形式,讲了太多虚的东西,像走马灯,对三维目标没有认真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任意采用;教师脱离文本,盲目向生活拓展,淡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满堂问,问题设计随意简单,习题陈旧,训练粗浅,这些形式主义教学,严重影响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理念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老师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要进行人文教育,熏陶感染学生。而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对学生字词句段篇及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通过具体的语文活动,多读,多写,多积累,多感悟,获取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实质上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只有正确地解读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内涵,才能准确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为此,我们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一、制定明确的、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地,对教学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功能。语文课堂教学应有强烈的目标意识,目标不宜太多,选择是一种智慧。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契合文体的特点,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指出:“阅读和写作实际上都是文体思维,文体不同,目标内容也应有所不同。”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还要契合教师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具有的某些特长,都是课程的重要资源。比如诗歌教学,教师若善于言辞,可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引人入胜的讲演感染学生,让学生体会诗作的音律美和意境美;若长于分析,可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诗作的同时提高对诗作语言的感受力;若擅长写作,可领着学生翱翔于模仿诗歌创作的自由天空。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要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程资源方面,我们应树立“以课标为主体”的意识。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上做到有的放矢,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二、进行精辟的、切实有效的课堂讲授

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师精辟的讲授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师有效的讲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重难点知识,启发学生思维的方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必须先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讲授的基础。有效的讲授要遵循以下原则:(1)讲授要有吸引力。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多样的非语言表达及饱满的热情、充满感染力是具有吸引力的更高境界。在上课前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和练习的关键部分,在课堂进行中、结束时强调重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和知识主题。(2)掌握课堂讲授的节奏。保持和学生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又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教师在讲授时要保证过渡得简洁和条理,控制过渡的数量。(3)讲授要清晰明了。教师应该以有组织的、清晰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呈现新信息,指导学生获得对所学内容的清晰理解。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收集信息资源,列出学生感到陌生或难以理解的概念,告诉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明确课堂的主要任务,使讲授变得清晰。

三、创设磁性的、切实有效的问题情境

新课程教学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提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影响课堂教学实效的因素之一。课堂提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明确的问题;问题要难易适中,大小得当,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提问要有艺术性,形式要多样,环环相扣;提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语文课堂教学要善于创设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切实有效的问题情境,更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通过独立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应是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针对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强化、培养,使教师的主导性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主体性,进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少讲授、学生多涵泳”的理想效果。

四、选择恰当的、切实有效的教学媒体

教师要结合语文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充分利用教学媒体,制作为课堂服务的课件,让学生被文本内容吸引而愉快地进入最佳学习情境,开阔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语文课堂教学不宜过于追求观赏价值,教学媒体的使用切忌重新潮轻重点。语文老师要有自己的课堂自己做主的意识,不受机器的牵制与束缚,解放自己的手脚,滋养学生的心灵。语文老师自身就是最好的媒体,一手好字,一张铁嘴,真实实在地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深厚的功力应该渗透在灵魂深处,一举手,一投足,一扬眉,无论语调轻重缓急,还是抑扬顿挫,都展现出一种魅力,在课堂上形成磁场,让学生如沐春风。

五、进行深刻的、切实有效的教学反思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智慧的教学。语文课堂教学除了需要激情外,还需要智慧,那么如何追求课堂教学的智慧呢?途径恐怕只有一条,那就是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实践反思—不断反思总结—再实践探索,这样循环反复,积累经验,加深体验,理论提升,实践印证,常教常新。为了学生的成长,我们要自觉地反思,为了我们的发展,我们要自主地反思,进行反思性的实践,完善教学理念,提高专业素养,改善教学方式,审视教学组织形式与策略,追求教学智慧,提高教学效率,打造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课堂。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用教学目标引领学生发展是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精辟的点拨和启发是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手段,强化教学反思是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保障,突出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作者:张官福 杨志英

上一篇:室内陶瓷艺术设计分析论文下一篇:化工园区消防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