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建筑材料论文

2022-04-16

摘要: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直接决定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和结构安全程度,为保证用户生命财产安全,需将结构的抗震性能作为关键点来设计,根据建筑的平面布局、功能要求,合理地布置结构构件平面,合理的设置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同时,采取有效加强措施,强化土木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整体安全性,为建筑物整体安全度提供保证,满足用户的生活需求。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抗震建筑材料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抗震建筑材料论文 篇1:

探讨村镇抗震防灾中农村房屋建筑注意事项

摘要: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地震活动分布十分广泛,很多地方需要实施抗震预防措施,尤其是广大农村。所以,搞好村镇建设的抗震防灾工作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一设的飞速发展,小城镇建设的速度日益加快,农村房屋建设中暴露出来工程抗震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做好村镇建设的抗震防灾工作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抗震防灾;村镇建设;房屋建筑

我国的村镇建设由于所处自然环境条件及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影响,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结构形式和建筑材料是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一般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都没有正规的设计和规范的施工,大多抗震性能未予考虑。

历次地震害证明,地震时大量人员伤亡集中在农村地区,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乡村建设时的布局预防措施不到位,未考虑抗震基本要求。因此,本着减轻地震灾害的目标,同时考虑到国力有限的实情,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提出恰当的抗震设防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此前,笔者曾就农村小城镇建设先后本县各乡镇进行调研,结合房屋工程工程抗震管理的实践,笔者认为,搞好农村村镇建设抗震防灾作的关键,是抓好村镇建设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村镇建构筑物的抗震设计和按照抗震设计施工的一程质量。

一、编制好村镇建设的抗震防灾规划是抵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一环

农村村镇建设抗震防灾规划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本区的抗震设防烈度。

第二,合理有效的土地利用规划。区划出对抗震有利和不利的区域范围,不同地区适宜于建设的结构类型、建筑层数和不应进行工程建设的地域范围根据地震地质、地形地貌和各种环境因素划分出可能出现的滑坡、震陷、液化、水串等不利地段。

第三,避震疏散规划。按地震小区划给出的地震动工程参数,降低乡镇易损建筑组成部分,并考虑设置有足够抗震能力的可用于地震避难的场所。

第四,防止次生灾害规划。易燃易爆和有毒气体工厂应远离村镇居民点,制定有毒物品、危险物品的安全化具体措施。

第五,制定村镇生命线工程抗震防灾规划,尽量做到生命线工程抗震化。

二、村镇建筑的抗震设计是实践规划目标的必要条件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一条之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度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就是说,该区域的基础设施、中小学校舍、乡镇企业工程乃至村镇木石结构房屋,都要进行抗震设计。

村镇建设的公共建筑、基础设施、中小学校舍、乡镇企业工程的勘察设计工作,应由持有相应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或专项资质证书单位承担。对三层以下的民用住宅、村镇生土房屋、木结构及石结构房屋,也要依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

因地制宜,选择抗震性能良好的结构型式。农村建筑的结构形式往往是根据当地的建筑材料,采用木骨架、生土墙、砖墙柱、石墙等承重形式。在农房震害调查中美明,纵横墙咬砌的砖墙承重房屋,抗震性能优于石墙、土坯墙。因此,新建村镇房屋就优先采用砖墙承重房屋。尽量均匀的设置一些横墙,且与纵墙错缝咬茬砌筑,在墙体转角处适当加一些钢筋,均能有效地提高房屋抗震能力。

三、保证建筑物的施工质量,使其具备必要的耐震能力是提高建筑物结构抗震性的关键

除村镇建设的公共建筑、基础设施、中小学校舍、乡镇企业工程和三层及以上的民用住宅必须由持有相应资质的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外,三层以下的民用住宅、村镇生土房屋、木结构及石结构房屋的施工也必须保证施工质量。此类房屋的施工要考虑如下要点:

第一,在砌筑砖墙和石墙时要砂浆饱满,砌筑砂浆等级不低于,砌石要卧砌,尽可能多地搭接砌筑。

第二,砌体中设置的构造柱、圈梁及其它各类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构造柱的混凝土浇灌可以分段进行,每段高度不宜大于1米,或每层分二次浇灌在新老混凝土接搓处,须先用水冲洗、润湿,再铺一厘米厚的水泥砂浆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掉石子方可继续浇灌混凝土。

第三,土坯墙的土坯宜采用优质粘土,掺入草苇加适当的水压制而成。土坯应卧砌,并宜采用粘土浆或粘土石灰浆砌筑。

第四,生土房屋内外墙体应同时交错夯筑或咬砌,外墙四角和内外墙交接处,每隔厘米左右放一层竹筋、木条、荆条等拉结材料。

第五,任何墙体都不得留有通缝,农村村镇建设只要做到合理规划,有依据的进行抗震一设计,并保证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的质量,就一定能确保村镇建筑抵御来自于该区域内的地震影响。

作者:樊晓伟 姚胜利

抗震建筑材料论文 篇2: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问题

摘要: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直接决定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和结构安全程度,为保证用户生命财产安全,需将结构的抗震性能作为关键点来设计,根据建筑的平面布局、功能要求,合理地布置结构构件平面,合理的设置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同时,采取有效加强措施,强化土木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整体安全性,为建筑物整体安全度提供保证,满足用户的生活需求。

关键词: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抗震问题;加强措施

1导言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稳步提升,人们对建筑工程中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由于地震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会产生严重威胁,因而希望能够通过高质量的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来提升抗震效果。基于此,相关人员在对建设工程进行设计研究时,一定要注重于对抗震技术的探究,以此来确保发生地震灾害时,建筑工程能够具备较强的防震性能,继而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土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内容

地震是自然灾害事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会产生严重影响,土木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与人们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土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考虑外观美感,同时还要结合实用性、经济性等特点。发生地震时,建筑物的抗震构件会受到地震的严重影响,因此抗震设计要满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性能需求,考虑到结构弹塑性变形能力的设计效果,针对不同超越概率水平地震作用下土木建筑结构的性能要求、变形要求,设计人员要落实有效的抗震设计方案。土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需根据抗震规范要求进行,利用弹性方法分析内力位移,结合极限的状态进行设计。针对重要的建筑物或是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则采取时程分析法,在补充计算的方式下进行设计,对大震作用下土木建筑结构的变形状态进行计算,保证抗震设计效果能够满足其建筑性能的要求,提高抗震效果。

3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进行抗震设计的必要性

经过大量的地震灾害后,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建筑结构抗震性设计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概念设计”而良好的“概念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建筑结构的抗震性 。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合理地去选择建筑物的结构形式,以合理的建筑结构来进一步满足人们对建筑物的“大震不倒”的要求。开展抗震设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第一,为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稳步提升,人们对于建筑物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因而对建筑工程质量更加關注。建筑工程中提升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研究开发力度,将能够成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收益,降低建筑施工成本,很多建筑单位会存在偷工减料、减少工序的不良行为,这就致使建筑物难以达到抗震的设计标准,大多数施工单位都过于关注建筑物的外观,未对建筑物是否具有一定抗震能力的问题给予足够重视,因而在面对突发的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建筑单位在设计土木工程结构和进行施工时,一定要加强建筑工程抗震性能,促使建筑工程质量得到提升。第二, 推进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会包含各种建筑单元,因而要求在开展建筑规划时要做到通观全局、统筹规划,对于所有因素都要进行全面考虑。想要促使市政工程的正规性得到提升,就应加强提高抗震设计水平,以此来推进城市化的有序发展。发生地震时,若是建筑物严重受损那么必然会给城市的发展规划造成阻碍。因此,一定要确保建筑物具有很强的抗震性能,保证建筑物的寿命得到提升,并善于结合城市设计图纸来进行建设建筑单元,从而让建筑工程设计能够更加多元化。第三,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对于土木工程的设计研究,促使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得到高效提升,将有利于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推进城市的持续稳定发展。假如发生地震灾害时,建筑物具有很强的抗震性能,那么很大程度上将能够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效规避地震对于建筑物的破坏,将有利于创设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

4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用户抗震意识不足。为了强化土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效果,提高防震能力,要结合用户抗震意识不足的问题进行综合考虑,因为地震灾害的发生并不频繁,大多数用户感受不到地震灾害的影响,严重缺乏抗震意识和观念。在建筑施工中,抗震常识是必不可少的,这要求施工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具备一定的抗震意识,由具备丰富施工经验、抗震理论知识的人员进行设计,才能够保证施工效果。但是由于技术资源匮乏,现场施工中施工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难以将抗震性能的相关要求落实到位,经验不足。

第二,城市建筑规划科学性不足。建筑近些年不断立项,在规模和体量上均有所增长,部分区域建筑场地规划设计和规划的科学性不足,导致建筑的结构抗震设计工作难以顺利展开。特别是在一些危险区域内活动的断层软弱土层,建筑建设缺少提前的规划,选择地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足,形成了地基失效的问题,对建筑的抗震性能形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安全问题。在防震规划、编制等方面,制度建设也不完善,对于各类特殊土木建筑结构的规定缺少细化内容,土木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不理想,难以采取有效的建筑管控措施,给建筑的用户居住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

第三, 技术资源缺失。建筑的抗震设施利用率有限,整体的建筑质量受到了负面影响。所以需要考虑到现场人员因素、材料质量、装备水平等因素进行施工,然而技术资源匮乏、技术水平不足的情况下,发生设计隐患的几率大,难以真正将土木建筑结构的抗震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保证居民的居住环境安全。

第四,工程结构构造问题。当前,土木工程构造体系主要包括几方面内容:首先,应从一开始就需要基于影响建筑工程稳定性能的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并以此作为设计依据来构造土木工程结构体系,因此,相关设计工作者一定要做好全盘考虑,对于那些会由于结构受损而降低抗震能力的因素要加强研究和分析,并进行妥善解决。其次,工程设计工作者若是想要土木工程总体结构能够获得最理想的性能,其一定要重视与施工人员进行交流沟通,向其出示简图和讲述相关的抗震设计信息等,促使施工人员能够全面了解设计思路和建筑要求,以此来让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最后,相关人员要明确意识到工程结构体系需拥有三种能力,也就指的是超强的承载力、消除对冲地震能量的能力、良好的变形力。因此,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工作者要加强运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通过利用钢筋混凝土所具备的较强承载力和变形力还有传送能力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第四,要尤其注意工程结构体系的强度、刚度要合适,这样才能将塑性力和应力集合到一起,有效规避因工程结构不稳定而造成建筑质量低下的不良现象。

5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控制措施分析

5.1勘察设计是抗震的基础

土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亟待改进,针对设计的不足,有必要采取全过程贯穿的方式,将抗震设计理念落实到各个阶段的施工中,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提高抗震设计的有效性。根据对可行性方案的分析和研究,按照勘察标准、勘察要求等,在对比分析中选择合适的区域,进行建筑的建设。

勘察单位要给出合理的选址建议,掌握工程地质的条件要求,包括已建区域内的地貌、地形、地质特点等,对场地、地层等各项地质条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对不良地质作用可能引起的灾害问题要重点强调。关注地质条件中可能会影响土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效果的各项因素,初步进行建筑的设计活动时,要通过细致的勘察对拟建场地的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岩土工程特性、地下水埋藏条件等进行分析,做好记录,对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规模分布情况、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和探讨,明确具体的不良地质作用情况,根据相关资料对场地稳定性进行全面评价,掌握建筑地基基础的分类,结合水土对建筑材料可能形成的腐蚀性等影响进行分析评价。要明确具体的工程项目勘察要求,评价建筑地基的岩土工程,包括分析岩土的性质、地基类型、岩土均匀性、地基的基础形式、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着重查看不良地质的危害程度及作用趋势,采取有效的整改方案和措施,将土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贯穿至前期的勘察、初步设计和具体的施工等各个环节中,强调对抗震设计性能的优化。

5.2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设计工作者想要有效提升土木工程结构抗震性能,就应设置多道抗震防线,这样一来将能有效削弱地震对于建筑主体结构冲击能量,对于增强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起着关键性影响。通过设置多道抗震防线,能够促使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这是因为有很多结构组件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在面对地震时能够具有一定的抗震功能,当然,这些组件虽然能起到抗震的效果,但是其抗力还是很薄弱的,所以在对第一道防线进行设计时,一定要注意这些结构组件的质量是否达标。基于此,通过进行多道抗震防线设置,将有利于在地震波来临之前起到一定的消除作用,继而让建筑整体结构的抗震能力得到提升。

5.3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

建筑材料质量是决定建筑建设质量和性能效果的关键,建筑工程的建设施工中,对于结构抗震设计和施工质量的控制,要强调对建筑材料的合理选择,保证使用到施工中的建筑材料符合一定的标准要求。建筑工程是一项系统、大规模的项目,其中应用到大量的建筑材料,涉及的种类繁多,因此选择材料时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以达到强化土木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目的。施工过程中,需根据现场工程建设状况,分析当地的环境、地质条件等,选择能够满足抗震需求的可靠质量的施工材料,尤其是在我国的部分区域内存在着地震灾害多发的情况,具体的土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要选择复合材料,强调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能,提高对地震灾害的抵御能力,尽可能地减少建筑整体重量,保证可靠的质量效果,防范地震灾害,提高居民的居住安全。

5.4强调土木建筑结构整体性

建筑结构的整体性是决定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性能的关键,设计中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提高建筑内部的整体性设计效果,使建筑内部形成塑性铰,提高土木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和地震灾害防范能力。土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到破坏问题的防范,降低缺乏延性剪切的风险,合理地设计结构构件,采取强剪弱弯的措施,提高设计水平。地震作用下产生的剪切破坏和非抗震抗剪破坏构件问题有所不同,建筑要强调延性,增强抗震性能,做好抗震设计,提高结构的延性效果。例如在梁柱等构件中对受拉钢筋配筋率进行合理地控制,以达到提高土木建筑结构整体性、强化土木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目的,改进和优化建筑抗震结构形式,提高设计的精密性。最后,需严格控制建筑地基的夯实情况,保证地基稳定,提高地基对建筑整体承载能力,合理进行结构方案的优化设计,设置抗震墙,通过加固梁柱节点等增强建筑物应对水平剪应力的能力。

5.5强化土木建筑结构加固设计

首先,为了尽可能提高加固补强效果,需要具有针对性地开展加固设计工作,对比各种加固方案的经济性和适用性。在加固设计过程中,应该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加固设计原则,尽量把静定结构做成超静定结构,提高房屋建筑在地震灾害出现时抵抗能力的冗余度,保证土木建筑结构能够抵御地震对建筑构件造成的损害。其次,结构加固用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要比原结构、构件提高一级,且不得低于C30,不仅是为了保证新旧混凝土界面,以及新混凝土与新加钢筋或其他加固材料之间,能有足够的粘结强度,还因为局部新增的混凝土体积一般较小,浇筑空间有限,施工条件远不及全构件新浇的混凝土。调查和试验表明,在小空间模板内浇筑的混凝土均匀性较差,其现场取芯确定的混凝土强度,可能要比正常浇筑的混凝土低10%以上,故有必要适当提高其强度等级。对高温、高湿、低温、冻融、化学腐蝕、振动、收缩应力、温度应力、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影响因素引起的原结构损坏,应在加固设计中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并按设计规定的顺序进行治理和加固。混凝土结构的加固设计,应综合考虑其技术经济效果,避免不必要的拆除或更换。在面对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的区域时,还应该通过额外加设防震构件的方式,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在开展加固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可行性分析,因为现有建筑结构本身便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所以需要在保留原有抗震性的基础之上额外进行加固,若加固设计不规范,还有可能导致建筑物承受二次损伤。

结束语

总之,在地震频发的环境下,加强对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和加固处理是非常必要的,当基于合理的角度上明确建筑结构的具体形式之后,就需要科学地布置建筑物的结构抗震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抗震不利而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不断创新和优化建筑结构设计,是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更是建筑行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陆涛. 试析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问题[J]. 居舍,2019(23):72.

[2]邱虎.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对抗震问题的分析[J]. 建筑技术开发,2019,46(14):9-10.

[3]孙一丁.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对抗震问题的分析[J]. 散装水泥,2019(03):21-22.

[4]刘静. 探究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问题[J]. 建材与装饰,2018(41):93-94.

[5]杨勇.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问题[J]. 科学技术创新,2020(01):133-134.

[6]冯俊林,吴盼玲. 探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研究[J]. 绿色环保建材,2017(05):57.

作者:尹诗源

抗震建筑材料论文 篇3: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理念

摘要:当前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业有了蓬勃的发展趋势,其建设的规模以及高度也在持续性扩大。在生活中建筑的种类相当丰富,但是其内存的结构性问题也逐渐突出,因而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做好结构的分析,这样在地震到来之时,才能避免发生严重的损失,防止给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因而相关设计人员应该在落实各项方案规划的基础上,深入认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确保抗震结构设计达成最终的目标。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结构设计理念;控制要点

1导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物的质量和抗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建筑设计单位开始更加重视抗震效果和抗震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效果能够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要求。基于整体建筑水平的稳步提升,在建筑结构设计时需要思考通过哪些方式提升抗震设计的科学性,当发生地震灾害时能给居民提供较为安全的建筑防护。所以应该分析通过哪些方式来提升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水平,利于在强化抗震设计效果的基础上推动建筑行业的创新发展。

2建筑结构设计与建筑抗震设计之间的关系

建筑结构设计处于基础准备阶段,设计时,在确保施工方案科学性的基础上,结合地理地质状况以及环境状况等深入分析,能够给工程正式施工提供良好的参考,确保工程项目能够有效实施。当前很多项目在施工的过程中,均考虑到了实际的抗震效果,同时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进行预防,其实际的效果较好,使得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大幅度提升。建筑结构设计是开展施工的重要组成环节,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可以确保项目顺利完成,使其能够有效抵御地震力的破坏。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抗震理念的融入,能够确保实际抗震效果的改善,建筑结构设计同时能够作为抗震设计的基础参考,通过建筑结构设计与抗震设计的有效结合,可以提升建筑整体的抗震层次。如果已经确定了建筑的设计施工方案,后期的改动则会相对较难,因而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深入分析系统的结构布局,明确抗震性能的各项参数要求,随后再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从而能够使其在长期的使用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抗震效果。

3抗震结构设计理念的原则及作用

3.1基本原则

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整体性原则,设计人员需要从建筑整体出发进行抗震设计,让建筑结构可以满足人们提出的安全居住需求。只有保证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才能保障建筑结构整体性能满足人们提出的居住和使用需求,只有在先进理念支持下进行多样化的抗震设计,才能在满足人们对建筑设计需求的基础上推动建筑行业的优化发展。同时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关注结构刚度原则,立足双向传导提升结构设计的合理性。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应该思考结构刚度,重视通过多种技术与建筑材料的合理运用针对性地控制结构变形,通过保障结构刚度提升建筑抗震设计的实际水平。这样才能在各项因素分析与资源运用的基础上推动抗震设计的有序落实,保障结构刚度能与建筑抗震能力相匹配,在科学控制结构抗震压力基础上提升結构抗震设计的有效性。

3.2重要作用

3.2.1强化建筑的内部性能

抗震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渗入,能够提供建筑布局以及结构质量的理论指导,确保内部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建筑抗震设计时预留的空间使得内部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在进行抗震设计方案的优化时,应该严格参照标准的建筑设计参数规范,调整结构中的竖向结构构件的布置,使其分布能够更加均匀合理,即使发生建筑结构中心位置的断裂,也能维持良好的抗震效果。

3.2.2提升建筑抗震应用效果

长期的发展积累,使得建筑设计的理论基础持续完善,积累了较多的实践经验,通过先进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强化抗震的效果。部分建筑物存在严重的凹凸不规则以及超出屋顶高塔的情况,在建筑的抗震设计中,加入建筑设计的相关理论,能够很好地改善此类问题,提升其实际刚度。建筑设计时将电梯放置在中心位置,就是一种强化抗震设计效果的重要手段。

4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控制要点分析

4.1设计过程中明确设计原则和方案

建筑单位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明确具体原则并对相应建筑物的规划进行有效布置,通过对我国一些地区抗震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结合当地发生地震的频率,对建筑物的抗震效果做好相应的规划和设计。通过平立面的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所以建设单位要明确建筑结构的抗震原则,多从建筑物平立面的外形、侧力承受力等角度进行充分考虑。对于建筑物外部,要保证其对称性和均匀性,减少不必要的复杂结构,增强建筑物的抗扭能力。

4.2对建筑结构进行科学布局

在对建筑工程抗震能力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多种因素的影响,设计人员应该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升建筑工程抗震能力的策略。如果抗震设计达不到预计的技术标准则会影响整体结构的安全,更加会对后续居住安全造成直接影响,因此需要在不同因素整合基础上制订科学的抗震设计方案,而建筑布局是影响最终抗震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设计人员需要对建筑结构进行科学布局,重点是对布局平面、刚度需求和竖直面等因素进行分析,要想达到预期的抗震设计效果则应该做好多个方面的探索。一是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应该关注各项构件的规则程度,在保持对称排列方式的基础上保证刚度中心能和建筑中心重合。这样能尽量避免在抗震设计中出现结构不规则的问题,也能避免排列方式不对称导致的抗震效果削弱现象的发生,以此提升抗震设计的科学性。二是在对建筑结构进行布局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思考通过哪些方式降低重心,尤其是思考竖直方向重心的合理降低,不能在抗震设计中出现错落问题。三是在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关注墙体或者是结构层面的刚度,应该在保障结构强度基础上达到预计的技术标准与安全生产要求。这样能在细节把握基础上推动抗震设计的优化发展,在提升抗震能力的同时推动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

4.3完善隔震策略

在建筑物的施工及使用过程中,完善隔震策略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也十分有效。第一,特殊材料的合理使用。对于地基来说,是建筑物中地震波直接的受力区,所以说,做好隔震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其抗震效果。经过有效处理,同时铺设垫层,能够有效降低地震波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提升建筑物的安全性能。在对垫层进行制作的过程中,以往大都使用黏土与砂子,而现阶段人们往往使用沥青作为重要隔震材料,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今后隔震中也会广泛使用。第二,基础隔震。此种方式是将隔震装置在基础及其上部建筑间合理进行设置,基础隔震方法能够降低地震波的传递,这是较为传统且广泛应用的方式之一。但受到隔震层位置的不同,在具体进行施工时,也会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方式是摩擦滑移隔震以及滚轴滑移隔震。在对隔震方式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要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隔震方式,提升整体隔震效果。基础隔震适合多层或低层的建筑,但在高层建筑工程中进行使用的话,往往无法取得很好的隔震效果,且还会延长建筑物的自震周期,增加建筑物的自身重量,对隔震效果造成不利影响。第三,构造策略与维护。建筑结构隔震策略中,包含支座的设置、防炎策略、隔震结构连接等因素。目前,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高层建筑工程不断涌现,在设计过程中,要重视防震缝以及水平隔离缝的设置,以及电梯与楼梯等的设置,其隔震设计是非常关键的。除此以外,对于结构的影响因素还包含配线以及配管等设置,在工程中使用时,还要强化防震设计的维护与管理工作,在有效保障防震层与防震结构的基础上,顺利开展工作,发挥出其防震作用。对于使用隔震技术的高层建筑工程来说,需要对设计者与建设者做好必要说明,同时对管理进行明确规定,完善维护与管理责任,并给予相应的建议与意见。第四,完善维护与保养方法。为了确保抗震支座对抗震性能提供重要支持,并在使用过程中或者震后外观不产生损坏等,就要对隔震做好完善的检查与维护策略,对其定期进行检查与维护。在隔震楼梯间、建筑物出入口处,設置警示标志,提醒相关人员对其做好维护,同时对于使用时堆放杂物以及妨碍其移动的行为进行明确。

4.4关注建筑力学模式的运用

设计人员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关注抗震设计的价值,在先进技术运用基础上开展高质量的抗震设计,在发挥技术优势基础上推动抗震设计的优化发展。在对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建筑力学模式的运用,通过建筑力学知识的科学运用可以对建筑结构中各项数据进行准确计算,在建模分析基础上提高建筑结构整体的抗震能力。技术人员可以模拟建筑结构在地震环境中可能遭受的地震力,立足技术模拟分析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与需要技术整改的地方,提升抗震设计的整体水平。同时也能通过建筑力学知识的合理运用,分析建筑结构设计的整体水平,在模拟分析基础上思考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在抗震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技术人员能在模型分析基础上对原本的抗震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设计,避免在后续施工中进行结构整改所消耗的各项资源,在科学控制成本消耗的基础上提升抗震设计质量。这样能通过建筑力学模型的合理运用提升抗震设计的实际效果和科学程度,在先进技术运用基础上提升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质量,给居住者提供更高水准的抗震安全保障。

4.5强化试验研究力度,完善检测

目前,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式仍处于发展阶段,对其实际应用较少,所采取的隔震技术在实际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资料进行参考,且隔震性能没有得到过验证,难以对抗震性能进行有效把控。对隔震结构进行设计时,模型计算仅是其中一方面,在计算时,采取模拟设定,但在应用过程中,往往采取的是分极法,只有水平地震影响进行了考虑。而在实际遇到地震灾害的时候,抗震结构不仅只对水平地震的影响进行承受,还存在着竖向地震以及复杂地形造成的地震作用。因此,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受力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计算与模式能否在地震中发挥出真正的效果仍是个未知数。导致地震灾害的因素较多,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各区域不同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所以,目前隔震装置的应用仍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相关人员在应用此技术的时候,要不断进行完善与监测,为设计提供科学的参照依据。

4.6强化抗震性能设计方法

提升抗震性能的设计方法主要有位移影响系数法、直接位移设计法等。位移影响系数法主要是通过对结构性能的设计,做出最大预计位移值的判断和设计,通过模拟地震作用力,整体判断建筑物的抗震效果。直接位移设计法,通过对建筑材料的极限数据进行预计的位移判断,来得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的实验数据。位移影响系数法无法具体展现建筑物某一楼层的损坏情况,是属于整体性的大体评估。而直接位移设计法的局限性是无法预计建筑材料极限数据之外的抗震效果。

结束语

总之,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进行抗震性能化设计,做好建筑结构延性设计,将其作为抗震性能的重要指标,可以显著提高建筑抗震性能。因此,为保证建筑抗震性能,降低财产损失,应重视建筑结构的延性设计,实现建筑的抗震性能化设计。

参考文献:

[1]陈庆敏.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0,47(23):17-18.

[2]朱勤.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理念[J].建材与装饰,2019(28):101-102.

[3]吴伟.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理念[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19):25-26+29.

[4]谷京都.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问题及策略研究[J].四川水泥,2019(09):76.

[5]李伟.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理念[J].居业,2018(06):50+52.

作者:刘甲雷

上一篇:中职体育教育论文下一篇:中学三生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