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生态产业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2022-04-29

摘要:介绍了湖北省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态势,阐释了湖北省生态环保产业存在综合竞争实力不强、产业结构失衡、关键核心技术缺乏、市场开放程度不够等问题,并就此对该省生态环保产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地方生态产业经济发展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地方生态产业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篇1:

高校外语教育对地方特色产业的驱动研究

摘要:随着国际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外语教育和地方特色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变得越发紧密。但是,以现如今情况来说,高校外语教育却并未能够对经济发展需求予以全然满足,其中还是存在一定不足的。因此,为改善不足之处,应寻找积极的应对对策,通过强化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优化教育结构等,使高校外语教育能够真正对地方特色产业起到驱动作用。本文以赣州高校外语教育对地方产生发展之现状分析为出发点,着重探讨高校外语教育对地方特色产业的驱动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育;地方特色产业;驱动;研究

在历史的长河中,高校外语教育对社会发展起到的贡献是很大的,这主要体现在通过开展教育,利于推动地区产业的发展。深入来说,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外语语言已经和经济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这对于赣州高校外语教育而言也不例外,其对地方特色产业的驱动作用是很明显的。对此,应积极探寻高校外语教育与地方特色产业之间的契合点,充分落实好“接地气”式的高校外语教育,从而使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能够得到提升。

一、赣州高校外语教育对地方产业发展之现状

在赣州高校外语教育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还是很多的,如教育普及程度较低,落后于产业发展以及教育结构较滞后等,对上述不足,应及时分析不足之处产生的根源所在,进而针对此,对不足之处予以改正,以切实推动赣州经济的发展。赣州高校外语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之现状,详细内容体现如下:

(一)教育普及程度低

教育普及程度低,为两者之间存在的突出问题。据调查显示,赣州高校外语教育普及水平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低于全省平均值。可见赣州教育普及水平是相对较低的,未能良好的发挥自身教育职能,也难以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较好的驱动作用。

(二)落后于产业发展

以现如今情况来看,赣州高校外语教育程度是落后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两者之间产生了失衡状态。在此情况下,教育不但难以对产业发展起到驱动作用,甚至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滞后性[1]。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赣州外语教育相应管理制度较为落后,难以对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予以及时解决,更甚一味放纵其发展,导致外语教育整体质量较差。同时,教学规模较小,以及办学条件有待提升等,都抑制了地方教育的发展,进而落后于地方产业发展。

(三)教育结构较滞后

对赣州高校外语教育来说,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教育结构滞后的状态,致使滞后的教育发展,难以满足现阶段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高校教育与中等教育两者之间的联系关系还并未形成,未能发挥出地方教育的效用。另一方面赣州民办教育是很少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育结构的滞后性,从而对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二、高校外语教育对地方特色产业的驱动对策研究—以赣州为例

以高校外语教育对地方特色产业的驱动对策来说,主要可通过扩大教育规模、优化教育结构以及实现多元办学等方式,来更为紧密两者之间的联系,促进两者之间的共同发展,发挥出教育对产业的推动作用,从而使赣州的经济能够获得又好又快發展。高校外语教育对地方特色产业的驱动对策研究——以赣州为例,主要内容体现如下:

(一)扩大教育规模

若想使赣州高校外语教育发挥出对地方特色产业的驱动作用,则应重视对教育规模的扩大,如此才能够使地方教育的规模得到加大,进而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使地方教育质量能够得到提升,进而对地方产业的发展予以推动。对此,政府的相关意识应该加以增强,务必要深刻意识到赣州高校外语教育和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两者的重要性,以政策及财力等方面的扶持,来促进赣州高校的发展,使赣州高校的规模能够得到切实扩大,确保赣州高校发展能够有政府所帮助,这样赣州高校外语教育才能够获得蓬勃开展,改变以往消沉、较为局限的发展局势,不断发挥出教育对产业发展的作用,以使赣州经济发展水平能够因此得到提升。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对赣州高校教育的发展予以引导,帮助其明确自身发展道路,并在正确的发展轨道上,采取行之有效方法,来促进自身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推动自身长远健康发展。并且,还应提升赣州高等外语教育每年的入学率,使大学生占总体人数中的比重能够得到上升,落实对相关人才的良好培养,从而发挥出人才对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作用,最终使赣州高校外语教育的本质价值能够得到凸显[2]。

对赣州高等外语教育自身来说,还应切实发展自身,获得社会对其的广泛认同。对此,一方面赣州高等外语教育院校应明确自身发展目标,将人才教育视为发展的主要任务,力求发挥出人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性。同时,还应注重提升自身吸引力,以及自身升学率,将教育环节之中的薄弱之处予以摒除,切实凸显出教育的职能,强化赣州外语专业建设,不断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综合能力,使学生在未来能够更好地面对社会环境,为赣州产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使赣州能够获得昌盛发展。

另外,对赣州高校来说,还应对当地的特色产业予以深入了解,在各个层面对此进行深层次分析,并对地方特色产业类型予以归纳,而后将其融入至高校外语教育之中,做到有所针对,使教育的多元价值能够被激发出来,进而促进学生对外语知识的有效学习,这种才利于学生日后在产业建设之中的投入,使高校外语教育能够对赣州特色产业的发展起到驱动作用,最终实现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

(二)优化教育结构

现如今,在赣州高校外语教育中,对教育结构的优化还存在明显不足,首先赣州高校的发展规模相对较小,外语教学资源的落实程度也并不到位,不但难以发挥出较好的教育职能,也不利于驱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3]。其次,由于教育结构的滞后,学生对外语的学习也存在很大局限性,对外语知识的吸收严重不足,如此不但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也会对高校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最后,该结构的滞后,也不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导致高校难以追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实施良好教育,这对于赣州高校外语教育来说无疑是失败的,且难以凸显出对特色产业的驱动性。所以,针对上述情况,对于赣州高校外语教育而言,应注重对教育结构的优化,可依据当地实际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对自身教育结构予以调整,确保自身对外语人才的培养能够对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加以满足,以推动地方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对此,一方面应善于优化学科设置,应针对外语学科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对外语学科加以优化,使其可符合现阶段外语教育课程需求[4]。并且,还应注重对学科内容的丰富,不可只是片面对学生进行外语教育,而是应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去使用外语语言,将外语语言运用至社会实践之中。再者,在赣州高校外语教育中,还应做到有的放矢,切实帮助学生了解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发展前景等,促进学生对其的了解,使学生能够准确的运用外语语言去应对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还应研究赣州特色产业结构,协调好教育与产业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两者能够相互推动,共同发展,实现双赢。以当前情况来分析,虽说赣州高校在学科优化中还有着很大不足,但就总体情况来说还是进步飞速的。所以,赣州高校应快马加鞭,不断找寻强化自身教育职能的有效方法,对高校学生实施良好教育,以落实发挥赣州高校外语教育对特色产业的驱动作用。

除上述内容,也应对特色产业要求加以关注,特别是对于外语人才的要求,而后依据此,对人才开展有效教育,使人才的专业能力以及工作素养等都能够得到提升,进而更好为产业发展所需,从而推动赣州产业长远持续发展,使赣州经济水平能够获得不断飞跃。

同时,也不可忽视政府对赣州高校外语教育的推动价值,以通过政府对其的有效帮助,来落实优化教育结构,使赣州高校外语教育水平也能够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避免因教育不足对产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使教育对产业的驱动作用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三)实现多元办学

在现阶段教育中,对多元办学的要求越发强烈,通过多元办学方式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提升教育质量,也能够使教育的职能获得更好体现。特别是对于赣州高校外语教育来说,借助这一办学方式,会更利于对外语专业人才的良好培养,,进而对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予以驱动作用。所以,对赣州高校外语教育来说,应采取多种办法,实现多元办学方式,以促进运用相关资源,提高外语教育质量,使外语人才都能够获得良好教育。同时,借助这一方式,还利于拓宽投资渠道,收获教育发展资金,推动赣州高校自身快速发展,从而落实高校外语教育对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效驱动[5]。

另外,在此过程中,还应强化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面对教育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解决难题。并且,还应多加找寻多元办学的良好途径,切实实现多元办学,发挥出多元办学的作用及价值,从而高校外语教育质量能够获得更为显著的提升,最终彰显出对地方特色产业的驱动作用。

三、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各界对教育要求的不断提升,给高校外语教育也带来了很大挑战及要求,要求高校不但應对自身教育需求加以满足,还应对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予以满足,使赣州高校外语教育能够发挥出对地方特色产业的驱动作用。但以现如今情况来说,高校外语教育在驱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应针对其不足之处,予以及时改正,可通过扩大教育规模、优化教育结构以及实现多元办学等方式,来彰显出驱动作用,从而使赣州的经济也能够因此获得提升。

参考文献:

[1]金明艳.浅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高校外语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2):89-92.

[2]崔惠玲,王星星.韩国高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文化教育政策研究[J].韩国研究论丛,2018(02):275-286.

[3]秦艳.“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校公共外语教育的转型发展研究[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8(06):92-96.

[4]杨柯俭,徐向安,孙娟.创新创业背景下地方普通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商论,2018(33):179-181.

[5]李想,刘艳君.辽宁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基于教育生态视角[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34):113-115.

作者:李婷

地方生态产业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篇2:

湖北省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研究

摘 要:介绍了湖北省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态势,阐释了湖北省生态环保产业存在综合竞争实力不强、产业结构失衡、关键核心技术缺乏、市场开放程度不够等问题,并就此对该省生态环保产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产业;开发区;湖北

中图法分类号:X324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679/j.cnki.cjjsjj.2021.0306

1  发展背景

1.1  开发区是“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省级战略的重要支撑

湖北省有国家级、省级开发区103个,基本实现县市区全覆盖。2017年,全省开发区实现生产总值1.7万亿元,以约占全省1.37%的土地,创造了全省50%的地区生产总值、72%的规上工业总产值、78%的税收收入,是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平台。从开发区布局看,充分体现了“一主两翼”的区域中心带动作用,武汉市布局开发区15个,宜昌市布局13个,襄阳市布局11个,黄石、十堰、荆州、荆门、孝感、黄冈等作为区域性增长极,均布局多个国家级或省级开发区。从开发区经济规模看,武汉、襄阳和宜昌“一主两翼”优势明显,三地开发区工业增加值总量均达到千亿量级,占全省开发区工业增加值总量的62%。

1.2  开发区是湖北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要阵地

湖北省将近三分之一的开发区布局在沿江腹地,位于沿江15km范围内的开发区接近50%,布局呈现出沿江聚集特征。重污染企业沿江密集分布,有重化工及造纸行业企业366家。湖北省长江沿线企业年排放废水量、年排放COD、年排放氨氮排名前三的行业分别是化工、造纸和冶金,主要分布在宜昌市、荆州市和武汉市等地。汉江沿线企业年废水排放总量、COD年排放量、氨氮年排放量,排在前两位的行业是化工和造纸,主要分布在襄阳市、荆门市和潜江市。湖北全省59家开发区位于主体功能区限制开发区域,占开发区总数的57.3%。湖北省正处于结构调整的爬坡过坎阶段,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旧动力减弱与新动力不足的矛盾突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开发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已成为湖北省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2  行业态势

生态环保产业已成为国际科技竞争和商业竞争抢滩布局的新领域。全球生态环保产业总产值已从2010年的3万亿美元增至2017年5.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8%,远高于全球经济增长率。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发展较快,总产值达到5.2万亿元,约占全球市场13%,市场规模排名第二。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转型不断深入,我国的生态环保产业步入黄金发展期,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环保产业市场。

2.1  生态环保产业蓬勃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是湖北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经许多年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格局由依托骨干企业向开发区聚集。经统计,全省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在2017年超过3 000亿元,是2010年的3.5倍,年均增速超過18%。高效节能产业、先进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较高,分别为900亿元、500亿元、1 600亿元,节能环保型企业在全省已超过1 500家。

近年来,湖北省涌现出一批具有知识产权、品牌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生态环保领军企业,覆盖领域包括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和中介服务等。

2.2  集群式布局特征凸显

在有关节能环保的产业领域中,如先进环保、高效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等,湖北省已形成若干生态环保产业集群,主要位于东湖高新区、“青山—阳逻—鄂州”区域、宜昌市、荆门市、襄阳市等地。在高效节能产业领域,阳逻开发区是大型输变电设备和智能电网应用装备产业基地,黄冈市是我国“节能窑炉之乡”,在襄阳市建立的软启动产业联盟是全国最大的软启动产业生产基地。在先进环保产业领域,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在电力环保、水处理、节水技术和环保工程总承包等领域优势突出。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谷城再生资源园区构建的3条较为完整的循环型产业链为再生钢、再生铝和再生铅。黄石市形成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以稀贵金属和有色金属回收利用为特色。青山工业区形成以环保设备设计制造、工业污染治理、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基地。荆门市高新区形成电子产品、废旧电池等回收利用的基地。武汉市东西湖区形成再制造产业集群。

3  主要短板

3.1  综合竞争实力不强

湖北省生态环保产业产值占比较低,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远远低于江苏省、浙江省和山东省。湖北省企业规模偏小,大部分能提供的节能改造服务技术单一,与具有总体解决方案服务模式的国际大公司存在差距。该省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大多属于一般加工制造企业,产品附加值较低,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从事高端设备制造的企业很少。

3.2  产业结构失衡

虽然湖北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较好,但节能环保服务业和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发展不足,尤其是在垃圾处理成套设备、高效锅炉、汽车拆解和废旧电器等节能环保装备制造领域有明显缺陷。产业空间布局大多不合理,呈现出“撒得不开、聚得不够”的现象,部分市州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较为落后。环保服务业发展迟缓,没有形成与污染治理、资源循环和生态保护利用相适应的环境服务体系。湖北省大多数环境服务公司专注于垃圾发电厂或污水处理厂等单一运营服务,缺少多种综合服务的经验。

3.3  关键核心技术缺乏

我国还未完全掌握世界节能环保领域的核心技术,还没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且未达到国际先进的行业标准。节能环保产业缺少湖北省地方政府或部门的重视和投入,导致其产业发展缓慢。大多数企业缺乏环保和节能意识;由于先进的节能适用技术投资风险较高,对许多中小型企业的规模和资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制约了这些企业的发展。因为起步较晚且投资较少,研发成本不够,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导致服务和产品的附加值低,降低了对产业链的拉动力。

3.4  市场开放程度不够

生态环保产业属于政策驱动型市场,有部分属于政府公共投资和政策拉动型需求。生态环保领域作为新兴产业,进入门槛较高,相关资质资格认定目录清单较多,产品性能不稳定以及研发一些技术装备高成本,难以被市场接受。现有的生态环保企业大多数是民营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很多实际困难,贷款难、融资贵的问题较为普遍。目前,环保企业过多依赖政府且政企环保事权不清晰,市场开放程度远远不够。

3.5  扶持政策不够系统

在需求牵引方面,国家与地方政府需求不同。国家为扩大投资消费需求和推动节能减排而实施节能环保重点工程,推广节能环保产品,而地方政府不仅要推广使用本地产品,还需要对其他产品进行推广,需求牵引政策难以精准。在投资方面,湖北省级没有生态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导致企业不得不绕路申请有关生态环保的其他专项资金,影响了企业投资积极性。在政策引导方面,政策不明確、法律规范不健全,因而对一些新兴服务模式的推广应用产生影响,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合同能源管理等。

4  对策建议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生态环保领域的投资、技术、装备和服务需求十分迫切。国内已有20个省区市将生态环保产业纳入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列,以此推动生态环保产业园和重大项目建设。湖北省需要加大培育力度,实现生态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形成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万亿级产业集群。

4.1  发挥“有形的手”作用,加大市场培育力度

生态环保产业对政策的依赖程度会比一般性竞争行业更高,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要做好市场和政策结合。加速淘汰落后的电器,如电机、后锅炉等,强力推荐节能环保的电器,扩大节能环保电器的市场空间。要以政策拉动需求,在中心城市以及其他有条件的地区提高节能环保宣传,努力使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新能源汽车推广、资源回收利用等节能减排目标得以实现,以政策拉动需求。严格执行政府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推进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鼓励广大社会群体购买节能环保服务。引导社会群众采用节能环保产品消费,完善节能惠民工程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消费理念。

4.2  谋划重大生态项目,推动工程项目产业化

围绕“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培育生态环保产业集群,策划一批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的重点项目;生态建设重点项目、技术领先的环保制造项目、产业结构升级的生态环保服务业项目、“打基础、管长远”的生态基础设施项目。把生态环保项目建设作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主战场,纳入重点项目库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带动作用。支持钢铁、有色金属、建材、能源等传统产业采用先进生态环保技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4.3  打造生态产业园区,促进集约集聚发展

推进开发区向生态型、循环型、低碳型和可持续型生态产业园区转型。各地结合资源及产业优势,对已形成一定经济发展规模的开发区以及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的工业聚集区开展生态化改造。建立企业间、产业间相互衔接、相互耦合、相互共生的产业链,做强特色产业,培育典型模式。在武汉市经开区、东湖高新区、襄阳市高新区等基础设施和产业链较为完善的园区,开展低碳园区建设;继续推动宜昌市经开区猇亭园区、武汉市青山经开区、潜江市经开区等园区循环化改造国家试点建设。

4.4  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发展环保服务业

发挥中南设计集团、省环科院等省属企事业技术平台作用,大力推动节能服务、环保服务、资源循环利用等服务业发展。在节能服务领域,完善合同能源管理,健全节能服务机制,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实施节能改造,开展能源审计和“节能医生”诊断等服务。在环保服务领域,围绕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业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重点环节,建立第三方治理模式,推进污染集中治理的专业化、市场化运营。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推动构建废弃物逆向物流交易平台,为专业化再制造公司的大型机械的高值零件提供再制造服务。

4.5  瞄准产业链高端环节,突破重大关键技术

高端技术产业是生态环保产业的典型特征,必须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放在突出位置。在节能产业领域,重点发展高效电机、无功补偿、高压变频、高效锅炉和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等技术和装备,加快节能共性核心材料、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的研发,推进节能技术装备升级换代。在环保产业领域,针对污水处理、环境检测等领域进行研究。针对这些进行研发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和产品,提升湖北省环保装备的技术水平。在循环利用产业领域,以固体废弃物、稀贵金属、餐厨废弃物等处理为重点,研究出应用前景广泛、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明显的高效化利用资源技术。

4.6  依托长江经济带,推动产业开放发展

湖北省生态环保产业与发达地区存在差距,应加大对外合作,发挥市场容量优势,实施“引进来”战略,重点借鉴国内外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的先进经验。依托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强产业合作,采用“节能环保+产业”的模式,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国际化的节能环保企业,为产业“走出去”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6-14.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614/c1001-30055965.html.

[2]湖北省环保厅.做好长江保护三篇文章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EB/OL].2018-06-14.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614/c1001-30055965.html.

[3]趙航.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实分析[J].发展研究,2008(8):66-68.

[4]柯瑞芬.两型社会建设与新型工业化[J].中南论坛,2008(3):73-76.

The Suggestion on Developing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of Hubei

Sun Juncong1   Guo Rui2

(1. Hubei Engineer Consulting Company, Wuhan 430077, China;

2.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7, China)

作者:孙俊聪 郭睿

地方生态产业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篇3:

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

摘要:产业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发展是国际产业发展的新特征,也是国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结合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分析我国产业紧随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的现状,有利于我国高职教育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国际产业;发展趋势;高职教育;启示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产业的集聚发展、相互间的渗透发展以及产业的持续发展,构成了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主旋律。在我国产业发展战略调整中,通过产业集群化发展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产业融合化发展实现产业创新及培育新的增长点,通过产业生态化发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前沿问题。如何紧跟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则成为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国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与特点

纵观世界各国产业的发展状况,国际产业发展面临三大趋势,即产业发展的集群化、融合化与生态化,这三大趋势是产业内在发展规律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产业发展对国际经济新特征和新变化的一种动态诠释。

产业集群化发展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同时具备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若干关联企业及相关法人机构,由于具有某种共通性与互补性而联结在一起,并且集聚于一个特定地理空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现象,专业化是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通常所说的“园区”、“一条街”等,实际上就是产业集群的一种形式。产业集群具有共生性、互动性与柔韧性三大特性,其共生性要求集群内众多企业在产业上具有关联性的同时,能共享诸多产业要素,包括专业人才、市场、技术、信息等,一些互补产品可以产生共生效应,集群内的企业因此可以获得规模经济与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如法国波尔多的葡萄业、瑞士的钟表业、意大利的眼镜业等。产业集群化使技能、信息、技术、工艺与新思想在集群企业之间迅速传播和应用,能促进相关配套辅助产业的成长与专业化协作水平,从而提高设施设备的利用效率,产业集群还有利于集群内人才市场的建立,使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一种重要表现。

产业融合化发展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发展过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产业融合的强大推进器。产业融合表现为产业间的渗透发展,产业界限趋于模糊,新兴产业不断产生,产业融合发展可直接促进产业创新。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即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向其他产业渗透、融合,并形成新的产业。如20世纪90年代后期信息与生物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渗透融合,产生了机械电子、航空电子、生物电子等新兴产业。二是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即通过产业间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如目前世界上兴起的工业旅游、观光农业、体育旅游、科技旅游等专项旅游,就是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广泛延伸与融合的结果。三是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这一方式主要发生在产业内部的重组与整合过程中,如农业通过重新整合,将产业内的种植业、养殖业与畜牧业融合起来,形成生态农业的新业态。产业融合化发展是国际产业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

产业生态化发展产业生态化是指依据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建立的发展模式,在不同的工业企业、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关系,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循环利用物资、消除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发展规模与质量的目的。产业生态化发展是人类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良性循环的新型产业模式,具有循环性、群落性、增值性等特征。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实施,产业生态化发展开始在发达国家逐渐成为趋势,在区域层面上,各种产业生态园区不断兴起,如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园区、生态旅游区等等。

我国产业发展紧随

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的现状

随着国际产业发展的加快,我国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与国际产业发展具有相同的特点,产业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发展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产业集群化发展迅猛我国产业集群几乎是与开发区(工业园区)同时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产业集群的规模已相当可观,在东南沿海各地,已经形成了许多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比较突出的是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浙江省为代表的产业集群经济。据有关资料显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404个建制镇中,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占1/4左右,目前广东省具备一定生产规模与能力水平的各类产业集群有120多个,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电气机械以及专用设备、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金属制品等行业,年产值50亿元以上的有45个,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有24个,总量及销售规模在5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数量均居全国前列。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广东省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和重要竞争优势,对广东省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浙江省,产业集群发展较快,基本已覆盖全省各个县、市、区。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2001年对全省产业集群的调查结果表明,在88个县、市、区中,有85个县、市、区形成了800多个产业集群,分布于纺织、制衣、制笔、电器、机械制造、医药等175个大小行业,有工业企业23.7万家,吸纳就业人员380.1万人。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浙江省工业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有149个,工业总产值合计达1万亿元,约占全省制造业总量的50%,其中,产值50亿元以上的有35个,100亿元以上的有26个,200亿元以上的有6个。从广东、浙江两省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发现,产业集群的发展已逐渐由民间层面进入政府视野,从东南沿海向内地漫延,其他各省、市,如辽宁、吉林、河北、山东、江西、湖南、上海、北京等地也形成了规模大小不一的产业集群经济。中西部省份的各级政府也正着手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壮大地方经济,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随着国际产业发展的加快,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集群经济面临结构升级与自主创新,中西部省份的产业集群经济将逐步兴起,但目前产业集群的发展面临一个共同的困境,即高素质的产业人才与创新人才大量缺乏。

产业融合化发展开始显现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产业融合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在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企业经过兼并、整合与合作,越来越多地实现了交叉融合,不同的产业渗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产业。从产业融合波及的地域范围看,产业融合不再是某些发达国家所特有的经济现象,而成为主要经济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共有的现象,这是世界新技术革命与国际产业结构升级的深刻反映。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物流产业、能源产业及金融产业的迅速发展,信息产业、金融产业、能源产业已经出现融合萌芽,尚未成为主要发展潮流,但伴随我国电信改革的深入发展,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基于互联网的IP电话业务冲击着传统的语音业务,中国移动与众多的SP合作,创造了短信盈利的奇迹,移动与联通的手机上网业务逐渐展开,互联网与电信网上的业务开始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相继推出了手机电视业务,移动营运商不仅把手机电视业务视为移动数据业务新的增长点,而且将其视为3G网络的主打业务。我国银行业与证券业、保险业之间的业务交叉已经很普遍,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相互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金融业出现的融合趋势不仅表现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与融合,更表现在金融机构之间的股权合作,即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比较典型的有光大集团、中信集团等。

产业生态化发展得到重视随着我国经济以每年7%左右的速度发展,中国的生态环境正面临迅速恶化的灾难。大量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经济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电力、钢材供求紧张以及投资增长过快等可能引起的传统性产业结构失衡与金融风险,而是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我国实现产业生态化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目前我国产业生态化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其一,我国的环保产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新兴产业。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重工业城市开始了“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治理工作,并引进国外先进的环保生产技术与设备,从事环境污染的治理。其二,我国企业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加强。重视与引进ISO14000认证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海尔集团、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等500家企业获得了ISO14000证书。其三,我国农业生态化发展迅速。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是闻名中外的典型农业生态模式,是按一定面积比例建成的基面与鱼塘相结合的人工生态系统,把种桑、养蚕、养猪和养鱼有机结合起来,基面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养鱼、塘泥肥桑,成功地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水陆相互交换、植物与动物相互交换的高效能量转化过程,具有较高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率,并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与较高的稳定性,充分发挥了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产业发展趋势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职业教育的高等层次,担负着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高职人才是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产业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国际产业的发展趋势给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高职院校应正确分析我国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点,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加快高职教育发展,针对产业发展趋势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随着国际产业的梯度转移,我国产业的集群化、融合化发展已经开始,生态化发展更加迫切。实现产业发展的战略性调整,首先要解决适应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需要高职教育有较大的发展以奠定保障基础。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还不能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职业技术人才较多地集中在传统行业,缺乏掌握先进技术的新兴产业技术人才,更缺乏参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竞争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因此,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大量专业和实用技术人才,是产业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也为高职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结合国际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调整与改革,由单一型人才培养目标向技术复合型培养目标转变,即由注重培养操作型人才向培养智能操作型人才转变,重视职业能力开发;由注重培养岗位技能型人才向培养复合型人才转变,重视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建立;由注重培养职业型人才向培养创业型、创新型人才转变,重视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与多种技能开发。

紧密结合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和调整专业,为产业发展培养急需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改革课程设置。一是要对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集群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哪些产业是区域重点发展产业,哪些产业有集群的趋势,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集群兴起的现状,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二是要结合国际产业调整与国际技术转移的趋势,重视装备制造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进口装备本土化与装备国产化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适时提高人才培养层次与科研开发能力。三是要建立与产业集群及产业融合企业沟通合作的机制,共同确定专业设置,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充分整合优势教育资源,共同培养适应产业集群与产业融合的高级技能人才。四是要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结合区域产业发展,与产业集群与产业融合企业共同开发校本课程,体现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树立生态发展意识,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态化发展教育高职人才的生态发展意识与生态发展素质在产业生态化发展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要实现产业生态化发展,需要具有生态发展意识与生态发展素质的人才。高职学生的生态教育关系到产业生态意识的形成,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伦理道德与生态行为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要树立生态发展意识,加强高职学生的生态化发展教育。高职院校要把专业教育与生态环境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环境科学素质、环境保护意识与解决环境问题的综合能力。要从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教材与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建立面向21世纪产业发展的高职教育生态教育体系。

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产业集群与产业融合是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对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目前,世界各国高度重视通过产业集群与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我国政府与产业界高度重视产业集群化发展,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是实现我国科技创新与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实现产业集群企业自主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要实施创新教育,改革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结合产业集群企业与产业融合企业的需要开设相关课程,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高职教育的课程开发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高新技术的能力与横向拓展能力,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的培养。

广泛开展高职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拓展高职院校的功能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必须适应市场全球化与产业发展国际分工的要求。发达国家拓展国际教育市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教育竞争,我国的高职院校应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参与国际教育竞争的能力;通过加强与国外同类院校的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更新课程体系,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产业集群的兴起将会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引起劳动力和人口的集聚,特别是针对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需进一步拓展高职院校的功能,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技能。高职院校应主动为产业集群企业与产业融合企业定制培训课程,开展岗位培训,将学校教育与工作场所的教育结合起来,增强技术服务能力,加强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能力,为区域内企业与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人力资源支撑。

参考文献:

[1]厉无畏.中国产业发展前沿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加快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研究课题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前沿问题研究(2003~2004)[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于刃刚,李玉红,等.产业融合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黄建康.产业集群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5]胡宇辰.产业集群支持体系[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6]李新生.关于产业集群与发展湖南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湖湘论坛,2005,(1).

[7]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

[8]刘太刚.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创新·实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9]王毅,卢崇高,等.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0]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1]赖磊,张鑫.企业集群的竞争力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7).

[12]唐晓伟,刘学敏,等.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制度创新[J].经济问题探索,2004,(7).

[13]周济.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0).

[14]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浙江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研究[OL].http://www.raresd.com/bbsxpShowPost.asp?ThreadID=89,2006-07-14.

[15]范唯,吴爱华.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6,(15/16).

[16]孙刚,房严,等.教育生态化刍议[OL].http://www.zkhy.cn/dxsd/write-read.

作者简介:

李新生(1971—),男,硕士,湖南工业大学冶金校区建筑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开发与高职教育。

作者:李新生

上一篇:病理技术实验室精细化管理论文下一篇:数字式智能电机控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