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财务审计研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自从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形成以来,已经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建立和实施农村财务审计制度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探讨了当前的农村财务审计模式以及理论界对于各模式的研究情况,并对当前模式以及前人研究进行了综合评述。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农村财务审计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财务审计研究论文 篇1:

强化农村财务审计和规范农村财务管理研究

【摘 要】在我国近几年的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出现了一些财务管理的新问题和新状况,为了进一步的增强农村财务的管理工作,要进一步抓紧农村审计工作得落实,把审计工作当作农村财务的一项新的突破口,在农村中对于财务工作多多展开,加强审计在农村财务中的监督工作,理顺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发展和巩固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本文通过对农村审计规范的管理,深入的探索了农村工作的财务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财务审计;农村财务管理;规范;现实意义;管理;审计制度

一、当前农村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当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集体组织都存在着无财务收支预算,审批程序缺位,开支无度。财务支出虽然附有“六议两公开”的会议记录,但这都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就村支书村主任二人就决定了村中大额的开支项目,然后就拿“六议两公开”的会议记录让民主理财小组、村务监督小组、村民代表逐个签字或者代表成员签名。因为下设机构的这些成员都不挣村委的工资,所以村支书和村委的一些违规操作他们就不会反对了。

第二,村集体财务的存在违规举债的行为。由于历史原因和原来村中的习惯,以前村集体煤矿或其他企业的收入,以致村集体逢年过节可以给村民发放米、油、面等福利,村民吃水用电等个人开支全由村里支付,现在有些村集体收入减少或者无财政收入,但还是延续了原来的福利水平,这就导致了违规举债的行为,违反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中不得举债违建工程,不得举债发放职工工资,津贴、补贴及解决办公室经费不足的有关规定。

第三,报刊费用严重超标。根据晋农经发“2010年起,村级订阅报刊费用要按村级人数来核定1000人一下(含1000人)的村,不得出熬过1000元/年,1000人到2000人的村,不得超过1500元/年,2000人以上的村每年的订阅量不超过2000元/年。”但是地方的宣传部下达的党报党刊的任务严重超额,甚至高达4—5倍,而且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加重了村集体的经济负担。

二、强化农村财务审计的意义

第一,对于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主要强化农村财务审计工作,能够很好的揭露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漏洞。作为一种集体模式下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形式,集体成员共有的集体的财富,不允许又个体占用或者挪为他用。但是,现在的农村中也存在一些现象,农村的干部领导侵占集体的资产,利用集体资产大吃大喝,奢侈的浪费现象偶有发生;农村账目还会存在一些乱收乱支的现象,有些账目也混乱不堪,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集体经济力量被削弱;乱收乱支现象,导致集体资源的流失和破坏,如果还不加强对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不能够及时的弥补农村财务管理中出现的漏洞,必然会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出现问题。

第二,首先,在农村中推行审计制度。对于基层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的处理,对于农村政策能够更加全面、正确的落实,也能够从侧面提高农村干部依法的这行国家政策和财务管理。其次,强化农村审计工作,还有利于农村财务公开的推行。在农村推行财务审计工作,还有助于提高农村财务审计的人员的工作能力,当前,在我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中,财务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的现象,大部分村组的审计工作者没有专业的培训和理论基础,大部分的工作者存在者随意处理账目、包包账等现象,这与会计基础规范相违背。工作水平和能力的低下,已经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农村经济形势。因此推行农村审计势在必行,农村财务审计的落实,可以帮助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上升,提高农村审计人员在财务上的规范,可以使财务审计人员严格按照会计制度来对农村财务进行管理,保证了农村财务账目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三、推行农村财务管理实现规范化的措施

第一,不断的提高农村审计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对于农村审计工作要不断地往制度方向发展,首要的一点就是在农村财务审计管理队伍的建设上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要不断的强化,完善县乡的审计机构,对审计工作人员及时补充。对于审计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培训、考核和监督,还要经常举办一些关于培训方面的交流会,经常沟通各个单位之间关于财务审计方面制定的规范,对于各个方面的财务水平实现有效的提升,为其工作展开、解决问题提供保障。

第二,要严格落实审计纪律,提高审计的权威性。伴随着农村审计工作的展开,要不断的保证审计的质量,树立审计的权威,严肃的对待审计工作。在审计工作中要做到:一是审计账簿不留死角;二是核查手续不留漏洞;三是定性是非不偏听偏信;四是处理问题不留情面。做到这四点,我们可以保证审计结果的执行力,有利于树立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第三,上级政府重视财务审计结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规进行约束。要积极地改善审计环境,克服审计工作中的不利因素。长期以来,农业部门的经济管理部门地位比较低,权威性比较差,是农村审计工作的一个顽疾。尤其在审计结果执行方面最为明显,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了。对于这些在农村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让审计部门工作者充分的利用纪检和监察的权利,在此基础上,与相关权威部门合作,对于案件的查处和解决纠纷上要有积极的态度,对于党和有关部门交给我们的各项工作要做到保质保量的完成,这样才能使得党和政府加强对农村审计的重视和支持。在这样的努力下才可以不断地改善审计环境。

第四,在审计工作上要把握好环节突出重点。首先,在审计工作中要一直抓住工作重点,即“三资”(资金、资产、资源),一审财产物资,查账、物是否相符;二审存款现金,查账款是否相符;三审各基收支,查是否符合规定;四审集体积累,查去向是否清楚;五审承包上交,查合同是否兑现;六审各项往来,查债权债务是否落实。其次,在工作环节上还要做到,查清、查透、查深,在審计工作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我国的法律法规执行。对于被审单位,要严格按照审计流程来办事从审计通知书下发到审计单位,到要有工作底稿、原始材料的复印件、审计报告、证明材料、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审计结论、处理意见,最后形成审计建议书,然后立卷归档,做到资料齐全。

第五,加大审计力度,将审计目标往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发展,不断地增强审计在工作中的力度,提高审计的覆盖面积。将原有的原来的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和集体财务审计拓展到村干部离任审计、承包合同审计、群众举报审计、重点财务审计等。做到日常业务定期审、农民负担重点审、班子调整离职审、群众举报专项审、重点问题经常审,扩展了审计范围。

第六,对于审计结果要做到审建结合的方式。在审计的策略上,做到因地制宜的方法,采取“四个结合”,一是专业审计与民主监督相结合,将财务公开是否落实纳入审计内容,帮助被审计单位搞好民主理财工作。二是审计监督与常规审查相结合,以乡镇为主负责审计监督,乡镇负责组织村会计或者报账员集中办公审查,坚持按月集中记账,检查财务收支账目。三是县级直接进行审计与乡镇、村自查自审相结合。四是审计监督与业务辅导相结合,审计中坚持查揭问题与提出合理化建议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及时指导帮助被审计单位,纠正错账、梳理问题、健全制度,较好地发挥审计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书峰,孟曙光.加强农村财务审计规范农村财务管理[J].吉林农业,2016,(01):77.

[2]金瑞琦,赵彩霞.加强农村财务审计规范农村财务管理[J].吉林农业,2016,(02):75.

[3]易小明.加强农村财务审计规范农村财务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7,(02):264.

作者:张小龙

农村财务审计研究论文 篇2:

农村财务审计模式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 要:自从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形成以来,已经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建立和实施农村财务审计制度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探讨了当前的农村财务审计模式以及理论界对于各模式的研究情况,并对当前模式以及前人研究进行了综合评述。

关键词:农村财务审计模式;综述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农村财务审计模式仍比较混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严重侵害了农民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而农村财务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监督力量,不仅直接保障农村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更从长远推进民主政治的建设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建立普遍适用的农村财务审计模式,是促进农村财务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必由之路,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农村财务审计性质模糊,法律地位不明确,也没有统一的规章制度可循,就我国农村财务审计的模式及其性质、任务等关键问题,目前还没有统一认识,学术界也仍有争论,在实践中各地方的做法也不很相同,形式各异。

1 当前农村财务审计模式现实状况

1.1 乡镇经管站或其内设审计部门对农村财务进行审计的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依据的是1992年5月农业部第11号令颁布的《农村合作经济内部审计暂行规定》,以及一些省区制定的本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来设置的。这是当前农村采取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审计模式。根据该条令的第四条规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建立审计机构的,由其负责合作经济组织的审计工作;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未建立审计机构的,由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审计机构(以下简称乡镇经管站)负责其审计工作。这种模式下,乡镇经管站在完成日常经管工作的同时,每年要安排一些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任务,而且审计人员通常不设专职,一般由经管人员兼任,或者在经管站内下设审计站,安排专人从事审计工作,但其专设的审计站与经管站合署办公,即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因此这种模式从本质上讲是经管系统的内部审计,它受上级农业经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双重领导。

1.2 乡镇政府内单独设置审计机构对农村财务进行审计的模式

这种模式下,设置乡镇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机构,它作为乡镇政府的内设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直接受乡镇政府领导,与乡镇经管站等部门没有隶属关系。审计人员一般为专职人员,人员配备也相对稳定。乡镇审计机构负责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单位进行审计,从本质上它是乡镇政府的内部审计。在这种模式下,由于实践中受到经费来源和人员编制等实际因素的限制,使得其在实际中很少见。

1.3 农村民主理财小组对农村财务进行审计的模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章第二十六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应当实行民主理财制度。村民理财小组对村民委员会的收支账目进行审查监督并对村民会议负责。所谓农村民主理财小组,就是在各村建立成员3至5人,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的,对本村财务管理情况实行监督和检查的组织。民主理财小组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负责对本村集体财务活动进行民主监督,参与制定本村集体的财务计划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重要财务事项,纠正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情况和提出建议。民主理财小组能够对村两委在村集体财务经营管理中的“道德风险”问题进行有效的监督。在实践中,由于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是由村长或书记指定,并非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因此,在对农村财务进行监督的过程中,民主理财小组并没有起到实际的监督效果。

2 理论界对农村财务审计模式的探讨

李玉平(1997)认为,我国农村审计主体应是多元化的,即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三者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对农村经济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服务。农村政府审计由国家审计机关在各乡镇设的办事处或县审计局设的乡镇审计股实施,审计范围包括乡镇政府各部门,国家在乡镇的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农村内部审计由乡镇政府设立的审计机构负责,由乡镇政府领导,审计范围是乡镇办的企事业单位,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注会审计由县或乡镇的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因委托单位而异。

蒋育燕(1999)在《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初探》一文中认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具有自己特色,它与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区别。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主体是农村集体经济行政管理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设置的审计机构,这与内部审计相同,但它与审计对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存在任何隶属或利害关系,处于第三者地位,这一点又与内部审计完全不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机构大部分是属于政府部门,审计的工作人员是代表政府的工作人员,这一点与国家审计相同,但是他们明显不是现有国家法律意义上的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机关工作人员。

桂建平(2002)提出了“乡镇审计”的概念,他认为按照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国家共设五级人民政府,其中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已经设立了审计机关,但乡镇政府除外。按照现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的财政体制和国有资产“分级行政管理”的方式,财政收支隶属于哪一级政府财政,则由哪一级审计机关管辖,所以应当设立乡镇审計,作为最基层的一级地方政府审计。乡镇审计的对象包括乡镇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乡镇所属行政村以及乡镇和村所属的企事业单位。

廖桂蓉、田文军(2003)则提出农业审计手段、方式、方法必须适应农业经济监督的需要。根据政府审计机关、民间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的实际审计资源,农业审计必须将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结合起来;将自行审计、委托审计和联合审计结合起来;将自觉审计与法定审计结合起来;将专业审计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

马子力(2004)认为,农村集体经济有可能成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尤其是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个具有相当发展潜力的业务市场。与农业主管部门所主导的农村审计相比,注册会计师从事农村财务审计具有其独特优势:不占用编制,不列入财政支出;具有专业的知识技能,素质比较高;审计地位更加独立,更加客观公正可信。

刘罡(2004)提出国家审计机关派驻与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审计相结合的模式。国家审计机关派驻模式即是成立独立的乡镇审计站(所),作为县级国家审计机关的派出机构,派驻到各乡镇,对乡镇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审计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将乡村集体经济审计纳入国家审计范畴,确保乡村集体经济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和成效性。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审计模式即是将审计机构植根于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熟悉组织内部情况,审计监督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更强。

常茂松(2007)认为,农管部门主导的农村审计存在诸多不足。的确,现行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由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机构承担,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机构多为站(科)级事业单位,机构规格低,任务重,工作协调难,落实难,工作缺乏权威性;农村审计工作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审计经费无法保证,严重影响了农村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审计人员无编制,均为农村经济管理员兼职,严重影响了对农村财务的监督管理,造成农村财务审计工作质量不高,农村经济监督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王宝庆(2008)提出,在县(市)设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中心,各乡镇建立审计所,县(市)政府、市审计局制定一系列规范和指导农村审计的文件和制度,此外,政府立法部门要加强立法,从法律上保障村监督委员会和审计中心的合法地位,为农村集体经济开展审计工作奠定法律基础。从而使农村审计工作有序开展和顺利进行。

宋雪莲(2009)认为,农村审计的主体如由政府审计或社会审计承担,理论上是可行的。因此应在继续发挥农业经管部门熟悉农村情况、具有多年农村审计经验的前提下,逐步变直接审计为对外协调服务,即作为农民的代言人,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财务工作的日常监控,另一方面代表村民委托注册会计师对农村财务实行定期审计。在农村审计市场逐步规范后,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协调角色也发生实质性改变,应完全退出农村审计市场,由集体资产的所有者作为委托人委托注册会计师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经营者实施审计。最终形成重大涉农资金审计应由国家审计机关承担,农村财务审计以农村经营管理机构作为农民的代言人委托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的模式。

黄秋敏、满玉红(2009)认为,2006年度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没有将村集体经济纳入国家审计的范畴,国家审计介入村集体经济审计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由于目前农经站审计模式存在缺乏较高层次的法律依据、独立性差、不能有效地解决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与经营者间信息不对称、审计的结果处理与运用不尽如人意等问题,为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监督,规范农村财务公开与民主理财的程序,有必要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对当前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进行整合,建立以内部审计为主,社会审计为辅的一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体系。

陈建萍、朱朝晖(2009)认为,农经站审计模式是政府在特定的背景下对农村这一特殊领域的审计采取的一种措施。作为目前农村审计主要模式的农经站审计在村集体经济不够发达、民主政治很不健全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体制的所产生的独立性不强、审计力量有限、审计透明度不高等问题的存在,作者认为,体制上的问题只有从体制根源上进行改革才能根本解决。应该纠正原有的审计制度上的偏差,使其重回政府审计的轨道上来,列入政府审计的审计域。

由于国外发达农业国家与我国社会制度、经济体制不同,因此可以借鉴的国外农村财务审计的资料与经验都十分有限。

3 评述

(1)农村财务审计主体比较混乱,应重新界定。

在性质上农村财务审计应属于内部审计,其主体是农村经济管理部门或乡镇政府内设的审计机构,它与审计对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任何隶属关系,处于第三者地位,因此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内部审计。由于地方法规、规章授权的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和农村审计机构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既要对政府负责又要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负责,其性质又属于政府审计范畴,同时,很多地方的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是受委托开展的审计活动,并且还要收费,又具有社会审计的性质。

(2)农村财务审计独立性较差。

乡镇经管站熟悉农村集体经济的情况,便于开展审计工作,且多年来,在促进廉政勤政,促进集体经济发展,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村账乡管”的财务核算模式下,经管站在对农村财务进行审计方面独立性则变得较差。首先,按照农业部对乡镇经管站的职能划分,乡镇经管站要负责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工作和财务会计的指导工作。让经管站行使审计职责,既充当管理者经营者又充当监督人,违背了独立审计的独立“三角关系”,这样势必会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其审计结论也可能违反客观性和公正性原则;其次,经管站负责大量的繁重的日常经管工作也必然冲击审计业务的开展;第三,农村财务审计的双重领导体制也会影响审计的独立性。

(3)农村财务审计执行力度小。

基于目前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已经成为乡镇政府附庸的现实,乡镇政府会出于各种考虑或利益权衡,会对审计出来的问题处理不及时不严格,或干脆不处理,束之高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其领导者,他们作为“经济人”在决策时,往往也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但是分析现行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由于受到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法定强制力、审计人员素质不高、易受到乡镇行政干预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是无法通过提高腐败被查处的概率和加大惩罚力度来提高腐败成本,从而遏制违法违纪等腐败行为的发生。

以上文献为理论界对农村财务审计模式的探讨。从内容上看,都是基于农村集体经济提出的审计模式,没有考虑随着党的惠农政策的出台,落实到农村的财政涉农资金審计的问题;从模式架构上看,虽然理论界对农村财务审计模式的研究为改良现有的农村财务审计模式都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但是总体而言,这些研究重在探讨现有农村财务审计模式的问题,对新审计模式只是提出了一个简单的理念,大多是泛泛而谈,缺乏科学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玉平.谈农村审计的主体[J].山东审计,1997,(6).

[2]蒋育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初探[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9,(10).

[3]桂建平.乡镇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出版社,2002.

[4]廖桂蓉,田文军.刍议农业审计模式[J].农村经济,2003,(4).

[5]马子力.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若干问题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4):55-57.

[6]刘罡.对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审计模式的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7]常茂松.关于注册会计师参与农村财务审计的思考[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45-47.

[8]王宝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模式研究——基于浙江实践[J].审计月刊,2008,(4):16-18.

[9]宋雪莲. 农村审计模式探讨[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9,(5):44-45.

[10]黄秋敏,满玉红.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整合研究[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8):56-57.

[11]朱朝晖、陈建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创新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6).

作者:于佳欣

农村财务审计研究论文 篇3:

对创新农村财务审计模式的研究

摘要:在经济社会不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应当积极采取项目管理及农村审计制度,实行审计质量监控,确保审计人员在履行职务时,依法审计,严谨遵循职业规范,审视事实时力求客观公平,不偏不倚,公正无私,为审计质量提供保障,本文从强化项目管理工作及内部控制两个方面对农村财务设计模式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财务审计;模式;创新

一、强化项目管理工作

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审计质量监控是规范审计行为及明确工作责任的重要工具,旨在对编制审计计划、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及归集审计档案等,通过村领导的复核,全程实行质量控制。

(一)编制审计计划

审计项目在立项之前,应充分考虑该项目的重要性、复杂性、时效性及可行性。审计计划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制,保障审计工作科学、有序和高效运行。在编制审计计划时,须明确具体审计目标,合理选择审计重点,注重提高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有效利用审计资源,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在规划审计项目的规模、性质和时间时,应准确把握审计对象的业务性质及其财务运作的信息,选取适当的专业人员,统筹协调,合理安排审计任务。审计计划应具有指导性,明确列出法律依据、确定审计目标、制定对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步骤和方法、明确审计的意义水平以及评估审计所具有的风险水平。另外,所指定的审计计划还应当紧密结合设计工作的目标来规范工作的具体范围、相关内容、合理安排工作起止时间、妥善组织审计小组成员及恰当分工。审计标准必须客观,以现行法律作为基础,并参考可比性的绩效指标及国际专业标准、审计对象的业务特性及管理模式等各类元素。

审计项目由上级审计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报审计领导批准,并下达到具体承担审计任务的农村审计小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重大事实,包括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及人员变化等,除特殊紧急情况外,须先经审计部门批准,才可调整审计计划,并须记录具体情况。审计领导须审核审计目标的订定是否恰当。高级审计师或审计小组负责人除须审核审计目标的可行性、审计范围和重点外,还须审核审计内容的适当性、审计步骤和方法的可操作性、重要性水准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以及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审计工作分工的合适性。设计小组的工作人员在审计前必须对相关审计信息进行真实性与完备性的检验,并承担相应责任。

(二)审计证据

农村审计人员应当按照审计实施方案来对各项的审计要点进行确定,并且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有目的性的来对各项要点与证据加以收集。这些形式包括文字资料、实物资料、音频或视频资料、口头资料、审计记录等多种形式。所收集到的审计证据需要满足下列三个特性,即非主观性、相关性及合规性。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审计小组有权获得审计对象的合作,而审计对象须遵守向审计小组提供其执行职务所需的信息、文件及其他资料的义务。

审计工作人员对于资料的收集,需要关注那些能够对审计各项事务加以证明的原始证据、审计档案等。如果在获取资料过程中,对于原始证据的获取具有相当的难度,审计人员也可以将相关的文字笔录、资料的复印件等作为审计工作的证据资料。在收集实物证据资料的过程中,应当在相应的地方将所收集资料的所有者、数量及存放相关环节的内容进行详细记录,而对于所收集到的音频或视频等电子化的审计资料,应当对于这些电子资料的制作人员、制作方式与保存运行环境进行有效的记录。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审计人员也可将各种电子类资料进行实物资料的转换。

如果遇到对审计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审计要项,在现有的审计步骤与方式均难以有效实施这些要项,或者在实施之后很难获得完备的审计资料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可以采用追加或者其他审计方法来进行处理。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对各种审计资料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与鉴别,从而确定相应的审计要项能否给予所作出的审计结论以强有力的支持。而这这一过程中,审计小组的主管人员也需要对审计人员的作业程序、审计证据的收集于应用等工作进行有效的管控。审计小组负责人若发现审计人员未完成或不适当使用审计步骤和方法,导致收集的审计证据不符合要求的,应当严格要求审计工作人员进行行为纠正,并进一步加强证据获取工作。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审计工作人员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以保障所使用的审计证据具有较高的完备性,杜绝对各项审计资料进行藏匿与毁坏的行为发生。

(三)审计工作底稿

农村审计人员须对审计对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活动,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并应当附有相关的审计证据。审计小组负责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下列事项进行复核,并提出复核意见:具体审计目标已实现;审计步骤和方法已执行;已收集充分的审计证据;已采用准确的法律法规,且审计结论是恰当的。

对审计工作底稿中存在的问题,审计小组负责人应责成审计人员及时纠正。审计人员须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及完整性负责,特别是对未执行审计程序而导致有重大问题未及时发现,以及对审计查出的问题严重失实承担责任。

(四)审计报告

审计小组对审计事项完成审计后,应根据审计结果撰写书面审计报告,其内容必须准确、客观、具建设性。审计报告的内容包括:审计依据、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以及审计意见。

审计依据,即执行审计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具体规定;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包括审计范围、审计方式和实施审计的结果;审计意见,即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以审计结果为基础,对审计对象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等情况发表评价意见。审计人员应运用专业判断,并考虑重要性水准、可接受的审计风险、经审计所发现的问题涉及的数额大小、性质和情节等因素决定审计意见。审计人员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发表审计意见。

审计人员及相关人员,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特别是对审计工作底稿记录的重大问题不予反映或者不如实反映,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严重失实的情况承担责任。报告内容至少应包括审计目的、范围、发现和建议。

报告应力求客观、简明、具建设性,并注重时效。书面报告通常由审计主管签名后分送村支书、村长以及村主任或审计委员会。外部审计人员通常也会收到农村审计报告副本。审计报告可采用口头报告。这种方式的报告通常是在与受查者召开的终结会议时提出。农村审计人员在终结会议上与受查者广泛地讨论他们主要的审计发现。

受查者通常有机会回应审计报告内的发现和建议。在审计过程及终结会议,审计人员与受查者会產生互动,彼此对正式报告提出前的初步发现和建议交换意见。互动有助于找出可能的误解,并且在正式报告前加以解决。有时误解和冲突无法解决时,审计人员通常将受查者的意见或声明书一并列入审计报告内,送交最高管理阶层裁夺。

(五)审计档案

在审计报告的撰写工作后,如果出现不符合规定的情形,审计小组负责人应责成有关人员改正。审计小组应按照规定期限,把审查验收合格的审计档案归档。审计档案材料内容的真实性及完整性由审计小组成员负责。审查验收意见由审计小组负责人负责。归档的及时性由审计人员负责。

二、内部审计

为有效贯彻审计质量监控,确保审计工作按既定程序有效完成,农村审计小组除了严格执行项目管理程序,更应建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进行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单位必须保持其组织上和业务上的独立性,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加强审计质量的监控。内部审计单位在审计项目完成后,审查审计风险管理、项目管理、审计工作及工作底稿,以报告形式进行总结、评价,并向审计长汇报。在完成审计报告后,内部审计单位通过检查审计档案的方式进行内部审计,对审计涉及的有关事项进行调查,并索取有关档案、资料等证明材料,包括:设立及执行审计程序的情况;执行各项审计准则的情况;执行监督及复核工作的情况;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其他有关审计质量的事项。

内部审计工作可采用三种方式:由审计小组与受差者磋商以决定何时及如何执行审计人员提出的建议;受查者自行决定采取行动;审计人员于审计工作完成后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回过头来检视受查者是否已采取改正行动,或管理阶层和董事会愿意担负不采取改正行动的责任。有些审计人员主张追踪工作应由农村管理小组来执行。因为若由审计人员直接追踪,则近于参与决策,对受查者在执行建议时,也会造成不当的压力。决定适当的追踪程序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审计报告发现的重大性;改正报导的情况所需努力及成本的程度;万一改正行动失败时可能发生的风险;改正行动的复杂性;所涉及的期间。

参考文献:

1.宗印凤.如何做好内部控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周常发.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细则手册[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青海省贵德县经营管理站)

作者:金学明

上一篇:电力企业内部控制论文下一篇:农村金融政策完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