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

2022-09-10

《建筑设计基础》课是建筑学专业本科学生入学后首先接触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 是一年级新生的入门课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初学者进行建筑启蒙教育, 为学生提供初步的、系统的建筑设计思维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 使其获得建筑设计基础能力。该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认识以及是否能够掌握基本功、培养兴趣, 提高修养, 形成正确的建筑观和养成科学的工作方法。该课程在建筑教学中的特殊地位, 目前国内各建筑院系均将其作为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1 改革的必要性

建筑设计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建筑教育的一个薄弱点, 而这一点是建筑设计教学应该追求的目标, 是设计教学的灵魂。我国的建筑教育, 长期以来受到“师徒相授”式教学方法的局限, 学生的才华会由于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得不到发挥, 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也不太有利于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在传统的《建筑设计基础》课中, 往往偏重于手头技巧的训练, 而忽视了“脑”子的思维训练。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 我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传统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不足。第一次大规模的教改, 各高校改革的内容大致相仿, 最大的变动是在《建筑设计基础》课中添加了构成的题目, 如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空间构成等等, 而减少了一些原有的绘图基本功训练的强度。这对尽早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设计能力无疑是有一定收效的。

但仅仅添加构成内容的该课程也并不能容纳一年级学生所应掌握的各种建筑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 尤其是缺乏对建筑本质的认识、对建筑设计基本问题和正确的了解, 以及对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其教学模式体系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仍然是师傅带徒弟、手把手式地传授知识、技能的模式, 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靠学生自己的体验去理解、认识问题。

学生在近一年的学习中在几乎没有接触多少建筑设计方面的基本知识, 也没有任何建筑体验作为铺垫的前提下, 就进入二年级小型建筑的设计中。学生很难迅速掌握设计要领, 经常是无从下手。致使许多同学到了二、三年级还无法开窍, 对建筑的认识也浮于表面化。而且, 随后几年的学习也全部都是各建筑类型的设计, 其结果是学生对做过的建筑类型本身有所了解, 但对建筑设计普遍的、基本的问题却没有清晰的认识。一年级教学中的这个弊病严重的影响了整个建筑学的教学质量, 因此, 进一步的教学改革依旧势在必行。

2 改革的设想

2.1 内容

根据《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特点及地位, 在研究中重点突出《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设计启蒙教育作用, 以及与后续专业设计课的衔接、过渡作用。因此,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 确立“设计启蒙”的教学主题, 对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基础训练进行改革, 融入一些对建筑基本问题的认识, 强化“设计”意识, 突出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减少传统单一的制图训练的枯燥感。

2) 对于“创作”与“半创作”的课题练习进行研究, 研究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含量与内涵, 做到衔接与过渡作用。

3) 如何培养学生对空间、环境的设计与表达能力。

4) 研究形象化思考能力提高的教学方法与内容。

5) 对于利于创新的教学环节与教学手段的研究。

6) 如何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及对建筑的兴趣。

7) 如何培养学生表达与思考建筑的方法。8) 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9) 对于《建筑设计基础》中应介绍的基本知识与相关知识内容的研究。

2.2 目的

国内外教育界的交流的普遍和频繁, 进一步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 课程教学的各种新模式、新内容不断涌现, 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建筑人才的课题成为了专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和主流。“未来建筑事业的开拓、创造、以及建筑学术的发展寄希望于建筑教育的发展与新一代建筑师的成长”,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 随时能吸取新思想, 运用新的科学成就, 发展、整合专业思想, 创造新事物”是时代对于建筑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3 改革措施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内容可分成3大部分——基本功训练, 形态构成和小型建筑设计部分。随着三个部分的难度逐步加深, 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由于学生大多是理工科出身, 美术功底较差, 因此绘图基本功的训练还是必需的, 但是在传统初步教学模式中, 这些训练主要是培养临摹技能、技巧, 缺乏设计思维训练。《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应该将传统的“临摹”训练法逐步改为带有一定比例创作的训练。因此, 我们在上下学期分别设置了形态构成的训练, 上学期的平面构成将基本功训练加入到形体训练中, 增加了创作的练习比例,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下学期的小建筑空间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基本技能、基本理论, 表达小建筑空间有关的设计的能力, 使学生初步了解建筑方案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 很好的为二年级的设计课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形态构成与小品建筑的设计教学过程中, 最直观、有效的表达方式就是制作模型。它对于学生了解空间的形成, 认识环境与行为的关系, 具有较强的引导和启示作用。因此, 我们要求学生使用模型来深入和拓展自己的设计思维。

另外, “讨论式教学法”作用也是不容忽视。在以前封闭的教学气氛中, 老师和学生总是一对一的交流, 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于是在教学改革中建议在教学的不同阶段, 安排一定的讨论课时, 学生讲述各自的思维过程, 由大家对其做出评价和提出问题, 教师在其中进行引导, 促使学生之间充分交流, 从而锻炼了其对事物的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示与观摩”也是一种很有效的促进学生之间交流的手段。学生在各个设计课题结束后, 利用展览橱窗或是教室的一角, 将自己的成果公开展出, 并在课堂中抽出一定时间进行讲解, 形成互相学习与交流的氛围。

此外, 随着现代教学要求的提高, 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也为建筑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好处。

4 结语

在建筑学一年级阶段开展《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有助于把初步设计教研室发展成为研究设计入门阶段新概念、新方法的场所, 把建筑基础教学变为学科发展的核心和动力,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本次对《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 主要包括以建立设计创造思维为核心的系统教学指导思想来指导教学实践, 以及形成分析与综合、创造性和主动性相结合和系统发展的方法体系及科学高效的教学技术手段。按照初步课程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构筑理性的系统教学组织结构。

摘要:为了改善目前《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方式中出现的不足, 使建筑设计启蒙教学与专业设计能良好衔接, 本文对《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 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方式,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 田学哲.建筑初步[M].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2]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3, 9.

[3] [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3.

[4] 刘盛璜.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8.

上一篇: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机制研究下一篇:民办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