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30

摘要:以培养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是我国教育领域推行的重大改革项目。《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为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多学科内容融合、实践性强、设计规范规程更新快等特点,因此,需要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期培养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改革论文 篇1: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改革探讨

摘 要: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高职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能力必修课之一,该门课程涵盖范围广,实践性强,在传统静态讲授教学模式下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项目化教学理念出发,从课程教学项目的选取、项目化教学设计、实施,以及项目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与同行间进行交流和相互促进。

关键词:高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项目化教学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高职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能力必修课程之一,旨在培养从事建筑给排水设计的一线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传统教学内容包括建筑给水、消防、排水、屋面雨水排水、热水供应、饮水供应、居住小区给排水、中水等系统,内容涵盖广泛。就笔者所从事该课程的教学经验来看,其教学内容过多,学生学习难度大;理论学时比例过多,学生实践技能没有得到充分锻炼,整体的课程教学质量很难达到理想状态。因此,传统的静态讲授型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当前高职教学的要求,应当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来扭转这种教学局面。由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这门课主要培养学生从事建筑给排水设计的能力,而设计项目化特点突出,非常适合项目化教学改革。因此,笔者主要从项目化教学这个角度出发,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一、课程教学项目的选取

所谓项目,即课程教学项目,是指以实际的职业活动、企业工作为背景,按照认知论的要求改造一件具体工作。对于项目化教学来讲,课程教学项目的设计是展开教学的首要任务。而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这门课程的项目化改造中,比较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引入实际案例教学就认为是项目化教学,其实这是不妥的,实际案例和教学项目的区分需要把握学生能否参与进去这一特点。案例是已成事实,在上课时可以拿过来进行分析,而项目是一件没有完成的工作,要师生共同参与。还有另外一点需要注意,不经改造的企业活动也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课程教学项目,即课程教学项目不是实际生产项目,必须要经过改造这一环节,课程教学项目服务于教学,实际生产项目追求利润,这样的实际生产项目缺少认知元素,学生很难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获得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真正符合要求的课程教学项目的设计需要教师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教学功底,还要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后者是我院年轻教师的短板,因此,我们选择将“案例”改造成“准项目”来进行初步的项目化教学改革。这也是项目化教学专家戴士弘在“论课程项目”中认可的做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选取三个左右的实际项目案例,以民用建筑为主,涵盖住宅、公共建筑,有多层和高层,并结合教学进程,以先易后难、先小后大、难度台阶式递进的方式引入。

二、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

制订项目化课程标准、整体设计、单元设计等教学文件,这是项目化教学实施的前提。教学文件的编写应紧扣课程项目化设计理念。我院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团队在已有教学经验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逐步提炼出了该课程的设计理念,即从设计单位对从事建筑给排水设计的一线设计人员岗位要求出发,以“理论知识为项目服务、为项目所用”为原则,基于实际设计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和梳理,并基于设计工作程序开发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认知→学习→运用”的学习规律,完成课程教学项目的制订,即“建筑给排水系统认知实习→建筑给水系统设计→建筑消防给水系统设计→建筑排水系统设计→某建筑给水、消防给水、排水系统设计”五个项目。第一个教学项目围绕参观、模拟实验、设计程序等方面展开认知实习,第二到四个教学项目是围绕“教学做一体”展开的三大系统学习,最后一个项目是整周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给定设计任务,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综合运用。

1.理论知识的删减与编排

我院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共有90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实践36学时,其中包含26学时为1周的整周课程设计。传统教材涵盖系统多、范围广,很难在54学时内讲完,更难以保证一定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团队首先考虑删减教学内容,并最终确定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最常接触到的给水、消防(包含消火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灭火器)、排水(包含屋面雨水)三大系统作为课程教学环节的主要内容,其他系统的学习资源发布在本门课程的网络平台,主要依靠学生自学完成。理论知识在项目中的编排以“为项目服务,为项目所用”为原则,以教学任务的实施为载体来完成。

2.实践教学环节的制定

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在设定实践教学环节时紧扣这门课程的主要技能点,比如系统方案制订、设备选型、设计图纸绘制、水力计算等。在不同的设计项目中,尽量避免实践教学项目类别的重复,设置不同的难易程度,以正向实施、逆向验证、错误问题分析解决等不同形式体现。

3.考核评价指标的确定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这门课重在培养学生对建筑给排水设计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制订考核评价指标时主要以过程考核为主,即着重考核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课程综合评价中专业能力考核占80%,方法和素质能力考核占20%。专业能力考核包括实践教学考核、理论知识考核两个方面,实践教学评价以技能点考核为依据,理论知识评价以平时作业、期末考试为指标,实践教学评价占50%,理论知识评价占30%。方法能力和素质能力考核,以教学任务完成过程中体现的网络资源检索应用能力、个人自主学习和分析、总结创新能力、小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课堂考勤等为指标。

三、项目化教学实施

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以“教学做一体化”为核心,辅以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做到以学生“做”为核心的能力培养主线,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门课程的教学可安排在本校给排水设计实训室进行,该实训室配备有规范、图集、工程案例图纸等教学资源,可供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本门课程搭建有校级网络教学平台,可供师生交流互动。此外,教师还利用微信、QQ、云平台等进行资源共享与发布。

四、项目化教学遇到的问题

1.教学团队经验不足

我院给排水专业教师的企业一线工作经验不足,这是项目化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需增加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的机会。此外,在实践教学环节引入企业兼职教师代课是另外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

2.项目化教材缺乏

目前我国市面上虽有适用于高职高专教学的建筑给排水教材,但是从内容来讲,与传统的本科教材相差无几,无法适应项目化教学的需要。因此,编写项目化教材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论课程项目[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4):1-10,

[2]冯小军,等.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33-36.

作者:赵蓉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改革论文 篇2:

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性教学研究

摘要:以培养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是我国教育领域推行的重大改革项目。《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为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多学科内容融合、实践性强、设计规范规程更新快等特点,因此,需要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期培养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本文遵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总结近二十年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授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成果,提出了实践性案例讲授与校企合作方式,激发同学们对课堂知识点的参与和互动,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改革;实践性教学

一、引言

2010年6月国家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促进国家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2018年6月教育部有望推出“六卓越一拔尖”人才教育培養计划2.0版,明确提出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下大力发展新工科[1]。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具有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特点[2]。这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3]。新工科有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也是国家硬实力的体现。因此,在新工科发展上,必须打破学科壁垒,抓紧布局,加大产教协同[1]。给水排水专业特点是培养具有持续学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的市政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给水排水专业必修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也是环境、建筑、土木类等专业的选修课程。在全国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执业资格考试(包括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等科目)占40%的份额。因此,其在本专业的素质培养中具有较为重要地位[4]。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日新月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日俱增。我国各大城市建筑行业亦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功能各异的高层、超高层建筑,由此引发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新技术与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其设计方法、施工组织、设计规范与操作规程等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传统的教学手段已无法满足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亟需对本门课程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二、教学培养现状

目前高等院校工程学科的教学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学生大部分知识来源还是课本内容;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训练重视与投入不足;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社会的需求“错位”,产学研合作不到位,或注重规模效率、或注重技术效率,缺少注重产学研协同创新技术效率;校企联动互动机制不健全、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个性化以及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善成型、多样性和适用性欠缺等,这对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造成诸多困扰和掣肘。作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设计方法与计算具有理论性,与实践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仅停留在理论点的讲解,由于学生对相关知识未有实践感知,对于一些设计内容仅通过抽象地想象,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同时课程内容尚不能及时反映有关学科前沿的新科学、新技术和新思维的知识,也不能充分激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求新领域的创新欲望,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虽然之前在教学方法上已经进行许多的改革举措(如融入多媒体课件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未能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

三、解决措施与办法

1.课堂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传统的粉笔教学授课方式过于简单,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趋势。在当今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可将多媒体技术充分地利用在教学之中,多媒体技术具有能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输、储存、提取或者传达大量的图形、图象、活动画面等方面信息的特点,并结合Photoshop、Flash、3DMax、录屏软件等应用软件制作图文与视频相结合的课件,从而将抽象的课本内容具体化,理论与实践、设计和工程施工有机结合并向学生展示,创设实际工程情境,使得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更加广泛化和深度化,让课堂生动形象,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和对专业术语的理解,突破知识重难点,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加快加深学生对这门课的理解与运用,从而可以保证课堂授课质量。

2.学生进行课前5分钟演讲。每节课安排两名同学进行2至3分钟的课前演讲,演讲主题的选择涉及本课程内容,演讲方式(可以选择幻灯片PowerPoint、视频、模型等多媒体展示方式)及内容由学生自行决定。演讲结束后,任课教师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们进入限时互动提问环节(大约2分钟)。十年的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有利于将课本理论点与实践工程巧妙融合,明显地提升了教学效果,不仅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将学生的参与和老师的授课相结合,使得教学模式变得丰富多样,创造了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调查表明,学生对开放式课堂的接受度超过90%。

3.走出课堂的实践性实习。《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这门课程具有多课程理论点交叉、实践性强等特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安排学生走出课堂,充分利用上海拥有许多特色高层建筑(比如上海市长宁区中山公园龙之梦购物中心、黄浦区K11购物艺术中心,静安区梅龙镇广场)的优势,通过分组考察学习,了解上海市地标性高层建筑的给水排水设计和施工特点。实践性实习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融合,在课外实践性实习中,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各类建筑的给水系统、废水系统、污水系统、雨水系统、热水系统、热水回水系统以及消防系统等的设计与布置,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与设计规范、设计规程、设计手册等建筑给水排水相关资料,来验证上海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建筑是与其相符的。而在实践实习中通常也会发现问题,比如管线布置不妥当、施工不严密等问题,在课堂中展开讨论,实现了从实践回归理论。通过实践性实习,学生们既能找到实际设计中与资料相符的地方,也会发现设计存在的弊端,从而在今后的设计和工作中注意相关设计细节,规避不恰当之处。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学生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这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有了密切结合,加深了对原有基础知识的印象,灵活掌握与运用设计规范,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夯实基础。

4.新技术软件的课程应用。传统的课程理论教学具有局限性,缺少相应的教学实体模型,影响了学生对本课程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了培养优秀的卓越工程师,授课过程中可以借助自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Autodesk Computer Aided Design,AutoCAD)、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等软件,与本专业知识点相融合,制作相关课件。BIM软件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等特点,通过BIM技术构建出建筑给水排水模型,更准确地体现出建筑物本身的特性,让学生形成管线布置的空间概念,合理地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设计,由此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卓越工程师。

5.课堂线上线下互動方式。基于网络资源的线上线下双向互动教学模式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课程教学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比如班级邮箱、QQ群以及微信群等,老师和学生建立实时互动模式,在非上课时间进行专业问题解答,教师参与学生们的实时互动与讨论,及时解答学生们的疑问,深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与求知欲,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线上自主学习。线上线下互动方式体现了学生学习热情的长效性、师生互动的及时性以及全员参与线上学习的必要性。在历年毕业生反馈信息中也得到验证,大家获益匪浅,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学习了很多有用的知识。

6.规范讲解及运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课本内容不仅涵盖了理论知识,同时还有相关规范穿插在教材中,主要包括《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15年版)、《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17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等。目前,应用于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第六版)》出版日期为2010年8月,已经修订了相关规范里的新内容。但是随着我国建筑行业高速发展,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相关规范更新速度远大于课本内容,考虑到适用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规范较多、教材版本无法与规范更新同步等一系列原因,任课老师可以将最新的规范带入课堂,与课本内容同步教学,同时布置对比新旧规范不同内容的课后作业,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熟练运用规范,成为今后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乃至实际工程运用时的过渡桥梁。

7.科研成果的转化。将科研成果融于课堂内容讲授中,更新相关的课程授课内容。比如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本中第9章“饮水供应”是关于饮水供应系统的相关知识,可以结合世博会直饮水的技术,将直饮水这项科研技术引入课堂教学,结合建筑给水排水系统设计,优化传统的饮水供应技术;再比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本中第11章“建筑中水工程”,一直以来中水处理都是本专业的研究热点,将中水处理的相关科研成果融入建筑设计中,改进传统处理工艺与设施。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开辟教学新思路,对课程内容进行加深与扩展。

四、结语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提出教学改革,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学生演讲与老师点评相结合、实践实习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新型技术与多媒体展示相结合、科研成果与授课内容更新相结合,形成本课程教学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特色,使得本课程教学出现“理论→实践→理论讨论→实践设计→理论分析与计算→在实践中验证”的良性循环,科学研究充实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使得学生们能够感知前沿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樊丽萍.教育部卓越拔尖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版将于6月出台,培养大科学家也培养大思想家[EB/OL].[2018-04-26].

https://www.whb.cn/zhuzhan/xue/20180426/196368.html.

[2]董彦邦,贾佳.中国大学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卓越性的特点分析——基于台湾“世界大学科研论文质量排行榜”的视角[J].高教探索,2016,(9):44-51.

[3]陈亚玲,王力.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及学生满意度调查——基于江苏省“211工程”高校卓越计划实施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5,(6):64-69.

[4]李伟英,高乃云,李树平,等.《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给水排水,2007,33(11):87-89.

作者:李伟英 吴璇 张杰 朱虹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改革论文 篇3:

高职高专建筑给排水课程改革

【摘要】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是一门工程类课程,是一门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和高职类学生在校时间短、学历层次也比较低的特点,提出本门课程应更新教材,改革课程教学的思路,使“教、学、做”一体化,体现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职业化的特点。

【关键词】应用型; 工作过程系统化;职业性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给排水工程专业、暖通空调与设备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同是又是环境、建筑、土木类等专业的必修或限选课程,是一门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再加贵州省目前正处在基础设施建筑,工业化扩大发展的阶段,对此类人才需求量也在急剧增加,特别是能从事一线施工岗位的技术人才。这正给了我们高职高专类院校学生更大的就业空间。但高职类学生在校时间短,学历层次也比较低,所以结合本校学生特点调整办学思路,改革教学体制。以下是本人关于高职高专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改革一点建议。

1 本课程的特点

一栋建筑物需要包括水、电、暖等各种建筑设备,才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讲述建筑内部给水排水的,它构成了建筑设备工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建筑内部和居住小区的给水、排水、热水供应和建筑的消防给水、特殊建筑的给水排水,建筑中水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以及安装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术知识。同时建筑给排水又与电,暖等部分相互联系,所以,这门课程与电气、燃气和供暖通风空调等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有密切的联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目的和定位不一样,教学应该是有区别的。

2 课程改革的建议

2.1 更新教材。 据调查,现在使用的一些教材是普通本科教材简单的翻印,内容比较生硬,对高职学生来说理论性内容过多、过难,学生根本无法很好理解。目前市场上高职高专《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材非常少,有的教材出版年限已久,里面存在一定的过时、不符合现在新技术要求的内容。这样的教材肯定不能适用高职高专人才教育,我们必须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的办学需要,根据技术发展的需要,对高职高专《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材中理论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而适当增加实践内容。

2.2 课程改革思路。 传统的教学受前苏联教学计划的影响,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意图是把工作中可能用到的知识尽可能多地灌给学生。具体表现在专业课程以章分类,各知识点独立成块、简单罗列、互不相关,理论体系上缺少有机联系,学生缺乏对课程的整体了解,通常被琐碎的细节困扰,因而产生厌倦情绪,教学效率低。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是一门工程类课程。原有课程对系统特性、系统设计、运行方案等讲得较少,课程的设置越来越重理论轻工程知识。高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初步设计和施工能力的人员,再加上高职学生学习时间短的特点,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加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课程教学中必须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这一客观规律,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科学安排课程的顺序。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

2.2.1 初步的感性认识。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已接触过建筑给排水系统,只是未意识到这是一门工程技术,要求学生多观察生活,还可以通过一些实物图片等,对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及服务对象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2.2.2 第一阶段——课堂教学:从学生熟悉的教学楼、宿舍区等入手介绍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服务对象——建筑、人及与此有关的基本理论,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初步的理性认识。选择“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学习建筑给排水系统的组成,给水排水管道的布置及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等内容。力求在“学”中体现项目导向,在“做”中体现工学结合。

所谓“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是我国借鉴德国“双元制”,特别是在认真研究“学习领域”课程所提出的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与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课程模式,也是目前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院校在积极探讨的模式。工作过程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一般包括六步程序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

将教学内容项目化具体化,根据专业需要可将学习内容分为建筑生活给水系统、建筑消防给水系统、建筑排水系统、屋面雨水排除系统、建筑热水及饮水供应系统、建筑给排水设计实例等几个大学习项目,每个大项目下又设立多个子项目,都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展开。结合高职教育“重实践,轻理论”,学制又较短的特点,建议各项目例题前后连贯,即每项目的计算例题统一,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学生理解,又有利于学生识图,所有学习项目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来构建知识体系,项目的实施尽可能符合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教学过程完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只是作为项目的设计者和实施过程中的指导者,学生通过完成项目直接体验知识的实际应用。如给水管网水力计算,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给水管线水头损失的性能特征,为日后确定管网所需水压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2.2.3 第二阶段——课程设计阶段。 若以学生身边的真实建筑为实例进行设计,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随时到现场去看,极早的更正一些常见错误,节省了课堂理论教学时间,避免了大篇的理论讲解。

如以教学楼,图书馆等为原型,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实际项目设计,在课程设计中学生把学到的初步理论运用起来,完成给水、排水、消防的设计计算并绘制相应工程设计图纸,在此过程中学生遇到新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在实践中学习新的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容量。例如在建筑给水系统设计中,如遇外网压力不够时,如何解决系统水压要求的问题。再例如系统安装时,当给水管道和排水管道交叉时,管道该如何布置等等。疑问的产生将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这是一个再实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成果与实际工程图样对照,找出其中的差距所在。这样可使学生深刻、完整、直观的认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学习任务。教师也可从学生的设计方案中得到不少启示。

作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起点,本次改革强调,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进行项目设计,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教学内容遵循“适度够用”的原则。在全力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总目标下,校企合作、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始终是重点目标。我们必须调整课程模式以适应新的发展。如何使“教、学、做”一体化,作者仅根据自己的经验列举几条教改思路,以供探讨。

作者:余梅

上一篇:证券投资分析课程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基层党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