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研究论文

2022-04-24

摘要:民营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其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还不完善,限制了民营企业作用的充分发挥。文章分析了民营企业实行内部审计制度的必要性和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制进行了准确定位,以加强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研究论文 篇1: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研究与分析

摘要: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发展为我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但民营经济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内部审计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从分析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的动因开始,从多角度探讨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措施,以期为改进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中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动因存在问题完善措施

作者简介:

杨驰(1981一),男,四川崇州人,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刘礼波(1965-),男,四川剑阁人,四川大学后勤集团副研究员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动因

(一)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和长远发展的需要由于民营企业产权主体相对较少和产权关系相对简单,民营企业具有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明晰的特点,很多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其生产规模都比较小,所具有的市场空间也相对较为局限。在企业内部主要实行家庭成员管理为主,其家庭成员既是财产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管理者,表现出企业整体上的责权利高度统一。在这种情况下所有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自身能力及时发现和控制企业风险,经营中面临的道德风险很小。随着规模的扩大,民营企业内部分工的不断细化,也带来了企业组织结构的日益复杂。如民营企业的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之间、各分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等相关利益者之间冲突越来越激烈。激烈的利益冲突很可能导致民营企业内部出现弄虚作假、隐瞒、欺骗、舞弊等机会主义行为,民营企业经营中的道德风险加大。另外,当企业规模扩大后,民营企业由完全的家庭成员管理过渡到家庭成员管理和外聘人员管理相结合、甚至完全的外聘人员管理后,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分离,使得内部审计的建立有了客观的依据。正是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因此引起的管理权和决策权的分离,使得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成为必然。

(二)民营企业内部受托经济责任完善的需要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存在着多层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委托人(财产的所有者)与代理人(财产经营者)的利益存在着差异,加之还存在信息不对称,受托人完全可以利用自己拥有的信息优势为自己谋更多的利益,代理人的行为很多情况下也将损害到委托人的利益。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委托人必然会对受托人是否尽心尽职,是否如实履行受托责任或虚报业绩等问题进行监督。但当企业规模大、生产经营复杂、生产经营场所分散、控制的范围不断扩大时,委托人就难以对受托人进行有效监控,这就需要在民营企业内部建立具有内部监督控制职能的部门,以帮助企业的所有者监督受托人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内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验受托责任的履行,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不仅有利于对代理人的受托责任进行检验,也越有利于代理人解脱受托经济责任。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如家族式管理现象普遍、公司治理较薄弱、偏重短期利益、缺乏长远规划等缺陷,这些缺陷的根源就是缺乏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发展和完善内部审计是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选择。民营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而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必须发展企业内部审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民营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内部人约束机制,目的在于监督和协助企业管理成员有效地履行其职责,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和控制的信息,促使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四)提高民营企业管理水平的内在需要内部审计,可以从独立、客观的角度论证内部控制系统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和运营结果,揭示和评价职能部门的运作效率和工作实绩,评价管理流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的及时『生特点使其能够及时发现、反映内控制度的缺陷和弱点,从而及时、客观地向企业管理当局反映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管理当局改善经营管理、规范职能部门和员工的行为,客观的评价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使公司现行内控制度能围绕提高或增加企业效益而运行。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审计存在认识误区很多民营企业主对内部审计存在着认识上误区,对内部审计工作不理解,主要有两种错误认识:由于民营企业的所有者在人、财、物方面应该拥有完全的支配权利,自认为不需要再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可有可无;不少民营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仍停留在制度层面,对开展内部审计认识存在局限性,把审计错误认为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事情,片面地认为通过外部审计也能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因此,企业内部没有必要再设立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这样可以减少机构,减少人力资源成本。正是在这两种错误认识的支配下,许多民营企业缺乏建立和发展内部审计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些企业虽然设立了审计机构,但企业负责人随意撤并内部审计机构、精简内部审计人员,不注重内部审计的建设和发展。不能有效地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也无法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二)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由最初的个体、合伙企业发展而来的,发起人往往是企业的所有者和主要高层管理人员,这些所有者和管理人员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不少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凭着对商业和市场的直觉和勤奋建立起自己的企业,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缺乏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家的“家族’’情怀以及对财产固有的排他性,即使企业规模扩大这些人也仍然居于企业高层管理位置。大多不理解审计,简单地把审计看成是清理账目,这不利于发挥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的作用,也就无法更好地领导内部审计工作。加之我国对内部审计从业人员没有严格的资质要求,很多内部审计人员来自财会部门或从其他部门,缺乏专业教育和训练,甚至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其整体素质也有待提高。

(三)审计范围过于狭窄民营企业如何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国家没有明确的规定,也没有现成的理论和准则做指导。目前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基本上还停留在财务审计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上,大多数民营企业审计对象主要是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很少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经济效益等领域,缺少全方位的宏观思维。内部审计的内容仍然停留在收入、支出、费用、成本、损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上面,主要以开展财务审计为主,重点检查和监督国家财经法规和本企业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目的是为了查错防弊,保证企业的资产安全,而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能、防护职能、评价职能、建设职能等,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内部审计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由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立较晚,在借鉴国外经验方面也不尽一致,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存在多种模式,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中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主要有以下类型:将内部审计机构设在人事部门,由人事部门进行管理,侧重员工的考核和评估,而忽视了企业流程控制和风险管理;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在总经理办公室,隶属于总经理,对总经理负责,这种设置

则可能为管理层,尤其是高级管理层舞弊埋下隐患;将财务机构和审计机构合并,由财务经理或总会计师负责,这样导致监审合一,完全丧失了独立性;有的企业根本没有设立专职审计岗位,而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上述这些模式的内部审计设置情况,对发挥内部审计的某些方面作用有一定考虑,但是在独立性、权威性及监督有效性等方面均存在着严重缺陷,无法全面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五)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手段不完备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缺乏行之有效的审计手段,如审计到往来款项函证,银行存款对账,审计线索外调和延伸等事项,缺乏法律上规定的审计权限和强制手段,电子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日益发达,对民营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和生产经营方式都将产生重大影响,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对内部审计人员落后的审计技术及审计手段提出了挑战。而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审计手段大部分仍局限于手工作业,没有计算机审计技术充分应用到企业的内部审计实际工作中去,缺乏对先进电子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吸收和利用,会使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丧失其应有的效率,也会进一步影响到内部审计的整体质量。

三、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完善的措施

(一)民营企业管理者要提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首先,充分认识内部审计作用,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民营企业家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控制度在客观上需要监督机制。审计并不是局限于外部审计的例行行为,内部审计更是作为企业的管理监督机制而存在,不仅可以查错防弊,保证企业的资产安全,而且内部审计同时兼具管理监控职能、防护职能、评价职能、建设职能等,可以及时地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为公司治理提供预警作用。其次,授予内部审计合理的地位和权利。民营企业家要重视内部审计,要赋予内部审计人员更高的地位和权利。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方面,要在合理层面上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为了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体现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可以考虑在董事会下设内部审计委员会,对董事长负责,内部审计委员会的人员由董事会直接选派和任命,其经费和人员薪酬由董事会根据其业绩进行确定。这样内部审计将独立于包括总经理在内的所有管理人员,其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这种高度的独立性为内部审计人员带来高度的权威性,使其可以充分检验管理人员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提高民营企业审计人员素质首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审计人员的能力和审计任务的完成及审计目标的实现直接相关,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效率高并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应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审计监督工作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办事,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不得弄虚作假,谋取私利,玩忽职守,违法乱纪等。其次,不断引进高素质人才。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业务的需要,长期聘用适当数量的工程技术人员,避免内部审计在日常审计中出现缺少专业人才的情况。当内部审计人员面临的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审计业务不多时,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这些技术性强业务时,可以从企业内部临时地借调或从外部临时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审计活动,以辅助内部审计人员完成审计工作。再次,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为持续保持和促进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的胜任能力和积极创造性,内部审计人员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了解内部审计的最新发展动向,及时地掌握国家、行业最新发布的法律法规和指导意见,内部审计人员才能持续胜任企业内部监督管理和促进制度建设的重要职责。最后,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在社会和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民营企业要为促进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多元化发展提供条件,使内部审计人员具有企业管理、工程技术、法律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民营企业要搞好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可以通过制定内部审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鼓励内部审计人员积极参加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考试等,还可以组织外部专家定期地为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进行培训,甚至可以通过选派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去高校或者培训机构进行深造。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考核,增强其竞争意识,鼓励和提倡掌握新的技能和方法,使其适应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要求。素质良好的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有效增加组织价值的根本保证,企业应设计良好的培训和再教育机制,吸引优秀人员加入内部审计队伍,加强已有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知识的更新与再提高,这样才能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扩大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范围基于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范围过于狭窄的分析,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必须扩大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范围,不仅局限于财务审计、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驻外分支机构的审计,同时要逐渐转向管理效益审计、风险审计等方面,注重风险领域控制,从重检查转变为重预防,从部门审计转变为业务过程审计,从着眼于某个局部转变为全局范围。在审计任务上,由检查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发展到检查企业财务支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着眼于改善财务预算、内部控制来促进经营管理,挖掘生产与经营中的潜力,促进提高工作效益;在审计覆盖面上,由检查财务活动扩展到审查被审计部门或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的效率性和效益性;在审计内容上,由着重检查会计账目、凭证、报表及有关记录,扩展到检查计划、统计、生产技术以及产、供、销流程直到研发部门等各方面的资料,以便全面地分析、评价整个企业的总体绩效;在审计着眼点上,由审查过去、现在扩充未来,加强对管理决策的预警和辅助作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扩大审计范围的重点是要加强民营企业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企业经营的安全性,加强风险管理审计。风险管理是指识别风险并设计控制风险的方法,其核心是将没有预计到的未来事项的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要有效地进行民营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可以尝试构建统一的、多层次的风险控制体系,建立起监事会、风险控制委员会、职能性监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四级风险管理框架:第一级风险管理组织是各个基层业务部门,业务部门侧重于加强对本部门所面临的业务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管理,这是最基础的、最前沿的风险管理。第二级风险管理组织是各职能部门:如审计部门、财务部门、信息技术管理部门和法律顾问部门等职能部门,主要对公司总经理负责,对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法律、信息、运营风险进行具体的监管和控制。其中审计部门独立于其他部门和业务活动,对各个岗位、各部门、各机构、各项业务全面实施监督反馈。第三级风险管理组织是风险控制委员会,该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其职责和权力应包括:有权制定销售和采购的交易限额,并有权要求各部门减少对个别高风险交易的额度,风险管理部门可直接进入各部门的财务系统,以便监察交易情况及及时进行分析;与其他部门一起负责对公司开拓新业务、开办新厂房、引进新设备等事项的审批;参与对融资、预算、借款和股利分配等重大决策和决议的审批。第四级风险管理组织是监事会。监事会主要对股东大会负责。对民营企业的重大经济活动、财务状况及董事会、经营管理层重大决策事项的风险进行全面监控。风险管理审计在对相关风险监控和分析的基础上,对高风险暴露点进行识别、分析,将分析的结果与预定可接受的风险的金额水平相比较,最后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供决策层采用。

(四)审计手段和技术水平要更新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要不断提高审计手段和技术水平。一是注重预防型的事前审计。要将传统的被动式的事后审计转向参与式的事前控制为主,针对企业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有重点地开展经营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的重大内部控制缺陷或重大风险区域,并采取预防式措施以最大程度减少潜在损失和降低相关风险,为民营企业的持续良性发展提供风险控制和管理咨询等其它相关服务,促进企业稳定发展。二是建立伙伴型的“参与式”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尝试与被审计部门或单位建立伙伴型的合作关系,以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依托,与被审计单位或部门一起合作,发现相关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其现实或潜在的影响,探讨可改进的程序或政策和可采取的相关措施,以管理创新为基础,着眼于提高生产经营效率的提升,为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塑造合理高效的流程提供参谋和辅助。三是引进先进的技术方法。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在审计方式方法上作出重大调整,改变单纯依靠传统的“检查报表、账册、凭证”的详细审计局面,提倡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制度导向型和以控制风险为中心的风险基础导向审计,广泛利用抽样审计技术方法、计算机审计技术等,并根据需要结合统计抽样、数理统计、数学模型等手段来有效开展工作。在审计处理手段上,可以实现由手工操作逐步转移到电算化处理的转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和网络等技术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手段。

作者:杨 驰 刘礼波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研究论文 篇2:

浅谈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对策研究

摘要:民营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其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还不完善,限制了民营企业作用的充分发挥。文章分析了民营企业实行内部审计制度的必要性和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制进行了准确定

位,以加强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定位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而确定了民营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我国的民营企业在规模、资本、经济总量上已有了长足的发展,正在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但日前我国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却相对不足,从其发展现状来看,仍存在许多问题,难以适应民营经济的增长需要。本文针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对内部审计机制的相关方面进行准确定位,以促进其完善和发展。

一、民营企业进行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是由各单位、各部门内部设置的机构进行的审计。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生存、竞争与发展的需要,对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其自身经营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具有重要意义,是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层次增多,管理人员的控制范围也在扩展,经济责任关系更加复杂,企业管理的跨度和难度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赖企业所有者个人的能力,对整个企业实施监督和内部控制是无法企及的,并由此导致企业存在内部控制薄弱等问题。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则有助于此问题的解决。企业所有者通过内部审计进行间接监督,可以加强对日常经营活动的检查,客观评价经营管理者的管理绩效,对经营管理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并通过效益审计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同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选择

民营企业由最初小规模时的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公司制产生,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从而存在着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并产生受托责任。为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受托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企业所有者急需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对委托的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监督,促使其更好地履行受托责任,从而保护企业所有者的资产安全和完整,并最终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二、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制度建立较晚,且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明显,原有的内部审计机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难以适应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如下:

(一)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混乱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设立不同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设立,它缺乏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以及法律法规的管理和约束。民营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需求尚处于一种非理性的阶段,是企业基于提高自身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而做出的一种主动选择,因此缺少内在的发展动因。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并不规范,既有独立设置的,也有与财务或监察合并的;既有受董事会、监事会管制的,也有受总经理或总会计师领导的。内部审计机构形式多样,方法不同,工作随意性大,使整个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处于无序状态。

(二)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根本特征,但民营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限制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在民营企业中,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均由企业的所有者决定,且内部审计机构与人员常与其他部门互有交叉或重叠。我国民营企业中存在着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合署办公现象,甚至有些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由财务人员担任,这些均造成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丧失。另外,由于企业所有者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不足,并未赋予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所必需的权力,在审计过程中其他部门不予配合,甚至有故意刁难的现象,因此造成内部审计的权威性缺失。

(三)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由个体、合作企业发展起来的,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往往是企业的发起人,家族制管理盛行,审计机构的负责人常由创始人或他们的亲信担任,他们多数不懂审计,简单地把审计看成查账,这将不利于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另外,对内部审计人员没有严格的资质要求,很多内部审计人员是从财会部门或其他部门改行而来,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现代审计手段掌握不够,难以胜任岗位工作,从而导致内部审计业务不规范,工作开展无序,影响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四)内部审计方法过于传统,手段尚不完备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虽然在国家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协会的指导下,建立了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内部审计程序和操作办法,但目前尚未制定出民营企业的审计准则和操作规范,只能参照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的一些做法,同此操作上缺乏程序性和权威性。同时,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缺乏有效的审计手段,如对往来款项函证,银行存款对账单等事项进行审计时,缺乏法律上规定的审计权限和强制手段。同时审计方法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审计手段落后、审计难度大、效率低、准确性差,这将严重影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

(五)内部审计的范围不够广泛

目前,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还停留在对财务收支的审计上,其目的是查错防弊,防止企业经营管理者虚报业绩、转移企业财产等行为的发生,保证企业的资产安全,督促受托责任人尽心尽职,如实履行受托责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企业的经济规模、经济环境和投资主体都发生了变化,要求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营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上来,以改善企业的管理素质和提高管理水平,促使生产力要素更好地配合,提高经济效益。

三、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为了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促使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好地发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需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制进行准确定位,从而进一步促进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完善与发展。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模式定位

根据民营企业组织形式不同分别选择不同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如下:

1、对于小规模的民营企业可以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即不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其内部审计工作可由会计师事务所来进行。这种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内部审计的模式,既可降低企业的内部审计成本,又能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但采用这种方式的企业需设立内部审计主管,以监督审计业务的执行,并起到沟通会计事务所和管理层之间的桥梁作用。

2、对于实行公司制的大规模民营企业,可以实行双重内部审计机构模式。第一层次,通过审计委员会对管理层和董事会进行监督审计,对股东会负责。第二层次,在审计委员会下设内部审计机构,与经理层同级,帮助经理及时考核下级各职能部门的制度执行情况和管理层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这种内部审计模式能较好的顺应公司制民营企业的特点,并充分体现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利于内部审计人员顺利开展工作。

(二)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地位定位

首先,国家有关部门要完善内部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审计准则和行为规范,为审计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增强其工作程序的权威性。其次,企业所有者要充分认识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给予审计人员充分的审计权力,确定其独立的地位,不仅在机构设置上独立,而且要在审计工作中有充分的权威性,被审计部门也要端正认识,给予积极配合,以确保审计工作顺利实施。

(三)内部审计人员构成及素质定位

民营企业要从多渠道、多专业选拔内部审计人员,避免单一的家族制的用人机制,全面考核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品质和业务素质,使其不仅要有内部审计业务技能,还要通晓会计、税务、统计、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相关知识。通过后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使内部审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提升综合业务素质和能力,成为既有丰富经验,又熟悉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制度的人才,以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

(四)内部审计方法和手段定位

在审计方法上,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审计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科学方法,广泛应用复杂风险评估技术,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在审计环节上,将主要精力放在计划和决策阶段,及早确认风险;在审计手段上要由传统的检查报表、账册、凭证的技术,向新的分析技术评价发展,包括利用各种数字加工技术及管理科学和数理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并要利用现代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大幅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

(五)内部审计范围的定位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范围由最初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到管理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保证企业组织科学规范,生产流程高效运行,另外还可以保证内部控制系统提供的信息真实及时,以便保证实现审计目标。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审计职能,积极开展经营审计、绩效审计、环境审计、质量审计等,突出战略审计和风险评估,以协助企业规避风险,获取战略优势,提升其竞争力,最终实现组织目标。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儿童医院)

作者:赵继军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研究论文 篇3:

浅谈提升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对策研究

摘 要:企业在日常经营与生产活动中会面临着诸多风险,主要包括财务风险、公司形象风险以及商业风险。而在民营企业中,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干扰到内部审计的作用,给企业的发展设置了巨大阻碍,致使风险难以把控。本文针对审计内部存在诸多问题,从日常审计状态和模式入手,通过各个环节的实施和控制,在必要程序与审计方法上进行有效分析,建立严格的法律评判体系,在明确审计责任的前提下,帮助企业做好有效的研判与风险控制,借鉴同行业内部审计的宝贵经验,制定有效的提升审计质量的必要措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先行保障。

关键词:内部审计;民营企业;对策

内部审计是独立与企业项目管理之外,保证企业发展的一种客观存在的咨询活动,它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营与企业工作效率的高低和价值的增值。同时,也关系到企业的监督机制是否运行良好,是否能有效控制企业风险的研判,影响到企业高层领导的正确决策。通过有效的内部审计可以真正了解企业的发展经营状态,在问题中寻找企业存在的漏洞与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隐患。所以,要在中铁建集团大力推进内部审计管理制度,提高审计质量,解决顽疾的弊端。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问题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融合,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特别是在内部审计的职能上不断下功夫,自从2007年以来,民营企业重点对审计成果进行消化吸收,对存在问题的环节,进行有效整改,内部审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不可回避的是,由于各大民营企业的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造成企业内部审计在质量与职能发挥上,存在着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1.审计方法单一化。民营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主要采用的审计方法是实地观测法,这种审计方法只能应对正常的审计项目,只查表面现象,而不深刻挖掘原因,特别是审计几年前的账目与现有账目相对比,在数据比较上存在一些差异。应该大力提倡采用分析性测试方法与内部控制审核相结合的方法。另外,许多内部审计人员对计算机内部审计的操作还不熟练掌握,这些都影响内部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2.审计人员匮乏。民营企业自2007年以来,大多数民营企业都已经多元化发展从以施工承包为主体的建筑企业发展成为多产业链相交叉的科研、设计、勘探等综合性公司。而作为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几个人,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四条“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考虑组织的性质、规模、内部治理结构及相关规定,并配备一定数量的内部审计人员”规定,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人数相对企业的规模明显偏少。

3.审计的项目不够全面。(1)审计项目很多都是企业根据管理需要直接下的指令性的项目,大多是临时性的,如企业的经理和部门领导离任审计、参与招投标等,审计法务部自主安排的项目少。企业至今没有制定一个比较长远的审计项目计划,没有开展单位年度轮流审计,一些民营企业和重要部门很长时间都没有审计监督。(2)内部审计通常应当涵盖公司经营活动中与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事务相关的所有业务环节,包括但不限于:销货及收款、采购及付款、存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资金管理、投资与融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和信息披露事务管理等,而大多数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范围因为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和经济责任审计,都覆盖了,但是都没有深入。而且审计项目平时较少与企业各业务部门及各子公司沟通不畅,对相关部门业务和分公司经营管理不是非常熟悉,特别是一些关键控制点不清楚,内部审计人员无法深刻、全面地理解组织的生产经营过程和内部关系,审计没有针对性很强地对主要业务进行监督,如工程建设等。(3)民营企业在企业内部多执行网络化管理的模式,主要采用计算机控制的集成化管理模式,在内部审计上却与网络管理模式脱节,管理上还依然是手工方式占主体地位,而在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仍然没有涉及。

二、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建议与对策

1.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提高经营效率。当前民营企业要在财务核算中采用测试分析与内部控制的风险的方法,对成本的核算,要在财务人员作出统一账目之后,通过表象寻找背后存在的问题根源,发现问题一审到底,绝不姑息。利用科学的对比分析法与经济活动分析法相互结合,根据企业内部存在的潜在问题,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的提出整改意见,从而改善经营项目存在的不足。

2.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严格控制招聘人员质量审核,根据民营企业的需求和企业经营的项目,有重点的对企业内部审计队伍进行科学化建设,特别突出具有法律经验,会计知识,审计能力和基础建设与计算机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全方位的选拨与任用。保证队伍在团队的知识结构上趋于合理化。另外,不断强化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与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定期进行审计理论、审计技能、专业知识在职培训和函授学习,鼓励内部审计人员积极参加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考试,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技能。

3.健全审计项目,提高审计质量。民营企业要明确审计项目的内容,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审核审查企业经营状况、审查职能管理的发挥作用程度、审查决策信息系统和监督系统的保证和执行效果,以此来保证企业审计项目的健全和公司的长远发展。另外,健全审计内部控制机制,降低内部审计的风险,针对民营企业内审人员少,不能完全胜任工作的这一实际情况,可以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对一些特殊的工程进行内部全程审核,同时,可以定期聘请一些专家,对审核结构进行评判,较好完成内部审计工作。

内部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块基石与生命线,这不仅仅是防范审计风险,控制企业财务研判。同时,也是保障企业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刘文霞.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创新发展的思考[J].冶金财会,2007(09).

作者简历:金兴涛(1978-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本科原毕业于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贸易系会计学专业,职称:助理会计师,现就读于黑龙江科技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

作者:金兴涛 高郁

上一篇:信用卡业务互联网金融论文下一篇:政府审计成本控制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