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保险社会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现阶段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转型期也随之到来,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广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加之在新时代下社会风险状况的恶化,人们的风险与保险的自我保障意识亟待提高。本文以社会风险事故案例出发,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社会风险状况与商业保险社会风险管理的新功能,指出应该在新时代正确发挥商业保险社会风险管理的措施与思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商业保险社会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商业保险社会管理论文 篇1:

政府与商业保险承担社会管理责任的互动问题研究

摘 要: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逐渐深入,商业保险在承担社会管理责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文章以巨灾救助为切入口,以“菲特”台风损失理赔为例,分析了地方政府与商业保险机构在巨灾救助中的具体表现,探讨双方开展互动合作的可能性,并从政府和保险公司两个角度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政府 商业保险 社会管理责任 互动

一、“菲特”台风理赔引发的思考

百年一遇“菲特”台风于2013年10月7日在浙闽接壤的沿海地区登陆,受台风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给宁波全市带来了持续强降雨并造成流域性的重大洪涝灾害,全市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34亿元。因“菲特“台风向保险机构报案共计95129件,报损金额38.97亿元。截止2014年5月底,宁波保险业已支付理赔款37.63亿元。保险理赔赔款与报损金额相比达到96.6%,如此的接近,在历年保险赔付实践中非常罕见,令人深思。另外,从台风影响面看,“菲特”台风是一场大灾,如果处置不当,不能迅速及时做出理赔,受灾群众损失得不到妥善处置,极易引发群体性公共危机事件。这就给各级政府和保险机构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认识政府和商业保险机构在突发的巨灾事件中的职能和作用,政府和保险组织如何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灵活机动,优势互补,才能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使救灾工作快速有效得到贯彻。

二、“菲特”台风理赔中的特殊性

(一)调研情况反馈

笔者通过调研,本次台风对宁波保险业造成重大打击,以业内某财产险下属的余姚支公司为例,损失情况如下表所示。

基本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1.台风暴雨猝不及防,巨灾处理缺乏经验。集中表现在大量被浸车辆无法脱离水洼地,没有大型停车场,也缺乏熟悉地形的当地人充当向导,一筹莫展。

2.各家公司各自为战,理赔标准水涨船高。由于缺乏统一的定损标准,各家公司为快速完成案件理赔,往往按照各自的定损依据做出赔付,结果导致不同公司承保的客户相互沟通后倒逼保险公司,按就高原则要求更多赔款,保险公司完全处于被动局面。

3.客户围攻保险公司,騙赔欺诈屡见不鲜。部分受灾群众因不满理赔处理意见而长时间围堵保险公司员工,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另一方面,为了多得赔款,各种骗保丑剧轮番上演。

(二)理赔特殊性表现

通过了解,笔者发现:

1.保险公司正常理赔规则被打破。“菲特”造成的洪涝多日不退,由于缺乏水上交通工具,受灾的群众得不到及时的救助,部分受灾严重区域的群众迁怒于保险公司的理赔人员,并采取了一些过激行为。为了息事宁人,大部分保险公司纷纷放宽了保险责任范围,打破了保险正常理赔规则。

2.超责任范围的理赔案件成批发生。以车险为例,余姚地区车险理赔先后经历了三套不同理赔方案,赔付条件一次比一次宽松。理赔方案的不断调整,不仅给本次理赔中先期结案的客户带来诸多不便,而且还对保险合同的严肃性造成伤害,且势必影响到未来当地乃至其他地区车险的正常理赔。

三、政府和保险机构在巨灾救助中的职能分工和工作契合

(一)政府职能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尊重市场的作用,而政府在管理微观经济活动时,时常存在“越位”、“错位”或“缺位”问题。笔者认为在灾害防范和救助体系中,政府担负的主要职能包括:

1.灾前:注重防灾工程建设和预警,修建应对巨灾发生的战略物资储备仓库,提高巨灾应急效率。

2.灾中:协调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灾害应急处理机制。其中,建立一个指挥高效迅速、运作协调有力的职能体系尤为重要。

3.灾后:紧急救援、维持社会秩序以及基础设施的修复和重建。

(二)商业保险职能

在巨灾损失出现之际,商业保险应本着市场契约精神,以履行基本经济补偿职能为宗旨,追求商业合同承保条件和保障标准的精益求精,用专业承保能力和优秀的风险管理水平来确保社会管理责任的承担。保险企业应充分预见巨灾风险发生的客观性,及早为公司相关产品做好再保险安排,同时根据国际再保险惯例,确定分保价格和分入公司后再对投保人提供原保险合同报价,以此确保巨灾风险能够安全足额转嫁。

四、巨灾救助中加强政府和保险公司互动的对策建议

基于对政府和商业保险机构工作机制契合的认识以及实地调研反馈,笔者认为,尽管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各自主要职能不同,主体性质各异,但在共同致力于社会风险管理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寻求合作,加强互动,从而提高风险管理效率。

(一)政府角度

1.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加快风险管理制度化设计。我国现行的保险产品目前还不能完全承担重大灾难给社会造成的损失,政府可参照国际上较通行的办法,即对于某些特别巨大的特定风险开设巨灾保险。“菲特”大灾后,2014年3月份,中国保监会同意巨灾保险在宁波市试点。保险公司作为巨灾保险的主体,政府应督促其加强业务培训和诚信教育,积极提升管理和服务效率,为今后在巨灾中更好地承担社会管理责任做好准备。

2.提供基础支援协调,实现社会资源最大化利用。根据调查,2013年“菲特”台风施救理赔期间,各家保险公司遇到的困难都差不多,主要是政府可以提供的公共服务资源不足,如停车场地、志愿向导人员等,再者是社会治安问题。此外,政府应在灾前公开灾害应急预案,建设公估专家库,并征求保险公司意见。灾害发生时应建立包括保险公司在内的各级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就灾害定损应由政府牵头统一各公司定损标准,

3.重视灾时舆情引导,约束受灾客户理性化索赔。政府应及时组织主流媒体作正面报道,传递正能量,做好社会舆情引导。从2013年的“菲特”台风理赔情况看,不足额投保现象较多,多数被保险人可能不理解理赔时将要按比例赔付的保险条款规定,如果大灾期间主流媒体能做类似的公益宣导,能够帮助被保险人确定正确的保险赔款心理预期。

4.保障商业保险利益,以灾害参数确定补贴程度。商业保险在履行保险合同赔偿义务的同时,也承担了重要的灾害管理安抚灾民的社会责任。在不违背保险契约规定的前提下,保险企业本着快速理赔、充分理赔的原则,一般均按照就高原则向受灾的被保险人提供赔偿。对此,政府可对保险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进行补助。

(二)保险公司角度

1.参与政府防灾决策,提高防灾减损专业化水平。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的今天,保险公司需要以行业风险管理专家的身份参与政府相关决策,为自然风险防范建言献策,派代表参与政府防灾减损的相关决策。如参与市政府抗洪防灾指挥部泄洪排涝的相关决策,参与城市排涝工程规划等。

2.完善巨灾响应预案,强化保险市场联动性能力。保险公司应建立完善巨灾响应预案,充分调动查勘理赔资源,最大限度利用公估公司的查勘力量。保险公司应建立完善巨灾预案,在巨灾来临之际能迅速启动预案做出及时有效的响应,充分调动包括上级公司的接报案和查勘理赔资源,如果人手还不够可根据协议联系公估公司前来协助。

3.加强保险基础教育,提高全体市民保险意识。近年来,宁波保险行业为普及保险知识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通过保险进社区、保險进学校等形式积极推动市民保险教育活动。从处理去年“菲特”台风的理赔案的情况来看,仍有为数不少的群众缺乏保险知识,片面理解甚至误解保险的现象屡屡可见,严重搅乱了理赔的正常秩序。由此可见,市民的保险教育、普及保险知识是何等的重要。

五、结语

近年来,宁波本地频频出现台风、洪涝等巨灾事件,大面积损失补偿和救灾救难就在政府和社会眼前,不再遥不可及。政府依靠以往以财政救济为主的灾害救助模式难以为继,现实社会管理中也已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保险的身影,保险正发挥出良好的经济社会稳定器的作用。近年来的保险实践也表明,政府和商业保险间已经逐步奠定合作互信的良好基础,保险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仍大有可为。然而,现有的政府和商业保险间合作互动还处于初级原始阶段,我们相信,在政府主导、商业保险积极跟进的前提下,双方在基础数据共享、政府部门合作和协调机制共建等方面加强沟通,未来将实现更多的共赢。

参考文献:

[1] 高海霞,姜惠平.巨灾损失补偿机制:基于市场配置与政府干预的整合性架构[J].保险研究,2011(9)

[2] 何小伟.政府干预巨灾保险市场的研究述评[J].保险研究,2009(12)

[3] 李虹,王志章.地震灾害救助中的地方政府角色定位探究[J].科学决策,2010(10)

[4] 陆勤.巨灾风险指数保险[J].中国金融,2014(5)

[5] 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23号[C].中国保监会网站

[6] 项俊波.细数保险业五大风险“新国十条”服务国家治理体系——中国保监会召集全行业集中学习“新国十条”中的讲话[D].中国保监会网站

[7] 孙祁祥.从三个维度划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经济学院院长论坛,“中国深化经济改革的难点”分论坛发言[D].2014.4.13

(作者单位:宁波市保险学会 浙江宁波 315000)

(责编:李雪)

作者:徐明

商业保险社会管理论文 篇2:

论社会风险管理与商业保险新功能

摘要:现阶段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转型期也随之到来,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广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加之在新时代下社会风险状况的恶化,人们的风险与保险的自我保障意识亟待提高。本文以社会风险事故案例出发,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社会风险状况与商业保险社会风险管理的新功能,指出应该在新时代正确发挥商业保险社会风险管理的措施与思考。

关键词:社会风险管理;商业保险;功能

现阶段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转型期也随之而来,各式各样的风险也随之出现,使得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因此研究转型期中国的社会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要研究社会风险,首先必须正确认识风险,研究社会风险。通常情况下,研究风险的方法有不确定性和损失性两种视角,其中风险的本质是指损失的不确定性。本文研究的社会风险,其内涵是社会损失的不确定性。

商业保险在整个现代保险制度中是一支十分重要的生力军,由于商业保险覆盖面巨大,其本质又是安全保障,决定了商业保险对公共利益有着重大影响。商业保险以其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与平台,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对企业的持续经营和扩大再生产,对保障个人及其家庭财产安全、生活安定、人身健康,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社会管理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集中而突出显现为经济的助推器和社会的稳定器。

一、案例分析

世界是普遍联系着的一个整体,风险社会体现的尤为突出。作为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社会整体中的某一部分,任何一个个体在遭受风险与损失以后,都会影响到其他个体,致使其他个体同时遭受风险与损失。

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狭义的社会风险所指的社会损失有其特定内涵,例如外敌入侵等国家整体需要面临的政治风险,这是国家损失,不属于社会损失;党派冲突、政变,这是政治损失,不属于社会损失;经济萎缩、通货膨胀,这是经济损失,不属于社会损失;银行倒闭、股市暴跌,这是金融损失,也不属于社会损失。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家损失、政治损失、经济损失、金融损失等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转化为社会损失,所以社会风险爆发更具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需要更为广泛的关注风险社会中方方面面的内容[1]。

(一)成都公交车燃烧案例

2009年6月5日8时25分许,成都北三环附近一辆9路公交车发生燃烧,致27人遇难72人受伤,证据显示,事故系有人携汽油上车引起①。事故发生之后,成都市人民政府、市交委、公交集团及卫生局等部门迅速采取措施应对灾难,积极善后。同时,沈阳、北京、武汉、杭州、重庆、广州等地则对本地公交系统安全隐患展开了大排查。

此次成都发生的公交车燃烧事件,引起了全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将大众的视线一下转移到了公共交通安全的问题上。人们在目睹事故现场的悲惨场面之后,也引起了对现代社会中社会风险管理话题的广泛关注与自我保护意识的苏醒。

(二)甲型H1N1流感肆虐的警示

2009年4月,墨西哥爆发“猪流感”,造成该国多人死亡,随后将其改名为甲型H1N1流感(以下简称为甲流H1N1)。随后大半年中,该流感病毒肆虐全球,随着病毒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各国相继开始出现隔离病例和死亡病例,而“对抗甲流”成为2009年下半年、各国卫生工作中的重要议题,世界卫生组织也把甲型H1N1流感警戒级别由5级升至6级(最高警戒级别),各国陷入了甲流控制预案设计的洪流中。在全球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日新月异的今天,在一次次流感病毒戏谑全人类生命安危的时候,较高程度的物质文明也显得无能为力。健康和生命安全面对病毒肆虐的拷问,人们逐渐认识到,随着经济的逐步繁荣,人类也在逐渐走向一个风险高度集中的现代社会。

综上所述,如果说,成都公交燃烧事件可能是偶然事件,但全球范围内甲流病毒的广泛传播则给全人类敲响了警钟,如何构建维护人们基本权益、满足人们各层次需要的社会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的重要议题。所以,研究现代社会风险管理策略及我国的社会风险状况显得尤为必要。

二、社会风险及其管理的内涵和策略

(一)社会风险及其特征

“社会风险”被定义为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与现代性相伴随的概念。因此,伴随着技术进步和文明发展的人类现代化进程,社会风险带有浓烈的时代特征。第一,社会风险是人为制造出来的[2]。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不断被解决,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当现有知识和经验不能解决人们改造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时,风险便产生了。第二,社会风险具有普遍联系。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教授指出,风险社会不但具有现代性,而且具有全球性[3]。他认为现代社会风险也不再限于特定的时空,而是一种超越了时间和地点的全球化过程,正如甲流、金融危机等问题,都印证了现代社会风险存在的普遍联系。因此,应对现代社会风险需要全球各国通力合作,单靠一国或者单方面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第三,社会风险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伴随着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以及现代社会高度复杂的专业分化,人们遇到的问题也更具复杂性和难度,所以对于风险在时间、空间的发生更具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制性,即现代社会风险具有更加不确定的特征,这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人们加速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和社会风险管理决策的难度。

(二)社会风险管理内涵

为了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风险,立足现代风险管理的宏观战略视角,世界银行在1999年提出了“社会风险管理”(Social Risk Management,SRM)这一理念。至于建立社会风险管理机制,目的在于从系统、动态和综合决策的角度合理配置政府社会保障计划、市场商业保险计划及传统家庭、社区计划的综合保障功能,构建社会风险控制机制、社会风险预警机制、社会风险补偿机制,为有效处置农村社会风险、提供一种具有重要决策价值的创新性制度和策略框架[4]。

关于社会风险管理的定义及策略,学者黄松涛(2005)认为其广泛意义上是指从个人和家庭的收入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把不同社会力量提供的不同的保障机制纳入统一的社会风险管理框架之下,以便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发挥各种保障机制的作用,并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有效的控制贫困人口和贫困家庭的收入风险,实现缓解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最终消除贫困、达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5]。

就社会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而言,按照不同参与者在社会风险管理决策中发挥作用的不同,主要划分为三方面力量,分别是国家(政府)、社会(社会团体、民间机构及市场)、个人(包括家庭)。三者针对风险类型和风险管理目标、通过风险事故发生之前、期间、之后的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实践完整的社会风险管理体制,应对现代社会风险的突发性问题和矛盾。

综上所述,社会风险管理的实质在于立足普遍联系的视角,主张构建全方位的社会风险控制及管理机制,运用合理的风险管理策略,从而正确发挥社会风险管理参与者的作用,以实现应对现代社会风险的优化决策。

三、我国现阶段社会风险现状及其管理

我国正处在经济平稳增长的社会转型期,面临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的重要挑战。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既是国家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凸现期。近些年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事件的出现,预示着我国在逐步走向社会风险高度集中的现代风险社会。

(一)我国现阶段社会风险现状分析

对于社会风险的分类,现阶段学界并未达成共识,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对社会风险分类的结果不同。贝克教授从历史的角度,按不同的社会形态将社会风险划为三类:一是前工业社会的风险,主要是地震、飓风、传染病等外部风险;二是工业社会早期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安全事故、劳资矛盾、两极分化、失业、腐败等;三是后工业社会时期的风险,也称现代风险,主要包括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核技术威胁、化学和基因风险[6]。学者刘冀广(2007)将社会风险按照风险产生的来源划分为内部社会风险和外部社会风险,其中外部社会风险主要是指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的社会风险,内部社会风险是指包括制度风险、技术风险、文化风险等在内的属于人为制造的风险[7]。按照学者陈远章(2009)的划分,社会风险可以归纳为四类,分别是自然灾害类社会风险、事故灾难类社会风险、公共卫生类社会风险和社会安全类社会风险[8]。就我国现阶段社会转型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风险,笔者立足本文研究问题的视角,主要叙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各种灾害、事故风险

从自然因素(事件发生的偶然性)角度来讲,我国现阶段面临严重的灾害、事故社会风险。自然灾害是在现有条件下,人们无力应对的一定自然环境背景下产生的社会风险事故,该事故一旦发生,造成的灾难将是极其严重的。而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由于环境、气候变迁,全球自然灾害频发,我国相继遭遇了洪水、雨雪冰冻灾害和特大级地震等,致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收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此外,近阶段,各种不同行业的社会安全事故在我国频频发生。据新华社新闻报道,全国平均每天发生7起死亡3人以上的重大事故,每3天发生一起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每个月发生一起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①。每年因事故造成70多万人伤残,给近百万个家庭带来不幸,经济损失达2500亿元。较为频繁的事故灾难不仅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对正常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破坏。

2.城乡差距逐步加大的贫富两级分化风险

从经济和国民收入再分配角度来讲,我国现阶段面临严重的城乡差距加大导致的贫富差距两级分化的社会风险。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经济及社会问题,尤其是城乡差距扩大。

在“银色浪潮”席卷下,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全国13亿多人口,老年人口近60%还生活在农村。2008年,我国城镇、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差距高达4倍以上②,这表明我国农村居民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处于较为困难状态。如此巨大的贫富差距,对我国建设和谐、安定的小康社会构成了严重威胁。

3.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的制度风险

从政治角度来讲,我国现阶段面临亟待解决的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的制度风险。如前文所述,随着现代化发展的步伐,我国已进入风险高度集中的现代风险社会,作为势单力薄的个体,遭遇较大的社会风险事故后,往往无法依靠自身能力维持生计,这就需要国家建立惠及国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普通国民的基本权益。

而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现代经济社会重要的基础性制度之一,必须与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乡二元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发展相对滞后,具体表现为:社会保险覆盖面较低,还有许多公民被排斥在社保制度之外;资金来源过多依赖政府,但同时政府责任界定不明晰,制度可持续性不强;制度缺乏统一标准,逐步形成“碎片化”格局,制度整合面临困难。我们深知,社会保障制度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健全的社保体制必将对我国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除上述三方面的社会风险外,我国还面临着严重的公共卫生风险(如细菌、病毒所致的重大传染病及流感的爆发与传播等)、社会安全风险(如群体性暴力事件及区域性群众集散活动等),以及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失业、教育、住房等“三座大山”压迫下人们面临的各式各样的社会风险。

(二)我国现阶段社会风险管理策略

仔细分析我国多方面的社会风险现状后,采取怎样的社会风险管理策略规避该种社会风险,则显得尤为紧迫。林义教授(2002)提出在我国构建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保障机制,他指出,应对WTO的挑战固然需要完善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但必须从战略高度上运用创新思维来构建社会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我国应对WTO挑战的社会风险补偿新机制[9]。进一步分析强调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社会风险补偿机制,其中,政府主要职责是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机制,市场是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社会风险管理功能,社会则为包括家庭、社区、民间救助在内的社会风险防范行为。

第一,关于政府主导建立的社会保障机制,作为一项国家强制实施的政策,不能求快、求速度,而必须求稳、实现制度可持续发展。需要国家立足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结合专家学者的意见,在不同阶段综合考虑后建立低水平、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更好的应对风险社会人们可能遭遇的社会风险。

第二,关于构建包括家庭、社区、民间救助在内的社会风险防范机制,笔者以为,在现阶段对社会风险的管控只能起到补充作用。家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文明,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人类生存的风险逐渐聚集到社会,所以需要整体性考虑社会风险的集散问题,但家庭和社区等单位也可作为应对社会风险的最小单位。

第三,关于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社会风险管理功能,笔者结合商业保险发展现状和职能,就其在社会风险管理机制构建中将会扮演的重要角色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如下文所示。

四、正确发挥并加强商业保险的社会风险管理功能

在社会风险管理建设中,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个人风险投保意识的逐步增强,保险公司作为市场环节中较为活跃的风险产品提供者,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履行其社会风险管理的功能。笔者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

(一)为保险职能的发挥提供政策支持

从政策层面来讲,需要国家进一步明确商业保险公司在实践社会风险管理职能的意义,重视对商业保险的指导,把保险业纳入重大危机应对机制建设的范畴,并颁布可行的政策、条例,必要时给与政策倾斜支持(税收优惠政策),为促进其加快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商业保险在风险管理市场中的发展。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扶持的方式,鼓励保险公司承保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商业保险,转移或分担政府责任。

(二)保险公司应正确认识并发挥其功能

从保险公司自身来讲,正确认识商业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有助于更加清楚地认识肩负的责任,增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使命感。

第一,思想上,坚持“做大做强”的指导方针。保险公司必须把“做大做强”保险业的指导思想贯穿保险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为更好地实践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奠定物质基础[10]。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保险理论研究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充分认识保险理论研究对保险实践的重要作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为“做大做强保险业”积极创新发展思路①。目前,我国保险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总体水平还很低。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保险业必须秉承“做大做强”的指导方针,才能承担起商业保险公司的社会管理功能。

第二,技术上,注重保险产品创新。针对我国现阶段商业保险整体投保率不高的情况,保险公司的主流保险产品仍应以保障型产品为主,投资理财型为辅。但针对瞬息万变的社会风险对象,保险公司应加快保险产品创新,例如特殊时期的自然灾害保险、生猪保险等等,这不仅使得保险公司取得了一定市场份额,实现了公司盈利,同时分散了社会风险,保障了受损者的利益。

第三,具体操作上,有的放矢的推出责任险和信用险。正如卢爽(2007年)等多位学者所言,目前鉴于我国法律制度不健全、信用建设还比较落户,推行政策性强制责任险,特别是雇主责任保险[11]。如此,可以切实解决某一类社会高风险作业人群的人身保障问题,如矿工、农民工或某一类特种工作类别职业者。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与保险业的发展,保险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功能社会管理功能日益突出。随着国内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人们对于养老、医疗、健康、失业等方面的保障需求日益迫切,现代保险在稳定社会方面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

与此同时,保险公司不仅具有识别、衡量和分析风险的专业知识,而且积累了大量风险损失资料,为全社会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同时,保险公司能够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防灾防损,并通过采取差别费率等措施,鼓励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主动做好各项预防工作,实现对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期待我国保险业在社会风险管理领域发挥新功能,做出更辉煌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冯必扬.社会风险:视角、内涵与成因[J].天津社会科学,2004(2):73-75.

[2]翟学伟.信任与风险社会--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J]. 社会科学研究,2008(4).

[3]李忠,张涤新.转型期社会风险问题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9(1):61-66.

[4]林义.国际农村社会保障改革发展的新趋势[J].学海,2004(5):47-51.

[5]黄松涛.构建我国"社会风险管理框架"的设想[D].西南财经大校硕士毕业论文,2005.

[6]张广利,俞慰刚.应对现代社会风险:基于风险分配的社会政策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8(2).

[7]刘冀广.我国主要社会风险及商业保险参与社会风险管理研究[J].上海保险,2007(11):48-51.

[8]陈远章.转型期中国突发事件社会风险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

[9]林义.强化我国社会风险管理的政策思路[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6):16-19.

[10]陈正朝.商业保险在社会管理中的功能与责任[J].金融与经济(增刊),2005:81-82.

[11]卢爽.现代保险的资金融通及社会管理功能--与林宝清教授商榷[J].海南金融,2007(9):57-59.

作者:毛淑娟

商业保险社会管理论文 篇3:

城镇化进程总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与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近年来,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使社会管理能够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政府必须进行社会管理体系的创新。本文在明确城镇化与社会管理内涵的基础上,明确了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并指出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管理创新体系构建的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管理创新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镇4k5;社会管理创新;体系构建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18.125

1城镇化进程中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1.1促进经济的持续良性发展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有利于更好地掌握经济发展规律,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政策,促进经济的持续良性发展。政府通过科学的社会管理手段,能够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

虽然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然而城乡差距依然呈现扩大趋势。唯有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才能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布局的整体优化,推动新型农村与新型城镇的同步发展。同时,城乡一体化必然会促进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这有利于改善我国当前脆弱的生态环境,优化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构建城乡和谐共荣的发展局面,进而又能反过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1.3有利于和諧社会的构建

在当前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社会结构还不稳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利益格局发生着显著变化,这将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巨大动力,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阻碍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新形势下,原有的社会管理机制显然已不适用,社会管理的弊端逐渐显现。因此,唯有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才能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及时消除社会管理的弊端,才能建立新的社会管理体制,才能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2.城镇化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关系

城镇化是研究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同时,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也对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在价值理念上,城镇化与社会管理创新有着同样的价值理念。在发展过程中,城镇化重视民主管理,尊重人们表达个人的合理诉求,并引导人们为社会管理提出合理的建议;社会管理创新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导向,保障公民权利,强调公民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总之,城镇化与社会管理创新都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为人们服务和满足人们的需求,二者在这一价值理念上是一致的。

第二,在内容上,城镇化能够带动社会管理创新。从目前来看,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政府更加重视改善人们的生活。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社会人口结构不断调整,社会问题日益复杂。为适应城镇化发展进程,社会管理必须不断追求创新,制定更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从政府服务水平、社会组织水平等多方面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着力解决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

第三,实现社会管理创新,能够有效促进城镇化发展。政府通过不断进行社会管理创新,能够解决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能够有效促进城镇化发展。

3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管理创新的阻力

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是城镇化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从目前来看,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着诸多阻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观念变革受阻,计划经济下形成的落后的观念影响较大,严重桎梏着社会管理创新。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几乎掌管着所有的社会工作,这种重政府、轻民众的管理观念阻碍着社会管理的进步。其次,路径依赖受阻。从目前来看,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全能政府”管理模式并没有完全改变,这种管理模式忽视了民众需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由于惯性的力量,这种管理模式在原有路径下“自我强化”,严重影响了社会管理创新。政府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改变这种路径依赖的现状:一是强制性制度变迁,指的是以政府为主导力量进行的制度变革,这种变革是激进的。也就是说,政府要着力完善社会管理中的相关制度,为社会管理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政策等;二是诱导性制度变迁,指的是以基层民众为主体,自下而上进行的社会制度的变革,重视发挥基层民众的力量。再次,既得利益受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管理的利益格局基本固化,追求社会管理创新,必将改变这种利益格局,为了维护既得利益,这些既得利益获得者必然会抵制社会管理创新。为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政府必须突破这种利益格局,为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

4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途径

实现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路径。政府要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

第一,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诉求表达机制是人们能够表达合理诉求的保障,它能够更好地维护人们的权益。首先,政府要重视诉求表达制度的建设。在坚持平等参与的原则下,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立法工作,规范利益表达的方式,同时,要重视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引导人们理性地表达个人合理诉求;其次,拓展诉求表达渠道,构建多样化的诉求表达平台。政府要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信息交流手段,借助于大众传媒和相关社交平台,保证人们能够及时地表达个人合理诉求。

第二,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必须注重协调各主体的利益。首先,在经济层面,政府可以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公平合理的竞争进行利益的分配。同时,政府要加强对竞争过程的监督,保证利益协调结果的公平。其次,在政府层面,当市场失灵时,政府必须加大调控力度,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协调各方利益。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明确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依据法律规定,实现利益协调;另一方面,政府应该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引导各主体积极追求个人合法权益。再次,在道德层面,在完善利益协调机制的过程中,人们要树立共同的道德规范,并利用道德规范来约束利益相关者的行为。

5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管理创新体系构建

5.1构建创新型社会管理价值体系

在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管理价值体系应该体现公平性、服务性和动态性,政府要坚持以服务为核心,构建服务型社会管理体系。同时,为实现服务型社会管理的有效性,政府应该着力于构建无缝隙的社会管理体系。

5.2明确多元化社会管理主体角色定位

社会管理创新虽然要重视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但各主体的职能是不同的,社会管理中各主体必须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主体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管理工作中。

第一,各主体应该转变观念,在社会管理中,坚持为人们服务。一方面,政府要重视社会道德建设,营造优良的社会管理氛围;另一方面,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促进社会管理的多主体参与。总之,政府应该树立依法管理、共同参与的社会管理观念,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第二,要切实明确社会管理各主体的定位,以保证各主体有效地发挥自身职能。首先,政府职能主要表现在公共领域,政府通过制定合理的法律政策维护社会稳定,解决社会问题;其次,企业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保护环境、保障员工合理权益等方面;再次,社会组织主要通过自治辅助社会管理,既要自觉接受民众和政府的监督,又要对相关部门在社会管理方面的工作进行监督;最后,在社会管理中,公众既要对政府及相关组织的工作进行监督,又要积极表达个人合理诉求,为政府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5.3搭建“互联网+”社会管理信息系统

“互联网+”社会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对社会管理相关信息的搜集、处理,实现社会管理体系的創新。“互联网+”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应该由以下几个系统构成。

第一,人口管理服务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对城镇人口的动态管理,并且根据人口信息,对不同层次的人实行差异化管理,针对性地为不同层次的人提供相关政策信息等。

第二,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系统。该系统主要对社会组织进行管理,一方面,审核与记录社会组织的申报信息,为社会组织提供网上咨询服务;另一方面,该系统还应该利用网络加大对社会组织建设的宣传力度,加强社会组织与政府、公众等的沟通。

第三,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系统,主要是实现社区服务的信息化,可以以社区为单位,开发针对社区的APP,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保证居民更好地了解社区信息,并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会管理。

总之,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搭建“互联网+”社会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管理创新体系的建设。

5.4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创新基础工作

第一,要着力提升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相关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应该坚持以社会保险、救助等为基础,辅之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等,为公众提供均等化的基本保障,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

第二,重视基层社会管理建设。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基层社会管理的财政支持,优化基层社会管理平台,另一方面,政府要引导基层民众实现自治,并将政府管理与居民自治有效结合,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体系的构建。

第三,重视培养社会管理相关人才。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社会管理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推行“政校合作”,在各院校设立社会管理相关专业,保证人才的专业性。

第四,不断拓展社会公共服务的范围。一方面,政府要拓展社会公共服务主体的范围,可以引导相关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服务中;另一方面,政府要拓展公共服务内容,既要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还应该进行环境治理、文化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五,加大社会管理方面的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资金等。一方面,政府要引导社会力量积极进行捐助,开发新的慈善渠道;另一方面,政府加强对慈善机构的监督审查,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

作者:毋晓蕾

上一篇:财务信息系统中心论文下一篇:手机媒体传播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