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与社会保险论文

2022-04-20

[摘要]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五大险中的最重要的险种之一,在实现广大劳动群体老有所养的同时,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可谓是保障社会民生的好政策。虽然近年来国家政府在此方面设立了专门机构,在社会范围内负责统一的立法及管理实施工作,也明确制定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是,就我国实际的养老保险发展情况而言,整个扩面征缴工作并不是很乐观。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养老保险与社会保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养老保险与社会保险论文 篇1:

规范社会养老保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摘要】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其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社会稳定器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养老保险条块分割严重,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职工养老各成体系,严重的影响到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未来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将何去何从正在考验着执政者的决策智慧。本文对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养老保险未来的发展现状,以期为社会养老保险的规范,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养老保险 和谐社会 统筹层次

自一九八六年七月十二日国务院发布国发1986 77号《国务院关于发布改革劳动制度四个规定的通知》发布后,在全国各地市、县成立了企业养老保险机构,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完善和巩固。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农村先后进入了社会保险行列,并成立了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机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既有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已经越来越不能是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不同人群之间养老保险水平的巨大差异成为了造成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尽快的规范现有的社会养老体系成为了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必然要求。

一、看现状——三驾马车,各行其道

由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起步早,力度大,企业及企业职工的保险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最重要的是企业减轻了负担和压力,职工得到了安全和实惠。特别是企业改制后,企业退休人员能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并随着物价指数的提高,养老金每年也有所增加,基本满足了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企业职工看在眼里,乐在心头,增强了企业职工的参保、投保积极性和自觉性。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一直由地方财政经费支付工资,在人们心目中公务员是铁饭碗,退休后同样享受“吃财政”的权利,自然而然这部分人员的参保意识淡漠,参保积极性就比企业职工差一些。最大问题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是由企业和职工分别按一定比例交纳,即企业与个人同担保险责任。而公务员个人缴纳比例较少,个别地区个人甚至不缴纳养老保险费。给财政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造成有的地区养老保险积累较少,支付能力较脆弱,防风险能力较差。

农村保险起步迟,而且享受养老保险的人数少,待遇较低,不能极大地提高农村人员的养老保险积极性和自觉性。

目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保险机构大部分地区有三个养老保险机构,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机构,目前的现状就是一个险种三个机构管理,三个管理机构各行其道,不能统筹规划,不能公平参保,不利于缩小退休人员生活待遇的差距 。

二、看未来——一驾马车,公平和谐

社会保险的发展方向,应更人性化、合理化。公平参保,和谐发展,逐步减少缴费差距 ,逐步减少退休人员养老金生活待遇的差距,这是社会保险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兴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指出:“社会保险费实行统一征收”,这就从法律的层面理顺社会保险费的征收体制,为解决多年存在的因征收体制“不统一”导致规划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建设难的问题。

社会保险制度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不少地区已初步形成了“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险制度的框架,但在推进社会保险事业发展过程中,解决影响社会保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统一”问题任重道远,虽然国家连续几次上调了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缩小了企业退休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待遇的差距,但仍然有“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来骂娘”的现象,改变这种局面,根本的是各地政府必须按中央经济工作的会议精神,脚踏实地抓好当地的经济工作,增加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提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投保基数,退休时养老金自然大为增加,这自然就与公务员相比缩小了差距。公平、合理、和谐的目标就逐步得到实现。

2006年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指出“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党的十七大报告更进一步明确: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这个“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就成了最重要的关键词。

“基本养老保险”从城市走向农村,全国各地全面落实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农村养老保险列入议事日程,各地先后成立了农村养老保险机构,参保人数和覆盖面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企业职工和农民三者相比差距较大。

温家宝强调“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农保制度,是开创性的重大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标志着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制度都建立起来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指出:“十二五开始,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应该从普惠到公平普惠,这种公平主要体现在城乡统筹制度方面,只有通过城乡统筹的制度安排,才能逐步理顺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只有这样 ,几千年来中国人“老有所养”的愿望,就从主要由家庭和个人负担,转移到主要靠政府和社会负担。毕竟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人口机构、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家庭养老的功能正在不斷的弱化,老无所依成为了中国老龄化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只有社会化的大保障才能与其相对应,这样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无后顾之忧地合理消费来支持市场经济的运行与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贾艳丽.浅谈实行社会保险统筹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动[J].现代经济信息,2011(19).

[2]孟颖颖.中国社会保险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及改革方向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11(09).

[3]王福友.社会保险全国统筹论略经济[J].研究导刊,2008(18).

(编辑:刘影)

作者:高晶霞

养老保险与社会保险论文 篇2:

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的难点及措施分析

[摘 要]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五大险中的最重要的险种之一,在实现广大劳动群体老有所养的同时,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可谓是保障社会民生的好政策。虽然近年来国家政府在此方面设立了专门机构,在社会范围内负责统一的立法及管理实施工作,也明确制定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是,就我国实际的养老保险发展情况而言,整个扩面征缴工作并不是很乐观。本文就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的相关内涵、发展难点及应对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及分析。

[关键词]养老保险;扩面征缴;职工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0.141

1 养老保险及其扩面征缴的内涵分析

1.1 基本含义

养老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通过国家和社会对老年人进行物质帮助,使其仍然具有可靠的生活保障。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则是指扩大参与养老保险的人群和范围,使更多的城乡居民参保缴费,实现应保尽保。

1.2 目的和意义

进一步落实好养老保险工作,督促相关企业投保,可以为老年生活的基本需求提供更加可靠、切实、稳定的生活来源保障。

2 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存在的难点分析

从整体来看,我国的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表现为民众不能正确区分养老保险与其他保险,对其认识明显不足,参与度不高;其次,体现在国家在此方面的建设还不太完善,存在较大缺陷;再次,各企事业单位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缺乏为职工交纳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总之,我国养老保险扩面征缴的完成率较低,导致养老保险的支出受到很大制约。

2.1 民众对其认识不足或者没有经济实力参与

第一,由于一些年轻人认为养老保险是中老年人的事情,而自己还很年轻,距离国家所规定的退休年龄还有很远,从来就没有规划过自己的养老保险。

第二,国内的贫富差距有不断加大的趋势。社会民众的收入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低收入人数占了绝大多数。他们只能顾及到如何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很难再进行其他的生活开销。而且由于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不断提高,他们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支撑这项工作的持续展开,根本就不会往这个层面去考虑,而且即使办理了也难做到连续交费。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中国的养老保险投保率不高。

第三,民众缺乏足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障意识。国家劳动法中一方面明确规定了劳动者能够享受社保及社会福利;另一方面也规定了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保并及时缴费。但是不少民众不愿履行义务,只想享受权利,不愿缴费,还有的民众只一心想着自己的工资情况,不顾将来,不会向企事业单位提出为自己投保缴费的要求,对不缴费的用人单位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总的来说,社会民众的投保意识很薄弱,也不懂得如何用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养老保险的长远权益。

2.2 企业缺乏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方面,企业本身发展的首要目标就是获得最大利益,所以企业在公司花费开销方面很谨慎;另一方面由于养老保险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及生育五大社会保险中的缴费比例确实最高,所以企事业单位要承担的缴费额较大,这就直接增加了企业在用人方面的成本投入。因此,为了减少自身的成本消耗,一些企业不会愿意投入这么多的资金。虽然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明确规定了企业有这项义务。但是现实中,只有部分企业会主动给职工提供养老保险缴费服务。相反,逃费的企业数不胜数。而且,即便有企业自主为职工进行了缴费,但针对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的骨干分子,并没有普及到公司的所有职工。

2.3 扩面征缴缺乏完善的联动机制

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社保经办机构的参与,同时也不能缺少国家党委和政府、劳动监管及社保核查等部门的大力参与。然而在真正的实施工作中,这些部门没有做到相应的配合,缺乏整体合作的联动性,导致扩面征缴工作很难取得好的成绩。

3 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的应对措施分析

3.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服务质量

社保机构工作人员必须认识到,养老保险是一项涉及民生的服务,所以必须从老百姓的角度来展开这项工作。将政策的每一个细节都跟老百姓解释到位,老百姓只有深入了解了,才会真正认识到这是个好制度,是个能享受实惠的政策,是一项真正的惠民政策,从而从观念上去认可、接受它。所以社保机构工作人员必须做好宣传普及工作,比如:通过开展养老保险知识问答竞赛或社区保险宣传活动等形式,对老百姓在养老保险扩面征缴方面存在的疑惑,进行集中性、针对性、及时性的解答,从而让社会民众正确认识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促进扩缴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增强相关负责部门间的联动性

负责养老保险的相关机构应全面做好扩缴工作的基础建设,对业务服务和办公环境进行有效改善,并且做到积极联动,合力落实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养老保险人员的登记、缴费的申报以及缴费的相关记录等工作的良好落实。同时,这些机构也应当做好政策宣传与改进工作,定期发布投保者的养老保险信息,加大民众对此工作的信任感。对于用人单位要进行及时的督促,并且对于其中表现良好的单位应大力宣传,从而让社会民众有足够的信心参与这项工作。

3.3 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的征缴积极性

第一,国家财政部应结合用人单位实际情况适当加大激励缴费的支持力度,适时出台相应的措施,降低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减少企业的用人成本耗费,以减轻投保企事业单位的经费负担,从而促进养老保险扩面征缴收入总量的增长。

第二,可以借鉴川汇区辖区的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经验,对于国有企业中的生活困难人群,如果他们是符合距法定退休年龄七年以内以及相关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可以进行贷款辅助,在退休前由政府承担利息,在退休后从他们的养老金中扣除贷款金和利息,从而解决他们没有经济实力投保续费的问题。

3.4 增强执法部门的检查强度

一方面执法部门应通过法律知识的宣讲教育等,加强企业依法参与养老保险的意识,让他们能够自觉交纳养老保险;另一方面,各部门应做好缴费的清欠整理工作。对于现实中长期拖欠养老保险费用的企业或者以各种理由拒绝交纳养老保险的企事业单位,要依法对他们进行资产处置和劳动监察,加大对企业违法行为的检查力度,必要时应向国家人民法院进行申请予以强制执行。

4 结 语

养老保险能够实现广大劳动人群的老有所养,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由此而进行的扩面征缴工作也是国家重视民生问题的一大体现,社保机构工作人员必须对其予以足够的重视。对于扩面征缴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必须结合实际,积极寻求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确保这项工作能够圆满完成,为老百姓真正提供生活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吴锦旗.职工養老保险扩面征缴的政策过程分析——基于江苏省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24).

[2]彭林.菏泽市建立企业养老保险扩面征缴长效机制[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0(8).

[3]张威,刘思阳,赵婉玥.关于阜新市跨地转移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接续问题研究[J].才智,2016(5).

[4]龙春生.深入学习贯彻《社会保险法》 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着力推进落实《社会保险法》[J].职业,2011(23).

[5]陈源灏.人身保险中保险欺诈的法律后果——以新《保险法》第43条为切入点[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3).

作者:耿秀玲

养老保险与社会保险论文 篇3:

不断完善社会保险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1.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险得到长足发展。我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已由1998年的135万人,达到目前的141.97万人;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离退休人员由1998年的38万人,达到近54万人;基金支出总量由1998年的25.4亿元增加到45亿元,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养老金由1998年的553元/月增加到695元/月;缴费工资总数由1998年的91.68亿元,增加到144亿元;基金征缴收入总量由1998年的23.25亿增加到34.38亿元;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由1998年的2000万元,增加到11亿元。到2004年底全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达到165.8万人,当年为参保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支付基本医疗费10.46亿元;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达到160.96万人,全年为7.13万失业人员发放失业金1.19亿元;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达到4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达到31万人。

2.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进一步提高,省级统筹调剂趋于规范,养老金保发放继续得到巩固。制定了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和费率过渡方案。对地区平均费率和企业缴费比例实施“双控”措施,企业缴费比例已由一企一率达到了统一,个别企业已从原高达70%左右的比例下降到20%。与此同时,建立了全省基金调剂制度,特别是在总结近年养老金保发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基金调剂机制。目前,全省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基数及核定办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的条件、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办法、基本养老金的支付项目和个人账户的建立时间、建账规模、记账利率、记账办法等都实现了从制度到标准、从政策到业务的统一,为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3.失业保险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我省从1986年建立失业保险制度以来,在为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的同时,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保障和开展就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介绍,促进再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年至今,使40多万失业人员和一批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4.医疗保险不断拓展制度覆盖范围,工伤、生育保险协调有序开展。我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总体框架已经形成,一些地区还根据省政府的总体规划,制定了一些完善的文件和措施,推进了困难企业和破产转制企业参加医疗保险的工作,拓展了覆盖范围。2005年以农民工等就业弱势群体和高风险行业、跨地区生产流动性较大行业为重点,进一步扩大了工伤保险参保面,使参保人数达到70万人以上。同时,协调推进生育保险工作。

二、当前我省社会保险体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存在的差距

1.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社会保障存在巨大差距。截至2004年底,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76.74元,农村人均纯收入1852元,城乡收入差别很大。经济差别决定了保障水平的差别,在城镇,建立了面向绝大多数劳动者和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农村,则主要是农业社会的家庭保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部分集体企业的劳动者享受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待遇,部分城镇困难群体享受城镇低保待遇。而数量占全省总人口71.39%的农民基本处于社会保险体系之外,特别是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已经到了亟待解决的地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非农人口或不能靠种地维持基本生存的人口迅速增加,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将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提出更加紧迫的课题。因此,无论是从政策体系的构建还是管理层次的设立都应尽快提上议事日程,并着力推进。

2.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广。除了医疗保险政策规定城镇所有从业人员都必须参加医疗保险以外,其他社会保险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制度规定的缺位问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未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一体化改革;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日益庞大的流动人口未被纳入有效的社会保险制度框架;非公经济、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政策不尽理想。从参保人数看,养老保险近年呈现下降趋势,灵活就业人员、下岗解除劳动关系人员、个体私营人员的参保续保出现自愿自流现象。

3.社会保险良性筹资机制没有形成,对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实质性的困难。由于我省属于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企业效益普遍不高,不能及时全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养老保险欠费一直在10亿元以上居高不下。养老保险制度设计虽确定了统账结合、部分积累的模式,但由于过去没有积累,又没有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为保当期发放,不得不动用本应留作积累的个人账户资金,造成筹资模式难以转换,实际上仍维持现收现付,空账规模越来越大,到2004年底应计入个人账户的空账资金已达68亿元,给今后留下沉重的债务负担。由于退休人数增长不断加速,参保职工的负担系数已从1995年的19%上升到39%,不到10年增长了20个百分点。增收节支激励机制不足,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又不高,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不完善,参保人员普遍倾向缩短缴费期、低水平缴费而领取较高待遇,加大了基金支付压力。医疗保险的运行已经面临统筹基金入不敷出的困难,失业保险随着下岗职工出中心向失业保险并轨也面临基金支付压力。基金支出呈现刚性增长,收入增长缓慢,剔除参保人数和缴费比例的增加,基金收入的增长大大低于社平工资的增长。

4.社会保险法制不健全。目前,我国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主要通过国务院有关条例和部门规章,并且更多的是后者来进行调整,缺少一部社会保险方面的基本法律。管理方法单一,手段落后,管理服务工作不到位。

5.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目前我省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发展缓慢,在个别已经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管理也很不规范。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除个别有支付能力的企业给予适当补贴外,绝大多数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全部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承担,难以满足多层次的养老保险需求,从而造成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过高。基金收支缺口逐年增大。我省每年的养老金支出有10亿多的缺口主要靠中央补助,且每年以2.5亿元以上的增速刚性增长;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始终未改革,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不衔接,待遇差别很大,企业退休人员反映强烈。医疗保险三改不同步的问题依然突出。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管理难度大。医改发展不平衡,我省仍有47个县的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低于6%,有7个县的筹资比例为2%,而且大部分市县区未建立公务员医疗补助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保障水平比较低,个人医疗费负担偏重。

6.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程度低。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工作,特别是破产、重组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服务工作进展比较缓慢,已开展的缺乏规范。加之社区建设相对落后,已建的社区配套较差,在社区设立的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尚处在起步阶段,存在资金、人力等诸多方面的困难。截至2004年底,真正纳入社区管理的退休人员只有15.09万人,仅占全部社会化管理人数的35%。

三、完善社会保险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1.加快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力求从完善制度入手向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转变。一是要加快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基金的分账管理、独立运作体系建设。二是综合配套、整体推进养老保险改革,尽快实现整体改革方案的设计和有效实施,逐步建立起养老保险的长效机制。三是在养老保险改革中,切实解决好保发放与做实、当期保障与长效发展的关系。四是建立起简单、透明和易于实施的养老金计发办法。五是加快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体制改革,提高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的覆盖面。同时要尽快明确非正规就业人员、自雇人员、自由职业者的养老保险制度,给予他们参加养老保险的权利。六是强化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建立风险控制体系,探索多元化基金投资渠道。

2.医疗保障从制度建立进入规范运行并向多层次保障推进。如何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国家和省上的目标模式是:逐步建立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以公务员补助、大额医疗费用补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为补充,以社会医疗救助为“保底线”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因此,要在这个目标模式下,积极探索多层次医疗保险的运行问题,着力研究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人群的医疗保险问题,促进社区医保的发育和开展,减轻基本医保基金的支付压力,确保统筹地区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支平衡,维护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医疗费用监测体系,基金运行评估体系和基金预警系统,改进医疗费用结算办法,深化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开展定点医疗机构信用等级评定。

3.失业保险从失业救济向促进再就业拓展,从一般运行向提高统筹层次推进。要从增强保障能力入手,规范基金征缴和使用管理。在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使用、管理、调剂上下工夫,保证失业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不出大的问题。要进一步规范缴费基数,加强稽核,做到应收尽收,加大欠费回收力度。要加快失业保险基金地级统筹的步伐,密切关注并轨、企业关闭破产等情况下出现的基金支付问题,提前制订应对方案。要结合街道社区平台建设,将失业保险经办业务向基层延伸,发挥街道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在扩面征缴、申领登记、待遇支付等方面的作用。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及时准确了解失业人员求职就业的现状,为失业人员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4.工伤生育保险进入全面启动并与其他险种协同运行。首先,要建立职工的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和工伤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其次,要夯实工伤保险管理的工作基础。当前尤其要加强协议管理,理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康复机构的关系。第三,要做好职工人数、工伤发生数、工伤认定数、各等级的伤残人数、医疗、康复、器具配置等环节的费用支出数等基础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为决策提供支撑。第四,制定基本业务管理规程,实现工伤保险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还要探索建立工伤保险基金的更大范围、更高统筹层次的调控调剂机制,促进工伤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5.积极推行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在有条件的乡镇积极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方式可以是“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扶持。”缴费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补交、预交,又可按月、按季甚至按年缴纳等。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养老保险的改革,进一步明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职能和机构,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管机制和监管体系,研究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突出问题。

6.加强社会保险能力建设。一是从完善管理体制入手,强化组织运作能力,整合社会保险各种资源,逐步实现“五保合一”,统一基数、一票征收。二是规范业务流程,提升科学管理能力和工作效率。三是强化制度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依法办事,优质服务。

(作者单位:甘肃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

作者:曹玉龙

上一篇:教育理论下幼儿教育论文下一篇:经济民族主义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