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与养老保险论文

2022-04-20

摘要:内容同质化和多媒体运用的成人化,是中国老人网站传播的主要问题。鼓励和支持民间力量办网,开展老人传播的教育和研究,培育专业化的采编队伍,是中国老人网站持续发展的努力方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保险与养老保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社会保险与养老保险论文 篇1:

异地高考政策的内容分析

摘 要:国家对异地高考的管理和规范,是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教育政策来实现的。具体的教育政策包括政策的对象、目标和措施。本文将运用教育政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对我国异地高考政策的文本进行分析,旨在通过完善异地高考政策的内容来提高异地高考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育政策;异地高考政策;准许条件

随着大量城市流动人口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在异地工作时间的推移,其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日益迫切。2012年9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各地在2012年12月31日前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随之各省市开始对异地高考做出系列規定。异地高考政策是国家有关随迁子女在其父母工作地区接受教育,并在其受教育地参加高考并获得与该地户籍学生相同的录取资格的战略性和准则性的规定和行为。对异地高考政策的内容进行分析是研究异地高考政策的前提。

一、 异地高考政策的内容分析

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2011年1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其中“探索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被列入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内容。2012年6月14日,教育部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规定,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推动各地制定非户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省内流动人口就地参加高考升学以及省外常住非户籍人口在居住地参加高考升学的办法。201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和人力资资源社会保障部四部委《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了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的主要原则,要求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具体政策,并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公民不分性别、职业、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中央制定的异地高考政策具有保障弱势群体利益的特征,尤其是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关照已成为异地高考政策的关键点,可以看出这一政策对教育公平的重视,对随迁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由于各省市情况的不同,中央制定的政策极具概括性和抽象性,因此要求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因地制宜制定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具体政策。理论上讲,地方制定的政策应在保持灵活性的前提下贯彻中央政府的意志,保障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促进教育公平。考虑到异地高考的复杂性,就必然要设置相应的准入条件。但是,各地异地高考政策在避免高考移民现象的同时要注重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起点公平是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基础,只要当随迁子女能和当地家庭的子女享受同等的待遇、获得同样的资源、拥有同等的竞争机会时才能保障起点公平。

为了保护进城务工子女受教育权不受侵犯,国家制定了异地高考政策,但只是宏观地进行政策设计,要求各地区因地制宜制定细节,但这种权力下放成为地方政府当地利益的保护伞,并没有切实解决问题。面对中央政府制定的异地高考政策,各地积极响应,制定实施细则,但是所谓的具体政策只是不触动既得利益基础上做出的少许利益让步,政策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究其根源,一是与现行的城乡二元制度相关,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突出才会有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问题,但是户籍制度的改革并非易事,户籍制度的问题成为异地高考最大的制度性障碍;二是与现行的财税制度相关,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提出管理上的要求,但是没有明确中央政府的财政责任。就现实情况来看,各地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对教育资源需求的无限性本身就是根深蒂固的矛盾和冲突,当地子女的教育问题仍处于尚待解决的状态,何况是外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受宏观财税制度和教育投入体制双重约束的地方政府往往无法解决随迁子女的教育经费问题,因而从自身利益出发,通过象征性决策等方式制定具有地方保护主义特征的政策。

分析2017年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最新异地高考政策文本,发现其政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父母或其他合法监护人准许条件,二是考生准许条件,三是报考指南等相关细则。其中,父母或其他合法监护人准许条件和学生准许条件是异地高考最主要的两个条件政策。

(一) 父母或其他合法监护人准许条件

关于父母或其他合法监护人准许条件,主要包括对父母的住所、工作、缴纳社会保险和养老保险所作的规定。

关于父母住所条件。广东省、安徽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河南省、重庆市、陕西等地要求父母具有合法稳定住所。北京市除要求有合法稳定住所还要求进城务工人员持有在有效期内的北京市暂住证或有效居住登记卡、居住证或工作居住证。江苏省、辽宁省、黑龙江省、湖南省、湖北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在报名条件中明确规定合法稳定住所包含租赁。除规定合法稳定住所外,上海市的条件为:考生为积分达到标准分值的《上海市居住证》持证人的同住子女,且父母一方连续持有《上海市居住证》3年。根据对政策的整理发现,关于父母住所的规定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有些地区已明确表明父母拥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与之相对,有些经济发达地区,住所十分昂贵,在报名条件中并没有标明含租赁,这就为随迁子女的高考设置了高门槛。关于父母工作条件。广东省、江苏省、安徽省、辽宁省、黑龙江省、云南省、湖北省、河南省、重庆市、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山西省等地均要求父母具有合法稳定职业,还有一些地区如北京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要求具有六年及以上合法稳定职业。关于父母缴纳社保、养老保险或医疗保险条件。北京市要求进城务工人员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中的基本养老保险或基本医疗保险已满六年;广东省要求父母在广东拥有三年的社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要求父母有在疆三年及以上社保缴费记录或纳税证明;云南省要求考生父母有社保缴费记录;内蒙古自治区要求家长在内蒙古自治区纳税或按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满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要求父母在宁夏累计缴纳3年以上社会保险参保费;陕西省要求父母或法定监护人按照国家规定在陕缴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年以上(含3年)。

根据各地政策文本中父母准入的规定可以看出,无论是合法稳定住所,还是稳定工作亦或者缴纳社保情况,对进城务工人员来说都是难以跨越的门槛。一线城市的房价飞速增长,非一般人能够负担得起,尤其是对于外来的只能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民工而言更是难以承受。“合法稳定的工作”这个看似不高的条件,对于农民工群体而言却是难以达到。农民工群体的职业极具流动性和临时性,基本难以保证有一份收入可观的稳定工作,要求稳定并且具有年限要求显然背离了農民工群体的实际情况。对农民工群体而言,工作是为了谋生,参保作为一个保障手段很难引起务工人员的注意,他们作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很少有人会缴纳社保。同时企业为了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部分企业在交纳社保时会欺瞒少交;同时,部分企业以不缴纳保险作为雇佣农民工的条件,不少农民工为了谋取工作,不得不放弃这一权利。因而多数农民工子女因条件不符合在本地高考被拒绝,这对随迁子女而言是极大的不公平。

(二) 考生准许条件

北京市、广东省、江苏省、辽宁省、黑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吉林省、上海市、湖北省、河南省、重庆市、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等地均要求考生在迁入地取得普通高中学籍并具有完整的普通高中学习经历。海南省规定“完整学籍;连续就读6年”;安徽省规定“完整学籍;二代居民身份证”并规定“学籍证明有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规定“连续实质性就读6年,有6年完整学籍,有新疆初中毕业证书、中考成绩,有三次及以上参加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经历”。

对于当地政府来说,为了有效避免高考移民需要对随迁子女的学籍做一些规定,对于随迁子女来说,有三年完整的高中学历实属不易,如果需要其具有完整学籍,基本是难以达到的要求。从现实情况考虑,随迁子女随父母进城,其学业必然因父母工作具有流动性而具有不稳定性,所以多数地区的异地高考政策对随迁子女学籍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公平的。

二、 异地高考政策的内容改进

异地高考政策的初衷是解决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只有当政策措施真正有效落实时,异地高考政策才能充分保障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缩短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

一方面要适当降低异地高考的准许条件。为异地高考设置标准是必要的,但要充分考虑随迁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为此适当降低要求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像北京市、广东省等人口流动频繁的地区,更应该注重随迁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关于住房问题,有合法稳定的住所,应着重强调含有租赁。只要有租赁的住所都应该纳入政策中加以考虑。关于工作问题,只要有合法稳定的职业都应该是可以的。毕竟流动人口工作的流动性较大,严格要求具有几年稳定工作是不合理的,只要是长期在此务工的人员,其子女都可以有在当地高考的资格。至于父母缴纳社会保险、养老保险等,应该适当放宽,甚至是取消该项条件。缴纳6年社会保险,对于务工人员来说是很难达到的,毕竟流动人口在很大程度上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学历较低,外出务工只求能有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五险一金是一种奢侈品。对于考生而言,只要具有完整的高中学习经历或是初高中经历都可以在避免高考移民的前提下降低异地高考的门槛,给予更多随迁子女受教育的机会。

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异地高考政策涉及政治、经济、生活的诸多方面,因而随迁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不是仅靠异地高考政策能完全解决的,其背后的城乡二元制才是造成地区差距最根本的原因,户籍制度的改革、弱势群体的补偿、高考制度的改革、财税制度的改革等问题都需要解决。中国当前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高考制度是时代的产物,但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迫切需要改革,应该逐渐以学籍代替户籍作为高考的依据和招生指标分配的依据,高考录取政策要同时进行改革,打破以往的省际内分地区划线政策,与异地高考政策同步改革。同时应该注意随迁子女的教育经费问题。中央政府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明确规定随迁子女的教育经费分担比例,并且要加大对随迁子女集中地区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减轻流入地政府过重的财政负担。中央政府也可考虑允许流入地政府从土地开发和增值税中切出相应比例用于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或从外来人口缴纳的工商税、房租及购房税中提取一部分作为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以确保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应该看到的是,异地高考政策虽然在执行时出现了一些问题,结果也许不尽如人意,但值得注意的是,该项政策向补偿弱势群体、追求教育公平迈出了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邢海燕.“异地高考”政策与弱势群体关怀[J].教育与考试,2014(6):25-28.

[2]祁型雨.我国就近入学政策分析——兼谈对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权益的维护[J].教育科学研究,2010(7):5-9.

作者简介:

任茹慧,祁型雨,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师范大学。

作者:任茹慧 祁型雨

社会保险与养老保险论文 篇2:

中国老人网站传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要:内容同质化和多媒体运用的成人化,是中国老人网站传播的主要问题。鼓励和支持民间力量办网,开展老人传播的教育和研究,培育专业化的采编队伍,是中国老人网站持续发展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老人网站;同质化;社会保障;专业化

文献标识码:A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以来,现已进入快速发展期,2008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为1.67亿,到2050年,将超过4亿,比现在的德、法、意、日、英五国人口总和还多,每4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严重的老人社会问题,将严峻地挑战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面对银发时代的来临,从西方的实践来看,老年人的专业化媒体特别是网络新媒体,应在传播老年信息、服务老年群体上担当重要的职责。事实上,中国正在悄然兴起老年网站,触网、上网的老人数量增长迅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网民数量为840万,50岁以上的老年网民数量约为2940万。而在2000年该中心第5次的统计报告中,中国50岁以上老年网民数仅为14.24万人,60岁以上为3.56万人。然而,中国老人网站在传播内容及页面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中国老人网站传播的主要问题

1 内容同质化

随机抽取部分老年网站查看其栏目内容(如表1所示)可知,各站点内容虽丰富,但相似性很高,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保健养身、老年婚姻、互动展示、回忆感悟、家庭故事。

不可否认,中国老人网站的上述内容基本上满足了老年网民的心理需求和生活需要,但内容的同质化使得网站黏度不高,容易失去老年网民的长久关注。如打开中国老年网(http://www.chelder.com.cn)2009年3月28日的首页,即可找到上述五方面的内容,只是内容侧重有所不同而已。首页共六幅图片新闻,其中四条为健康养身方面的内容:“‘东坡肉’能健身长寿”、“中老年人吃这些零食可延寿”、“每天吃鸡蛋血压平稳”、“老人春天多吃葱”。图片新闻下的两大板块为“养身保健”和“家庭医生”,其中,“养身保健”包括“养身”、“健康”、“饮食”、“提醒”四个子栏目,“家庭医生”包括“急救常识”、“老人护理”、“心理健康”三个子栏目,都是关于健康养身的内容。“夕阳论坛”也下设“健康”子栏目。网站三个主要广告区中有两个广告区为医药广告。从板块内容和其所处的位置,不难看出该网站对老年健康知识的重视。此外,“休闲生活”中多有老年婚姻问题,从“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为何相爱容易相处难”、“透视‘婚姻危机’”、“从<激情燃烧的岁月>谈对待老年夫妻冲突”等标题即可看出。涉及回忆感悟的文章有《童年记事》《白岩松自曝艰苦身世》《(南阳关)的耍令旗》《(审头刺汤)的写扇子》《人到老年当感悟》等。涉及家庭故事的板块有“老年俱乐部”、“休闲生活”、“对话老龄”等。涉及互动展示的板块有“老年博客”、“老年娱乐”、“艺术^生”、“老年课堂”等。

2 多媒体运用成人化

一是语言运用成人化。老人又称老小孩、老顽童,这是因为老年人心态上由老返童,言行举止体现出一定的儿童化倾向。但是,老年人绝非小孩,他们有成熟的内心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是精神贵族。同时,老年人精力下降,渴望平静而又简单的生活。因此,以儿童语言为表现形式,以较为丰富的人生内涵为思想内容,是老年网站语言传播的重要特征。国内目前不少老年网站语言趋向成人化,医学养身信息的介绍中过多地使用复杂和抽象的语言,老年婚姻中铺写一些火热的男女感情,主页内容文字过于密集,叙事风格与一般性成人网站并无差别,没有切合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二是色彩、图片、声音等运用成人化。老年人因为生理上的老化,多数眼神、听力不好,他们在生理上对电视有优势,因为电视的图像比报纸杂志容易看。所以网站也应多借助图像、色彩、声音来加强信息传播的效果。但目前我国老年网站在这些方面的运用上多趋向成人化。例如,中国老年网的界面满而紧,色彩也较多,并常有文字与图片的闪烁变换。再如东方老年网(www.2j60.com)的界面广告多,且常伴有浮动广告。这种“老人网成人化”易造成不良后果:老人网适合年轻人看,老年人远离老人网。

二、中国老人网站传播问题的主要原因

1 网站创办主体相对单一

国内老人网站的创办主体,主要有三:一是老年相关机构部门,如民政部门、老年科研和福利机构或者老年组织等。他们创办的网站信息比较准确、权威,但内容相对单一,多为老年政策法规、科研成果、福利设施等,且更新速度较慢,严肃有余而生动不足。如中华健康老年网(age.bjmu.cn)、老龄信息网(www.laonianren.com)、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网(www.shrca.org.cn)、上海老龄网(elders.88547.com)、青岛社会福利网(www.agcdhome.org)。二是传统新闻媒体,如报社、电视台、广播台等。他们创办的老人网站内容多来自其所依托的媒体,更新速度快。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中国老年网(www.chelder.com.cn/)、中央电视台夕阳红站(cctv.com/life/xyh/xyh.html)等。三是民间的个人或组织等。他们创办的老人网站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重视市场推广和服务合作,更新较快,能比较充分地满足老年网民的生活需求。如北京的老年服务网(www.ocan.com.cn)、上海的老小孩网站(www.oldkids.com.cn)、香港的老友网(www.cybersenior.org.hk)等,以及南屏晚钟(npwz.myrice.com)、老头老太(www.laotoulao-tai.com.cn)、夕阳红网(qiuweng.top263.net)等个人博客。

上述三大主体中,前两类都属公营性质,有人力、物力等资源优势,占国内老人网站的绝大部分比例。但囿于体制因素,多将老人网视作宣传平台或受众的延伸平台,内容创新乏力,同质化现象严重。第三类属私营性质,比重最小,但将网站进行市场化运作,方兴未艾,后劲可期,值得支持发展。

2 老人媒体的教育和研究相对滞后

中国最早研究老人传播始于1999年的台湾政治大学,其标志是“老^传播研究群”的成立。老人传播学者臧国仁教授认为,老人读者的叙事风格与青年、中壮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老人之叙事经验丰富、充满智慧,与小孩也不尽相同,以至于在新闻报道与时间报道上具有自身的特色,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臧国仁教授与其妻子蔡琰教授在台湾政治大学专门从事老人传播研究,开启中国台湾地区老人传播研究的先河。他

们已经开始在传播学专业的硕士、博士候选人中培养老人传播人才。由于两位教授早年留学美国,并获得传播学博士学位,熟悉美国传播学体系,把老人传播带到台湾地区,目前已经开始了本土化研究。主要成果在老人语言传播(叙事)、老人视觉传播等,现在已经初具规模,可谓成绩斐然。

中国大陆地区的老人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学、人口学方面。比如北京大学老年学研究所、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等。准确地说,我国大陆地区没有老年传播的研究,也没有任何大学开设老人传播教育。老人媒体报道形式滞后只是表面现象,深层原因在于教育与研究跟不上,从而暂时还培养不出专业化的老人媒体记者和编辑。

三、中国老人网站传播的主要对策

1 正视老年社会问题,内容与社保相结合

我国老人网站在传播内容上还尚未触及最核心的问题——老人社会保险与养老保险等老人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内容缺少必读性。

实际上,我国老年传播需要介入老年的社会养老问题。原因有三:一是由于药品价格昂贵,治疗费、住院费等费用又不断提价,再加上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据卫生部统计),老人需支付的医疗费的金额就相当大。但是,低收入和无收入老人占相当大比重,老人最突出的困难是经济问题。二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保险制度呈现全民参保的政策趋向,在城市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普通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在农村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在总体上已经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第三,独生子女与无子女老人将是未来中国老年社会的主流,多子多福时代已经过去。因此,未来一段时间会出现大部分高龄老人依靠社会保险保障晚年生活。福利性社会服务的问题,特别是医疗保障问题是老人养老问题中现在和将来十分突出的问题。

遗憾的是。我国老人网站涉及这方面内容尚有欠缺,个别老人网站点即使对此有所涉及时,也多流于形式,如中国老年网“对话老龄”栏目下的《澳门人领取养老金年龄将下调到60岁》、《什么是养老保险》等。中国老年网站在我国老龄化过程中出现内容和功能上的缺位是显而易见的。

从美国的实践来看,美国老人网站十分注重老年人的物质生活,特别是社保等核心问题。美国荣民事业部网是一个而对美国二战伤病员的网站。荣民事业部是掌管美国荣民业务的最高机关,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因为大量伤兵返国,荣民事业部开始重视这些伤兵的复健活动。这个网站把二战的美国老兵分为“少数族裔老兵”、“女老兵”、“残疾老兵”、“无家可归老兵”等栏目,主要内容是关注这些二战老兵的生活,对他们进行物质上的帮助。再如隶属于美国无党派的老人团体AARP2002年所创办的“AARP网”,这个老人网造访者每月数百万人,主要是因为该老人媒体承办老人社会保险、老人养老等社会保障系统。就目前“AARP网”的读者来看,有近3800万55岁以上老人通过这个老人媒体加入社保或养老等社会保障系统的。中国老人网站在这方面也要担当起相应的社会职责。

2 鼓励和支持民间力量创办老人网站

鼓励和支持民间力量特别是商家创办老人网站是一个发展方向。民间力量的网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民间老人创办的某一主题性网站,即同绕着过去某一时代性的主题或某一事件创建的老人网站,多带有某种怀念性质。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新时代,由于这群具有某种时代特征的老人逐渐被边缘化,通过过去时代的主题网站,使得这群老人找到自己的同代人,重温自己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国知青村网”就属这一类。“中国知青村网”主页与插页的主要图片多用仿古色,照片多是1960至1970年代的黑白照片,主色调为灰色。照片的人物为肖年上山下乡知青们靓丽而青春洋溢的劳动场面。这表明“中国知青村网”是一个恋旧老人的精神家园。其板块内容也多是恋旧的,如“知青心中的周恩来”栏目、“知青文化”等,无论照片还是文章,都是知青这个特殊群体特定的人生经历与文化价值的体现。其“多彩人生”栏目,也多是“《难忘知青人生感悟录》讨论会”这样的怀旧主题的文章。其处于主页显眼位置的“综合资讯”栏目,也都是“高考1977”、“《中国知青史》作品座谈会将在京召开”这样的报道。可以说,这个主题网站是一个老知青美好回忆的精神家园。

第二类是民间商家创办的老人网,多属于市场服务性质,因为市场的力量强大,商家创办的老人网代表着民间老人网未来发展的方向。美国商家创办的老人网是主要的形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网站是“老人网”(SeniorJournal.com)。美国“老人网”主打的内容是老年养老金、药物护理与社会保险金服务,这些内容占据着该主页的绝大多数版面,每日都有更新;并把内容因读者年龄的不同分为50-55岁、56-60岁不同区位。这个网站因代为办理老年养老金、药物护理与社会保险等服务,并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使得老年网友成为会员。因为内容的必渎性,浏览“老人网”全部内容的读者每年须交49美元、两年须交78美元的费用。目前,“老人网”每日不同身份的浏览者达到35万,成绩斐然。美国同前约有1.63亿在职人员(包括农民)参加了社会保障体系,占全国所有在职人员的96%,其中65岁以上老人收入41%靠社保福利。2006年,65岁以上的美国老人中有90%的人领取社保福利。这成果主要得益于美国民间力量创办的老人媒体,而不是政府干预。

3 培养专业化的采编队伍

专业化的采编队伍主要源自老人传播的教育和研究。在英美国家,老年传播正逐渐兴起。除了一些研究机构、媒体部门经验总结(如阿拉斯加州的公司Senior CommunicationCo.,Ltd,专门研究50岁以上的老人传播市场)以外,很多大学的新闻系、社会学专业也开始积极研究老人传播的特性,力图把老人传播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使其更精确、更好地指导实践。如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评荐为国家学术级大学的戴盾大学(University of Dayton),其新闻系的教授詹姆斯·罗宾逊(James D.Robinson)就是从社会学转到老人传播研究的;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罗莱特·帕克基尼(Loretm L. Peechi-ni)教授,则是从传播学转向老人传播的。两位教授合著的专著《传播与老龄化》一书中,从语言学、社会学、生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角度论述老人传播与普通传播的不同。

我们应借鉴国外的经验,一方面,在大学新闻传播的教育中开设老人传播和媒介素养教育等课程,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创办的老年人网站,也要重视对网站采编队伍的专业化培训,唯其如此,才能为老人网站注入新生而专业的力量。

作者:邓榕 杨旭明

社会保险与养老保险论文 篇3:

论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互动协调发展

摘 要: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都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保障社会成员的生活上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民众的关注。二者在属性、保障对象、保障程度、保费负担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同时也都具有保险的共性,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补充。在当代社会,只有使得二者更加有效地协调发展,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全面更多层次的生活保障。

关键词:社会保险;商业保险;互动发展

1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区别与联系

1.1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概念

社会保险是政府通过立法强制实施,运用保险机制处置劳动者面临的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生育等特定社会风险,在其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劳动收入的时候,为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法定保险制度,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共济性和公平性。

商业保险是作为保险人的保险公司与投保人采取自愿签订合同的形式,预定投保人缴纳一定数额的保险费,由保险人对在合同存续期间发生的约定危害保险事件支付给投保人一定数额赔偿金的法律行为,是社会保险的重要补充,具有盈利性。

1.2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既区别又联系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有许多共性:二者都是以风险的发生为前提条件、都对风险进行转移、都对被保险人进行经济补偿、都需要强大的保险资金作为后盾。从功能上看,两者都是社会风险化解机制,社会保险是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中的主体,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险产生的重要制度基础,同时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也是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1)保障对象不同

社会保险主要面向工薪劳动者,而商业保险则是面向所有社会民众。

(2)经营目的不同

社会保障作为国家的一项社会政策,更注重保障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具有非营利性和强制性;商业保险则是按照市场原则运作,以营利为目的,不具有强制性。

(3)保障程度不同

社会保险只能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较低;商业保险则能根据被保险人的需求提供灵活的保障,满足被保险人更高层次的需求。

(4)费用负担方式不同

社会保险费用一般由个人、企业、政府三方共同负担;商业保险则完全由个人负担。

2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互相融合

2.1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相互影响

一方面,二者相互冲突。在保险资源一定的前提下,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之间就会存在一些矛盾,一方的快速发展会降低人们对另一方的需求。另一方面,二者又相互促进。

2.2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相互融合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虽然性质上有所不同,但是保障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安全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障的相互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一是保障功能的融合,二是保障范围的融合,三是保险技术和方法的相互渗透。

3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互动发展的案例与建议

3.1 典型案例

(1)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2012 年 8 月 30 日,针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参保人大病负担重的情况,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大病保险制度,在基本医疗保障基础上,对城乡居民因患大病产生的高额医疗费用进行报销,意在减轻城乡居民的医疗费用负担。与基本医疗保险由政府主导的运作模式不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由政府以招投标方式,向商业性保险机构购买,保险机构作为第三方负责具体运作。政府通过购买保险服务,改善民生,是公共管理模式的有益创新,同时,有关部门应对相关商业机构的准入及各种市场行为进行严格监管,务必让宝贵的资金实打实地用来减轻群众医疗负担。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资金主要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新农合基金中划出,不给群众增加额外的费用负担。随着试点工作的逐步推进,大病医疗的范畴不断扩大,保险比例也随之提高,大病患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最高可达到90%,满足了城乡居民更高层次的保障需求。

(2)湛江模式

诊疗费用结算信息在保险公司、社保部门和定点医院之间的共享。湛江模式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相统一的一站式管理服务平台,减少了社保部门的管理人员和运营成本,提升了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优化了医疗卫生资源管理,提高了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这种“统一政策、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的商保社保合作新模式,对完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协调互动发展的成功案例之一。

3.2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协调互动发展的合理建议

(1)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补充作用在养老保险方面,人寿保险公司可以提供更多包括固定年金,变额年金等丰富多样的养老金产品,满足社会民众多样化和不同层次额社会保障需求。在保险技术方面,商业保险应积极发挥社会管理的功能,为社會保险提供精算技术支持、理赔管理、资产管理、保险金发放等服务,实现社会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提高效率。

(2)政府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为职工建立补充保险

目前我国企业补充保险发展并不完善,许多企业都没有为职工建立补充保险,为促进企业补充保险的发展,政府可以适当向为职工建立补充保险的企业提供税收等政策优惠,鼓励企业发展补充保险。

3.3 政府要加強监管

政府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社会保障的管理者,一方面政府要给予商业保险足够的发展空间,支持鼓励商业保险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加强对商业保险公司的监管。武汉市大额医疗保险委托商业公司承办期间,曾发生商业保险公司以亏损为由,不再履行《大额医疗保险服务协议》,在2003年约有3000万大额医疗保险未予赔付,鉴于此类事件的教训,政府必须加强对商业保险公司的监管,制定严格的准入机制和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保险基金安全有效运营,保值增值,包括近期的养老金入市,都必须强调政府的监管作用。

4 结束语

当代社会,为进一步保障社会成员的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国家越来越重视社会保险在这方面的作用,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重要补充自然也收到了极大关注。二者都有各自的优点和长处,只有有效促进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协调互动发展,才能不断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段赵清.中国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03).

[2]陈韦潮,毛超.“新农保”实施背景下商业保险发展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07).

[3]孙蓓.浅谈如何有效实现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融合发展[J].河北金融,2011(07).

[4]许飞琼.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关系的演进与重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

[5]刘静,赵晶.发展商业养老保险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J].科技创新导报,2010(05).

作者:戴艳

上一篇:电教媒体下美术教学论文下一篇:张岱游历与旅游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