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质量管理分析论文

2022-04-29

提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形成了一整套独见的人才思想。邓小平人才思想包括人才战略论、人才尊重论、人才培养论和人才管理论等。邓小平人才思想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增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锻炼和培养了大批人才;提高了国民文化素质,推动了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文化繁荣。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管理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中小学教育质量管理分析论文 篇1:

中小学教育质量管理改进的起点与策略

摘要尽快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进行全面教育质量管理,需要重视教育质量改进的价值导向性,避免陷入只重视“质量控制”的实践误区,不简单以学科分数衡量改进效果。推进教育质量改进,需要找准教育质量的“根问题”与“根原因”,用教育过程再造保证教育质量的显著改进,把“负向检核表法”与“正向优势拓展法”相结合。

关键词 全面质量管理;教育质量改进;质量三部曲;戴明环;学科质量观;正向优势拓展法

文献标识码B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了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新时代要求。2020年9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多措并举推动基础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我国教育进入整体抓质量的新阶段。正值“十四五”计划开启之时,如何有效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已成为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必答题。

自从上世纪5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全面质量管理已经越来越科学化与精细化,具有更高的教育质量改进效能。准确理解和科学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对我们更新教育管理观念,掌握提高教育质量的规律与方法具有一定的帮助。
一、了解“全面教育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界定,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全面质量管理既是先进的管理哲学,又是系统的管理科学,更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全面质量管理应用于教育领域后,将教育视为一种‘服务’,将学生及其家长和社会视为‘消费者’或‘顾客’,强调要满足他们的需要;要从‘服务的角度’看待学校的一切工作,包括对内的和对外的工作,形成服务学生,服务教学第一线的服务链;强调学校也要建立一套‘质量体系’,以‘持续地提高教育质量’。”[1]

在教育领域进行“全面教育质量管理”,更强调全员参与、全过程指导与控制、全面改进与提高,采用多种多样的科学高效的方式方法来实现教育目标。这“三全一多样”的理论精髓,是指导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改进取得显著成绩的制胜法宝。
二、明确进行全面教育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教育质量改进,既有与其他领域质量改进共通的基本规律,也有基于教育独特性的特殊要求。因此,中小学校进行全面教育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 重视教育质量改进的价值导向性

按照世界著名质量管理大师朱兰(J.M.Juran)的“质量三部曲”理论,质量管理包括“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三个完整的部分,缺一不可。[2]质量计划,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基本理念与原则、整体结构与行动安排等内容;质量控制,是查找质量问题,解决问题,保证质量达到标准,满足基本质量要求的过程;质量改进,则是运用更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推进产品创新,实现质量突破,达到更高质量水平的活动与过程。

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性,教育质量改进在计划设计与实践操作中始终都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设定正确的教育质量目标,追求正确的教育质量。例如:如果应试教育的价值观不改,师生只是为升学而教、为升学而学,教育质量目标局限在提高考试分数上,其质量改进方案与行为措施就偏离了教育方针的要求,就难以真正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只有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和“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正确的教育方向上,确立具体实施目标的教育质量改进方案,才容易成功。

2. 避免陷入只重视“质量控制”的行动误区

在中小学教育质量改进中,存在着轻视质量计划,重视质量控制;将质量控制与质量改进混在一起,放松质量创新与突破等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专注于常规教学的结果达标,特别是各科教学的成绩达标,对质量改进的设计不用心,计划往往缺少科学性、创造性与明确可行的路径与有效技术,而且即使有计划,对计划的学习、宣传、贯彻也不到位,导致很多学校关于提高教育质量的课题项目可能很多,但实际效果却经常处于质量维持的水平,难见真正的模式创新与质量突破。

解決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认识到“高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要“向改进设计要质量”,特别要把教育质量改进目标、基本理念、基本路径、操作方法和效果检测措施设计好,表达清楚;其次,要对教育质量改进计划进行科学论证,特别要认真听取相关教育专家和实施教师的意见;第三,要集中精力研制出具有创造性与实效性的关键措施与操作方法,确保教育质量能取得显著提升;第四,要在教育质量改进过程中不断地修改完善教育质量改进计划,即使经过了反复论证的改进计划,仍然还会有与实践不相符的内容,需要随着改进实践的展开而不断地再完善再改进;第五,要坚决地贯彻执行教育质量改进计划,确保教师教育质量改进方向的正确性,“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3]

3. 不能简单以学科分数衡量改进效果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小学教育质量改进已经走过了由学科分数改进到提高民族素质的阶段,正在走向整体人格塑造与人格完善的新阶段。新时代的教育质量改进要突破狭隘的“学科成绩质量观”,树立更加全面的整体性教育质量观,加强素质教育和健康人格教育,特别要加强体现时代需求的高效能积极人格教育。学科成绩只是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远不是教育质量的全部,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方面。

在具体的方式方法上,可以在坚持科学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发挥广大教师的创造性。就目前情况来说,特别要将以精准达标为主要特征的各学科的知识掌握与技能训练方法,与以素质培养和人格熏陶为主要特征的整体人格生成教学法与文化滋养模式结合起来,各扬其长,各尽其能,从而使教育质量改进具有更高效能。
三、进行“全面教育质量管理”的策略

“全面教育质量管理”的实效性,取决于是否在遵循管理科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实施符合中小学教育教学需要的有效策略与方法。

1. 找准教育质量的“根问题”与“根原因”

教育质量是教育供给满足学生、家长、社会与国家等利益相关者教育要求的程度。高效能的教育质量改进需要理清问题与影响因素,找出根本问题与根本原因,即根问题与根原因,并以此为实施教育质量改进的“突破口”与“杠杆点”,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根原因迟早会通过另一种形式以另外一个问题的形式显露出来”[4],导致质量改进难以真正达到预期目标。

例如:在教学质量问题分析方面,可能存在纪律问题、教师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管理人员素质问题与课堂教学水平问题等,学校如果面面俱到地平均用力,很可能是又忙又乱,教学质量还未必能得到明显的提高。如果在质量问题分析方面下些功夫,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和画因果分析图(鱼骨图)等方法,就会发现学校领导者的质量意识不高和教育质量管理水平低才是根本原因。

2. 把教育质量改进过程转化为一系列的PdCA循环

戴明环(PDCA循环)是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eming)研制提出的实施质量管理与改进必须遵循的技术与程序。这一循环包括四个阶段: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不论是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改进,还是质量改进小组或教师个人的教育质量改进,都可以按照这个循环来展开。正常情况下,每完成一次循环,教育质量就提升了一次。例如:江苏泰兴市洋思中学实施教学质量改进获得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就是经过了多次“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的循环逐渐完成的。山东茌平县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也经历了多轮的PDCA循环。

领导者希望通过灵机一动的一个教育质量改进的“好主意”,或者心血来潮时的一次教育质量改进行为,就获得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几乎是不可能的,所有高效能的教育质量持续改进,都是有计划的系统的螺旋上升的PDCA循环的结果。

3. 用教育过程再造保证教育质量的显著改进

过程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由它的生成过程构成的,“现实世界是一个过程”“一个现实存在是如何生成的,构成了这个现实存在是什么”。[5]教育质量也是如此,要想获得什么样的质量,就让学生经历什么样的过程,要实现怎样的教育质量改进,就设计与开展怎样的教育教学过程。例如: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设计呼唤创新而且不创新就走不过去的教学过程,经常经历创新过程的学生,其创新能力自然而然就生成了。教学过程的流程再造是教育质量改进取得实际效果的必要改革措施。我国中小学教学过程再造的总趋势是由“精讲多练”,走向“巧讲多学真体验”。

4. “负向检核表法”与“正向优势拓展法”相结合

质量管理中的“负向检核表法”是指把没有达到要求的“缺欠”记下来,列成一个“缺欠表”,然后一个接一个消除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不达标的教育质量“缺欠”列出来,一个接一个地消除掉是教育质量控制的主要工作,是教育质量改进的基础。教育质量改进不仅要补上质量的不足,更要发挥优点与优势去突破已有质量记录,创造新的质量高度。“正向优势拓展法”的要点有三:一是坚定信心,善于发现自身存在的创新点与优势;二是将优势明确地列出来,并挖掘其引领功能;三是充分发扬各方面的优势,带动更多方面的进步,增进整体的质量突破。

理論与实践都表明,注重补短只能达到质量合格水平,难于有新的突破;只注重优势拓展,容易导致片面发展。我们应在不断补短改进的基础上,充分发扬优势拓展的突破与创新功能,实现质量控制与质量改进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学校教育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33.

[2] 苏秦.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4.

[3] 菲利浦·克劳士比.质量免费[M].杨钢,林海,译.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7.

[4] 比约恩·安德森,汤姆·费格豪.根原因分析:简化的工具和技术(第二版)[M].贾宜东,李文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

[5] 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修订版)[M].杨富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8-29.

注释:

① 本文系2020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建设龙江高质量农村基础教育保障体系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EDH034)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白弘雅 周正

中小学教育质量管理分析论文 篇2:

邓小平人才思想及实践价值

提 要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形成了一整套独见的人才思想。邓小平人才思想包括人才战略论、人才尊重论、人才培养论和人才管理论等。邓小平人才思想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增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锻炼和培养了大批人才;提高了国民文化素质,推动了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文化繁荣。

关键词 邓小平;人才思想;实践价值

作者简介黄国耀(1969—),男,安徽省六安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副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尹 明(1984—),女,安徽省六安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科员,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安徽六安 237009)

邓小平人才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形成了一整套獨见的人才思想。研究邓小平人才思想,有利于帮助我们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加快人才发展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邓小平人才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一)邓小平人才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

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渐成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在此背景下,各国关注点从政治对抗转为经济竞争,如何解决本国发展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首要问题。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并产生的重大变革,使科学技术愈来愈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量。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经由某一领域的竞争转变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综合国力的较量,实质上就是人才的较量。正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邓小平以战略家的伟大气魄,要求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和对待人才建设,强调人才是社会主义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他在“南方谈话”中再次强调了这一思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指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关键在于人才。他说:“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1

邓小平人才思想是邓小平运用世界历史眼光和现代化眼光对当今世界各国竞争态势的科学洞察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层思考得出的现实结论。他把人才问题放在适应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础上,用国际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来推动我国的人才开发。

(二)邓小平人才思想产生的国内背景

邓小平人才思想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渐产生的。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人才问题日益突出。邓小平曾反复论述人才的关键作用,他说:“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道理很简单,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所以,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急需培养选拔一大批合格的人才。”2他指出,组织上迫切需要大量培养、发现、提拔、使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比较年轻的,有专业知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这是当前客观存在的迫切需要。全党和全社会都要真正尊重知识,真正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这样我们一定会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逐步实现现代化。改革开放和四个现代化建设大业迫切需要大量人才,需要正确的人才思想来指导人才建设,这样邓小平人才思想应运而生。

邓小平人才思想,是他看到了人才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后逐步形成的。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深入,随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践活动的深入,邓小平人才思想逐渐发展成熟。

二、邓小平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人才思想继承了我们党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工作的优良传统,又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新理论、新原则、新方法,全面回答了新时期如何造就和发挥人才优势等一系列问题。

(一)人才战略论

1.人才问题是关系到选拔和培养接班人的重大问题。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培养了成千上万忠于党的事业的接班人。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耽搁了对一代青年人才的培养,严重影响了对中青年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造成我国各项事业缺乏一大批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领导层也面临年纪偏大和青黄不接的现象。作为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高屋建瓴地指出:“选拔培养中青年干部这个问题太大了……这是个战略问题,是决定我们命运的问题。”3他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不但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这个战略问题,而且要从实践中从大局着眼,解决好这个问题,只有选拔好中青年干部,才能使他们接好老同志的革命班,才能使党的事业万古长青。

2.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凡讲现代化建设必涉及到人才问题。他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因此,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问题,不是资金,不是技术,而是人才。邓小平认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归根到底取决于年轻一代干部的健康成长,不尽快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素质硬的领导人才,就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没有一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干部的宏大队伍,没有一支科学技术大军,没有一支素质优良纪律严明的劳动大军,四个现代化就会流于空谈。

3.人才问题是关系到人才队伍发展壮大的重大问题。邓小平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干部队伍存在着三个不适应形势需要的问题:一是人才少,二是缺乏专业干部,三是干部年龄老化现象严重。他强调指出:“要跟上时代步伐,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就要造就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造就这样的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任务。”4这是邓小平在科学分析国际竞争的新态势和国内“四化”建设的新局面后提出的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任务。

(二)人才尊重论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在1977年同中央领导同志的一次谈话中提出的,他强调:“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

1.“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人才的主体是知识分子,关于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与政治地位问题,是关系到能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邓小平一个伟大的历史功绩,是还知识以应有的尊严与地位,并全面正确地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他引导人们正确评价了教育和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知识分子恢复了名誉,使知识分子从思想上和政治上获得了解放。“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不仅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正确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解决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战略问题。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确立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并将其提高到空前的高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是在社会主义的各项任务中,把发展生产力摆在第一位;在发展生产力的任务中,把科学技术摆在第一位;而在发展科学技术及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任务中,把人才问题放在第一位。因为,人才是知识、科学技术的载体,科学技术必须依靠科学家和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才能得以创造和发现,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这层意义上讲,人才就是生产力。这无疑为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施展才能解除了羁绊。至此,可以说,知识分子获得了彻底解放。

(三)人才培养论

1.人才培养的标准是“四有”。针对“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国民精神、社会风气的巨大破坏,邓小平特别注意通过教育恢复良好的社会风气,要求青少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从而树立一代新风。1980年,他首次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四有”目标,1982年7月起,又把“四有”概括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并且在接下来召开的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四有”基本要求被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成为人才培养的标准。“四有”基本要求把新时期人才的培养工作落实在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在“四有”中,理想、道德、纪律都是强调对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而文化则是对人才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邓小平对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视,德才兼备一直是邓小平培养人才的标准。

2.培养和造就接班人。一方面,邓小平强调要培养青少年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指出:“科学的未来在青年,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5他强调,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优秀人才。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指出,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现代化劳动者,学校要从难从严要求,严格训练,加强中小学教育质量管理,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充实中小学教育内容。还强调学校教育要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从根本上杜绝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这种破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现象。另一方面,邓小平强调要培养和选拔党和国家领导岗位接班人。他认为,认真选好领导岗位接班人,是一个战略问题。他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这点明了培养党和国家领导岗位接班人的重要地位。

(四)人才管理论

1.人才管理要制度化。邓小平十分重视人才的管理,而且特别强调通过制度来管理。“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所以,在邓小平人才理论中,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人才管理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包括分工负责制度,各级党委“真正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党委成员也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监督制度,“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实行干部离休、退休制度等。

2.人才管理的基本原则。党管干部的原则。邓小平指出:党要管党,一管党员,二管干部。要坚持党对干部工作的统一领导,要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按劳分配原则。邓小平强调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根据人才的质能分配担任相应的工作。职权责利一体化原则。邓小平认为,对人才要有什么能授什么职,授什么职给什么权,给什么权负什么责,负什么责得什么利。他指出,对人才党委应当支持他们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真正做到有职有权有责。

三、邓小平人才思想的实践价值

人才是社会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我们党极端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作为国家一项基本战略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这是对邓小平人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人才思想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增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

邓小平人才思想为我们党提拔和选用干部提供了理论指导。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注重素质的选人用人理念,处理好德与才的关系,努力培养和选拔具备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领导干部。邓小平人才思想为全面贯彻党的宗旨提供了理论指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是由党的性质和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的。各级领导干部作为人民公仆,必须尽到勤务员的职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人才思想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供了理论指导。在领导干部中进行党风廉政教育,增强了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自觉性,有力地促进了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落实,增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

(二)锻炼和培养了大批人才

邓小平人才思想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对大批干部、官兵与專业人才的培养任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时期,党政干部队伍与专业人才队伍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党政干部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优化,专业人才队伍特别是科学技术研究队伍得到迅速发展。同时,大力发展高等院校,不断推进教育领域改革开放,使高等院校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本上适应了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培育了大量后备人才。

(三)提高了国民文化素质,推动了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文化繁荣

各级各类学校中接受正规教育的人数以及毕业生数都翻番了,表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更长时间的教育,文化素质得到有效改善,能够从总体上学习和掌握更多、更复杂的知识,国民总体文化水平更高。正是由于培养出的大量人才,使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初步理顺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问题,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还培养出大量人才进入文化艺术事业机构,与不断发展的文化艺术一道,共同推动了文化繁荣。

邓小平人才思想抓住了时代脉搏,选拔、任用、培养了大批具有现代化素质的高水平人才。正是这些人才的拼搏进取和无私奉献,社会主义现化化建设才取得如此辉煌成绩。我们要继承和发展邓小平人才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思想创新,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程文燕

作者:黄国耀 尹明

中小学教育质量管理分析论文 篇3:

贫困地区教育科研管理三全模式的探究

摘要:从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学校的科学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际出发,在“坚守基础教育科研的实践取向,推动教育科研与教学互动”的管理与服务的原则下,探讨教育科研管理工作“三全模式”的内涵与实施策略,对于切实推动和提高贫困地区教育科研管理水平是有益的。

关键词:贫困地区;教育科研管理;三全模式

一、三全模式的阐释

所谓教育科研管理“三全模式”是指在实施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过程中进行全员管理、全程管理、全系统管理。

“全员管理”是指在实施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过程中,与课题研究有关人员都是管理的对象。包括对课题指南设计人员,课题的评审、论证和鉴定人员,课题研究人员等的管理,使所有人员都树立起质量意识和。

“全程管理”是指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全过程进行管理,主要包括课题的申报立项、开题论证、中期总结、结题评定、成果推广等工作环节的质量管理,使课题研究过程形成—个有机整体。

“全系统管理”是指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包括组织管理、制度管理和队伍管理等,在这些因素实施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克服消极影响,从而使教育科研工作健康发展。

二、教育科研三全模式的实施

(一)全员管理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全员管理是我们对所阐释的“三类人员”都要进行相应的管理,特别是对科研管理部门相关人员的管理更是作为第一位的,对每一类人员的管理都有明确的要求。

对于课题指南编写人员的要求,在每个指南编写前要进行相关层面的调查、座谈,指南草案出台后,要进行广泛地征求意见,进行修改后才予以公布。

对于课题评审专家和论证人员,我们采用的管理方式是:一是专家组的产生出自我市“教育科研评审专家库”,而专家库人员要定期进行增补和淘汰;二是要求课题专家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同时要求课题专家必须主持过省级以上的科研课题,以提高其实践能力。

对于课题研究人员主要是加强对其教育科研理论、业务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相应的科研方法。通过多层面的反复培训,使课题研究人员从事课题研究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使得我市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二)全程管理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全过程管理是指,跟据中小学课题研究过程的特点,将其过程分为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在全程管理的过程中,既注重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线路的规范性,又注重课题研究的成果价值和社会效益。

1.加强前期管理,把好立项关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许多课题操作不当成果不突出的原因,是课题立项时设计论证不适当造成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课题立项时要求做到:第一,选题时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选题原则、注重选题程序、注重选题要求;设计时做到四个掌握,即:掌握依据和前景、掌握课题情报和创新、掌握课题目标和内容、掌握课题的路线和方法。第二,在课题评审中,评审专家除了给出评审结果外,还要对那些选题较好、论证欠佳的课题提出详细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保证立项后的课题质量较高。第三,在课题立项后,有计划地组织专家对对课题进行开题论证,保证课题在实施中少走弯路。

2.加强中期管理,把好操作关

长期以来,在基层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中存在着重形式、轻落实的现象,因而出现了课题研究“广种薄收”局面。通过研究分析,我们认为,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课题的中期管理明显薄弱。为此,我们制定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管理办法,通过课题的中期研讨、中期检查、中期总结等形式,加强对课题的中期管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中期论证。通过这一方式,课题管理者既可以及時了解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又能够与课题组一起研讨课题中期出现的困难。中期管理把管理督促与业务指导较好地结合起来,对完成研究任务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3.加强后期管理,把好成果关

课题研究成果必须通过课题管理部门组织的专家鉴定后才能说明课题组完成了预期的研究任务。为此,我们对所有研究成果的评价和推广分为两个具体落实的环节。第一,重视课题成果结题鉴定与评价。我们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具体细致的《张家口市教育科研成果鉴定办法与鉴定标准》,在鉴定评价的过程中,专家组从成果的学术价值方面和社会价值方面进行综合认定,以推动成果鉴定工作朝着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第二,注重成果推广应用管理。成果的推广应用要以科学论证和实践效果为基础,必须经过实践证明确实效果显著的成果,才能推广。在推广的过程中,要以校内推广为基础,上级科研部门要视校内的推广情况,组织更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三)全系统管理

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不只是几个专家和一些研究人员的事,它是由组织管理、制度管理、队伍管理等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系统,其中每一项工作都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1.组织管理。我们建立了教育科研管理机构,主要是三类教育科研组织的建立及各自职能的完善。所谓“三类”教育科研组织指的是市、县(区)的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学校的教科研职能以及基层课题组。三类组织建立后,要制定明确的管理规范,各自负责具体的事实与管理。通过三类组织的有效管理,很好地促进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

2.制度管理。我们在各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都制定相应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如目标考核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经费资助制度和表彰奖励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有效地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3.队伍管理。在实施教育科研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强化了教育科研队伍的建设。对那些在科研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人员,授予他们光荣称号,并成立我市教育科研骨干队伍,对其加大培训力度,组织到省内外参观学习,提供承担高层次研究课题的机会,在教育科研的实践中锻炼成长。

三、教育科研三全模式的研究成果

(一)构建了区域教育科研管理模式

依据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原则,本着有力于促进各级课题管理部门和课题研究工作的发展,经过反复的研究、实践,不断改进,初步构建了本地区教育科研管理的全员、全程、全系统“三全模式”,形成了一个相互协调、相互渗透、相互衔接、相互促进,高效有序的管理体系。

1.教育科研管理组织模式

教育科研管理组织网络的构建是教育科研管理组织有效和高效运转的保证,它能使教育科研管理渠道保持畅通并保证教育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全员受益。这个网络是立体的,它分别从组织维度和类型维度两方面进行构建。

类型维度体现的是管理和指导的主要板块,如以管理为主要形式的检查、评估和鉴定,以指导为主要形式的科研服务。服务者在服务过程中的能动性的发挥逐渐增强,工作性质也逐渐从事务性转向学术性。

组织维度可以从网络节点的角度来分析,它指的是以市规划办为联结点的与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相关的各节点的分布。如上行的省规划办、省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专家等;平行的有其他市的科研部门、市教育行政部门等;下行的有县区教育科研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科研处、市级课题组等。上行下行并不指信息流动的方向性,而是它们之间信息流动机制的区别,上行节点更多的是组织源头,平行节点则是以交流与协调为主,下行节点是服务的主要对象。

2.教育科研管理过程运行机制模式

教育科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研究的活动。他有自身的规律以及发展的阶段和过程。对教育科研课题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各个管理程序应组成完整的系统。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即规划管理、立项论证、过程管理、鉴定评价、奖励推广。管理的各个阶段都有各自独立的功能,但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了教育科研全过程的完整系统。

(二)制订了区域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指标体系

为确保本地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质量,防止出现偏差,我们按照课题管理的基本规律,编制了《张家口市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办法》、《张家口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管理办法》、《张家口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鉴定标准》、《张家口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评价细则》、《张家口市教育科研课题档案》。

在每个标准中都明确了管理的主体、管理的内容、管理的指标、管理的程序、管理的方法。对每个工作环节的主要工作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和评价细则。在建立的管理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尊重成果的思想,使课题管理工作更加规范、评价工作更加客观公正。

(三)形成了有效的区域教育科研管理方法体系

1.实施学术管理

教育科研课题除需要行政管理外,还更多的需要专家引领下的学术管理。在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更科学有效地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因此,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课题学术管理的运行机制,把学术管理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一是学术论证制。主要是通过专家对选题、设计及开题等工作进行论证,给予指导。主要方式有:举办培训讲座、专题讲座或个别指导,帮助课题组确立一个好的课题名称,完成课题的设计与论证,以确保课题申报质量。在课题启动初期,组织专家对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进行论证,确保课题研究有方、研究有物、研究有法,以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二是学术交流制。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邀请专家举办相关学术研讨会,对课题进行咨询和研讨,特别是中期,专家的及时指导对课题研究有较大的益处。学术交流的形式主要有,通过课题汇报会的形式让专家进行答疑解难;通过課题组之间的学术交流进行互助学习。

三是学术鉴定制。就是专家依据标准对课题的研究水平和成果质量进行鉴定验收,对课题做出客观的学术评价,根据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规范性对其研究成果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作出判断,为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课题是否结题,研究成果的质量高低,都以专家意见为主。

2.落实分级管理

为提高课题的管理效益,解决课题多、类型广的实际问题,我们提出了课题实施中的分级管理,即重点课题归属市级管理,立项课题和青年专项课题归属县级和市属高校管理的分级管理体制。

课题的分级管理,是指市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县区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市属高校科研部门)以及课题所在单位、课题组对课题都负有责任,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共同促进课题的研究工作。市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科研规划的制定和课题立项、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等工作,县区教育科研部门、市属高校科研部门、课题承担单位及课题组负责课题的研究日常管理工作。实施科研工作的分级管理,较好地将繁杂的管理任务进行了分解,各级各层各司其职,形成了管理合力,使课题研究工作落到实处。

3.强化自我管理

课题主持人作为课题组的负责人,对课题组的自身管理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强化课题组自身管理,应落实以下工作:一是抓计划管理,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制定课题研究的计划,并抓好计划的落实,使计划能成为全体课题组成员共同遵循的程序。二是抓学习管理,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的科研理论和有关的业务知识学习。通过学习,提高理论水平,使课题研究顺利开展。三是抓实施管理,课题组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严谨刻苦的科学态度,遵照方案,通过反复实践与检验,去探索教育规律。四是抓资料管理。认真收集原始资料,并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处理,是完成课题研究的重要环节。五是抓总结管理,一方面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抽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另一方面要注重研究报告和论文的规范。加强课题自我管理,真正体现了课题研究的学术自由,把课题研究工作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 冯荣光]

作者:阮惠琳

上一篇:民族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论文下一篇:教育机器人应用现状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