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幼儿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学前教育学的每一环节均渗透、体现着特定的文化与价值。从文化视角出发审度学前教育学,我们才能克服中国的学前教育学无“中国味”的现象,对中国学前教育学的根本问题与特有现象形成比较完整而深刻的理解。为此,我们需要建设走向文化自觉意识、回归民族传统、走向世界文化的学前教育学。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原创幼儿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创幼儿教育论文 篇1:

对幼儿教育信息化的思考

【关键词】 幼儿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

建议

16—0030—01

本文结合兰州市城关区幼儿园的取样调查,一方面围绕基础教育宏观政策和幼儿园信息化发展的关系, 从宏观层面、实务层面审视了幼儿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另一方面,在对当前幼儿园信息化教育的具体情况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幼儿教育《指南》和国家《纲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特别是民办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等,对幼儿园教育信息化的几个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幼儿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在当今信息化方兴未艾的背景下,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准决定和影响着幼儿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程度。幼儿教育信息化总体上是后发赶超的态势。近年来,随着相应规划和具体措施的逐步出台和落实,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务院出台了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各省市以县为单位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我省还在精准扶贫战略的1+15方案中提出大力发展农村幼儿园教育,在有需要的贫困村实现幼儿园和适龄幼儿入园的全覆盖。这些政策措施,为幼儿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预示着幼儿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的广阔空间。

目前,对幼儿教育信息化的态度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全盘接受论。认为幼儿教育信息化是十分需要、非常必要的,应当不遗余力地大力发展。这无疑顺应了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但是深入研究思考发现,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需要警惕的是:信息化是手段,不是目的,要提防过度信息化对幼儿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因为人可能在信息化中加速其自身的异化;二是根据幼儿园新课程“以游戏为主,以动手实践和活动为主”的标准和要求,出于信息技术替代幼儿活动的考量,认为幼儿园教学不需要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此为排斥论。全盘接受论和排斥论,都从各自角度出发提出了主张,这一矛盾现象的本身说明幼儿教育信息化问题具有的复杂性,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完善。

幼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学技术经历了从幻灯投影教学、录音录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到网络环境下学科课程整合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这一发展过程和规律,也体现到了幼儿园教育信息化上,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政策引导和支撑。以前,幼儿园投入一定资金配备信息化设施,主要是供检查、参观、观摩,侧重上公开课、演示课,在日常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也比较有限。近年来,随着民办幼儿园“以奖代补”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幼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比如,兰州市城关区黄河北的15所民办幼儿园,在硬件设施上持续投入,实现了多媒体教育的全覆盖,普遍开展了幼儿集体教育教学活动的信息化。但幼儿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还不是很高,大部分是直接从网上下载课件、使用教材配备的课件,不论是方式上,还是方法上,都比较单一。对各个年龄段的幼儿,也没有采取有针对性的信息化教育。同时,普遍缺乏结合各自幼儿园实际进行原创性的信息化教育,反映出了教师队伍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与信息化教育的不相适应。

二、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在教学活动设计上,要创新理念,丰富手段,努力做到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和深度融合。

2. 在教学方式上,围绕提升幼儿自我能力的培养和积极情感的体验,着重考虑教师主导性和幼儿主体意识的发挥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3. 信息化教学策略问题,主要着眼介入的程度,要做到适时、适度、适量。

三、建议

1. 要挖掘信息化教育的功能,从传统播放工具利用到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应用,在“新工具”功能使用上创新突破,做到“情景创设工具”、“交流工具”、“认知工具”、“评价工具”的综合运用。

2. 要促进传统媒体、常规媒体、现代媒体的优化组合,着眼建设“数字幼儿园”的要求,构筑教育管理平台,逐步实现教学环境的自动化、智能化。

3. 要加强师资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媒体操作技能、教材编制技能、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技能等。

4. 要继续发挥“以奖代补”等政策的激励约束作用,持续推进硬件建设。

5. 要有计划地开展专题课题研究,加强交流研讨,以科研促提高。

编辑:王金梅

作者:刘虹

原创幼儿教育论文 篇2:

本土困境与学前教育学的文化转向

[摘要] 学前教育学的每一环节均渗透、体现着特定的文化与价值。从文化视角出发审度学前教育学,我们才能克服中国的学前教育学无“中国味”的现象,对中国学前教育学的根本问题与特有现象形成比较完整而深刻的理解。为此,我们需要建设走向文化自觉意识、回归民族传统、走向世界文化的学前教育学。

[关键词]本土困境;学前教育学;文化转向

一、本土困境:中国学前教育学的迷思与文化转向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学前教育学的理论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借鉴国外特别是西方的学前教育模式过程中,不断推动着中国幼儿教育实践的繁荣。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学前教育学学科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主要表现为学前教育学的原创性话语较缺乏。“殖民”色彩较浓。中国的学前教育学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声音与话语权。从模仿日本到借鉴美国,从介绍蒙台梭利到引入瑞吉欧、方案教学、生成课程等,在学习国外幼儿教育经验的同时,却很少有属于自己的原创性内容。“在当今中国教育学界,‘尊奉’西方思想已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一种‘潮流’。”中国的学前教育学者理应而且必须追问:研究的是中国问题吗?是中国本土情境中产生并急待解决的教育问题吗?

学前教育学既不是价值中立、文化无涉的,也并非完全客观、普适的。“它不是完全以事实发现和知识积累为目的,以严密的归纳方法或逻辑体系为依托的科学活动,而是一类以价值批判和意义阐释为目的的价值活动或文化活动”。学前教育学的每一环节均渗透、体现着特定的文化与价值,均与其所产生的国家或地区的民族背景、历史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近年,不少学者尝试从“文化”视角出发来解释教育学,认为只注意到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尚不能触及根本,文化问题才是教育学的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学者们提出了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第三条道路。即“教育学的文化转向”。我们也只有从文化视野的角度出发审度学前教育学,才能对学前教育学的根本问题。特别是中国学前教育学的诸种特有现象与时代问题。及其未来趋势与走向,对如何重建中国学前教育学的文化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理解。

要克服中国学前教育学目前无“中国味”的处境,就必须从文化视角追问之、审思之。忽视了中国文化这一根基,我们就总也找不到未来发展的方向,就只会囿于我们到底可以向国外的学前教育理论学些什么,而总也不明白中国的学前教育学究竟要解决哪些重要问题。迄今为止。还没有超越国家和民族的学前教育学,没有普适性的学前教育学。不管哪一个国家的幼儿教育都是建立在其特定的文化土壤之上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离开了文化土壤,学前教育学就是抽象的,必不能适合中国幼儿教育的实际。学前教育学是一门价值关涉的学科,具有浓厚、不可压抑的文化品性。哲学界近年的文化研究给了我们以启发。中国哲学界率先反思中国哲学的有无问题。并引发其他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积极回应,“民族话语”“文化追寻”逐渐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中国的学前教育学者也应着力探讨如何以中国文化为底基。沟通学前教育学的中西文化,打通中国学前教育学之传统与现代的内在关联,让中国学前教育学焕发出文化张力。而不能任由“文化迷失”的现象持续下去。

文化有其自身的固有延续性,在我们有所忽视之时,它仍然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教育。作为在此文化背景中生活的学前教育学者,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感悟。只是这种体验往往是内隐的。甚至是无意识的。只有当我们有意识地去挖掘的时候。文化才可能成为我们进行中国学前教育学探究的源泉。

二、文化自觉性:走向有文化意识的中国学前教育学

文化有其特殊性、个别性与地域性,无论是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教育观念,均少不了文化对其的影响。科学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幼儿教育实践问题,作为人文学科,特别是与文化密切相联的学前教育学,离开了所处的当地文化,就难以产生有民族特色的本土学前教育学理论。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文化习俗、文化风尚,就会有什么样的幼儿教育立场、教育基点与教育视野。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中国学前教育学的文化品性建设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表现在当前盲目引进各国幼儿教育理论与教学模式,以为这就是与世界接轨,就是幼儿教育现代化。殊不知,国外学前教育学理论的产生有其特有的文化与社会习俗背景。有其特有的人文底蕴与根基,盲目照搬是不可取的。20世纪20年代舒新城就曾竭力呼吁:“此时我们所当预备者,不在专读外国书籍,多取外国材料;而在用科学的方法,切实研究中国的情形,以求出适当之教育方法,使中国的教育中国化。”但时至今日。中国学前教育学的文化意识仍较薄弱,有学者指出。“我们还习惯于从西方现代性的镜子中照出自己的一脸无奈,在这种观镜的对象化体验中。至少中国知识人已经被训练成各种西方现代理念的代言人”。用赵汀阳评价中国现代哲学的话来说,就是“西方哲学重新唤起了中国哲学的问题意识。可是同时也挤掉了中国原来的问题。有了问题意识,却丢了自己的问题”。

在此情景下。我们迫切需要提升学前教育学运思的文化自觉意识。唯如此,我们才能为建立中国学前教育学的文化品性提供思想基础。中国学前教育学的文化自觉性较弱,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较长一段时间讲文化讲得太少了,未能充分认识文化在中国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常常只借鉴国外的先进幼儿教育理论与模式,却很少思考它是否适合中国的文化土壤。二是过于迷恋工具理性,只讲求教育策略、教育技能,缺乏对文化价值的体认。特别是过于追求学前教育学的“科学化”,突出普适性、价值中立性,认为学前教育学不存在什么特殊性、个别性、差异性,从而将西方的学前教育学理论照搬过来。

有些学者不能区分哪些属于中国文化,何种是他国文化,在教育中混为一谈;有些研究者盲目推崇西方文化。厚此薄彼,认为自己的传统文化一无是处:还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学前教育学的理论具有普适性。不涉及文化个殊性。尤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文化底蕴日渐缺失。文化意识日趋淡薄,幼儿教师更像是“教书匠”,而缺乏“文化人”的气质。因此,强调文化意识,此其时也。《论语》中的“忘脚,屣之适也”,指的就是这层意思。空气充足时,如果有人提倡呼吸空气。那么他很可能被人看作是疯子。因为,空气足够的情况下,大家都可以呼吸,根本不成其为问题。然而,有许多大家认为根本不成其为问题的事,一旦成为问题的时候。便变成非常严重的问题。例如。一旦道德原则失却作用,人际行为脱轨时,我们才知道提倡道德是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面对纷繁复杂的诸般文化学说。如何形成中国文化特色的学前教育学。正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当然。文化自觉性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国学前教育学民族话语

的探寻需要我们勤于探索,“摸着石头过河”,需要中国的幼儿教育学者本着“尊德性而道问学”的人文探究精神。以自觉的文化担当意识和善于借鉴的开放态度,立足中国教育现实,成就中国学前教育学研究的民族话语。

三、文化伦理性:回归民族传统的中国学前教育学

要克服中国学前教育学的本土困境,我们就必须复归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找寻中国文化的精神。无论是回到自身的文化原点,还是对外来幼儿教育经验的批判借鉴,最终都是在本国当前的学前教育学研究过程中进行的。当前。借鉴国外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固然非常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直面中国的幼儿教育实际,寻绎中国学前教育学的文化传统。这理应成为中国学前教育学的立足点。

进行民族化和本土化的教育研究是建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学前教育学的根本路径。中国学前教育学的民族化和本土化就是要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幼儿教育“问题域”。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我们的幼儿教育遇到了很多新问题,如农民工子女早期教育问题、贫困地区幼儿教育问题、幼儿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问题等,均具中国特色,也是许多国家所没有遇到过的,它们极富现实意义。“中国教育学要着重研究在中国这一特定空间和条件下的教育问题,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独特途径,探索中国教育运行的特殊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我们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知识体系。”中国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源泉只能是中国的幼儿教育实践。它既包括传统的历史文化,也包括当前中国学前教育的种种改革与实践。脱离了中国学前教育学产生的文化背景,就不可能产生现代的中国学前教育学话语体系。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早谕教”思想就是推崇人文伦理。幼儿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知”。更是“行”。即如何形成道德品性。正如《大学》的“学”绝非西方所谓外向静观的纯粹理论认识活动。而是实践理性活动,其目的并非要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而是自身道德品性的修养。“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学既是知,也是行,并归根结底是行。《论语》中指出,“事父母能竭其力,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教育从本质上不是帮助幼儿寻求客观知识,而是良好道德品性的成长。“谓圣人为生知者,专指义理而言,而不以礼乐名物之类,则是礼乐名物之类无关于作圣之功矣。……学而知之者亦惟当学知此义理而已。困而知之者亦惟当困知此义理而已。”这种以明德达道,修身至善为根本目的的“知”与“学”的概念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点。这些文化品性应当在现代中国学前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得到有选择的传承,而不是被遗忘。

四、文化比较性:走向世界文化的中国学前教育学

克服中国学前教育学的本土困境既不是狭隘的“本土化”。排斥一切其他外来文化的学前教育学,也非单纯以本国的教育价值取向为衡量别国幼儿教育的价值标准,甚至按照本国需要歪曲别国的幼儿教育事实。这样“本土化”的中国学前教育学必然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利于幼儿教育的发展,也与中国文化的精神相悖。真正有中国文化传统品性的学前教育学应立足于中国文化背景,对古今中外的学前教育学理论成果去伪存真,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与未来发展的需要,形成适合中国幼儿教育发展,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学前教育学。“中国化”的学前教育学必须走向世界,形成文化比较的能力。

随着与国外交流的日益普遍与深入。我们与世界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尤其是全球化的到来,伴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学前教育学必然参与到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有文化自觉的意识。还要有广阔的文化比较视野,形成文化比较的素养。唯此,我们才不仅是一名具备德性文化的幼儿教育者,而且是具有现代意识与全球视野的比较文化的幼儿教育者。对幼儿教育者而言,文化比较能力主要反映在能否吸纳国际的先进文化,如知晓各国的礼仪,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懂得世界文化间的差异,并能吸取精华,为我所用,帮助幼儿逐渐了解自己身处的本土与世界文化。对教育实践,我们应该有广阔的理解,“它应包括古今中外一切的教育活动。即过去实践过或正在实践着的教育事实。不能将教育实践仅理解为某一国、某一地区或某一校的具体实践。”

具备此种文化素养的幼儿教育者与研究者既不会局限于自己所处的文化视域,也不会盲目跟从国外的文化主张;既不会随意否定与批评自身的文化传统。也不会关闭向国外先进文化学习的大门:既不会在教学过程中照搬国外的教育范式,也不会向幼儿盲目地灌输传统文化。相反。这样的幼儿教育者、研究者是有文化批判意识、文化反思意识、文化重建意识的人,她形成了文化养成的“时空”之维。“时”指的是纵向的历史,中国文化有其五千年的人文传统,有其精华与合理之处,至今仍能为新时期的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所用,当然也有腐朽与糟粕,需要我们有所扬弃;“空”则是指地域,即国外的各种文化范型。国外的文化有我们可资借鉴与发扬之处。“时至今日,文化的‘闭关主义’已经行不通了。如果我们像过去那些人士一样,关起门来谈中国文化以自慰,而不问世界文化,也不向世界文化整合。那么不仅谈不通,而且也不会有前途。”这也就是说,对西方的理论与方法,应该各就所需,多方吸收,同时扬弃其不符合中国文化与实际的成分。唯有具备这种“时空”之维。才能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学前教育学的建设提供深厚而广博的基础。

作者:姜 勇 邓素文

原创幼儿教育论文 篇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幼儿教育人才培养的路径分析

摘 要:中职幼儿教育专业具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能,就要求中职幼儿教育专业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培养课程体系,突出保教融合,加强幼儿园保育教育实践类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北京市经贸高级技术学校幼儿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中,依托工程师学院建设,构建以环境文化熏陶、课内一体化课程学习与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互为补充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格局,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幼儿教育人才培养路径研究初步成果。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职教育;幼儿教育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深刻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在历经了上下五千年的辉煌与沧桑后,兼容并包,积累了丰厚的各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意志品质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精髓,更是滋润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集中体现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求同存异、文以载道、俭约自守等人文精神,这些文化遗产需要我们世代相传,继承发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各级各类教育都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中职幼儿教育专业也不例外。

如果说幼儿是花朵的话,那么幼儿教师就是哺育花朵的阳光,有了阳光的沐浴,花朵才能盛开的更加娇艳。幼儿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其自身的人文素养、道德修养和专业水平的高低等素质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影响着幼儿发展的质量。因此,《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师要做到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1的基本理念;保育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明确规定保育员要达到的职业道德与基础知识,即为人师表,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友善协作等。中职幼儿教育专业培养的是一线应用型技能型幼儿教师,重点培养保育员。中职幼儿教育专业具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能,这就要求中职幼儿教育专业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培养课程体系,突出保教融合,加强幼儿园保育教育实践类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旨在涵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保育技能和专业能力、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助力培养具有“师德为先、幼兒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理念的幼儿教育人才。

北京市经贸高级技术学校幼儿教育专业自2008年开设以来,不断进行幼儿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保育员、幼儿园教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共建、产教融合、文化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园校双环境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人才培养理念。2019年度我校成功获批北京市工程师学院,组建金色摇篮幼教学院,与北京水米田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完成了170万的捐赠协议,配合学校在师资培养、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共建“金色摇篮幼教学院”。在课程建设方面,参照幼儿园教师、保育员标准,基于幼儿园真实的工作任务,开发了幼儿教育专业一体化核心课程(如《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幼儿园游戏活动指导》、《幼儿园生活活动指导》等),构建了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贯穿始终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以环境文化熏陶、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社团活动)拓展为补充的立体化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格局。通过近几年的教育实践,学生的职业道德涵养、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下面结合近几年的教育实践,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北京市经贸高级技术学校幼儿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进行分析:

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概念

中华传统文化的范围广泛,文字、语言、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具体地讲,中华传统文化以节日、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等为载体。比如正月初一春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等节日和各种民俗活动以及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的传统文化等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的设置及传统文化内容在相关课程中的渗透

课堂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北京市经贸高级技术学校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和在相关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是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北京市经贸高级技术学校以保育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提出的保育员要人师表,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友善协作等;《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的“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为指导,确立了“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理想信念坚定,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具有较强的幼儿保育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服务首都学前教育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适应幼儿保育等工作任务,具备目标责任意识、制度安全意识、教育服务意识,以及爱岗敬业、爱护幼儿、沟通合作等职业素养,能适应现代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需要,能胜任托幼机构以及其他有关机构日常保育、辅助性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素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教育思想,并渗透到幼儿园保教工作中等工作的实践型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人才目标,从国画、书法、手工等方面选取了相关内容,构建了传统文化特色课程或相关课程的内容。

2.1首先,构建了传统特色课程《舞蹈(民族民间舞)、《美术-国画》、《手工》、《书法》、》等专业必修课,《民间游戏》《绘本阅读》为专业选修课。《舞蹈(民族民间舞)旨在通过在教师的引领下,同学们明了藏族、傣族、蒙古族等民族的文化背景,学会其各民族舞蹈动作。《美术-国画》,中国水墨画是我们国家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族艺术,中国画具有简练、概括的特色,用毛笔蘸墨画画,可大可小,可粗可细,可干可湿,挥洒自如,变化无穷,痛快淋漓,构思夸张的特点。其培养目标为,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绘画工具,能够感受国画基本用笔、用墨,了解国画中的各种肌理方法,掌握基本的笔墨技法;創设水墨艺术氛围,增加环境的影响与熏陶,不断提高学生对国画的感性认识和审美,激发其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手工》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技能型课程,包括剪纸、衍纸、民间玩教具制作等,感受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术的美,并将传统民间工艺元素融入到幼儿园教学活动及玩教具制作中;《书法》课程包括书法笔法、结构、章法书写等内容,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书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进行书法临写和创作,能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艺术的鉴赏力和审美情趣,从而让同学们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培养了孩子热爱祖国的伟大情怀。《民间游戏》,老师与同学们共同收集学习语言类、运动类、智力类、艺术类民间传统游戏,并能划分出其游戏适宜年龄段,如一网不捞鱼、我们都是木头人、炒黄豆等游戏适合小班幼儿,三个字、抬轿子、跳房子则适宜大班幼儿;同学们还可以在民间传统游戏材料、内容、玩法、规则中有适当的改编与创新。民间游戏作为游戏的一种,包括自古流传下来的游戏和现代人根据这些游戏改编而成的游戏,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娱乐性,不仅培养幼儿多方面能力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良好的团结合作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动手创造能力,还培养幼儿爱家乡和爱祖国的情感。《绘本阅读》不仅欣赏国内经典著作,如传统故事《白蛇传》、《少年将军岳云》、《李逵闹东京》,堪称“祖宗级中国原创绘本”《蚕织图》《农耕图》,《荷花镇的早市》《安的种子》等,同学们利用顶岗实习到幼儿园对幼儿开展绘本讲解演绎等活动,丰富同学业余生活。

2.2其次,在其他课程也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职业素养》《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环境创设》和《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等。《幼儿园环境创设》,同学们完成十二生肖主题、京剧脸谱、中国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等主题展板。《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中的主题活动,会以二十四节气、元宵节、国庆节、端午节等作为主题,如霜降这一节气,学生挖掘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健康等领域价值,开展艺术领域活动:叶子上的霜、叶子拓印、画柿子,科学领域柿子品鉴会,立夏开展健康领域活动:斗蛋游戏,科学领域:立夏“秤人”,语言领域:儿歌《立夏》活动。

2.3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课外活动也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中实现,如《茶艺》第二课堂,京剧社团,小剧社社团,古诗文社团,礼仪社团等。《茶艺》作为第二课堂,主要是让同学们了解茶叶的发展历史,茶叶的分类,茶的审评、鉴赏,以及中国茶叶几千年的传统、技艺、文化传承;体验如何泡一杯好茶。 通过普及茶艺,可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修习茶艺,能够培养人的思想情操、审美素养、礼仪风范,能够提升同学们的综合素质。京剧社团由校内教师及京剧爱好者共同组建的,一同练习表演京剧经典唱段。小剧社社团,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编排童话故事《小熊请客》、绘本故事《甘伯伯去游河》、《小蝌蚪找妈妈》到校内实训基地金色摇篮幼儿园进行演出。古诗文社团会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传承国学文化经典,激发广大师生诵读热情。《爱莲说》仿佛“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钗头凤》悲哀婉转,“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同学们从配乐、道具、服装、视频都精心设计,一篇篇经典名著在同学们的吟诵与演绎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同学们以书香为伴,在经典美文的诵读中,体验诗词文字的美,更感受蕴含其中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历史长河越是源远流长,文化在更迭时的断裂与遗失就越是严重,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颗又一颗珍珠,遗留在岁月的河底。只有运用教育这根主线,我们才能将打捞起的珍珠重新编织为美丽的项链,成为传承给后人的真正财富。中职幼儿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借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提升同学们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同时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培养学生设计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的能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追求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真正化外为内,让同学们心灵之根深深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再度兴盛乃至生生不息,完全有赖于我们教育者今天的努力。对此,我们不仅要有匹夫有责的文化自觉,更要有舍我其谁的教育担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z]. 2012 年 1 号.

作者:于玲玲

上一篇:中职学生语文论文下一篇:工程监理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