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原创试题生物学论文

2022-04-27

2011年是广东省高考改革即3+文/理综的考试模式的第二年。从整体上来说,今年广东省高考理科综合生物部分试题较2010年难度略有提高,试题基本符合2011年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要求,试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科技原创试题生物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技原创试题生物学论文 篇1:

生物学非选择题试题情境创设的流程与策略

摘 要 近几年生物高考题中非选择题情境日趋新颖和复杂,研究其创设流程和策略,可為广大教师选题和命题提供借鉴。情境创设需要明确测试目标,编制真实情境,修改定题。教师可通过“阅读文献,提取有效信息;规划测试蓝图,确定情境类型;利用文献文本信息、原始图表信息”等流程和策略创设情境。

关键词 高中生物学 非选择题文献命题情境 流程与策略

非选择试题是生物高考题中的主要题型,目前对非选择题试题情境创设研究较少。优质的非选择试题可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自身素养状况,客观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对教学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教师在日常命制非选择试题时经常会发现,由于相关文献内容多、专业性强、信息量大,导致阅读费力、编制试题情境较难。如何利用文献创设非选择试题情境,快速编制优质试题?下面笔者以《生物学通报》刊登的《重走孟德尔研究之路——甜荞麦5对形态性状的遗传规律探讨》(以下简称《重走孟德尔研究之路》)文献命制高中生物学非选择试题为例说明。

一、阅读文献,提取有效信息

阅读文献获取信息是命题的起始步骤。实际上,相关文献往往数量较多、篇幅较长、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快速阅读并获取有效信息?笔者认为应看一看文献摘要,了解其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对文献作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有必要则往下读,没必要则弃之;二看图表数据,有生物学科显著特征的图表信息优先考虑使用,为后续编制试题提供核心信息;三看研究结论,结论是否有与《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内容要求相匹配的知识能力点可利用,某些文献中所陈述的“研究不足”或“讨论”部分可以为命制开放性问题提供命题思路。阅读时可以先有选择性地跳读,若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再细读。阅读文献时需要圈画批注,对重要的、有用的信息进行标注,减少二次阅读的信息量,为后续编制题干情境和设问提供参考依据。

如阅读《重走孟德尔研究之路》发现,前言部分介绍的荞麦的品种、广泛种植的原因和正文中介绍的实验目的、表格数据等信息,可用于创设试题情境。

二、规划测试蓝图,确定情境类型

试题命制的一般程序应为“明确测试目标,确定难度→规划核心素养的测试蓝图,指导命题→创设真实情境,合理设问→审核修改定题,确保试题质量”[1]。在确定非选择题试题情境时,需列出测试核心素养的蓝图,类似“基本知识”与“考查能力”的双向细目表,保证非选择题试题情境设置的基础性、综合性和有效性,构建考查内容与核心素养水平的关系,确保考查目标指向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最好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素养的水平表现、所涉及的知识和方法列表对应起来,若是学业水平选拔性考试,核心素养应侧重考查水平三、四,若是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核心素养水平不能超过水平二[1]。命题者在创设试题情境时需根据问题情境中的实际表现推测个体所具有的核心素养及其水平。基于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优质题要求“能力立意”“素养立意”,侧重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命题者在确定非选择题试题情境时,可与文献阅读交融,适时修正,着重从彰显立德树人、重视生态文明、助力学科素养、凸显科学思维、联系生产生活和树立劳动观念等方面创设情境。例如,《重走孟德尔研究之路》一文从整体上看似属于科学史情境,实际上,当我们结合之前提取的有效信息规划出核心素养的测试蓝图(表1)后,再确定其情境类型时发现,其作为实验情境更好把控。

三、利用文献创设试题情境

利用文献信息创设试题情境是命题的实质性步骤,对情境的选择加工是命题的核心环节。命题者依据测试评价目标选择情境、整合情境、修正情境以实现评价目标。试题情境应围绕真实问题展开,做到新颖、真实、科学、恰当,有一定的信息量和适当的复杂度,能够成为学生运用学科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载体[1]。常用的创设策略如下:

(一)利用文献文本信息创设试题情境

生物学文献一般由文本信息和图表信息组成。当图表信息与测试目标、考查内容保持一致时二者均可使用,若图表信息过于专业而文本信息充分时,可只利用文献文本信息编制试题,如例1中的题干情境就是来自《重走孟德尔研究之路》文献的文本描述信息。

例1 荞麦有甜荞麦和苦荞麦两个栽培品种。甜荞麦是自交不亲和的异花授粉作物,其花药正常与花药小是一对相对性状,花果落粒与花果不落粒是一对相对性状,实验如下:

实验一:将花果不落粒的植株作为母本,落粒植株作为父本,杂交后的F1表现型均为落粒,F1自交得F2,F2性状分离比为落粒∶不落粒 = 3∶1。

实验二:将花药正常的植株作为母本,花药小的植株作为父本,杂交后的F1表现型均为花药正常,F1自交得F2,F2性状分离比为花药正常∶花药小 = 9∶7。

请回答:(1)实验一符合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由实验一可知花果落粒性状中的隐性性状是不落粒,如何检测F2代中的某植株丙为纯合子?请写出一种实验思路。

答:①植株丙与纯合不落粒植株测交,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比例为1∶1,则植株丙为杂合子;若后代植株不出现性状分离,则植株丙为纯合子。②取植株丙花药离体培养,若F3植株均为同一性状,则植株丙为纯合子,否则为杂合子。

(2)实验二符合孟德尔基因自由组合定律,F2花药正常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aaB_、A_bb(基因自定)。

(3)另取一花药小的纯合植株甲与实验二中F2代花药正常植株乙杂交,若杂交子代中花药小和花药正常的分离比为3∶1,则甲、乙植株基因型为aabb和AaBb。

(二)利用文献原始图表信息创设试题情境

在命制试题时,可以采用文献中的原始图表信息,一般不能随意更改文献原始数据信息,确保试题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尊重科技论文研究者的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营造一个基于事实的、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现试题的育人价值。如例2中的题干信息就是来自《重走孟德尔研究之路》文献中的原始表格数据信息。

例2 荞麦起源于我国,因营养、保健、医药、饲料等多用型功能,在世界各地被廣泛种植。为了研究荞麦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人员利用纯合亲本荞麦杂交实验获得F1,让F1自交得F2,F2实验结果如表2[2]:

回答下列问题:(1)符合单基因遗传的性状有:瘦果棱形状和花果落粒性,符合两对基因控制遗传的性状有:主茎基部木质化、花柱和花药大小。

(2)F1主茎基部木质化与无木质化荞麦进行测交,则子代中无木质化的占1/4。请写出遗传图解(略)。

(3)若要探究瘦果棱形状与花果落粒性是否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请写出实验设计思路。

答:纯合尖果落粒与纯合圆果不落粒进行杂交得F1,让F1自交得F2,统计F2性状及比例。如果F2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3∶3∶1,则瘦果棱形状与花果落粒性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否则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三)利用文献图表数据信息的二次加工创设试题情境

有的文献原始图表数据不利于命制试题,为避免试题数据信息对学生造成干扰,可以进行适当的、合理的修改,但是不能歪曲文献本身的结论。可以对原图表进行形式上的互换变式,如表图互变,柱状图与曲线图互变等;可以剔除冗余信息,简化图表;可以把文献中多个图表信息整合成命题者想要考查的数据形式,避免“撞题”,确保原创性。如例3的题干,部分情境是对《重走孟德尔研究之路》原文进行二次加工的结果,“某植物”“植物甲、乙”是命题中常见的虚拟手段,改编了F2数据但不改变性状分离与自由组合的比例,没有违背遗传规律实质。

例3 荞麦起源于我国,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而被广泛种植。为了研究荞麦花药大小与瘦果形状两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取纯合亲本甲(花药正常、尖果)与纯合亲本乙(花药小、圆果)进行杂交得F1,F1均为花药正常、尖果,F1自交得F2。F2的表现型与数量如图1所示。请回答:(1)以上两对性状的遗传,其中遵循基因分离定律的是瘦果形状(花药大小),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是花药大小。

(2)荞麦花药大小的显性性状为花药正常,判断依据是花药正常与花药小杂交,F1全为花药正常(或F1花药正常植株自交,得到F2花药正常∶花药小 = 9∶7)。

(3)为了验证花药大小基因与瘦果形状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请写出实验设计思路。

答:取纯合花药正常尖果植株与纯合花药小圆果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得F2,统计F2的性状及其比例。若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花药正常尖果∶花药正常圆果∶花药小尖果∶花药小圆果 = 27∶9∶21∶7,则说明花药大小基因与瘦果形状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总之,若教师按照以上非选择题试题情境创设流程,掌握一定的编制策略,可以命制合格试题。但是想要命制优质试题,仅有学科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熟悉命题相关的纲领性文件,才能保证命题的正确方向。高考评价体系的“一核四层四翼”尽管是针对高考的说明,但是其中的四翼——“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也给命题指明了方向,而命题测量学等理论知识则提供了命题的技术保障。此外,虽然前沿的生物学文献为命题提供了素材,但是由于其较高的复杂性和较强的专业性也增加了命题者命题的难度,可见,挖掘、创设文献中的问题情境也是对命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的考验。通过命题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命题水平,但是由命题本身的复杂性带来的问题也是命题者一直力求突破的瓶颈,只有不断研究,才能命制出优质试题,才能更好地为教学评价服务。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7.

[2]李建辉,张培.重走孟德尔研究之路:甜荞麦5对形态性状的遗传规律探讨[J].生物学通报,2014,49(12):40-43.

(责任编辑:赵晓梅)

作者简介:吕国裕(1969—),男,福建莆田人,厦门海沧实验中学高级教师,福建师大兼职副教授,厦门市学科带头人、专家型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生物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中学生物核心素养下的单元教学评价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JJKXB20-68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吕国裕

科技原创试题生物学论文 篇2:

2011年高考广东生物试题评析及备考策略

2011年是广东省高考改革即3+文/理综的考试模式的第二年。从整体上来说,今年广东省高考理科综合生物部分试题较2010年难度略有提高,试题基本符合2011年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要求,试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试题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从试题的背景上看表现出较鲜明的生物学科与广东区域特色相结合的特点;从试题的组成上看要求学生分析原因和预测结果的题目增多,单纯考记忆的题目减少;从试题的考核内容上看突出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考察,考点都是生物学主干知识。总体上2011高考理综生物试题是一份质量较高的原创高考试题,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一、试卷基本情况分析

1. 试卷结构与考点分布。

2011年广东省高考理科综合生物部分试题包括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大类,其中,选择题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双项选择题,考点分布情况与考纲规定的比例基本吻合(见表1),其中“分子与细胞”专题的卷面分值比例略低,“遗传与进化”“现代生物科技专题”部分略高。试卷考点分布的详细分析(见表2)。

2. 知识、能力要求考查的分析。

考纲中提出了四项能力要求: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这四大能力要求具体到2011年的高考试题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考查形式:生物学基本概念的运用;信息的处理;在具有广东地域特色的新情境中,知识的迁移;联系生产实际、社会热点,知识的综合运用;实验设计能力等。

二、试题特点分析

1. 注重了对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试题覆盖面广。

2011年广东省高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覆盖高中生物学的必修和选修内容,在必修的三个模块中,知识点的覆盖比较全面,分值比例也符合考纲的要求。必修共17个章节知识点,仅“细胞的分子组成” “细胞的增殖”“遗传的细胞基础”“植物的激素调节”4个未涉及。

生物学基本概念的学习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备考的重点。学生是否能够较好的理解知识要点、把握各要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推理和判断,既是课标的要求也是考纲的要求。此类考查在高考试卷的多道选择题中均有反映,如第2题考查了遗传物质探索过程中转化因子的确定,第24题通过4组概念图考查学生对人体稳态、血糖调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认识。能够较好的反映考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2. 突出了生物学科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考查。

今年高考理综生物试卷上信息的呈现有三种形式:文字、表格和图形。信息的处理能力则主要包括:有用信息的提取和信息的有效表达。在有用信息的提取方面,2011年生物考卷中有相当一部分试题隐含较难提取的文字、图形信息,如第29题第1小问“提取食用叶绿素的X应该为”,考生必须留意和理解“食用”方能准确作答;在信息的有效表达方面,根据生物学的学科特点,依然强调考生学科术语的准确使用,如第26题的答题信息中涉及有 “气孔” “全能性”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等专有名词。在实验设计能力方面,第29题实验设计题通过 “表中Y应该为”“了解叶绿素粗产品中是否含有其他色素,请你提供检测方法并写出主要步骤”等提问,考查了学生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实验变量的控制、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数据测量等方面的实验设计能力。整体看来,2011年生物试题关于信息处理的考查比例增多。

3. 试题注重了生产生活实际、关注了社会现象、突出了广东地域的生物多样性及环境问题。

今年高考理综生物试卷上的蝴蝶兰植物的栽培,登革热传播,均与广东地域有着一定的联系。在这样的新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是2011年生物试题的主流趋势,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生产和社会热点,构建服务社会的意识。

总体说来,2011年生物试题中要求学生分析原因和预测结果的考查内容增多,单独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题目及内容比例明显下降,试题的内容覆盖均匀全面,但较2010年试题难度略有提高,难易层次较不分明。一定程度上仍

能体现高考招生中选拔人才的功能。

三、备考策略分析

1. 抓好主干知识的复习。

从2011年的试题看,考核的都是主干的基本知识,没有“边角”的知识点,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向。生物学科不应该只是死记硬背,更不应该老用一些偏的、生僻的知识点作为“有区分度”的题目,这种题目会让学生很反感,也加重学生的负担。在复习备考应该抓住主干知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加强记忆。例如:第 1题“小陈在观察成熟叶肉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照片后得出如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考核的细胞结构就是必修1中常考的主干内容,题干中的“亚显微结构”仅仅是提供一个新场景,关键考核学生的还是对细胞结构基本知识的正确识记。非选择题的背景都是主干知识,26题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27题是基因的表达、基因频率的计算,28题是激素调节、免疫调节、种群数量变化,29题的背景是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2. 重视生物学核心概念及概念图的复习。

在2011年的试题的每道选择题中都至少涉及一个核心概念或者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使非选择题,也会涉及对某些相关概念的理解或应用,概念图更是近年考试热门考核形式。例如:第24题“小杨同学将部分生物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正确的是”的四个选项就是四个概念图,所以要重视生物学核心概念及概念图的教学与复习。在人教版的教材中,《分子与细胞》模块有计划地编排题目,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从填充完整概念图到独立画出概念图的能力,从第一章就出现的细胞的种类的概念图、第二章中蛋白质分子概念图到第三章的分泌蛋白的形成概念图,一直到第五章出现了让学生独立完成呼吸的相关概念图等等,我们要重视这些内容的教学。建议在复习备考中对各个考点相关的概念图做专题复习,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画一些概念图,既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能力,也丰富了复习的形式。

3. 高度重视生物学实验内容的复习。

近年来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试题在高考中占的分数增多,该类试题最不容易得分。在2011年的试题中的第29题就是一道实验题,题目以必修1中“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为主要内容,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实验中提取色素的步骤,要求学生看图分析。虽然题目的背景源于课本但高于课本,题目在设计问题的考察提取色素的试剂时结合生活中食品色素的问题,具有时代性,细心的学生应该注意结合“食用色素”的主题,考虑到“对人体无害”这一“食用”这一要求,如果不细心可能就按课本直接回答无水乙醇,不能答出最佳答案。题目还以把实验设计补充完整的形式考核了对照实验的基本原理,并要求分析原因。总的来说29题是一道综合性强、难易适中、形式灵活、生动的好题,也反映出这类实验题型的趋势。建议在高考复习应高度重视实验内容,复习不应仅限于实验原理、步骤和现象的机械记忆,应重在提高学生实验科学素养。加强相关实验设计题目的训练,让学生写一些简单的完整实验设计,让学生能准确的表述分组、实验流程、对因变量相关测定方法,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特别注意的是,在复习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增强学生的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并注意表述的准确型、完整性,做到完成实验题时能紧扣题目,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回答。

4. 全面提高学生生物学能力。

2011年地试题体现了从知识立意转向了能力立意,试题灵活,开发性、综合性强。在不同的试题中分别考察了学生对概念运用的能力(如24题、28题)、信息的提取及处理能力(如26题、29题)、知识的迁移及运用能力、计算能力(如27题)以及实验设计能力(如26题、29题)等。建议在复习备考中应关注一些时事热点,教师在备课时应提前收集相关的素材,可以作为复习课的导入,并引导学生主动根据素材回顾相关知识,提高复习课趣味性、新鲜感,同时能收到较好的复习效果。设计复习题时不追求“又长又臭”让人疲劳的题干,应该用一些题干精炼又有重要解题信息点的题目进行训练,训练学生找解题关键词和图中关键信息点。最后设计复习题中注意能力的形成与提高,课堂训练时最好能即时反馈或点评,关注学生的个性化辅导。

5. 关注选修1教材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对于很多考生而言,选修1内容犹如鸡肋,如果要把这部分内容要学好要耗费大量精力,而该部分内容在2010年高考中只在一个双选的1个选项提及,而且考得非常简单的,因此有些学生甚至选择放弃选修1内容的学习。但是今年高考试题中,选修1的内容分值明显增多了,而且考题难度也较去年大。本人认为对于选修1的内容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要把实验原理结合通俗易懂的例子讲清讲透,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参与,如微生物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的相关实验,微生物培养中的如接种等操作要点都可以让学生动手体验。对于那些实在难以开展的,“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较难实施,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课件、视频让学生对整个实验流程有一个具体的形象的认识。高考中选修1和选修3的分值所占不多,但是不能就此放弃,毕竟高考不是高中生物教学的最终目标,我们的教学是应该以课标为本,这其实也与高考不矛盾,因为考纲也是以课标为本的,我觉得我们每位高中生物教师都应该坚持这一根本,其实只要我们坚持,我们的学生在高考中也就一定会胜利的!

(作者单位:罗颖茹:中山纪念中学;王芳:中山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校李平安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作者:罗颖茹 王芳

科技原创试题生物学论文 篇3:

基于全国卷试题特色的生物高考备考策略

摘 要 结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要求与2017年全国卷高考试题展望高考命题方向,同时提出高考备考复习策略。

关键词 考题特色 生物高考 复习策略

生物学科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2017年高考落下帷幕了,笔者分析全国卷考题传递出来的特色信息,为生物学备考复习提供建议。

1 解读高考试题特色

1.1 关注生态学的观点,体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人类是生态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人类的生活、生产等活动都与生态环境密切相连。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环境问题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盲目捕捞使渔业资源受到破坏”的问题,2017年全国I卷第5题以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呈“S”型增长家畜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为素材,让考生判断“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开始捕获家畜的合适时机是什么”。该题向考生传递了生态学的观点,同时也向考生和社会传达了在对待地球资源的问题上,人类不能只求索取,无原则地索取最终受到损失的还是人类自身,为了全人类的自身利益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具有保护全球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2 考查深度思考的能力,渗透生物学科的基本素养

2017年全国卷生物试题在围绕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生物技术与实践、现代生物科技等展开考查的同时,对生物学科的素养、关键能力、核心价值进行了考查。试题不但从一般层面考查考生对生物学基本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也尝试考查考生对生命过程进行深度、全面思考的能力,这是2017年高考生物试题的一个亮点。

面对纷繁复杂的生命过程,是否能够做到知其然,是衡量生物学科素养的一个指标,对此2017年高考生物试题有所创新。如全国I卷第30(1)题,关于“密闭小室中的植物在光下光合速率降低的原因”这一问题,若考生只回答“CO2的浓度降低”是不够的,必须回答出“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大于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使密闭小室中CO2浓度降低,光合速率也随之降低”才比较全面的。全国II卷第30题,以动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行为表现为主题进行设计,试题除考查与实验组动物相关的内容外,还考查了对照实验方面的内容,如第(3)小问:“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 ”。答案是:“排除41℃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引起的。”这一看似简单的答案对考生来说,准确地概括和归纳出来并不容易,只有对对照实验的本质有深刻和全面理解的考生才能答出关键点。

1.3 体现生物学科特色,重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

在实验与探究能力方面,生物高考除要求考生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和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环节)外,还要求考生具备实验设计、实验结果预测和得出结论的能力。2017年高考生物实验试题是按照相对较高的要求进行设计的,这不但有利于区分考生,同时对于改善中学教学不重视实验,不重视实际操作,存在“背”实验、“记”实验的状况也是非常有利的。如全国II卷第37题围绕“研究影响豆豉发酵效果的因素”这一实验主题进行设计,其中的第37(3)题:“如果在实验后,发现32 h内的发酵效果越来越好,且随发酵时间呈直线上升关系,则无法确定发酵的最佳时间;若要确定最佳发酵时间,还需要做的事情是 。”这是一个有一定难度而且比较新颖的试题,答案对考生的要求也比较高。全国III卷中的第37题以从植物中提取某种物质这一实验主题进行设计,其中的第37(5)题对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考查。应答这类实验试题非常有利于亲手做过实验并对相关内容有所思考的考生应答。

2 展望高考命题变化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未来的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应该与课程改革的目标统一起来。目前的生物学科在高考中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验与探究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但这4项能力并不能完全涵盖生物学核心素养的4项要素。因此,新的高考生物学考试大纲需要进行调整,应该与新的课程标准的学科核心素养保持一致,同时生物学高考命题也需要围绕生物学核心素养来实施。

2.1 设置情境考查能力

关于学科核心素养之生命观念的考查,如果直接以提问的形式考查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进化与适应观和稳态与平衡观,显然是将素养的考查机械化和简单化,同时也给命题带来很大的难度。高考试题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从所给材料中总结或提炼出生命观念。情境越真实,越能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情境可来源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可来源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突出成果,可来源于真实的现实生活。

2.2 關注发展热点问题

教师要关注对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试题的命制应体现在对背景材料的选取,这种以众所周知社会热点为素材考查的目的在于引导考生关注技术、关注人类健康、关注成就与问题。

2.3 重视考查实验探究

实验与探究能力一直是新课标及命题能力要求中强调的,因此重视实验的设计及动手完成实验操作将会是一直考查的重点,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思考其设计意图,真正体现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3 应对试题特色的复习策略

3.1 稳步推进必修模块

在《考纲修订通知》中,必修模块的内容没有变化,因此教师要立足课本,潜心研究教材,结合学生学习情况,使学生先巩固基础知识,熟悉并能对所学的章节内容与相关章节的前后联系,在此基础上再注重综合和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落实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重要方法的同时,又关注学科素养,突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整合的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教师要注意深入教材促基础,继续关注教材图解、课后习题、科学方法、旁栏思考、相关信息、“技能训练”和“技能应用”等栏目。如,在复习专题1“细胞的成分和结构”时,笔者出示了一道例题。

【例1】 下列哪些材料不适合用作DNA提取的实验( )

A. 鸡血细胞 B. 猪肝

C. 人成熟的红细胞 D. 菜花

学生很快选C,并阐述理由:“因为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而DNA主要存在细胞核中。”笔者在肯定他回答的同时,突然灵机一动,马上追问:“那根据你的理由,C这个答案适合做什么实验的材料呢?”不出笔者所料,课室顿时出现了思考的气氛,在连问三位学生都回答不上来。笔者停顿了一下,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问错了,但稍做思考后,觉得没问题,继续提示了一下,这时有学生回答:“制备细胞膜。”接着该生又反问笔者:“老師,有那么多志愿者愿意献出自己的血来做这个实验?”笔者肯定了他的疑问,然后将问题抛给全班学生,很快,有学生说:“可以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如猪血等,它们也没有细胞核。”

3.2 侧重选考内容变化

在此次考纲修订中,变化最大的就是选考内容,因此在备考复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选修内容基础知识复习的同时,还要重视选修内容的实验教学。选修1增加了“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测定”以及“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更贴近生活,引导考生关注生活。笔者根据实际,组织学生开设考纲规定内容的相关实验。例如,设计全学年教学规划,提前布置学生利用微生物在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在家里制作果酒、果醋和泡菜等,并带至学校交流制作体会和原理应用。

又如,选修3中考纲“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含PCR)”,增加了PCR,笔者在组织学生复习时结合必修2的DNA复制的内容,将两者的原理、实验材料及过程等逐一区分。如dCTP、dATP、dGTP、dTTP作为复制的原材料,与脱氧核苷酸的关系;还有DNA体内复制与PCR技术所要引物的区别……这些都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对比。笔者就PCR技术两点疑惑释疑专门录制了一个微课视频,方便学生课后观看学习。

3.3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理性思维和探究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教师在设计实验探究教学时,应时刻谨记发展学生素养,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近年的高考理综生物试题不再简单考查教材知识的识记与再现,考查的是对生物学知识的透彻理解和对生物学思想的探究。如,2017年全国卷I第29题的实验设计。

3.4 落实常规规范答题

在备考复习过程中,规范答题是高考生物得高分的重要前提,很多考生没有注意专业术语的运用和语言表达的规范化,以为答案“接近”就行,殊不知规范答题才能得分或得全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让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能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对学生在练习和考试中出现的答题不规范、表达不清或难以表达的问题逐一分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以提升学生的答题能力。例如,笔者在每次学生月考或模拟考后,都会将学生的典型答案张贴出来,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评价,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答题规范。同时,笔者还将学生的错题进行分类整理,分析错因,进行滚动式测练,加强学生的记忆。

3.5 加强教研精心命题

以试题形式进行练习是复习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备考复习中,教师首先要控制练习的频率和题量。试题要有梯度,易、中、难相结合;试题不要过多,练习频率不要过高。对于每次的试题,备课组的教师在编写练习和命制试题时,从高考命题教师的角度出发,参阅各种资料,立足出新题,出原创题,而不是怪题、偏题或纠结题,要对试题进行改编,给学生“新”的感觉。对于每次的试题,组内的教师先要对所用试题认真做,然后进行集体备课讨论,要着重考虑试题是否适宜、是否是学生的薄弱点、是否需要修改、是否符合《考试大纲》,最后才定型为正式试题。试卷讲评课也是教师智慧的体现,教师要先对试卷进行分析,归纳学生的错误类型,了解学情,继而做到讲出效率,讲出新意。

基于核心素养的命题是未来各类考试命题的指导方向和原则,这对于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引领课堂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及现实意义。但这又是一项高难度的创新工作,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和一线教师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实践,贡献智慧。

参考文献: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M].理科.教育部考试中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了2015:371-386.

作者:黄增寿 杨祖芳

上一篇: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识教育论文下一篇:合作学习教学法初中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