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北部湾金融合作分析论文

2022-04-24

[基金项目][作者简介]杨磊(1965-),男,广西南宁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国贸系主任助理、经济师、国际商务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区域经济;农乐政(1973-),男,广西德保人,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研究发展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中国—东盟合作、会展经济。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泛北部湾金融合作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泛北部湾金融合作分析论文 篇1:

泛北部湾合作中的多国政治文化差异与融合问题

[摘要]实现泛北部湾经济合作,需要该区域文化尤其是政治文化的相融,因为政治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文化生产力。克服差异、实现多国政治文化融和是促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内在要求;要在认清泛北区域多国政治文化的差异性与相容性的基础上,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建设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多样性条件下合作共赢的政治文化。

[关键词]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政治文化;差异;融合

[作者简介]陈元中,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 南宁 530006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是一个跨国和跨省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构思。该区域包括以广西为中心的中国西南部、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等七个国家。合作与发展的重点是打造“海上东盟”平台,加强港口物流合作,促进区域内产业对接与分工合作,扩大相互贸易与投资,大力发展临海工业,联合开发海上资源,加快临海城市发展,形成一批互补互利、相互促进、各具特色的港口群、产业群和城市群,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泛北部湾经济区已经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在论证其可行性。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泛北部湾地区的国家领导人积极响应,东盟秘书处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地区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对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给予赞同和支持。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已经由共识走向实践,确立了一系列合作原则和项目,可以说,北部湾已经风生水起。泛北部湾既是一个经济合作区域,也是一个文化交流区域。区域经济合作,需要区域文化尤其是政治文化的相融与支撑,因为文化决定经济——生产与市场以文化尤其是政治文化交流为前提。因此,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中的多国政治文化差异与融合问题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政治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文化生产力

(一)政治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基本要素

区域经济的发展缘于该区域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其中,文化生产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所谓文化生产力,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将人类自身的思想、理念和情感作用于一定载体,转换为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和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文化生产力的作用表现为:一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人在经济建设中富有特殊的思想、理念和情感,拥有自己的追求并转化为具有民族特点的物质产品,以适应时代文明的发展并满足本区域和全球性的要求;二是人们进行形而上的文化形态生产。正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指出的:“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无论是哪一种文化生产力,都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特征,都是生产者思想、理念、意志、态度、情感、愿望和价值取向渗透于全部文化生产过程的结果,而这些要素的凝聚,准确地说,是一种政治文化的作用;或者说以上文化生产力中的重要成分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政治文化的作用突出地表现为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中民族和国家的政治信仰和政治感情的一致性,至少是相融性,这样才能有区域经济合作意向并走向经济贸易合作实践。二战以来,世界多种区域经济合作的事例足以说明政治文化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如意识形态对立时期的“马歇尔计划”和“莫洛托夫计划”导致的欧洲出现两个区域性特征和原东盟区的建立就是政治信仰、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等政治文化因素作用的结果;而现在的欧盟这个最典型的区域经济合作区对欧洲各国政治文化进行重新整合,才使该区域经济合作具有了政治文化认同。虽然政治文化差异不可能消除,如宗教问题就有可能导致欧盟合作中的某些不和谐,而实现政治文化差异的融合是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不可轻视的重要任务。

(二)克服差异、实现多国政治文化融合是促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内在要求

差异具有产生吸引以促进合作和导致对立以阻碍合作的双重性。因此,区域经济合作都要面临如何正确对待政治文化差异,避免原则性分歧以实现政治文化融合的问题。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中,克服差异,实现政治文化融合的任务十分艰巨。区域经济合作各方必须形成共识,而这种共识从表面形式看是经济层面的,如2007年7月26日召开的“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达成八大共识,即共同获益的共识。合作中始终兼顾各方各国的利益,尊重各国的资源选择,广泛吸引各种合作伙伴参与;先导领域合作的原则;以交通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共识;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共识;加强金融合作的共识;逐步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尽快成立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跨国专家小组,由泛北部湾各国、东盟秘书处、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的官员和专家共同组成。建立政府合作机制,加强政策协调,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纳入现有的“10+1”合作框架;发挥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合作前沿和窗口的共识;行动更加务实,各方共同努力的共识等。

以上各项共识都是以本国的根本利益包括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和民族安全为前提的。这些利益最大化(建立在双赢或建立在“非零和”模式基础上)和安全战略内含着参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各个国家的政治信仰、政治态度、政治情感乃至政治信任等要素。只有真正形成了政治互信基础上的文化相通相容,才能为该区域经济合作奠定稳固的基础。毋庸置疑,泛北部湾经济区中的、以广西为中心的中国西南部、越南以及相邻北部湾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等七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差异问题十分突出是不争的事实。要实现经济合作与和谐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克服差异,实现政治文化的融合。

二、泛北部湾经济区多国政治文化的差异性与相容性分析

(一)泛北部湾经济区多国政治文化的差异性

由于泛北部湾区域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法律、宗教和民族习惯等存在很大差别,因而使合作各方的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价值等政治文化都有较大差异。

1、在政治心理方面,存在的主要差异是大国与小国的心理自尊性差别以及经济发展程度的心理认同差异两个方面。

(1)大国与小国的心理差别问题。泛北部湾经济区的七个国家中,中国最大,有13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面积;而东南亚总面积44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3亿。其中,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六个国家所占的比例就更小。国家的大小在一个区域合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显然不一样,必然带来各国在区域性国际活动中的政治心理不同,而如何调节则是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2)经济发展程度也会造成经济合作中的心理认同差异。泛北部湾经济区七国2006年经济总

量排位依次为:中国,25122.75亿美元,人均1911美元;印度尼西亚,2643.57亿美元,人均1077美元;泰国,1965.78亿美元,人均3042美元;马来西亚,1318.16亿美元,人均5636美元;新加坡,1215.34亿美元,人均27068美元;菲律宾,984.76亿美元,人均1101美元;越南,482.62亿美元,人均572美元;文莱,57.43亿美元,人均15139美元。按照人均排位依次为:新加坡27068美元,文莱15139美元,马来西亚5636美元,泰国3042美元,中国1911美元,菲律宾1101美元,印度尼西亚1077美元,越南572美元。

在经济贸易额上,中国与各国的贸易量也有很大差别。2005年,中国与新加坡的贸易额为331.49亿美元,与马来西亚为307.03亿美元,与泰国为218.12亿美元,与菲律宾为175.58亿美元,与印度尼西亚为167.89亿美元,与越南为81.96亿美元,与文莱为2.61亿美元。

大国与小国、富国与发展滞后的国家、贸易量大小的国家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所占的份额和受惠程度不同,对区域经济合作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相互合作的态度。

2、政治思想方面的差异,在于各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导思想的差异性。

东南亚国家的政治体制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5种类型:一是人民代表制国家:越南、老挝;二是议会共和制国家:新加坡、东帝汶;三是总统共和制国家: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四是君主制国家: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和文莱,其中泰国、柬埔寨和马来西亚是君主立宪制,文莱是一个马来穆斯林的绝对君主制国家;五是军政府国家:缅甸。

各国政治制度的不同,在泛北部湾经济区的七个国家中,有五个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和越南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越南称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这两国都实行人民代表制度和共产党一党领导。各国尤其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思想有很大的差别。采用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分别按照资本主义的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甚至夹杂有民族主义为指导思想,而社会主义国家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样,在合作中难免出现分歧。

3、在政治价值方面,将涉及国家安全、国际关系和各国经济体的利益保护等问题。

政治价值观的不同会阻碍合作。东盟有学者已经对此发表了看法,可供参考。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邮报》2004年8月刊登梅迪亚塔马·苏尔约迪宁拉特的一篇文章《寻找共同价值观》,认为东南亚国家联盟因为各成员国价值观不同而难以成为共同体;认为“东南亚国家虽然加强了经济合作,但私下里仍然彼此视作竞争对手。东盟会议发表的冠冕堂皇的声明掩盖了一个事实,即这些国家在地理和战略上由来已久的差异还没有消失”。作者断言:“推动共同体形成的不是经济利益,而是相同的价值观。”“由于政治环境的差异,这一地区的人民秉承不同的价值观。东盟成员国应该直面现实:只要各国政治体制的开放程度还存在明显差异,就不会形成真正的共同体。”泛北部湾经济区虽然不是共同体,但梅迪亚塔马·苏尔约迪宁拉特所讲到的价值观差异一定会对合作产生影响的观点应引起我们高度注意。

从国家安全、国际关系等方面考虑,也会影响泛北部湾经济区合作。如两极格局解体后东盟国家为了求得生存,在外交领域,一直奉行战略合作与大国平衡相结合的策略。东盟国家的大国平衡外交战略会对合作形成障碍,但奉行合作的战略又为泛北部湾经济区合作提供了空间和可能。

(二)泛北部湾经济区多国政治文化的相容性

地域相连性、文化相通性、利益相关性为泛北部湾经济区合作和政治文化相容提供了有利条件。

地域相连为经济合作和政治文化相容提供了地缘条件。泛北部湾背靠中国大西南地区,面向东南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文莱等临近北部湾的国家;北部湾海洋是中国与这些国家联系的重要通道,是中国西南地区连接东盟国家的海上交通枢纽。在两极世界格局成为历史,经济全球化和合作、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的新历史条件下,区域经济合作已经逐步突破意识形态的束缚,相邻国家的政治信任越来越强,尤其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友好甚至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以及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泛北部湾区域的经济合作和政治文化相容具备了制度性保障。

文化相通为经济合作和政治文化相容奠定了文化基础。东南亚总面积44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3亿,大部分为黄种人,包括有属于汉藏语系、印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的多个民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有爪哇族、京族(越族)、泰族、缅族、老族、高棉族、苏禄族等;华侨、华人约3000万人,是世界上华侨、华人最集中和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新加坡的华人比例占70%以上;其次是马来西亚,约占30%。中华文化已经溶入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使经济区的合作中有了很多共同的观念、价值和情感基础,而且由于地缘相连,还会逐步形成地域性政治文化。地域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最终将作用于经济合作,产生经济效应。

利益相关将为经济合作和政治文化相容提供内在动力。中国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在2007年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讲话中说:“中国和东盟正在加快建设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区域各国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正在展现巨大的潜力和商机。2006年中国与泛北部湾区域六国的贸易额为1307亿美元,增长22.6%,占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的81.3%,正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随着相互投资和贸易壁垒的消除,相互投资和贸易的规模将不断扩大、领域会不断扩展。”泛北部湾区域合作必将给区内各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实现中国与东盟繁荣和发展的共赢。文化乃至政治文化始终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撑;利益相关性使区域内政治文化能够自觉克服差异走向相容。

总之,地域间差异的文化比较是商品生成的重要原因;地域文化差异将会转化为经济现象并具有寻求交流合作而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中国与东南亚文化的相容性又为区域合作搭建了海上平台。多国文化的兼容将会产生强大的文化生产力。

三、建构“和而不同”的泛北部湾区域性和谐政治文化的构想

(一)树立跨国区域性政治文化观

要实现经济区合作与区域和谐发展,必须建构区域性和谐政治文化,而对于具有各自政治经济利益追求和稳定的政治文化特征的国家来说,促进政治文化相容和融合,应当在遵循“和而不同”原则的基础上,建设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多样性条件下合作共赢的政治文化。

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核心是和谐,即以人际和谐为基础,进而实现群体和谐,最终实现天人和谐。做到和谐,关键是要“和而不同”。“和”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因而有别于“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在正视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并没有和谐友善的态度。

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合作主体都是一些主权独立的国家,在合作中有各自的利益追求,也有合作中的方略主张;但是,各方都必须深刻认识到,建立经济合作区域将会把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市场做大做强,促进“中国的沿海发达地区及最具增长潜力的北部湾地区与东盟东部增长区及东盟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越南和东盟最发达的国家新加坡实现对接”(蒋正华在2007年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的讲话),加强区域内各国的经济互补性,拓展海上通道和海上沟通平台,推进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通过合作加快区域内各经济体的共同发展。这是合作中“和而不同”所追求的和谐与一致性的重要基础与本质要求。另外,必须有长远的心理预期,不能纠缠于具体事宜的分歧和眼前获得利益的多与少;否则,就会陷于“同而不和”的泥淖。长期以来,东南亚国家深受中国“和”文化的影响,至今还有大量华人在各国作为“和”文化的传人,相信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中一定能够实现“和而不同”。

既然是区域经济合作,树立合作意识应是对各方的基本要求。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性经济合作是基础和前提。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以此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这是国际社会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可喜的是,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构想自2006年提出以来,区域内各方高层都积极响应和支持。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两次对北部湾开放开发作出重要指示,认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前景广阔;温家宝总理在中国南宁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一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和在菲律宾宿务举行的中国一东盟第十次领导人会议上两次倡议“积极探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可行性”;全国政协与国务院就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发与建设问题召开了专题协商会;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等泛北部湾区域国家领导人都已明确表示支持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在一年多时间里,泛北合作已经由构想变成为发展战略,由共识走向实践,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后,要进一步克服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的差异,以合作共赢为价值选择,迅速将合作意识转化为合作行动,成立合作机构,建立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确定合作项目,将合作推向深入。

(二)培育规范泛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制度文化

区域经济合作是一个由非制度随机性交流到制度规导性合作,最后达到制度文化引导性合作的发展过程。目前,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已经由非制度随机性交流向制度规导性合作方向发展。2007年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发表的主席声明指出:本届论坛就泛北部湾合作的机制、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撑,泛北部湾交通、港口、旅游合作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并要求逐步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同时,提出“成立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跨国专家小组,作为启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机制的重要措施;专家小组由泛北部湾各国、东盟秘书处、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的官员和专家共同组成;主要任务是,对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范围和原则、目标方向、优先领域、机制安排、行动计划、标志性项目等进行研究,提交研究报告,以推动合作进程”。另外,还强调“要推动建立政府合作机制,加强政策利益协调。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纳人现有‘10+1’合作框架,由中国一东盟经济高官会评估跨国专家小组研究报告,并提交中国一东盟经济部长会议审议,共同研究、决策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重大问题”等。

在此基础上,要积极引导将合作制度和机制变成各国政府和经济体共同遵循的观念、态度、作风和习惯,也就是在加强合作制度和机制建设的同时,培育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文化。区域合作的制度文化是在经济体各方制定和推行的制度、政策和协作机制基础上形成的引导合作进行的规制文化。区域合作的经济本身是一种制度条件下的经济。在经济合作发展中,规制经济活动的制度文化随之成长,并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充分体现其作用和价值。只有合作各方溶入这种制度文化之中,才能在合作中游刃有余,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才能具备必需的政治文化基础。

(三)培育引导泛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政策文化

经济合作必须遵循各方及其共同的行动准则,即合作要在各国政策和合作各方制定的政策框架下进行。为此,北部湾经济合作中,培育引导泛北部湾经济区的政策文化十分重要。首先应将经济合作各方的政策透明化,让各方互相了解、熟悉政策情况,以便于在经贸往来和经济合作中共同遵循;其次,合作各方应当尽可能地参透他国政策的基本精神和了解政策的基本走向,以提高合作各方把握政策发展的预期和应变能力;再次,建立政府合作机制,加强政策利益协调,共同研究、决策泛北合作的重大问题,加强区域内各国政策和利益的协调;并在各自国家加强合作区域内政策的宣传教育,使其成为合作参与者的行动准则。

责任编辑:周志华

作者:陈元中

泛北部湾金融合作分析论文 篇2:

广西参与和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初步思考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杨磊(1965-),男,广西南宁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国贸系主任助理、经济师、国际商务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区域经济;农乐政(1973-),男,广西德保人,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研究发展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中国—东盟合作、会展经济。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内涵、背景,提出了广西参与和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具体策略和近期的措施,旨在更好地发挥广西在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作用,促进这一合作尽快发展。

[关键词]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广西;策略

[文献标识码]A

2006年7月20日,在南宁举办的首届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广西提出了构建“一轴两翼”合作新格局。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构想一提出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跨出了从提出概念到形成共识的关键一步。下一阶段是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从共识走向实践的关键时期,有必要对这一区域合作面临的背景进行分析,并提出广西参与和推动泛北部湾区域合作的具体策略。

一、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背景分析

(一)全球和地区经济格局不断演化,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加快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近年来,我国凭借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持续保持对西方主要贸易国家的巨大贸易顺差。欧美国家频繁地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限制我国产品进入,引起一系列的贸易摩擦。我国企业“走出去”到东盟有关国家投资,有利于绕开欧美的贸易壁垒,但也导致有关东盟国家对我国投资和产品进入其本国市场的担忧和顾虑。

长期以来,东盟一直奉行“大国平衡”外交战略,在与中国进行经济合作的同时,也加强与美、日、印等国的联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启动后,东盟国家也与日本、印度开始双边或多边的自由贸易区谈判。而这些国家出于各自战略利益的考虑,也愿意与东盟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冷战”思维的主导下,一些国家企图利用东盟国家来遏制我国。2005年11月美国与东盟国家发表联合意愿声明,强调将在政治、安全、经济、社会和发展等领域建立起全面的合作关系,近期又加紧了政治和经济的拉拢和渗透。日本希望通过构建日本与东盟的合作框架,推动有利于日本的“10+6”合作等,来制衡中国在东南亚区域的影响力。

(二)我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快速发展

中国与东盟贸易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启动后,2002—2006年,双边贸易额以年均31%的速度增长。2006年中国与东盟总贸易额达160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4%。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之初,中国对东盟出口的主要是农副产品和轻纺产品,从东盟进口的主要是原料性商品。近两年,双边贸易的主要商品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的转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长迅速,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在与中国经贸合作的强劲带动下,东盟国家经济已经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2005年东盟10国按现价计算的GDP规模超过了8600亿美元,实际GDP增长率则达5.5%,2006年东盟成员国的平均经济增长率达6%左右。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07年东盟经济增长速度继续维持在较好水平,柬埔寨的经济增长率为6.4%、印尼为6%、老挝为6.5%、马来西亚为5.8%、菲律宾为5.3%、新加坡为4.6%、泰国为5.5%、越南为8%。

大多数东盟国家都希望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以得到本国发展所需的市场、资金、技术等资源。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部分东盟国家认为,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不利于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正积极与日、韩以及欧美发展经贸关系。这就要求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必须始终考虑到参与各方的利益,努力实现互利双赢。

(三)国内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区域合作方兴未艾

我国政府把促进国内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推动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包括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区域协调,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在外交政策上,我国提出“睦邻、安邻、富邻”,“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周边外交方针政策,强调“周边是首要,大国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重点,多边是重要舞台”。确立了和平发展,建立和谐世界的目标。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必须与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政策取向,以及国家周边外交方针政策以及总体外交战略布局一致。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关键在于争取国家支持和吸引东盟国家参与,必须让国家感到这一合作对于稳定我国周边形势和国家整体战略都是非常重要的,让东盟国家感到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在现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能够深化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为获得中国的投资和市场提供了新的、更大的机会。

二、广西参与和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具体策略

(一)坚持国家主导,高层推动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一湾连七国”,是跨国经济合作,它的推动必须要各国政府的共同认可和推动。广西作为一个省区,参与和推动这一合作,当务之急是将其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据悉,近期国家将批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总体规划,全国政协将和国务院就广西北部湾新区建设问题举行政治协商。要抓住机遇,争取中央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等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和更大支持,加快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开放。与此同时,力争将推动泛北部湾合作列入我国和东盟现有的经济部长会议、经济联委会等合作机制的讨论内容。这样我国与东盟有关国家的合作才更有基础、更快落到实处,形成机制。

(二)坚持先易后难,有序推进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域广,涉及到港口、物流、金融、旅游以及人力资源等多个领域,广西参与和推动这一合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一是重点区域先行。广西参与和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要从与临近的越南合作开始,积极在现有“两廊一圈”合作机制基础上,将与越南的合作培育成为一个成功的典范,要让区域各国都看到,这一合作是务实、能够切实带来益处的。同时注意推动与区域内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大国的合作,利用这些国家在区域内的影响力,推动全面的合作。二是重点产业先行。产业是区域经济合作的核心。广西推动泛北部湾合作,要从以港口物流合作为重点的产业合作入手,积极推动旅游、金融以及制造业园区、文化等产业的合作。采取交通先行、金融跟进、带动园区、辐射全面的战略。具体来说,要积极推动广西沿海城市在港口建设、码头经营、航运服务、物流配送、港口信息化、修造船等方面与东盟开展合作,以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进一步促进经贸合作的大发展。积极参与和推动金融合作,建立高效、快捷的地区贸易结算体系,推动形成泛北部湾银行联合体,共同设立泛北部湾发展基金,构建区域性的金融平台,积聚和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区域开发与合作。积极与区域内各国合作建设产业园区,促进泛北部湾各国间产业合作与分工。三是根据实际,分别确定不同的合作重点。要从广西的实际情况以及六国的产业特点出发,各有侧重,推动务实合作。要积极推动与越南在交通基础设施、旅游以及跨境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与马来西亚在旅游、港口和电子、能源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与新加坡在港口物流、教育培训、金融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与印尼在港口、制糖、生物能源、汽车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与菲律宾在港口、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工程承包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与文莱在港口、金融等方面的合作。发挥和利用好各自的优势,争取在一些双方都有兴趣的领域率先推动。

(三)坚持开放合作,广泛借力

要与国内及东盟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积极对接,汇聚更多资源,推动合作。一是加强与国内现有区域合作对接。积极发展与现有的泛珠三角区域的合作,积极推动云南、广东、海南、贵州、湖南等省通过参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来深化与东盟的合作,使有关省能享受到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所带来的实惠和机遇,使这一区域合作成为一个开放的、互利的合作,从而服务好国家的统筹区域发展战略。二是要重视与东盟现有的合作机制的对接。加快融入大湄公河区域的合作,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积极参与东盟东部增长区、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增长三角等次区域合作,利用现有的合作机制,推动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发展。三是利用好现有的交流合作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的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合作平台,积极办好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围绕促进区域经贸合作和建立合作机制开展深入的沟通和交流。

(四)坚持项目带动,促进全面交流

一是积极推动跨国项目建设,带动全面合作。共同推动具体合作项目,不仅能尽快体现合作成果,还将为深化合作起到示范、基础和带动作用。要围绕区域合作实际,根据广西的情况,当务之急是推动边境跨境合作区,以及连通东盟的高等级公路、铁路干线改造和新建等项目,通过项目合作,夯实合作基础。二是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机制。深入的对话与交流机制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抓住机遇,推动我国与东盟现有的工作层面上的会谈,尽快就组成跨国专家小组达成一致;同时积极借鉴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合作模式,建立泛北部湾各国政府、企业以及有关金融机构之间固定的联系磋商机制,鼓励企业参与,深化商界合作,以良好的机制,推动合作不断深化。

(五)坚持注重实效,韬光养晦

在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下,广西作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提出者和推动者,必须处理好“做事”与“形式”、“名”与“实”的关系。笔者建议,在积极宣传造势的同时,要更大力度务实推动。广西参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必须坚持低调务实原则,不刻意塑造牵头的地位,而是要立足服务,强调为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提供平台,为泛北部湾各国的发展提升务实推动,不争虚名;进一步推动与东盟各国的互利共赢,充分尊重广东、海南等省的意愿和主张,更多地承担责任,妥善处理好既合作又竞争的地缘战略关系,注重合作的实际效果,为促进区域的和平稳定与共同发展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建议

(一)以“两路两铁三港”为重点,积极推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广西已经与越南就共同推动“两路两铁三港”合作达成共识。“两路”是指南宁—友谊关—河内、防城港—东兴—芒街—海防—河内的高速公路建设。“两铁”是指南宁—凭祥—谅山—河内以及胡志明市—金边的铁路干线改造项目。“三港”是加强广西北部湾防城港、钦州、北海三港和越南海防、岘港、胡志明三港间的交流合作,主要内容是开通港口间航线,共建港口、码头、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要加快有关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在一些项目建设上取得突破,成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启动的标志性工程。

(二)积极争取国际组织支持,推动亚行等金融机构的参与

作为一个跨国合作,在开展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过程中,要积极争取联合国开发署(UMDP)等国际组织的支持。亚洲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也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做法,应争取亚行的大力支持。亚行第一副行长格林伍德曾表示,亚行将采取更有效的方式支持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愿意投资连接南宁至新加坡的铁路建设,逐步形成广西方面提出的“一轴”经济走廊。广西商务厅已经争取到联合国开发署(UMDP)对中越跨境经济合作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国际组织参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建设和发展,不仅为这一地区增加更多的发展机遇,扩大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而且有利于调动各国参与泛北部湾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建设合力,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争取相关国际机构在资金方面给予直接支持的同时,要积极推动有关机构发挥更大作用。近期,要积极推动联合国开发署和亚行主导开展泛北部湾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合作。

(三)加快广西北部湾新区和中越跨境合作区建设,争取国家更多的政策支持

广西北部湾新区和中越跨境合作区是泛北部经济合作的先导和载体,对于推动全面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尽快争取中央认可新区的范围、功能和定位,给予更多的支持政策,将广西北部湾新区建设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经济新高地,连接多区域的国际通道、交流桥梁、合作平台,中国—东盟区域性的商贸基地、物流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一极。同时,抓住越南阮晋勇总理等国家领导人表态支持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机遇,加快凭祥中越跨境合作区有关规划的完善和建设步伐。积极争取国家在海关、检验检疫、税收、产业政策等方面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使之成为集出口加工、物流配送、国际采购等为一体的经济合作区,成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起步园区。

(四)加强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为今后的合作奠定基础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既是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建设的主要动力,也是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重点内容。广西要发挥地缘和文化优势,根据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实际需要,与国内高校和区域内新加坡等国家加强合作,培养和引进大批既具有全球战略和区域合作发展眼光,又了解东盟,熟练掌握当地语言,熟悉当地商业习惯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五)进一步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争取中国与更多长效交流合作机制落户广西

尽可能争取更多交流合作机制落户广西,以充分发挥广西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中的作用。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交流合作机制。目前,中国—东盟博览会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三届,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促进了中国与东盟的友好合作,对广西经贸发展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下一步要进一步深化与东盟各国的共办共赢,邀请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家参会,务实推动重点领域合作,不断提高中国—东盟博览会的经贸实效和影响力。同时,继续办好中国—东盟检验检疫论坛等国家级论坛,搞好中国—东盟青少年培养基地的建设,积极争取中国—东盟贸易投资和旅游促进中心的办事机构、中国—东盟港口联盟等长效合作机制落户广西,有效发挥广西在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奇葆.推动泛北部湾开发合作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J].当代广西,2006,(15).

[2]任仲平.走好全国一盘棋——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N].人民日报,2007-04-05.

[3]邱丹阳,程永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缘政治效用分析[J].http://www.cp.org.cn/show.

[4]廉晓梅.日本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及对东北亚合作的影响[J].现代日本经济,2006,(6).

责任编辑:[晓 思]

作者:杨 磊 农乐政

泛北部湾金融合作分析论文 篇3:

北部湾城市群发展问题与对策建议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城市群间的竞争已成为区域间经济竞争的主要内容之一。面对这种挑战,加快城市群发展成为各地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广西北部湾城市群由南宁、北海、钦州和防城港四个城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在交通、物流的规划中还包括玉林和崇左。对“4+2”城市群的基本情况进行简单的介绍,根据其存在的问题做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北部湾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建设

文献标识码:A

1 北部湾城市群之规划

北部湾经济区范围包含以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市所辖的行政区域为主组成的经济区和玉林、崇左市的交通、物流,拥有1595km的海岸线和1020km的陆地边境线,陆地国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2006年末总人口是1255万人,分别占广西的17.9%和25%。区位优势明显,形成了一个以南宁为核心的环状城市群,也就是北部湾城市群。通常地说,北部湾城市群包括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个城市组成的区域合作互补城市,加上玉林和崇左就形了“4+2”的城市新格局。北部湾城市群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接合部,与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相连,是我国唯一与东盟国为双向连接中国与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北部湾城市群使广西“沿海”、“沿江”、“沿边”的优势进一步汇集,物流、石油、钢铁、能源等临海大型工业产业将是未来北部湾广西城市群的主导产业。以下是主要城市的重要产业项目情况:

表1 北海、防城港、钦州重大产业项目情况表

城市石油提炼及石油化工电力工业造纸工业冶金工业食品加工

防城港300万吨沥青2*100万千瓦电,4*60万火力15万吨浆纸年产钢1000万吨大海粮油、新海油脂、上上糖业、昌菱糖业

北海800万吨炼油180万千瓦火电60万吨林浆纸

钦州1500万吨炼油二台60万千瓦、120万千瓦LNG发电60万吨文化纸、30万吨纸浆、25万吨液体包装纸、10万吨纸制品200万吨特殊钢、20万吨不锈钢、10万吨电解铜、50万吨氯化铝大洋粮油年综合80万吨大豆加工、华港公司60万吨大豆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部湾经济区城镇群概念规划实施保障专题研究报告。

北部湾六大城市各具特色,南宁的半城绿色,北海的碧水蓝天,钦州的千万吨炼油厂,友谊关快捷便利的通商口岸,玉林市功能齐全的物流中心,都已经画出了北部湾区域经济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的若干雏形。

2 综合考察北部湾城市群目前的发展进程,一些突出问题不容忽视

2.1 北部湾城市群经济实力不强

由于历史和政治等各方面的原因,北部湾城市群的发展几乎从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一直以来经济发展較为缓慢,远远落后于三大城市群的发展水平。泛北部湾城市群的总体经济实力还不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现代化大工业少,高新技术产业薄弱,经济要素分散,缺乏大型骨干企业和 中心城市带动。

2.2 北部湾港口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资源有待整合

泛北部湾中国区域港口数量繁多,存在着多层面的竞争,为争当在地区的航运中心或经济枢纽,这种竞争甚至呈现白热化状态。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内的港口存在重复建的现象,导致各个港口各自为政、竞争激 烈,使北部湾城市群与经济腹地和国际市场联系不够紧密。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世界变得扁平,产业格局 、供应链的架构重组,对港口通过能力以及港口对资源的配置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专业化的港口服务成为全球航运越来越强的需要。所以,排斥合作的港口发展显然与之不相适应,已成为对经济发展的阻碍。要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背景下建设好城市群,势必要考虑资源的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2.3 北部湾城市群在金融合作方面存在障碍

在开展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背景下,北部湾城市群的产业网络与经贸关系日益加强,但在金融合作方面却存在着多重障碍,具体表现有:

(1)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泛北部湾区域内 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发展极不平衡。

(2)从产业结构上看,呈现显著的二元化趋势,区域 内新型上传产业结构分布合理,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所展比重较大。而区域内的发展中国家依然是以农业为主,制造业和第三产业都较为落后。

(3)从各国的法律文化上看,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使得各国在经济政策上有着不同的战略考虑。

(4)从投资者角度看,不同类型的投资者的投资要求是不同的。

因此,在发展泛北部湾城市群金融一体化进程时应当要注重不同经济体的协调,应将重点放在政策协调方面,致力于建立区域金融合作的战略协调机制,制定共同的区域金融政策,以实现经济政策效率和社会公平的最大化目标。

2.4 人口、环境问题

北部湾人口结构呈现人口总量大、人口文化素质总体水平不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分布非常不均匀,差异悬殊、流动人口的急剧膨胀骤增城市的压力等特点。环境污染问题严重。首先,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北部湾地区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急剧增加,加之乡镇工业布局分散,使污染从城市扩散到农村,恶化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水污染严重。其次,对土地资源的随意占有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以工业园区为名进行的 “圈地运动”,抢占耕地问题突出。再次就是矿产资源粗放型的利用方式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除此之外,大气污染加重,酸雨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破坏、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减少等等污染环境问题不容忽视。长此以往,如不加以控制,北部湾经济开发地区会逐步成为人为的生态环境脆弱带,从而对该地区人类生存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3 加快北部湾城市群发展的建议

3.1 做好北部湾城市群的发展规划

根据国家颁布的“北部湾发展规划”,做好北部湾城市群的发展规划。首先,城市群中的每个城市的发展规划和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富有个性和特色。制定城市的发展规划,准确为城市定位,是突出城市个性和特色的根本。各个城市要根据自己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文化历史背景,确定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的发展战略。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城市之间不是互相孤立的。在一定区域里,要注意大中小城市的布局,注意各城市问的协调和适当分工,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发展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特别是由多个城市集聚形成的城市群,可把职能分散到多个城市,形成各具特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空间组织形式,体现整体的统一性和有序性。再次,城市群建设要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市群发展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要根据城市群不同的地区的功能及生态环境容量,对城市建设规模、发展形态和开发方式进行分区控制,不能以污染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建设城市群。特别是对涉及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林保护区的开发建设,尤应慎重。

3.2 优化泛北部湾城市的产业布局

广西沿海城市的产业发展,要积极融入国际和区域产业分工体系,从区域经济一体化考虑。也就是说,沿海城市之间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比较优势发展产业和进行区域产业布局,既合理分工又紧密协作,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产业群体。根据本地区特点,选择合适的产业,引入或培育出若干具有较强衍生能力或具有一定示范性的企业,逐步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要推动企业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进行资源重组与整合。要发展一批大公司、大集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实力的竞争,实质是大型企业的竞争。要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各类工业园区,为产业集群创造条件。强化技术创新,形成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文撑的产业集群,不断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争取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沿海城市群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率先成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特色明显、机制灵活、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基地,形成外向型临港工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

3.3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发展软环境越来越成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成为一种高潜质的发展资源,因为生产要素总是向环境好的地方聚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阻碍产品和要素区域间流动的障碍将不断被突破,国内外市场一体化趋势增强,表现在市场准入门槛的进一步降低,政府管制进一步放松,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法律环境进一步健全,以及市场要素的使用更加有效,流转更加快速,市场活力对增强经济活力和提高经济效率的牵引越来越强劲等。这些新的情况,为建设沿海城市群创造了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建设沿海城市群,要求在沿海城市之间形成重要生产要素跨区域配置的新的配置机制,从而促进配置者和配置对象的充分衔接。这是政府的新课题。城市群内由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经济运行方式,是国民经济横向联系的一种形式,实质上是不同区域部门经济之间的一种内在必然联系,这种联系可以形成一種新的协作生产力,从而提高各城市经济、生态、社会发展的综合效益。城市群要形成区域内进行沟通和共同发展的渠道和机制,可以从交通、信息、金融和人才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以提升区域整体国际竞争力。

3.4 加快北部湾城市群港口资源整合,发挥群体优势

当前,沿海港口要成为广西和大西南连接国际市场、引进国际资本和国外先进技术的重要文撑。广西沿海港口的发展仍有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港口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大型专业化深水泊位不够;国有港口企业改革不适应港口发展的要求;港口物流化经营能力、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强等。必须通过沿海城市群建设,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的内在联系,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坚持速度、结构、质量、服务、管理、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相统一,以国际国内航运市场为导向,通过进一步整合港口资源,促进沿海港口不断扩大规模,逐步向大型化、集约化、专业化、多功能、综合运输等现代化发展。要拓展港口的功能,实现多种集疏运方式和保税、物流、仓储、加工及配送等多种功能在港口的有机衔接,建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信息畅通、优质安全、便捷高效、文明环保的现代沿海港口群,提高竞争力。

3.5 抓好北部湾城市群功能的创建和逐步完善

建设北部湾城市群,推进城市化,不仅包括城市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还应包括城市群功能的创新和完善,使城市群的质量由低到高,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发展。要注意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不断优化城市群的经济结构。要改革完善城市群建设的投融资体制,鼓励各种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群建设,加快城市群建设的市场化进程。要加强以教育、文化、科技为支撑的精神文明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群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

作者:甘益凤

上一篇:全流通下股票投资收益论文下一篇:政府投资工程管理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