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经济圈模式的论文

2024-04-25

北部湾经济圈模式的论文(精选9篇)

篇1:北部湾经济圈模式的论文

北部湾经济圈模式的论文

在目前所谓的经济圈已经越来越多,而且以地域性为主的模式成为主流,但是从目前整体的情况看主要是发达地区建设经济圈。广西北部湾经济圈也是作为欠发达地区出现的第一个经济圈,其实在地理优势方面北部湾的条件并不差。为此广西也是充分地利用北部湾的地域优势打造广西的新经济圈,通过北部湾经济圈的成功模式扩展到广西更多的地区,并且带动广西省经济的强势崛起。

广西省也属于靠海省份,例如北海以及防城港等市在地理方面是极为完美的`,只不过和东部沿海地区存在不同之处是广西面向的是亚洲国家,而东部地区主要面向的则是欧美国家。长期以来因为周边地区欠发达所以也影响到广西沿海地区的发展,不过如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已经出现了较快的发展,这也为广西在周边条件增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另外广西还具有一个极大的优势就是作为东盟贸易的毕竟之地,实际上广西北部湾经济圈相对于我国其他地方的经济圈还占有另一个优势,就是外围的环境。而北京经济圈以及福建厦门经济圈主要是建立内陆地区之间联合的模式,这种经济模式未能和国外地区形成关联。所以北部湾将建立一种新型的模式,充分地发挥国内外两个方面的优势。

实际上欠发达地区经济圈的形成对于缓解发到地区人口过度集中起着非常大的帮助,因为目前我国东部人口过度饱和使得居住环境越来越差。而广西在自然环境方面并不逊于东部,并不像北方处于内陆地区,广西自然环境也远远胜过北方和东部地区,环境污染程度非常小,所以这种地方是非常适宜居住的。

随着东南部矛盾的日益加深尤其是房价已经深深地影响了这一代人,广西整体房价则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在这里购房不会产生什么压力。对于企业来说到广西投资也将获得很多的优惠措施,当地地价和物价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加上矿石等资源非常丰富,不像发达地区资源开发过度,所以这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大大减轻资本方面的压力,而且在运输效率等方面大大提升,为此北部湾在未来将有可能成为第二个香港。

篇2:北部湾经济圈模式的论文

[摘要]自《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出台以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努力打造人才聚集的局面。面对当前该区人才储备不足的现状,人才引进成为满足人才需求的重要措施。文章通过比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发达地区(主要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才引进模式,认清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引进的差距和不足,并提出通过构建人才引进综合环境与人才引进模式的促进机制,为创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引进模式和有效落实人才引进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北部湾;发达地区;人才引进模式;比较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05930904066

[作者简介]张维洁,广西大学商学院2007级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创新,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2-0084-0004

自2008年1月14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下简称“北部湾经济区”)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务实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广西提出“北部湾的开放,首先向人才开放;北部湾的开发,首先是人才的开发”,并于2008年2月出台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将人才要素摆在了北部湾经济区崛起与发展的第一核心要素。

按照《规划》所确定的产业发展目标,《人才发展规划》重点确定了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粮油食品加工、海洋产业、高技术、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九大重点发展产业的人才需求。由于受到历史、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北部湾经济区人才总量不足,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稀缺,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现状不容乐观。而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基础薄弱,对人才吸引力不足;引才载体、聚才平台缺乏,对人才的吸纳和承载能力较弱。这些都形成了北部湾经济区在人才引进集聚功能上不强的现状。

面对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储备不足的现状,打造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集聚局面,需要兼顾人才引进和人才开发等长效机制。从时间上看,引进人才是快速集聚人才的重要手段,更能有效地加快满足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中的人才需求。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北部湾经济区与发达地区(主要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才引进模式,认清差距,完善不足。

一、北部湾经济区与发达地区人才引进模式的出发点比较

(一)人才引进理念的比较

长三角地区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引进战略,倡导人才柔性流动,吸引国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工作、服务和创业。人才引进坚持国际化战略,更倾向国外人才和智力的引进。珠三角地区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充分利用广东省人文和地缘优势,发挥会展的引才、引智作用,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多途径、多层次地吸引海内外人才。

与之对比,北部湾经济区是后发展地区,在吸引人才方面明确了引才思路主要是“通过人才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和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来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而不可能重复别人走过的路,不能单靠物质方面的优惠举措。对自身发展条件的清晰认识是北部湾经济区制定人才引进模式和相关措施的关键。

(二)人才引进对象的比较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普通高校和科研机构最多的地区,也是世界500强企业集中落户的区域,地缘和经济优势形成了该地区人才大量集聚。人才的引进选择上主要针对高校毕业生和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国内外科研、技术人才,强调高层次的质量引进。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民营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在人才引进时不但注重学科带头人、管理专家、优秀青年人才的广泛吸纳和对新兴产业紧缺人才的引进,还将促进民营企业引才工作作为重点,并大力引进国外著名科研院所设立总部、研发中心和常驻分支研究机构。

与之相比,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引进对象上兼顾经济发展中九大重点发展产业人才数量上的引进和质量上的提升,但在引才对象上(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存在着与发达地区人才的激烈争夺。

二、北部湾经济区与发达地区人才引进主要模式的比较

人才引进源于需求,用以弥补人才培养对人才需求的不足。在人才引进理念的指导下,结合人才引进对象,当前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才引进工作不同程度地呈现以下主要模式。

(一)人才引进的起点模式:产业集聚带动模式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由支柱性优势产业支撑,优势产业的培育需要相关专业人才的推动。由于当地人才培育不能满足人才需求,势必需要进行人才引进。实施产业集聚带动的人才引进模式的条件,首先是分析该地资源特点,从而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其次是针对当地人才培育不足但产业发展要求的人才群体进行人才引进工作。

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大力吸引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等高素质人才以发展现代服务业。江苏重点引进电子信息产业、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集群产业的高技能人才以发展现代制造业。浙江围绕现代轻工业吸引和引进涉及服装、纺织、金属制品等轻工业品制造的经营管理、营销等人才以及技术人才。珠三角地区的广州重点发展会展、物流和汽车产业,深圳以现代物流业和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优势产业。在产业发展、集聚的带动下,产业链在这些地区不断完善,配套设施齐全,国内外具备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也更愿意不断涌向这些地区以获得更大的施展空间。

北部湾经济区明确发展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粮油食品加工、海洋产业、高技术、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九大产业,目前正以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引进这九大产业的相关人才。这样的引进模式符合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需要。与发达地区相比,国家对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的扶持性政策明确,有利于北部湾经济区制定更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

(二)人才引进的柔性配套模式

产业集聚带动人才引进是各地人才引进工作的主要方向,为配合其更好地发挥人才吸引作用,需要实施形式多样的柔性配套模式。归纳起来,呈现以下几种主要模式和特点。

1.科研院所引进模式

科研院所引进模式主要指为提升该地科研和创新能力,依靠当地具有实力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软硬件条件,或者引进国内外科研院所的相关机构在该地设点,来吸引更多科研人才、专家、学者加入其中的引进方式。实施该模式的条件,二者择其一:一是当地科研院所实力能够构成对人才的吸引;一是当地有引起国内外科研院所注意、具有可供其利用的资源及区位优势。

长三角地区的浙江鼓励大型骨干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中小企业以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联合建立专业化的研发机构;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中介机构建立联系和合作,鼓励其在当地设立分部;此外还在境内外人才密集地区设立研发机构或参与外地研发机构科研工作,以引进一批自主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同行前列的科研机构。江苏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数量众多、门类齐全、实力雄厚,该优势吸引着国内外组织和个人在江苏设立研发机构。珠三角地区的深圳注重吸引国内外著名院校和科研机构来深圳设立研究室、实验室、创作室、工作室和技师工作站,鼓励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以形成中国一流的研发产业集群来扩大吸纳高素质人才的空间。

篇3:北部湾经济圈模式的论文

截至2009年底, 广西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财会人力资源总量达到31万, 相比1992年开始实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管理制度时的15.3万人增加一倍, 且以年均1-2万人的速度增加;1992年开始实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全国统考时, 全区具有初中高级职称的财会人员仅为5.3万人, 2009年已超过9万人, 其中, 1992年全区具有中级会计师职称的人员不足5千人, 2009年达到2万人, 执业注册会计师超千人, 本科以上学历有3.6万人。以广西“十百千”拔尖会计人才培养工程和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项目为平台的高层次财会人才培养迈出新步伐, 成效初显。但是, 财会人才规模、结构、高层次财会人才培养、财会专业教育等方面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 广西财会人才规模距需要相差甚远。

2010年, 广西每万人口中只有财会人员62人, 比全国平均水平 (76人) 少14人。据《广西自治区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 》, 与2010年相比, 广西财会队伍2015年应增加7万人, 2020年应增加14万人, 总规模达到45万人 (表1) 。

广西会计行业人才发展规划有关指标

(二) 广西财会人才结构不合理。

广西全区31万会计从业人员中, 大专以上学历占54%, 比全国低20个百分点, 近七成的财会人员没有任何专业技术职称。据统计, 2010年全区具有高级会计师职称的仅1 052人, 硕士以上学历的财会人才仅300人, 执业注册会计师不足2 000人。按规划目标, 从2011至2015年, 硕士以上财会人员数量翻一番, 至2020年再翻一番, 达到1 200人。按全国平均水平估算, 2020年广西45万财会人员中硕士以上学位应达1 600人, 比2010年净增1 300人。

(三) 广西高校培养的高层次财会人才较少。

目前会计人才存在“既多又少”的结构性矛盾:学校培养出的会计人才数量大, 但离企业实际用人标准还有一定差距;高端人才匮乏, 掌握国际会计准则, 精通国内会计准则, 又懂得经济管理、开拓意识强、具有战略眼光、善于理财的高层次财务总监、总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高级财会人才缺乏。

(四) 广西中高层次财会人才分布比较集中。

近七成的高级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集中在南宁、柳州、桂林等中心城市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北部湾经济区的新业务和新产业集中的城市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中高层次财会人才严重不足。

(五) 广西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财会专业教育不适应实际需要, 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需要的情况, 加大了毕业学生就业的压力。

广西中高层次财会人才的培养除了广西大学等几所高校培养少量会计学方向本科生外, 能够大规模培养高素质财会人才的唯一一所财经院校本科办学时间不长, 这无疑使得广西财会人才的消费一直处于较低级阶段。这就要求广西各地方高校及相关部门根据广西及北部湾经济区对财会人才培养数量、规格、质量的需求, 对现行的财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构建。这是现阶段培养创新财会人才的需要, 更是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

以上问题的存在, 究其原因, 是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践教学等环节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 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人文素质的构建, 导致目前毕业的会计人才与新兴的经济环境、社会需求部分脱节。

二、适应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的高校财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明确培养目标是高校财会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 它对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和培养模式的设计起决定作用。北部湾经济发展战略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从过去传统的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 从国内经营走向国际经营, 在这种环境下, 企业和单位也要紧跟大环境变化, 注重自身的战略规划和外向发展。我们应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需求为导向, 结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需要来定位人才培养的层次, 体现培养的差异性。培养复合型人才就是从专业特色和实际出发, 培养学生多学科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素质, 不仅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出类拔萃, 还要使学生了解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 形成融合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能力, 树立既有益于个人发展也奉献于社会的正确价值观。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的大背景下, 会计人才还必须要有国际眼光, 成为国际化人才。因此复合型会计人才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一) 战略管理观念。

具有战略管理观念即为注重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变化, 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发展来看待企业行为和目标, 时时关注与企业息息相关的市场环境变化及其对企业的影响, 它不仅收集、加工、整理和报告企业的会计信息, 更注重研究竞争对手, 发现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待企业总收益。比如, 以战略目标为起点来编制企业预算, 在具体的会计核算、资金管理、资本运营过程中时刻以取得长期战略竞争优势为核心目标, 在提供的信息资料上, 不仅关注分析财务资料, 更注重对企业非财务信息的分析, 从而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多样化信息和战略分析资料。

(二) 学习及创新能力。

学习能力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有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能力;二是有博览知识的学习能力。若把前者叫专业水平, 则后者可称为综合能力。只有这样, 会计人员在企业营运资本管理、战略投资决策、长远规划等方面才能出谋划策, 尽职尽力。创新能力主要是指会计核算方法创新和会计管理思想创新。前者会计人员应积极思考如何进行核算?如何将会计信息纳入报表披露、纳入会计研究?后者会计人员在筹资理财、内部控制、责任成本、销售预测、项目决策等方面应有为企业提供建设性、可操作性的建议和信息的能力。

(三) 信息处理及职业判断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是指会计人员应具备信息整理、分析等技术能力, 钻研学习, 提高理论和实际操作水平。掌握现代化的信息加工、整理、分析技术, 增强自身的岗位竞争能力。同时在会计工作中经常需要运用职业判断, 比如, 坏账的确认问题, 资产减值准备和收入确认问题, 或有事项中的预计问题, 以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四) 具有风险防范意识及诚信品质。

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 树立风险意识, 充分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和各种金融工具去防范、规避风险。对企业经营发展风险和效益风险的重视、确认、控制、规避是现代会计人员不可缺少的素质, 也将是未来会计必须具备的一种职能。它将比会计反映职能、监督职能、预测、决策职能更为重要。同时会计人员应敬业爱岗、实事求是、恪守诚信、严于律己、操守为重, 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以诚信为本做好会计工作, 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准则, 是会计人员特殊职责赋予的崇高历史使命。

三、北部湾经济区高校财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一) 更新会计教育理念, 关注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熟悉国内环境、掌握国际惯例、熟练运用外语的复合型财会人才的紧缺将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突出的问题。为了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教育工作者应在多方面作出努力, 在办学理念上转变观念, 牢固确立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市场意识、主动服务意识和办学特色意识, 创新办学思路。

一是树立新的会计人才观。要跳出会计看会计, 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通才与专才的概念是相对而言的, 它们形容学生知识的面宽与窄。专才仅仅学会某一专业技能, 虽能实现“专业对口”, 但是应变能力降低, 难以适应社会的复杂性和快速变化;通才并非通晓一切, 而是强调掌握根本性、启发性的知识与方法和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 养成终生受用的思考方法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以适应环境和职业的不断变化。所以, 我们应当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 培养学生掌握管理通用的知识, 使学生用宽广的视野来看待公司及其环境。

二是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应该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 而非教育者的独占。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双方是平等的。“以学生为本”符合“平等教育”和“个性教育”的理念,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富有想象力地吸收知识。

(二) 全面整合和改革会计教学内容。

财会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以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学习内容为参照, 结合企业财会岗位第一线技能和能力的实际需要进行安排。一是在进行财会专业传统知识和学科教育的同时, 注重基础理论的前瞻性、国际性以及财会专业的适用性, 同时增加国内外新学科和前沿学科的内容、范围及高科技知识的含量, 拓展学生的视野;注重财会专业的外语教学, 实现国内外教学、院校教学和企业实践的过渡。二是从学科的整体发展与综合化出发构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整合和重组课程。此外, 为使学生获得整体性的知识, 必须注重其他学科知识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应用, 在交叉融合上下工夫, 实现知识结构的整体优化。

(三) 会计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应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变化等市场需求来重新架构人才培养体系, 结合高校自身的特色设计课程。一是课程设置突出基础性和区域性。专业基础课程, 属于专业形成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 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水平, 强调整体优化, 具有基础性、原理性、理论性等特点。为此除了开设会计专业的相关课程外, 还需要学习管理学知识、金融知识、法律知识、税务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 构筑会计人才多元化知识结构。二是调整原有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国际化财会人才培养的模式要求,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 对本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引入国外财会教育课程, 调整传统的会计学和审计学方向, 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 以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和东盟各国经济合作发展的客观需要。三是引进国际先进的课程设置体系, 科学设置财会专业课程体系。借鉴国际先进的课程设置做法, 结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和东盟各国经济合作发展的客观需要, 设置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 包括英语、数学、计算机、基础会计、经济法、财政与税收等, 打牢学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设置专业核心课, 包括涉外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金融学、国际金融等, 让学生了解到当前国内外企业的财会专业核心知识;设置专业选修课, 包括会计公共关系、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 便于学生拓宽知识面, 发展第二专业;设置公共选修课, 包括文化艺术类、社会交际类等, 拓宽学生知识面, 开阔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这种课程模式不仅可使学生牢固掌握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 还可使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选择学习, 突破了单一的财会人才培养模式。

(四)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目前的课程内容已明显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应该具有合理的学科结构和国际化的教学内容, 设置能够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并能驾驭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的学科结构;要将教育国际化的思想和要求融入到会计教育中, 用国际化标准来衡量教学质量和办学成就。需要指出的是, 应该创新会计教学方法与手段, 包括增加和改进案例教学、扩大多媒体教学的范围、引入情景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手段等, 使理论和实践真正能够结合, 学生能够与教师真正实现互动, 从而真正掌握知识的精髓及其应用。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 除了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外,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有效的学习方式包括: (1) 由灌输知识向启发思考转化, 由单向传授向讨论交流转化, 由注重问题结论向注重解决过程转化。教师由传递知识的角色向创造适合的学习情境者转变, 强调学生主动学习, 而非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交流和表达技巧及理论分析能力。 (2) 要加强经典案例和实习案例分析, 多用批判性思维,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企事业单位中的实际知识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3)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素养, 灌输终身学习的理念。

(五) 强化实践教学, 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实践教学是会计教育的重要环节, 在会计教学计划中应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对此, 应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 切实加强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在内的实践教学;按照劳动部门、人事部门有关职业技能考核要求, 加强培训, 使学生毕业时能同时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和职业证书;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和实训基地等实践基地建设, 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

首先, 在革新实践教学内容上逐步实现实训模式。要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的财会人才, 就要在安排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时, 把与会计学紧密关联的涉外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务处理等内容纳入新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逐步实现一体化的专项和综合实训模式。另外, 实践课程的学时应达到总教学总学时的一定比例, 以使学生真正获得较为系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术训练。

其次, 努力拓展、完善校外实习基地, 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氛围下学习并掌握专业岗位实务。校内外实习的结合, 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增强动手能力, 熟悉涉外财会工作, 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 迅速适应工作奠定能力基础。因此, 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使之与行业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双赢, 联系有外语环境的涉外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按照行业标准和企业要求培养人才, 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复合型财会人才, 这样既可解决企业的用人问题, 也可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 积极探索与公司、企业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 在资金、师资、场地等方面相互合作, 互通有无, 开创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为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培养出学以致用的财会人才。

摘要: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的深入, 北部湾经济区的财会人才规模、结构、高层次财会人才培养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其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探索适应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的高校财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了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需求和广西高校财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 阐述了适应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的高校财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进而提出了构建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高校财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篇4:北部湾经济圈模式的论文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人才培养模式;信息类技术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85-02

一、前言

2008年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纳入国家发展战略[1]。这一功能定位以面向东盟合作于服务“三南”为支点,以构建国际大通道和“三基地一中心”为核心内容,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作为目标,凸显了北部湾经济区的区域优势,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要求。规划中明确要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区域性国际信息交流服务中心”。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信息交流中心的建设,将大大地推动北部湾经济区信息化的进程,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为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要加快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发展,提升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竞争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关键和“瓶颈”问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培育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为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根据发展规划,到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高技术产业人才总量达31300人,到2015年达45000人。其中软件及计算机产业需求以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为主,尤其需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多样化、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二、改革措施

(一)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广西北部湾经济的实施和发展,对广西高校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这种挑战更多地集中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和专门人才的多样性、复合性、应用性和国际化等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积极主动适应北部湾经济发展对“厚基础、精专业、宽口径、重国际、强实践、富创新、会创业”信息人才的需求,以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2+2”平台——模块化相结合培养方案:大类招生两年基础课程学习专业模块分流。通过在信息技术大类培养的专业之间设置互通的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和学科基础课平台,并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灵活的、满足北部湾经济区建设需求的专业选修课程模块,行业选修课程模块以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出口多样化、应用型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设置公共基础和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模块课程特别是行业模块课程的精心设置,培养学生除精通某个专业知识外,还具备对物流、港口、国际商贸、海洋、加工制造、旅游、农业等一些其他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成为具有复合型知识构成的人才。

(二)教学体系改革

新的教学计划中均设立综合教学模块,将专业选修、实践创新和创业等相关学分有机融合在一起,创新和创业学分可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各类创业大赛和创业活动,或者课余制作科技产品(产品需经过学院组织专家组评审、答辩)、发表论文等各种方式获得。在综合模块中,还设立了创业管理学、商务沟通与交流;投资风险、团队训练、经济贸易专题研究等选修课程,这有助于培养对外开放合作需要的外向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综合模块的设立,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参加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学科竞赛等活动的积极性。大家踊跃参加电子学会和计算机学会以及暑假科技创新培训班,实践动手能力和学科竞赛水平在不断提高。2009年,我院获得了全国电子竞赛一等奖,实现了2000年以来该奖项零的突破;2010年首次参加全国电子商务大赛并获得三等奖;2011年参加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获得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的好成績。这些成绩说明在教学计划中设置综合学分模块是有效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课程教学改革

加大学科成绩中平时成绩的比例(由过去的30%增加到40%以上,具体由任课教师决定),改变以往专业理论课基本由任课老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突出实例分析与实践教学,运用模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堂讨论、课堂现场教学等环节。

教学结果证明,讨论方式营造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轻松交流思想的空间,克服了师生单向交流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它提供了互帮互学的机会,营造出轻松、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在充分肯定学生之间差异性的前提下,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和互助功能,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专业课程增加现场教学,可安排一周的时间到教学实习基地、对口企事业单位、公司,特别是东盟国际博览会进行现场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接触实践,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接触社会,接触人群,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人际沟通、吃苦耐劳的能力,同时让他们了解国情、民情,激发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内容从单一学科型向应用研究型转变。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要求信息技术类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本专业的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利用的能力,还应具备物流、港口、国际商贸、海洋、加工制造等领域的基本知识,具备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这些领域的能力。为此,我们将根据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中六大产业建设发展对信息技术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具体需求,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为目的,打破传统的按专业设置课程框架,建立新的课程教学体系,通过设置教学内容的模块化结构,使教学内容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和适应信息技术多元化的教育发展趋势。通过设置交叉学科、应用选修课程模块,实现与各相关专业教育的交叉与融合,拓展学生外语、物流、港口、国际商贸、能源工业、海洋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方面的知识领域,使他们在面向北部湾经济发展的人才竞争中更具优势。

(四)产学研结合,拓宽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

充分利用广西大学已与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北部湾区域城市签订的“校市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加强与北部湾经济区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建立以北部湾相关企业为重要支撑平台、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的学生就业见习基地,不断拓宽与企业合作教育、培养人才的途径。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锻炼实习,不断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增强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使学生主动和更好地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服务。

传统的学生实习方式是在第八学期进行的,由学院统一组织到企业参观学习。通过实习,不少学生在了解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高素质综合技术人才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业能力欠强,但为临近毕业而不能在校加强培训而深感遗憾。为此,我们在第二学期增加课程见习这一实践性环节,通过组织到企事业单位参观,让学生尽早了解社会对创新、创业性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在两年大类基础课程学习后的大类分流中,能较好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今后发展特点的专业和培养模式。

此外,我们改变以往由学院统一组织到企业参观学习的实习方式,采取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为主、学院安排为辅的新实习模式。同时,尽可能使毕业设计选题与生产实际和科研项目紧密联系,让同学们的毕业设计主要在实习单位或科研活动中完成。

三、结论

为适应北部湾经济发展对复合、应用型信息人才的迫切需要,我们对我校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并初见成效,为今后进一步深入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将以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和人才需求为导向,努力实践“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以信息技术学科群为依托,探索和推进交叉学科,复合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广西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培养具有地方性、综合性、现代性、多样性特点的信息技术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解读[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篇5:北部湾经济圈模式的论文

1 报关与国际货运代理专业所属学科大类:国际物流

从本质上来说,报关与国际货运代理专业本身属于国际物流专业的一个分支。按照国际物流系统运作流程和功能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进行分类,它的主要岗位集中于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货运代理、国际船务代理、单证员、外销员、跟单员、外贸经理等。这在国内很多高职院校已达成共识。

篇6:北部湾经济圈模式的论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经济管理;经济发展

1前言

篇7:北部湾经济圈模式的论文

5结语

综上所述,不可忽视市场经济发挥的重要作用,市场经济对于我国经济及综合国力发展和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发展应对这种环境提高适应性,主要措施就是发展与企业发展需求相符的经济管理模式,并对这种模式不断发展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张锦辉.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济弹性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8).

[2]周会云.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1).

[3]刘洋,开滦.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成本管理模式的探讨[J],新财经(理论版),(2).

篇8:北部湾经济圈模式的论文

1.1 产业要素互补

区域经济的互补性就是区域经济要素的互补性,它的形成是来源于要素的差异性和流动性。区域发展要素是区域发展所需的直接的必要条件,包括区域资金、产品市场、区域政策环境、管理知识,以及专业人才、技术知识等。从区域经济角度看,桂林-北部湾经济区工业优势互补合作的总体思路应当促成流动要素的流动条件形成,这就是经济的实体合作。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北部湾经济区信息产业人才缺乏是主要问题,而桂林信息产业长期以来具有区内相对优势,人才资源丰富,广西区内该两地信息产业互补性很强。其他产业也能够找到各自比较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将各自优势整合成互补优势,为双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合作与发展空间。

1.2 产业集群优势互补

食品饮料行业、医药行业、汽车及其零部件行业、机械电器行业、电子信息行业、建材行业、锰业和竹木加工等,作为桂林市的优势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却没有形成产业集群。而北部湾经济区的南宁市凭借其商贸、金融、物流、信息和人才优势 ,已成为先进铝工业、石化、制糖、生物医药四大工业基地;其它沿海三市也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如北海工业园区初具规模的电子信息产业群、生物制药产业群以及海(水)产品加工型产业群等。因此,两地可以主导产业为基础,制定适当规划,建立交流渠道和对话平台,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发挥产业集聚的互补效应。

2 桂林—北部湾经济区两地工业互补发展的条件基础

2.1 桂林市工业发展的条件基础

2.1.1 桂林市的优势产业及发展现状。

桂林市具有扎实的工业基础和产业结构。目前形成了以机械、橡胶、轻纺、食品、医药、电子工业为主要支柱的产业结构,拥有像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桂林三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桂林天和药业有限公司、桂林福达集团公司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企业,如桂林橡胶机械厂是我国专业生产橡胶机械的四大企业之一、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主导产品轮胎定型硫化机销售量世界第一、销售额国内第一;桂林市的中橡桂林公司的“火炬”牌斜交巨型工程轮胎被誉为“中国第一胎”,巨型工程轮胎总产量国内排名第二,出口量全国第一,这些知名企业在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方面有一定的人才储备。[1]同时,在“十二五”期间,桂林市将逐步培育一批产业集群,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前景。

2.1.2 桂林市优越的交通条件。

桂林市优越的交通条件是其工业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经过桂林市的主要铁路是湘桂铁路。湘桂复线铁路改造后,往西南经北部湾经济区可抵达越南。在建的贵阳至广州高速铁路,途经桂林站,到达贵阳和广州的时间均为2小时,极大地强化了桂林作为广西铁路客运中心货运中心地位。桂林两江机场的再次改建将极大改善桂林在广西民航中心的地位,而桂梧高速公路,桂林到兴安的高速公路的建成将彻底连接湖南的高速公路网络。

2.1.3 优越的人力资源。

桂林拥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医学院四所本科院校,以及桂林市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等三所专科院校,并拥有桂林激光研究所、桂林电器科学研究、桂林矿产地质研究所等多所重要科研机构。在首批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9个团队当中,桂林市占据4个创新团队。此外,桂林市在读大学生10万之多,全市人口平均每4个之中就有1个大学生,是广西除南宁市之外教育、科研实力最雄厚的城市。同时,为了立足于北部湾经济区的桥头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发挥自身优势,在北海成立职业技术学院,在服务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2.2 北部湾经济区工业发展的良好条件基础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随着大批世界500强和国内大型企业落户,现已形成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培育并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并确立了九大产业基地。

注:*表示拥有此优势产业。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食品饮料行业、医药行业、汽车及其零部件行业、电力行业和机械电器行业,既是桂林市的优势产业,也是北部湾经济区的优势产业。但是从产业发展进程未看,两者存在一定发展梯度,而正由于存在差距,反而可以推动两地区间进行产业分工、合作和互补。

3 桂林—北部湾经济区工业合作互补发展的机会空间

桂林市在经济发展观念上,时刻保持着危机感和紧迫性,已经充分认识到被边缘化的潜在危机和现实可能性,同时在战略发展规划上,将实行经济追赶。[2]虽然桂林工业发展的总体情况良好,进展较为顺利,但是也存在着产业集聚低、结构不合理、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小和生产要素供给约束增多等一些问题。所以,桂林拟加大对外开放与合作的力度。而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处于21世纪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群经济带,桂林如果采取主动姿势,积极融入到北部湾经济区的高速发展和区域合作中,在推进合作共赢中谋求发展,促进优势互补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发挥比较优势,加强统筹协调,客观上为桂林-北部湾经济区的工业互补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开放合作平台。

基于比较优势的桂林-北部湾经济区的合作互补发展空间,可见下图所示。

注: 表示可以优劣势互补或者强强联合。

从图1可以看出,桂林市雄厚的教育、科研实力可以弥补北部湾人才缺乏的劣势,发达的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网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北部湾经济区的交通压力;而桂林市的“软肋”在它的大项目不多,欠缺关联带动强的大型企业,产业集聚度低,正好可以借助北部湾的大型企业和已形成的产业集群,着力融入、引进和培育自己的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集群;针对两地的共同优势产业,强强联合,培育桂林-北部湾经济区的龙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扩大在全国影响力。总之,两地在要素和产业方面存在着互补空间。

区域合作能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广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大市场的形成,推动区域合作各方共同加快发展。[3]因此,北部湾经济区要想迅速崛起和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也必须突破行政区划的制约,通过对内和对外开放的联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4]桂林和“南北钦防”四市作为广西区的重要一部分,任何一个城市发展的滞后都会影响到广西区的快速发展。因而,加快推进以桂林、柳州为中心的城市群建设,协同全区各个城市协调、稳定地发展,使之成为带动广西北部地区经济增长和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核心。总之,桂林-北部湾经济区的相互开放和互补发展,既是发展各自发展的需要,也是广西区社会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

4 两地合作互补模式:基于桂林主动融入北部湾经济区的视角

4.1 要素互补

4.1.1 人才资源互补。

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成败的关键在人才。但是,目前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和人才队伍现状无法适应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域合作的需要,无法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开放开发的需要,无法支撑起区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5]北部湾经济区内只有南宁拥有一定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机构,难以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区域后发优势还没有形成。到2015年,北部湾经济区在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粮油食品加工、海洋产业、高技术、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九大重点发展产业中都存在着巨大的人才缺口。[1]

桂林作为广西的教育大市,拥有良好的科研和教育资源,拥有较为成熟的科研体系,完全有能力、有资源为北部湾经济区培养和培训高、中、低级各层次人才,为北部湾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打造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基地。尤其是在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后,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急需大量人才。随着北部湾经济的发展,北海经济也将全面升温,特别是一批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正在北海开工建设,将对北海这方面的人才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捷足先登,落户北海,建立北海校区,为北海的电子产业提供智力支撑。这是桂林高校进驻和服务北部湾经济发展的第一步,是响应将北海建设成为“广西第三个高等教育聚集区”和发展以IT业为龙头的北海经济、参与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一极”的重要举措。此外,桂林市其他高校与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就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校企合作等多方面内容签订了“市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些都为桂林积极主动融入北部湾创造了条件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桂林和北部湾两地可以发挥各自人才优势,形成人才供需体系,则将使双方人才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利用,创造出巨大的价值。总之,推进桂林-北部湾经济区人才资源共享,紧紧围绕北部湾经济区重大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迅速集聚人才,靠人才支撑项目,靠项目发展产业,促使产业结构发生转移,形成人才一项目一产业的互动互促和良性循环,推动桂林-北部湾经济区工业的快速协调发展。[6]

4.1.2 交通优势互补。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集、疏、运交通设施滞后,通达周边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联系通道以及沿海三港互通还亟待完善。目前,北部湾现代港口工业具有一定规模,需要大规模运输和销售,而北部湾的陆地交通和集疏运条件无法满足港口工业大规模运输的要求,港口工业的发展受到港口运输条件的制约。南昆铁路作为西南地区出海通道,交通负荷能力有限,“十一五”期间,通过南昆线的煤炭、钢材、水泥、化肥、烟草、橡胶等16种主要工业物资的铁路运输需求预计年均增长17%,而同期铁路运量预计年均递增10%,缺口近两亿吨,限制了西南地区对北部湾经济区原材料的供应和沿海工业产品的输入,成为制约沿海工业发展的一个因素。

贵广铁路的开通,桂林将成为连接湘、桂、黔、粤四省区乃至西南、中南、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这条铁路既是完善华南地区路网布局的一条区际快速铁路干线,更是未来泛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大动脉,缩短了西南与珠三角地区的时空距离。便捷的交通必然会带动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贵广高铁将令桂林成为大西南地区货运的集散地、物流中心,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频繁的交流往来,可以帮助广西(尤其是北部湾经济区)及云、贵、川更快地融入珠三角经济圈。贵广高铁、湘桂复线改建等大型交通项目的完工,将极大改善广西区内部交通网络,并从根本上促进桂林与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联系。

4.2 产业互补

桂林虽然具备一些优势产业,但是也存在产品竞争优势不明显,无法发挥优势产业的带头作用,产业集聚度不高,大项目不多等问题。北部湾经济区随着大批世界500强和国内大型企业落户,现已形成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并已形成九大产业集群。桂林可以通过工业园区的发展,借助优势产业良好的条件基础,积极融入北部湾产业集群;同时,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北部湾经济区的大型企业落户桂林或者往桂林投资大型项目。针对桂林市的优势产业,要加强与北部湾经济区相同产业的合作开发,积极引导与培育承接产业转移的投资环境和产业基础,以形成产业集群,产生集群效应,[7]全面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共同推进广西区经济的发展;对于桂林市的劣势产业可以利用北部湾经济区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和良好条件,对其进行互补。

目前,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已作为国家的重要方针战略。最近自治区政府批复同意桂林市从2010年起列为广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城市,这也为桂林-北部湾经济区在两化融合方面提供的合作互补的机会条件。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来说明桂林和北部湾经济区的产业互补模式。2007年,北海提出了打造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共同发展的北部湾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构建北部湾“硅谷”的战略目标。2009年一季度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现价产值17.99亿元,同比增长55.6%,位居全区14个市之首,占广西电子信息企业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北海出口加工区是中国西部唯一临海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目前入驻的电子信息企业数量占加工区企业总数的70%,产值也占70%以上,广西第一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北海已经初步形成了电子工业体系。但是,北海市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初级电子产品加工为主,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企业,高附加值的软件开发等产品比较少,产业配套和物流平台不完备,原配料采购困难,企业经营成本较高。

桂林市作为广西的第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的主体是以光通信、数字微波通信设备为代表的通信设备产业,并有气象雷达、电信产品、计算机软硬件、军工电子等产品的研发,行业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领域技术先进,部分产品已初具规模;在软件产业方面,桂林市拥有从事软件行业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软件企业80余家,其中有20家已通过“双软”认证,软件行业年销售收入1亿元。相对于北海市来说,桂林市电子信息产业的软件开发拥有良好的条件基础并初具一定规模,而且桂林的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开设计算机等电子专业,每年上千名电子专业学生毕业走出校门,技术人才较北海丰富,交通网络也相对发达。但是桂林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逊于北海市,企业工业产值比较低,入驻的电子信息企业数量少。因此,桂林市可以通过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北海校区,借助其人才优势和相对发达的交通网络,积极融入北海已建立的电子工业体系,加强同北海电子信息产业的合作开发,扩大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电子信息企业入驻桂林;同时,北海市可以与桂林市合作开发高加值较高的软件开发等产品,降低其物流和经营成本。

两地通过各自电子信息产业优劣势的差异进行互补,培育桂林-北部湾经济区的龙头产业,以形成广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打造广西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提高广西区电子信息产品的档次,提升广西电子信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竞争优势和在全国的影响力,充分发挥优势产业的带头作用,延长产业链,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

5 结论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一个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桂林市提出了“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的战略方针;作为广西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群--北部湾经济区,其工业的发展水平对广西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基于桂林主动融入北部湾经济区的视角,探讨两地的工业合作互补模式,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桂林市可以对北部湾提供要素互补,推进桂林-北部湾经济区要素资源共享;第二,北部湾经济区的产业集群可以对桂林提供产业互补,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第三,两地的共同优势产业,可以强强联合,形成龙头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然而,对于桂林-北部湾经济区还有哪些要素可以实现互补,以及食品饮料行业、医药行业等其他共同优势产业具体如何实现互补的问题,仍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摘要:基于产业要素互补和产业集群的整合视角,对桂林-北部湾经济区两地工业发展的条件基础、工业合作与协同发展的机会以及两地工业发展的合作互补空间等进行了分析,并从人力资源、交通网络等要素互补角度和桂林优势产业积极融入北部湾产业集群的产业互补角度,初步设计了桂林-北部湾经济区持续协同发展的主要双赢模式。

关键词:桂林—北部湾经济区,工业优势互补,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阳正义,韦红梅,北部湾经济区背景下桂林市“反边缘化”策略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72-74.

[2]唐贵伍,朱杰,蔡翔.皖江地区反边缘化的经验及其对桂林的启示[J].社会科学家,2008(3):159-161.

[3]新机遇新挑战——迎自贸区全面建成[EB/OL],桂经网,www.gxi.gov.cn,2009.

[4]罗勇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空间整合构想—西部沿海区域发展研究之五[N].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3):71-73.

[5]蒋爱先.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究_以广西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9(10):78-80.

[6]林思达,浙江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主流模式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6):30-32.

篇9:北部湾经济圈模式的论文

电子政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的指示,因此,电子政务成为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动力和重要内容。然而,人才是电子政务发展、有效提高政府工作效能的关键因素,所以。电子政务人才的培养尤显必要,

(一)培养电子政务人才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关键

目前广西区内政府信息化已取得一定成效,县市级政府上网普及率很高。这已经成为政府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平台,以此为基础,广西电子政务必然超越政府信息公开与新闻发布的阶段,向更高层次发展。具体而言,电子政务发展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提高行政效率。基于信息技术与网络平台,有效进行政府组织再造与工作流程重构,实现政务工作的简捷高效;二是提高行政效能。以服务对象为导向,强化服务个性化与交互性。提高政务管理与服务质量;三是促进政府管理与服务科学化和规范化,基于电子政务平台的政务公开与公众参与、政务活动标准化,提高政府管理与服务的决策科学化和行为规范化水平。保证政府有效履行职责,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显然,以上三方面都对电子政务人才提出质量和数量上的要求,不管是理论上的突破还是实践中的创新,都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因此,电子政务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二)培养电子政务人才是加快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战略性、基础性和決定性作用。人才培养在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2008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6-2020)》,从国家战略层面。将北部湾定位于“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随后,批准设立钦州保税港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将广西北部湾经挤区推向发展快车道,经济发展速度高居全国前列,然而,经济超常规快速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据统计分析。2010年北部湾地区人才需求总量约为115万,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168万人左右,其中电子政务人才供应严重不足,即使从全国来看,电子政务人才的培养也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电子政务人才的培养,对北部湾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电子政务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培养电子政务人才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地方高校服务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容置疑。例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把全州当作自己的校园,立志于服务于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美国其他高校以及英国、法国的高校都有一个共识,就是为本地区服务是学校的重要内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快速发展以及电子政务推进对人才的需求,是广西区内高等院校服务的重要内容,由此提出了人才培养的要求。

其次,电子政务人才培养是高校发展的客观需要,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络技术发展,对行政管理与政府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探索电子政务的理论与实践是高等学校研究的重要内容,那么,培养电子政务人才也是高校发展的必要内容。

人才引进是解决人才问题的快速有效的方法,但并不適合北部湾经济区的客观实际,一方面,北部湾整体经济基础弱,软硬件条件都难以吸引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外来人才融入本区的文化和环境需要时间,因此,本区域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遵循人才培养客观规律,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人才是最有效的途径。

综上所述。北部湾经济区的高速发展、政府管理与服务升级需要大量的电子政务专门人才。然而,事实研究表明,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十分匱乏,严重阻碍北部湾经济区的持续快速发展。因此,立足区域发展,优化电子政务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人才培养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

电子政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基本培养方式(如下图所示)。培养电子政务人才时,需要在制定科学的电子政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推进高校学科建设、充实专业师资队伍、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密切与政企交流合作等措施来实現电子政务人才培养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一)电子政务人才培养以服务区域发展需求为目标

一个区域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各种电子政务人才,不仅需要电子政务专家型人才,还需要电子政务领导型人才、电子政务管理型人才、电子政务技术型人才等多种人才。对应用型电子政务人才的培养,就要满足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要。因此,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培养,都应本着满足社会需要和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否则,人才的培养就毫无意义。满足社会需要即紧密联系地方实际,紧跟市场需要,瞄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需要,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表现出区域特征,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需要理解该区域经济、文化、社会特征,又具有坚实宽广的专业知识,能有力推动电子政务创新发展的人才。因此,要从区域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出发,加强专业设置、知识体系构建,教育方式方法各方面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与开发。

电子政务牵涉多部门、多层次的综合管理,需要一支多层次、多专业的人才队伍来承担这一系列的工作。因此,电子政府人才培养要注意统一性与多样性,宽口径与多层次的平衡。电子政务专业人才主要有两个来源:一类是原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他们熟悉业务程序,了解政府运行机制,业务熟练,其不足是缺乏信息技术。欠缺现代电子政务的理念与方法;第二类是从学校选拔的具有专业技能和理论技术的人才,通常对政府的工作流程、政府部门的运行机制缺乏应有的知识,容易与政府对电子政务的需求发生脱节。针对这两种人才需求的不同定位,必须采取合适的培养方案。对于前者,可以采用培训、进修、学位教育等方式加强技术技能的提升;对于后者。通常采取全曰制系统的学历教育,伹要注重

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电子政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决定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与媒介。电子政务课程体系的设计,既要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又要尊重科技、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需要注重文理渗透结合,打破学科孤立状态,跨学科组织课程内容,遵循科学的课程体系设计原则,结合电子政务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对课程体系做出如下设计:

1公共基础课程

建立电子政务人才最基础的素质要求。包括政治思想、文化修养、基础价值观、法律基础等内容,课程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律基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科学研究方法、第一外国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

2专业知识课程

专业知识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与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础课程。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深入学习该专业的前提,这些课程包括行政管理学和信息技术两大部分,行政管理学部分包括行政学原理、组织行为学、领导科学、公共事务管理学、公共政策学、政府经济学等;信息管理与服务部分可包括计算机基础、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分析、互联网技术、数据库基础等。专业核心课程是从电子政务主要工作任务及所需的核心能力要求出发而确定的课程内容,包括电子政务导论、电子政务项目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管理技术与方法、网络社会治理等。

3拓展课程

该部分课程主要根据实际需要和学生个性灵活地设置。通过选修方式实施。例如根据北部湾政府管理与行政服务的特征,结合高校现有的资源条件设置相关课程,学生可以结合个人兴趣自主选课。大体上,拓展课程可以分为理论类、技术类、素质类、兴趣类等几大类型。其中,理论类可包括危机管理、舆情管理与引导、沟通管理等;技术类可包括面向对象应用系统开发与设计、政府网站建设与维护、专家系统与辅助决策等;素质类有政治哲学、逻辑学、演讲能力等:兴趣类包括书法欣赏、艺术类课程等等,培养单位可根据实际需求开设。

(三)电子政务人才培养方法

1以学为本,注重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电子政务人才培养中要突出以学为本,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课堂教学质量,切忌照本宣科满堂灌。教学质量由学生的接受程度决定,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采用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思考,将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体会和认知,通过大量恰当的案例强化效果。

2重视实验教学,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电子政务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特别强调实验教学,电子政务实验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首先,实验需要实际操作,学习内容可操作,学习效果有保障;其次是互动体验,参与实验的同学扮演不同角色。可以相互讨论、交流,探讨最有效的解决办法;第三,实验平台,反映了真实的电子政务过程,通过电子政务业务模拟教学,可以彻底改变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育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满足社会发展对电子政务人才的需要,

3加强学校与政府企业的交流。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電子政务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应用学科。对政府管理领域的持续变革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息息相关。如果失去实践的基础。电子政务人才培养就失去了永续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因此,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并密切与政府的业务往来,才能保证电子政务人才的质量,不仅如此。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正是因为有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才能得到极大的拓展与提升。当然,与政府的交流与实践,具有多种形式,既可以参加政府信息化部门实习,也可以与政府共同承担科研课题,还可以让行政管理人员与高校教师进行相互任职等。

电子政务人才培养的策略

为保障电子政务人才的培养效果,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有几点需要特別注意。

(一)尊重客观实际重实效

广西北部湾的经济发展具有自身特点,其政府管理与信息化水平也不同于其他地方。在电子政务人才培养中,需要尊重本地区的客观实际,以解决问题服务于本地发展为出发点,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与实施教学内容与方法,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照抄其他教学模式。

(二)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是提高电子政务人才质量的关键。电子政务是新兴学科,目前还在不断发展和完整中,并且它是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这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致力于建立具有国家视野、创新思维、敬业精神、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尤显重要。一方面要强化师资培训,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电子政务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要培养国际化理念。鼓励、支持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研讨,使之具备国际化师资水平;还要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育人意识,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促进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

(三)因材施教

上一篇:大学生工作难找下一篇:北九州考察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