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论文

2022-04-25

摘要:教学团队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子工程,自实施以来在高校中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阐释了教学团队的内涵和意义,在总结本校做法的基础上,提倡从团队自身和教学管理两个方面入手,将教学团队计划打造成为本科教学改革中的具有实践效应和示范作用的亮点工程。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强化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强化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论文 篇1: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思考

摘要: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当前高职教学质量标准建设的现状,提出了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相适应的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并指出在建设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的同时必须重视与质量标准建设相对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现代高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形成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监督、评价、反馈和制度体系,为有效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关键词:教学;质量标准;建设

作者简介:陈锁庆(1954-),男,江苏金坛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督导室主任,研究员。(江苏 南京 21118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教育厅重点教改课题“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及教学质量标准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SJG080)、学院重点课题“教学质量建设标准研究”(项目编号:JY11-35)的部分研究成果。

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标准提供了机会。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与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对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标准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高职教学质量标准建设提供了依据。教育部2010年9月(征求意见稿)《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快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为高职质量标准建设、教学质量评价明确了方向和建设的目标。高职院校从2000年规模发展到2006年内涵提升的转变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意识不断强化,相继建立起校内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和各种教学管理制度,随着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需求的不断变化和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逐步深入,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评价体系和现代大学制度已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教学各个环节质量标准、评价标准和教学质量管理制度,规范和评价各种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及教学基本建设,最终形成能够推动院校内涵提升的教学质量文化,以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质量要求。

一、高职教学质量标准及现状

1.教学质量标准的含义

管理学上把质量界定为“一种与能满足或超过期望的产品、服务、人员、过程和环境相联系的动态的状态”。[1]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质量的定义是“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总和”。[1]“质量标准使不同的教育在为相似的群体提供服务时达到服务准备的一致性”。[2]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应该是指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及满足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满足学生和家长对教育提供服务的要求、满足教育管理者或实施者对教育工作的要求程度的一种状态标准。其核心内容是规范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各个育人环节,学生掌握与高级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术能力,满足社会对学生职业能力需求程度。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质量标准主要指从学生入学教育到毕业整个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质量工程建设标准以及条件保障性标准等。其中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的质量标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质量标准、教材选择与教材建设质量标准、课程设计质量标准,教学过程中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教学质量标准,毕业环节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答辩等质量标准、毕业生的毕业质量标准、教学评价的质量标准以及学生满意度、企业满意度调查标准的建设等。

两者的关系:前者是教育质量标准,是宏观、动态的质量标准,由教育部门根据社会发展的特点制订。后者是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是微观、具体的,由各个学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制订。本文主要研究和思考的是微观的教学质量标准建设。

2.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标准建设的现状

(1)学校内部教学质量标准建设、监督与评价形式。从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建设形式看,主要采用两类:一是学校以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主要通过贯彻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引入ISO9000基本思想,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按照ISO9000系列标准要求把学校的质量目标层层分解,细化、量化,使质量目标的最终验证有明确的标准,对教学活动进行过程控制,从而规范学校的各种管理”。[3]二是许多高职院校形成以院、系督导为主要形式的两级质量标准建设、监督管理和质量评价体系。主要任务是与教学管理者配合制订教学各个环节质量标准并对照质量标准对教学过程进行教学管理,对教风、学风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进行监督、指导、评价与反馈等。

(2)教学质量标准建设的滞后。目前,在高职教学管理体系中适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设并不完善,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不够,对教学条件性标准、教学过程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教学结果的质量标准没有系统的、科学的质量标准为质量评价作参考。另外,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主要是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为主要对象推行的一种全面质量管理过程,其主要特征是产品生产过程的全面检查、监督管理、评价、反馈、改进、持续提高的过程,与学校对人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有一定的区别,移植到对人的教学质量全面管理需要进行改造。一些学校在引入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后没有对其按照育人的特定规律和特点进行深入改造,往往花费很多精力做质量管理目标文件,对各个环节的过程管理执行力不够。“贯标”的第一年领导很重视,积极性很高,各个质量文件齐全,质量过程有控制、有改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第三、第四年,这种“贯标”就成为一种走过场的摆设,对教学内涵的提升没有达到预期管理目标效果。

(3)企业参与教学质量标准建设的缺失。职业教育的技术性和职业性决定了企业参与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通过对十多所学校的问卷调研发现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教学工作和校企深度合作的研究项目现在绝大多数还是停留在表面上。出于政府的压力和学校的要求,企业不得不与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学校要接受评估,不得不在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做一些表面文章。因此,就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与评价标准体系建设普遍缺乏企业或行业参与,即使有企业参与,更多的也是挂名。在教学质量标准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面,学校虽然很想得到企业的帮助,但企业本身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难于深度合作。究其原因,政府要求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事业,但给予的政策支持不够,要求企业承担的责任不够,企业从中得到的利益并不明显。

二、高职人才培养教学过程质量标准的构建

高职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质量标准、课程体系建设质量标准、各个教学环境的质量标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等。

1.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设

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一般以教育部门人才培养综合性评估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建立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不同类型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不同。高职院校根据教育部门人才培养评估的质量标准和本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适应本校内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各个方面的具体质量标准。例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质量标准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质量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4]内容包括: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等。

2.课程体系建设质量标准建设

课程建设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最基本的教学质量标准。课程质量标准建设应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是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前提,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而课程质量标准建设又是课程体系建设中每个具体元素的质量标准。内容包括: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教学内容建设、课程教材建设与选择标准、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课程教学实施与管理、课程教学效果等。例如,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要求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和教学改革成果的教师作为课程负责人,通过引进、培养等途径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课程教师团队。课程标准建设要求准确定位各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的关系、教材与课程的关系以及课程教学使用的方法与手段是否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成长等。

3.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设

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备课准备、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教学、毕业教学等教学过程。通过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立,规范教师课程教学行为,促进教师改革教学内容,认真开展教学研究。在教学中体现现代职教理念;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原则;体现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通过质量标准建设构建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工学结合相衔接的理实一体化、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教学等形式的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标准以及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灌输式”以及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以工作领域中的项目、任务、案例等引导、启发、讨论、研究等教学方法与演绎、归纳式教学法等相结合。鼓励教师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手段组织教学,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设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形式。通过教学质量标准的建设,形成对实践教学质量的检查、监督和评价的依据。解决实践教学场地、设备和指导不够的问题,促使二级教学单位和教师认真设计实践训练项目或任务内容,合理安排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实践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成长,以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要求,最终达到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其中实验教学质量标准的建设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学生课程学习技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教学要求。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常用工具、仪器及相关设备以及信息收集、分析、利用等习惯,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思维方式。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因此,实验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课程教学质量;课程实习质量标准的建立是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和职业能力形成的必备环节,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途径,是帮助学生获得未来职业经验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更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成长的重要手段。通过课程实习与实训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课程理论知识,加深对课程知识体系、技术能力体系的感性认识,不断丰富实践内容,提高专业技能;毕业实习质量标准的建设是学生社会实践的必修课程。通过毕业实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职业技能,加深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弥补在学校学习中的不足,最终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因此,毕业实习是检验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质量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职前适应社会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获得就业经验的必要途径之一。

三、多元化评价标准和现代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

建立与教学质量标准实施相对应的教学评价标准、教学管理制度和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是质量标准得以实现的目标,也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质量标准是评价标准制订和实施的依据。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评价标准得以实施的保障。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是体现现代管理制度、质量标准和评价标准的重要载体。

1.多元化、多主体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建立

建立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内部多元化、多主体教学工作评价是教学质量评价在新时期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学质量标准建设的落脚点。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包括来自学校内部的教师、督导、领导、学生等对教学过程的质量评价,来自学校外部的企业、行业和第三方对学校教学过程的质量评价。“教学评价的多主体包括对学校内二级教学单位的工作状态评价、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工作状态评价、教研室教学工作状态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的学习、职业能力的评价”。[5]评价内容与教学质量标准相对应,包括学校职能部门、学生、企业及行业对学校专业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工作质量、学生学习成效等的评价。这种由学校内部评价和企业、行业对教学工作双元评价系统的建立更加体现来自“育人”和“用人”两个方面的评价,有利于二级教学单位更加重视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2.现代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

建立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现代高职教学管理制度,推进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现代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应包括适应院系二级教学管理的职、权、利相关的制度;教学运行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共同育人过程中体现教学质量检查、监督与反馈的制度;教学改革与创新应体现激励机制的管理制度。制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和高效运行。在调研中发现各个院校的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建设比较容易,但执行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一种可能是这些质量标准和制度制订本身不具备可操作性,不能体现以人为本,不能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性;另一种情况是学校职能部门在标准和制度建设时积极性很高,但执行力不够。因此,更需要有一套使制度得以高效运行的管理手段和科学有效的考核方法,以督促职能部门提高执行力。通过现代高职教育教学制度的建设和有效执行体现教学质量标准、评价标准执行的公信力,提高教学评价的权威性、公平性。

3.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

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由于教育是针对活生生的人而开展的一种促进人的身心、能力健康发展的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思维劳动和观念形成的过程,其教学质量高低取决于师生内在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学习积极性的发挥程度。而教学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管理进一步有效地促进师生在现有教学环境下达到活动效果的最优化。因此,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就是要创造一种有利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工作、学习环境。如果说质量标准强调的是规范性和标准性,那么评价标准应强调的是过程性和对人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建设则应引导师生的自我教学反思能力提升,有利于激励性作用的发挥。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就是要把管理权力中心下移,以二级教学单位为主,充分发挥二级教学单位自主管理、自主评价和自主调配教学人员的权力,提高制度执行力的权威性。学校管理、监督职能部门则在教学管理手段上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通过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在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尽可能减少人为干预因素的影响,实现教学管理手段的创新。

总之,建立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相适应的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重要依据,更是提高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质量标准建设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广第.质量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肖化移.高档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概念[Z].

[4]赵家华,陈锁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社会化问题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

[5]陈锁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评价改革[J].江苏社会科学,2010,(S1).

(责任编辑:王祝萍)

作者:陈锁庆

强化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论文 篇2:

高校教学团队的内涵及其建设策略探讨

摘要:教学团队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子工程,自实施以来在高校中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阐释了教学团队的内涵和意义,在总结本校做法的基础上,提倡从团队自身和教学管理两个方面入手,将教学团队计划打造成为本科教学改革中的具有实践效应和示范作用的亮点工程。

关键词:教学团队;教学改革;质量工程

教学团队建设计划作为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团队协作的形式推进教学改革、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从教育部组织开展的“质量工程”阶段性总结情况看,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备受关注,高等学校普遍认为教学团队建设富有开创性,成效显著,意义深远,对于进一步创新高校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师资队伍教学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才培养模式,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

一、目的与意义

教学团队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效的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引导高校推进教学团队建设,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建立教学团队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队伍的老中青结合,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学团队,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团队建设是我国近年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一项富有开创性的工作,其意义是积极而深远的。

1 教学团队建设是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教育部在启动教学团队建设计划时明确提出:“本项目的实施,旨在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学水平。”这一提法,打破了以往以教师个人为教书育人主体的惯性思维,凸现了团队协作机制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深刻阐明了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通常认为,教学改革的主体是教师,但由于单个教师的精力有限,很难将教学改革深入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分工日益密切的今天,团结协作的教师群体就成为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的主体力量。教学团队建设就是要引导高校整合教师资源,形成团队协作的教师群体组织,以团队合力推进教学改革。从这一意义上说,教学团队建设是本科教学改革的一个思路创新,是现阶段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2 教学团队建设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目前,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往往被局限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而衡量高层次人才的标准通常只是单纯的科研能力和成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这种片面性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高校教书育人的初衷。组建教学团队,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其成员队伍结构相对优化,知识素质技能互补、学科交叉,集中不同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的教师分工协作,形成互补优势。一方面,引导教师树立“以本科教学为基本职责”的观念,推动团队中的教授为本科生授课,讲基础课,积极投入本科教学:引导青年教师为教授、副教授担任助教,学习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发挥老教师在师德师风和治学态度方面的带头作用,指导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传、帮、带”;老教师也需要在与青年教师资源共享中更新知识和观念,形成一种和谐宽松、共同学习、取长补短、信息共享的氛围,使教学团队成为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良好平台。

3 教学团队建设是完善高校教学运行模式的有益探索。长期以来,高校教学活动的开展基本上形成了以教研室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形式。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功利性价值导向以及科研功能的日益强化,教研室承载的科学研究的职能不断凸显,“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的影响使得教研室背离了开展教学研讨、提高教学水平的初衷。同时,随着高校内部组织体系的演变,教研室“升格”成为学院下设的虚体“系”,传统意义上的教研室已经不复存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学科知识的不断渗透,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传统的教师个人单兵作战的方式,不仅不利于教师个人知识体系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也难以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打破教研室的教学组织模式,从单纯依靠个人能力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转变到依靠团队从整体上提高教书育人效果。这实际上是教学工作中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为进一步完善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彰显教书育人职能迈出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一步。

二、探索与实践

教学团队建设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涉及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课程体系、实习实践、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学科竞赛等,都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有效切入点。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西北大学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课程体系丰富的优势,也正视办学资源相对紧张的现状,明确思路,科学规划,通过结对帮扶、项目协作、自由搭配的方式,以点带面,渐进式开展教学团队建设。

1 将优势学科专业建设作为高水平教学团队的支撑。专业建设水平是办学实力的直接体现,教学团队建设应该充分考虑专业发展现状,将学科专业优势作为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的重要平台。我校作为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部分专业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这为我们搞好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一方面,我们依托现有的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利用其良好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积累,优先支持基地专业开展教学团队建设;另一方面,我们打破专业界限,注重专业交叉与融合,在特色鲜明、口径宽的专业搞教学团队建设。将建设教学团队和发挥学科优势、培育专业特色结合起来,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2 将基础课程(课程群)建设作为教学团队建设的重点。课程是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单元,基础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核心任务。教学团队建设作为推进教学改革的创新性举措,首先应从课程建设尤其是基础课程入手,紧紧围绕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把课程建设作为核心内容,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充实更新课程内容,积极开展课程教改研究。教学团队成员之间互相学习、借鉴、交流,科学规划课程教学环节的教学要求和学时分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基础课程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逐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积极探索创新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先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的课程群建设。课程建设搞好了,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3 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搞好教学团队建设,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鼓励知名教授牵头组建,调动教学骨干全面负责,支持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使教学团队建设成为具有凝聚力、潜动力、影响力的教学建设项目。近年来,

西北大学将教学团队建设纳入学校“211工程”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的一个重要子项目,将其置于与创新团队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来重点扶持,在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过程中将教学能力作为考核人才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教学团队建设中,鼓励教学名师领衔,担任首席教授,发挥感召引导作用;将团队的协作精神、教学水平、研究能力作为衡量其建设水平的几个主要考量指标;支持团队成员尤其是年轻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攻读学位;鼓励开展传、帮、带等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从而实现老中青相结合,不断提高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意识,将青年教师真正培养成为一线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培育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中青年教师骨干队伍,使人才的规模优势真正转变为质量优势。

4 将推动教授上讲台作为教学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推动教授上讲台是近年来教育部大力倡导的一项制度,其目的是通过教授上讲台为本科生讲课,保证本科生充分享受最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为进一步推动教授上讲台,我们率先启动“四个一”工程,即要求教授每人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1门本科课程,举办1次讲座,指导1篇本科生论文,参加1次本科毕业论文答辩。为确保“四个一”工程的顺利落实,学校将“四个一”的标准制度化,纳入教师个人年度考核指标体系,督促高水平教师切实投入教学工作。在教学团队建设中,我们将教授上讲台作为一个基本条件,要求团队中的首席教授和其他具有高级职称的团队成员必须深入教学工作第一线,承担本科生教学工作,引导教授、副教授上讲台为本科生授课,最大限度发挥团队成员在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享受优质教学资源,使教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教学名师的培育提供良好的土壤。

5 将教研项目与教学团队捆绑建设。教学团队成员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才能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提高团队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将教改研究项目与教学团队捆绑建设,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互结合、相互促进,通过项目带动,提高教学团队建设水平。西北大学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就依托“211工程”设立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通过项目建设的方式资助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在项目立项资助时优先支持教学团队,对于获准建设的团队给予5~10万元的经费资助;要求参与项目研究的团队教师每学年应至少撰写1篇教学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并将教学研究的成果及时运用和固化到教学过程中。同时,为调动教师参与教改项目研究的积极性,学校提出了“教学与科研同等对待”、“教改研究与科学研究同等对待”、“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教学名师与学术大师同等对待”、“教学团队与学术团队同等对待”的观念,并将其贯彻到职称(职务)聘任、聘岗晋级、绩效考评的各项政策中。通过项目研究与团队建设相结合,鼓励团队成员深入教学一线,勤于教学研究,推进教学创新,提升教学水平。

三、认识与体会

教学团队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举措,是提升教学改革成效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也是深入推进“质量工程”的一个良好平台。高等学校的教学团队建设要同时注重团队的外部支撑环境建设和内部运行机制建设,在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发挥学校的政策引导和教学团队自我激励两个方面的主观能动作用。

1 学校要加强政策支持,统一规划,精心组织,科学管理。教学团队能否有机结合、有序运行,关键在于能否建立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首先,在教学团队的组成上,引入竞争机制,遴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学术能力突出的带头人,实行团队带头人负责制,团队成员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意识,给予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创新、经费与教师资源的使用等方面充分的自主权。其次,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应紧紧围绕教学团队的内涵与特征、立足于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要求来设计。在评价内容上,既要注重对团队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改革等显性成果的评价,又要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团队带头人的影响力、团队的凝聚力等隐性成果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既要注重管理部门及同行专家的评价,又要注重学生的评价;在评价的环节上,既要注重团队建设终期结果的评价,又要注重建设过程的阶段性监督和考核。同时,要实行科学管理。一方面,要根据建设进度安排,对教学团队建设的进展和成效进行跟踪管理,保证团队建设的质量与效益;另一方面,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对于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给予物质奖励、职称评聘、评奖评优等方面的支持与鼓励,从而为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营造具有竞争性的政策环境。

2 教学团队内部要统一思想认识,确立目标定位,分工协作,共享互动。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团队成员应该统一思想观念和建设思路,明确建设目标和责任分工,改革应体现开创性和探索性,要有清晰而明确的教学理念、新颖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组织模式,教学团队应成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其次,要以“使学生受益”为最终目标,注重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大胆改革传统教学中以书为本、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做法,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收益。同时,要有良好的教改研究基础。教学团队建设应以精品课程与课程群、特色专业、创业教育、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在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高水平教材编写等改革内容的一方面或诸多方面有了一定的前期研究基础,制订了科学的研究思路和建设计划,才能使教学团队在原有的教改研究基础上实现预期的建设目标。教学团队作为一种新兴的基层教学组织模式,只有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团结协作,资源共享,以推进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任务,才能促进团队成员知识、经验、技能的不断增长以及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迅速提升,进而实现“1+1>2”的团队效应。

总之,教学团队建设是“质量工程”实施以来备受关注、极富成效的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一种创新型的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教学团队建设要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需要高等学校的科学规划和组织,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只要政策制定者统筹规划、加大支持,团队成员团结协作、共同推进,就能够把教学团队真正建设成为本科教学改革中的一个具有示范作用和实践价值的亮点工程。

参考文献:

[1] 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

[2] 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3] 王涛,孙伟,王红梅.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8(02).

[4] 赵宇.论高校教学质量工程中的高效教学团队建设研究[A].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gaodeng/090831/09223793,2009-8-31.

[5] 都光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9(5).

[6] 岳慧君,高协平.教师教育教学发展视角下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0(5).

[7] 朱卫斌.跨学科团队式教学的实践与意义[J].历史教学(高教版),2007(8).

[8] 杨晨光.教学育人团队能给高校带来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6-11—2.

[9] 田恩舜.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2007(4).

[10] 马洪伟.论合作团队精神[J].企业经济,2000(11).

作者:王正斌 汪涛

强化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论文 篇3: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 教学团队建设是国家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建设标准和必要性,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探讨了大学英语团队建设的保障机制,以给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 研究与实践

1.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理论基础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的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者的老中青结合。[1]伴随着该文件的出台,高校教学团队的构建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研究课题。

团队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概念,被定义为“为了共同目标,由技能互补且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一个群体”。20世纪80年代,团队理论中的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概念被运用到教师工作领域,提倡教师共同工作,形成伙伴关系,通过共同研学、示范教学,以及系统地进行教学练习和回馈等方式,彼此学习和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团队是指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为任务,整合教师力量,形成教学实施、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的业务组合。[1]根据教学团队的定义,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可理解为: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工作为主线,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立足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以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加强课程建设为重点,采用团队协作、“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一体化的团队队伍建设等模式,开展教学科学研究的队伍。

2.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标准

2.1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为目标。

任何教学团队都应有明确的建设目标,然后围绕着这一目标制定每一阶段的具体任务,并为完成阶段任务采取相应的措施。[2]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应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行涉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考核评估体系等全方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

2.2提高全体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应该是以教学水平高、有一定学术成就的教授或副教授为骨干,以广大大学英语教师为主体的团队。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应该拥有科学、合理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将教师培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优秀教师为核心,实现“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一体化的团队建设;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交流;积极开展观摩课、示范课、讲课竞赛等教学研讨活动,提高全体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

2.3有优良的教科研成果。

教科研成果是衡量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成效的指标。[2]教科研成果可体现为获得院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纵向科研项目、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科研论文等标志性成果。团队注重以科研带动教学,促进教学改革,建立教学、研究、改革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使科研成果直接或间接地转化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进一步强化。

3.建设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必要性

3.1大学英语课程自身的要求。

(1)课程特殊性。

大学英语课程是所有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必修课程,课程学时大约为250学时,总学分16分,课程教学大约需要4个学期。

(2)《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要求。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词汇、语法、阅读、听力、口语、写作、翻译等八个方面都有明确要求。要满足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就意味着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翻译等方面的能力。然而,要求每位大学英语教师都能达到全科型英语教师的标准是不现实的。

(3)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中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进行口头与书面信息的交流[4]。然而,很多学生经过8~12年的英语学习,英语应用能力却不高,仍然不会听、不会讲、不会写。“聋子英语”、“哑巴英语”、“费时、低效”是社会对中国外语教学的评价。

从大学英语课程的上述三大特点不难看出,凭借单个英语教师的力量是难以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只有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协作模式,教师之间取长补短,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使学生受益。

3.2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大學英语教师普遍工作压力大,主要表现为日常教学工作时间和专业科研发展时间的矛盾。有研究者指出:“有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最大的挑战就是时间。”目前,大学英语教师要花大量时间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上,繁重的教学任务影响了大学英语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容易致使其出现职业倦怠现象,进而造成缺乏自我发展动力、科研成果少、职称层次低的状况。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组建教学团队,采用“老、中、青”的帮扶模式,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完成一定的科研课题的申报、教改项目、教材编写、个人专著工作量,从而达到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实现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4.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内容

4.1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

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的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结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全面落实《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确保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4.2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建设一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协作精神好、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人员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师队伍。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探索适合大学英语教学实际的新路子。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强,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毕业生英语素质的基本要求。

4.3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为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4.3.1根据课程模块组建多个教学团队,进一步细化团队建设目标。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将大学英语教学团队按照课程模块划分为多个教学团队,形成比较稳定的课程教学团队。具体是大学英语读写教学团队、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团队和大学英语选修课教学团队。针对教师专长进行分工协作,使教师能够发挥专长,专门研究教材教法,有效提高团队的凝聚力。

4.3.2加强课程建设。

从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入手,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主讲教师、科学研究及教学研究等方面下工夫,在进行团队建设的同时,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力争将大学英语课建设成为院级、省级精品课程。

4.3.3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不仅关系教学内容,还关系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大学英语教学团队要结合本专业自身发展的阶段和特色,选用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际和反映教学改革要求的高质量教材、新教材充实到教学中,组织编写大学英语教辅材料,积极争取承担省级规划教材的编写任务。

4.3.4积极开展科研及教改工作。

科学研究及教学改革研究是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应予以高度重视。大学英语教学团队要加大科研教改力度,不断促进科研转化教学工作。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制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理论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促进教学建设,巩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争取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力争获批省市级教学改革项目。

4.3.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和完善更加合理的梯队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建立优势互补、团队协作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具体做法是:邀请更多的校内外专家学者进行指导;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交流;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积极开展观摩课、示范课、讲课竞赛等教学研讨活动,提高全体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大学英语教学团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青年教师比例占到80%以上,因此,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在现有的培养成果上,进一步规划大学英语教学团队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1)教学培养。由于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为此,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将实行导师制,有计划、有目标、有要求、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培养。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担任指导青年教师备课、上课的导师,经过一定时期的指导培养,逐步丰富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从而锻炼和培养一大批青年教师,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2)科研培养。承担科研项目是锻炼和检验青年教师科研攻关能力的重要形式。为使青年教师能够尽快承担科研重担,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应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大学英语教学团队要求青年教师每年度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量,包括科研课题的申报、教改项目、教材编写、个人专著等方面。尤其在论文方面,要求青年教师每年公开发表论文2篇以上。

4.3.6资源建设规划。

充分利用好现有教学资源,发挥好现有教学资源的作用;不断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活动提供物质保障;发挥网络作用,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进一步加强试题库建设、健全完善考评机制。加强“大学英语”课外自主学习资源库、学生自主学习评价体系、课程电子教案、主要主讲教师授课录像、学生训练题库、大学英语四六级题库等的建设。

4.3.7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开展多媒体教学研究和教学课件研发,利用和完善网络教学的效能,促进新的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内部或其他相关专业之间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的共同研究,进行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任务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改革。

4.3.8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是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性的英语统一考试,其过关率被公认为是检验各类本科院校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然而,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应用型理工科院校的四级过关率一直不尽如人意,与其他本科院校的差距较大。因此,在大学英语团队建设中,应以提高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过关率为目标,认清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正面反拨作用,采取切实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稳步提高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

5.大学英语团队建设的保障机制

为确保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并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学科发展与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大学英语团队需要以下建设及运行的保障。

5.1制度保障。

学院高度重视教学工作、精品工程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制定一系列管理措施、奖励政策和激励制度,为团队的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名师工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此外,团队应根据学院中长期发展建設规划的需要,制定明确的建设和发展目标。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建设以骨干教师为主力、青年教师为后备的教学团队。

5.2政策保障。

学院创造条件,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及出国进修。团队应定期组织开展跨学科教学研究活动,不断吸收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以使更多的团队成员尽快成长为学术带头人、教学和科研骨干,促进团队教学与科研水平的全面提高。

5.3资金保障。

学校专门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建设资金,教学团队的建设和运行将严格执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学校制定的专项资金管理法,科学合理地使用项目经费,专款专用。

5.4机制保障。

在教学团队内部,强调团队带头人的责任机制,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团队协作精神,实行民主协商机制,形成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5技术保障。

研发教学团队网站,建立团队的文档库、教学资源库、语料库等;团队成员应有微信和QQ,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畅通的团队沟通与协作机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

[2]海霞.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1(5):104-104.

[3]唐镭.论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0(30):42-44.

[4]秦秀白.坚持人本主义教学观,全面落实《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J].外语电化教学,2008(3):3-7.

作者:梁洁

上一篇:精加工策略下初中生物论文下一篇:大学英语中的中国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