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长期护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国际上老年长期护理保障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护理保险模式,二是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社会护理保险模式。目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失能老人的比例不断增加,长期护理欠缺成为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巨大威胁。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老年人长期护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老年人长期护理论文 篇1:

我国实施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探析

摘要: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是一项老龄化社会解决老年人照料问题的良好制度安排,已在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实施。这些国家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各有特色,又在实施范围、筹资主体、护理机构等方面表现出共同的发展趋势。我国应尽快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关键词:老龄化;长期护理保险;居家养老;护理服务

文献标识码:A

多年来,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在迈进老年型社会之际,充分意识到老年人对长期护理服务的现实需求,审时度势,及时推出了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一、部分国家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路径

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在有的国家称为老年护理保险或长期护理保险,还有称为长期照护保险。它属于健康保险的范畴。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进行的制度设计,它充分体现了各国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展现了各国不同的价值理念和文化传统。

(一)以商业保险为特色的美国长期护理保险业

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业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现在已是该国最重要的健康保险险种之一。从美国商业性保险公司承担的老年人护理保险责任范围看,被保险人只要接受非医疗急救治疗外的各种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护理费用,均可以获得补偿,对零星的护理费用不予支付,申请补偿护理费用的护理服务需至少持续1年,体现出“长期护理”的特征即可。所以,不少美国公司把给员工购买长期护理保险作为一种福利形式。但健康状况差的人往往被保险公司排除在外,而且被保险人要想获得较高的保障,前提是必须缴纳较高的保费,这是商业保险的显著特征。美国长期护理保险一直以来采取现金支付方式直接给付护理费用,并且由于税收优惠政策,各种赔偿金和给付金均不需缴税。但美国现在也出现了新变化,保险公司也进行实物护理服务的支付,这表明保险公司已介入护理服务市场,成为护理服务供应的主体之一。

(二)以社会保险为特色的德、日、韩老年人护理保险业

德国是世界上社会保险制度非常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实施老年人护理保险的典范国家。德国老年人护理保险实行单独的法定保险制度,与养老、医疗、事故、失业保险并列。1995年1月1日《护理保险法》正式实施,所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员都有义务参加护理保险,从而将所有公民都纳入法定护理保险体系内。比较有特点的是德国以长期护理保险税来建立老年护理保险。该保险税按照投保人的收入按比例征收,低收入者可不缴保险税,这具有鲜明的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具有互济性。制度设计还具有人性化特征,即投保人无正式工作的配偶和子女可在不缴税的情况下同投保人一样享有护理保险的待遇。护理服务有居家护理和住院护理两种。参保人员年老后,凭专业医生评估,被分为自理、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三个等级,可以获得不同等级的保险金。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德国的护理保险中护理服务还增加了精神护理,包括心理咨询和治疗等内容。

日本是护理保险制度比较成熟的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进入老年社会以后,日本老龄化速度非常快,加之日本少子化问题严重,导致居家养老越来越困难。1997年12月,日本通过了护理保险法(日本称之为《介护保险法》),从2000年4月开始施行护理保险制度。该制度的适用对象是40岁以上的所有国民,并进行了第一类被保险人和第二类被保险人的划分:第一类被保险人是指65岁以上的老人,护理保险支付较为宽松,以长期护理的真实需求为支付条件,原则上只要发生长期护理事由护理保险就对其进行给付;第二类被保险人是指40岁以上不满65岁的人,给付的理由仅限于因老年性疾病处于护理状态或者有可能发生护理状态。日本于2011年6月通过了护理保险的修正案,该法案的一个重要突破在于为护理保险引入了预防性政策,对如老年痴呆症等起到了积极的预防作用。

韩国于2008年开始实施老年人护理保险制度,采取“跟进”方法,即所有加入国民健康保险的人员必须参加长期护理保险。因韩国国民健康保险已实现所有国民全覆盖,所以老年人护理保险也覆盖到了全体国民。待遇支付也是分两种情况:一是65岁以上老人。二是虽然不满65岁,但患有老年性疾病(如老年痴呆、心脑血管病、帕金森等)并持续6个月以上、难以独立生活,经护理等级判定为需护理的人。分三个等级进行待遇支付:护理依赖较强的一级和二级可以享受机构护理服务和居家服务,护理依赖较弱的三级只能享受居家服务。

二、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演变的趋势

(一)实施对象逐步扩展到全体国民,普遍性价值取向明显

推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前,一些国家对老年人护理服务对象具有选择性,往往是贫困或者低收入阶层,护理服务基本上具有救济性质。在做法上,采用家庭经济情况调查,通过调查家庭收入和资产,只有确定为低收入阶层的人员才被纳入护理范围。而在各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甚至即将进入严重老龄化社会之际,全面建立覆盖所有国民的老年护理保险成为普遍的现实需求。这适应了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取向。

(二)在筹资主体上,政府、雇主和个人适当分担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因其商业保险的特点,完全依赖于个人的购买能力。后因许多美国公司将长期护理保险作为一种职工福利方式来使用,出钱为员工投保长期护理保险的公司增多。而以社会保险的方式实施护理保险制度的国家也加大了财政在护理费用中的支出:日本提供费用的50%,韩国提供费用的20%。日、韩都规定了一定的自负比例。如,日本护理服务利用者需承担服务费用的10%,韩国需要区分是居家护理还是机构护理,护理自负比例不同(居家护理15%,机构护理20%,其他的费用都从征收的保险费中支出)。这样,能起到适当引导护理服务需求的作用。德国长期护理保险筹资主体是雇主和个人,按照投保人的收入以一定的税率来征收。1995年起始税率为1%,1996年调整为1.7%,2012年调整为1.96%,保险税一半由投保人支付,一半由雇主支付,低收入者可以不缴纳,政府承诺进行资助。

(三)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护理服务的跟进。护理服务要全面,护理人员技术要娴熟,护理机构要数量足够且布局合理。这对护理行业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政府是法定护理保险制度的设计者,市场是护理服务的提供者;政府是老年人护理保险的最终管理者和监督者,市场是护理服务种类、规模、质量的决定者。只有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才能提高护理水平。日本实施护理保险制度后,护理服务市场最初只有非营利性机构,逐步发展到个人和民间营利机构也积极参与。韩国实行了护理服务机构和护理服务人先资源培训机构的申请制度,对准入条件相对放宽,让更多的组织和人员加入护理行业,使竞争更充分。

三、我国实施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设想

(一)我国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人口老龄化、家庭护理功能弱化、护理费用上涨,是各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三大主要原因,我国当前已出现了这些现象,对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需求非常迫切。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提供的数据表明,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9%;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占总人口的13.3%。据中国老龄委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我国老龄人口2014年将达到2亿,2026年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亿~4亿的规模。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进行的我国首次“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显示,2010年末我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人,占总体老年人的19%;预计到2050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全部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000万人,需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将逐步升高。

面对我国如此沉重的养老负担和护理负担的是家庭养老难以为继和养老服务总量明显不足的现实。我国家庭平均人口从1949年的5.9人逐渐减少到1996年的3.5人,2010年进一步减少为3.1人,并且由于生育政策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出现了严重的少子化特征,家庭结构演变为倒三角形,子代的赡养负担越发集中与沉重,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晚年面临关怀和照顾的缺失风险,今后我国需护理的老年人数量将是惊人的。而设施养老的供求之间存在较大矛盾。从衡量设施养老的重要指标——养老床位总数占老年人口的比重看,发达国家为5%~7%,发展中国家为2%~3%,而我国是1.6%,在上海地区该指标也仅为3%。所以我国只能以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方式来应对未来更为严重的老龄化趋势。但我国社会化的居家养老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居家护理不足,导致老年人及家人常以医院护理代替居家护理,过度住院,造成医保资金的浪费。二是护理费用高昂,普通护工目前每月工资也在3000元到5000元,考虑到通胀因素,护理费用未来还会增加。因此,不仅是老年人,家庭成员和保险经营者也希望建立专门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

(二)建立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设想

1.优先发展商业性老年人护理保险业务。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推出了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上海地区,2005年国泰人寿最早推出“康宁长期护理健康保险”。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营销“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产品,承保范围扩展到了全国,保障功能较为全面。保监会也积极鼓励各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创新力度,设计适应人口老龄化需要的护理保险产品。因此,各保险公司应抓住时机,根据潜在的市场需求特点,着力开发与我国国情相适宜的护理保险险种,如夫妻二人可共享的老年护理保险就很受欢迎。

2.应适时推出社会保险型老年人护理保险业务。仅仅依靠商业保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老年人护理问题,建立社会保险性质的老年人护理保险制度是未来的长远目标。建立社会保险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多个系统共同协商合作,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韩国护理保险法的制定约用了8年时间,我国的国情也决定了建立老年护理社会保险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所以,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生成路径必然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保险,实现与其他系统的共同完善。一些国家是依靠巨额的财政补贴建立了统一的护理保险制度,我国当前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只能分地区、分阶段、分人群来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收入相对较高的发达地区,积极鼓励商业性的护理保险的发展;对收入在中等水平的人群和地区,尝试确定政府、雇主、个人合理的负担比率,建立长效的老年人护理保险模式;而对西部地区和低收入行业及人群,基本思路是个人不缴费,可采取由公共财政进行补偿和负担的做法。从长远看,建立统一的、负担公平的、费率水平适当的社会保险型老年护理保险是大势所趋。

3.及时建立老年人护理保险制度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为使商业保险公司积极主动地开展老年人护理保险业务,政府应对其提供税收上的优惠。我国目前护理机构不足,护理人员匮乏,护理服务质量亟待提高。从各国的经验看,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护理产业,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是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业良性发展的根本措施。政府应制定涉及护理服务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保障我国护理行业的健康发展。在护理机构的建设上,可采取民办公助制度,给予民办机构和组织一定的运营补贴。在护理人员的培养上,应制定护理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当前,全国取得护理职业资格的仅有几万人,市场缺口在1000万左右。

4.积极试点老年人护理保险业务。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已开始进行长期护理保险的有益尝试。山东省青岛市2012年7月率先在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青岛市充分利用现有基本医疗保险的社会保险管理机制,对当前的医保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通过调整基本医疗保险统筹金和个人账户结构的方式建立护理保险基金,各参保单位和个人无需另行缴费。参保人在养老护理机构、居家接受医疗护理的相关费用由护理保险基金支付。在支付标准上,不设定起付线,对人住定点护理机构接受长期医疗护理、居家接受医疗照料发生的医疗护理费报销96%,在定点医院接受医疗专护发生的医疗护理费报销90%。该制度主要是针对长期医疗护理问题,并未涉及生活照料问题。但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过度医疗”现象,提高了护理机构和社区医疗机构的利用率。

上海市也对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业务进行了制度设计,思路是将其作为独立的社会保险险种来建设,变“五险”为“六险”。目前先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中试行,以后将推广,逐步将全部医保参保人群纳入护理保险中。考虑到目前我国社会保险缴费率已很高且个别险种出现大量结余的情况,上海市没有设立独立的险种缴费比率,而是从个人医疗保险账户资金中直接划拨1.5%作为护理保险基金,并从目前结余的工伤保险基金中划拨一定比例资金作为风险保障资金。制度规定,长期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范围既包括设施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人医疗护理,还包括生活护理,根据评估等级向定点机构进行一定比例和时限的支付,并确定一定的自付比例。上海同时也制定了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护理产业的相关措施,也鼓励义工服务,并采用了当前比较流行的“时间储蓄”的形式。

江苏省也在探索实施护理保险制度。初步设想从45岁开始,可像缴养老保险一样,每年缴护理保险;年老后需要护理服务时,费用则由保险公司负担。该制度还在进一步研究中,但难点在于如何平衡个人、政府、保险公司三者之间的利益,如何有效增加护理服务供给。

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是一种人类化解自身危机的战略准备,它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在当前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越早建立和完善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国家越会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我国应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尽快推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向和谐社会稳步迈进。

参考文献:

[1]荆涛.长期护理保险的概念界定[J].保险研究,2005(5):43—45.

[2]姚海明.国外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J J.现代经济探讨,2006(6):41—44.

[3]高春兰.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中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分担机制研究——以日本和韩国经验为例[J].学习与实践,2012(8):103—109.

[4]裴晓梅,房莉杰.老年长期照护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叭0:12—36.

[5]朱铭来,宋占军.未来“老护”之路的设计走向[J].中国社会保障,2011(2):80—81.

[6]张瑞.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模式选择与制度设计[J].中州学刊,2012(6):99—102.

[7]陈丹沛.关于上海建立老年护理制度的分析与探讨[J].中国卫生资源,2009(4):164—165.

[8]青岛率先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EB/OL].[2013—09—11].经济参考网.

(责任编辑:霍亮)

作者:赵艳

老年人长期护理论文 篇2:

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障问题探讨

〔摘要〕 国际上老年长期护理保障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护理保险模式,二是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社会护理保险模式。目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失能老人的比例不断增加,长期护理欠缺成为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巨大威胁。在中国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口高龄化带来的护理问题,应使老年长期护理保障覆盖所有城乡老年人口,以“部分积累模式”为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筹集资金,制定合理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的支付条件和待遇标准等措施,推进中国特色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建设。

〔关键词〕 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障,人口老龄化

〔收稿日期〕 2013-11-01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2BRK010),负责人张民省;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特色学科建设专项成果。

〔作者简介〕 张民省(1964-),男,山西永济人,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和家庭小型化、人口流动性的增强,社会上生活困难的老人数量日益增多。为了适应这一形势变化,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下简称《老年法》),其中第30条规定,“国家逐步开展长期护理保障工作,保障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对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其失能程度等情况给予护理补贴” ①。但是,因为长期护理保障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保障对象、费用筹措、保障方式、服务内容、政府责任等都没有明确规定。因此,本文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在我国建立老年长期护理保障体系问题进行探讨,以促使《老年法》的相关规定尽快从“倡导”变成“实践”。

一、老年长期护理保障的产生与发展态势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虽然已有130多年时间,但在长期护理保险问世之前,无论是社会保险还是商业保险,一般都不提供针对老年人的长期护理保障。那么,什么是长期护理呢?根据国际社会的定义,“长期护理”是指“在较长时期内向日常生活无法自理者提供一套综合服务。其内容不仅包括健康,更多体现在日常生活照顾护理上” 〔1 〕。而当今发达国家对老年人的长期护理保障的开展情况,主要是长期护理保险,即“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导致生理或心理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致使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入住专门机构接受长期的康复护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如医疗服务、社会服务、居家服务、运送服务或其他支持性的服务费用)” 〔2 〕。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在部分发达国家取得了长足发展,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障体系。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护理保险模式,二是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社会护理保险模式。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美国人口老龄化的增长,越来越多老人的日常生活呼吁家庭护理或其他形式的帮助,因此,在先期进入老龄化的美国,政府针对这部分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建立了“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因为此前他们的“医疗照顾计划也仅提供给老年人短期(最高可获100天)专业家庭护理的费用报销。虽然医疗补助计划可支付长期护理费用的一半,但条件是这个家庭已经因支付长期护理费用而破产” 〔3 〕,所以这项福利对普通家庭来说并无多少价值可言。今天,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已成为美国健康保险市场最受欢迎的险种,它由商业保险公司设计运营性质、方案、范围和价位,其缴费费率由投保年龄、津贴给付方式、被保险人选择的保险利益和保险条款人所缴纳的保险费等方面决定。为规范这一险种,美国的保险监督官协会曾主持制定《长期护理保险示范法规》,规定了保险公司在护理保险方面要遵守的最低标准和投保方应享有的权利,“至1993年,美国的绝大多数州都通过了类似示范法规的法律或规定,促使他们的长期护理保险向标准化发展” 〔4 〕。迄今,美国的商业护理保险制度已经较为成熟,多样化的产品设计基本上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要。

在美国之后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德国和日本,根据本国老年人需要和其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选择了社会长期护理保险模式。这种模式由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要求每个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人必须同时参加护理保险。在保险待遇的给付方式上包括货币的给付和服务的给付,或是两者的结合。其不同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的地方在于,接受护理等级评估是享受长期护理保险的重要条件。目前,德国的法律规定了“护理保险跟从医疗保险的原则,即所有医疗保险的投保人都要参加护理保险” 〔5 〕,以雇员和雇主缴纳保险费的方式筹集保险费。雇员和雇主的缴费比例为工资总额的1.7%,各缴纳一半(2007年后改为1.95%)。日本创设的护理保险制度于1995年提出,于2000年4月正式实施。根据日本的相关法律,其长期护理保险的资金来源50%由政府承担,另一半由被保险人缴纳。缴纳人群是:“第一类的是 65 岁或以上的、居民地在日本的某一个乡镇的人,不论其国籍、性别、年收入等情况,从其养老金中扣除护理保险费;第二类包括法定医疗保险的投保人以及其有权获得赡养的、年龄在 40 岁至 64 岁之间的配偶,从其医疗保险费中扣除护理保险费” 〔6 〕。

德、日模式较之美国的模式有两大优点:首先,公平性强。在较大程度上保障了人人平等享受养老服务的权益,解决了全社会的老年护理问题。其次,责任明确。通过采用强制性的参保方式,政府代替市场成为长期护理保险的责任主体,有利于克服“市场失灵”。但是,德、日模式也有两个缺点:一是财政负担重。由政府负担的长期护理保险会因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无法承担庞大医疗费用的支出,从而导致财政赤字,影响国家整体的发展。二是灵活性较差。由于受到政府在缴纳标准和服务质量方面的规制,社会护理保险模式经常无法满足具有不同层次的老人的各种需求,从而造成“共吃大锅饭”和“服务均等化”的困局。因此,需要及时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行修订。如2005年以来,日本曾为促进养老护理服务更加市场化和契约化,对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行过改革,旨在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减少护理资源的浪费。

二、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障存在的严重缺失

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呈增长趋势,但与高额的长期护理费用存在矛盾,需要政府出面建设长期护理保障体系。

近年来,长期护理商业保险在我国保险市场上出现,有了三款主要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分别是国泰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1月推出的“康宁长期看护健康保险”、中国人保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6月推出的“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和瑞福德健康保险公司2011年4月推出的“瑞福德长期护理保险”。其中,“瑞福德的长期护理险具有长期护理、老年护理的双重保障及保费豁免功能,可以说是国内首个纯粹意义上的长期护理保险” 〔7 〕。但是,在我国由于受“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收入水平的限制,大多数老人尚缺乏通过商业保险转嫁长期护理风险的意识,因此使我国当前长期护理保险市场处于供需脱节状态。但是,从客观上来看,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呈不断上升趋势,要解决其与高额保费之间的矛盾,就要求我国政府尽快构建自己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一方面,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形势下,我国失能老人的比例在不断增加,需要长期护理。目前,随着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群进入老年,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和全国老龄办2013年10月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预计在2013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同时,老年人口的高龄、失能和空巢化将进一步加剧,失能老年人口将从2012年的360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3750万人。慢性病患病老年人数和空巢老年人口数量今年都将突破1亿人大关” 〔8 〕。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寿命高龄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今天“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每年100万人的速度递增,2013年将达到2300万人” 〔9 〕。因此,早在2007年10月全国老龄委就预测,2030~2050年“中国人口总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将分别保持在60%~70%和40%~50%” 〔10 〕,有利于发展经济的低抚养比的“人口黄金时期”将于2033年结束。而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的结果,导致了我国老年人在长期护理和医疗费用方面的开支大幅度增加。同时,年龄增长带来的生理性及疾病引起的病理性老化,老年人身体各方面功能不断减退,需要长期护理服务。加之,在老龄化的大量人口中,“老年痴呆”也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病程长达10年到20年。因此,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向老年人口提供长期护理保险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十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空巢老人”面临更为严峻的生活困难,产生了长期护理的需求。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连续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导致我国社会的家庭结构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这些家庭的子女长大以后,因为求学、工作的原因,大都会离开父母到异地(包括异国)生活,即便有一部分留在同一个城市,但一般也不会选择与父母同住。另外,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有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也就是说,中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截至2012年,全国范围内的‘失独家庭’已超过100万。这意味着有近200万老年人因为失去子女而面临巨大的养老、医疗、心理等方面的困难” 〔11〕。而按照医学上生育极限年龄为49岁来看,这些失去孩子的母亲很少再能生育自己的第二个孩子。通过我们在2013年暑期对京津等地部分城市的抽样调查发现,城市“空巢老人”生活上的主要忧虑(担心)一是生活不能自理,二是生病无人照顾。

在我国,由于家庭规模的缩小和人口寿命的延长,“四二一”、“四二二”甚至“八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必然使照顾老一辈的中青年夫妇“后继乏人”,因为一对夫妇不仅至少要照顾1名子女,而且一般要面对数量翻番的父母和祖父母。这样,有的中年夫妇如果要照顾年迈的父母还要隔代照顾祖父母的话,显然就有些力不从心。

但是,另一方面,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巨大需要与高额的长期护理费用存在矛盾。在我国,虽然长期以来每年GDP的增速都在8%以上,但是人均GDP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却仍然较低,可支配收入还比较有限,尤其是在城市里工作了一辈子的企业职工在退休以后的收入更是大幅度下降,可支配收入就尤为低下,其手中的养老金除了日常开销,一般就所剩无几。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中国城市“空巢老人”的主要经济支出结构比例如下:生活费用66%,看病费用25.1%,补贴子女4.8%,周济他人0.58%,其他(旅游、健身)3.5%。

应该说,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可是,老年阶段由于人体器官的老化,老年人自然成为疾病的高发人群,因此,很多时候养老金和医疗费都变成了他们的“活命钱”。有调查数据显示,近三年来随着医疗通胀的不断上升,老年人每年就诊所发生的医疗费用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医疗保险支付的部分之外,由个人缴纳的部分也越来越多,使相当部分的退休人员“不敢看病”。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城市“空巢老人”及时就诊的主要原因如下:费用太贵24.7%,行动不便10.4%,无人陪伴5.6%,对医院不信任5.7%,其他53.4%。从中我们可以发现40%多的老年人生病后,因为担心“费用太贵”、“行动不便” 、“无人陪伴”(即缺乏长期护理服务)等原因而不能及时就诊。这是由于老年人遇到生存风险的系数比较高,而且目前医疗报销承担的是一般医疗费用。而长期护理保险的高保费,对于一般的低收入家庭是难以承受的。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不少城市“空巢老人”说,“人老病多,没有几百元钱别想进医院,看一次感冒,少花也要二三百元”,这对于无单位报销或不能及时报销医药费的老人的确难以负担,他们处于“吃饭与吃药”不能两全的境地,在生病期间他们接受专业性服务也根本谈不上。他们在生病期间的照顾者为:老伴49.9%,子女37.1%,雇保姆(钟点工)8.9%,亲戚1.7%,没人照顾2.4%。

良好的经济基础是城市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保障。但是,城市“空巢老人”目前的生活方式,暴露出他们经常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据调查,大部分城市“空巢老人”都坚持自己维持生活,在吃饭、洗澡、上下楼梯、做简单家务等日常活动中勉强自理。然而,这并不表明城市空巢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就不用担心。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目前的城市空巢老人中,61%的人至少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疾病,特别是一部分人腿脚不便、行动迟缓,需要别人照顾。尤其是对高龄老人(90岁以上),其子女的年龄也在70岁以上时,两代人的护理保障如果都依靠第三四代后人时就非常困难。以上数据说明, 52%的“空巢老人”在生病期间的家务,实际主要由老伴承担,子女、亲戚等在这方面提供的帮助十分有限。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当老年夫妇的另一半也生病在床或去世以后,失偶老人的生活就难以维持了!

鉴于以上原因,以长期护理服务需求为基础的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就构成了我国老年护理保险市场一个比较大的需求空间。而针对老年人的社会或商业护理保障(险),是实现巨大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和社会的老年护理产业供给对接的重要制度。但是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价格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承受,因此发达国家才推出了长期护理保险的政策,对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入住养老院接受长期的康复和护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

三、建设中国特色长期护理保障制度的构想

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日趋严重,但公共社会保障体系和补充社会保障发展还不完善。加之,许多家庭在教育、住房、医疗方面开支过高,也制约了他们对商业护理保险的购买能力。因此,我国不能依靠发展商业护理保险来解决未来人口高龄化带来的护理问题,而应因地制宜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一)老年长期护理保障应覆盖所有城乡老年人口。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人数也越来越多。因此,针对老年人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建设问题,已经提到了我国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可以说这是一项崭新的民生工程,我们应该避免像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在建立之初就带有的城乡有别的制度不公。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障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即在政府主导下,从城乡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保障城乡居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为出发点,以制度建设和完善为核心,选择适合城乡不同特点老年人口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建立包括基础性长期护理保险、转移性保障和补充性保障在内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的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的运行机制。现阶段,各级政府在建立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探索中,应首先做好制度设计、规划安排、组织实施等诸方面的工作,应通过制度安排把全部城乡居民都纳入该项保障体系之下,特别不能忘记当前游离在城乡二元结构之间的农民工、失地农民和乡镇企业职工等,让所有的老人在晚年阶段真正做到老有所依。

目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已经相对成熟,可以成为下一步建立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基础。而老年长期护理保障在保障对象的确认、管理、扩面等方面的工作都可以借鉴以上两种保险的相关做法。除此之外,发达国家建立和完善老年长期护理保障制度的经验也相当可贵,比如我们应该努力模仿医疗保险的管理方式,在参保对象、制度运作、机构设置等方面依附于医疗保险进行运转。这样既能保证有较大的覆盖范围、成熟的管理方式,又相对可以降低设立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机构的成本。

(二)以“部分积累模式”为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筹集资金。从应对人口老龄化和照顾代际公平的需要出发,笔者建议我国应立即采用部分积累筹资模式筹集长期护理保险费,即由政府、用人单位(雇主)、个人三方共同负担。但是,目前由于我国的大多数用人单位(主要是国有企业)面临劳动者“五险一金”的压力已经较大,因此笔者不主张用人单位在承担职工现行社会保险项目之外再缴纳“长期护理保险费”,而建议从养老和医疗保险的缴费基数(前者是职工工资总额的20%、后者是6%)中扣取一定比例直接转入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基金”。从用人单位(雇主)缴费中抽出的作为长期护理保险费的部分,应计入长期护理保险的统筹基金。

而个人缴费部分可以按其缴费工资的2%~3%的标准归入个人账户。之所以提出2%~3%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缴费比例,是因为职工个人的养老保险缴费额度是本人工资的8%,医疗保险缴费额度是本人工资的2%。按照一个老年人晚年生活1/4时间需要他人服务的概率和支出相当于本人月养老金标准的服务费用,笔者建议以本人缴费工资2%为起点,而考虑到现代社会生活服务成本的上升,因此应将个人的长期护理保险的缴费额度适当提高。但是如果超过本人缴费工资的3%,则有可能影响社会成员参保的积极性。个人缴费部分计入长期护理保险的个人账户(依据《老年法》第二章的相关规定),老人个人缴费部分,可由作为赡养人的子女共同承担。如果老人去世时长期护理个人账户有节余时,由子女共同继承。另外,长期护理保险个人缴费的2%~3%部分,在目前的企业退休职工中还可以有一种收取途径。即按照现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是由个人缴费的8%和单位缴费的3%组成的。如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折中的方法:将个人缴费的8%部分计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而把单位缴费的3%计入长期护理保险个人账户,以应付当期企业退休人员长期护理保险金的缴费压力。

同时,根据城乡居民的自身经济能力和收入状况,在我国设计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时可以考虑分设三个左右的档次。对应这些档次,应允许城乡居民自主地选择缴费档次。甚至可以更加人性化一点,允许居民视经济收入情况预缴和补缴保险费,如在经济条件好时提前缴纳,遇到天灾人祸时缓缴或免缴。这就要求政府相关部门依据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状况对缴费标准不断进行动态调整。考虑到当前我国农村、农民经济收入较低的实际,应允许其个人缴纳部分以货币和实物两种支付方式。实物方式就是采用以农产品换保障的方式,以农产品缴纳保险费。或者将目前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民的粮种补贴的一部分转入农民的护理保险基金个人账户,这样既可以提高财政补贴的利用率,又可以在不增加国家额外财政支出的情况下解决农民护理保险金缴纳的难题。

(三)制定合理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的支付条件和待遇标准。为了给参加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被保险人在年老时提供稳定的经济补偿,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的支付必须制定严格、合理、可行的条件:如参加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城镇居民必须达到退休年龄以上;要有缴满一定的投保年限,同时得到相应医疗机构所提供的失能等级鉴定,已年满60周岁而未享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养老待遇的不用缴费等。失能老人凭借医疗机构所开出的评估鉴定书,可以向社会保障部门申领基本老年长期护理保险。

对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基本养老金发放的管理,应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按照参保人员各自不同的参保年限和个人账户积累资金数额确定其领取养老金的标准。参考我国养老保险待遇的支付规定,城市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时,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按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距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应少于15年。长期护理保险金的发放周期为按月给付,定期由经办机构打在老年人的银行账户上。一般领取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的年限也应该有如失业保险类似的限制,如以4年为期。以此防止个别老年人或家庭套保或骗保现象发生,这样可以尽量把长期护理保险用在最需要的年龄段或参保者身上。长期护理保险主要用于购买社会组织(或个人)为老年人提供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家政服务等项目。当劳动者或老年人死亡,长期护理保险个人账户中的余额可以由其赡养人继承。

在城乡居民长期护理保险金的具体发放上,还应实行基本保险金与社会工资指数和物价指数挂钩,这样既可以防止护理保险金使用成本过高,又能保证老年人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而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结构存在差异,目前一开始建立全国统一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能比较困难,但是制度的建立又必须尽量防止“碎片化”,因此当下应最低实现省级统筹。即一方面由各省制定并执行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缴费政策,同时制定统一的护理保险待遇支付项目及标准,按照国家及本省规定标准核定长期护理保险金如何纳入统筹支付的范围。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的调整也应由各省按照国家政策统一组织实施,各基层政府不得随意扩大统筹支付范围、增加支付项目或更改支付标准。

注 释:

①本文中引用的相关法律条文均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参考文献:

〔1〕李维洁,张 晓,汪 宁.美国长期护理保障简介〔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03(4).

〔2〕韩振燕,梁 誉.关于构建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12(3).

〔3〕辛 怡,王学志.美国、日本长期护理救助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南方论坛,2011(2).

〔4〕韦公远.美国的长期护理〔J〕.金融经济,2006(7).

〔5〕戴卫东.解析德国、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差异〔J〕.东北亚论坛,2007(1).

〔6〕梁 亚.日本护理保险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河北法学,2012(8).

〔7〕瑞福德保险公司.专业护理:瑞福德长期护理保险产品面市〔EB/OL〕. 向日葵保险网,2011-04-18.

〔8〕李泽伟.中国老年人口今年将达2亿 空巢老人将超1亿〔N〕.北京青年报,2013-10-14.

〔9〕李晓宏.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正在“跑步前进” 〔N〕.人民日报,2013-04-14.

〔10〕高 莎.中国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N〕.工人日报,2007-10-31.

〔11〕杨 柳.中国失独家庭超100万 人大代表建议提供经济补偿〔N〕.检察日报,2013-03-25.

责任编辑 周 荣

作者:张民省

老年人长期护理论文 篇3:

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及其需求研究现状

【摘要】 探讨山东省安丘市关于老年人长期护理现状及需求状况和影响因素,为以后开展山东省安丘市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服务工作提供给有益的借鉴。文章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和访谈方法,从山东省安丘市选取100名老年人作为调查和访谈的对象,从个人基本情况、护理利用现状和需求方面展开调查,探讨该区老年人长期护理的现状及需求。

【关键词】 长期护理;护理需求;老年人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很多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它一方面显示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另一方面它也给人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长期护理在国际上通称为LTC,是人口老龄化突出起来的社会必然现象。就其服务的内容和形式而言,长期护理非常适应老年人群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生活和健康需求。因此,研究老年人的长期护理现状及需求现状,为完善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提供有效的建议与借鉴。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设计 本研究属于描述性研究。

1.2 研究对象 选择了山东省昌邑的老年人(60岁以上)100人为调查对象。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规定,老年人是指年满60周岁以上的公民。

1.3 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法。在岳麓区三个小区内选定100位老年人,利用事先准备好的调查问卷,访谈调查这100位老年人的护理情况及存在的需求情况。

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资料5项,护理服务需求情况9项,护理费用情况2项,疾病和健康知识需求状况5项,共20项。

2 结 果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100份,有效问卷9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回收不完全的原因为资料不完整等。

2.1 基本情况 年龄与性别:本次调查对象,年龄最小为65岁,年龄最大80岁,年龄中数为72岁。一共有47位男性,占47%,53位女性,占53%。

婚姻状况:在100调查对象中,在婚78人,占调查人数的比例将近78%。不同形式非在婚者占调查人数的比例超过22%。丧偶者调查总人数的比例近19%。未婚和离异分居占比非常小。

文化程度:在调查的100名老年人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65人,占调查人数的6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20人,占调查人数的20%。

居住特征:调查结果显示,100例老年人中,与配偶同住者4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比例将近一半;与子女同住者23人,占23%;与配偶及子女同住者14人,占14%左右。独居老年人1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比例也不容忽视。

2.2 护理情况及需求 有关健康知识需求状况:调查内容包括饮食、运动、休息与睡眠、排尿与排便、家庭用药、慢性病预防与治疗等。有需求者占59.8%o

获得健康知识的途径:个人健康知识来源于医务人员的占33.5%,来源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占6.5%。

个人卫生护理:包括洗脸、口腔护理、洗头、会阴冲洗及擦浴等需求情况。有需求者占85%。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1例回答目前的个人卫生护理活动由社区保健人员承担。

各种临床护理内容:包括伤口换药、吸氧注射、输液、灌肠、导尿等需求情况。有需求者占20.6%。45.8%的调查对象对自己居住的社区内有无该项护理内容给予否定回答,另有26.9%的调查对象不知道自己居住的社区内有哪些卫生服务(社区护理)项目。目前有20.6%的老年人急需护理。

3 讨 论

3.1 长期护理模式的选择

3.1.1 社会化长期护理的发展需要三种资源 一是人力资源,即服务提供者;二是财政资源,即服务费用的承担者;三是服务资源,即服务的设备和机构。这些资源均与国家的经济状况有关。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不富余。采取的战略原则只能是用廉价的护理形式替代昂贵的护理形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年社会化护理的需求问题出现晚,增长快,而社会化护理事业发展缓慢,社会的应对措施滞后于社会需求,护理机构提供的服务在许多方面尚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3.1.2 年龄是影响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由于机构提供的长期护理缺乏,失能老人在依赖家庭的同时,只能更多地寻求医疗机构来解决问题,因此会导致失能老人利用更多的医疗服务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医疗机构的费用要比专门的长期护理机构费用高得多,而且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并不会给老人带来更好的健康,因此从合理利用资源的角度来看,其中存在很大的浪费。

3.2 影响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的社会经济因素 长期护理本身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形式的综合化服务体系,衡量老年人群对长期护理需求不应该仅仅只停留于老年人群日常生活能力损害状况,一些社会经济因素往往直接决定了老年人的服务来源和服务选择。在我国,家庭养老在各种养老模式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某些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这种非正式的长期护理服务的主导地位和角色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3.3 人口老龄化将导致长期护理需求迅速升高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21世纪人类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占总人口的比例近年来一直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据预测,到本世纪中叶,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为如此庞大的一个老年人群提供健康服务对我国的健康服务体系和健康保障体系而言都将是严峻的挑战。我国老龄人口高速增长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高龄化趋势也非常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比例以大约等于65岁及以上老人增长速度的两倍超高速增长。

综上所述,老年人群众多生理特征、社会人口和经济因素的巨大变革将导致长期护理需求大幅度升高,老年人需要不同层次的长期护理服务。山东省安丘市目前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和服务支持体系并不健全,面对迅猛的人口老龄化浪潮,建立多层次的长期护理体系应该尽快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当中。

参考文献

[1] 赵国琴,戚雯琰,黄晓玉,等.城镇社区老年人家庭护理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3).

[2] 徐勤,汤哲.我国长期护理的现状与趋势[J].人口与经济,2007(2).

作者:李秀华

上一篇:运动员心理健康论文下一篇: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