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法研究管理论文

2022-04-15

摘要:知识产权法制度的创新与知识的创新始终是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的历代使命,也是相关政府部门所需要努力实现的关键目标。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知识产权法研究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知识产权法研究管理论文 篇1:

浅论知识产权法的归类

知识产权的归类是一个素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说,自19世纪比利时法学家皮卡弟首次较为完整地提出知识产权的一般理论以来,这种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产权在规范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问题也更加引起了法学家们的重视。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已初见端倪的今天,研究知识产权法的归类问题就更具有必要性、紧迫性。它不仅关系到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关系到知识产权法学的建立和发展,而且对振兴我国科技文化事业,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知识产权法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法域。其法律性质的复杂性以及调整对象和调整手段的多样性,导致学者们对其归类产生了许多争论,形成了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知识产权法应归于民法的立论。

有人主张说,知识产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民事权利,其特殊至关于这一权利的知识产权法已经不应再归于民法。诚然,知识产权与传统的民事权利,如所有权(物权)、债权、人身权等确有很大不同,知识产权法也因此与所有权(物权)法、债权法、人身权法存在明显的区别。但是,以此判定知识产权法已经脱离了民法的范畴,则是过分地夸大了这种不同或区别。这是一个共性和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问题。民事权利的基本特征,是私利性、平等性、自愿性、约定性和对价性,知识产权完全具备这些特征,这是作为民事权利所必须具备的特征,是决定权利的性质和归类的特征,是民事权利的共性或普遍性问题;知识产权同时也有自己的不同于其他民事权利的时间性、地域性等特征,这是知识产权之所以成为知识产权的特征,是一项民事权利区别于其他民事权利的特征,是知识产权人为独立民事权利存在的特征,是民事权利的个性或特殊性问题。民事权利就是由这些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不同民事权利所组成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每一项民事权利都有自己的不同于其他民事权利的特征,从而使不同的民事权利相区别,反映出民事权利的多样性,并共同构成了民事权利的整体范畴。

民法说认为,知识产权法应归入民法。其理由:一是认为我国《民法通则》在第五章“民事权利”的第二节中专门规定了知识产权,国家立法实际上己经把知识产权归入了民法这一大类。一是认为知识产权的基石是知识商品化,民法就是调整商品关系的法律。知识商品的所有和流转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应遵循民法的规范和等价有偿的原则,借助民法的方法,运用民事责任的形式予以保护。二是认为民法中的基本原则、主体制度、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制度、债的制度、民事责任制度普遍适用于知识产权法。

但也有观点提出,民法的一般原则或规定在知识产权上已经行不通,笼统地使用民法中调整财产关系的一般原则或规定,不能解决知识产权领域的特殊问题,或者说现行民法的原则规定体现不了知识产权的特殊地位,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无疑是说民法的一般原则或规定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已经陷人绝境,知识产权法不可能再归于民法。诚然,知识产权本身确实存在一些传统民法原则或规定所没有遇到的问题,但是说民法的一般原则或规定已经不能解决知识产权的特殊问题,并以此否定知识产权法的民法性质则是错误的。首先应当说明,民法的一般原则或规定不能解决知识产权的特殊问题的观点,起码承认民法的一般原则或规定能够解决知识产权的一般问题——传统民法的一般原则或规定适用于知识产权,这是问题的关键。

行政法说认为,知识产权法应归入行政法。其理由是:知识产权方面的立法大多属于行政法规。知识产权法中存在大量的行政法规。尤其是商标领域,行政法规的色彩十分明显。除著作权是自动产生外,其知识产权的取得均涉及到国家的行政管理。各国均设立了知识产权方面的专门管理机构,我国也设立了专利局、商标局、版权局以及地方各级相应的行政管理部门,对知识产权实行管理。因此,知识产权应属行政法的调整范围。

而经济法说主张知识产权法应归入经济法。其理由是:知识产权法尤其是工业产权法,客观上涉及多元的社会关系,即涉及财产关系又涉及管理关系。如因国家为发展经济而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在国家同成果所有方、应用方之间形成的关系,企业单位为组织智力成果的开发而形成的企业自身同开发执行人之间的关系,因国家对智力成果转让的价格控制形成的关系,以及知识产权税收关系等等。因此,知识产权法应属于经济法范畴。

独立法说认为,知识产权法是一门不宜归入上述法律部门的相对独立的法律体系,应成为一门独立的法律部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知识产权法与民法等基本法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但它与民法原则和制度冲突的地方太多,不宜作为民法的特别法。第一,知识产权法的各部门法已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族系。第二,知识产权法是复杂多元的权属关系,合同关系、管理关系、代理关系、因侵权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及因无故终止或撤销而产生的法律关系等,往往是环环相扣、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如果把知识产权法归入某一法律部门,必然会很难被归纳进去,如果把它归入几个法律部门调整,又必然是各法只管一块,使这个法律体系被打乱。第三,知识产权是重要的民事权利,但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民事权利。在主体、客体、内容、违约、侵权等问题上,都有其与一般民法原则、制度极为不同的地方。第四,知识产权法中有大量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内容,其中一部分属于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行为,有些虽不属于行政管理,但都是知识产权管理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光从行政诉讼的角度把有关行政管理的内容纳入行政法调整范围,似乎不是正确看待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五,知识产权法不仅涉及经济领域和科技领域,而且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知识产权与经济法等各个部门法都有直接、间接的关系,但如把知识产权法作为经济法或其他法的一个部门法,同样也会产生难以全部包含知识产权关系的问题。第六,知识产权法不仅是国内法又是涉外法,不仅有实体法又有程序法,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独立法体系。

综上所述,从法律性质看,知识产权是民事权利,知识产权法是私法;从调整对象看,知识产权法所调整的最主要、最大量也是最为核心的社会关系是民事关系;从调整方法看,也是以民法保护为主导。因此,知识产权法应该也只能归入民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正如大多数学者所指出的,知识产权是一项特殊的民事权利。其主体、客体、内容均与一般的民事权利存在许多不同。同时,知识产权法也带有公法色彩。民事法律有极强的综合性,因此,知识产权法只能是民法的特别法。

明确知识产权法的民法归类,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首先,它是关系民法体系完整和建立的思想课题。现代民法是由所有权(物权)法、债权法、知识产权法、人身权法、继承法等专门法所组成的一个部门法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知识产权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知识产权法的民法不是完整的民法。完整的民法,应当包括知识产权法。把知识产权法从民法中分出,是在分割民法体系,科学的民法体系将因此失去它的完整。因此,知识产权法的归类是关系到民法体系的完整和建立的一个问题,明确它的民法归类,不论是对于知识产权法,还是对于民法都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它是确立知识产权法地位的理论基础。知识产权法的归类问题,也就是知识产权法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或者属于何种法律部门的问题,实际上是关于知识产权法地位的问题。因此,知识产权法归类的观点,也就成了确立知识产权法地位的理论基础。知识产权法的地位,不在于它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也不在于它归类于何种法律部门,而仅仅在于它的归类事实本身,即它的归类结果。现在,由于人们对知识产权法归类的不同认识,导致了在落实知识产权法地位上的理论混乱,有的说它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也有的说它归于某一法律部门,还有的则是观点含糊不清,等等,这种混乱的结果使知识产权法的地位难以确立。所以说,明确知识产权法民法归类,确立知识产权法的地位,就关系到知识产权法的自身建设和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最后,它是知识产权法学研究的认识前提。尽管目前人们对知识产权法的归类还存在种种不同观点和意见,但以知识产权法为研究对象的知识产权法和意见,已经成为我国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学科,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知识产权法学是一个独立的范畴,它的存在并不由知识产权法的归类问题所决定。但是,知识产权法学理论的建立,离不开知识产权法归类这一认识前提。知识产权法的归类决定着关于知识产权法学的基本观点,决定着知识产权法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即它是法学体系中一门独立的部门法学,还是其中某一部门法学的分支学科,因而也就决定了知识产权法学体系自身的构筑和发展。反过来说,人们关于知识产权法归类的观点,反映着人们对知识产权法的基本认识,影响着人们对知识产权法学的立论,是知识产权法学研究所必须解决的一个根本理论问题。由此可见,知识产权法的归类关系到知识产权法学的研究和建立,应当予以科学地定论,而科学的定论只能是知识产权法归于民法。(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大宇学院 )

作者:王艳飞 王淑华

知识产权法研究管理论文 篇2:

知识产权法的制度创新本质与知识创新目标

摘 要:知识产权法制度的创新与知识的创新始终是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的历代使命,也是相关政府部门所需要努力实现的关键目标。知识产权法制度的创新本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产权法属于宪法的基础,与宪法之间起到着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是知识产权法是主体诉求的产权基础,知识產权法的制度在创新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社会公共利益,又要保障个体权力利益不被损害。基于此,本文以知识产权法的制度创新本质与知识创新目标为切入点,先后分析知识产权法的制度创新本质和知识创新目标,以其能够为今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制度创新;知识创新

引言

现如今,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相关政府部门对人民的个人利益与社会的公共利益越加重视,使现代社会的法律法规等制度逐步获得完善。在此过程中,知识产权法作为我国社会法律法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该法律地位形成和推广不仅为我国现代经济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支持,更为社会个体的权利和经济利益提供法律保障。但是,知识产权法制度并不是始终不变的,而是应该跟随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而逐步创新和完善的。所以,应如何实现知识产权法的制度创新本质与知识创新目标,是文章重点研究的内容。

一、知识产权法的制度创新本质

(一)知识产权法是宪法的基础

知识产权法的制度创新本质,是立足于宪法基础之上的,主要是因为知识产权法的成立是为实现精神生产、知识创新和智利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而安排的法律制度,而知识产权法的制度创新本质,便是要将知识产权法制度的创新落到实处,将知识产权法制度的创新当作基础,利用全新的理论观点和创新路径,为知识产权法提供知识创新保障。同时,知识产权法作为宪法的基础,宪法为知识产权法的制度构建和创新提供至关重要的政治基础,使知识产权法制度的创新不会受到阻碍。其主要是因为知识产权法作为宪法的基础,其制度进行创新时会使宪法秩序出现变化,包括政权基本规则的变化,对知识产权法制度上的创新和实现创新后预期获得的成本与收益都会受到深刻的影响。

(二)知识产权法是主体诉求的产权基础

知识产权法制度的提出,主要是为利益主体和私人提供新的获取财产路径和方式,其中还包括有权利主体个人和与创新投资、创造发展相关相关企业公司。在我国法律法规建设与发展中,知识产权法制度的建立成为能够充分体现出我国现代产权法已成立的标志和路径之一。从知识产权法与企业成立的历程可以看出,知识产权法制度的创新本质上可以呈现出社会个体的创造转变为集体式创造的演变趋势和演变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对其的发展提供符合社会和自身发展的社会组织形式,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不同主体的利益驱动。除此之外,国家作为知识产权法制度创新的制定者与实施者,再创新其制度时还应充分考虑只是主体诉求的产权和预期收益,并在法律中将其利益的诉求转化为权利主张,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与主体诉求利益共存和双赢。

二、知识产权法的知识创新目标

(一)实现知识产权的法律创新管理

实现知识产权的法律创新管理是知识产权法的知识创新目标之一,这一目标的实现和落实有助于发挥出经营发展目标的真正作用,体现出知识产权法知识创新的价值。但是,从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角度来看,知识产权的法律创新管理和知识创新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相关政府出台相关创新策略,推动相关人员采取措施有效落实其知识的创新,还需要知识产权法中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与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多种法律相互融合,减轻两者之间的排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知识产权和的法律创新管理在实现过程中不受其他法律法规所阻碍。比方说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两者之间存在的关联是中相关性的,两者法律的融合有助于有促进现代社会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为其提供新的发展制度保障。所以,知识产权的法律创新管理是推进社会文化进一步发展必不可少部分。

(二)实现知识产权法管理目标的创新

作为知识产权法的知识创新目标重要部分之一,知识产权法管理目标的创新实现也是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比如,知识产权法作为众多法律中唯一能体现出“制度文明”的典范,不仅是世界各国实现只是财产制度创新的手段之一,同时还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法律法规,与其他法律法规相比更具共通性和可移植性。同时,知识产权法管理目标的创新对企业相关技术开发、社会中论文原创性等所有权的管理制度改革也有着一定帮助,并于实现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实现知识产权法管理目标的创新,就必须要基于实现社会文化管理更深层次的基础上,保障知识产权法管理目标再创新的同时,不会收到影响和阻碍。其次,相关政府部门若想实现知识产权法管理目标的创新,就必须要先实现法律创新与社会发展公共需求两者之间的相适应,在实现知识产权法管理目标创新的同时,也要采取有效手段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与资源的协调性发展。只有建立在此基础上,才能使知识产权法在应用过程中发挥出其对社会发展的保护作用,并进一步完善促进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

结语

综上所述,知识产权法作为宪法的基础组成法律法规,是推动社会文化快速发展,实现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保障,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力利益的有效法律法规之一。而在不断进步和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只有不断创新知识产权法制度和知识,才可确保知识产权法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为此,相关部门应积极实现知识产权法法律管理的创新和实现现知识产权法管理目标的创新,为促进现代社会经济开发提供现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张亚娟.知识产权法的制度创新本质与知识创新目标[J].法制博览,2018(07):165.

[2]蔡先红.知识产权法的制度创新本质与知识创新目标[J].全国流通经济,2017(30):74-75.

[3]申心儿.试论知识产权法的制度创新本质与知识创新目标[J].法制博览,2017(21):204.

作者:杨亚男

知识产权法研究管理论文 篇3:

高校知识产权法教学的若干思考

【摘要】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科技发展迅猛,科技进步飞快,经济全球化、管理一体化,科技产业化发展趋势日渐显现。而科技、经济与产业的发展均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与创新发明,离不开知识产权问题。基于此,本文从教学角度出发,首先指出高校知识产权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旨在加强知识产权法人才培养。

【关键词】高校 知识产权法教学 问题 改进方案

在我国实施自主知识产权战略的背景下,一些高校已开设了知识产权法专业,并且这一数量还在继续不断的增加,使得我国知识产权法教学迅速发展起来。但由于专业设立时间短,无论是在师资方面、教学经验与设施还是其他方面都较为缺乏,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摆脱这一困境,推动我国知识产权法教学快速发展,积极探索有效的措施方法非常重要。

一、高校知识产权法教学存在问题

(一)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知识产权法专业在我国高校开设时间尚浅,对应的教学师资严重缺乏,许多高校知识产权法专业教学往往只拥有几个教师,最多达到十几个,有些学校甚至用其他专业教师来兼任知识产权法教师。其他专业教师受专业类别差异限制,一般很难担负起知识产权法教学重任,难以满足知识产权法人才培养需求[1]。

(二)教学目标、方法过于单一

受限于法律职业门槛高、就业难度大,很多高校知识产权法教学将目标设置的较低,教学目标较为单一,缺少层级性,大多以学生能够国家司法资格考试为主。通过司法资格考试,获取就业机会不应是高校知识产权法教学的唯一目标,这显然与高校教育的使命与人才培养相背离。

(三)教学普及率低

目前,我国已有一部分高校、职业院校开设了知识产权法专业,但与国内总的教育机构数量相比,这一比例仍处于较低水平,表明我国知识产权法教育的普及程度还不够[2]。知识产权法教育是我国为适应自主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要所做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知识产权法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法教学还未达到普及标准。

二、高校知识产权法教学的改进方案

(一)加大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如前所述,师资力量严重匮乏是限制我国多数高校知识产权法教学及其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的处理,需要加强师范类学校对知识产权法及其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如今,我国高校、职业院校等各种教育机构、人才培养机构规模较大,分布广泛,发挥这些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职能与作用,依据知识产权法教学对师资力量的需求,普及知识产权法教育,加强教师类人才的培养。各种教育机构可以利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所带来的机会,加强对学生知识产权法的教育和学习,在帮助他们积累更多知识产权法相关知识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化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知识产权法的运用能力[3]。在强化师资人才培养的同时,教育部及当地政府应实施一定的激励扶持政策,如适当降低知识产权法教师的准入门槛,给予知识产权法专业教师其他专业所不具备的福利待遇等,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教师跻身于高校知识产权法教学队伍当中,提升师资力量储备。

(二)细化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知识产权法教学不仅仅要普及知识产权法相关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具备创新能力、解决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将这些想要实现的内容按照重要程度与实现的难度、可能花费的期限等设立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层次化与细分化,形成大目标之下设小目标的目标设置形式,提高教学目标设置的合理性。另外,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性,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开展知识产权法教学,如多媒体教学、案例法教学、问题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以满足教学需要,满足学生个体学习需要[4]。

(三)扩大知识产权法教学普及范围

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法教学发展时间短,在各方面尚不够成熟与独立,虽然一些学校已开设了知识产权法专业课程,但总体上规模尚不够大,知识产权法的普及教育还没有实现。对于这一状况的改善,进一步扩大知识产权法的教育范围,需要各相关方的共同努力与协同合作。首先,国家教育部应针对知识产权法专业普及教育制定一系列实施细则和鼓励政策,以使知识产权法在更多的高校中被设立和开设,使知识产权法成为各大高校中的一门主要专业,主要课程[5]。其次,各高校应对教育部颁布的最新政策指导方针进行实时关注,并在依据自身实际经过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对指导方针予以落实,响应国家人才培养号召,遵循人才培养需求实际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最终实现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法的普及教育。

总之,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知识产权法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对知识产权法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内容,提升教学方法多样性,扩大知识产权法教学范围,以促进我国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落实,推动我国经济、产业、科技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芳. 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法教学改革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2012,01:282-283.

[2]徐岗. 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3]张高忠. 加强高校知识产权档案管理的若干思考[J]. 科技管理研究,2009,09:219-220.

[4]何建军.关于高校科技管理中知识产权保护的若干思考[J].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5,02:97-99.

[5]王思锋,鲜娅静,宋硕. 高校知识产权实践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16,07:449-450.

作者:夏娟

上一篇:因特网网络调查管理论文下一篇:政策性银行金融监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