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论文

2022-04-20

摘要:河南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要寻求其良性传承与发展,需要将传统资源与科技创新、管理服务创新紧密结合,建立有效的法律保护机制,兼顾传承人的财产利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论文 篇1:

企业委外研发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随着RCEP的签署,国内的企业会越来越多地参与全球产业链的合作,合作中普遍存在知识产权纠纷案例。建立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企业委外研发创新成果得到保护的重要前提。研究表明:在校企合作类的委外研发过程中知识产权不明确可能给企业带来上市受阻的潜在风险;及时申请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并围绕核心专利进行一定数量的上下游技术延伸的知识产权的申请,可以对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同时在制定委外合同时,全方位考虑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与收益、归属与风险等问题可以有效地保护企业委外研发的知识产权。

2021年在新冠疫情影响下,有关供应链安全以及弹性供应链的讨论引起广泛注意。2020年11月中旬,15国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不言而喻,协定在此时此刻达成,表明中国未来将重点开展全球合作,国内的企业会越来越多地参与全球产业链的合作,未来的分工合作会更加细化。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在世界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拥有过硬的技术、别人难以超越的产品,建立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量。企业必须积极开展研发工作才能获得竞争优势,有些大型的研究拳头产品开发项目,企业通常无法掌握产品所涉及的所有相關的技术,这就需要采用合作开发或委托其他具有相应技术能力的企业进行开发,这种合作方式分为委托研发和合作研发。在这样的背景下,制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有利于保护企业研发创新成果、保护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到研发项目的积极性。反之,在缺乏基本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下,一方面会大大降低企业进行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则会大大降低研发成果对于研发主体的经济意义。

企业委托具备高科研能力的科研院所而开发的项目属于委托研发。企业通过签订技术合同、并支付报酬的方式获得项目研发成果的所有权。在这一合作中,研发经费受企业支配,项目成果必须体现企业的意志和实现企业的使用目的。企业委外研发不同于合作研发,在合作研发过程中,企业通过合同的形式与其他企业或具备研发能力的机构共同对项目的某一个关键领域分别投入资金、技术、人力,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研发项目。法律有规定合作研发共同完成的知识产权,其归属由合同约定,如果合同没有约定的,由合作各方共同所有,而委托研发的知识产权一般归属企业。

委托研发合同的有效性以及合同履行的事实认定比较复杂。将委托研发与合作研发相混淆,合作中夹杂着个人感情、出于信任,存在合同内容不明确、责任不清的情况,导致各种纠纷案例层出不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研发合作中订立的技术研发合同格式较为简单,缺少甚至没有知识产权归属合同或者合同条款不够严谨,存在歧义,对潜在知识产权风险预估不足。其次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前瞻性不足,没有充分考虑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企业做大做强了,企业想进一步发展比如上市,在上市过程中发现委外研发的知识产权存在所属权不明确,需要被委托方上级部门签字盖章时受阻,让公司处于被动状态。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国存在知识产权制度不完善、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有限、知识产权滥用等问题。

一、《民法典》对知识产权的归属

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美国在美国优先的理念的支配下,实施技术保护政策。一方面,美国限制国外的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对美国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合作,防止美国的技术研发流向国外。外国企业在美国进行并购行为受到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另一方面,美国采取技术产品进口管制措施,以限制中国科技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从而保护美国科技企业在美的市场份额。

我国也在大力的发展知识产权法规,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严格执行,到2025年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通过法律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律打击违法行为,保证知识产权市场平稳运行,知识产权价值凸显,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品牌竞争力价值提升,也能激发企业的创造力和发明的积极性。

目前,中国企业尚处在技术去美化的过程。但随着行业的升级以及产业链的细化,合作共赢是最佳方式。在企业研发过程中对于知识产权的归属,《民法典》第八百五十九条规定:“委托开发完成的发明创造,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研究开发人。研究开发人转让专利申请权的,委托人享有以同等条件优先受让的权利。”

由此可见,企业委外研发的技术成果也有可能属于被委托人,企业可以依法实施该专利。这意味着企业花费巨额资金和其他投入委托他人研发的产品的专利权属于他人,在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和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存在受制于人的安全隐患。

二、校企合作中对知识产权约定不明确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校企合作中,企业委托高校具备研发能力的教职工开发满足企业需求的产品,作为科研成果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往往由研究开发的人员来写。《民法典》规定委托开发完成的发明创造,在没有合同约定的情况下,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研究开发人。在没有约定和约定不明确的情况下,委托人和研究开发人均有使用和转让的权利。

在校企合作中产生的发明创造属于委托发明,如果事先约定了申请专利的权利的归属,那么从其约定,如果没有约定,申请专利的权利归属于作出发明创造内容的一方,就是学校,但是委托的企业可以优先使用该专利,至于给不给许可费,是学校和企业之间商定的,没有规定。同时规定在校工作人员在校期间申请的专利,往往属于职务发明专利。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职工所在的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

在专利申请过程中可以写5个以内的发明人,除了职称评定过程中,只认第一发明人,其他情况下前三发明人的权利都是一样的。在没有产生经济效益或企业没有上市之前,对企业不会造成不良影响。但是一旦产生经济效益,所有的发明人均享有专利带来的收益;如果企业将要上市,需要对知识产权进行价值评估,涉及到没有明确规定权属的专利问题,企业必须有学校相关部门的签字盖章,将会给企业的上市带来阻碍。

企业想要上市,企业股价评价的基础是核心专利技术,是企业基于该技术所拥有的市场前景。如果企业被诉专利侵权将面临被停止上市、有的甚至在上市申请程序中被推迟终止、有的自行撤回、更残酷的是上市后被冻结企业账户。

总之,企业要避免被诉专利侵权,首先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申请,特别是申请专利权、商标权等方面的各项工作,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如果等到企业壮大,产品被模仿,研发成果被剽窃而没有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往往会使企业陷入被动局面而阻碍发展。

三、企业如何保护委外研发知识产权

(一)注册知识产权越早越好

对企业而言商标权和专利权尤为重要,在美国,商品要想合理合法销售必须注册商标权。随着中国对知识产权越来越重视,及时注册知识产权,可以使企业取得在国内或全球一定范围内的保护,形成有效的技术壁垒。

知识产权的申请以“先到先得”为原则,如果两家企业或个人就相同的發明创造申请专利,时间上早申请的企业将会被授予专利的所有权。未获得专利所有权的企业或个人在使用该专利时,需花费一笔高额的费用并取得专利权人的同意后方可使用。

没有专利权的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存在被质疑是仿制品、被提起诉、面临巨额赔款的风险;企业的产品拥有专利权越多,则拥有产品的自主性就越多,对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开发的产品的保护力度就越大,安全性越高,一旦产品被模仿,拥有起诉别人的权力就越大,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也不会有面临赔偿巨额资金的后顾之忧。据《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载,中文在线先前在起诉苹果公司获得胜诉,累计获得苹果公司赔额500多万元。中文在线获苹果公司赔款的案例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各类侵权案例中权力人的胜诉,提升了企业对知识产权维权的信心,培养了社会大众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企业也要学习中文在线胜诉的知识产权意识提升专利权、商标权意识,将来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追究仿制品制造商的法律责任,收回仿制品制造商因侵权而获得的收益并获得赔偿。同时阻止他人仿制自己的产品,推动企业多投入研发力度,获得更具创造力的新产品。

因此,企业需要提升专利权、商标权意识,积极提交与产品相关的专利申请,用专利权将自己的产品保护起来。同时要注重申请的专利质量,增加申请专利的各项投入力度,和高水平、高评价的专利代理机构合作,提高专利书写的质量。内容上写明要保护的点,越多越好越详细越好。不能只图价格便宜,注重专利的数量而忽视质量。好的代理机构会给出中肯的意见。

(二)合作研发过程中,知识产权共享,带来的知识产权被模仿和挪用问题

通过研究知识产权共享,造成的模仿和挪用问题。对模仿和挪用一方的收益归属进行深入探讨,从道德和法律角度进行分析,形成针对产业链上游企业的知识产权共享方案,以及针对下游企业的知识产权共享方案。

无论是商标还是专利,都不仅仅是单一的申请,或是为了申请而申请,或只注重数量而忽略核心技术和核心品牌,而是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竞争对手对企业核心技术的“模仿”或“改进”。

近日,苹果公司又被LED封装厂新世纪光电告了,该公司已在中国台湾知识产权及商业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对苹果公司提起专利侵权诉讼,请求苹果公司停止侵害并赔偿 2.1 亿元新台币(约 4809 万元人民币)。新世纪光电在诉讼文件中指出,苹果公司的 iPad Pro 系列产品侵犯了涉及 LED 覆晶封装,白光芯片级封装、Mini LED 封装,Mini LED 背光模块等 9 项 LED 专利。新世纪光电的专利不仅包含了核心专利还包括以上各类外延专利,成功地完善好其专利布局,才能使该公司在面对专利被侵权的情况下,借助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因此,企业在申请专利等知识产权时,不仅需要确保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申请,还要围绕核心专利进行一定数量的前后沿技术延伸的知识产权的申请。

四、制定合理的委外研发合同

近年来,合同约定不清楚,带来的纠纷不断。

(一)在合同中明确委托研发合同的成立、有效条件;避免各类不规范、不严谨、不明确的委托研发合同

针对委托研发合同签订各类情况,从法律角度,解读各种情况下知识产权的实际归属,实现对知识产权风险的预测与判断。比如,可以约定由甲方单独享有、乙方单独享有、甲乙双方共同享有。可以在合同中补充相关条款:乙方在完成合同约定的研究开发工作后,虽然研发项目结束,但研究开发成果经改进后产生的新的技术成果仍归甲方所有。可以有效地保护该技术成果外沿的知识产权成果的保护。

在签订技术委托开发或合作开发合同时,需要明确约定知识产权成果归属的问题,避免以后出现知识产权纠纷。对于企业而言,如果能独自占有知识产权,可以避免技术被人使用,增加竞争对手的风险。

(二)明确研发成果市场化带来的收益与知识产权带来的收益分配问题

在签订技术委托开发或合作开发合同时,若未明确研发成果市场化带来的收益与知识产权带来的收益分配,则默认为平均共有份额。但是委托方往往需要对技术成果的运营进行盈利,而法律默认的盈利按照共有份额进行分配,这与委托方技术开发的初衷不符,后期容易造成经济纠纷。因此,在签订委外合同时,应明确运营收益归委托方所有,确保委托方的合理权益。

结 语

综上所述:在校企合作类的委外研发过程中知识产权不明确可能给企业带来上市受阻的潜在风险;及时申请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并围绕核心专利进行一定数量的上下游技术延伸的知识产权的申请,可以对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同时在制定委外合同时,全方位考虑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与收益、归属与风险等问题可以有效地保护企业委外研发的知识产权。

作者:江琴 齐加胜 王吉平 邵静程

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论文 篇2: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摘 要:河南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要寻求其良性传承与发展,需要将传统资源与科技创新、管理服务创新紧密结合,建立有效的法律保护机制,兼顾传承人的财产利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知识产权制度在权利属性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需求相一致,能够通过确认主体权利界限,把握权利行使的价值选择,探索群体性权利保护,加大侵权惩戒力度等方式,为政府创新服务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发展提供有效路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财产权

DOI:10.19968/j.cnki.hnkj.1003-5168.2022.02.037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Henan Province

WANG  Guancheng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450002,China)

0 引言

河南省地處中原腹地,拥有丰富的黄河文化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产地。河南省现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3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5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28个。在2021年6月10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河南省有12个项目入选,其中就有逍遥镇胡辣汤制作技艺,而逍遥镇胡辣汤近期正因商标维权案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福建沙县小吃品牌运营相比,两者虽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上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知识产权保护,但是却得到了不同的评价,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知识产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是什么,这也为河南省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新思路。

1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2001年11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给予承认和肯定,这奠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2011年2月25日,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六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2013年9月26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21年10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河南省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

目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四个特点。第一,种类多、数量大,内容丰富。截至2021年3月,河南省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各类线索达180余万条,其中基本立项22万余条。目前,河南省有3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皮影戏、太极拳)、113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728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7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32名。河南省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个,河南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8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33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25个[1-4]。第二,分布地域均衡。豫西、豫东、豫南、豫北都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第三,传承人年龄结构老龄化。2018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传承人的平均年龄为63.29岁,据统计河南省非遗传承人的平均年龄为62.4岁。河南省已公布的项目中存在无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和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已去世的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断代”的困境。第四,项目运营重商业轻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够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各地政府当前助推旅游、文化发展的优选项目。但是有些地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精神内核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高度依赖本土文化内部自发进行的组织传播。如豫剧在中原大地上被广泛认同,其对时间、空间、受众和传播环境都有着特殊的要求,需要有高度一致的河南话认同感,才能感受到豫剧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戏剧腔调的力度与美感。因此,豫剧始终牢牢“根植”于中原大地,这种传承依赖的是代代相传,审美一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发展非常脆弱,基于此,现代管理理论倾向于通过产权制度来激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是群体传承与文化精神。因此需要关注的是“人”本身,人构成了群体,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中形成了具有本土性、民族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抛开人的属性(包括社会性)来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会丧失基本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兼有传承人的人身属性和文化遗产的财产属性,这与知识产权对权利主体和客体的保护是一致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兼具权利人人身权保护,具体表现为著作权中对作者的人身权利保护,专利权中对发明人、设计人署名权的保护。同时,还具有对权利客體的财产属性保护,具体表现为在著作权中对作品的财产权保护,在专利权中对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的财产权保护,在商标权中对商标的财产权利保护。

群体传承当以人为最小单位,延至家庭、社区、族群、民族、国家。以沙县小吃为例,其以家庭为最小单位,虽然在管理上被认为是规模短板,难以形成标准化的产业链条。但是其拥有上手快、门槛低、发展快的优势,并且在现代冷链技术支撑下,形成标准化统一的配送平台,最终形成网络式管理。如何实现人员管理是保证品牌品质的重要因素。在沙县小吃的发展历程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沙县小吃形成了独特的群体认同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数代人的记忆与情感,是联系无数人的精神纽带。以沙县小吃为例,其承载的不仅仅是人们对食物的选择与喜好,更是沙县固有的历史文化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转变呈现出的以沙县为代表的福建人艰苦奋斗、勤劳创业的内在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才是沙县小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实质。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是文化精神。

知识产权制度以确定私权为权利核心,能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紧密切合。知识产权制度的价值目标经历了激励创造到利益平衡的过程。早期有学者认为知识产权是通过财产权利的确认,赋予主体以利益从而刺激其生产、创新,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人们发现可以通过交易行为将权利过度并形成垄断,如果政府不加以干涉,那么反而会降低人们创新的欲望。创新的内生动力从来都不是依靠财产性激励,而是通过有效的竞争行为来不断刺激产生的。基于此,知识产权的价值目标选择从最初的激励创造转化为对利益分配的平衡。这也是为什么知识产权制度在设计中有对财产权利设置有效期限的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资源本身就具有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权利边界问题,传承人与资源开发者、利用者之间的利益分享,非唯一传承人之间权利行使的范围与限制,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作为资源的财产性价值等都与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相一致。

3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路径

在传统社会中,赞誉、名声等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肯定,但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下,以权利为分配核心的产业体制下,传统的激励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探索出新的保护路径。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科技创新,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有效的保障。因为知识产权制度能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在人身权和财产权方面通过确认主客体的权利边界与范围、完善权利行使方式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3.1 确认主体权利界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往往不是单一主体。河南省二十四节气、皮影戏、太极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与其他省级行政单位共同申报的。因此,在知识产权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时,就会出现共有状态和难以确定唯一性的问题。当权利出现共有状态,那么权利主体之间行使权利的边界将如何界定。根据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的规定,传承人是指长期从事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熟练掌握其传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知识和核心技艺;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在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爱国敬业,遵纪守法,德艺双馨的人。而符合这项规定的不是仅有一个人,那么知识产权在确定权利主体时,就要考虑多主体共享一个权利的情况。

在有惠益分享的制度下,国际上著名的国际条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名古屋议定书》《波恩准则》和《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解释性规定。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取和惠益分享制度”。惠益分享即强调将利益惠及他人[2]。目前国内关于惠益分享有两种讨论模式,一种是建立在知识产权制度上的主体共享权利关系,另一种是“共享模式”,即非遗创造、保有和传承主体与开发利用主体“共同分享”开发利用非遗的惠益[3]。基于知识产权制度享有的私权属性,惠益分享制度需要区分权利所有者与开发者、利用者,三者之间彼此达成共赢,相互分享非物质文化资源传承、开发、利用的获益。目前,学界尚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模式选择达成共识,笔者认为惠益分享制度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可行的方案,在国家没有立法之前,通过知识产权制度来确认权利,包括相关人员的人身和财产权利,能够更好地达到激励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目的。

3.2 把握权利行使的价值选择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主体可以通过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保护来实现利益维护。如河南道口烧鸡可以通过方法创新申请发明专利权保护,还可以通过注册商标权来保护。在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需要满足基本的条件,如我国专利法规定,新颖性、独创性、实用性是申请专利保护的必备要件,但是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早已丧失新颖性,因此在能否获取专利权上就存在困难。现实中不乏盗取遗传资源、滥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例,如果那些依靠世代努力不断创造、维系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们没有得到回报,反而因为资源、技术被盗用、大规模开发导致利益受损,甚至反过来需要支付昂贵的费用去使用那些由原本属于自己的知识而衍生出来的产品,这是不公平的。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求知识产权保护就应当不断创新,结合现代先进技术和方案,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目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选择商标权保护方式维护权益。商标可以无限期续展且续展程序较为简单,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提供长期的保障。在知识产权领域,商标与商业及市场联系最为紧密,较之作品和发明创造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可以贴附于任何进入到市场中的商品或服务之上。这种广泛的包容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相一致。这也就意味着,只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被市场化,那么就可以被贴附商标,可以被商标法保护。如西华县逍遥镇通过建立胡辣汤协会,申请“逍遥镇”注册商标,以协会作为商标持有人来维护“逍遥镇”特殊的文化遗产。2021年4月,逍遥镇胡辣汤协会大规模发起商标侵权诉讼,通过知识产权制度维护“逍遥镇”品牌的权益,这本身无可厚非,也是当前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人作出的较为切实可行的选择。但因其要求各地挂有“逍遥镇”商号的商户缴纳1 000元会员费而引发争议。争议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行为脱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也脱离知识产权制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权的内在价值。“逍遥镇”胡辣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逍遥镇人的营生,当地有“每个逍遥镇人都会熬制胡辣汤”的说法,它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价值,更是数代人生产、生活的故乡记忆。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不能简单理解为是对经济利益的维护,应当深刻地把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内核的保护。知识产权制度的价值选择是利益平衡,其中不仅有逍遥镇胡辣汤协会,还有以个体存在的逍遥镇居民。

3.3 探索群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如民俗等具有强烈的群体性特征,既无法寻求专利权的保护也无法获得商标权。如果对这些项目赋予了个人知识产权权利,那对群体来说就是不公平的。同时,也因为这些项目带有群体性特征,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并不能直接确定權利主体资格,反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保护。因此,需要在现有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的基础上,探索群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4]。在权利主体上,不再局限于对传承人的限制要求,而是针对群体性项目的特征,以国家或地方政府、相关民间组织作为权利主体来行使权利。在时间性上,超越知识产权的有效期限制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提供依据。如河南省登封市和内乡县在“二十四节气”申报联合国非遗项目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登封市观星台始建于元代,观星台作为历史文物可由当地文物局作为权利人行使保护职责,但是“二十四节气”是河南省联合其他省级行政单位共同申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并不能直接代表项目权利主体行使权力。这种情况下,可以联合其他省级行政单位签订授权许可协议,授予某省政府或被授权的机构作为代表行使权利保护,还可以共同成立一个组织来集中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在权利内容上,可超越知识产权制度的专有性,不应局限于现有知识产权规范[5]。

3.4 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侵权惩戒力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侵权一般表现为未经授权进行复制、侮辱性和冒犯性使用、对其源头进行误导宣传、侵犯注册商标等行为。对这些侵权行为的维权存在取证难、维权成本高的问题。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提出要全面建立并实施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损害赔偿力度。研究建立健全符合知识产权审判规律的特别程序法律制度。这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侵权惩戒力度提供了政策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维权要降低权利人的维权成本。实行知识产权失信联合惩戒,将知识产权行政处罚案件信息等公开公示,制定失信清单。推动行业协会等主体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会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进行惩戒。在法律上加大赔偿额度,对于严重侵权行为适用惩罚性赔偿。

4 结语

综上所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用法律制度保护来实现持续性的良性发展。在借鉴其他省级行政单位的经验时,要深刻把握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精神内核,其内在的群体传承与文化精神在实践中不能忘却和走形。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要大胆创新,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最新文件精神指示走出中原特色,发挥传统文化优势,结合科技创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龙先琼.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特征及其保护原则的理论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47-52.

[2] 刘勇军.中国非遗惠益分享立法的逻辑与模式[J].文化遗产,2022(1):17-23.

[3] 杨玉雪,董黎明.文化产业助推河南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J].统计理论与实践,2021(12):65-68.

[4] 王楠楠.河南省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项目状况[J].少林与太极,2021(1):18-22.

[5] 古永洁.信息传播下山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21.

作者:王冠程

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论文 篇3:

湾区战略下老字号品牌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目前为止,香港已成为了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大湾区建设不仅有利于进行与香港市场的对接,并且形成国内市场沟通国际市场的桥梁,将中国品牌推向世界。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范围下的老字号品牌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探讨,从企业品牌建设的角度上重新审视知识产权问题,研究从企业内部的品牌维护工作中如何解决产权知识产权的问题。透过对案例“莲香楼”的维权之路的研究分析,引出大湾区战略部署的产权维护工作的必要性和路径,最后是希望探索到路径和方法能够应用在在老字号品牌建设道路上。

一、粤港澳地区的老字号品牌建设研究现状

由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推出不久,国外学者对大湾区建设模式的认识尚为模糊,所以在国外极少有关于大湾区发展方面的学术研究,此外,在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关系上的研究更加少,很难找到对中国湾区战略环境下的品牌建设与知识产权关系研究。

在知识产权维护的研究与实践上,国外学者将更多的问题焦点投放到专利保护的制度细化上,包括技术专利信管系统,商标信管系统,版权信管系统等等,而在我国,学者研究重心在技术专利保护范畴上,无法真正地将知识产权保护在各个范围内得到落实,不同领域的人群为能够切实保障到个人的个人的合法权益。

二、基于品牌建设的知识产权战略对老字号“莲香楼”商标之争的原因分析

位于广州上下九十甫路的老字号“莲香楼”距今已有120历史。据广东省老字号协会会长李辉介绍,莲香楼创业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89年),原名连香楼,由于莲蓉做得出色故易名为莲香楼。现今莲香楼的业务早已扩展到餐饮行业,通过酒楼建设进行品牌推广营销,实现供销一体化。

“莲香楼”虽然实属广州百年老字号饼店,但在早些年也遭受过两次严重的品牌危机。第一次发生在2016年中秋节期间,香港莲香楼为其“莲香月饼”的商标(如图2-1和图2-2),与同出一源的广州莲香楼对簿公堂。案件以广州莲香楼败诉结束,法官认为香港“莲香楼”自1957年与广州店分家後,在港已建立了一定商誉,如广州店使用“莲香”商标,可能会出现混淆,建议广州店可另行注册“广州莲香”或“广州莲香楼”作为商标。第二次发生在香港莲香楼内部,由于内部产权利益分配上实际上是界限模糊的,导致了香港莲香楼内部不和谐,而且在今年的2月香港莲香楼才休整完更名为“莲香茶室”后重新营业。

(一)广州莲香楼与香港莲香楼商标之争的原因分析

2016年香港莲香楼指广州莲香楼抢先在港注册“莲香”作食品商标,以广州莲香楼败诉为结果严重影响了广州莲香楼品牌的推广。

跨法域的区际知识产权法律规范引发产权纠纷矛盾。针对广州莲香楼与香港莲香楼的品牌产权纠纷,我们不可忽略的就是两地之间的政治法规制度差别这一重要因素。制度差别这同样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治理难点,主要体现于知识产权的取得、利用、管理和保护四个环节。大湾区的知识产权网络体系不同步,会直接导致品牌建设的失败,因为品牌建设的第一步就是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特色和创建品牌独立的商标。

区域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发展不平衡。广州莲香楼的品牌建设是在相关的品牌运营服务公司下进行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对策也同样是由运营服务平台提供的。可廣州莲香楼和香港莲香楼从同源异枝搞到对薄公堂,这实际上也是给广州莲香楼品牌运营的服务组织的运营服务能力低的表现,没有进行正确方向判断,做好防御工作。

(二)香港莲香楼内部产权利益纷争的原因分析

香港莲香楼刚开始的企业结构是以股份制为主,主要股权落到颜氏家族当中,而相继的占据重大部分股权的颜乐天之子颜志人去世之后,产权归属的问题又成为了遗产分配关键。所以像香港莲香楼这样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传人,会容易导致企业品牌现今很难分清产权,最终认定商标与产业分离。

以血缘关系网络为基础的企业经营结构。香港莲香楼的经营方式与广州莲香楼不一样,香港莲香楼仍然是由血缘纽带关系来形成的经营链条,这样的企业构成方式的弊端就在,一旦这一关系纽带中的关键人物逝世,容易造成原有的关系网络崩溃,严重阻碍该企业品牌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及其不稳定的企业结构。从而造成没有像广州莲香楼品牌有丰富的产品链条,将传统的糕点融入现代流水线,不断推陈出新,反而香港的莲香楼坚持传统工艺,传统的经营方式。

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作为老字号品牌,随着品牌建设网络不断完善,这种家族产权争夺战会越来越多。这不利于老字号的扩张以及外贸策略。老字号企业亟须要做的是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一些潜在发展区域,也要提前进入,进行商标注册。还有产权分配需要预早完成,尽早在内部协商达成共识,减少不必要的争端发生。

(三)小结

由于“莲香楼”品牌在广州和香港都有各自的品牌市场,横跨两个不同的政治制度领域,容易形成不同社会制度法域之间的法律冲突。所以若要老字号品牌的进一步推广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的制度体系的优化和完善。对应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品牌经济发展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进步实现共赢,必须要解决湾区企业品牌打造过程中所遇到的壁垒,即“一国两制”体系下的知识产权维护制度分离所导致的产权评定、维护、管理等各个方面出现的分歧。

企业品牌对外产权维护工作中,需要尽早树立产权维护意识,懂得运用法律保护的手段。广州莲香楼与香港莲香楼的月饼盒冲突事件,实际上是可避免的。这就需要企业在自己品牌的定位领域深入了解该领域的相关知识产权实体规范的差异,将带来法律或规定适用上的冲突。在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扶持下,各个地域发挥各自优势共促发展的同时,企业主体需要立足于协调合作目标,尽可能减少产权冲突矛盾,充分利用战略优势将自身品牌推向世界。企业品牌建设过程中内部产权利益分配问题,影响这品牌发展潜力和内部凝聚力。香港莲香楼经营管理中出现了内部产权分割不明确而导致的法律纠纷,严重损害了该品牌的形象,内部纠纷不处理好甚至会直接导致品牌形象的垮台,消费者产生对其品牌价值理念的怀疑。

三、老字号品牌建设过程中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思路分析

(一)基于“CBBE模型”理论对企业内部品牌建设中知识产权保护的方法论研究

CBBE模型实际上是由共鸣模型衍生而来的,美国广告理论专家T. Schwartz 在上世纪70年代提共鸣模型出的理念,“共鸣模型”通常用于解释广告信息传播的内容设置。共鸣模型应用到品牌建设上,即是品牌共鸣金字塔模型,又称凯勒CBBE模型(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即基于消费者的品牌价值模型(如图3-1)。

品牌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产生品牌共鸣有利于在消费者人群中建立牢固的情感联系。具体来说,品牌建设的过程主要包括了四个维度(如图3-2)。打造广泛深入的品牌知晓度品牌建设迈出的第一步,在市场活动中突出自身品牌;在实现突出品牌目的之后,更进一步的发展的话则需要不断挖掘品牌的特点和亮点,树立品牌的个人形象;此外,若要具有稳定的顾客源,就必须懂得与顾客之间搭建情感沟通桥梁,让顾客承认该品牌价值和内涵。这四个维度也对应着品牌建设的四个主要阶段:品牌打造前期、品牌定位阶段、品牌深化假设阶段、品牌成熟期。在不同的品牌建设阶段,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也有所不同,达到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维护网络体系是一个循势渐近的过程。从品牌商标打造,再到产品的发明专利和版权保护,然后对已有的专利的再开发利用,最后形成一个较为健全的知识产权维护体系网络(如图3-2)。

商标战略是品牌打造的第一步。广州莲香楼就是对品牌商标注册的疏忽大意,造成了不必要的品牌建设成本,创建并注册商标能够提高品牌在公众的知晓程度,给品牌商品带来一定的附加值。商标战略能够很好地运用商标制度提供的保护手段,正如案例中广州和香港莲香楼商标之争的香港莲香楼,通过利用法律保护手段来维护自身品牌的利益。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背景下,各个地区都有着各自本土老字号品牌,但老字号品牌并不代表着商标健全,相反,正是老字号品牌执着于自身传统产品制造,而往往忽略的商标注册的重要性。

激励品牌发明创造,构建企业内部完善的产权利益分配体系。企业内部需要通过明确相关产权分配规则,激励内部员工更加投入到企业品牌建设和打造中去,避免因产权利益纠纷而出现的内部不和谐的现象,正如香港莲香楼内部产权分配不明确而引发各种诉讼案件,这会严重影响企业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动力,不利于企业品牌的可持续发展。老字号品牌的发展并不代表着一定要坚守原有复杂的制造工艺和传统的制作理念,其实可以大力倡导老字号品牌积极融入新型销售市场和运用规模化生产,在保障商品质量的同时实现批量化生产。通过完善和透明产权利益分配规则,激励内部员工的自主创新能力。

已有专利可以进行衍生再利用。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虽然某项专利的保护期限已过,但其固有的技术含量没有降低,所孕育的市场价值依然存在,也就是说失效的专利不等于没用。企业可以针对固有的专利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重新整合方案,根据市场需求整合各个专利优势实现再利用。目前为止,粤港澳大湾区的专利总数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说明已有专利数额之巨大,企业品牌建设中实际因为产权获取的效益其实可以更多,通过提高专利的再利用率来实现效益最大化。

组建完善的產权维护体系。在知识产权维护方面,企业内部管理机制需要渗透到产权风险规避,产权合理利用,产权利益分配和再利用等方面。通过企业内部的产权维护体系的建全提升自我竞争优势和树立品牌形象。

(二)基于“外部效应”对企业外部品牌建设中知识产权维护的方法论研究

外部效应又称溢出效应,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为和决策使另外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就知识产权而言,知识的外溢对企业品牌建设构成了极大的成本外溢风险。导致知识外溢风险的形成,主要原因包括知识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和界限模糊性的特点,所以给企业的自主创新带来了高昂的维护成本。但其实在企业品牌打造的过程中,知识外溢具有一定的正向外部性,丰富社会知识网络或启发社会群体的思考,这是品牌的社会价值的体现。所以适当的外溢现象实际上是有利于树立品牌的社会形象。

在企业品牌建设管理中我们如何合理运用知识产权策略外部影响力转化为品牌自身优势呢?我们其实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

一是充分发挥国家湾区经济发展策略优势,利用策略的外部效应优势。就湾区内的企业品牌建设而言,湾区战略是具有全球性意义的,该区域范围内的企业品牌可以借助略国家经济战略的外部影响力将品牌产品推向世界。

二是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的品牌产权优势,发挥正外部性作用。树立品牌在良好的社会形象,通过产品来向公众宣扬品牌的价值观和设计理念。其实就是产权外部性价值的体现,通过附着在商品身上向社会传递。

三是企业品牌建设过程中可将负外部结果转化为品牌对外宣传效益。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有时候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负外部现象,这是除了可以尽可能地减少由于负外部性而造成品牌形象的损害,我们还可以利用外部传播的特点,实现品牌宣传的效果。正如加多宝和王老吉的红罐包装之争,加多宝利用这案件的轰动一时特点,一边加紧对品牌形象的修复,一边加大对品牌广告宣传的输出,最后达到品牌宣传的目的。

四、结语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过程中,当然我们需要直面的是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法律体系所带来的隔阂,还有区域间的经济市场诉求、发展节奏也有所差异。政府方面在制度上需要建立湾区知识产权保护联动机制,疏通产权维护渠道,共通产权信息网络,实现湾区产权网络信息透明。但其实产权维护工作并非只是政府的职责,企业个人也需要树立保护的意识。本文着重从企业品牌建设的角度对企业管理中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此外通过运用老字号“莲香楼”商标之争的典型案例来说明产权保护在企业品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分析,寻找到产权纷争出现的原因,并根据原因特点结合CBBE模型和外部效应理论提出具体的产权保护方案。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

作者:罗丽仪 熊青珍

上一篇:次贷危机形成分析论文下一篇:数字化变电站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