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法研究论文

2022-04-18

[摘要]《知识产权法新论》成书于我国政府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国际知识产权理论和各国法制实践的许多问题均需重新审视之际。该书打破传统法学研究中仅注重知识产权实体权利建构的逻辑思维方式,在体系、内容和思路等方面都新意迭出,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知识产权法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知识产权法研究论文 篇1:

“山寨文化”背后的知识产权法研究

摘要:近年来,山寨文化的瞬时崛起,突显出我国现行法律对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的问题,知识产权单行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而且知识产权刑事立法不完善,应从山寨文化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出发,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中的突出问题及原因进行调查分析,从而提出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的有效建议。

关键词:山寨文化;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1 问题的提出

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是“小型、小规模”甚至有点“地下工厂”的意思,其主要特点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是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创新,最终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全面超越这个产品的一种现象,主要包括仿造名牌的手机等产品、模仿明星去做广告、模仿他人文艺作品或者模仿水立方等知名建筑等。山寨文化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烙印,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式山寨。

然而,尽管山寨文化的存在有其合理的地方,但从知识产权保护角度看,山寨产品涉及知识产权侵权的现象却不容忽视,山寨手机采用了MTK芯片,绕过了被诺基亚等大型企业所掌握的手机的基础专利,并未侵犯被模仿厂商的发明、实用新型等两类专利权,但山寨手机侵犯被模仿厂商的外观设计专利权;山寨手机又因具有与品牌手机“相似的标识”而涉嫌不正当竞争、侵犯商标权;山寨明星的广告,因侵犯了明星的商品化形象权等而违法;部分山寨文艺、山寨建筑,侵犯了著作权。不难看出,山寨文化泛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仿冒知名品牌的假冒商标、商号行为;二是进行简单或复杂组合、高度仿制,生产出的产品涉嫌侵犯他人专利权;三是不正当地占有了被模仿的在先产品的声誉,构成不正当竞争。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仅用30多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成绩来之不易。但山寨文化的泛滥,表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还不适应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2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中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现代的知识产权法律渊源可主要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我国自行制订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属于国内法,另一部分是参加或缔结的国际条约。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国知识产权立法分散。自1982年《商标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先后颁布并实施了《专利法》、《民法通则》、《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另外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国际法渊源方面主要包括我国参加的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以及签署的双边或多边知识产权保护协议。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完善知识产权的国内法保护之外,也积极寻求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自1980年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开始,我国先后参加了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截至到目前为止,我国共加入了包括1883年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886年的《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1967年的《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及《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等一系列国际公约。

文章认为,正是因为缺乏统一的知识产权法典,法律法规之间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不一致甚至冲突,不能真正保护权利人的权利。

②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缺失。我国因为在知识产权法上立法权分散造成行政执法权不统一,在我国知识产权的行政管理工作分别由10个部门来负责,各部门分别管理某一领域的知识产权,这些行政执法部门在执法时存在权限上的冲突,同时又在某些侵害知识产权的领域留有空白和漏洞。

此外,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上“管”、“罚”主体同一化,缺乏监督。我国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主要特点是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一体化,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不仅仅享有专利授权、商标注册、版权登记等职权,同时还进行知识产权案件的调解、裁决及知识产权违法行为的查处。质言之,知识产权的管理授权主体同时也是知识产权的执法主体,集管理和处罚职能于一身,使得其在行政执法时缺乏监督。

③国内法与国之间冲突。随着,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知识产权国内法与国外法之间的法律冲突不可避免。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方面,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既担心高水平保护超越现阶段国情,又不得不面对国际社会带来的压力在现代社会的国际竞争中。于是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与国际接轨的问题上存在着超高水平与过低标准的争议。如果国内法完全排除较高标准的适用,或者在适用国外法时予以太多的限制条件,对本国知识产权予以最大保护,将可能导致优秀知识产权被排除在本国之外,不利于本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但是,如果对本国知识产权与外国知识产权予以相同承认,或者对外国知识产权的承认优于本国知识产权,“要以牺牲承认国巨大经济利益为代价”,将直接损害本国知识产权的发展,影响本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导致本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知识产权国内法与国际条约之间的法律冲突如何解决,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简单问题,需要予以各种利益衡量。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要以灵活的方式手段处理在解决跨国知识产权案件中所出现的法律冲突,寻找到最适当的法律适用原则,从而既能切实地保护知识产权权利所有人的利益,又能加强知识产权的跨国交流与合作,促进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知道,“法律是特定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的价值与一般意识形态与观念的集中体现,法律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如果不经过某种本土化的过程,它便不可能轻易地从一种文化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中国目前正处于迅速建立健全法制体系的过程之中,需要借鉴吸收发达国家的好的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就是一个舶来品,是法律移植的结果。近代中国引入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被迫性移植”,其间虽有清政府实行新政的需求,但更多是外国势力强加所致;现代中国对知识产权规则的接纳,在一段时期是一种“被动性移植”,即是在国际贸易体制的框架内来考虑本国立法。然而,具体的制度不难移植,但制度背后的东西移植起来却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造成侵权的内在诱因是观念问题,因为每一行为都是受思想支配。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权利意识相对淡漠,这不仅导致人们缺乏耶林所说的为权利而斗争的精神,更严重的是相应地对他人的权利的不尊重,对知识产权的不尊重是与此相关的。

3 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的立法建议

①积极进行立法完善,加强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我国知识产权法由不同的知识产权部门法构成,即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是由一系列不同的单行法集合而成,这种鲜明的部门立法性质,显然不能顾及整个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和逻辑性,表现为知识产权法内容分散、零乱,存在大量的空白遗漏、重叠交叉,甚至相互冲突。和现在知识产权法改革中主流观点一致,文章也认可如果构

建知识产权法典,尽可能将成熟的知识产权法律规范置于统一的法典中通盘考虑,必将最大限度的避免部门的局限性与部门的利益化倾向,消除权利冲突,形成内在和谐的规范体系,有助于加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科学化。

②提高知识产权的立法层次。在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构成,有法律、行政法、行政规章三个不同层次,其立法层次不一,层次效力不统一,使法律效力差别与效力弱化并存。从而留下了法律调整的空白,这些空白在很多方面却又通过规章形式予以填补,导致法律效力层次降低,法律效力弱化。文章认为,在今天知识经济条件下,有必要改变现有的知识产权立法机制,改变法出多门、立法层次不清的局面,对法律法规进行梳理,理清层次,保障法律效力,使知识产权法进一步系统化、法典化,发挥其应有的效力作用,实现其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③注重知识产权法的司法解释。任何一部法律的立法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其运行效果和法律目标的实现。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法的条文少、内容过于简单、原则,缺乏具体化和可操作性。因此,不仅要在立法上应注重法的精细性、具体性,充实实体性条款,避免条款的形式化和空泛化。在执法和司法过程中,在具体运用和适用法律过程中,更是要结合具体案件做出更具适用性的司法解释。

④在立法上缩小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差距。进入90年代,世界科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力地推动着世界知识产权法的发展,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也不断有新的立法动态。但我国知识产权的立法显得落后了,仍尚有许多与国际有关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完善。所以,我们要注重履行国际承诺,与国际规则接轨,借鉴引进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经验,完善国内立法,使公约在我国发挥实际效力,是中国更进一步的与国际社会接轨。

⑤加强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形式之一,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最后防线。针对文章上述提到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刑事立法上的诸多问题,文章认为,首先,建立以罚金刑为主、自由刑为辅的刑种体系,并依据不同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确立不同幅度的法定刑。其次,针对罚金刑,建议规定一定的参照标准来确定罚金数额,增强罚金刑的可操作性。最后,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建议进一步加强对网络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拓展刑法的保护功能。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保护知识产权是一个综合治理的过程,不是仅靠制定一部法典、出台一个司法解释就能彻底解决的;还要辅之以严格执法、普及法治观念、提高产权意识等一系列手段,进行多层次、多方面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方恩升,法律视角中的山寨现象[Jj,河北法学,2009,(11).

[2]冯晓青,知识产权利益平衡理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3]吴汉东,中国知识产权法制建设的评价与反思[J]中国法学,2009,(1).

[4]涂四益,邹波,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与问题[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5]徐伟功,李涛,论知识产权的法律冲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2).

[6]周一凡,论知识产权的法律冲突与法律适用fJ],大连干部学刊,2002,(12).

[7]格林顿,戈登,奥萨魁著,米健,贺卫方,高鸿均译,比较法律传统[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8]吴汉东,中国知识产权法制建设的评价与反思[J]l中国法学,2009,(1).

作者:潘雪城 齐娟娟 朱琼 周巧玲

知识产权法研究论文 篇2:

知识产权法学研究的新成果

[摘要]《知识产权法新论》成书于我国政府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国际知识产权理论和各国法制实践的许多问题均需重新审视之际。该书打破传统法学研究中仅注重知识产权实体权利建构的逻辑思维方式,在体系、内容和思路等方面都新意迭出,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新论》;体系新;内容新;思路新

21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世界深刻变化的世纪。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高科技的不断创新及其产业化,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更加巨大和深远的影响。社会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要素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新的革命性变化。

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我国政府适时地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而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思想、创新能力,需要对创新思想、创新能力进行法律保护。这种法律最主要的就是知识产权法。由此可以说,加强知识产权法制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的最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制定并修订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法律,逐步形成了以著作权法、专利法和商标法为基本框架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而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正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迅猛地发展。知识要素在发达国家GDP中所占的比重已达50%以上。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发展的要求,各国都将大量的各种市场经济规则,知识、信息和技术规则上升为法律,以之规范市场主体,也规范政府的行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法律是以知/信息资源、信息产业/信息传播、知识/科技开发、科技创新、知识/技术投资、知识/技术交易、知识/技术使用、技术嫁接等为调整对象和基本内容的法律,其调整经济、科技关系的范围迅速扩展。知识产权法学原有的框架、结构、原理、定义、规则,已经捉襟见肘,知识产权法学界的研究成果远远赶不上突飞猛进地发展的科学技术实践对其提出的新要求。

在上述背景下,长期潜心于知识产权法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胡良荣先生,在发表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出版了大作《知识产权法新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下简称《新论》)。研读发现,此书确有其独到之处,不失为一本颇值一读的好书。具体论之,“新”意有三:

一是体系新。原有知识产权法著作一般都是研究知识产权的概念、保护对象、国内外保护现状以及目前发展趋势,然后再分别研究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及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其特点在于仅注重知识产权实体权利的建构。对于整体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研究来讲,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种民事权利,自当建构知识产权实体权利体系,但如果缺少程序法的保护,实体权利的最终实现往往落空。鉴于此,《新论》增加了知识产权程序法的研究,包括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诉讼管辖、诉讼分类和法律的特殊保护手段。作者试图改变和消除知识产权法传统研究中重实体法研究而轻程序法研究的不良倾向及其所带来的弊端。这种研究体系,在其他知识产权法著作中是不多见的,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二是内容新。《新论》在对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原产地名称权、厂商名称权和商业秘密保护等知识产权法的基本方面进行研究时,一方面,准确介绍我国相关立法的最新规定,反映国外知识产权立法的最新进展;另一方面,全面展示近些年国内外知识产权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对之加以评述;不仅如此,《新论》还对软件著作权、技术措施、数据库、商业方法、网络版权、网站(网页)知识产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以及植物新品种、基因技术和中药知识产权等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进行了全新而系统的研究。这较同类著作之涉猎更为广泛而全面,在给人增长许多新知识的同时,也给人以诸多新的感悟和启迪。

三是思路新。《新论》广泛吸收了国内外知识产权研究之最新研究成果,结合相关国际公约和国内外法律法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乃至开创性的研究。如,通过对知识产权与物权的比较研究,回应了物权法立法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讨论。又如,关于建立一个包括知识产权战略制度在内的分析框架的设想,颇具独到性。目前,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为了能够在国际产业竞争中居于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垄断高新技术,以获得巨额利润,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并制定了知识产权战略规划。我国如果期望赶超世界科技水平,也必须制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对国家知识产权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发展,同时,对企业发展知识产权提供科学的战略性指导,使我国企业在品牌和技术上都将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增强国家的贸易实力。除此之外,《新论》对知识产权宪法基本问题进行研究,主张在“一国两制”政治体制下加强与港、澳包括台湾地区知识产权立法与执法制度的合作,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内依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加强国际知识产权立法与执法的制度合作;主张制定知识产权基本法;主张在我国未来反垄断法的制定中能够反映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主张尽快制定商业秘密保护专门法以及完善知识产权司法机构等。这些方面既反映了作者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可贵精神,也反映了作者在知识产权法研究方面的新思路。

当今世界,随着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加大,知识产权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显露出其重要作用。而作为平衡知识产权保障与利益的知识产权法,其地位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新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试图为知识产权法学研究开拓新的思路,为完善我国知识产权立法理论和法律规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做出贡献,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献计献策,这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和实践意义。

责任编辑 潘亚莉

作者:喻志耀

知识产权法研究论文 篇3:

基于不同层次的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法教学研究

摘要:立足理工科专业背景,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优化知识产权法教学内容,根据法理、法律制度和典型案例“三位一体”的原则,以知识产权法与理工科专业课深度融合教学的理念设计菜单式教学模块,采取学生基于专业背景自主选择模块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知识产权法的教学效果,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层次;知识产权法;“三位一体”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国务院颁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决定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这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内外新形势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的大事[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是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离不开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工科高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国家创新体系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随之越来越重要[2]。如何立足于理工科高校,借助其独特的理工科专业背景,区分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不同的培养要求要求,加强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法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时代的紧迫性。

二、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法教学目标

1.不同层次的知识产权法教学目标的要求。制定不同层次的理工科知识产权法课程的教学目标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通过知识产权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理念;二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产权法的法律知识;三是结合专业背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復合型专业人才。教师在制定具体目标时都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群体的专业背景、学习基础、层次及接受能力等因素,使目标定得恰到好处、难易适度。理工科高校基于不同专业背景的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知识产权法教学的多层次、多元化培养目标,对专科、本科主要突出其应用型的教学目标,对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主要是创新性导向,对专业型的硕士采取应用为主或应用创新并重的目标导向,协调平衡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知识产权法教学只有始终由教学目标引导才能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2.不同层次的多元化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方面,应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目标的情况。在当今社会多元化的需求下,理工科高校应基于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层次(专科、本科、硕士)、普及型需求与知识产权法知识与理工专业知识深度融合需求,合理确定理工科高校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知识产权法教学的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专科学生,因为其主要侧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其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目标主要定位于普及型,当然,也应灵活根据专业背景和学生的需求开设与专业融合的模块,供其选择。对本科学生,则应根据其专业背景及自身的职业规划定位,分为知识产权法普及型教学目标和知识产权法与理工专业知识深度融合型教学目;对研究生,则主要是知识产权法知识与理工专业知识深度融合型教学目标。

三、知识产权法教学内容的设计与优化

1.加强知识产权法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首先应对理工科高校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知识产权法教育需求、现状、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实然和应然进行分析。在多层次、多元化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实现由基本层次的本科知识产权法教学向高层次的硕士、博士复合交叉课程教学转变,重视理工科专业知识与知识产权法的相关制度的交叉与融合,整合和优化知识产权法法学教学资源,着力培养学生的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知识产权法基本素养。在内容上体现新颖性,及时将知识产权法前沿动态成果引入教学,教学和研究相结合,以研究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问题,促进相关研究,教研相长,形成良性循环。其次,立足理工专业背景,推进知识产权法课程建设,实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当前实施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法教学的重大问题。知识产权法课程教学应立足不同的理工科高校的专业特点,在内容设计方面彰显其适切性和发挥交叉的优势。应当通过讲授专利文献等知识产权法利用知识,使理工类大学生能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法信息,了解本学科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避免重复研究[3]。

2.根据专业特色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模块。理工院校在培养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方面有着文科法律院校所不具备的专业优势,其理工科专业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有利渠道。问题的关键是要将理工科院校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推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理工院校知识产权法课程的建设,不能照抄照搬文科类政法院校的发展模式和路径,而应依托理工背景,根据实际情况,办出自己的特点和特色来。这样既可发挥自己的优势,更有利于形成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使整个高等教育形成与社会发展趋势相契合的结构和布局。在美国知识产权教学团队中,其师资来源一般由以下3个方向组成:法律博士、商业管理博士、科技学科博士,三者都有着共同的交集之处,客观上可以实现跨学科整合,从而有效满足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复杂性需求[4]。还应重视教学内容模块的动态更新,以确保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以及与其层次、专业的匹配性。

四、提高知识产权法教学效果的策略

1.“理”“律”“例”三位一体的教学法。本科层次立足于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过程不仅强调思维的开创性,也强调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因此比较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面向理工类大学生开展的知识产权法教育以创新应用型人才为其培养目标,提高理工类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法意识,立足其专业背景,充分运用知识产权法制度,促进科技创新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创新应用型人才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在教学中实现“理论讲授”、“制度分析”“案例讨论”的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三位一体”教学体系的三个环节对于学生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的重点不是灌输式的要学生记住多少知识点,侧重点在培养学生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最终形成“基本理论—法律制度—典型案例”三者有机结合,使学生对知识产权法的学习形成一个从法学理论、法律制度到法律实践的过程,从而提高运用知识产权法的能力。

在知识产权法的硕士和博士层次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与多媒体授课、学生分组讨论与发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围绕课堂教学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切实做到以法律制度评析典型案例,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组织教学。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融法理、制度与案例为一体,最终达到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掌握、分析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法律素养的提升。

2.加强师生有效互动、构建和谐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认真精选近期发生的典型知识产权法案例,组织案例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兴趣。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通过典型知识产权法案例,创设教学情境,要求学生针对案例中的问题情境,提出解决案例中的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并通过师生有效互动,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一般在教学展开之前,向学生提出知识产权法案例涉及的知识产权法律问题,教师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5]。有效的师生互动,一般包括情感互动、认知互动。一般的认知互动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互动和高层次的认知互动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6]。

3.重视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除了重视课堂教学外,还应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现实,到企业、高校实验研究机构等科技创新的大环境中去学习、体悟和锻炼。理工科高校实验室一般承担了国家一些科技创新方面的课题,有条件的时候可以让硕士、博士层次的学生到这些实验室去参观实习,学校还可组织本科学生到科技创新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去参观与实践。总之,到科技创新的第一线现场去感受、领悟科技创新的意识及其中所涉法律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科技创新与法律知识融合的研究论文或申报相关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性。此外,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理工科高校学生,采取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式。例如,组织知识产权法专题辩论、开办知识产权法法律诊所、模拟审判知识产权法案件、建立知识产权法律援助中心等多种形式,为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学生举办知识产权法系列讲座。还可根据情况和需要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到专利和商标代理公司深入实习[7]。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评论员.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摇建设创新型国家[N].人民日报,2008-06-11.

[2]陳美章.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法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思考[J].知识产权法,2006,(1).

[3]李伟,孙晓红.加强理工类大学生知识产权法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8,(1).

[4]曾培芳,叶美霞,刘红祥.中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2).

[5]贾瑞凤,李桂岩.案例教学实践研究[J].继续教育,2010,(11).

[6]任燕.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探析[J].管理工程师,2010,(5).

[7]张晓东,傅利英.工程硕士知识产权实务课的教学实践与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0,(4).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内容与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2B095);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课题《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外科技大赛指导模式研究》(编号:2012X29)。

作者简介:林红珍(1973-),女,湖北黄冈市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企业公司法。

作者:林红珍

上一篇:胃癌围术期护理论文下一篇:环境会计低碳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