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与社会管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之间具有内在的、紧密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管理提供政治保障、规范约束、精神条件。要树立以人为本、主动服务、重心下移等理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之间的有机融合。在路径选择上,要重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流动人口以及其他特殊群体的社会管理、虚拟空间的社会管理和基层社会组织的社会管理结合起来。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诚信与社会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诚信与社会管理论文 篇1: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正确处理五大关系

【内容提要】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提出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大命题。当前,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紧要任务是:必须正确处理好社会管理与社会民生的关系、社会管理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社会管理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社会管理与社会参与的关系、社会管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五大基本关系。

【关键词】 社会管理 科学化 五大关系

【作者简介】 李新泰,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教授,泰山学者党建专业特聘专家;张书林,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党建部副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党建博士。

社会管理通常是指在执政党领导、指导、主导下,执政党政府、各类社会组织机构为实现社会系统的正常、良性、和谐运转而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沟通、组织、管理、监督的过程。社会管理依照客观规律运行的过程,就是社会管理科学化的过程。社会管理科学化的基本要求是:明确社会管理的主体、客体和内容,探索发现社会管理的内在规律,制定社会管理的政策法规,合理配置和调动社会发展资源,推动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等等。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看似是一个单纯的实践操作问题,但其背后却涉及到社会管理中几个基本关系范畴的处理问题。能否处理好社会管理与社会民生的关系、社会管理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社会管理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社会管理与社会参与的关系、社会管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已经成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直面的紧迫问题。

一、社会管理与社会民生的关系

聚焦社会民生是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逻辑起点,偏离了这一点,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就失去价值意义。因此,社会管理与社会民生的关系,成为关乎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提高的首要范畴。

社会管理的起点是人、终点也是人,社会管理就是事关民生的管理。这就决定了社会管理与社会民生之间存在着的相辅相成的复杂微妙关系。一方面,社会管理是研究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手段、是促进民生问题解决的推动力量。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越高,越能够为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准备有利条件、营造良好氛围、更好地出谋划策。另一方面,社会民生是社会管理的坚实基础、可靠后盾。社会民生问题越是能够得到妥善解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越是得到不断提高、整体素质越是得到不断增强,以造福大众为导向的各项社会管理政策、规范、要求就越容易得到遵循和落实,社会管理的预期目标要求也就越容易达到。

妥善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要从13亿民众息息相关的住房问题、就业问题、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物价上涨问题、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导致普通群众的相对贫困感不断叠加等焦点问题入手,集中解决关系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最现实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做好了这些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衣食住行问题解决好了,紧迫的民生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了,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让所有人民群众都享受到了,大家精神状态好了、心气顺了、心平气和了,社会自然就好管理,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也自然能够得到快速提升。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的,真正搞好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说到底,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

二、社会管理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社会是否和谐稳定、社会和谐稳定的程度,是衡量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标尺。同时,要造成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又与科学化的社会管理是分不开的。因此,社会管理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就成为研究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需要深入解析的重大关系范畴。

总的看来,社会管理与社会稳定、社会和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紧密联系。第一,社会稳定是社会管理的前提、基础,能够为社会管理提供优越环境。通常,社会越是稳定,越有利于社会管理目标的实现;社会越是不稳定,社会管理的任务要求就越是难落实;如果社会出现了动乱,再好的社会管理目标和要求也无法实现。比如被称为十年内乱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动荡、国家动乱、社会混乱,派系之间的社会争斗此起彼伏,整个社会陷入一片杂乱无序状态之中。在这样的失去和谐、稳定、秩序的社会环境之中,进行有效的社会管理根本就无从谈起。第二,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也有助于创设社会稳定。覆盖广泛、运行良好、工作细致、措施到位的社会管理,能够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纠纷,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将各种影响团结、稳定、和谐的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当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矛盾的凸显期。在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显露和加剧的态势下,我们要努力造成毛泽东所说的“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那样的生动活泼、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应该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正确处理解决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消除各种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社会管理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在我国公民社会快速发展、健康成长的整体态势下,各种社会组织大量涌现,社会的自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研究表明:大量社会组织的活动重心基本上都在社会,都在为促进社会发展、更好地管理社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社会组织的出现和参与社会活动,就与社会管理发生关联性,某种程度上成为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执行力量。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公民社会开始成长起来。那么什么是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是公民个人之间的经济社会联合,是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民间组织是其基本构成要素。因此,民间组织与公民社会成长具有“共生共进”的内在互动关系。一方面,公民社会是在出现了民间组织和民间关系的基础上确立的;另一方面,公民社会成长起来以后,也会对民间组织的发展起到良性刺激作用。新时期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建立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我国公民社会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在社会领域内出现的各种形式的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都是民间组织。而“作为公民社会组成要素的民间组织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的特征:其一是组织性,其二是非官方性,其三是非盈利性,其四是相对独立性,其五是志愿性。” ①

大量民间组织、社会组织出现以后,就自然与社会管理发生关联性。一方面,社会管理要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重视加强和不断强化对民间组织、社会组织的管理,从来都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范畴。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就必须突出“加强和改进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并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社会管理、甘当社会管理的客体和对象,社会组织依赖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掌控,可以同时成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和政府一道参与到社会管理过程之中,并在某些领域、环节成为社会管理的中坚力量。

四、社会管理与社会参与的关系

社会参与是社会民众在当家作主的民主意识、民权观念日益增强的前提下,借助被宪法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既有的社会权利,采取各种合法方式、通过多样化途径参与到社会生活、社会运作之中,并影响社会政策规范的制定及社会运行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民众社会参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过程,就是民众以自身力量不断影响和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过程。

那么,民众为什么被允许并愿意参与到社会管理中,并自觉地在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中发挥作用?这主要是由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巨大能量、卓越智慧、需求变动决定的。历史唯物主义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前进的真正英雄。由此可以引申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国家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忽视人民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是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背离的,是要被历史发展潮流所抛弃的,也是无益于社会管理的。而且,在当前我国的社会转型时期,民众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人们的需求逐渐超越了简单的衣食住行的生物性需求,开始向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转变——渴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安全稳定、社会地位提升,渴望受到足够的社会认同与尊重,期望自我价值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示,等等。这些社会性需求成为民众当前需求的重点。这就意味着,在社会管理中必须逐步清除见物不见人的物本化管理理念,抓紧确立以人为本、一切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人本管理理念,真正把握和掌控民众需求变动的方向。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民众自觉参与到社会管理之中发表看法、提出意见建议,因为民众的需求变动毕竟他们自己最有发言权。

所以,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就必须进行有效的社会动员、激发民众的社会参与热情,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充分运用到社会管理过程之中。为此,根据胡锦涛讲话精神,我们必须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必须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时时处处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体说来:一要坚决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在社会政策、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充分听取民意、广泛集中民智,让群众参与社会政策的讨论,自由地发表意见建议,通过吸纳提炼使民意切实进入决策程序,不断提升社会决策的民主化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切实构建民众参与社会公共政策的有效机制,通过完善社会重大政策法规制定过程中的民意加工流程,通过完善以民众参与为导向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与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集体决策制度、决策评估制度等制度,保证社会领域内的各种决策的形成更加符合民意、契合民众利益诉求。二要在社会具体事务的管理过程中主动吸收民众参与进来,并不断强化民众的参与热情、社会责任感与合作精神、提升其对社会事务管理的操作能力,力求使所有民众都愿意、都有能力参与社会管理和影响社会运作。

五、社会管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紧跟社会发展的节拍,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设定社会管理的形式和手段等等。这就涉及到社会管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总的看来,社会发展与社会管理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审视。第一,社会发展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源泉、动因。社会管理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其内容、形式、范围也将随着社会发展而创新。没有社会发展,就不会有社会管理;没有一定基础和水平上的社会发展,也就不需要进行相应的社会管理;离开社会发展去谈社会管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改革的推进,社会领域内出现的新变化对社会管理不断提出新的课题、新的要求。例如,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政府职能转化、企业改制等原因导致许多“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使得传统的单位体制解体,社会化的社区组织、社区管理兴起,社会管理的领域自然要向此靠拢;市场经济、公民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涌现的大量非公企业、新社会组织,要求社会管理必须将其涵盖;大量的农民工入城务工经商,对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问题也作为一个重大问题引起高度关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虚拟世界对现实社会日益强大的影响力,急切呼唤将现实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力量投入到对虚拟社会的管理之中,等等。显然,上述这些社会管理领域的拓展,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以来的急速社会发展和社会改革,是不可能出现的。第二,社会管理直接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进程。通常社会管理的成效越是明显,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越是得到不断提升,越能够助力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越能够规范社会发展步入健康、良性轨道。比如。近年来,传统社会中的陈规陋习、冗繁礼节和不文明行为,通过强有力的社会引导和社会管理被逐渐清除出社会生活领域,清新自然、简约时尚、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活模式被宣扬和推崇起来。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标注社会发展进步的有力证明,其实质则是社会管理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注释:

① 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责任编辑:达名流

作者:李新泰 张书林

诚信与社会管理论文 篇2: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一种融合的视角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之间具有内在的、紧密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管理提供政治保障、规范约束、精神条件。要树立以人为本、主动服务、重心下移等理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之间的有机融合。在路径选择上,要重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流动人口以及其他特殊群体的社会管理、虚拟空间的社会管理和基层社会组织的社会管理结合起来。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社会建设;社会组织;以人为本;流动人口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管理逐渐成为新时期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建设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社会管理之间具有内在的、紧密的联系。融思想政治教育于社会管理中,是加强社会管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本文拟从内在依据、基本理念、主要路径等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的融合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融合的内在依据

我国社会管理的根本性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管理是可以融合并且应当融合的。社会管理,是指执政党和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运用法律、法规、政策、道德、价值等社会规范体系,直接地或间接地对社会不同领域和各个环节进行服务、协调、组织、监控的过程和活动。我国的社会管理是一项有着鲜明的政治性、价值性、规范性的活动,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性质和价值准则。社会管理的对象是人,所解决的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社会群众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社会成员,解决人民群众的思想问题和内部矛盾的重要手段。我国社会管理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管理功能,决定了社会管理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内在要求。

1.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管理提供政治保障。

我国社会管理的政治性质、政治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相互融合的政治基础。社会管理不仅具有经济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还具有政治性。社会管理不仅是对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的调整。而且反映着政治关系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要求。政治上层建筑对社会管理发挥着间接但是巨大的反作用。“政治思想体系决定了管理社会过程的目的,决定了实现这些过程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决定了社会的不同水平相互影响的原则。”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必然将反映自身根本利益的政治意识形态渗透到社会管理中,维系和发展有利于自身政治统治的社会关系。葛兰西认为,在国家的统治中,统治阶级不但会通过强制的暴力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也同样会通过柔性的思想教育和人性化的社会管理等手段来巩固政权,这就是所谓的“文化领导权”。“这种领导权是一种社会统治的整合方式,它不仅广泛存在于政治、经济相关国家机构,还存在于经验和意识形态领域。”

社会管理不能也无法脱离政治,在纯粹的社会治理层面追求所谓超阶级的“善治”。在社会管理活动中,不同阶级、阶层的政治诉求也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社会管理的目的、性质和进程。各种非政府组织、公民自治团体虽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执政党和政府仍然决定着社会管理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调控着社会管理的政治关系和政治方向。增强社会治理的活力,反映了执政党和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定位的变化,但并不意味着社会管理的去政治化,更不意味着执政党对社会管理进行政治调控的弱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多元的利益主体、复杂的社会矛盾对执政党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更严峻、更迫切的政治要求。当前,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弱点也必然会在社会组织的发展中体现出来。这就给执政党提出了社会管理的新课题,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引导,遏制和消除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的消极现象,保证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不仅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而且也是政治发展的重要任务。

因此,我国的社会管理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方向,为维系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改进党领导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坚定不移地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社会管理活动中,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引领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国的社会管理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2.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管理提供规范约束。

在社会管理中,管理主体需要借助法律、政策、规章、规程、制度等手段对管理关系和管理对象进行规范,从而保障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我们必须注意到社会管理规范及其发挥作用的特殊性。首先,社会管理规范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具体表现为各种有形规范和无形规范,承担着规范社会关系、社会行为和调控个体思想、社会意识的多种职能。社会管理规范不仅包括法律、规章、政策等有形规范,还包括道德、舆论、风习等无形规范;不仅指向社会稳定、城市管理、人口管理等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层面的规范,而且也指向舆论引导、文化建设、思想教育等社会意识和个体思想层面的调控。社会管理中大量存在的无形规范,要求我们必须注重思想管理、思想建设。其次,社会管理中大量的无形规范,是法律、政策等有形规范发挥效用的前提和基础。成文的、正式的管理规范只有通过各种方式,真正内化为社会成员内在的规范意识、行为准则,转化为个体内心的无形规范,才能发挥持久的规范力。再次、促进社会成员对社会规范的内化,充分发挥社会管理无形规范的作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社会管理规范要得到社会成员的理解、认同、接受,离不开广泛的宣传动员、细致的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利益协渊、思想沟通、心理疏导等多种方式,能够为社会管理规范的具体执行提供个体思想条件,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多种渠道,能够为确立社会管理的无形规范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3.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管理提供精神条件。

任何一种制度、体制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理念、观念和价值体系。社会管理的制度化,必然要体现一定价值体系的要求:社会管理的顺利开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精神条件。

首先,我国的社会管理必须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要求。社会管理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必须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服务,实现社会价值和人的价值的统一。公平正义、群众利益至上等社会主义价值观,必须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原则。只有在社会管理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才能充分体现我国社会管理的基本价值取向和鲜明制度优势。其次,我国的社会管理必须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社会管理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新时期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管理工作要顺利推进,必须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支持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群众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发动群众、教育群众等作用,有利于引导群众对社会管理的目标、政策、制度等形成认同感,有利于体现社会管理的根本宗旨。在社会管理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对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等有着不同的理解,对管理主体有某种抵触情绪,这些都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法制宣传、思想教育、心理沟通等方面的优势,最大程度地通过和风细雨式的群众工作方法来实现社会管理的目标。再次,我国的社会管理必须在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心理氛围中推进。任何管理活动,都受到一定社会文化、价值观、社会心理的影响。必须营造一种有利于管理活动顺利开展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氛围。社会管理不仅需要加强法律、政策等制度层面的建设,还需要注重政治意识、伦理道德、文化心理等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期,思想迷茫、信仰失落、道德沦丧、诚信缺失、人际冷漠等社会精神生活领域的问题逐渐凸显,这给新时期的社会管理带来了消极负面的影响。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社会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精神风尚,全面提升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为推进社会管理创造有利的精神文化条件。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融合的基本理念

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在“左”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一度具有十分强烈的政治和行政命令色彩,管理对于教育而言就变成了思想控制的工具,这也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的扭曲和异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管理问题的凸显,党和国家社会管理的理念需要更新和转变。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建设有机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管理方面也需要转变理念。

1.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社会管理。

诚然,社会管理需要依托法律、政策、制度等刚性规范来保障和维系社会秩序,但是通过控制、压服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纳入统一的轨道绝不是社会管理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从本质上说,社会管理只是社会建设、社会发展的一种手段。它不能漠视甚至背离社会成员的基本权益、个体幸福去追求空洞的社会利益。社会管理只有充分尊重和有力保障社会成员的个体权益,才能转化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之间找到结合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权利意识和个体发展诉求日益强烈,个体利益的合理满足和个体价值的充分实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社会管理不是要剥夺、挤压个体发展的权利和空间。而是将个体自我发展的诉求引导到社会认可的轨道上,从而更好地保障和实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合理权益。因此,新时期的社会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以人为本既是社会管理的本质要求,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念。以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社会管理,首先要求社会管理主体真正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社会管理本质上是群众工作,而群众利益无小事,党和政府必须树立群众利益至上的理念,并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深入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成为社会管理工作者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指针。其次,社会管理主体必须充分尊重、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群众利益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仅包括物质利益,而且还包括精神文化权益。社会管理关涉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基本利益,同时也要处理大量的利益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依靠社会管理主体真正深入到群众当中,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社会管理主体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尊重群众的利益表达权,通过倾听、沟通、协调等方式,将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诉求转变为政策制度,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再次,社会管理主体必须切实维护好弱势群体和其他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农民工、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以及艾滋病患者、吸毒卖淫人员等特殊群体,是当前社会管理的重要对象。由于社会偏见以及生活境况的窘迫,这些群体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社会管理主体必须主动关心他们的生活疾苦,通过更为耐心、更为细致的思想工作,赢得他们的信任和理解,引导公众消除对他们的社会歧视,逐渐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2.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主动服务的理念融入社会管理。

随着公共事业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党和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逐渐从单纯管控向主动服务转变。党和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所掌握的公共权力是社会赋予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决策等都是公共产品,必须体现服务性和公益性。这就要求党和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必须真正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曾一度被视为阶级斗争的一种手段、管控社会思想秩序的一种工具。在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公共服务,它为社会发展提供必需的精神文化和思想道德基础,为个体发展提供内在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品德支撑。思想政治教育产出的是个体和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它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社会精神财富,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因此,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主动服务的理念,拓展社会服务的功能。在为社会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大的精神动力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注重发挥服务社会管理的潜在功能。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社会管理职能部门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方面的作用。优质的服务是以优良的工作作风为前提的,而转变工作作风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职能部门中广泛开展政风行风、自律意识、服务意识等教育活动,有利于转变社会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工作作风,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和运用执法权,发挥主动服务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活动中主动服务人民群众的优势。思想政治教育所提供的是一种以文化人、润泽心灵的精神文化服务。这种柔性的思想教育,能够与刚性的制度管理形成互补,产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在社会管理过程中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艺术,对于形成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的良性互动,优化管理者的社会形象,提升社会管理的人性化程度,变消极管理为主动服务,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重心下移的理念融入社会管理。

现代社会管理是一个以政府干预和协调为主导、以基层社区自治为基础、以非营利社会组织为中介、动员公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同社会管理的基本体制是政府承担着几乎全部社会职能,以单位为基础对社会实行总体控制,社会运行成为政府运行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种行政吸纳社会或社会运行行政化的管理体制。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这种单一的管理体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多元治理成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必然要求,社会管理的重心将从政府的行政管理转移到市场和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的自主管理。这就意味着,新时期的社会管理必须充分激发和调动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活力,真正实现社会管理的社会化。

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加强顶层设计之外,还要秉持重心下移的理念,主动适应新时期社会管理格局的变化,将工作重心向基层倾斜。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激活基层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网络中拥有联系面广、渗透性强等组织优势,特别是广大村镇、社区的基层党组织,能够在基层社会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要把增强基层社会管理能力,作为新时期加强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宣传政策、化解矛盾、提供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实现社会管理链条的前移,将各种可能的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将大量的社会需求满足在基层。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提升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治理能力。当前,我国各种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在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些社会组织中存在的违规操作、监管乏力等问题,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管理。党和政府要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宣传引导力度,使之发挥积极的社会服务功能,引导其通过内部的思想组织建设、文化建设等多种方式增强社会管理的意识,提升社会管理的能力。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要调动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性。社会管理需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主动参与是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的前提和关键。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既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载体,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管理载体。在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岗位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满足,和谐的人际关系得到了维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得到了内化,公共道德水准得列了提升。因此,要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基层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相融合的重要载体。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融合的主要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机融入社会管理中,不仅要更新理念,还必须找到有效的路径和载体。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发展需求,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提供了新的时空领域和工作平台,也为我们指示了融思想政治教育于社会管理的具体路径。

1.融思想政治教育于流动人口及其他特殊群体的社会管理中。

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和社会分化的加剧。我国社会出现了大量的游离在正式组织之外的群体,如流动人口、农民工、下岗工人等。这些群体游离在社会正式组织之外,不能充分享受就业、教育、住房等社会福利,在社会资源的分配格局中相应地处于弱势地位,成为社会管理中的“灰色地带”。长期以来,一些城市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主要以办证为主、收费为主,对于农民工也缺乏必要的关注和关心。由于对这些群体的生活状态、心理需求、思想状况缺少沟通了解和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者在真正需要对群众的利益关系进行协调、行为进行规范、矛盾进行化解时,就必然会遭遇障碍甚至激化矛盾。针对这种现状,必须主动将流动人口和其他特殊人群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将管理中的焦点难点问题、具体的物质利益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切实解决好这些群体的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各界的关心,增强他们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对社会的认同感,促进其社会融合。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民政部门、社会福利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润泽、心理疏导功能,相关的社会组织要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开展心理调适工作,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特别要做好因受挫而缺乏生活信心的失意群体的心理干预工作,帮助和教育他们重振生活信心,避免走向违法犯罪的极端。

2.融思想政治教育于虚拟社会的社会管理中。

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沟通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也带来了舆论引导和社会管理的新课题。如何有效净化网络空间、治理网络违法行为,加强对网络舆论和人们网络行为的正确引导,成为信息时代加强虚拟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网络作为人们获取信息、发布信息、人际互动、社会动员的强大工具,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链条。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占领网络等新媒体,使之成为传播主流文化、引领社会思潮、了解社情民意、进行媒介教育的重要阵地。虚拟社会的管理,既需要法律法规、资金技术等硬件建设,更需要舆论氛围、自律意识等软件建设。一方面。要增强主流媒体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网络文化发展的导向作用,畅通信息发布和舆情表达的渠道,构建即时互动、透明畅达的信息沟通网络,为虚拟社会管理搭建信息平台。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网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网络行为,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为虚拟社会管理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3.融思想政治教育于基层社会组织的社会管理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由传统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会管理的重心在基层,特别是在基层社区。基层社会组织的迅猛发展与社会治理能力的相对落后,是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增强基层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与基层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的结合,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表现,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针对性的内在要求。党和政府应把工作精力和注意力更多地放到基层,把人力、物力和财力更多地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层工作。丰富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树立社会主义的新风尚,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方面的主导作用。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精神文明创建中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党组织要灵活运用公共服务、日常生活管理、社会实践活动、文化建设等社会管理平台,加强教育、宣传、舆论、文娱阵地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进村镇、进社区。另一方面,基层文化建设不仅是开展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基本方式,而且也是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基本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基层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创建能够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在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中得到精神的滋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生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社区、企业、学校、家庭为单位,健全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服务功能。

作者简介:杨成,男,1979年生,湖北武汉人,法学博士,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湖北武汉,430072。

(责任编辑 刘龙伏)

作者:杨威

诚信与社会管理论文 篇3: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对策思考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社会管理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并在探索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不能适应社会深刻变革的实际。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与建设创新,必须要提高对社会管理创新的认识,明确目标,形成多元社会管理主体,培育发展社会管理队伍,实现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结合,加强社会管理资源的投入,创新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等。

[关键词] 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近年来,我国社会管理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各地也结合当地实际在探索新型社会管理体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社会结构深刻变迁,原有的社会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多方面的需要。当前,迫切需要改变落后的旧观念和思维方式,探索新的社会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和手段,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

一、要提高对社会管理创新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经济建设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解决不好,不但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会影响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对社会管理创新的认识,把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高到应有的位置。一方面,创新社会管理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道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制度。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增加社会和谐因素,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另一方面,要把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坚持以人为本,既要重视实现人的经济权利,又要重视实现人的社会权利,要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协调满足人们多层次的需求。

二、要明确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

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良好的社会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前提,不仅可以促进社会发展,而且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代社会,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既是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并依法对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调节的过程,也是社会自我服务并且依据法律和道德进行自我规范和调节的过程。因此,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成效;另一方面要加快社会的自我发育,增强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扩大社会自我管理的范围。

从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成效看。一是要提高政府管理公共社会事务的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社会事务是公民个人、家庭、基层自治组织和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无能力或不愿意办的,必须依靠国家权力和政府权威才能办理。二是要提高政府协调各方利益的能力。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维护公平公正的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提供社会安全以及应对社会危机是现代社会政府管理的主要职责。三是制定社会法规和社会政策。只有制定出各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有针对性的社会政策和促进社会公正、推动社会发展的社会法规体系,才能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

从增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看。一是要提高社会组织的社会地位。要改变社会组织的行政化倾向,使其真正“回归”社会,在机构、人事、资产、财务等方面能独立自主地履行其法人职责。二是要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社会组织是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成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渠道和平台,发挥好社会组织的作用,能够有效疏通民意表达的渠道,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三是要增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它需要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的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要增强每个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提升他们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此外,还要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主要是加强行业主管部门对社会组织的行业监管、政策指导,以保证社会组织发展的正确方向。

三、要形成多元社会管理主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流动性加大,身份日趋复杂,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风险也不断增多。如果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不仅会提高社会治理成本,而且也会使不断增多的社会公共需求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要避免或减少这种矛盾,就必须改变过去政府单打独斗进行社会管理的模式,形成公共治理的多元主体,从而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是理清政府的职能。政府应该缩小管制职能,加强公共服务的职能和责任,把重点放在规则制定和仲裁能力的提高上。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掌握的资源过多常常会出现政府失灵的现象;另一方面,政府掌握的资源过多,公民社会的自主性就会降低,从而导致政府的腐败和民众的反抗。再者,政府管理的范围与政府权力的强弱是两回事。政府管理的范围广,并不代表政府的权力就强。在现代社会“有限性和有效性相辅相成,有限政府才会是有效政府,有限政府、有效政府才是强政府”[1]。

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力量。它承担着政府转移的部分职能,代表着社会领域的改革方向,应该依靠其特殊的自治方式来促进社会管理的有效进行。现阶段,在社会组织建设中要关注以下方面:一要适应社会建设的要求不断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建立社会组织管理体系,提高行政审批的质量和效率;二要加强社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开展社会组织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实现行政监管与社会监督的有机结合,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三要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探索建立社会组织社会化运作发展模式,实现社会组织内部的良好治理,提高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运作、自我发展的能力。

注重公民在社会管理中创新的作用。社会管理服务公众,也离不开公众的支持,公民是社会生活中的最基本元素。注重公民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和诚信意识;二要建立公民之间的互助机制。借鉴一些西方国家所推行的“邻里守望相助计划”,即在社区里依靠公民的相互帮助来解决一些治安问题,依靠邻里之间守望互助的社会网络来保障个人和家人的安全,预防和减少犯罪,同时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交流。

四、要培育发展职业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社会管理队伍

社会管理人才一般分为职业化、社会化、专业化三种。所谓职业化的社会管理人才,是指就业于社会管理各职业领域的人才队伍,主要包括在政府相关部门工作的人才,公办社会事业服务机构的人才,社会团体及群众组织中的人才,基层社区自治组织中的人才以及非营利民间社会组织中的人才等。社会化社会管理人才,是指以各种非职业方式参与社会管理的人员,主要包括各种志愿者队伍和公民的群防群治。专业化社会管理人才是指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和职业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化。

培养和组建一支高素质、高能力、合格的社会管理人才队伍,是创新社会管理体系的关键。加强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要着眼于对现有职业化和专业化社会管理人才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增强面对社会开展工作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各大专院校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高校毕业生,通过市场化的招聘机制,配合社区建设,使其人尽其才。组建社会化的社会管理人才队伍,要大力加强和发展社会治安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群防群治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五、要实现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结合

社会管理不仅是一个管理控制问题,它与社会服务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管理寓于社会服务之中。因此,加强社会管理,要做到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首先,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尽快实现从家庭保障、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障的历史性跨越,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当前要着力解决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整合与衔接,建立起普惠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

其次,要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方式方法。基于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服务创新必须积极应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对社会稳定和社会管理带来的挑战,高度重视网络阵地建设,把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统筹管理起来,使新媒体成为弘扬正气、传播文明、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有效途径与载体。

再次,要把化解社会矛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任务。一方面要强化政府社会管理服务的职能,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部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另一方面要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及时了解群众的心声和实际诉求,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热情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切实把群众工作做好,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六、要加强社会管理资源的投入

社会管理资源投入包括两部分,一是国家公共资源投入;二是社会资源投入。从国家公共资源投入来看,按照福利国家理论的基本观点,由于市场经济存在许多缺陷,如危机、失业和贫困等现象,国家应当承担起改善和提高公众福利的任务。只要通过政府实行充分就业、公平分配和社会福利等政策,通过征收遗产税、个人所得税和举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等措施,就可以解决社会失业、贫困和不平等现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国家投入社会管理的资源一直呈增长趋势。但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公共资源的投入仍显不足。因此,要加大国家对社会管理资源投入的比例,尤其是要注重充实基层财政,推动公共资源社会投入配置重心向下。要继续完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减少只给政策不给钱的做法,有效提高基层政府提供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并严格控制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合法的慈善机构和其他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所获得的慈善捐款以及他们所创办的赢利性产业要一律免税,但收入必须用作社会服务。

从社会资源的投入来看,我国用于社会管理的资源投入更为有限。社会资源的投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现代企业的投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但同时也承担着必要的社会责任。二是各种民间组织的投入。民间组织属于社会公益组织,从其产生的宏观效益看,活跃了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流。从微观效益看,它的某些专业研究和社会活动也直接服务于一些具体项目,产生直观的经济效益。除了维持自己的正常运转外,民间组织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公益事业的。但由于民间组织在我国所获得的收益较少,因此,投入于公益事业的资源也很少。三是各种形式的社会捐助。由于我国人均收入普遍偏低,用于社会捐助的也有限。据统计,2009年我国慈善捐助总额为509亿元,相当于当年GDP总量的0.1%、财政总收入的0.75%。而同期美国社会慈善捐款总额达到3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当年GDP总量的约2%、财政总收入的约10%。因此,如何广泛动员各种机构的内部社会管理投入、各种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投入以及各种形式的捐赠是我国创新社会管理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七.要创新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

目前,影响社会管理的不和谐因素很多,诸如,强制拆迁、违规操作、贪污腐败、贫富差距等等。要减少这些不和谐因素,就要加强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使社会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一是要建立健全矛盾激化的预防机制。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尽可能防止、减少、弱化社会冲突的产生。通过法律宣传和道德规范尽可能把群众的行为纳入到共同行为准则的轨道。抓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着力拓展评估领域、提高评估效果,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纠纷的发生。二是要完善多元调解机制。不断加强地、县、乡、村、组五级调解网络建设,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为一体的调解格局,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深化医患纠纷调解、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和社会化劳动争议调解模式,全面推动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完善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部门协作、第三方介入的调解机制。继续实施“三级联动视频接访”,充分发挥综治维稳信访中心作用,对各类社会问题及时化解,努力做到不积累、不激化、不蔓延、不升级、不向坏。不断完善以“五网”建设为抓手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落实好各级各部门对矛盾纠纷和信访突出问题进行包案办理、带案下访、协调指导的责任。三是要创新处置突发事件机制。按照建设智慧城市的总体要求,以公共服务、公共管理模式创新为重点,筹划建设全面覆盖、动态跟踪、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创新突发事件苗头隐患排查和信息报送机制,建立统一的综合应急指挥平台,不断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处置和应急救援水平。创建党委政府坐镇指挥,平安协会先行介入、基层党群组织迅速跟进、公安队伍压住阵脚的立体处突机制。

参考文献:

[1]吕芳.社会管理创新主体要实现多元化[N].法制日报,2010-8-13.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社会工作制度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1BDJ031)阶段成果。

特约编辑:鲁月棉

作者:李春耕

上一篇:卫生院绩效管理论文下一篇:假账新经济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