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感恩品质及感恩教育论文

2022-04-29

摘要|为研究军校学员的感恩和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之间的关系,采用中文版大学生感戴量表(GRAT)、中文版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中文版积极与消极情感量表(PANAS)对某军事院校330名本科学员进行了测量。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医学生感恩品质及感恩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医学生感恩品质及感恩教育论文 篇1:

高职医学专业受资助学生感恩教育现状研究

摘要:为深入分析高职医学专业受资助学生感恩教育现状,以期能够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高职医学专业受资助学生感恩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本文从创造感恩环境,培养感恩意识、完善制度保障,激发感恩情感、励志树人,铸就感恩品质、尊重宽容,彰显感恩情怀等几方面入手,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有效性,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高职医学专业;受资助学生;感恩教育现状

引言: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改革进程的快速推进,对高职学生的感恩教育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充分发挥感恩教育的重要作用,使高职院校大学生能够树立感恩意识,已经成为了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重点课题。本文通过对高职医学专业受资助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与高职医学专业受资助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思考,对于强化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感恩教育的意义

感恩教育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知恩图报的行为,是人们对大自然、社会以及他人所给予帮助时的一种真诚回报的情感。感恩教育既是一种情感教育,也是一种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人性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利用教育手段与教育方式,向受教育者进行以情动情、以德报德以及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知恩感恩教育,从而使受教育者能够将感恩形成一种下意识的思维意识与行为习惯,从而成为受教育者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的感恩教育也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加强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的感恩教育,营造校园感恩氛围,有助于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治自理能力,也能够让医学专业的学生懂得感恩的重要性,同时也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合格的医学人才。

二、高职医学专业受资助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大多数都是00后,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尤其是很多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在父母以及祖辈的溺爱下长大,因而普遍缺乏奉献精神,还有一些学生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更是养成了自私自利的行为习惯。在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一些高职医学专业受到资助的大学生也存在着曲解现实、自私埋怨等心理,有的认为自己所受到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还有的更是认为自己当前所受到的资助还不够,还应该得到更多。这些大学生显然缺乏感恩意识,更没有将感恩付诸于行动[1]。

三、高职医学专业受资助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是道德教育的第一场所,也是对人影响最大最长远的地方。00后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很多孩子的父母将给予子女更好的生活变为了自身的人生理想与奋斗动力,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往往会无底线的对孩子溺爱,进而造成很多大学生形成了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而正是这些无私的溺爱,恰恰反映出了家庭教育中思想道德观念的偏差或缺失,总有一些父母认为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能够使孩子懂得用爱來回馈爱,却不想很多孩子却因此而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甚至还认为别人对自己的付出都是对方心甘情愿的,所以自己也就心安理得的接受着对方的帮助,而毫无感恩之心,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家庭观念错位、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二)德育智育失衡

高职院校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所影响,在升学率与就业率的双重压力下,导致教学活动呈现明显的功利化倾向,教师普遍将教学重点放在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上,对感恩教育有所忽视。很多高职院校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没有对学生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也缺乏感恩道德实践活动,从而导致一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缺乏,更不具备感恩意识。此外,高职院校的扶贫资助活动还停留在表面化,没有将扶贫与扶志进行有效串联,只是在经济层面上给予了学生一定的帮助,却没有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引导。因此,高职院校除了要对贫困学生进行经济上的帮助外,还要对其进行励志教育与感恩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与感恩情怀。

(三)不良风气影响

当今社会虽然科技发达,但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利己主义思想侵蚀着部分学生,一些学生的价值观与道德观逐渐偏向歧途,扭曲的意识形态严重影响了医学专业学生的健康成长。此外,当前的医疗卫生体制也让人有所失望,如让病患做一些非必要的辅助检查、收受医药回扣等。这些医疗乱象严重影响了医生形象,更造成了医患矛盾的激化。这些乱象正是当前医务工作者责任感弱化以及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在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很多医学专业的学生也认为与其他专业相比,医学专业学制较久,且学费较高,不平衡的念头在心里滋生。因此,这些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发生了转变,从“治病救人”变成了“如何尽快收回成本”,忘记了医生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

(四)多种文化冲击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也逐渐增多,多种文化的碰撞对高职医学专业的学生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从我国传统的文化道德层面来说,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从商业文化的层面而言,商人逐利、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在这种矛盾思想的作用下,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严重受到影响,进而使其缺失了感恩意识[2]。

四、加强高职医学专业受资助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一)创造感恩环境,培养感恩意识

学校在开展感恩教育时,应使受资助的学生充分理解“恩”的内涵,使其明白他人的无私奉献并不是理所当然,这些都是在美好思想品德作用下,施予者无私奉献给受予者的恩赐,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的凝集。因此,受资助者必须要具备感恩之心,并将这种情感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标准,进而用实践行动的方式来回馈社会,有助于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完善制度保障,激发感恩情感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与健全的制度能够为感恩教育实现最佳效果提供重要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感恩教育时,应建立健全的感恩评价机制,如应将家庭贫困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消费等各方面的诚信状况纳入到受资助资格的审核评价机制中,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再如高职院校在对家庭贫困学生进行经济补助时,应要求学生履行相应的义工义务,从而实现教育与管理的合理融合。感恩教育的制度化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感恩教育的有效性。

(三)励志树人,铸就感恩品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成才。当前,我国的助学制度普遍采用的是“授人以渔”的策略,然而“授人以渔”只能助贫却难以达到立志树人的作用。基于此,可以动员家庭贫困学生以勤工俭学的方式来减轻经济压力,还可以使家庭贫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家庭贫困学生的励志教育与感恩教育,使其能够坚定利用自身所学知识、回馈社会的决心与信心,有助于铸就学生的感恩品质。

(四)尊重宽容,彰显感恩情怀

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社会力量在对大学生进行资助时,都应以“尊重宽容”作为行动原则。很多家庭贫困学生由于受环境影响压力过大,容易产生自卑、孤僻以及焦虑等心理,且自尊心极其敏感脆弱。所以要注重加强对受助学生的心理关怀,要具有尊重行为或态度。因此,在感恩教育中,尊重、理解与宽容应该值得每个人学习,有助于凸显人文关怀[3]。

结论:通过研究与分析,我们应充分发挥感恩教育的重要作用,从创造感恩环境,培养感恩意识、完善制度保障,激发感恩情感、励志树人,铸就感恩品质、尊重宽容,彰显感恩情怀等方面,不断提高高职医学生的感恩情怀,促进医学生的道德素养,从而能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吕晶.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认知及德育发展现状分析[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32(010):107-108,110.

[2]朱胜祥,何佩瑶,诸葛明双,等. 民族地区医科院校资助育人教育资源现状调查--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J]. 现代教育论坛,2019,002(006):P.44-46.

[3]吴月苹,陈晶. 医学生感恩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广东省某医科大学为例[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0年37卷3期,255-258页,ISTIC,2020.

作者:凌畅

医学生感恩品质及感恩教育论文 篇2:

军校学员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关系

摘要|为研究军校学员的感恩和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之间的关系,采用中文版大学生感戴量表(GRAT)、中文版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中文版积极与消极情感量表(PANAS)对某军事院校330名本科学员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与地方大学生相比,军校学员的感恩状况具有一定独特性,体现了军人的职业特点,并且军校学员的感恩水平对主观幸福感有较强的预测作用,这说明通过感恩教育的方式提升军校学员的主观幸福感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军校学员;感恩;主观幸福感

1     引言

习总书记在全军院校长集训开班式上强调,要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必须要落实“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这一根本任务。而感恩作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不仅是新时代革命军人应具备的品德修养之一,更是践行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积极心理学将感恩视作六大美德下的二十四个强项之一,诸多研究表明,感恩对维持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例如,感恩与积极情绪、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1,2],与消极情绪、焦虑、抑郁等症状存在显著负相关[3],这是由于感恩可以增强内心的平静,减少反刍,并对抑郁症状产生负面影响[4]。另一方面,心存感激的人,不仅在心理上更为健康,同时也能拥有更为强健的身体,具备更愿意进行健康活动的倾向以及寻求跟健康有关问题的帮助的意愿[5],而这样的倾向可以用感恩与自我控制和耐心之间的关系来解释,Dickens和DeSteno指出心怀感激的人比忘恩负义的人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能够更好地抵制诱惑,进行运动等与身体健康有关的行为[6]。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标准对其生活状况的整体性评价,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成分。认知幸福感(cognitivewell-being),即生活情感幸福感(affectivewell-being)则是指个体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体验和消极情感体验[7]。

近年来,已有研究者对感恩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提出个体的感恩能够预测其主观幸福感水平,感恩程度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8-10]。感恩既可以直接對主观幸福感起作用,也可以通过自尊、社会支持和抗挫折能力等中介变量间接起作用[11,12]。

但目前国内关于感恩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研究对象多为中学生和地方大学生[13-15],而以军校学员或是部队基层官兵为对象的研究多分别探讨感恩,主观幸福感这两个变量或是探讨这两者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如感恩与亲社会行为[16]、主观幸福感与职业压力[17]、自我效能感[18]等等,而未见有研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直接的讨论。与地方大学生不同,军校学员有着青年和军人的双重身份,他们承受着比地方大学生更多的学习、训练压力,伴随着新一轮军改的进行,不断变化的部队大环境、相对枯燥封闭的军校生活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无一不对军校学员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导致军校学员比起地方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考虑到军校学员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本研究对军校学员的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现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十分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这将对在军队院校开展感恩教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四川省某军事院校本科一至四年级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2份,剔除无效问卷22份,回收有效问卷33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75%。调查对象的人员构成如下:性别(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1.35(±1.81)岁,平均军龄3.13(±1.36)岁,年级(大一学员79人,大二学员89 人,大三学员 74 人,大四学员 88人),生源地(城市学员156 人,农村学员 174人),独生情况(独生子148人,非独生子182人),生源类型(青年生239人,部队生91人),担任骨干情况(担任骨干的学员147人,未担任骨干学员183人)。

2.2  研究工具

2.2.1      大学生感戴量表(TheGratitude,Resentment,andAppreciationTest,简称GRAT)

采用由Watkinsetal编制[19],孙文刚、汪金和韩仁生修订的中文版大学生感戴量表[20]测量军校学员的感恩水平,该量表由剥夺感的缺失(充实感)(“我相信我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对社会的感激(“我真的很感激我的朋友和家人”)和对自然事物的感激(“我时常会为自然美景所折服”)三个维度构成。共包含34个条目,采用五级评分标准,有13个条目采用反向计分(如:“似乎从来都是僧多粥少,我也从来没有得到过我的那一份”),得分越高,表示感恩水平越高。该量表修订后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量表的α系数为0.910,分半信度为0.912,重测信度为0.813,可以作为评鉴大学生感恩的有效工具。考虑到被调查学校位于中国西南部,冬日雪景并不常见,故删除“我喜欢坐着观看雪花飘落”一项,保留33个条目。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98。

2.2.2      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withLifeScale,简称SWLS)

采用由Diener,Emmons,Larsen和Griffin 编制生活满意度量表[21]测量军校学员主观幸福感中的认知幸福感程度,中文版由香港大学的MantakYuen于2002年修订[22],α系数为0.83。该量表由5个条目组成,采用七级评分标准,从“强烈反对”到“极力赞成”分别用数字1~7表示,得分越高,代表生活满意度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72。

2.2.3      积极与消极情感量表(PositiveandNegativeAffect Scale,简称 PANAS)

采用由Watson,Clark和Tellegen编制[23],邱云等修订的中文版积极与消极情感量表[7]测量军校学员主观幸福感中的情感幸福感程度。该量表包含20条目,两个分量表,即积极情感分量表和消极情感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分别有10个条目。采用五级评分标准,从“几乎没有”到“极其多”分别用数字1~5表示。该量表修订后,积极情感分量表的α系数达到0.85以上,消极情感分量表的α系数达到0.84 以上,并且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在本研究中,要求被试按照自己在最近 1~2星期的实际情况选择1个符合自己的数字,积极情感分量表的α系数为0.892,消极情感分量表的α系数为0.891。

2.2.4      军校学员感恩对象调查

为了探讨军校学员感恩的具体对象,在调查问卷中加入如下题目:“如果你有机会用感谢信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你会选择将这封信写给       。”该题为多选题,备选答案包括“党和国家”“武警部队”“父母”“队干部”“战友”“教员”和“其他”。如选择“其他”,需进一步填写具体内容。

2.3  数据处理

运用SPSS26.0 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统计方法为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为了便于分析,将感恩的三个维度的得分相加得到感恩总分,并参考Thrash,Elliot,Maruskin和Cassidy(2010)的处理方法,将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以及消极情感反向计分后的Z分数相加作为主观幸福感总分[24]。

3     结果

3.1  军校学员感恩和主观幸福感的整体情况

3.1.1      军校学员感恩的整体情况

描述性统计的结果可知,军校学员感恩总平均分为126.05±15.63,满分为165分,总体而言,军校学员的感恩水平较高。其中,剥夺感的缺失的平均分为56.18±9.83;对社会的感激的平均分为43.08±5.12;对自然事物的感激的平均分为26.79±3.85。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感恩的三个维度的平均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7.65,p=0.01),通过事后检验可知,对社会的感激的平均分要显著高于剥夺感的缺失的平均分以及对自然事物的感激的平均分。

3.1.2      军校学员主观幸福感的整体情况

军校学员的主观幸福感总平均分为0.00±2.36。其中,生活满意度的平均分为21.71±5.85;积极情绪的平均分为 33.23±6.34;消极情绪的平均分为 21.84±6.49。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积极情绪的平均分要显著高于消极情绪的平均分(t=22.820,p<0.001)。

3.2  军校学员感恩和主观幸福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特征

3.2.1      军校学员的感恩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特征

以人口学变量(生源地、是否独生、生源类型、担任骨干情况以及年级)为自变量,分别以军校学员的感恩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军校学员的感恩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在生源地、是否独生方面和担任骨干情况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生源类型方面,部队生的感恩总分(t=-4.300,p<0.001)以及剥夺感的缺失(t=-4.811,p<0.001)和对社会的感激(t=-2.807,p<0.01)得分均显著高于青年生。

在年级方面,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感恩总分(F=4.332,p<0.01)和剥夺感的缺失得分(F=5.632,p<0.01)在不同的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指出,就感恩总分而言,大一、大二学员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大三学员,就剥夺感的缺失而言,大一、大二学员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大三、大四学员,大致上呈现低年級的平均得分高于高年级的趋势。

3.2.2      军校学员的主观幸福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特征

以人口学变量(生源地、是否独生、生源类型、担任骨干情况以及年级)为自变量,分别以军校学员的主观幸福感得分及其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军校学员的主观幸福感总分在生源地和是否独生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在生源类型方面,部队生的主观幸福感总分(t=-3.936,p<0.05)、生活满意度(t=2.972,p<0.01)和积极情绪(t=1.965,p<0.05)得分均显著高于青年生,部队生的消极情绪(t=4.310,p<0.001)得分显著低于青年生;在是否担任骨干方面,担任骨干的学员的主观幸福感总分边缘显著高于未担任骨干的学员(t=1.928,p=0.55),担任骨干的学员的生活满意度(t=2.360,p<0.05)和积极情绪(t=1.976,p<0.05)得分显著高于未担任骨干的学员。

在年级方面,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在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得分上,大一学员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学员,大二学员显著高于大三学员,大四学员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学员;在消极情绪得分上,大一、大二学员要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学员;在主观幸福感总分上,大一学员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学员,大二学员显著高于大三学员,大四学员显著高于大三学员。主观幸福感总分、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得分大致呈现出大三学员低于其他年级学员的趋势,消极情绪得分大致呈现出高年级大于低年级的趋势。

3.3  军校学员感恩对象统计

为调查军校学员的具体感恩对象,对多选题的回答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总选择次数为926次。按照选择次数的由多到少的顺序,军校学员感恩的对象依次为父母(295次,占31.90%)、党和国家(188次,占20.30%)、武警部队(113次,占12.20%)、战友(112次,占12.10%)、教员(98次,占10.60%)、队干部(91,占9.80%)、其他(29次,占8.90%),“其他”包括发小、亲戚、朋友等等。

3.4  军校学员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3.4.1      军校学员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

采用 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如表1所示。军校学员的感恩总分与生活满意度(r=0.537,p<0.001)、积极情绪(r=0.499,p<0.001)、主观幸福感总分(r=0.650,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r=-0.498,p<0.001)。感恩的三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总分、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均呈现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范围在0.24~0.66之间,与消极情绪的相关系数范围在-0.17~-0.57之间。

3.4.2      军校学员感恩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

为进一步明确军校学员感恩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以感恩的三个维度为自变量,以主观幸福感总分为因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结果表明,军校学员的剥夺感的缺失、对社会的感激对主观幸福感起正向预测作用,能够解释主观幸福感45.7%的变异量,并且与对社会的感激(β=0.143)相比,剥夺感的缺失(β=0.577)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更为紧密。

4     讨论

4.1  军校学员感恩和主观幸福感现状

本研究对军校学员的感恩和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发现,军校学员具有较高的感恩水平,这与地方大学生呈现出相似的倾向[25,26,15]。同时,军校学员对来自朋友、家人的关心等社会环境中的他人的感恩程度要高于对于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等自然事物的感恩程度,这一方面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与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不同,儒家文化强调社会关系的重要性,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部队是一个高度集中、组织严密的集体,军校学员的学习、训练无不以集体为单位,与集体中的他人构建起良好、和谐的关系便十分的重要。而感恩又是构建人际交往的重要基石,感恩的“find-remind-and-bind”理论指出,感恩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形成、保持和发展,因此,对环境中的他人持有较高的感恩水平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适应集体生活[27]。同时,操龙升指出,大学生在“对社会的感激”和“对自然事物的感激”上存在个人信仰的差异,有共产主义信仰的人显著高于没有信仰的人[28],而成为一名合格军人的前提,正是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军校学员主观幸福感得分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与胡恒德、张琰和戴红的研究结果相同[29],且积极情绪得分显著高于消极情绪,这说明尽管与地方大学生相比,军队院校实行军事化管理,军校学员承担着更重的压力和负担,但仍然保持着较为乐观的情绪状态。

4.2  军校学员感恩和主观幸福感现状的人口学特点

从人口学变量上而言,军校学员的生源类型、担任骨干情况以及年级对感恩和主观幸福感有着较大的影响。

首先,部队生的感恩水平要显著高于青年生,具体而言体现在剥夺感的缺失和对社会的感激水平较高,同时部队生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水平也要显著高于青年生。部队生是指当兵入伍后从部队考入军校学习的军校学员,他们在考入军校之前往往已有两年以上的基层部队经历,而青年生则是指通过高考考入军校的地方学生,部队生的年龄比同届的青年生普遍大2岁以上,他们对部队生活更为熟悉,阅历更加丰富,在思想上、心理上也更加成熟。再加上学校的生活相比基层日常的各项训练与执勤任务更加丰富多彩,因此部队生更容易对当前的生活状态感到满足,与周围构建起更为和谐的关系,体会到更多的感恩等积极情感[30]。

其次,担任骨干的学员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要高于未担任骨干的学员。这可能因由于担任骨干的学员能够有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去表达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因此也对自己的部队生活更为满意。

最后,高年级学员的感恩和剥夺感的缺失水平从整体上而言显著高于低年级学员,大三学员的主观幸福感总分、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的得分在四個年级之中处于最低水平,而消极情绪的平均得分则大致呈现出高年级大于低年级的趋势,军校学员体现出的主观幸福感及其下位因子在年级上的变化趋势与王乾宇等人的研究结果类似。大三学员较低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可能是由于本研究施测于6月中旬,此时大三学员正面临全军院校毕业学员联考,该考核的成绩事关学员能否顺利毕业,因此大三学员整体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的高压状态。王显超、张颖和杨海指出,随着年级的增加,军校学员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挑战越来越多。高年级的学员同时要面临考研、工作分配的激烈竞争,使得他们的困惑、迷茫更多,无暇去顾及身边的事情[31],这些都可能导致他们的体验到更少的感恩和更多的消极情感。

4.3  军校学员感恩对象的特点

对多选题的结果统计显示,军校学员把对父母的感恩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中国有句古话叫“百善孝为先”,意思是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之首,一个人如果都不懂得孝敬父母,我们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同时,军校学员在感恩父母的同时,也不忘对党、国家以及部队的感激。白圣豪关于大学生感恩品质及教育现状的研究发现,在感恩对象上,大多数大学生对父母、老师或其他曾经给过自己帮助的人有较好的感恩意识,但对社会、国家、集体、自然等其他方面感恩意识薄弱[32],因此,这一结果体现了军人这一特殊职业的特点。军校学员将对教员与队干部的感激放在了最后,这可能是因为除了上课时间之外,他们与教员的接触较少,并且每一位教员往往只负责一门课程,课程结束之后与学员就不再保持联系。但另一方面,朝夕相处也不代表一定会产生感激之情,学员队干部虽然与学员们有着频繁的交流和接触,他们的关心却可能被学员视作理所当然而被忽视,又或者是由于队干部对学员实行的严格管理,容易引发学员们的逆反心理从而冲淡对队干部的感恩之情。

4.4  军校学员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军校学员感恩及各下位因子均与主观幸福感总分、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呈正相关,与消极情绪呈负相关,这是与先行研究一致的结果[33,34]。这一结果可以用扩展建构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积极情绪会拓宽个人的思维和行动模式,为个体提供更充足的资源准备[35]。感恩作为一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积极情绪,能够建构起个体广泛而持久的人际关系资源,这些资源在必要时能为个体提供充足的社会支持,帮助个体提升直面压力和逆境的能力,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以感恩的三个下位因子:剥夺感的缺失、对社会的感激和对自然事物的感激为自变量,以主观幸福感总分为因变量,进行的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剥夺感的缺失和对社会的感激能够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对变异的解释率为45.7%,并且剥夺感的缺失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要大于对社会的感激。即军校学员越是感觉到自己生活充实而富有意义,并能坦然面对人生中的挫折,越是能够感受到国家、社会和他人的支持和关爱,而不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就越能保持情绪上的乐观,并感受到更为强烈的幸福感。之所以对自然的感激之情没能起到预测主观幸福感的作用,可能正如前文中所分析的那样,军校学员的感恩观更多地受到的是来自中国传统及部队历来所重视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5     结论

从古到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就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之一,感恩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当代军校学员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道德素质。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发现,军校学员的感恩状况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在对军校学员的感恩状况进行认识时,不能直接套用地方大学生的研究结论。同时,军校学员的感恩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地带动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的增加。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军校学员作为未来战场上的指挥员,他们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着我军战斗力的生成。因此,通过感恩教育或是心理学层面上的感恩干预的方式增强军校学员的感恩意识,提高他们主观幸福感水平从而减少心理问题发生的几率这一途径不仅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在军队院校开展感恩教育工作时,应充分考虑军校学员的特色,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感恩教育措施,贯彻落实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的要求,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新型军事人才。

参考文献

[1]Emmons R R,Mccullough A E.Counting blessings versus burdens: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ratitude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daily lif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2003,84(2):377-389.

[2]FrohJJ,SefickWJ,EmmonsRA.Countingblessingsinearlyadolescents:Anexperimentalstudyofgratitudeandsubjectivewell-being[J].JournalofSchoolPsychology,2008,46(2):213-233.

[3]Nathaniel M,Lambert,Frank D,et al.Gratitud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The role of positive reframing andpositiveemotion[J].CognEmot,2012,26(4):615-633.

[4]Liang H,Chen C,F Li,et al.Mediating effects of peace of mind and rumin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gratitude and depression among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J].Current Psychology,2018,39(4):1430-1437.

[5]Hill P L,Allemand M,Roberts B W.Examining the pathways between gratitude and self-rated physical healthacrossadulthood[J].Personality&IndividualDifferences,2013,54(1):92-96.

[6]Dickens L,Desteno D.The Grateful Are Patient:Heightened Daily Gratitude Is Associated With AttenuatedTemporalDiscounting[J].Emotion,2016,16(4):421.

[7]邱林,鄭雪,王雁飞.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PANAS)的修订[J].应用心理学,2008,14(3):249-254.

[8]邱会霞.高中生感恩,生命意义和幸福感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17.

[9]张显全,刘跃宁,殷华敏.大学生感恩心理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8(10):443-444.

[10]ZhangL,ZhangS,YangY,etal.Attachmentorientationsanddispositionalgratitude:Themediatingrolesofperceivedsocialsupportandself-esteem[J].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017,114:193-197.

[11]敦晓雯,武海英,刘希平.大学生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进展,2018,8(5):8.

[12]罗利,周天梅.中学生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抗挫折能力与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4):467-474.

[13]李瑞,阳鑫,黄曼.感恩干预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感恩心理的影响研究[J].法制博览,2018(31):57-59.

[14]苗静宇,陈启山,高姜明.初中生感恩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校园心理,2013(4):233-235.

[15]惠秋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与感恩关系的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4):31-35.

[16]雷榕.自尊在军校大学生感戴与亲社会行为间的中介作用[J].武警工程大学学报,2013,29(6):63-68.

[17]栾文龙.基层官兵职业压力、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

[18]石满,赵志芳,丁新华.军校研究生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2):1353-1355.

[19]WatkinsPC,WoodwardK,StoneT,etal.GratitudeandHappiness:DevelopmentofaMeasureof Gratitude,andRelationshipswithSubjectiveWell-Being[J].SocialBehaviorandPersonality:an internationaljournal,2003,31(5):814-827.

[20]孙文刚,汪金,韩仁生.大学生感戴量表(GRAT)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1):28-30.

[21]DienerE,EmmonsRA,LarsenRJ,etal.TheSatisfactionWithLifeScale[J].JPersAssess,1985,49

(1):71-75.

[22]WangKT,YuenM,SlaneyRB.Perfectionism,Depression,Loneliness,andLifeSatisfaction:AStudyofHighSchoolStudentsinHongKong[J].TheCounselingPsychologist,2008,37(2):249-274.

[23]WatsonD,ClarkLA,TellegenA.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briefmeasuresofpositiveandnegativeaffect:thePANASscales[J].JPersSocPsychol,1988,54(6):1063-1070.

[24]ThrashTM,ElliotAJ,MaruskinLA,etal.Inspirationandthepromotionofwell-being:testsofcausalityandmediation[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10,98(3):488-506.

[25]禹玉兰,罗军,黄智,等.大学生感恩与幸福感的现状及其关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11:866-870.

[26]燕展,朱从书.大学生感戴与自我概念、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7):1110-1112.

[27]操龙升.大学生感戴状况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7):1073-1076.

[28]AlgoeSB.Find,Remind,andBind:TheFunctionsofGratitudeinEverydayRelationships[J].SocialandPersonalityPsychologyCompass,2012,6(6):455-469.

[29]胡恒德,張琰,戴红,等.军校学员主观幸福感、坚毅品质与学业倦怠的关系[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9,33(3):181-184.

[30]王乾宇,王心怡,朱志坚.军校学员组织认同、凝聚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职业与健康,2019,35(1):100-102.

[31]王显超,张颖,杨海.军校学员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8:969-971.

[32]白圣豪.大学生感恩品质与感恩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5(5):59-63.

[33]李旭,郑雪.大学生感戴水平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人际困扰的调节作用[J].南方论刊,2015(6):74-75.

[34]喻承甫,张卫,李董平,等.感恩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110-1121.

[35]IsgettSF,FredricksonBL.Theroleofpositiveemotionsinpositivepsychology.Thebroaden-and-build theoryofpositiveemotions[J].AmericanPsychologist,2004,359(1449):1367-1377.

TheRelationshipbetweenGratitudeandSubjectiveWell-beingofMilitaryCadets

LinChuyouran

Officers’CollegeofPAP,Chengdu

作者:林楚悠然

医学生感恩品质及感恩教育论文 篇3: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串联”模式

摘要:本论文根据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尝试提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串联”模式。此模式的内容有:(1)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课程应占主导地位,起到“线”的作用,把心理咨询、学生活动等串联了起来;(2)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上,以感恩教育作为主线,把大学生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问题、恋爱与适应等问题串联起来;(3)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上,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线,把传统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等串联起来。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串联;创新模式

当前,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竞争的良好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高职大学生面临着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实践性、选择性、开放性、差异性逐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正在加大。

纵观现今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模式。在姚本先,陆璐的《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与展望》(心理科学,2007,30(2):485—488)中指出,目前高校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是以下几种:1.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2.建立咨询机构;3.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4.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5.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6、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或选择性地开展必修课。在这些途径中,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工作为主,辅以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知识讲座工作的模式得到了绝大多数高校的认同与使用。在绝多数高校里,把心理咨询放在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里的中心位置,认为心理咨询发展程度决定着一个高校的心理健康体系的完善性,实际上,心理咨询虽然具有针对性与解决问题的作用,却不能起到全面而预防的功能。因此,在这种模式实施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收效甚微。每年不少大学生因为各种问题而自杀或出现精神问题。为此,我们应以高职教育理念为基础,探索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模式,力求把心理健康工作做到更好更突出。

一直以来,为了与本科通识教育区别,高职院校的课程更多强调知识的易懂性、实用性。而实际上,不论是课程教育也好、心理咨询也好,高职院校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跟普通高校相差无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实教学中,除了教材标榜是高职院校专用外,教师授课的内容、方式方法等,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没有达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效果。所以,在课程的教育上,我们应该作出内容上的创新,以达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开展形式上,我们应打破传统,发展符合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途径。为此,本文尝试提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串联”模式。

一、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串联”模式的初步框架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串联”模式包括以下内容:

1、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课程应占主导地位,起到“线”的作用。围绕课程这个中心,建立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活动。在此模式中,课程作为“线”把心理咨询、学生活动等串联了起来。

2、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上,以感恩教育作为主线,把大学生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问题、恋爱与适应等问题串联起来,也就是说在整个课程内容上贯穿着“感恩教育”的观点,使学生明白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通过感恩,达到心理健康的更好效果。

在现代,感恩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心理学家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出发,提出了感恩的认知情绪理论、情感体验理论、道德情感理论等,阐述了对感恩心理的认识,包括感恩的实质、感恩产生所依赖的条件、感恩的作用等。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3、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上,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线,把传统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等串联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学会主动学习。

(1)角色换位法。角色换位法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的实际教学运用的一个创新之举。角色换位,顾名思义,就是“师”与“生”的角色进行互换,让学生当老师参与教学过程,查阅相关资料,备课,上课,组织课堂教学等等,而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借助身边的各种资源如工具书、参考资料、网络资源等,学会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形成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自学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样的方式,能使学生在走出我们的课堂后,能独立自主地学习与思考,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人曾用角色换位法对所授课班级进行了对照实验。首先,随机抽取了2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实行角色换位法,期间,课堂气氛活跃,互动频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牢固,教学效果很好。在对照班中,我们采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差很多,尽管授课教师不断运用各种贴合学生生活的实际例子,但学生依旧睡觉、玩手机或查看其它课外书。随后,我们用简易问卷对实验班与比照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对课程的参与程度有明显差异(p<0.01),实验班学生的平均参与率达到96.34%,而比照班的学生平均参与率只有61.71%;实验班与比照班学生在知识的理解程度上也有明显差异(p<0.01),实验班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度上平均值水平达到93.23%,而比照班学生的知识理解度平均分值水平只有58.87%,另外,实验班与比照班在对教师的满意度上也有差异。这些数据均表明,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运用行动教学法远远优于传统讲授法,而其中“角色换位法”更能将学生课堂积极性与知识摄入两者完美融汇在一起。

(2)角色扮演法。以心理剧和角色扮演的形式,把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呈现出来,要求学生自己写剧本,可亲自参加演出和扮演,也可作为旁观者去内省问题的根源。例如,学生宿舍人际问题、恋人之间的争吵、沉迷于网络等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生在表演的过程当中,会反省自己是否也存在这些问题,也会与教师商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便可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调查分析法。为了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提高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们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有关大学生心理方面的调查。

以上这些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能力,拉近了与教师的距离,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4、在课程的考试模式上,以“学生的日常评价体系”为主线,把传统的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形式串联起来。我们应以学生平日上课的表现和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为评价标准进行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有效地考核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程度,还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二、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串联”模式的步骤

1、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结构。全面整合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下的各种方法,突出课程教育的普遍及预防性作用。

2、加强对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根据社会需求,着力培养高职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潜能;着力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

3、整合课程内容,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线,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将素质拓展训练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将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结合起来,将灵活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案例结合起来。

4、灵活地分配师资。要建立一支配置合理的心理教师队伍,对专任教师、任课教师、实训教师、兼职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育、潜能开发、危机干预等内容的定期培训和专题讲座。

讨论:

1、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数据的支撑力度不够,在考核课程的适用性上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尽管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设计了简易的问卷来调查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但问卷的信度及效度没有得到充分论证。往后,我们将加强对学生各种数据的收集,经过科学的分析、统计来验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串联”模式的有效性。

2、在本研究中,我们对课程内容的改革上研究不充分,应加强对国内外各种文献的学习与研究,将感恩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

(作者单位: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华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与途径.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 20(4)

[2]姚本先,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心理科学.2007 30(2)

[3]李玉春.[六边形]模式: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必需

[4]廖桂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研究.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9(5)

[5]华利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中国健康教育,1999(11):77.

[6]朱美燕.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的构建[J].教育探索,2006(8):94-96.

[7]韦林.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6(8).

[8]易晓敏,李燕.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系统思考.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 17(4)

[9]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教师教育研究.2006 18(3)

[10]王玲.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对策[J].前沿,1995,5:41-42

[11]马建青,王东莉,金海燕.大学生心理卫生课程十年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1997,2:79-82.

[12]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2.

[13]杨眉等著.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14]俞少华,张亚林,罗爱兰,胡凯.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 17(4)

[15]陈林庆,石澳宝.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中国临床康复.2003 7(21)

[16]肖永春,刘明波,高山川.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分析.复旦教育论坛.2005 3(2)

[17]崔景贵.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J].高教理论与实践,1999,(4):56-57.

[18]梅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19]高清平,袁也丰,万爱兰,郭明. 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身健康状况的影响.江西医学院学报.2005.45(6)

[20]黄慧,汤礼深.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坊的程序. 大众心理学.2001(6)

作者:蓝滢

上一篇: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策略论文下一篇:房地产开发视域下低碳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