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内容的整合

2022-08-05

第一篇:初中教学内容的整合

初中英语听说读写教学的整合策略

【摘要】初中英语教学是通过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并获得初步的英语交际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其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初中是学生正式接触并系统学习英语的阶段,也是学生英语水平即将出现分化的阶段。本文综合论述了初中英语听说读写教学的整合策略以及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期对初中英语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英语 听说读写 整合策略

初中英语的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打下牢固的英语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英语学习方法,特别要着重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培训,在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水平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培养上述四项英语基础能力,加强四者之间紧密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从而推动英语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提升。

一、初中英语听说读写的整合教学模式与常规教学模式的不同

常规英语教育受应试教育的桎梏,过度追求高分,部分英语教师只注重学生读写方面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听说技能的培训,导致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比较低,类如会看不会听、会写不会说等现象频现。初中英语听说读写的整合教学模式就是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这四方面的技能,通过对英语教材以及教学方式的整合,将这四个方面的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同时改变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改革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摆脱陈旧的英语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

二、初中英语听说读写的整合策略

1.先听后说,听得懂是基础,培养学生听的技能。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听力的技能培养应该放在首位,因为听力是学习其他三种技能的基础,只有听懂了,学生才有了会说、会读、会写的基础。培养学生听力的方法如下:首先,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最主要的方式,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语法以及词汇知识的积累,还应兼顾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要用英语多读,多说,以此培养学生的听力;其次,要开设专门的听力课,给学生讲解英语语音技巧和理解技巧,让学生了解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发音的不同,以提高学生听的能力;再者,要反复让学生听一些听力材料,学习里面的语音与音调,培养英语语感。

2.口语训练,培养学生说的技能。“说”是建立在听的基础之上,是有声语言,是英语口语交际的最主要方式。培养学生“说”的技能的措施如下:(1)依据英语教材,对学生进行“说”的技能培训。英语教材中给学生提供了许多说的机会,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材资源来开展丰富多样的口语训练;(2)开展丰富有趣的英语活动,在此过程中练习说的能力。可以通过开展演讲比赛、课前演讲或者上课之前英语汇报班级、天气、值日状况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创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气氛,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开口说、勇于开口说;(3)在学生开口说英语时,教师与同学要耐心的听并给予鼓励,不必刻意强调学生在语法和结构上的错误,要提倡重在参与,即便在纠正错误也应注重方法,增强学生说英语的信心。

3.阅读训练,跟读、阅读、朗读、解读,培养学生读的技能。阅读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改变思维,是修身养性的益智活动,阅读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如下:一是提高学生的词汇量。词汇量是影响学生阅读的主要因素,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格外强调对词汇的学习,可以通过速记、科学记忆、谐音记忆以及分类记忆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单词记忆;二是对阅读文章的段落、语句进行结构分析,锻炼学生翻译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阅读后写简评的习惯,并由教师进行批改和提出建议;四是选择适合学生的读物,通过跟读、阅读、朗读、解读等方式,增加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4.写作训练,总结听、说、读经验,培养学生写的技能。(1)提高学生的写作意识。学生学习英语时,往往认为写作并不重要,通常是敷衍了事,甚至因为英语写作比较难就不写,导致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缺少实践练习而难有进步。写作是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手段,要想提高英语的综合水平,就需要多写作;(2)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口语训练以及听力的培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写作,逐步积累语言知识,稳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三是采用互批或集体批改的方式,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通过互批或集体批改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写作潜力。

三、初中英语听说读写教学中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1.在进行听力训练前,不应该再进行词汇的扩展,词汇的扩展应该在听力课之后进行,听前要让学生学习教材中的新语言知识,以便学生进行理解。同时,听前的活动时间不宜过长,但要紧扣听力教材,避免一边看原文一边听。

2.教师进行英语“说”的能力培训时首要确保自身发音准确,要耐心地用英语和学生进行交流。第三,在进行阅读能力培训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第四,写作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写作的规范性,写作内容要多样化。

初中英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教师教学应紧密围绕此四项技能展开,切实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让英语真正成为学生的交际语言,进而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自如的运用英语。

参考文献:

[1]曾祥平.初中英语教学要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16).

[2]王丽君.初中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策略[J].学周刊:C,2013(11).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机整合

“生产工具的革新往往会引发生产力的革命。”这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和必然规律。作为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长期以来沿续的是“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唱到尾。”,这也是对传统历史教学最真实的写照。这种教法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课堂教学容量小(教师需用大量的时间描述情景、写板书等)、学生负担重、效率低下、枯燥乏味(因无法直观感受,而只能更多地死记硬)。近年来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这为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实践证明,“多媒体”进入历史课堂后,明显地节约了学时间,减轻了学生负担,增加了教学容量,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自从多媒体进入课堂,作为历史教师的我,深切的感受到:多媒体运用于历史课堂有着其他许多学科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历史资料异常丰富。实物的、文字的、图片的、音像的,数不胜数,这为我制作多媒体课件提供了大量的多种多样的素材和资料。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有“两个有利”,现将本学期的实践和体会,做一下总结:

首先,多媒体技术运用,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老一套教法不仅学生学得枯燥,同样教师也教得乏味。现在,从白发苍苍的老教师到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在开发多媒体课件上奋力开拓,乐此不疲。有的教师为了制作出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晚睡早起,到处查阅,寻找所需资料。以开发多媒体课件为契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事业心、奉献精神和潜在的创造力都迸发出来。我本人在学校组织的教师计算机技术培训中,学到了许多未知的知识,并学会了简便、使用的幻灯片课件制作,自己不仅获得了制作课件的成就感,而且越作越乐于去做。遇到技术上的问题,也愿意向年轻教师请教,虚心学习。学会制作课件,是我这学期的工作中,收获最大的一项成就。

其次,多媒体技术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现以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新航路的开辟》一目为例,谈谈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新航路的开辟》在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以前讲授本课内容的传统方法是教师在讲述内容时将历史挂图或地图册及课本上的插图适当运用即可,但本课地理知识及概念较多,学生始终印象不深、理解不透、模棱两可。而我现在借用多媒体讲本课内容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对一些地理知识及概念的掌握通过感性认识的方法取得了突破,效果非常理想。如讲述“资本主义萌芽“一目时,只需用鼠标点击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屏幕上一清二楚,学生一目了然。在介绍四位航海大师时,为了加深同学印象,鼠标点击一个出来一个,教师根据每位航海家的特点,点评为:健壮的迪亚士,老成持重的达·伽马,温文尔雅的哥伦布,粗犷的麦哲伦,学生觉得生动有趣很快识记四位人物。

经过实践,我认识到: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结合,无论对教与学都大有好处。运用电教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带着好奇心情、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更为稳定,使课堂教学也更加生动活泼,达到寓教于趣乐之中,短时高效。

在讲述他们的航海路线时紧紧抓住历史教学的特点:即与地理知识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地图。因此,此目运用动画效果(flash)配上解说,在一幅世界地图上将每位航海家的路线标示得明明白白,学生对方向、对地图有了准确地把握,这是以往上课所无法相比的,而且就此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西班牙与葡萄牙两国所支持的航海家的航海各有什么特点,看着地图学生能迅速地观察出西班牙往西开辟新航路,而葡萄牙则是往东开辟新航路的,这为讲下一目两个国家所建殖民地的分布又埋下了伏笔。最大的收获还在于学生对四位航海家所到的地方,好望角、美洲新大陆、麦哲伦海峡都有了深刻印象,这在处理教学重难点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完全得益于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多媒体功不可抹!

通过以上事例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多媒体辅助教学最大优点之一便是摆脱了以教师抽象描述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生动直观的图象及恰到好处的解说、说明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的思维能力及创能力,并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了一个极好的结合点,有效地避免了以前历史教

学中那种枯燥、乏味的弊端。本节教学获得了圆满成功,许多同学对四位航海家所开辟的路线印象深刻,甚至是终生难忘的;而对教师来说,不但很好地完成了原定教学目标,又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素质,真是“一石多鸟”。

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运用于历史课堂毕竟是“辅助”教学,所以我们在制作课件及运用时,首先要想到教学效果,这是制作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离这一原则。既不能滥用多媒体,也切忌在制作课件时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喧宾夺主,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整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依靠一张嘴、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来完成。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其主动性、创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系统介入学校教育后,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作为教师就必须有效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促进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学目标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那么怎样做才能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尽量大地发挥

信息技术的优势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发挥信息技术的资源优势,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源泉,学习的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条件。初中生的形象思维丰富,他门对具体、形象、生动、鲜明的事物最感兴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正可以给学生造成以上的情景,因此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浓缩时空、超越时空、声像结合,犹如身临其境,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的美国的南北战争时,利用课件及多媒体影像讲述、介绍南北战争前美国种植园里落后的野蛮的黑人奴隶制,黑人奴隶被奴隶主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着,他们只不过是一个说话的工具而已。由于奴隶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最终爆发了南北战争,而战争后期正是林肯政府解放黑人奴隶扭转了战局,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学生在上课时通过多媒体目睹了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奴隶当然对奴隶主产生极大的痛恨与仇视。而当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时,他们不但自由了,并可以参加到北方军队与南方作战。当我上课时提出了下列问题时“你说他们谁不去参军呢?谁作战不勇猛呢?”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这时的效果那就显而易见了。所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其积极思维,强化其记忆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观材料。

中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感性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媒体演示,可以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通过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动与静、整体与部分、外表与内观等多方面的相互转化,使历史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均能清晰而形象地显示出来,促使学生知识的迁移,形成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

例如,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为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在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我剪辑播放了电影《甲午风云》中的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殉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彻底战败。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号称亚洲第

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等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丰富的影像资料和积极的引导,促使学生原有知识的有效迁移。

再次,以信息技术为契机,努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历史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之一,如何上好历史课,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望,是许许多多历史教师长期探索的课题。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进入现代化教学时代,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得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可能。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别出心裁而富于创意的课程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营造情趣盎然的教学氛围,而计算机的辅助参与和应用,更进一步地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欣赏到更美好的物象,为其审美素质、思维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例如,在讲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的诸子百家时,我们就利用播放诸子百家影像及他们的代表的各自思想、学派等的整合文件,让学生初步认识他们的各自思想和代表,然后在再让各小组进行讨论,并选派小组代表上台扮演各个学派的代表任务,并利用各自学派的思想进行辩论。通过教师的精心的设计、学生精彩的表演,丰富了课堂学习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接触历史生活,打开了学生想象的心扉,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情感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领悟了这节课的知识。这样的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也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反之,那种千篇一律的泛讲空讲,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最后,利用好信息技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由于教师把相当一部分时间用在板书上,以致于教学时间过多,课堂40分钟,讲课30分钟,留给学生的时间只有10分钟。10分钟内要消化30分钟讲述的知识,其困难可想而知。课堂上掌握不了,无疑就是增加学生课外负担;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学生被束缚在书本上,限制了个性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使用多媒体教学,我们若把复习题或上节课的重要内容用PowerPoint等工具制作成动画幻灯片,用多媒体播放出来,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给学生以极大的吸引力,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这就比口述或板书要优越。特别是教学一些以自学为主的课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同时把问题以设问、选择、填空等题型投影出来,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自学自然有了学习目标。虽然课前把问题写在黑板上也一样可以节约时间,但不能长期保留。而用计算机制作的幻灯片软件不但能长期保存,还

我们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要注意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注意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 ,不能滥用现代信息技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技术辅助教学是初中历史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许多优点,但它也不是万能的。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却走入了这样的误区:即现代信息技术成了课堂的中心,不论教学内容是否恰当都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学生不断地接受视觉、听觉上的刺激,课堂上热热闹闹。可是学生就象一台机器,被动地接受现代信息技术这台“机器”的“灌”。其实,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并不是制作了新奇生动的课件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认为:从头到尾地演绎课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很难突出教学重点,浅化难点;教师在课堂上成了一个单纯的首尾兼顾的机器操纵者,看不到其教学机智;而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且很难在稍纵即逝的信息中把握一节课的知识结构、线索及要达到的目标。如果教师教育观念不更新,不论内容是否适合,一味追求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就会“穿新鞋,走老路”,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为旧式的教学服务,变“机灌”代替旧式的“人灌”,让现代信息技术只起到电子黑板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技术只有“适时、适当、适度”地加以应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注意多种新教学手段的交替使用,以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如除电脑演示外、还可利用实物投影仪在幻灯片上写板书、写副板书;或直接把课本上的人物、实物、地图、表格、史料和课文内容投影到大屏幕上,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记忆的效果;利用录音机放一段轻音乐以调节课堂气氛,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有,设计现代信息技术课件时,应注意声音文件、视频文件、图片文件和文本文件的结合问题。声音文件不宜太多,应以轻音乐为主,注意音量的控制;视频文件也不宜太多,以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准;图片文件应与文本文件相结合,色彩不宜太鲜艳,以免分散学生对文本文件的注意力。也不要太简单,太简单了会显得枯燥,吸引不了学生。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密切结合,配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技术辅助初中历史教学是以计算机为主要教学工具的教学。但计算机毕竟是机器,在教学过程中它不能代替人类进行所有的工作,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因此,现代信息技术技术辅助教学必须与传统的、常规的历史教学密切结合,配合使用,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课件的数量或质量,而忽视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更不能使两者脱节,或互相排斥。如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采用讲述法、谈话法、阅读法、集体或个别提问学生、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划课本等传统方法。此外,教师要注意发挥身体语言的应有作用。如使用抑扬顿挫的声调,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配合课文内容的手势,,更可以摆脱麦克风的限制,直接走到学生中间边走边讲,用眼光与学生接触,就好像与学生在平时聊天一样,给学生以亲切感,以提高和培养教师与学生的感情。总之,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注意不能完全没有教师的板书。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知识的一些重点,教师往往会把它板书在黑板上的某个位置,以便学生在整节课中有所参考。优秀的板书能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概括性、合理性、持久性、完整性、操作简便性等特点。这样的板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思维,同时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虽然运用CAI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在教学中也具备“板书”的功能,但由于它的画面经常变动,“板书”具有短暂性与局部性,因而它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板书的功能。

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注意节奏,合理安排,避免哗众取宠、走马观花。讲课时应注意电脑课件演示的速度和时间控制的问题,要合理安排。因为电脑课件演示的速度太快

了,会导致走马观花,有些课本没有的需要记下来的课外知识或学习方法,学生做笔记时来不及写。所以在课件设计时应注意留足给学生记笔记和思考问题的时间。但又要注意课件演示的时间控制问题,不要影响教学的进度。现代信息技术所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不利于实现师生互动。教师的精讲、点拨以及学生的讨论都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连续演示中被挤掉了。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来的信息,学生要不停地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适应,来不及对知识内容做深入细致的思考,事实上他们真正参与课堂的机会被现代信息技术剥夺了。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技术辅助教学,恰到好处地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抽象的限制,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体性,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数学的联系将更加密切。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计算器)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不仅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理念,也为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那么,如何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实现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下面谈一些我的尝试与探索。 典型案例:

案例一:在七年级上学期“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中,我设计了一个动画。第一个场景:牛顿在树下看书,有一个苹果落下来,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第二个场景:一位王子在树下看书,有一个苹果落下来,王子负伤严重。在学生的大笑中,第三个场景出现:王子抬头,树高耸入云„„。这里,夸张的动画强化了由两个变化的量所引起的喜剧性的反差,使学生在笑声中一下子就捕捉到研究的主题。对量的变化有一定的认识,作为难度较大的函数知识的初步介绍也给学生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案例二:在七年级数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我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三角形内角和》课件,教师在课件中将要发现的对象“内角和的定义”、“怎样

计算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内角的概念”、“如何求三角形的未知内角大小”等隐藏在精心设计的、循环渐进的教学情境中,并放置在教师机上,由学生通过网络来访问,让学生独立探索。学生利用各种数学软件进行实验、猜测、推导、论证,由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教师帮助学生共同完成以上问题,并加以整理,然后教师启发性回答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一来,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体——“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和三角形内角求法”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使他们都能够体验由数学概念、公式、思想、方法等的发现、发明和创造所带来的快感。

案例三:抽象性和严密性是初中数学的特点之一,而这也是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发挥这些因素的作用,离不开大量的感性认识。因此在一些概念知识的学习上先列举大量的实例或者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获得感性知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在初中数学第16章《轴对称图形与等腰三角形》中,我设计了一个教学活动——“美在哪里”。我采用了Powerpoint2003软件展示了生活中大量的轴对称图形,学生欣赏这些图片的同时让他们寻找这些图片美在哪,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有了感性认识。我选了一张蝴蝶的图片,并对它进行了形象的分解,引导学生得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这样就由感性认识转到了理性认识,学生经历了观察——分析——讨论——总结,逻辑思维也就得到了锻炼。

案例四:九年级上册第23章二次函数的性质是初三阶段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并能熟练掌握二次函数y=ax2+bx+c的性质。我采用了《几何画板》软件来探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形象直观。本节课上我先让学生利用基本方法和步骤在草稿纸上画出二次函数y=2x2+3x+7的图象。这是学生能掌握和理解的基本方法。接下来我再利用几何画板将参数a,b,c输入

2,3,7。将电脑上所得的函数图象与学生自己所画的图象进行比较,进而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当然,本节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并不是函数图象而是让学生清楚明白地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我在“操作类动作按扭运动参数的属性”对话框中,将参数a变化由“2到-2”,引导学生观察图象不同的变化。这样学生便能非常清晰直观并迅速地观察出函数图象不同的变化。“参数h变化和参数k变化,图象分别会怎样变化?”我将这一问题抛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发现与总结。这节内容我就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几何画板软件的帮助下,将参数改变而引起图象的改变的动态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种动态的模拟不仅解决了数学教学中的难点,让学生感受到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主要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案例五:虽然数学课程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但同时也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例如,在与学生学习七年级下册第6章《实数》时,课前将学生分成3—5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查找有关二次根式,有理数、无理数的相关历史史实,并将查到的资料整理后在班上交流。我也适当的补充一些有关二次根式,有理数、无理数的轶事或趣闻。在学生正式进入二次根式,有理数、无理数的学习前就对古代毕达哥拉斯、笛卡儿等数学家及《几何学》等著作均有了解。在整个新课学习前的准备活动中,学生对古代伟大的数学家肃然起敬,从而对数学这门学科有了新的认识。又如在八年级下册的《频数分布》这一节中,对“空气质量情况调查统计表”的学习中,我先由学生上网查找国家环保局公布的《空气质量级别表》,然后将所给的数据归到各个等级。同时还将各省市的污染情况利用网络查询数据,算出空气质量的分布情况。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提高了环保意识,培养了良好的道德情操。 我的反思:

当然,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服务教学时,应讲究科学有效地使用。虽然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能够扩大师生的信息量、题量,但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始终要起到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的介入应体现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而不只是教学内容数量上的增多,手段上的新颖,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知识发生、发展的播种者及浇灌者,更应是学生处事的模范。灵活的应变能力,严谨的求学态度,严密的逻辑思维,这些都要靠师生之间的心灵感应,靠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感互融,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们不应让 “人机对话”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否则,现代媒体成了教学机器,教师成了键盘手。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是极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发展个性。

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不求时髦,但求实用

课件的运用应整合于课堂教学内容之中,针对以抽象思维、逻辑推理为培养目的的数学教学,课件中存储内容要精练,画面要简洁,讲解和推导应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完成。为帮助解决数学中数形结合的难点,理解抽象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的数学思想,我们认为,应根据数学自身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将课件设计成一些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模块,让老师能按自己组织教材需要,针对各自不同教学思路,灵活调用各模块里的内容,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表现自己的教学风格。 3.微机教室应成为数学教育的理想场所

在人手一机的微机教室,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发现、研究问题,在网络中查找数学资料,形成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再把学习数学看成负担,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享受学习

数学的乐趣。学生直接动手操作,使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更有助于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就是要把信息技术的信息资源、教学方法、内容、过程结合起来,有机统一在一个时空平台上,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由于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动画模拟、反馈、个别辅导等,使其具有巨大的内在潜力,形成良性循环,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把它作为促进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使各种资源、要素、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集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给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学习方式,必将影响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模式,将成为学校数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的形象生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

3.张振安/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之我见(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4.钱炎/寻求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结合点(数学教学通讯200

6、3);

5.王秋海/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技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四篇:初中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相应的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学也不例外。由于我国新课改政策的不断深入实施,这对我国初中生物教学水平提出更好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教学环境变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初中生物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进一步促进我国初中生物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在此,本文悬着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信息技术;整合策略 0.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飞速变化,相应的教育领域逐渐向信息化发展的方向进行迈进。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普及度较高的信息技术,与我国教育领域之间整合情况较为常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往往以一种辅助教学的形式存在,它的存在不断推动了我国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教学方法的改变。初中生物作为初中课程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更需适应当前教学形势。信息技术作为有效结合声、图、视频、文字结合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适应初中生物教学活动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在此,本文选择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1.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意义

实践证明,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初中生物教学方式改革的发展方向,对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推动作用。 1.1推动初中生物教学方式创新

在进行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是一种以辅助教学的模式出现的,这一辅助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初中生物教学方式的改变,让传统教学方法不在局限于课本上的教学或是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通过计算机技术或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逐渐转变为生动形象的只是表现形式。在初中教学体系中,生物作为一种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学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进行生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是较好的进行知识的虚席,必须对相应的知识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相关的生物知识通过图片或是视频的方式表现出来,充分推动了我国初中生物教学方式的改革。 1.2降低学习难度

在初中教学体系中,生物知识还是较为抽象的,若是教学仅仅只是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对相应的知识很难进行理解,这导致在课堂上学生无法进行相关知识的掌握,进而导致学生学习难度的增加。例如,在进行微小生物或是细菌观察的时候,若是仅仅只从个人的实验观测,学生很难得出较为精准的结婚,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相应的知识点以图片或是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较为直观的进行观察,从而不断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1.3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降低学习难度之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获取相关信息之后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以及分析,从而能够独立的操作计算机进行问题的解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除此之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教学方法的改变,势必会改变学习方法,在以信息化为基础,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2.初中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

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针对现阶段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整合措施,主要内容如下。 2.1根据教学要求,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

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习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利用相关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进行相关知识的探讨。在进行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布置相应的实践任务,在学生学生开展相应的只是探讨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或是直接向教师进行请教,例如,我们在进行传染病的研究时, 围绕生物课本内容,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资料的采集,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引起传染病的原因、传播途径以及有效地预防治疗办法。 2.2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信息平台

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并结合现阶段新课改政策的研究,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要根据教学的需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相关专业素质的提高。除此之外,学校的相关管理部门应该搭建信息平台。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必须进行信息平台的搭建。通过信息平台的搭建可以将相应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源都上传到这一平台上,让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在这一平台上,学生还可以进行自主学习,若是一旦遇到学习上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在线交流系统进行咨询。通过这一信息平台的搭建,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能积极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以及知识面的扩展,从而积极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 2.3确定学生主体地位

通过分析发现,现阶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教学方法的改变,这两者的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水平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明确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所有的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从而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3.总结

通过上文对这一课题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进行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两者的整合,不仅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有利于推进初中生物教学方法改革,因此,我们要重视这一方面的研究。在此,本文针对现阶段初中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际情况,从而提出以上相应的整合策略,希望能够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国成. 试论如何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科整合的切入点[J]. 生物技术世界,2014,04:162.

[2]陈泽芬. 新课程理念下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J]. 生物技术世界,2013,07:100.

[3]张莲伟. 教师的理念与技能: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主要影响因素[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1:83-84.

[4]钱天平. 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整合的模式和策略[J].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2:73-76.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

山南镇中心学校 毛玉峰 E-mail:myf8583@163.com

关键字:网络互动 物理学习资源库 自主性学习

信息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导致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个性化。面对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物理教学应重点放在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问题上,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工具层面上,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形成教学模式,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物理教学的彻底变革。通过学习

觉得如下较为有效:

一、物理教学中的网络互动教学

网络互动教学模式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的体现,一个方面在课前的准备(包括教学设计、资源准备、课件设计等)上,另外一方面在于上课时对课堂的控制。而网络互动本身又存在多种互动类型,其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创新是模式转变的亮点与难点所在。

1、课前准备

实施网络互动模式,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与更有意义,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备好课本,而且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资料用以制作网络课件,这些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等,在计算机的控制下有机的整合起来,运用到局域网中得到高速的传输,。教师的教学思想与设计要在课件的制作中体现出来,对学生在利用网络课件上课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作出适当的预测,并且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对课件进行精心的设计。传统物理教学的课前准备在某种程度上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因为物理课本身的原因,真正要求学生参与预习和备课,和教师一起做好课前准备。同时网络氛围下,教师可以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资料的搜集与材料的整理与加工,在参与的过程当中不知不觉的对新知识已经有

一定了解。

2、教学控制 网络氛围下,物理教师对教学的控制有很多方法。首先,利用网络课室操作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对遇到困难的学生及时提供帮助或帮其寻找学习的伙伴,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及时补救。其次,利用自制的课件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的中心内容自主探索,进行合作学习与讨论,提出学习目标与课堂作业要求等等。第三,及时反馈信息,让学生尽快了

解老师对学习的评价。

3、互动表现

(1)师——机——生互动:师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通过计算机进行知识、情感、思想等多维多边的教学互动。物理课用得最多的方法之一——讨论法,在网络互动的模式下通过BBS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共同讨论,提出各自的看法、疑

问等等,发挥得淋漓尽致。

(2)师——机互动: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活动或将文本教学资源通过计算机技术转化为网络教学资源的活动。具体表现在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准备活动以及上课时教师通过计算机监控学生学习和演示教学内容。

(3)生——机互动;学生个体利用计算机进行网络化学习的活动。学生群体或个体间通过计算机进行网络交互学习活动。主要体现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由浏览网页进行自主探索的活动。在物理课堂中,网页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以文字、图片、声音、电影视频等形式出现的知识内容、目标检测、信息反馈、在线咨询等等,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角的学习主题地位。

(4)跨学科互动:教师或学生的个体或群体通过计算机同时进行多种学科内容学习的网络学习活动。网络氛围下物理与语文、计算机(劳技)等学科的跨学科活动,结合得自然而又不失物理的特色本性。

(5)远程互动:教师或学生的个体或群体利用计算机进行远距离的网络学习交互活动。网络物理课在发展的道路上应该走到的一步:实行远程辅导与重复

学习。

(6)社区互动:学校与学校小区周围的社会成员利用计算机进行网络交互活动。模拟:其他班的同学与其他老师在其它课室的电脑上联网进行共同的学习

与探讨。

4、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的运用,必将使物理教学发生以下变化

(1)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体现建构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中更能

让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2)教师角色的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引导者与组织者,充分发挥其主导

作用。

(3)学生地位的转变,从参与学习到主动的学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适应

能力与学习能力。

(4)教学媒体功能的转变,由黑板(粉笔)到幻灯机,到电脑单机,到电教室,到网络课室,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逐步整合与完美的过程。

二、初二物理网络互动课例

初二物理第九章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教材材内容分析

课题: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课型:网络课

2、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课是第九章第一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数字信息进行处理,最后

得出正确的杠杆平衡条件。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对杠杆平衡的条件提出猜想与假设

是本课学习难点。

3、对象分析

由于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形成了一些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的定式,学生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参与意识不够强。但经过半年多的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已有了显著提高,他们基本养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习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猜想与假设;会对获得的数字信息用变量控制的方法进行处理。

4、教学目标设计

(1)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数字信息进行处理,得杠杆平衡条件。

(2)体验、经历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想象能力和协作

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5、教学模式设计

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以学生为主体创设特定的情景,适用网络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网络氛围下进行合作学习。在教学策略上主要采用学生活动→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验证的探究型教学模式。

6、课堂设计

A、学生活动:制作杆秤

1.学生了解和使用杆秤

2.学生分组制作杆秤。

(1)学生每两人组成一小组,并讨论杆秤的制作方案。

(2)学生在班级内交流各自的制作方案,通过大家的相互补充,最后各组

总结出自己认为是最佳的制作方案。

(3)每组学生制作一杆杆秤。

(4)每组学生用自己做的杆秤去称一金属块的质量,并将结果通过网络发布出去,并投影到大屏幕上。最后教师将每块金属的实际质量也投影到屏幕上,

让学生们进行比较。

(5)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制作成果,大家为成功的制作喝彩。

B、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

1.发现杠杆的平衡跟力、力臂的大小有关。

教师引导:"刚才的活动中,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当有学生答到:"杠杆平衡时所挂物体越重,秤砣离提钮的距离就越远。"这时,教师引导问:"所挂重物不同,实质是什么不同呢?"学生悟道:"是力

与力臂不相同。"

(让学生自己概括 出所感知的知识内容,有利于进行开放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并能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不是让学生测量、计算、得出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如何想到杠杆的平衡跟力、力臂的大小有关,进而猜想与假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提出猜想与假设。

教师问:"杠杆平衡时,力与力臂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请大家讨论。"(学

生讨论)学生有如下的猜想:

"杆秤也是一种杠杆,它有支点、力和力臂。"

"所挂物体越重,秤砣离提钮就越远,杠杆平衡可能有:F1+L1=F2+L2。"

"如果所挂物体加重,不移动秤砣,而在秤砣下加重物,也可能平衡,我认

为它可能满足F1L1=F2L2。"

"我想: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跟速度、密度一样,是比值的关系,即

F1/L1=F2/L2。"……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猜想出它们之间可能有的关系。这一阶段体现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先猜想,再操作确认,培养不生主动探

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C、实验验证

教师为学生准备的实验器材有:杠杆、钩码、铁架台、刻度尺

第一步:学生自由组合,完成实验。

第二步:学生将实验取得的数据,填写到电子实验表格中

第三步:学生将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通过计算机网络发布出去,并投影到大屏幕上,教师随时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出了杠杆平衡的条件。

最后一阶段,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探究任务,体现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

D、课后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了么?

2、你了解了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方法了吗?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小结本节主要知识及学习活动,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习惯,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针对物理网络互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物理学习资源库,

方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学习资源是学习者从事认知活动所必需的知识准备和意义建构的基本信息源泉。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型的学习资源,它可以采用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构成网络课程等信息资源,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电脑网络上,供不同的使用者在不同的地方自主选择使用。在这样的学习化课程里,知识的物质载体不再是传统的书籍,而是信息化的互联网络。为此,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学习资源库可以包括以下三种层面上的学习资源库群:

单元资源库群。按照单元知识点的要求,我把相关的学习资料收集整理成电子文档(如文本材料、HTML页面等),然而发布到学校的局域网上。

这样,由一个个单元的电子文档有机地构成了庞大的信息资源库群,作为学

生的学习资源使用。

远程资源库群。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丰富,却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网络服务器上。为了方便学生的查找以及资源相对归类集中,教师可以在单元资源库群的基础上运用"链接"(Link)技术,把相关的网络信息资源联接起来,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些链接方便地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另外,学习者还可以通过智能化的网络搜索引擎(如雅虎、搜狐等)检索到更多的信息资源。

整合资源库群。整合资源实质上是一种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使分化了的学习资源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学习资源载体形式,这是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载体形式。它包括了对学习资源内容的整合还原、有机联系以及资源的有序排列等方面。学习资源的有机整合,可以是相邻知识系列的整合,也可以是性质相近学科知识的整合(如物理、化学等等),基此认识,我们可以采用(web)页面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来实现基于网络智能化平台的整合资源库建设,使相关学习资源有序地排列起来,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从而有利于学习

者的知识建构。

初中物理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的作用与思考

吴江经济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

许卫平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物理学科的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不是被动的融入,而应该是高层次的主动适应,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一种高度的和谐与自然,最终实现学习者学习效率、积极性、主观性等方面的改善。根据本人多年来教学经验,运用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学科整合,应该能够摆脱这种尴尬局面。通过教学实践,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能够起到以下几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优化教学效果,控制教学节奏

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网上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质。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例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 )教育资源库物理学科、中国物理教育网等可谓是一间完整的中小学数字资源库,它为我们提供了同步教学、优秀课件等多种资源,且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通过下载这些优秀课件、优秀习题再作进一步的组织、加工就能设计出适合自己风格的课件来。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与物理学科整合,不但深化了物理学科教学、加大了学科信息容量,而且提高了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率。如,在讲解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原理时,空洞的理论很难让学生理解,这时,完全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的模拟制作让学生有非常详尽的了解,对于这样的课堂教学,还会有学生觉得枯燥么?

再者,利用多媒体技术代替某些演示实验的操作,还可以有效的控制课堂节奏,因为物理实验的很多因素可能会导致实验现象的不明显,实验时间的无法控制,而多媒体课件则完全避免了这些可能的因素,使教学时间能够有条不紊的安排。有些需要十分钟才能出现明显物理现象的实验,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瞬间实现,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进入网络时代后,

二、设置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与乐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利用实验课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结论、实验步骤,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完全掌握产生实验结论的过程。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如人意。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 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实验,则可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阅读教学内容,也可以从中听取与课堂教学相关联的声音信息,观看实验过程以及原理。这种新的信息形式打破了沉闷的学习气氛,改变了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信息,产生学习的兴趣与乐趣,主动、及时地获取信息,集中注意力,激发表达欲望,与教师形成互动,而不再是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者。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赋予的新的表达方式。

我在讲解“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这一章节时,利用Flash课件,使学生能够听到水流声,能够感受到气势磅礴的长江黄河所产生巨大的能量,带动水轮机转动发出电来,使没有见过大型水电站的农村学生也能认识到水电站的运转过程,以及我国在水资源利用上的成就。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但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了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水力发电原理,也让学生很好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节约水资源的必要性,教学内容中的“如何充分利用水资源、如何节约水资源”就自然而然的被学生自己提出。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才是真实的,贴近生活的,学生主动要求接受的。

三、实现全员参与,实时效果反馈

多媒体技术的参与,决定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互动的、全员参与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能让全体学生始终积极参与,解决了“饶幸心理”(即传统教学中一次只问一个人)和“失落心理”(某些积极踊跃发言的同学没有机会进行回答)两大课堂提问的弊端,保持旺盛的学习劲头。使学生在不断地参与中获得愉快的、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他们参与品质得到培养和提高。反馈信息能让教师了解学生是否处于最佳思维状态,进行及时调整课堂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这里所指的反馈是在课堂教学中的及时反馈,学生的思维状态、课堂的参与气氛、学习新知识后的情感表现等都是我们课堂教学反馈的“晴雨表”,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参与及时被教师掌握。这恰恰是传统教学的最大弱势。

四、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密切关注学生动态

教者都希望能够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内,提高信息传播密度,尽可能多地传授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传统教学环境下,课堂教学常常因为处理与教学无直接关联的事件而浪费大量时间,诸如板书,不仅占用了课堂教学时间,打断教者的思维,个别学生还趁机讲话,做小动作,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许多准备工作能够事前准备好,从而有效地利用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整体优化了课堂教学的设计。多媒体技术参与教学能够加大授课重点难点的讲授力度,提高知识传播密度,形成快节奏、高密度的现代课堂教学特点。同时,还能够对传统教学板书的设计进行改进,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风格各异的板书设计,使学生时时处于美的熏陶中。

五、与德育教育进行无缝融合

德育教育应该自始自终穿插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随着教育课程理念的更新,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的说教模式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没有太大的帮助的,我们应该更多的使用知识性、趣味性的教育方式,信息技术教育在这一方面就显示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最新科学发现、最新科技成果等方面的信息,如:把声音与信息、光与信息、纳米技术、磁悬浮列车、激光、超导技术、军事科学技术、黑体与白洞、空间技术、神州号系列航天飞机等最新科技成果纳入教学内容,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还能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的思想作风和热爱科学的情感。比如,在有关火箭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我国的航天事业的重大发展成果进行浏览,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通过对内能的利用的多媒体技术演示,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这些喜闻乐见的方法渗透在各学科中可以说是对学校现行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强有力的补充,且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上一篇: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下一篇:辞职报告申请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