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与形式论文范文

2022-05-13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内容与形式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本文主要讨论藝术作品的价值与其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为了使论述更加清晰结合了马蒂斯以及皮埃尔·彭贡潘的作品来辅助说明:作品的价值不在于传统美学家一再拥护的内容之中,也不在于与内容抽离的形式中,而是在由艺术家以真切的生存体验为依托实现了“灵”化的具体形式之中。

第一篇:内容与形式论文范文

简析体育教学反思的内容与形式

摘 要:结合教学实际,简单分析了体育教学反思的内容与形式。

关键词:教学反思;内容;形式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

1.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在体育教学理念的反思过程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学生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生理机能、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不只是重视学生对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掌握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过程、方法及其应用,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和终身体育价值观的形成,让学生在充分展示自己体育特长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与喜悦,增强自信心,培养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以便发扬长处、弥补不足,促进学生在生理机能、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体育课的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经过精心谋划和周密考虑后,创造性地发挥主导作用的教育行为。在体育课的教学设计方案中,要充分体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任务与要求、教学模式与方法手段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充分体现合理地进行组织教学的方式。

3.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所进行的对体育基本知识、运动方法、动作技术内容在认知、技能和情感教育三方面的学习、掌握和应用,以及培养学生自我体育锻炼习惯和构建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教学活动过程。

在体育教学过程的反思中,必须按照突出身体运动的体育教学特点,重视体育基础理论知识、运动方法和应用动作技术进行体育运动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等教学任务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针对性强,教学环节设计科学合理,体现了以运动、健身目的为中心的特点。而且对于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主要看学生的体育参与程度,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和对体育基本知识、运动方法、动作技术内容在认知、技能和情感教育三方面的学习、掌握和应用程度及其层次水平。

4.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对教学效果的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也可以以课的某个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反思。要客观地看待课堂教学,不仅要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要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反思教学效果是高效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反思教学效果也体现在教为学服务,要看学生学到了什么,情绪如何;问题是什么,解决得怎样;学生是否在走着一条爱学、会学、善学之路,进而从学生身上审视自己的情感、态度、思维、知识、能力、策略、手段、方法等。

二、教学反思的形式

1.写教学后记,作案例分析

教学后记是教师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具有教育价值的各种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批判性的理解和认识予以真实的书面记录和描写。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书写教学后记可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工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除了写教学后记,作案例分析也是教学反思的主要形式。案例分析是教师主动地对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行为等用生动形象的教学事例进行深刻审视和系统总结的过程。作案例分析时,要求教师重点对课堂上处理各种偶发情况、学生的突出表现及教学中的精彩片段、干扰教学以至影响教学任务完成的若干细节进行回顾提炼。

2.观摩他人教学,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

观摩他人教学,通过与自己喜欢或崇拜的教师课堂教学的比较进行的反思。实践证明,观摩他人教学,案例式的对比反思,可以博采众长,长期的对比反思,能使自己较好地掌握榜样教师教学的规律,真正学到榜样教师课堂教学的精髓。

教师也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来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可以自行浏览自己的或其他教师的教学录像带,在播放中找出一些自己觉得很特别的画面,将其静止,思考反省为何当时会这样教,是否妥当,下次应如何改进等内容。

3.通过网络相互交流进行反思

通过网络相互交流进行反思,使教师可以更加广泛地实现多向互动。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网站进行更加广泛的交流和对话,可以讨论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也可以发布自己的成功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通过微博、网络论坛等形式和同事进行对话,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而且来自交流对象的反馈往往也会激起自己更深入的思考,激发自己更多的创意和思路。另外,网络间的交流讨论也可以采用主题或专题的形式,或者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教师可围绕共同的话题进行畅谈,也可分小组进行讨论。例如,有的教师建立了自己的博客,短短几个月时间,访问次数能达到上千次。这些访问者,有本校的教师、学生,也有校外的访问者,他们或者褒扬肯定,或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极大地提高了交流的范围,使教师的反思行为走上积极向上的良性循环之路。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

编辑 刘青梅

作者:李键

第二篇:艺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思辨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藝术作品的价值与其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为了使论述更加清晰结合了马蒂斯以及皮埃尔·彭贡潘的作品来辅助说明:作品的价值不在于传统美学家一再拥护的内容之中,也不在于与内容抽离的形式中,而是在由艺术家以真切的生存体验为依托实现了“灵”化的具体形式之中。

【关键词】内容;形式;抽离形式;“灵”化;具体形式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5.028

开始讨论艺术的价值之于“形式”还是“内容”之前需要了解何为艺术作品的形式?何为作品的内容?传统美学的观点认为:“作品的内容是它形式的含义,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动的情感的内涵,艺术作品的内容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艺术作品的内容是艺术家在意识中创造出来的,精神性的内涵,主要由题材和主题两部分组成。艺术作品的形式是艺术作品内容的具体存在方式,主要指结构、艺术语言、艺术手法等。”在传统美学关于形式和内容概念的基础上,人们把一件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具有某种意义的东西称为艺术作品的内容,它可以是一种批判的思想、一种社会状态的反映,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的表达等。而这一内容的承载物称之为形式,例如,为表达一种观点而选择的艺术方式,假如人们要表达哀伤的情绪,可以选择绘画线条色彩来表达,可以选择富有韵律和节奏的音乐来抒发,也可以写一首表达哀思的诗等,这些为了表现这一主题而选择的方式都可以被视为艺术的形式。另外根据传统美学的划分当人们选择一个具体的艺术门类时,这个具体的艺术门类中存在的各个组织关系即结构也算作为形式的一部分,比如绘画艺术中线条,颜色和形状的组织关系等。通常人们会把艺术要表达和再现的东西归为作品的题材,而这个题材所引发的其他的一些相关部分看作为作品的主题,这两者都属于作品的内容。被作者选择用来阐述这一题材和主题的方式被称之为艺术的形式。

一、被传统美学偏爱的“内容”

以上,根据传统美学对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概念的分析,可以发现传统美学肯定了内容和形式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传统美学认为:“作品的内容是形式的含义,作品的形式是内容的具体存在方式。”稍加分析不难发现,这里看似辩证平等地对待内容与形式,实际还是把内容放在了第一位。使读者产生了一种潜在的误解即:内容才是根本之所在。艺术作品的形式根据内容做出选择,内容是唯一的,而形式可以是多样的。而且要能恰当地表现内容的形式才是合适的形式。形式的功能主义者认为:艺术品的形式,是能够使艺术品实现其宗旨或者目的的东西。形式因素是一种对确保艺术品的宗旨或目的有贡献的或者可以作为手段的因素。这里把作品的形式理解为功能和内容服务的媒介确实有合理的方面,正如艺术家在阐发其宗旨的方式选择上是多样的,一位想要表达忧伤情绪的舞蹈家在选择舞蹈动作上相对于轻快的动作她更可能去选择缓慢而沉重的动作。在选择伴奏音乐也偏向于选择可以强化动作情绪的音乐。而艺术家之所以确定选择的形式,正是因为它们可以在实现作品的主题和宗旨上发挥最佳的功能。但是把艺术作品的形式看作艺术作品的内容的服务者这种观点似乎有些片面。甚至更为严重的是在人们评价一部作品时,总是希望先找到它的主题,例如观看一幅有再现内容的绘画作品时观众会先找到它的描述性特征,并盲目以为识别出其描述的题材就是解读了作品的全部。读者把作品的主题当成作品的灵魂,认为靠着主题,作品才得以精神存在,才发挥了它的社会功用。无疑这一片面的观点对艺术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试想如果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是其价值所在,那么理论概念更加具有准确性,直接讲出来就行,艺术家更不用多此一举以不同的艺术的形式来表现,这里又有人反驳:艺术形式可以让其表达得更加生动。但是仅仅是为了表达生动这一目的,则不止一个艺术门类可以实现,假如A门类的艺术实现了这一目的,那B门类的艺术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显然这一理由也不能肯定艺术的自律性价值。

下面本文将以上讨论的观点带入马蒂斯的《弹吉他的少女》和王昌龄的诗歌进行论述说明,根据以上传统美学的解释:艺术作品的内容是由题材和主题组成。那这幅作品的题材便是取之两位青春的少女弹乐的生活场景,表现少女弹乐过程中青春活力的愉悦。那么根据传统美学的观点: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在于采用合理形式表现了以上的内容。接着我们欣赏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首诗描绘的是莲塘荷花盛开,采莲少女的罗裙与荷花相融,少女的脸颊与荷花相应,人景合一若隐若现的蒙眬意境。作者通过诗词的描绘同样传达出了少女天真烂漫,蓬勃朝气的生活情景。可以说在内容的选择上与马蒂斯的《弹吉他的少女》有很大的相似。如果以内容为第一性,诗文也可以表达同样的主题,那马蒂斯的《弹吉他的少女》其价值就可以被诗歌所取代,而事实显然不是如此。因此以内容作为艺术作品价值的根本标准显然不太合理。

二、被传统美学警惕待之的“形式”

——与作品相抽离的形式

以上讨论得出艺术作品的内容不能为其自身的艺术门类确立价值,那是否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呢?的确,艺术的形式自有其独立的价值,比如艺术语言自身的审美性,人们会欣赏一幅绘画作品的色彩,沉醉一首乐曲的节奏韵律,品味一部小说中使用的叙述手法。另外在一部作品中其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也是构成作品的形式因素,同样以马蒂斯的《弹吉他的少女》这幅作品进行分析,这幅画面的整体由三大块背景组成,这三块背景不管是从颜色上还是从符号形式上都构筑出了一个由弱到强由圆到尖锐的节奏声响。从图形的运用上看,各元素之间产生了一个由圆到方的变化节奏。色彩上由低纯度的绿到高调的桃红色也使得平面的图形之间蕴含着丰富的层次关系。只要读者用不去纠结作者画的是地板还是沙发的审美态度去欣赏就能感受到这种丰富的形式之美。

那么是否这种由圆到方的图形,由灰到亮的色彩等形式安排就是藝术作品的价值本质所在呢?如果是这样那艺术岂不是太简单,只要习得这样一种形式规律便可以创造艺术品。需要注意的是,其实在这里所说的形式已然不是作品中的形式了,而是脱离了作品的形式,它类似于一个概念。这也是传统美学一直小心待之的形式。对于形式的研究固然重要,人们可以通过形式使得技艺得以传承,后人也能够通过这种抽离的形式了解到前人的智慧,但这些抽离出的形式并不是艺术价值的根本所在,现在的艺术家并没有被黄金分割比束缚,诗人也没有陷入词语的平仄押韵里,艺术也在形式的不断革新中发展。

三、解读“灵”化之形式——作品中的具体形式

艺术的价值不在于作品的内容也不在于形式,那么作品中还剩下什么可以体现价值。讨论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时人们似乎采取了不是内容就是形式的认知方式,然而有了内容和形式并不能生成作品,而在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艺术主体,艺术作品的创造者。艺术家创造了作品的具体形式。作品中的形式是与作者的生存体验合而为一的独一无二的被“灵”化过的具体形式。关于这一“灵”化之形式,笔者引入一段的清代画家王昱的论述:

自唐、宋、元、明以来,家数画法,人所易知,但识见不可不定,又不可着意太执。惟以性灵运成法,到得熟外熟时,不觉化境顿生,自我作古,不拘家数而自成家数矣。

王昱提倡“以性灵运成法”认为艺术的学习不能沉迷于形式本身,而当以“性灵”运其形式才能化境顿生。化境顿生就是生于具体形式之中。另外,王德峰老师也在其《艺术哲学》一书中指出:艺术形式是从生存体验到“物之灵化”之桥梁:

“物之灵化”是生存体验的吐露,所以它以生存体验为前提。从生存体验到物之灵化,有一个中介或桥梁,这中介和桥梁就是艺术之形式。我们就是如此确立形式在艺术中的地位与意义的。唯其如此,才能划清艺术哲学与传统美学的界限。在传统美学那里,作品的精神品格全然存在于它所采用的形式之上:美在形式。我们只有破除此种观念,才能理解孔子所谓“绘事后素”的真实含意。

王德峰老师所说的“灵”并非纯粹的精神,而是实际的生存体验,是感性的与物相连接的。王德峰老师的观点与传统美学的观点的不同在于,传统美学认为内容通过美的形式得以显现,在就内容而论形式时已经把形式从作品中抽离了出来。而王德峰老师认为美不在于形式本身,而在于实现过“灵”化的形式即艺术作品本身的具体形式。

正如《弹吉他的少女》这幅作品的动人之处并不是在于这些圆形,三角形,曲线本身,如果这些图形符号没有组合在作品中,那么它们只具有物理属性,把这些图形放入数学公式中,它被关注的只有具体的长宽高,自然也算不上绘画语言,但是作者把它们组织于作品之中,这些图形就被赋予了艺术生命。在这里色彩作为造型的功能逐渐被弱化,而作为画家表达情感的功能,却被广泛应用,画家用其惊人的创造力和感受力,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满怀活力和希望的生活愿景,艺术中具体的形式以作者的生存体验为养料,与之共生。在作品中读者可以通过作者在画面的图形表现中感受到作品人物的情感本质,即使不是具象地再现,读者依然能够通过作品的形式感受其内在的情感本质。正是由于作者以生存体验为依托,人们才感受到画中的图形符号蕴含着一种力量,直击观众心灵,于是在这幅画中作者创造出了图画自身的生命和意义,画中的圆远远大于圆本身,正如一个音符在一首乐曲中也远远大于它本身一样。这里的图形符号实现了“灵”化,与作品融而为一,因此这幅作品才是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

关于“灵化”之形式,笔者借用皮埃尔·彭贡潘的作品进一步说明,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色彩,线条等所组成的物质世界,而是一个超脱物象的审美世界,例如《窗户里的犹太树》这幅画,它虽然由点线面色彩等绘画元素组成,但是呈现在画面整体时却可以调动起读者的五官感受,读者观于此画前如沐浴在温暖的春日阳光中,画中仿佛溢出了春的清香。就这样看似简单的一幅画,读者多看两眼,竟会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虽然画面中描绘了“窗”这一可识别的物象,但是它却让读者的认知不仅限于这画里有两扇窗,而是使读者在生存感上深深地感知到了这些空间的存在,观众随着作者把目光望向窗外,在开满红花的树冠的映衬下,靠着窗台往下探望的妙人把观者又带到了一个更浪漫的审美意境。作者画出了飘动的窗帘,通过窗帘飘动的形状,人们仿佛能够感受到空气的流动,这个窗帘的形式本身并不能代表流动性,是作者基于人们共同的生存认知,通过飘动的窗帘这一物象来表达空间的流通之感,这一感受的传达依赖于人们潜在的理性思维,向左的窗帘在认知上代表着有风从右边而入,虽然右边的空间并没有入画,但是依然给人通畅之意。一张平面的画布,作者通过几何色块却营造出了多层次的空间,可见作者对于生活的体悟之深,以及“以性灵运成法”的精妙掌握。

彭贡潘在他的画中体现了他对活泼世界的感受,一枝一叶都是他心灵之翼的转化,艺术家以性灵入画,用作品的形式语言承接其生存体验,因此即使画面的语言符号丰富,但是如果没有含蓄蕴藉之质,依然会被忘却,在审美鉴赏过程中正是因为形式符号具有蕴含性灵的含蓄性,读者才能与之共感,不断的生发出新的意义,艺术作品才具有生生相续的审美价值。性灵与形式的融合并不容易,它需要艺术家有高度的艺术修养,并且更需要有独到坚韧的品格。正如《窗户里的犹太树》这幅作品节奏和谐,主次有序,繁杂的牺牲成就了整幅作品的品格,看似简单,但是越深入了解,就越是觉得奇妙有趣,它给观者带来了精神上的轻觉,一幅以性灵运之的艺术作品在时间长河的流逝过程中并不会淡然失色,相反经过沉淀它越发珍奇,像一本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一样,次次读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体会,一幅画也是如此,观者每置身于其前,感受都会不同,这绝不是视觉适应的暗淡过程,而是在日日增辉。

艺术的价值不在于抽离作品所谈的形式之中,单纯的形式美并不是价值的根本所在,也不是在单纯的内容之中,内容本身不具有艺术性,而是在经过作者“灵”化的具体的形式中,而这经过“灵”化的具体的形式才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才不是一时的审美的附属物,它就像遇到土壤生根发芽的种子,当它开始新的生命时已然生发了新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2]王德峰.艺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

[3]戴士和.画布上的创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4]李来源,林木.中国画论发展史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秦文涛,汉族,河南商丘人,宁夏大学美术学院,20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美术专业,研究方向:油画。

作者:秦文涛 侯昀

第三篇:浅谈摄影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摘要:摄影艺术是瞬间艺术,也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进行提炼、加工、改造的生活原生态艺术化再现的过程。摄影作品的内容是由题材与作者的思想情感构成的;摄影作品的形式是指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形式的总和,包含着作品内容诸要素的组织结构和摄影内容的表现手段,使原生态社会生活达到艺术化的再现。

关键词:摄影艺术 作品 内容 形式

摄影作品的内容是摄影者按照一定的创作意图对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而在摄影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以及通过摄影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主要思想和体现出来的审美意图。构成摄影作品内容的题材和主题来源社会生活和摄影者的社会实践活动。高尔基说过:“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蓄积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它要求用形象来体验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①这说明了艺术作品主题思想产生的过程,说明了艺术作品的主题来自作者的思想及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所以说摄影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摄影者对社会生活认识的思想闪光,也是摄影者对世界、对人生、对艺术的思想折射和思辨,是摄影者审美理想追求的物化表现。

摄影作品的形式是指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形式的总和。摄影作品的形式包含两个因素:一是摄影作品内容诸要素的组织结构,即摄影作品画面的构图布局、形体造型等;二是摄影作品内容的表现手段,即摄影画面中线条、色彩、明暗、体和面等视觉艺术语言的运用。摄影画面的构图是对作品形式的整体构思,它关系到作品的内容是否能够充分表现,还关系到作品的内容表现是否感人、突出,关系到摄影画面是否和谐统一。摄影画面中线条、色彩、明暗、体和面等视觉语言的准确运用,关系到作品能否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关系到作品是否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摄影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区分一般是指理论上的区分,在具体的摄影作品中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形式离不开内容,内容也离不开形式。没有内容,形式是不可能存在的;没有形式,内容也无从显现。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没有内容的形式或没有形式的内容,都是不能存在的。”②“你要想把它(形式)从内容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内容;反过来也一样:你要想把内容从形式中分出来,那就等于消灭了形式。”③所以,与其它门类的艺术作品一样,摄影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但是,作品中内容和形式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它们在作品中的作用也不是等同的。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以下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摄影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一、摄影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

摄影作品的内容决定摄影表现形式的产生。摄影者在创作实践中,因社会生活中的某件事受到感动,而产生了创作的欲望(或创作需要),确定了摄影作品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的需要去寻找合适的表现形式。

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开进北京城,随军记者高粮以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表现内容,拍摄了著名的摄影作品《入城式》,真实感人地纪录了威武雄壮的入城部队受到北京市民夹道欢迎的热烈场面。为了寻找一个最恰当的表现形式,高粮选择了一个较高的拍摄角度,运用俯拍的形式,使前、后景物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展现,使远、近景物及其环境特征得到充分强调,从而充分表达了入城仪式的规模和气势,增加了画面的空间感,使整个入城仪式的场面更加壮观。所以要表现气势壮观的大场面,应该选用高角度俯拍的表现形式,这是由作品的内容所决定的。

舞蹈《绿地》用优美的肢体语言、艳丽的戏剧服饰,表现了具有悠久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在自己的这片“热土”上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拼搏精神,摄影家候钦孟以此主题思想为内容拍摄了作品《热土》。为了完美地表现这一感人的内容,候钦孟对表现形式进行了艰苦的艺术创作,作者运用高超的摄影技巧,对舞台上舞蹈者的动作结构运用多重曝光、慢门、变焦等摄影技法进行了重构,打破了原有舞蹈的组织形式,完成了视觉形象的再创造,使原来完整的、简化的舞台形象复杂化,让清晰的舞台物象显现出虚化、模糊与多义性,营造出物象之间矛盾与协调及虚实相生的关系,引发受众在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联想,使舞台上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一切完全按照受众的意愿发展,成为自己审美理想的依托。《热土》高纯度的色彩属相和富有动感的线条、虚实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也是由其内容决定的。

反映西藏民族和谐、军民亲密无间这一主题思想的摄影作品《给藏族儿童理发》,是摄影家蒙紫1959年拍摄的。西藏平叛以后,西藏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各民族团结和睦,社会稳定和谐,这一切激发了摄影工作者创作的灵感。有一天蒙紫下连队采访,正好看到一群藏族儿童找班长理发,这可是踏破铁鞋都难找的好题材啊!为了把这日常的生活内容用新颖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蒙紫专门做了设计,为活跃气氛、丰富画面,作者把理发场地设在屋后的树林里;为了突出主体,作者选用了低角度仰摄的表现形式;为了摒弃杂乱的背景,作者选用大光圈以缩小景深范围,使背景虚化;为了增强画面的空间感,作者选用逆光拍摄;为了细致地描绘人物的面部表情,使人物的真实情感和内心世界得到充分的表现,作者采用了近摄特写的拍摄手法。通过精心的构思和艰苦的创作,作者找到了表现西藏民族和谐、军民团结这一内容的恰当的形式。

通过上述作品的分析,可以认为:摄影作品的内容决定摄影的表现形式是正确的。

二、摄影作品的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摄影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于内容,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形式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地、能动地反作用于内容。具体表现在:当摄影作品的表现形式适合内容时,就能深刻地、充分地、感人地表现摄影作品的内容;而当摄影作品的表现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就会损害摄影作品内容的表现。

摄影作品的形式表现内容,有的形式把内容表现得很充分、很感人,有的形式把内容表现得不充分、不感人,那怕表现的是同一内容的多幅作品,由于表现形式的不同而使表现效果产生很大差异。以“雄、秀、奇、险”称誉天下的黄山,激发了无数摄影者的创作欲望,以黄山作为表现对象的摄影作品多得不可胜数,可是有的摄影作品能震人心魄,有的摄影作品却平淡无奇,原因就在于不同的摄影者对黄山的认识角度不同,在拍摄的时间、角度、构图、用光方面也不同,因而造成了表现形式上的差别,摄影作品反映出来的艺术效果当然也就不一样。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形式对内容的表现有反作用。

摄影者通过选择不同的拍摄角度和构图来筛选视觉信息,依据摄影者的意愿去组织和干预画面,选取一个合适的表现形式,并通过摄影表现手法上的创新和摄影技巧上的突破来增添摄影作品的艺术魅力。加拿大摄影大师尤素福·卡希拍摄的《丘吉尔》,就是一幅通过强烈的黑白对比来塑造形象的经典之作。丘吉尔性格坚定、沉着、严谨,一旦生起气来像一头暴跳的狮子,卡希很想为丘吉尔拍摄一张表现其性格特征的照片。一次会间休息时,卡希提出为丘吉尔拍照,丘吉尔欣然同意,同时面带微笑、表情平和地面对照相机,卡希为了真实地表现他独特的个性,采用了竖构图的形式,选取了大面积的深色背景,在做好一切拍摄准备后,出其不意地夺下了丘吉尔手上的雪茄,故意激怒丘吉尔,便他产生愤怒的情绪,这时卡希迅速按下了相机的快门,成功塑造成了一个“愤怒的反战领袖”的不朽形象。丘吉尔一生有无数照片,而这张照片选用了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画面中大面积的深色背景、强烈的黑白对比,较好地烘托了画面的气氛,充分展现了丘吉尔不屈不挠的性格,深化了形象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运用联想的表现形式常常能使摄影作品突破有限的画面而产生无限的想象空间,真正达到“象外有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国摄影家W·斯托尔特运用联想的表现形式拍摄的作品《告别》,就是一幅令人回味无穷的佳作。作品没有采用一般的形式从正面去表现告别时那热烈拥抱的场面,而是用特写的形式巧妙地抓取俩双脚的局部动态,画面中用一双军人的皮鞋和一双踮着脚尖的红色女式皮鞋去调动受众的联想力,使人们的想象突破画面的有限空间,而感受到画外的物象。又如张安立拍摄的作品《喝二两》,摄影画面中没有出现喝酒的场面,而是抓取了店主斟酒的动作,并通过屋外装满物品的背箩等陪体做媒介,诱导读者去联想,使作品中喝酒的主体形象在读者的联想中得到塑造,深刻地表现了富裕起来的农民们过上舒心日子,开怀畅饮的情景。

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可以通过摄影特有的表现形式传递出超越基本内容的尽可能多的信息,这些信息使得摄影图片更具有生机,所以决定摄影作品成功的因素在于形式对于内容的塑造和升华,这就是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

三、摄影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唯物辨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必须谋求有机的结合,才能实现充实的内容和完美的形式的统一。任何一个艺术门类的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摄影艺术也不例外。摄影作品也要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摄影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决定了摄影的表现形式,而摄影表现形式的选择是为了更完美地表现摄影作品的内容,只有将健康的、进步的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创作出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高尚的审美价值的摄影作品。

例如,广告摄影作品的内容是特定的商业信息,其形式是造型、布局、色彩、线条、影调等视觉语言的综合运用,摄影作品中的视觉语言既是商业信息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商业信息传递给受众的媒介,在广告摄影作品的视觉语言中渗透着商业信息,其商业信息通过视觉语言来显现和传递。所以,我们在广告摄影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一方面要反对只追求视觉效果而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倾向,另一方面也要反对只重视内容而不讲究形式的实用主义倾向。广告摄影作品如果片面地强调形式而不注重对内容的表现,就只能得到一个以唯美为中心的静物摄影作品,而失去作为广告的功能性;同样,如果只重视作品的内容而忽视摄影的表现形式,广告摄影作品就会失去审美价值,而不会引起受众的注意,如果受众连看的兴趣都没有,就更谈不上接受作品的内容了。一幅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广告摄影作品应该是完美的艺术构思和纯熟的表现技巧运用的高度组合。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关于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所作的科学论述:“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摄影创作时,既要强调内容的主导地位,提倡摄影作品要有深厚的、健康的思想内容,也要重视形式的能动作用,提倡摄影作品要有完美的艺术形式,我们追求的是完美的艺术形式与进步的思想内容的有机统一。

注释:

①高尔基.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34页.

②别林斯基论文学.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第76页.

③别林斯基论文学.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第147页.

参考文献:

[1]肖前,李秀林,汪永祥.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2]杨琪.艺术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作者:郭民军

上一篇:管理沟通学论文范文下一篇:绿色节能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