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组织形式内容研究论文

2022-04-21

摘要:相互制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在20世纪的保险业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全球保险市场上拥有强大的市场。然而,在保险业不断加剧的整合和竞争中,相互制保险公司已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一股非相互化转制的浪潮,相互制保险公司纷纷改变其法律形式而转制为股份制保险公司。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保险组织形式内容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保险组织形式内容研究论文 篇1:

从制度经济学看保险商品说

摘要:制度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性资源。“资源”一词本来意味着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这种天然来源经过人的开发和改造就人化为社会性资源。由于制度是人们创造并用来提供交换的激励结构,本身是为消除或减缓交换中的不确定性,因而制度本身便成了重要的资源。保险这种组织形式包含于制度,因此它具有资源的属性。而作为一种商品,保险的商品本质就应当体现在它的资源属性上。

关键词:制度制度创新保险商品说

一、从制度资源角度分析保险的资源属性

制度经济学认为,社会资源不仅仅指社会的物质资源,社会的精神资源,还应该包括社会的制度资源。制度包括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它旨在约束正式主体的福利或效益最大化的个人行为。制度通过一系列的规则界定人们行为的选择空间,约束人们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和保护产权,从而促进生产活动。因此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它具有社会资源的一般特性:1.稀缺性。2.可以进行成本与效益分析3.具有可配置性。

制度既然可以看成是一种资源,可以看作是一种生产资料。那么制度创新就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投资,这种投资可以像其它资源一样成为一件商品,可以买卖和择优选择。政府和企业这些制度需求者可以把一些制度的创设和更新交由一些专门的机构如一些咨询研究机构、政策研究组织和高校学术团体等去做,然后可以通过付费进行择优选取,这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或创新的方式,其成本由政府主动支出。另一种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即微观经济主体发现了潜在的获利机会,进而创新制度,然后自下而上地产生对制度的需求和认可,直到成为一种整个社会共同认同甚至升格为国家意志的制度。而保险这种经济形态,也正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成果之一。

本文所述保险制度的创新,并不是指组建一个保险公司,或进行一项保险活动。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应该要注意到三点,首先,保险制度具有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站在任何立场上都应当将之视为一种资源。其次我们平常说的买卖保险也不是买卖保险制度,保险制度天然是一种公共物品,不具排他性,人们可以随便地拿来使用,并不用给发明保险制度的人支付任何东西。最后,保险制度的补偿给付的最终目的决定了虽然采用这种制度不用支付成本,但是构成这种组织形式使这种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却天然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这将在下文进一步说明。

二、以制度经济学为视角讨论保险商品说

(一)保险劳务商品说

学术界对于保险商品论,存在有“保险劳务商品说”(或保险服务商品说)与“保险本位商品说”两种说法。保险劳务商品说是基于保险公司组织经济补偿功能的商品化而演绎的商品说。它这样表述保险商品说:

保险是一种服务形态的商品,即由保险人的服务性劳动产生的使用价值并不表现为某种物质形态的东西,这种劳动满足了人们获得安全,保障生产、生活顺畅运行的需要。保险这种经济关系就保险人与个别被保险人而言,是不等价的,但对于保险人全体与被保险人全体的交换关系来看又是等价的。因为费率的厘定是通过大数定律和数理统计计算出来的,使交纳的保费与赔付总额大致相等。所以处在这种等价交换关系中的保险是一种商品。

保险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使用价值表现在通过补偿和给付活动来保障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幸福。保险商品的价值是指耗费在经济保障关系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它是由生产保险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具体地说:

保险商品的价值=R+(C+V)+m

其中:R代表风险成本,即保险标的的净损失额;

C代表保险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物质价值;

V代表保险企业职工的劳动工资等;

(C+V)即商品流通费(附加费);

m代表保险企业所获得的利润,由职工的劳动带来。

关于“保险劳务商品说”有以下几点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上文所界定的保险的定义认为保险是以风险为前提的,没有风险也就没有所谓的保险,这个立论显然成立。因此保险公司不是保险的前提。保险公司的花费只相当于商品流通费。这样以上保险商品的价值构成中就出现了疏漏:如果剥离掉保险公司流通劳动的部分,那么保险的价值体现在哪呢?是来自R吗?我们知道商店卖的布匹,如果从布匹本身来看(剥离商店的服务),其价值体现为:C:纱和其它生产资料的转化,V:工人工资,m:剩余价值,这三个部分的和。价值必然要有一个来源,而R代表的是保险标的的净损失额。如果保险的价值是来自R,那就是损失转化为保险的价值,既然是损失,当然不能物化到保险中去。如果能物化,损失就不是损失了。

其次,保险的定义已经认定保险属于分配范畴。对保险的分析应当放到分配领域这个大前提之上。保险是分配关系,并非生产。既如此,从保险本身来看(剥离保险公司的流通劳动)所谓的“保险服务商品说”从名称上就有问题,没有劳动何来服务商品?

再次,从交换关系看,服务商品说认为保险是总体的等价,个别的不等价。价值规律认为商品交换要以等价为基础,无论是个别还是总体上看都应是如此。作为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是理性的都会做利己的选择,如果是不等价的交换,没有人会愿意交易。“保险服务说”没有发现保险的价值本质,将保险的使用价值当作保险的价值,当然会得出不等价的结论。

最后,再作一个反证,假如“保险服务商品说”能够成立。粗略地估计一下,保险公司所要创造的价值应当要有多大呢?首先要支付工人工资,还要补偿资本消耗,要为公司留下一些剩余价值,最主要的一部分是补偿损失(这一部分相当之大)。保险公司的劳务显然不能创造出这么大的价值,劳务商品说有失偏颇。

(二)保险本位商品说

以上是“保险商品服务说”及对它的一些质疑。接下来讨论“保险本位商品”说。保险商品说的主要内容如下:

保险之所以能取得商品形态,是因为它具有经济损失补偿的功能,或者说能提供经济保障,从而满足人们转嫁危险损失的需要。保险的商品形态是保险分配关系得以实现的一种形式,亦即保险分配关系的商品化;所谓的保险商品论,亦即保险分配关系商品化的理论。

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由于保险取得了商品形态,因此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性。

保险商品价值的质和量。

1.质的规定性———物化劳动。保险商品的价值是物化于保险本身的劳动,即用来生产因危险损失引起的保险补偿过程中所必需消耗的那部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劳动。而在保险商品的价值形成中并不存在活劳动部分,而且其物化劳动部分(指净费率)只是用于补偿损失,是危险消费所必需的部分,它形成保险商品的价值实体。

2.量的规定性———净保费率。保险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保险金额的平均损失率。保险商品的价值量(净费率部分)决定不受价值规律支配,而是受危险发生的或然率支配。

保险商品的使用价值的质和量。

1.质的规定性———提供经济保障。保险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为它为被保险人提供经济保障,因此,保险商品是一种保障性商品。

2.量的规定性———保险金额。保险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具体表现为保险金额。保险金额是保险人在约定的保险事件发生后,履行赔付或给付的最高责任限额。

“保险商品本位说”较好地论述了保险商品的内在属性,将保险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揭示出来,即不存在生产保险的问题,也不存在不等价交换的问题。比起“服务说”更加可信。“保险商品本位说”在保险商品使用价值的论述上很清晰、很明确。在保险商品的价值的量规定性方面,也遵循价值规律,相当妥当。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是在其价值量的质的规定性上。

保险不存在劳动。没有劳动,就不能创造价值,新的价值不能产生(即没有活劳动),旧的价值也不能物化(物化劳动必以活劳动为基础)。因此“本位说”认为的质的规定性———物化劳动,有待讨论。

前文提到应该将保险制度视为一种资源,它具有使用价值可以被消费。有消费它的一方,必然要有供给的一方,这样有供有求,交易才能完成。那么保险的供给者应当是谁呢?按照前文的讨论,首先可以肯定不是保险制度的生产者(我们参与保险并不用向创新制度的人支付)。接着可以把保险公司排除在外(保险公司不是保险的前提)。事实上保险的供给者应该是参与保险的每一个人。他们之间形成的互助共济的分配关系,每个人都成为其他人的保险供给者。即每一个需求者对应的有很多的供给者。

我们知道商品的供给者生产出商品必定要在其中凝结一定的价值,还以布匹为例,它的价值就包含了C、V、m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它自己的来源。而保险的价值凝结来自哪里呢?前文已经认定保险不是劳动,那么没有V,也没有m。而C的部分要以劳动为前提,不存在劳动,C(即物化劳动)也就不会存在。

保险是一种制度资源,这种制度资源有其特殊性,它不像其它制度一样只要人们照搬其形式或内容就可以发挥作用(当然这需要有相适应的社会经济背景)。它是一种再分配制度,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被保险人交纳一定的保险费。假设参与保险的人有N个,即保险的供给者有N个,每个供给者都提供了相当于净费率的价值。细化地来看,一个供给者要为要为几个人提供保险资源呢?无疑是N个,那么一个消费者,或者说需求者所接受的每一个供给者的价值量是:净费率÷N。同时他又有N个供给者,这样每份保险的价值量就为:(净费率÷N)×N=净费率。

总之作为一种资源,虽然不是劳动成果也应该具有价值,例如:劳动力并不是劳动生产的,我们却认为它是有价值的。同理,其它的资源如森林、水源、矿藏等等之类一旦它用来交易就都应当具有它的价值。将之推到保险上来,保险具有使用价值,它的形成还要有一定的条件,尽管不是劳动。但它一旦用交易的形式来实现,就具有价值。它的价值表现为每个供给者所付出的成本的总和,这种成本的付出不是劳动过程,更类似于G—W的过程,而它价值的实现则类似W—G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劳动从而也就不生产新价值,只是一个等价交换的过程。事实上“生产”的东西是一种分配制度,这种制度的“生产”需要每个人支付等于净费率的支出。最终保险商品关系归结为分配关系的商品化。

[参考文献]

[1]魏华林,林宝清.保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刘茂山.保险经济学,南京: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3]林宝清.论保险功能说研究的若干逻辑起点问题.北京: 金融研究,2004.

[4]谭希培,李有贵.制度资源略论, 湖南:中南工业大学学报,2002.

作者:邹 志

保险组织形式内容研究论文 篇2:

国际保险业非相互化转制:解读与启示

摘要:相互制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在20世纪的保险业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全球保险市场上拥有强大的市场。然而,在保险业不断加剧的整合和竞争中,相互制保险公司已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一股非相互化转制的浪潮,相互制保险公司纷纷改变其法律形式而转制为股份制保险公司。我们不仅要关注国际保险业的非相互化转制趋势,大力发展和规范股份制保险公司,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而且还要在农业保险等特殊领域内大力发展相互制保险公司,充分发挥相互制保险的优越性。

关键词:相互制保险公司;股份制保险公司;非相互化转制

作者简介:谢汪送(1963-),男,安徽蚌埠人,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实务。

一、相互制保险及其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相互制保险是当今世界保险市场上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它是指由一些对同一风险有某种保障要求的人所组成的组织,以互助合作为目的,实行“收益共享,风险共摊”。集团成员缴纳保费以形成基金,发生灾害损失时用这笔基金来弥补灾害损失。相互制保险主要有相互保险社、保险合作社和相互保险公司等形式。其中,发展最成熟的是相互保险公司——所有参加保险的人为自己办理保险而合作成立的法人组织。相互保险公司是保险业特有的组织形态,它没有股东,投保人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向公司缴纳保险费后成为作为法人的组成人员(会员),公司根据合同约定进行赔付,从事相互保险活动。公司是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统一体,当保险合同终止时,会员与公司的保险关系也随之消失。

相互保险源于早期的海上保险,早在18世纪,英国和德国就出现了具有相互保险公司特征的保险组织。20世纪初是相互保险公司发展的黄金时期,相互制保险在20世纪的全球保险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瑞士权威保险杂志Sigma 统计,1997 年在美、日、英、德、法这5个最重要的保险市场上,相互保险公司占了日本保险市场份额的近3/4,美国的1/3,法国的1/6,英国的1/4。总体上,相互保险公司总共承保了世界这头五大保险市场 42%的份额,拥有约2/5的全球市场份额。1999年,全球十大保险公司中有6家是相互制保险公司;排行前50名的保险公司中,有21家是相互制保险公司。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界环境的改变以及自身体制的制约,使得相互制保险公司的发展由盛转衰,全球保险业出现了非相互化浪潮,许多大型相互制保险公司相继转制为股份制保险公司。瑞士Sigma杂志(1999)的研究显示,在20世纪最后10年里,发达国家的人寿(健康)相互制保险公司所占市场份额普遍下降了4-5个百分点。譬如,瑞士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Swiss Life)和英国第五大保险公司(Norwich Union)同时于1997年6月实行了转制;澳大利亚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AMP)于1998年1月进行了转制;1997年底到1998年初,加拿大4家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宣布:它们决定从相互制保险公司转为股份制,这4家公司的资产占加拿大国内保险市场总量的一半;1998年,美国两家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也宣布他们已转为股份制;南非两家最大的保险综合企业分别于1998年10月和1999年7月进行了转制;苏格兰第二大养老金保险公司Scottish Widows于1999年6月实行了转制,并将成为劳合社TSB集团的一部分。转制使得人寿相互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急剧下降,具体情况见表1。

二、相互制保险公司与股份制保险公司的比较

1.相互制保险公司与股份制保险公司的不同

相互制保险公司与股份制保险公司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同:

(1)经营目的不同。相互制保险公司的经营目的不是为了获利,而是为了给投保人提供最低成本的保险,而股份制保险公司以盈利为经营目标。

(2)经营机制不同。相互制保险公司的投保人购买公司的保单即能参与公司事务的管理,并可从盈余中分红。相互制保险公司没有股东,而股份制保险公司和其它行业中的股份有限公司一样,由投资者购买该公司的股份成为股东,组成股东大会,推举董事会负责经营,董事会任命经理层管理公司的日常事务,这样就完成出资者的所有权和公司法人的经营权有效分离。

(3)资金来源不同。股份制保险公司创立时所需的注册资本是通过向股东发行股票的方式募集的,并以约定的份额连同可能发生的溢价一同缴入。而相互制保险公司的创立资金是通过募集类似于股份融资的创立基金而建立起来的。由此又导致融资方式的不同,股份制保险公司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之后,可以将股份上市从证券市场上筹集资金,而相互制保险公司的基金一般不能上市发行。

(4)盈余分配不同。股份保险公司的盈余的分配权由股东掌握。分配方案一般由董事会提出,经股东大会通过,在扣除相应公积金后,就可以分配。相互制保险公司的盈余,首先要支付借入基金的利息,然后多余的部分转入各种公积金、准备金以扩充公司的保险基金,或分配给公司成员及公司经营者。

(5)内部治理结构不同。股份保险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一般分为股东大会、董事会和以总经理为代表的高级管理团队三个层次。相互制保险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一般分为以成员代表大会、董事会和以监事会为代表的高级管理团队三个层次。

2.相互制保险公司与股份制保险公司各自优势的比较

相对于相互制保险公司而言,股份制保险公司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的优势:

(1)筹集资金、扩展业务规模更为便利。股份制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来筹集资金,而相互制保险公司的资金筹集主要来自积累的盈余。

(2)激励机制更有效。股份制保险公司可以实行股权激励机制来吸引关键人才。股份制保险公司归股东所有,股东对公司运作比相互制保险公司的所有者(保单持有人)有更浓厚的兴趣,更关注于公司的经营管理。

相互制保险公司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1)可以有效避免敌意收购。相互制保险公司不发行股票,其竞争对手无法通过资本市场运作来进行恶意收购。

(2)对消费者更有吸引力。与股份制保险公司不同,相互制保险公司经营所获得的绝大部分利润将返还给保单持有人,因此,保险消费者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并获得保障。

三、国际保险业非相互化转制的动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相互制保险公司逐渐转变成股份制保险公司,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具体表现为相互制保险公司在长期运营过程中的内在缺陷,以及实行股份制对相互制保险公司带来的利益等。

(一)相互制的内在缺陷

相互制保险公司将所有人与客户的职能合二为一,在给其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使之具有难以克服的弱点。这正是导致相互制保险公司进行非相互化转制的原因。

1.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有限

相互制保险公司不同于股份制保险公司,它们主要依靠留存收益来扩充资本。由于无法发行股票,相互制保险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降低了其战略灵活性。

2.对管理层约束与激励机制的作用有限

不论相互制保险公司还是股份制保险公司,管理层都是由所有人挑选的。在很多情况下,二者的单个所有人在公司所拥有的份额都很小,所有人试图监督管理层的行为,改变其决策,注定是困难和高成本的。当股份制保险公司的所有人对公司管理层忍无可忍时,他可选择“用脚投票”,而相互制保险公司的所有人则缺乏这一退出机制。他们可中途解除保单,这往往对其很不利,特别是投保的头几年,保单现金价值低于其所缴保险费。“用脚投票”导致股价下跌,意味着公司被收购的可能性增大,一旦被收购,管理层会被撤换,于是,就形成了经济学家所说的“管理方式的市场”,它给管理层以压力,使其避免让股东失望。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公开上市的股票能很好反映与经济状况相关联的公司业绩,这是相互制公司无法提供的。在解决保险公司内部的委托代理问题时,约束与激励代理人(即公司管理层)是两种主要的途径,上面提到的仅是约束的一面,然而,多数情况下激励更重要,激励是主动的获取,使代理人自觉自愿地按所有人的利益行事,达到双赢,即所谓的“合同双方动力一致”。股份制保险公司可向管理层提供股票和期权,当公司业绩上升导致股价上升,管理人员能从中分享收益。虽然相互制保险公司也能支付与业绩相关的奖金,但这些奖金与股份制保险公司支付给管理人员的一揽子股票和期权相比就显得太少了。在这一点上,相互制保险公司明显不及股份制保险公司。

相互制保险公司的两个主要的内在缺陷正是股份制保险公司的相对优势,把相互制保险公司引入转制潮流的两个最直接的动力就是竞争和产业合并。相互制保险公司转变为股份制后更容易参与合并和收购活动,竞争和并购都要求保险公司要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因此,在资本市场上有较佳的取得资本的渠道变得尤为重要,而这却是相互制保险公司欠缺的,也是转制的首要理由。

(二)非相互化转制给相互制保险公司带来的利益

1.强化了相互制保险公司结构上的弹性

在购买和经营其他类型的公司方面,股份制保险公司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股份制保险公司购买非保险企业,不必要求这些非保险企业必须接受保险公司的监督。如果相互制保险公司购买不同类型的公司,那个被购买的公司就必须接受与相互制保险公司相同的监督。一些业界人士认为,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下,建立控股公司将使股份公司拥有竞争优势,结构上的弹性使之更好地融入全球化潮流中,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广泛的竞争。

2.能够以一般公认会计准则作为财务报告的基础

股份制公司以GAAP(GenerallyAcceptedAccountingPrinciples的缩写,意为公认的会计准则)为基础报告其财务状况,转制后的相互制保险公司可以使用这一公认的会计准则作为财务报告的基础,因为此基础能更好地适应其内部管理。

3.公司所有者具有更积极的兴趣

股份保险公司由其股东所有,股东对于公司的运作比相互制公司所有人(保单持有人)有更积极的兴趣,一些高级管理人认为,由于股东的监察更有效,股份制保险公司的管理层比相互制保险公司的管理层更具有进取心,更注重公司的发展,更能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因为相互制保险公司的激励机制不如股份制保险公司的强,前者的管理人员大多属于“风险规避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4.具有更能吸引管理人才的相对优势

目前,在西方国家,大多数中高层管理者的收入中,工资只占一小部分,更多的来自股票、期权,而相互制保险公司却没有这一有效的激励工具。

四、国际保险业非相互化转制对我国保险业的启示

国外大型相互制保险公司纷纷向股份公司转制的浪潮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我们不仅要关注国际保险业非相互化转制的趋势,大力发展和规范股份制保险公司,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而且还要在农业保险等特殊领域内大力发展相互制保险公司,充分发挥相互制保险公司的优越性。

(一)大力发展股份制保险公司,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1.股份制是一种十分迅速而有效的集资方式,可以迅速扩充资本金,增强企业实力

资本实力是保险公司参与国际竞争最重要的砝码,而目前我国的保险公司与国外的大公司相比,资本规模存在明显的差距。2007年,我国民族保险业的资本总额只有 200亿元人民币,而最早进入我国保险市场的美国国际保险集团的股东权益是271亿美元,在我国设立合资公司的德国安联与法国安盛保险公司,其股东权益分别是261亿美元与150亿美元,实力悬殊可见一斑。加入WTO后,我国保险业面临开放保险市场的巨大压力,我国的保险企业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自己。股份制保险公司多元化的资本供给机制,不仅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积聚和集中大规模的社会资本,改变相互制保险公司资本短缺的被动局面,而且还能将经营风险分散给各个投资者,为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制度条件。

2.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和企业财产形式,有利于提高资本运作效率

股份制企业实现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离,产权关系明晰、权责清楚,使企业在市场中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主体。分工和专业化有利于提高效率,股份制企业通过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分离,并把管理职能专业化到经营者身上,从而可以大大提高经营效率;股份制是一种开放性的企业制度,企业的资本募集,企业管理人员的聘任都面向社会,自由选择,同时股东可以自由变换身份,管理人员也可以在企业内外自由流动,从而实现了产权主体和管理主体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克服一般企业因产权主体和管理主体无法自由选择和自由流动所带来的效率损失;股份制企业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为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因此,与其他企业形式相比,股份制企业更有利于提高资本运作效率。

3.股份制实现了资本的社会化,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所有权约束,抑制代理人的道德风险

对相互制保险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就是使银行、证券公司、其他大型公司甚至个人成为保险公司的股东,拥有一部分股权。有多元股东的制衡,易于实现政企分开,使企业摆脱社会包袱,轻装前进。再者,引入机构投资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所有者与经营者信息不对称现象。因为机构投资者,特别是银行、证券公司这样的金融机构,它们对保险公司财务报表的识别能力远远大于政府官员,从而迫使经营者自动校正其经营行为,向利润最大化目标靠拢。而且,在股份制企业中,委托人也有动力去设置激励——约束机制,使得保险公司经营者意识到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是其所有可选择的行为路径中机会成本最小的。相互制保险公司的激励——约束机制之所以迟迟建立不起来,就是因为在企业背后缺乏一个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所有者。股份制保险公司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可以独立行使各种企业管理权限,摆脱政府的行政干预。股份公司的战略决策通过董事会形成,决策的内容能够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从而可以避免政府部门不当干预造成的战略失败和决策的滞后效应。

4.股份制经济是开放型、国际化经济,有利于保险企业的全球化、一体化发展

如今,金融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国际保险资本通过股权变更的形式实现资本重组,既是国际保险业务的结构调整,同时也是国际保险公司经济实力的重新形成和市场地位的重新确定。股份制是吸引外资的一种灵活、受欢迎的形式和渠道。股份制经济的国际化,是跨国集团公司发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股票的发行和交易的国际化,形成了财产关系的国际化;股权的国际性渗透,形成了国际性经营关系。股份制改造有利于企业参与国际合作,提升管理水平。我国保险公司要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的竞争,要利用外资保险公司先进的保险管理经验,较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出售股权获得与外资保险公司的资本链接。

(二)充分发挥相互制保险在农业保险领域的优越性,建立农业风险保障制度

农业保险的风险高,赔付率高,在农民支付能力差的情况下,选择带有合作经济性质的相互保险是最为适当的。通过互助保险,建立“政策性扶植为主、以险养险为辅”的政策性相互制农业保险经营模式,能够实现政府引导下的农户分担成本、合力互助、共同发展。这是因为相互制保险的优越性特别适合于农业保险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1.相互制保险的低成本、低价格优势,可以吸引农民积极参与

相互制保险的成本较低,为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民拥有保险保障提供了可能。

第一,相互制保险不以赢利为目的。相互制保险公司以互助合作为宗旨,在经营中没有赚取利润以及对股东支付股息的压力,非盈利性与合作性要求其追求被保险人的利益最大化,大大减少了各种费用支出。此外,作为非盈利性组织,相互制保险公司还可以享受税收优惠。

第二,经营管理成本低。相互制保险公司的保单持有人兼具被保险人和公司所有人的双重身份,互有、互治、互助是其主要特点。因此,所有者和客户之间就红利、融资和投资策略等问题可能出现的冲突可以内部化,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委托代理问题引发的组织成本,这是相互制保险公司的主要优势。另外,相互制保险公司所拥有的特殊销售渠道省去了中间代理的环节,降低了销售成本。这一点对高需求价格弹性的农业保险产品来说尤其重要。目前,我国农业以个体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地域广泛而分散。而保险公司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在农村地区建立较多的分支机构无疑会增加开展业务的组织成本、交易成本。建立农民互助合作的相互制保险组织,不仅资金要求较少,手续也大大减化,由此带来的成本下降有利于吸引广大农民的参与。

第三,相互制保险实质上是一种本地区农户之间的共济互助行为,它符合我国农村的互助合作传统,易于被广大农户接受。

2.可以有效的降低道德风险

相互制保险组织是由同一地区的农户自愿组成的,农户之间彼此熟悉,并且对于农业生产过程以及所面临的风险因素都比较清楚,这种比较优势弱化了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可以从更大程度上避免投保人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等问题。而且在相互制保险组织中,投保人作为公司的所有者享有公司的控制权与分享公司剩余的权利。公司的经营效益好,个人获得的盈余分配就增加,每年转入保障基金的盈余也随之增加,为成员分担风险的能力也得到提高。这样就从源头上消除了道德风险的隐患,有利于成员之间自觉自愿地加强相互监督,避免个别投保人的道德风险。另外,我国农村的聚族而居的习惯、独特的道德和文化传统,使得他们普遍重视家族名誉、邻里关系,这也使得他们不会轻易去铤而走险,刻意损害由同一地区农户共同组成的相互制保险组织的利益。

3.有助于解决农业保险经营管理困难

我国农村幅员辽阔,丘陵、山地占了国土面积的2/3,农业风险种类繁多、复杂,且地区间的差别大,加之农村交通不便,使得农业保险的展业难、核保难、定损难、理赔难。成立农业相互制保险组织,由于同一地区农户间自然具有的生产、生活联系,农户之间的信任感增强,由公司内的农户代表去做农业保险投保宣传工作,易于产生共鸣,农业保险展业难的问题迎刃而解。同时,参加相互保险公司的农户都是农业生产的行家能手,对本地的农业生产、农产品价值、农业风险等情况都比较了解,又具备相当的农业专业技术知识,从他们中挑选出的农户代表经过一定的保险技术培训,完全可以胜任核保、定损、理赔等工作,不仅容易解决农业保险经营管理困难的问题,还有利于节省经营成本。

4.有利于加强农业防灾减损

投保人与相互制保险组织利益的一致性是投保农户主动采取风险防范措施的根源。基于共同的利益,参加了相互制保险公司的农户们再也不会消极地对待农业风险,为避免或者减少农业灾害的发生以及带给自身的损害,社员们会主动联合起来,利用他们对当地农业风险熟悉、了解的优势,调动各方面的资源,积极构建农业风险预防机制,采取各种防灾防损的措施,将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点。

总之,相互制保险的优越性特别适合于农业保险,我们应该在农业保险领域积极探索和大力发展相互制保险,以充分发挥相互制保险的优越性。值得高兴的是,2005 年1 月11 日,黑龙江垦区在开办了14 年农业互助保险的基础上,成立了黑龙江阳光相互农业保险公司。这是我国第一家相互制农业保险公司,也是我国第一家相互制保险公司。它的诞生,填补了我国相互保险公司模式的空白。经过3年的运营,公司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保监会统计显示,2006年,安信、安华、阳光农险以及中国人保、中华联合5家公司的农险保费收入合计达8.42亿元,占全国农险保费收入的99%。其中,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占全国农险业务比重达到27%。

(责任编辑:云馨)

参考文献:

[1] 郭学勤.相互保险及其对我国发展职工互助保障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7,(04).

[2] 张旭.论相互制保险公司在我国的适用性[J].技术与市场,2007,(09).

[3] 刘震.初探相互制保险公司转制以及在我国的适用性[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2,(04).

[4] 张柯.相互制保险公司与股份保险公司的比较研究[J].上海保险,2005,(05).

作者:谢汪送

保险组织形式内容研究论文 篇3:

浅谈我国保险经纪人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摘要】在英美等保险业发达的国家,经纪人在保险中介市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我国目前的保险中介市场主要还是代理人市场,经纪人市场尚处于初步发育阶段。相对于代理人制度,保险经纪制度的发展相当滞后。本文旨在分析中国保险市场上经纪人制度的现状以及保险经纪人发展滞后的原因。

【关键词】保险经纪人 保险经纪人制度

保险经纪人制度是伴随着海上保险的发展最先在英国建立起来的。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地中海沿岸已有广泛的海上贸易活动,由于当时航海技术及造船技术都很落后,所以航海的风险很大。在长期的海上贸易中逐渐形成了海上保险,即“一人为众,众为一人”的共同海损原则。15世纪末16世纪初,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及达·伽马开辟通往亚洲的东方航线,使得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位于大西洋沿岸的英国。随着英国经济贸易的发展,现代保险业开始在英国发展起来。1720年英国国王特许皇家交易所和伦敦保险公司专营海上保险,作为保险人和投保人媒介的保险经纪人便应运而生。

一、中国保险经纪市场的现状

我国长期以来采用保险代理人制度,其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保险“市场”只有一家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保险市场中的保险条款、费率全部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制定;在业务开拓过程中只需招收保险代理人销售保险产品,客观上不存在对保险经纪人的需求。保险经纪人是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保险市场格局的形成而出现的。

20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经济和保险事业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保险经纪人的需求日益增多。保险经纪业逐步发展,保险经纪人制度逐步形成,成为保险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了我国保险经纪人制度。然而中国的保险经纪人制度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如:保险经纪人组织形式单一,有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备,保险经纪人素质不高,行业自律、内控机制缺位,地下保险经纪时有发生等等。这些均不利于我国保险市场的良性运行,也制约着我国保险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保险市场与保险经纪市场对外开放将进一步加大,未来对保险经纪人的使用会越来越频繁,保险经纪人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这些问题如果再不从制度上加以解决,势必损害我国保险经纪人的职业形象,引起保险经纪市场秩序的混乱,影响保险经纪业的发展和我国保险业与国际保险业的接轨,最终将阻碍整个保险业的良性发展。在此背景下,十分有必要从理论上对保险经纪人制度给予明确的界定和解释,认真分析研究我国保险经纪人制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一个真正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完善的保险经纪人制度,从而促进中国保险业健康、全面地发展。

1999年中国保监会决定正式批准成立我国首批保险经纪公司,并于1999年5月15日在全国举行了首次注册保险经纪人资格考试。当时全国共有7186人参考,144人一次性通过资格考试。1999年底中国保监会批准首批三家全国性保险经纪公司江泰、长城、东大正式筹建。2000年6-7月这三家首批保险经纪公司正式成立。 同时,中国保监会重新审批原来中国人民银行和工商局所批准的国内保险经纪公司和国外经纪公司驻国内办事处的经营执照。对于国内原来批准的保险经纪公司、从事经纪业务的商务公司,保监会经审查后一律认为不合格,坚决予以取缔。 2001年底中国保监会又批准了7家保险经纪公司成立,地点分别在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深圳。2003年1-10月,中国保监会审批开业的保险经纪公司就有48家。

目前,保险经纪人市场在我国尚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在这一阶段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有三个。

1、业务内容不明晰

保险经纪公司对自身的优势没有清楚的认识,不知道主要应开展哪些业务、达到哪些目的。在某种程度上,以保险经纪公司目前的表现,只能称其为更高一级的保险代理人,和国外的经纪公司存在着很大差距。

2、保险经纪的人力资源相当缺乏

保险经纪人中拿到保险经纪人资格证书的人数较少,而且他们中的大部分是保险公司的从业人员,要这些人转变工作的难度较大。特别是经纪人资格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并不代表其具有足够的从业技能和经验。和其他金融行业比较,保险公司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明显偏低,这种人力资源的匮乏使保险经纪人的发展缺乏坚实的基础。

3、缺少有效的监管,造成了一些混乱局面

例如,在为投保人选择保险公司时,保险经纪公司侧重于佣金的高低;许多保险公司同经纪人争夺业务,一些未在我国注册的保险经纪公司进入市场抢占业务。同时,财会上没有保险经纪人开支的费用科目,也没有统一的费用标准。目前国家对保险代理人的佣金标准有统一的规定,对于保险经纪人采用和保险代理人统一的佣金标准肯定行不通,但是也不能任由经纪公司和保险公司讨价还价,因为这样会影响保险市场的稳定。

二、保险经纪人制度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保险经纪人的发展滞后有多方面的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保险业的发达程度,当局对保险业的监管目标与监管方式等都影响或制约经纪人制度的发展。

1、保险经纪人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保险经纪从业人员由于经验少、技术低,与保险经纪业务发展要求相距很远。尽管已举行了几次保险经纪人资格考试,但取得资格的人数不多,远远不能满足保险经纪市场的需要。

2、保险经纪人组织形式过于单一

就目前来说,我国不允许个人经营保险经纪业务,也不允许保险经纪人以合伙企业形式存在。股份有限公司形式是在《保险经纪公司管理规定》中确定的,在该规定出台之前保险经纪公司只能以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存在,严重缺乏灵活性。如我国台湾地区,保险经纪人组织形式可选用个人形式和公司形式,凡具备经纪人资格者可以个人形式申请开业。英国等一些国家允许以合伙形式开业。

3、保险经纪人市场不够完善

我国保险市场上保险主体不多,市场垄断还比较强,存在着竞争不充分、不公平以及法规不健全等问题。从保险经纪人的设立来看,我国实行审批制,这无疑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不利于保险经纪人市场的培育。英国、美国、日本采取的都是注册登记制,只要符合条件的就可登记注册。

4、保险经纪人佣金制度不规范

《保险经纪公司管理规定》第五十条规定:保险经纪公司依法办理业务,应按双方当事人约定收取经纪佣金。但实践中,保险公司一般以投保人所需缴纳的保险费的一定比例支付保险经纪人佣金。一般来说,我国目前财产险的佣金是保费的10%~30%,人寿和健康险的佣金比例一般在10%以下,意外伤害险佣金比例在20%左右。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主体,保险经纪人必然为多赚取佣金而选择保费率高但保障水平低的保险公司投保,从而损害了投保人的利益。

5、保险观念落后

我国多数投保人的保险观念比较陈旧,对保险服务没有高层次的要求。在实践中,有些投保人认为经纪人佣金虽然由保险公司支付,但“羊毛出在羊身上”,不通过经纪人而直接向保险公司投保可以节省佣金。因此,让投保人真正了解保险经纪、充分利用保险经纪人,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在保险人方面,某些保险公司由于机构大而全、冗员太多,对成本核算不细,认为通过保险经纪人展业不如利用本公司人员展业,以降低成本。加之目前许多保险公司展业人员的收入直接与业务挂钩,保险经纪介入保险市场,使得原来属于保险公司的业务被拿走了却还要付费,因此初期的磨擦不可避免。

三、保险经纪人制度建立的意义

保险经纪人无论是对于投保人、被保险人还是保险人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投保人和被保险人而言,由于保险市场的日趋成熟,市场中的供需双方在数量上都有了较大的增长。同时,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的风险引出了人们对保险的新需求。保险人向市场所能提供的保险商品的种类也逐渐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趋势。这时,投保人要凭借自身的知识对保险人、投保种类和投保数量等因素做出符合自身风险和经济条件的正确选择是有一定困难的。而具有保险专业知识的保险经纪人的出现,就能够使投保人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并使投保人享有高水准的专业服务。

对保险人而言,自1988年3月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成立打破中国保险市场长期垄断的局面之后,到目前已有20多家保险公司活跃在我国保险市场上。这一方面为保险市场注入了新的血液,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加剧了竞争。竞争的最终目的就是用低于市场平均成本的成本来获得高于市场平均利润的利润。对保险人来说,既要扩大承保范围、拓展新业务,又要把成本降到最低,仅依靠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是远远不够的。保险经纪人可以利用其灵活性与专业性,有效地帮助保险人拓展业务、降低成本,同时有助于在市场上形成公平的竞争机制。

为促进保险市场的发展,我国保险市场必须与国际接轨,并采用国际同业的一些通常做法。在国际上,各国保险市场普遍存在着保险经纪人,且保险人的大部分业务都是经纪人招揽的。以英国保险市场为例,保险经纪人掌握着英国55%以上的保险业务,而法国的工业客户每年则有近90%的保费是通过经纪人交给保险公司的。此外,我国加入WTO以后,大批外商进入中国市场,如不采用外商所熟悉的通过保险经纪人的方式招揽业务,我国保险业就有可能失去一个巨大的市场。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健全保险经纪人制度,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立颖:在我国建立保险经纪人制度的思考[J].华南金融研究,1999(6).

[2] 粟榆:论我国保险经纪人制度的完善[J].保险研究,2001(7).

(责任编辑:周 波)

作者:原 琳

上一篇:4G通信技术的无线通信论文下一篇:企业网络营销适应性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