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管理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融资约束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基于企业生产率的中介效应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迅猛增长并快速加入了国际市场,逐步成为国际贸易以及投资领域极为活跃的国家之一。虽然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领域正处于稳步前进期,但仍有些不足需要我们关注:第一,从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规模上看,我国与美国差距较大,仅相当于美国的28.5%。第二,大量投资主体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国际市场以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但企业一旦走出国门,投资的安全性和盈利性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母国和东道国金融环境的制约,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很多国家为稳定本国的金融市场,纷纷加大资本管制力度,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难度。第三,通过《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调查分析报告》可知:超过一半的企业认为融资约束问题是制约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首要因素。因此,研究融资约束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以及传导机制,一方面有助于解决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通过降低融资约束水平和提高企业生产率增加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和可能性;另一方面,为政府进一步推进企业“走出去”战略提供可行性建议。为研究融资约束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以及传导机制,本文基于中国2003-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名录》的匹配数据,采用面板二值选择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展开研究。本文发现:1、融资约束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显著负相关,即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越高,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能性就越低;2、企业生产率在融资约束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即融资约束会通过降低企业生产率间接抑制对外直接投资;3、融资约束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对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4、将融资约束细分为内源融资约束、银行信贷约束和商业信贷约束三种类型,企业生产率的中介效应依然存在,且银行信贷约束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制约作用更强;5、根据企业产权性质将样本分为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研究发现,虽然国有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较低,但由于产权界定不清晰、管理不规范以及生产经营效率低下等原因,使其仍没有足够的动力以及能力进行对外直接投资;6、将样本分为高生产率企业和低生产率企业,高生产率企业所受到的融资约束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制约作用大于低生产率企业,同时低生产率企业受到的融资约束不存在生产率中介效应。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将企业生产率引入中介效应模型,从机制分析以及实证检验两个方面研究融资约束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传导机制,特别是丰富了实证研究,并将融资约束细分为内源融资约束、银行信贷约束以及商业信贷约束,详细探讨各类融资约束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机制的不同;同时从企业异质性角度分析了融资约束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传导机制的差异。

关键词:融资约束;企业生产率;中介效应;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学科专业:世界经济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与不足

2.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1.1 垄断优势理论

2.1.2 内部化理论

2.1.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1.4 边际产出扩张理论

2.1.5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2 融资约束理论

2.2.1 优序融资理论

2.2.2 MM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 融资约束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2.4 企业生产率与对外直接投资

2.5 融资约束与企业生产率

2.6 文献评述

3.融资约束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机制分析

4.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融资约束现状分析

4.1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4.1.1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

4.1.2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领域

4.1.3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企业占比

4.1.4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省市分布情况

4.2 我国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及成因

5.模型设计

5.1 数据说明

5.2 指标构建

5.2.1 核心变量

5.2.2 控制变量

5.3 模型设定

5.4 中介效应检验

5.5 变量描述性统计

5.6 变量间相关关系

6 实证分析结果

6.1 融资约束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6.2 融资约束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传导机制

6.3 企业异质性检验

6.3.1 地区异质性检验

6.3.2 所有制差异性检验

6.3.3 企业生产率差异性检验

6.3.4 企业是否出口差异性检验

6.4 内生性处理

6.5 稳健性检验

6.5.1 变换被解释变量检验

6.5.2 更换中介变量检验

7.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企业产品成本核算论文提纲下一篇:企业审计财务报表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