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本文主要是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和特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SWOT分析和促进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流量不断创新高,投资明显向发达国家倾斜,但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仍占主体地位。然后,借助SWOT分析法深刻剖析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劣势、机遇及面临的挑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管理论文 篇1:

文化距离对中国企业落实“一带一路”投资战略的影响

摘要: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资源寻求型、战略资产寻求型、市场寻求型三种动因。文化距离负向调节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正向调节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对战略资产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无显著影响。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必须关注文化距离的影响,资源寻求型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可选择与我国文化差异小的国家;市场寻求型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可选择文化差异较大的发达国家,以获得东道国的市场;而由于文化距离对战略资产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没有显著影响,相关企业应结合行业、国际产业链竞争状况等因素综合决定其投资区域。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投资动因;区位选择;文化距离

中国提出“走出去”战略以来,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OFDI)持续高速增长。商务部《201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1231.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年度投资额是2002年的45.6倍;对外直接投资存量8826.4亿美元,在全球按国家或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排名中较上年提高3位,位居第8,首次进入全球前10行列;投资区位分布在全球186个国家(地区),但集中度较高,2014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20位的国家或地区存量占总量的近90%。2015年,中国开始大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区域,可以预见“一带一路”战略将极大助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在此背景下,本文的研究主题文化距离(国家问文化差异)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具备了更现实的意义,并可对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提出针对性建议。

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中国,在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的异军突起以及所呈现出来的诸多特征,如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区位选择等问题吸引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归根结底是企业的微观决策行为,除了考虑宏观层面的经济、地理、川文化、政治等因素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是最重要的决策因素,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目标。寻求资源、寻求战略资产、寻求市场的不同动因影响中国企业具体的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而文化距离对不同动因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势必产生不同的影响。与此同时,文化差异导致文化冲突、交易成本提高、整合困难,给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带来了诸多现实挑战,明基闪婚西门子、TCL并购阿尔卡特、上汽整合双龙、中铝参与双拓合并等案例教训不可谓不深,文化距离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本文试图研究文化距离对不同动因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进一步研究文化距离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并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开讨论,为中国企业“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提供决策参考。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

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研究方面,邓宁(Dunning)在综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诸多理论和实证研究,系统研究跨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和动因,提出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四种动因类别,即资源寻求型、战略资产寻求型、市场寻求型与效率寻求型。资源需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东道国的自然资源;战略资产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指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东道国获取技术、管理、分销网络与品牌等战略资产,补足短板,获取竞争优势;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目的是抢占东道国市场,追逐更多的收入和利润,排斥竞争对手,赢取市场份额;效率寻求型是通过在海外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进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如降低劳动力成本、运输成本等。

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动因主要存在资源寻求型、战略资产寻求型、市场寻求型三种类型。巴克利等(Buckley et al)通过研究2003-2007年中国对48个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发现,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不存在效率寻求型投资动因,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在东道国不能形成“协同效应”,而东道国的自然资源、市场规模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显著影响,因此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不存在效率寻求型投资动因。邓宁有关中国经验的研究发现,中国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技术、管理技巧、研发能力、国际化经验、战略方案、营销网络与品牌等战略资产从而强化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东道国的战略资产越丰富,越是能吸引中国对其进行投资。陈岩等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东道国的自然资源。

关于文化距离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国内外的研究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文化距离指国家间的文化差异,由两国间的文化水平测定,国家间文化差异以文化距离数值的大小来阐释,霍夫斯泰德五维度文化理论模型是测定文化距离(国家间文化差异)全球价值最高、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弗洛里斯和阿奎莱拉(Flores&Aguilera)对美国的研究表明文化距离与区位选择负相关,潘镇、綦建红等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研究得出了同样结论;托马斯和格罗斯(Thomas&Grosse)对投资于墨西哥的研究表明,文化距离和投资流向正相关。包米克和措(Bhaumik&co)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中国软实力的延伸,文化距离与其正相关,文化距离较大的发达国家的市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康和姜(Kang&Jiang)通过研究中国对东亚和东南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发现中国倾向于将文化距离较远的发展中国家作为投资目标国。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文化距离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存在复杂的线性关系,如s型关系、门槛效应等。总之,文化距离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流向和区位选择影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存在正相关、负相关、不相关、复杂线性、门槛效应等不同的结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文化距离可能存在“外来者劣势”和“外来者收益”两方面的效应;另一方面,前述研究忽略了“外来者劣势”和“外来者收益”效应对不同企业的不同影响,尤其是对不同对外直接投资动因企业的影响。关于文化距离、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区位选择关系研究较少,张吉鹏、衣长军研究了文化距离在东道国技术禀赋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文化距离对寻求技术战略资产型对外直接投資企业的区位选择存在负向调节作用,寻求技术战略资产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倾向于选择技术禀赋高的国家和地区,而文化距离削弱了这一区位选择倾向。目前,还缺乏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区位选择、文化距离的全面研究,文化距离对不同动因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区位选择影响机制尚不明晰。本文综合文化距离、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区位选择研究的相关观点,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文化距离负向调节中国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即中国资源寻求型企业外国直接投资倾向于选择文化距离小的东道国和地區)。

H2:文化距离负向调节中国战略资产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即中国战略资产寻求型企业外国直接投资倾向于选择文化距离小的东道国和地区)。

H3:文化距离负向调节中国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即中国市场寻求型企业外国直接投资倾向于选择文化距离小的东道国和地区)。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样本

本文关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来源于英国金融时报集团的FDI Markets数据库,它提供全球各个国家外国直接投资(FDI)及跨国绿地投资项目数据,涵盖189个国家和地区,外国直接投资项目数据超过25 000个,其数据已被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世界投资报告》以及诸多国内外学者采用,该数据库按照行业、国家(对内、对外)等维度进行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监测和统计,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具体到各个省和城市。

本文未采用绝大多数研究使用的商务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原因是该公报中统计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第一目的地并不能正确反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最终目的地。由于避税、会计金融等方面的原因,2003-2014年,中国大量(平均超过70%)对外直接投资流向了中国香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卢森堡这些避税港和离岸金融中心(这也是统计公报数据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广泛而不平衡的原因),甚至大量协议控制(VIE)结构返回国内投资控制相应经营实体。企业在避税地设立平台企业,并不产生生产、雇佣、本地投资等行为,只是作为投资中转地,最终将资金投向真正的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国内学者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王碧珺认为采用这一数据得出的结果会存在较大的谬误。

(二)变量说明

1.因变量

本研究中的因变量为中国企业对东道国(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年度流量(单位为美元),因变量数据使用FDI Markets数据库2005-2014年底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中国企业共在125个国家和地区累积投资2 256个项目。

2.自变量和调节变量

巴克利(Buckley et al)、邓宁(Dunning)、陈岩等的研究表明,东道国石油和金属产品出口比例(Ore)对于自然资源禀赋变量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东道国的年度居民专利申请量(Pat)对于战略资产变量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东道国的绝对市场规模即国内生产总值(Gdp)能够较好地代表市场规模变量。本文自然资源禀赋变量采用东道国石油和金属产品出口比例(Ore)、战略资产变量采用东道国的年度居民专利申请量(Pat)、市场规模变量采用东道国的绝对市场规模即国内生产总值(Gdp)。以上自变量数值均取自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网站。

文化距离变量方面,考古特(Kogut)和辛格(Singh)在霍夫斯泰德的五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度与女性度、长期取向和短期取向)文化理论模型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距离的测算指数KSI,即: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文首先对设定的模型(1)进行样本检验,探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源寻求型、战略资产寻求型、市场寻求型动因。其次,对设定的模型进行检验,探讨文化距离对不同动因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

(一)对外直接投资动因检验

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的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的估计结果可以发现,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5的结果表明,Ore、Pat、C.dp均通过了1%的显著水平(Pat单变量通过5%显著水平)检验,其系数分别为5.176、0.402、1.369,表明东道国石油和金属产品出口比例(Ore)、东道国的年度居民专利申请量(Pat)、东道国的绝对市场规模即国内生产总值(Gdp)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有正向调节作用,前置性假设HP1、HP2、HP3得到验证。该估计结果与前文提到的各学者研究成果一致,进一步证明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寻求资源、寻求战略资产、寻求市场的动因。

模型4、模型5的结果表明,文化距离(CD)通-过了5%的显著水平检验,系数为0.197,说明文化距离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负向调节作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倾向于文化距离小的东道国和地区。这与潘镇、綦建红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在控制变量方面,估计结果表明,地理距离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负,表明地理距离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负向调节作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倾向于选择地理距离小的东道国和地区。双边贸易额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正,表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双边贸易有明显的互相促进作用。经济制度变量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较少考虑东道国和地区的经济制度因素。

(二)文化距离调节作用检验

文化距离对不同动因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的结果可以发现,在模型1中,文化距离和自然资源禀赋(Ore)的交叉项系数为负,并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文化距离负向调节资源寻求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资源寻求型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倾向于选择文化相近的东道国和地区,假设H1得到验证。

在模型2中,文化距离和战略资产(Pat)的交叉项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战略资产寻求型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时较少考虑文化差异,假设H2未能得到验证。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东道国的年度居民专利申请量(Pat)对于技术性战略资产的代表性不够强;另一方面可能存在“技术无国界”的现象,中国企业在寻求技术资产时较少考虑东道国和地区的文化差异问题。

在模型3中,文化距离和市场规模(Gdp)的交叉项系数为正,并通过了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文化距离正向调节中国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資的区位选择,这与本文假设H3正好相反。考虑现实因素,市场规模较大的东道国和地区往往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本身与中国的文化距离较大,因而寻求市场型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倾向于选择文化距离大、市场规模大的东道国和地区。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资源寻求、战略资产寻求、市场寻求三种动因,假设HP1、HP2、HP3得到验证。假设H1得到验证,说明文化距离对中国资源寻求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起到负向调节作用,资源寻求型中国企业倾向于选择文化距离小的东道国和地区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实证结果与假设H3结论相反,说明文化距离对市场寻求型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市场寻求型中国企业倾向于选择文化距离大的东道国和地区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假设H2未得到验证,说明文化距离对战略资产寻求型(技术为代表)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无显著影响。

四、中国企业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议

“一带一路”战略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从全局来看,“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及两端带动的日本、韩国和欧盟,一端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端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依据霍夫斯泰德的五维度文化理论模型的KSI指数,沿线国家与中国文化距离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组(注:霍夫斯泰德文化评估缺失一些国家数据,可根据地理位置、宗教传统等选取相邻国家估计文化距离值,另将日本、韩国和欧盟代表国家文化距离值放入分组作为参考),如表3所示。与中国文化差异较小的近距离组主要为东南亚和南亚的中国临近国家(阿尔巴尼亚除外),中距离和远距离国家主要是西亚和中东欧国家。

由本文实证检验结果可知,资源寻求型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受到文化距离的负向调节,中国企业倾向于投资文化差异小的国家,而对于自然资源丰富的中亚五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与我国的文化距离为中(霍夫斯泰德KSI指数只有吉尔吉斯斯坦的数据,其他四国可参考该数据),沙特阿拉伯等西亚诸国文化距离为中距离和远距离,对于中国资源型企业来说,首选中亚五国是明智的战略决策,对于西亚和中东欧国家应当注意文化距离所带来的经营和管理挑战。与此同时,在资源领域投资近距离9国是非常好的战略选择,如中国企业在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国家的能源领域投资。

文化距离对市场寻求型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起着正向调节作用,中国企业倾向于投资文化差异较大的国家以获得东道国市场(此实证检验结果来自于125个国家和地区投资数据,发达国家多为与我国文化距离大的国家),对中国企业来说,选择文化距离较大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来开拓市场是正确的战略选择,这种选择来自于中国的成本优势、东道国的市场规模、东道国市场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总体来说,处于中远距离的中东欧16国以及欧盟成员、东亚的日韩是市场寻求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选区域,这些国家和地区东道国市场规模较大、文化距离中远,有利于发挥我国企业在成本、品质等方面的优势;与此同时,较发达的西亚诸国单从文化距离来说是比较合适的目标市场,但企业在该地区的投资应当注意不稳定的政治风险和地区动荡局势。

战略资产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与文化距离并无显著关系,对中国企业来说,需要结合自身产业领域、国际产业链竞争态势等因素来综合选择,文化距离并不是关键的考虑因素。与此同时,战略资产包括技术、管理技巧、研发能力、国际化经验、战略方案、营销网络与品牌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诸多产业领域其战略资产并不丰富,远弱于欧盟、美国、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战略资产寻求型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时应结合具体产业情况而定。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采用FDI Markets数据库2005-2014年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数据,采用最小二乘虚拟变量模型(LSDV)方法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寻求资源、寻求战略资产、寻求市场的动因,与此同时,文化距离负向调节中国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文化距离正向调节中国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文化距离对中国战略资产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并无显著影响。

本文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三大动因,即资源寻求型、战略资产寻求型、市场寻求型,同时证明了文化距离对不同动因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调节作用。本文研究结果也能很好地从侧面说明前人的研究结论。文化距离负向调节中国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即资源寻求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倾向于选择文化差异小的东道国和地区),正向调节中国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即市场寻求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倾向于选择文化差异大的东道国和地区),但对战略资产寻求型企业影响不显著(即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对战略资产寻求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无明显影响)。从本文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动因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东道国和地区文化差异的考量并不一致,客观上说明了专家学者整体研究结论不一致的现象。

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从动因的角度人手,全面分析文化距离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进一步拓展了文化距离与区位选择的研究深度,也赋予了本文较强的理论意义。与此同时,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不同动因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时必须考量东道国和地区与中国间的文化差异问题,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考察文化距离对不同动因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具有企业微观层面的视角,下一步的研究可以从行业角度进行深入研究,研究不同行业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发现不同行业在资源寻求型、战略资产寻求型、市场寻求型三种动因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检验文化距离对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这种深入研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与此同时,本文用三个代表性变量(Ore、Pat、Gdp)来考察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动因有一定的局限性,下一步深入研究可以增加变量数目,提升研究的全面性、系统性。

作者:孙朋军 于鹏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管理论文 篇2:

基于SWOT分析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

【摘要】 本文主要是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和特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SWOT分析和促进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流量不断创新高,投资明显向发达国家倾斜,但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仍占主体地位。然后,借助SWOT分析法深刻剖析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劣势、机遇及面临的挑战。最后对于劣势和面临的威胁我国政府和企业应该制定相应的对策及有效措施来积极应对,才能促进我国企业更好的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中国企业 SWOT

一、引言

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安全,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重要举措。从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政府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至今,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得到了飞速发展,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流量87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了17.6%。中国首次成为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我国虽然是贸易大国但并非贸易强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即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本文以研究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优势和劣势为主线。通过分析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自身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然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SWOT分析

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本文将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劣势、机遇和面临的威胁进行深刻剖析,以趋利避害,使我国企业更好的开展对外投资。

1、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分析

(1)对外投资企业实力不断壮大。我国目前已经拥有一批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的大型跨国公司。例如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华润集团,海尔集团,宝钢集团,广州越秀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大型的企业集团。这些公司资金雄厚,信用等级高,产品具有一定的垄断优势,这些公司在国际上进行直接投资具有较大的资金优势。总的来说,大型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我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开辟了一条良好的道路。

(2)部分产品具有一定的垄断优势。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海默的垄断优势论,扩大经营必须要有一定的垄断优势,它可以包括对有形资产的独占和对无形资产的拥有。我国企业在开展对外投资上拥有一些特色技术和传统技术,例如我国的古典园林和中医中药技术,这些技术一般很受世界上国家的青睐,而这些技术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很难掌握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垄断性。

(3)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巴西、印度、非洲的一些国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很受这些国家的欢迎。如轻工业制造、纺织、机电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这些国家投资办厂,一方面可以利用东道国有利的自然资源,来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注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发展中国家普便存在的就业问题。

2、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劣势分析

(1)规模经济劣势。一是中国海外投资企业投资主体的平均规模普遍偏小,对外投资的企业以中小企业偏多。即使是拥有多年对外投资经验的大型公司,与其它发达经济体的跨国公司相比,仍旧处于劣势地位;二是大部分到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的投资项目比较小,因此对外投资风险较大。

(2)技术和品牌劣势。21世纪以来,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企业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提高,但是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还难免会出现步履维艰的局面。主要原因是缺乏跨国投资经验,对国外市场了解不够,信息不对称等方面,这些都集中体现在我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竞争力。但是实际上大多数企业本身严重缺乏核心技术。我国是品牌弱国已经是无可厚非,虽然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我国仍旧还是发达国家的制造工厂。

(3)缺乏跨国经营经验。首先许多中国的海外投资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不够明确,缺乏自身的生产经营计划和发展战略。公司经营管理模式比较落后、产业结构调整不够及时,在跨国经营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其次,我过海外企业的管理水平很难适应海外投资的需要,很多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设置还停留在国内经营的层面,既然公司已经走向“国际化”,那么从公司的制度、管理理念和方式等方面都应该向国际化靠拢。

(4)人才瓶颈问题。在外投资的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跨国经营的高能力、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国际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还要熟悉外经贸规则与国际惯例。

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机遇

(1)充足的外汇储备。充足的外汇储备不仅为我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由于受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外汇储备额涨幅减小。2013年底我国外汇储备额已达到38213.2亿美元,这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2)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政府积极制定了各种政策措施来保障和促进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出一批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水平的一流跨国公司”。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既是我国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只有加强对挖投资与国际合作,才能促进我国与有关国家的双赢。

(3)国际社会的合作需求。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迫切希望与我国建立国际经济合作关系。比如巴西、智利以及非洲的一些国家,对于这些国际来说,我国的对外投资企业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这些国家开展投资公司,在拉动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这些国家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些国家的就业压力。

(4)可以有效规避各种贸易摩擦。近年来,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问题越来越多。贸易摩擦问题的日趋严重严重影响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而我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直接在东道国进行生产经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规避贸易摩擦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4、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威胁

(1)竞争性问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偏小,技术力量和管理水平较低。而境外大型跨国公司规模巨大,实力比较雄厚,在资金筹集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产品销售渠道广,具备核心产业技术。我国跨国企业面临如此强大的竞争对手,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政治局面稳定与否,历来是投资者对外直接投资时主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国际经贸合作发展快速,中国在国外的经济利益、企业和侨民越来越受到国外政局动荡、社会治安问题严重和恐怖势力活跃等因素所牵扯,涉及中国公民在国外人身安全事件频发,如2014年3月8日从马来西亚飞往中国的MH370航班的神秘消失,此航班载有157名中国籍游客,如今海外华人的权益保障问题突出,针对中国人的抢劫、绑架等社会刑事案件时有发生,极大地影响着中国企业在外投资。

(3)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变革。自2005年的汇率改革到2012年底,人民币对美元一直呈现不断升值的状态,升值幅度超过了25%。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为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优良的环境。然而,在2014年初,人民币对美元出现大幅贬值,短短三个月的时间贬值达到3.5%以上,人名币汇率的突然逆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得出口价格出现优势,有利于我国的对外出口;另一方面为我国企业对美国开展投资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4)贸易保护主义思潮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思潮的兴起之后,欧美国家兴起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不断出现在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并刺激着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拉美、印度、土耳其和东欧国家。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区域仍集中在发展中国家,随着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在发展中国家的蔓延,很多发展中国家也纷纷效仿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纷纷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本国产业,使得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难度加大,不利于我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进一步恶化了全球的贸易环境。

三、促进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发展迅速,但是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和挑战,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负面效应不断显现,为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我认为我国政府和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采取措施:

1、政府层面

(1)促使企业形成规模化经营。政府在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同时,也要大力支持在国内发展态势良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迈入国际市场,在全世界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经济合作,开展跨国投资与经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联合逐渐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外投资公司。

(2)建立健全信用评估机制。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政府应该建立健全信用评估机制,建立专门的机构为个人或组织进行信用评估,以便根据信用评估结果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提高办事效率。目前国内对于企业的信用评估机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政府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

(3)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因大力倡导各种社会中介机构,国内各大高等科研院校,风险评估专家共同合作,研究出一套完整的风险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外市场的状况、法律法规的变化以及产品进出口政策等,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定期发表东道国的风险评估报告,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文化差异风险、法律风险等方面的预警报告。以便于我国企业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避免或减轻各种风险带来的损失。

2、企业层面

(1)建设对外投资的人才支持体系。企业一方面应该大力培养适合国际化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定期组织对企业家和企业领导层的培训;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人才国际化交流平台,大家可以利用这个交流平台,分享自己的见解,对如何更好地经营跨国公司进行经验交流。此外还要加强人才培养,完善人才管理。海外投资企业应该实行人才本土化,只要是有能力的四海英才都可以为我国公司所用,人才是没有国际界限的。

(2)选择多种投资方式。我国企业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中要全面考虑企业整体情况,以及了解清楚行业状况。选择正确的进入方式进入合适的海外市场。综合考虑在对外投资中所遇到的瓶颈,从企业自身出发,通过海外合资方式进行投资,还可以通过海外并购,集群出击海外市场,还可以单独出资,这几种途径能很好的缓解在对外投资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还可以提高对外投资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3)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要不断把创新融入到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把创新的优势无限的放大。一个企业要想在未来激烈的竞争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提高创新意识,利用东道国有利的资源,加大科研投入,进行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来提高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形成中国品牌。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12YJA

790075)。)

【参考文献】

[1] 王其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优势、特点与问题[J].国际经济合作,2004(3).

[2] 李一文:湖南对外投资论:机遇、风险与对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 张启宇: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优势效应与存在问题分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5(3).

[4] 张晓森:基于SWOT分析的国内企业跨国投资策略研究[J].企业经济,2005(6).

[5] 裴长洪: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特定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10(7).

[6] 许广义: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特点和问题分析[J].金融理论与学,2007(2).

[7] 李晓辉:世界经济形势下的我国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J].现代经济信息,2013(15).

作者:李一文 陈子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管理论文 篇3: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当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采取如下对策:引导企业科学地制定自己对外投资的长期发展战略;建立支持体系;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产品。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

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举措。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政府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至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快速发展,中国企业逐渐成为全球直接投资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

1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1984—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年均增长13.9%。据商务部统计数据,200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5.3亿美元,同比增长93%。中国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49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的71%。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122.6亿美元,首次超过100亿美元,同比增长123%。截至2005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572亿美元。

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11.6亿美元,位于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13位。

2007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87.2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61亿美元,占我国同期投资总额的32.6%。

2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

尽管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但对外直接投资仍处发展初期,同样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对外投资企业缺乏对外总体发展战略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这些企业对外投资是因为遇到了某个投资机会,或是为了获得海外投资所带来的税收的减免。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增加出口创汇,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投资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走一步说一步。这样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2.2 企业体制因素导致境外投资失败

在我国,数大型企业仍是国有或国有控股,国有企业在治理结构上的缺陷,使得国有企业在国外市场竞争中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另外,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技术标准以及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都与国际惯例有一定差距,也使自己在国外竞争中处于劣势。

2.3 虽然拥有不少的适用技术但缺乏核心技术

我国企业,在很多领域拥有不少“适用技术”,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创新不够。即使是当前非常看好的家电行业,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

2.4 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缺乏

从整体上看,我国派往境外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少从事跨国经营所必备的,既有专门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又通晓国际商务惯例,国际营销知识和外语水平的跨国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我国企业缺乏一整套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许多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本观念,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认识仍旧停留在人事制度管理的层次上,导致外派人员专业能力和积极性都不高,远远不能适应跨国经营对人才需求的竞争需要。

2.5 投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在国际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偏低

不仅投资总量上我国与国外存在显著差距,从平均水平上来看,发达国家单一目的跨国投资的平均金额是以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50万美元,而我国境外企业中方投资100万美元以下的占90%,500万美元以上的只占23%。这种投资规模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经营规模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的境外企业除了海尔、华为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投资规模过小,缺乏国际经营经验,因而在经营中常常因资金、技术的缺乏而失去竞争力和投资机会,势单力薄难以抵御风险。

2.6 市场信息掌握不充足,缺乏对投资项目的深入了解

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很多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其他国家的投资环境,市场供需情况,行业竞争程度以及政府政策等等方面。如果我们没有深入了解,考虑全面,那必将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许多麻烦。例如,TCL收购法国的汤姆逊彩电业务后,在对公司的整顿时需要辞退1 000多名员工,但因此举违反了雇员方面的法律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得不将其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电视机利润补贴到汤姆逊的业务中。

2.7企业品牌意识薄弱

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很多只做“贴牌”生意,企业缺乏世界知名品牌。我国企业的品牌与大型跨国公司的品牌相比,其品牌价值的差异十分悬殊。如2004年我国品牌价值最高的海尔的品牌价值612.37 亿人民币,而排名世界品牌价值第一位的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是673.9 亿美元,是海尔品牌价值的9倍多。同时,我国企业品牌保护意识薄弱,很多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被国外的公司抢先注册,失去了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

另外,还存在监管体制不畅、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3应对策略

3.1引导企业科学地制定自己对外投资的长期发展战略

对外投资企业要科学地制定自己长期的发展战略,首先,必须充分掌握同行业的国际生产经营信息。在对本行业世界市场行情、各国生产经营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领域,对企业的对外投资进行准确定位。其次,要分析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投资能在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上产生怎样的优化组合效果。分析时要具有全球化的观念,应注重总体的对外投资效益,而不能只看投资于某一个国家的经济效益。可能投资于某一个国家的经济效益并非理想,但却能为其他投资项目带来更新的技术和更科学的管理。因此,在规划中,要合理确定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投资战略,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战略,大处着眼,总体布局,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对外投资工作有条不紊地长期发展下去。

3.2建立支持体系

重要的是体制支持。要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的内部治理机构。同时,结合《行政许可法》的实施,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审批要做到规范、透明,妥善解决目前在审批过程中国务院部门间的协调问题,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应对审批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将审批制改为审批和备案制相结合,对以自有资金或商业银行贷款进行境外投资的企业,原则上实行备案制。

3.3 企业应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加强科学研究,实现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各国企业获得高额利润、争夺市场、提高竞争力的手段,而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则是企业追求技术创新和持续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制费用、难度和风险也相应增加;另一方面,产品标准化趋势则不断加强,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即使是实力雄厚、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也难以单独承担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巨额资金以及由此而来的巨大风险。因此,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推动了技术创新的过程。

3.4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

发展国际化经营管理,不仅需要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管理的经理人才。人才不足是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我国要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在目前国内比较缺乏熟悉国际规则和东道国的市场法律的人才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招聘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靠自身培养的不足。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可以通过公开招募人才、建立培训中心或者委托专业机构从事相关活动等方式,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3.5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坚实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可以说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而市场占有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名牌、品牌已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大小的体现。名牌一般要具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从而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市场占有率。假如说企业品牌决定企业当前的利润和战略,那么名牌战略则决定企业长远生存发展战略和未来持续增长的能力。比如,海尔重视品牌的打造并真诚为客户创造价值;可口可乐、雀巢等许多跨国企业为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培育顾客的品牌忠诚度不惜重金,这也正是这些企业能够经久不衰的“秘密”;索尼公司曾宁愿放弃在美国十年的利润,也不愿将“SONY”品牌转让。因此,建立保证品牌发展战略的管理体制,如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同时提高品牌价值,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培育企业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促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3.6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产品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该借鉴国际经验,要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合适的投资产业。我国企业经营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品,如中式菜、中药、丝绸等,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并具有不可模仿、难于替代等特性。例如,青岛啤酒,不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非常喜欢,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这样的产品进行海外投资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国际厂家的青睐及信任,并能成功吸引更多资金的注入,能够增加企业在国际的竞争力。

除了上述几点之外,应当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完善监管体系、完善服务体系,加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防范等等相关工作。

中国企业在整体上目前仍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因此,深入分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艳丽.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J].时代经贸,2007,(9).

[2]李静萍,高敏雪.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差距与潜力[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7).

[3]吴先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牛 芳

上一篇:医学期刊编辑审稿分析论文下一篇:银行借款筹资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