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2024-04-08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通用8篇)

篇1: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比较分析

国际贸易理论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之间存在特殊关系,某种意义上讲国际贸易理论乃从宏观层面上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阐述.当然,这两种理论之间有一定的甚至是很紧密的`联系,但不能把国际贸易理论简单地当作是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宏观部分,充其量能够称得上是对外投资理论的早期探索,应该将国际贸易理论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为经济发展所用.

作 者:孙宏霞 王学鸿 作者单位:云南财贸经济研究院,云南省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21刊 名: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YUNNAN FINANCE & ECONOMICS UNIVERSITY 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年,卷(期):19(1)分类号:F740关键词:国际贸易 对外直接投资 比较优势 理论 寡占 折衷

篇2: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跨国公司为了取得东道国企业经营管理上的控制权而输出资金,设备,管理技能等不同形式的资产或要素的经济行为

对外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区别:1对外直接投资包括无形有形资产;对外间接投资只包括货币资本。2对外直接投资不涉及资产的所有权变更。对外间接投资,资产所有权在买方和卖方之间易手。 3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是获得对外投资企业经营管理的控制权;对外间接投资目的是获取金融资产收益。 4在资产负债表中,对外直接投资属于有形和无形资产上的投资;对外间接投资属于企业持有的有价证券项目。

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获取生产资源、开拓新市场、提高效率

2)开拓新市场 四个原因:国内客户或者供应商经营活动扩展至全球;更好地了解目标市场用户;运输成本和政府政策;进入主要竞争对手所在的国外市场。

这类投资成功两个前提:存在全球性产品市场、有效利用不同国家生产条件的差异。 投资环境评分分析法:将直接影响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分为8项(资本抽回、外商股权、对外商管制、货币稳定性、政治稳定性、关税保护的意愿、当地资金的可供程度、近五年的通货膨胀率),然后根据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和影响程度的不同而确定其不同的等级分数,再按每一个因素中的有利或不利程度给于不同评分,最后把各因素的等级得分进行加总作为对其投资环境的总评价。分数越高,环境越好。

国别冷热比较法:以冷热因素表示投资环境优劣的一种评估方法,热因素多的国家为热国、冷因素多的国家为冷国。

发达国家鼓励对外直接投资的措施:1)对国外投资收益采取优惠税收政策2)政府向投资者提供资金和技术协作3)提供投资信息及促进投资活动4)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及解决投资争端的国际中心 对外直接投资保证制度:指对投资项目所受的损失要百分百地补偿。对外直接投资保险制度指在一定条件下,对投资项目所受的损失只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 各国投资保证及保险制度的特点:第一,只限于对海外私人直接投资,承担关于政治风险的保险责任,不包括一般商业风险。第二,都是对外汇、征用和战争三种政治风险进行保险。第三,保险费和补偿损失因各国不同。第四,担保期限也不同。 跨国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s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中,两个或更多的跨国公司为实现某一战略目标而建立的互为补充、互相衔接的合作关系。 跨国战略联盟兴起的主要原因:(1)跨国战略联盟能够适应当今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2)跨国战略联盟有可能实现降低投资成本、提高规模效益的目的(3)跨国战略联盟利于形成灵活协调的产销网络,实现产品结构多元化(4)跨国战略联盟有利于减少经营风险。

跨国战略联盟的主要特征:(1)形式灵活(2)竞争中有联合(3)促进了企业组织结构创新(4)在啬收益的.同时减少风险(5)充分利用了宝贵的资源(6)加强了合作者之间的技术交流

跨国战略联盟目标和管理:(1)开拓新的市场(2)优化生产要素组(3)分摊研究与开发费用(4)消除不必要的竞争(5)增强实力以对付共同的对手

费列罗(FERRERO ROCHER)意大利费列罗集团旗下的产品,其集团是全球第四大巧克力制造商,并拥有一系列优质创新的产品, 费列罗巧克力(FERRERO ROCHER)更是享誉全球的著名品牌。公司于1946年,由Pietro Ferrero先生始创于意大利北部,全力家族式经营,至今第三代,已发展到享誉盛名的跨国集团,并拥有一系列自创的名牌优质产品。公司于1946年,由Pietro Ferrero先生始创于意大利北部,全力家族式经营,至今第三代,已发展到享誉盛名的跨国集团,并拥有一系列自创的名牌优质产品。这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创立了自己名字的公司。追溯这个成功的根源,我们不得不回到二战刚结束的那个时期。那时候米开力・费列罗的双亲成功地将他们的小糕饼店发展成一个工厂。这些重要的起步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米开力的双亲创造(事实上是发明)出的产品以及由他舅舅组织的高效率的销售网络。

费列罗的成功故事如今已发展到了第三代。米开力的儿子皮德罗和乔万尼作为首席执行官领导着集团。因此,公司的组织架构都基于稳固的家族结构,而且集团将继续在他们的领导下稳步发展。无论如何,在品牌背后,在所有财务报表后面,在一个大跨国企业的扩展后面,都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来自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区的朴素、有创造力并且意志坚定的家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1984年,初出茅庐的意大利费列罗巧克力,面对巧克力市场国际著名品牌吉百利、好时等的市场割据和日趋萎缩的巧克力市场,以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市场为切入口,周密策划,独辟蹊径地与屈臣氏集团合作,一举成为世界巧克力糖果行业中的一支主流力量。

篇3: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一、理论的历史发展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跨国公司的概念, 对跨国公司概念进行科学规范的界定一直是西方学者有关跨国公司研究的重要内容。1978年联合国秘书处在一份研究报告中, 给跨国公司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凡是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里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等类似财产的所有企业。因此我们把跨国公司定义总结为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设立经营实体, 并在一个决策体系指挥下, 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1]在西方跨国公司理论大致经历了: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交易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以及边际扩张理论等。近现代又出现了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等。

二、当前跨国公司理论在我国的研究应用现状与评价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趋势向全球化、自由化、知识化发展, 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引进来”措施, 并收到了巨大成效后。政府政策又逐渐向“走出去”方向发展, 如何更好地与世界经济接轨, 更好地在全球化经济浪潮中脱颖而出, 我国学者开始致力于结合西方理论研究中国企业如何开展对外投资跨国经营的问题。笔者在此, 从解决跨国公司研究中的三大问题——投资主体、方向、方式出发做了一个归纳总结, 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 投资主体——谁走出去。

在针对谁该走出去的问题上, 有人主张走出去首先应该是国有企业, 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3]卢进勇 (2001) 指出“走出去”的主体确定, 不是根据所有制的性质, 而是看企业是否具有比较竞争优势。因此“走出去”的主体应该多元化, 除大中型企业外, 民营企业也应该成为走出去的主体之一[4]。徐滇庆和狄健 (2003) 进一步预测, 中国未来资本输出的主力军必然是那些迅速崛起的民营企业[5]。张瑞琴 (2008) 在对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探讨中从获取国际资源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开拓市场, 规避贸易壁垒;利用境外技术优势建立研发基地等方面说明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7]。

(二) 地区投向——往哪里走的问题。

在这一问题上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跨国公司理论出发也有不同观点, 分为两派:一部分支持向发达国家投资, 而另一部分则侧重于向发展中国家进军。主张投向发达国家的有, 彭磊 (2004) 利用发展周期理论构建了一个简单的动机模型, 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投资是企业确定其市场“领先者”地位的有效途径[8]。主张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 彭鸿斌 (2001) 认为中国企业不应该只像目前这样投资过分集中在港澳地区和发达国家, 而应该走向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或者落后的国家, 如俄罗斯、越南等周边国家以及非洲拉美和中东等地[9]。耿晶晶, 吴盼 (2008) , 东盟十国与中国存在一定产业梯度, 对外直接投资重点应首先考虑东盟国家, 另外其劳动力价格低廉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投资。其次从产业结构和消费市场出发认为独联体和波罗的海国家非洲都是很好的投资地区。[10]

笔者认为针对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 我们应该区别对待, 如公司RD研发中心等对人才、技术要求高的企业的设立, 我们主张其向发达国家投资, 利用其优越的投资环境。而对于一些技术成熟, 且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或企业, 我们应该以寻求市场、降低生产成本为标准选择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

(三) 投资方式——怎么走的问题。

走出去的方式很多, 中国企业究竟是以股权形式还是非股权安排、以合资形式还是独资、以并购还是新建、或者其他的方式“走出去”。彭鸿斌 (2001) 认为走出去的方式应该根据投资企业与投资环境的具体情况及各种方式的优缺点而定, 向发展中国家投资一般采用合资的方式较好[9]。陈华 (1999) 认为应以合资形式为主这样可以提高我方进入国外市场的效率和速度, 在当地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11]。耿晶晶, 吴盼 (2008) 认为对机械、纺织、轻工和家电等行业的企业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应采用独自新建或合资新建方式。以高技术和创新为特征的行业, 在发达国家投资应该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对缺乏国际经验的小企业宜采用合资并购[10]。在这一问题上国内学者分析的较为具体, 但各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在操作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三、现阶段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研究重点和趋势

实践证明我国在对外投资的问题上还存在诸多不足, 介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内一些学者开始从实际情况出发将研究重点转移到现阶段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上来, 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从规模, 管理效率, 投资结构的问题出发。规模上我国企业普遍偏小, 企业实力没有足够强大;跨国经营管理效率低下, 在投资行业地区分布上不均匀。彭磊 (2004) 认为我国对外投资主要集中于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制造加工业[8]。另外, 佘明龙 (2003) 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缺乏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扶持, 2、对外投资的法律体系不完善。3、资金不足, 盈利有限。4、人手不够缺乏经验。耿晶晶、吴盼 (2008) 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与流出不平衡, 导致贸易摩擦增加;产业结构不合理;区位分布单一[12]。

(二) 相应的政策建议。

首先, 政府方面积极发挥对外投资的推动作用。大多数学者都主张政府在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上发挥服务职能, 为企业提供方便。张瑞琴 (2008) 对提高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对策时指出政府要转变职能作风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8]。刘之杨等 (2007) 认为一是政府制定总体战略规划, 加快对外投资的法规建设。二是完善政府职能, 简化审批程序。三是提供资金支持, 建立海外投资保证制度。四是深化企业改革, 健全对外投资的微观主体。五是大力培养从事对外投资的人才[13]。实际情况中政府不仅要起到鼓励和引导作用, 从国家利益出发, 政府还要起到对对外投资的监管作用, 乔虹 (1999) 认为政府应实行有力监管, 保证对外投资的健康发展, 符合国家利益。顺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和阶段性战略。还应该在保证企业独立经营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日常运作进行一定的监控;最后政府的监管应该注意从行政手段向经济和法律手段过度[14]。

其次是企业方面站在长期战略的角度应该主动发展对外投资。刘之杨等人 (2007) 认为企业应该从长远发展的目标出发做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主动加入国际分工合作的全球网络。其次要加快企业的公司制改革, 特别是要建立起适应国际竞争的企业竞争机制;还要注意培育和维护知名品牌;培养本领过硬的国际化经营管理队伍[13]。张瑞琴 (2008) 认为企业应不断增强竞争力, 注重产品质量, 强化售后服务;培养和引进跨国经营人才[7]。综合各派学者的观点, 我们发现在企业层面上主要包括, 人力资源的培养、产品的品牌培养、公司制度的创新改进等方面努力。

四、研究改进建议

综合以上有关文献,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评论。首先, 关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在我国的应用方面, 多停留在定性分析、理论的阐述上, 而通过定量分析的实证研究却比较少。笔者认为未来研究应该更加注重通过模型论证和检验的定量分析。再者, 现今的很多研究还只是建立在原有的西方跨国公司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评析和扩展, 而基于我国特殊国情的创新理论很少见, 。所以笔者认为, 未来基于国情出发的“中国式”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新理论也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摘要: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在整个经济中占核心地位, 关于跨国公司的研究可以在理论上深化人们对国际经济发展的认识, 在实践中也可以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指导, 尤其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文章从西方理论出发, 对我国学者关于中国跨国公司FDI的研究做了一个简单的文献综述, 包括研究现状以及当前研究的重点和趋势, 综合各类研究笔者提出了研究改进建议。

关键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杨国亮.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M].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

篇4: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跨国银行是指在国外拥有附属机构、分行或代表处的银行,是银行业国际化高度发达的产物。早在13至16世纪,麦德斯(Medici)家族控制的商业银行就在整个欧洲广布机构,从事跨国银行业务,19世纪,英国、比利时、德国和日本的跨国银行,借助于殖民主义势力得到迅速发展。二战及二战以前,由于受到战争和经济萧条等因素的影响,跨国银行业受到严重的打击,基本上没有什么发展。二战后,随着欧洲、日本经济和国际贸易的逐步恢复和发展,特别是1958年欧洲主要国家货币开始可兑换和欧洲美元市场的诞生,跨银行业又再度活跃,并得到了长足发展,业务数量、内容和地域都有了空前扩展。

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银行业的国际化也得到了很大发展,这不仅包括我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也包括我国银行业的海外扩张。截止2004年底,共有38个国家和地区的157家银行在华22个城市开设了220家代表处,19个国家和地区的67家外资银行在华设立了11家营业性机构,外资银行在华总资产累计达到693亿美元。就中国银行业的海外扩张而言,截止2004年底,我国4大商业银行共在境外设立了44家分行和14家代表处,其国外资产和负债也逐年增加。

全球跨国银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981年,联合跨公司中心(UNCTC)首次把跨国银行的研究从跨国公司中独立出来。学术界对跨国银行的研究也开始逐步深入,出现了关于跨商业银行的一些重要理论。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向: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动因及竞争优势研究(Grubel 1977,Gray&Gray 1981,Ball&Ttschoegl 1982,Kindleberger 1983,Walter 1988,Heinkel&Levi 1992,Canals 1997); 跨国银行组织形式研究(Gold berg&Sanders 1981b,Mutinelli&Piscitell 2001);跨国银行经营活动及竞争策略研究(Brainard 1990,Euh&Baker 1990,Guillen&Tschogel 1990);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对银行业绩及目标市场的影响研究(Weller&Schern 1999,Berger et al.2000,Berger&De young 2001);跨国银行国别实证研究(Goldberg&Saunderg 1990,Grosse&Goldberg 1994,Yamori 1988)等。

中国理论界对跨银行的研究仍不够深入,既有的成果多数局限在外资银行竞争策略及其发展对中国金融业的冲击方面,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动因、组织扩展模式,特别是从跨国公司理论角度出发所做的理论及实证研究则几乎为空白。因此,对银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的研究,进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对中国而言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二、银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理论与实证文献回顾

1.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脉络

400多年前,公司开始跨国界经营活动,并逐渐形成了跨公司通过这一经营形态。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随着世界形势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演进,对跨公司的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入。从20世纪60年代海默(Hymer)开创性的垄断优势论开始,各国学者纷纷对跨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进行分析, 建立各自的理论体系。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阿利伯(Aliber)的货币汇率理论、维农(Vernon)的产品周期理论、小岛清(Kojima)的比较优势理论、尼克博克(Knickerbocker)的寡头垄断竞争反应理论、巴克莱和卡森(Buckley&Casson)的内部化理论,以及邓宁(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不断完善,吸收了国际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区位理论和公司理论等各种理论的精髓,能够较好地对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合同安排等行为进行解释,形成了迄今为止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公司生产经营的一种综合性理论,该理论主要强调三种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因此又被称为OLI模型。

2.银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实证研究的文献回顾

哪些因素影响东道国银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外实证研究比较活跃。在文献中国外学者们按银行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包含的具体要素进行了实证检验,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鲜见。

(1)所有权优势

1)银行规模

有大量研究表明银行规模与其海外直接投资之间呈正相关关系。Campbell(1980)等学者通过经验研究发现并证实:规模越大的银行,通常拥有更多的资金和管理资源,从而有更多的途径降低不确定性和风险。Tschoegl(1983)通过研究1976年全球100家最大银行海外经营状况,发现规模大的银行更倾向于海外扩张,发现日本银行在韩国的分支机构数目与银行的规模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Williams(1996,1998)通过研究外资银行在澳大利亚的情况,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我国学者王晞(2005)通过研究跨国银行在华经营情况,发现银行总资产和跨国银行在华设立分行影响显著,说明银行规模越大,在华经营的动机越强烈。然而,也有些学者通过研究并未发现银行规模与其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密切关系(Ball和Tschoegl,1982)。

2)国际化经验

跨国银行对海外经营,以及东道国的了解越深入,则越容易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从而享受国际化分散经营的种种好处。Macro Mutinelli和Lucia Piscitello(2001)研究了意大利银行业1989~1999年间在国外分支机构的变化情况,发现跨国经营经验丰富的那些意大利银行更倾向于进行对外扩张。

(2)内部化优势

1)母国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

Sabi(1988)认为,跨国银行往往跟随母国客户到海外设点,以更好地服务客户,保存现有客户资源,他发现,对东道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量能够较好地预示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状况。Nigh(1986)等众多学者也证明,对东道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银行在该国的分支机构数量之间显著相关。我国学者王晞(2005)通过研究发现对华直接投资与在华外资银行分行数量正相关。但是Seth和Nolla(1998)通过研究外国银行在美国分支机构数目和制造业在美分支机构的资金来源,发现英国和日本的银行业并未追随其在美国的客户,而其他的国家银行业则追随其在美国的客户。

2)母国与东道国的双边贸易额

大量经验研究表明,由于双边贸易反映了母国和东道国商业联系的紧密程度,商业银行在东道国的分支机构与双边贸易额之间存在着正相关。Goldberg和Johnson(1990)发现,双边贸易与外国在美国银行业直接投资具有密切的联系。Miller和Parkhe(1998),以及Yamori(1998)也分别发现,双边贸易对美国和日本银行在东道国银行业领域的直接投资影响很大。

(3)区位优势

1)東道国的市场规模及其增长率

对银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的研究表明东道国市场规模(以GDP或人均GDP测度)是银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显著决定因素。Brenley和Kaplains(1996),以及Buch(2000)通过研究发现,东道国的GDP总量与该国吸收的银行业外国直接投资正相关。Yamori(1998)发现日本银行业更倾向于在人均GDP较高的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然而,也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Sagari(1992)发现,美国银行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并不必然地考虑该国的GDP总量。另外,除了市场规模,GDP增长率也银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时考虑的因素之一。GDP总量只能表明一国现有的银行业市场机会,而GDP增长率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表明一国将来可能的银行业市场机会。Hultmam和McGee(1989)通过研究发现,外国银行业对美国银行业的直接投资与美国的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相关性。Goldberg和Saunders(1981)、Nigh(1986),以及Sabi(1988)通过研究发现东道国相对于母国的经济增长率对东道国银行业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具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

2)东道国的资金成本

当银行决定是否对某国进行直接投资时,东道国的资金成本也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存贷利差、东道国对外国银行的税收等因素都会影响跨国银行在东道国的资金成本。Cassard(1994)和Eaton(1994)认为,税收结构的不同会影响税收水平较低的国家进行直接投资。Claessens等(2000)通过对80个国家1988年~1995年间银行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的研究发现 ,跨国银行更倾向于在资金成本较低的国家进行扩张。

3)文化差异和地理距离

根据Ball&Tschoegl在1982年的研究,跨国银行在美国加州和日本设立分支机构时,东道国与母国之间距离越远,成本就越高,设立分支机构的意愿就越小。研究还发现,两国之间文化差异越大,设立分支机构的可能性就越小。Goldberg(1991)等学者在其研究中证实,文化差别对商业银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的决策影响甚大。Leung(2003)指出,亚洲国家的银行在进入中国市场方面具有特殊优势。我国学者王(2005)在研究跨国银行进入中国的决定因素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4)东道国对银行业的管制情况分为外国银行的准入限制和对本国银行业的管制情况。一方面,东道国对外国银行的准入限制显然对跨国银行在该国银行业直接投资是有影响的。Nigh、Cho和Krishman(1986)研究了美国银行业1976年~1982年间在30个国家分支机构的资产变化情况,指出东道国对美国银行的准入限制对美国银行业在该国的经营有明显的负面影響。Sabi(1988)研究了美国银行业1975年~1982年间在23个发展中国家分支机构的资产变化情况,其实证结果却并未表明美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资产与东道国对外国银行准入限制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这与一般的实证结果不相一致。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东道国对外国银行的准入限制除非是禁止性的,否则并不对跨国银行的直接投资活动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东道国对本国银行业的管制情况也是跨银行决定是否在该国银行业进行直接投资时考虑的一个因素。Focarelli和Pozzolo(1994)研究了外国银行分支机构在美国各州分布情况,发现外国银行更倾向于在对银行业管制较为宽松的州设立分支机构。

三、现有文献的不足

1.现有文献大多仅罗列了一部分可能对银行业对外直接投资产生影响的因素,然后进行实证检验,虽然这些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基本上是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但并没有进行严格的数学证明和推导。

2.现有的文献大多局限于某一母国银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或者是实证分析了某一东道国银行业吸收的外银行业的直接投资,研究欠系统,特别是缺乏比较分析和研究。

3.大多数研究采用的数据比较陈旧,很难代表跨国银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最新发展。

篇5: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爆炸性的增长,知识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和利润创造的主要要素,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企业意识到走出去已刻不容缓。本文从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投资区域由集中化向多元化发展、投资行业和方式随地域不同而变化、单项投资规模相对较小等特点,然后对国外有关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投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投资国对外投资的存量、投资国的贸易倾向以及投资国的技术水平并在此基础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字: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一)投资区域由集中化向多元化发展,影响逐渐扩大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集中性特征,主要对象包括香港、新加坡、韩国、巴基斯坦、印尼、日本等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范围内设立工厂,进行就地生产和销售,进一步维护和开拓了出口市场,并扩大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此外,通过在国外建立销售网络,减小了经营风险,绕过了贸易保护政策,从而能够在有一定市场风险的国家开展贸易,扩大市场范围。

(二)投资行业和方式随地域不同而变化

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以贸易公司为主,逐步发展到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商务服务业、建筑业、交通运输等广泛领域,在不同的国家对外投资的方式所选取的行业也是不同的。我国企业在亚非拉和东欧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时,主要是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以企业自带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投资为主,经加工组装成制成品后就地销售或再出口到别的国家和地区,借此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出口,进行这类投资时,企业多选取技术成熟和生产能力过剩的行业,如纺织、家电、轻工、机械和原料药等行业在文化相似的东南亚各国进行投资时则是注重创立自主品牌,依靠消费者的认同来开拓海外市场而在发达国家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多通过并购的方式,借助国外品牌的影响力和国外企业的现金技术进行对外投资,例如联想投巨资并购的业务,并取得的品牌使用权。

(三)单项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与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的规模一般较小,单个项目超过百万美元的不多。形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企业尚处于跨国经营的起步阶段,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经验,在对外投资的规模上态度谨慎另一方面是由于参与跨国投资比较活跃的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它们的经营实力决定了往往追求投资少,见效快的战略目标。这些中小企业大多选择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或更低的发展中国家作为投资区域,因而投资设立的企业自然也是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水平的中小企业。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企业的形态和发展模式越来越复杂化,因而对外投资的影响因素也呈现出多元的特征。

(一)投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根据邓宁的投资发展水平理论,一国的经济发展与国际直接投资存在着一种动态相关关系,该理论认为,一国的净对外直接投资量该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接受国际直接投资的差额是该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函数,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量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高度相关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对外直接投资有重要影响。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生产力有了较快的发展对外投资才会成为可能。一个国家的还代表了该国的经济发展潜力,是资本、技术等要素积累的成果。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是投资积累到一定程度,企业才有可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否则如果资本尚不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自然不可能进行对外投资。

(二)投资国对外投资的存量

一般而言,某一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水平与这一地区的企业对海外市场的已有投资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说对外投资的流量与其上一年末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是每年投资流量的累积,代表了一个地区或国家已有投资的能力,是进行未来投资的基础。而对外投资存量的多少又被称为海外市场的开拓程度,对海外市场开发较好的地区和企业会促进和带动其继续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开发度较高的地区,由于企业已经进行过投资,因而对于该市场的情况**道国消费偏好和市场结构,市场的成长性,市场的规模以及人均资本输出等影响对外投资的主要市场因素都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这样一来继续投资就可以降低投资的信息成本和投资风险。同时对于比较熟悉的国外市场可以充分利用该国的优惠政策,合理规避各种壁垒,达到降低产品进入成本的目的。生产成本的降低,变相的获得了价格优势,从而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这些经验和信息还可以为相关后来者提供借鉴,从而形成集聚效应,形成一个良胜的循环,因而投资存量高的地区它的投资流量也相对较高。

(三)投资国的贸易倾向

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当一国某产品对外贸易达到一定规模时,为稳定与扩大海外市场份额,该产品商将趋向于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选择在东道国建厂生产或采取购买、兼并当地营销网络的方式以支持日益扩大的贸易。

(四)生产效率

根据传统的区位优势理论,生产效率的高低对于投资的区位选择会产生影响,因为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会带来更高的报酬,由此会带动直接投资在国际间的流动。例如根据In-Mee Beak的研究,劳动生产率差异对大部分有显著影响,但影响随着税率和工资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实际的投资活动中,劳动生产率高的地区企业倾向于在本地投资,而对劳动生产率低的地区,他们更倾向于对外直接投资,以提高自身的生产率。

(五)工资水平

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之时要考虑要素的投资回报率,而劳动力成本工资正是成本的主要因素。根据新古典贸易理论和区位优势理论的研究,由于资本被假设为一定时期不变,当工资水平不同时,投资所产生的资本回报率也不尽相同,因而资本会从母国不断流入东道国,直道资本回报率相等之时,由此得出劳动工资差异是对外直接投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在国外市场的投资比在国内市场投资或其它外国市场投资成本低,相对的盈利水平就更高,投资会从较高工资水平的地区流向较低的地区,例如通过建立实证模型发现相对工资水平是英国年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决定。我国学者张炜、李淑霞、张兴也从宏观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通过脉冲影响函数证明了我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与我国之间有长期均衡关系。

(六)投资国的技术水平

Kuemmerle提出了技术开发与技术增长理论,认为现代企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通过自身已经具备的高科技来占据技术不发达的市场,同时再通过向科技发达国家进行对外投资来获取新的核心技术的一个过程。他将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分为两类以母国为基础的技术开发和以母国为基础的技术增长。是开发母国区位创造的技术优势,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企业的现有技术知识,开拓国际市场。所以,企业的投入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影响因素,企业本身所具有的研发能力决定了其对外投资水平的高低。而是为了保证企业的稳定和长期增长,旨在从海外为母国获得新的技术与知识信息,增加母公司技术存量,从而提高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力,此时东道国的技术水平和科技能力是对外投资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当前瞬息万变的国际经济浪潮之中,获取跨国经营经验,利用东道国的人才技术、技术优势、获取或开发新技术,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动机。

三、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的实证分析本文站在我国角度,对未来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一)完善政府职能,弥补法律、制度上的不足

篇6: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经济学0801班

锁旭东06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日益加快,各国经济的相互融合与渗透越来越强。全球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世界贸易和投资大幅度提高,世界投资已经由过去发达国家之间的投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转向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投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投资。这种变化深刻地表明,全球化已经将各国经济紧紧联合在一起。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世界各国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更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竞争的重要举措。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与大量引进的FDI相比,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水平还很低,为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需要,我国政府提出了实施“走出去”战略。截至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快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也面临着较好的内外部环境。但同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存在一定不足之处,本文客观地分析了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前景,并针对目前对外投资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现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于1979年的改革开放初期,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历史相比滞后了一个多世纪。经过20多年来的探索和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截至2003年7月底,中国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设立非金融类企业7222家,中方投资金额超过100.9亿美元。

尽管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很快,但从总体来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明显偏小。目前中国境外投资金额仅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0.15%。据统计,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发达国家为1:1.14,发展中国家为1:0.13,而中国仅为1:0.09。因此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偏小。目前中国海外企业平均投资不足140万美元,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600万美元的投资水平,同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450万美元的水平。由于规模偏小,中国的跨国企业很难获得

规模优势,难以进行有效地研究和开发,无力支持销售和售后服务,从而导致了恶性循环,即有限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小规模生产→较高的生产成本→低质量→低价格→较低的市场占有率→更小的规模制造。

三是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不高。与前些年相比,尽管近几年中国海外投资质量和档次有所提高,出现了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项目,还有一些高科技企业积极在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建立独资或合资的研究机构和技术中心,但总体来说对外直接投资过分偏重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仍然偏小。如在非贸易性海外投资项目中,近40%属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力密集项目(资源开发及初级加工等)。由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类似产品的竞争,这类项目拓展海外市场的前景不甚乐观。

四是企业对外投资地区结构不尽合理。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46.8%在港澳地区;其次是北美,占13.7%。从整个海外投资布局来看,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仍明显偏少,从而影响了中国对外投资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五是企业对外投资的效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海外企业中赢利的占55%,其中多为非生产性企业。收支平衡的占28%,亏损企业占17%,其中以生产性企业居多。这与国际上工业类企业在跨国公司中所处的主体地位和巨大规模形成鲜明对比。

二、发展前景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曾用经验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直接投资流量与人均GNP之间的关系,发现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均GNP低于400美元,此时吸收外资很少,几乎完全没有对外直接投资;第二个阶段是人均GNP位于400—1500美元,引进外资增长,而且开始有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但投资净流出为负数;第三个阶段是人均GNP位于2000—4750美元,净投资流出仍然为负数,但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快于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第四个阶段是人均GNP在4750美元以上,其净投资流出已转为正数,成为主要的国际资本输出国。根据这个一般性规律,若按照购买力平价折算,中国内地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人均GNP至少应当划入邓宁所划分的第三个阶段;即使按照现行汇率折算,目前也已经可以列入邓宁所划分的第二个阶段。因此,从发展前景来看,中国在经过长期大幅度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鼎盛期之后,将逐步迎来对外直接投资的高潮。

实际上,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条件已基本成熟。首先,20世纪90年代

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目前,国内家电、纺织、重化工和轻工等行业已普遍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技术设备闲置等问题,这些行业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寻找新的市场。通过对外投资,变商品输出为资本输出,在国外投资建厂,建立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网点,就可以带动国产设备、原材料以及半成品的出口,有效地拓展国际市场。其次,“入世”在给中国企业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为“入世”后中国企业面临的义务和挑战主要体现在国内,所获得的权利和机遇则主要体现在国外,即体现在外国向中国的产品、服务和投资更大程度地开放市场和实行国民待遇方面。也就是说,中国企业要想享受“入世”后的权利和机遇,就要尽可能地向海外进军。最后,从企业国际化道路的一般进程来说,首先是发展间接出口,如通过专业的外贸进出口公司进出口商品或服务,而后是直接出口,如企业内部设置专门机构或进出口部门来处理相应的业务,最终再发展到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2003年贸易总额已名列世界第五位。国际贸易方面获得的巨大成就,为中国企业进一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三、相应对策

第一,要进一步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是中国在更高层次上实行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需要,同时也是中国推进产业升级、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需要。一国的产业升级虽然可以在本土范围内进行,但回旋余地一般较小。从国外有关经验来看,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就是在全世界范围进行的,它把一些传统的“夕阳”工业和一些“朝阳”产业中的“夕阳”环节,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转移到了其他国家,如波音飞机的所有零部件分别都放在包括中国在内的70多个国家中生产。与此相反,英国过去为了淘汰纺织工业而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仅局限于英国本土,结果造成大量失业,付出了沉重代价。第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来确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和基本类型。从国际比较来看,当前中国在国际分工阶梯中总体上处于中游地位:相对于更低阶梯国家而言,中国某些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相对于更高阶梯国家而言,学习和赶超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面临的主要任务。中国在国际分工阶梯中的特定位置决定了两类不同性质的对外直接投资将同时存在。一类是优势型的对外直接投资,迄今为止,中国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制成品在中国出口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虽然中国的工业制造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但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有近500种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其中许多产品在技术水准和质量档次方面都要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此外,中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以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和相应的产品已趋于标准化,并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阶梯度较小,易于为它们所接受。另一类是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即以汲取国外先进的产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为目的向更高阶梯国家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如为了培养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核心能力,海尔集团在美国和德国建立了以研发和技术转让为主要目的的海外企业,并在美国洛杉矶、硅谷,法国里昂,荷兰阿姆斯特丹及加拿大蒙特利尔设立了6个产品设计分部。另一方面,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海尔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拉美的国家都设立了海外企业,从而走出了一条学习型和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相结合的道路。

第三,调整地区结构,进一步拓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市场的多元化。除中国已进行投资的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及地区以外,从中近期来看,发展中国家(包括经济转轨国家)中的印度、巴基斯坦、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尼日利亚等国家,拥有众多的人口和庞大的消费群体,经济增长较快,并且中国许多产业相对于其国内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是许多国内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理想的目标国。另外,周边国家如东盟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比较接近,又有“10+1”自由贸易协议的签订,更可成为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伙伴和对象。综合贸易投资自由化目标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行,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可以以湄公河次区域为考虑的重点。交通的便利减少了运输成本,经济合作推行的领域为投资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从已签订的合作协议来看,中国愿与次区域各国共同努力,建立次区域贸易和投资信息服务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为贸易商和投资者提供服务,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最终形成。

第四,完善对外投资的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扩大和提升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规模与技术含量。在宏观上,要加强调控对外投资的力度,健全对外

篇7: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1.2010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年报,即2010境内投资者基本情况表、境外企业基本情况表、境内投资者与境外企业间投资收益分配情况表(办事处不填此表)、通过境外企业实现的货物进出口情况表四表。

2.“表内企业详细名称”填写企业全称,并盖章,要求盖章内容清晰;“单位所属行业类别和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在统计制度上均有详细的解释;“计量单位”每个表有不同的单位要求,请填表人注意区分;“填报人”请填写报表人姓名;“联系方式”请填写报表人办公室电话、手机,以便核对时联系。

特别事项:表一境内投资者基本情况(注意事项:计量单位为人民币千元),企业名称填投资主体的名称。表二境外企业基本情况(企业名称为境外投资批准证书上的企业名称;年末从业人数为2011年12月31日时的从业人数,包括国外人员;对所在国缴纳税金总额一项,生产型企业必须填写)。表三境内投资者与境外企业间投资,收益分配情况(此表办事处不填,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额一项为自成立以来所有投资的累计)。表五中,当期流量为2011年的流量情况,期末存量为历年的总和。

3.请填表人员填全表内有实际的各项。

4.填表前和填表过程中请详看填表说明,如有不明之处请电话咨询。

5.省厅和潍坊要求必须用申领电子钥匙登陆系统后填写,不允许以手工填写方式,请各企业申请电子钥匙登陆填写各表,一个企业多个境外投资企业者申领一个电子钥匙即可,撤销的不用填写,停产的也可以不用填写,但需提供境外投资企业停产情况说明,即停产原因,停产时间,后期计划等内容。

6.所有表格填妥后打印两份,盖章,于6月5日前报送到寿光市商务局外经科(商务小区人大楼458室),审核后统一上报到潍坊市商务局。

流程指引:

一、申领CA证书

1.企业下载“CA证书申请表”和“国富安CA数字证书用户协议书”(可在“山东国际商务网”的“境外处”子站中“表格下载”栏目下载),并认真填写。

2.办理CA证书的费用标准和汇款信息。

(1)费用标准:

电子钥匙的单价款:¥150元/个(一次性)。

数字证书有效期为一年,到期后免费更新。

(2)汇款信息:

开户行:工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宏达北路支行

开户帐号:***9383

开户名称:北京国富安电子商务安全认证有限公司(务必填全称)

注:必须使用申请公司帐户汇款支付电子钥匙费用,如果使用其它公司帐户汇款、现金或个人汇款,将不予受理。

3.将填写完毕的申请表、协议书和汇款单复印件发传真至67800318、67800202或直接到国富安公司递交。

4.国富安公司收到申请表、协议书并查款到帐后,2个工作日内完成证书和钥匙制作工作。并将包装好的电子钥匙通过快递或直接领取方式颁发给企业。

5.国富安公司将已作好证书的用户的申请表整理后转交客户服务中心开立用户。

6.企业领取到电子钥匙即可登陆“中国对外经济合作指南”。

7.企业登陆“中国对外经济合作指南”的默认口令为“111111”,请用户登陆系统后自行修改。

8.申请流程咨询电话:010-67800319、67801077、67801076(财务)、67800323

二、安装CA证书

企业收到CA证书(电子钥匙)后,登录“中国对外经济合作指南”(网址:http://fec.mofcom.gov.cn/),点击进入“申领CA证书”,按照“电子钥匙使用方法”的指示进行安装。

按照安装程序安装到计算机上。

企业开立电子帐户和申领电子钥匙后可登陆网上政务,包括境外投资管理系统、对外直接投资统计系统、境外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备案系统等网上政务。

三、CA证书更新

1、企业登陆“北京国富安电子商务安全认证有限公司”或“山东国际商务网”的“境外处”子站的“表格下载”下载“CA证书更新申请表”,按照要求填写并(加盖企业公章),传真至国富安公司:

2、国富安公司核实企业身份后,2个工作日内将其进行更新处理。

北京国富安电子商务安全认证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010-67801600,67800319,67801025,67800323传真:010-67800318,67800202

四、登录“对外直接投资统计系统”

登陆系统前请先申请CA证书并已在电脑上正确安装。申领CA证书可点击“办事指南”中“CA证书申领、安装、更新流程指引”查看。

企业(境外投资主体)在装有CA证书的可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上从以下网址登录系统:

登录“中国对外经济合作指南”(网址:http://fec.mofcom.gov.cn)或“山东国际商务网”(网址:http://)的“境外处”子站“业务系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统计系统”,输入用户名和登录口令,进入系统主页面。

五、建立境内投资主体信息

在系统主页面点击“境内主体管理”,打开境内主体信息页面,录入或修改境内投资主体信息,保存后退出。

在修改“企业主管机关”时,请按照属地关系,地方企业选择所属市商务局,省属驻济南企业选择济南市商务局,省属驻青岛企业可选择山东省商务厅,以便所属商务主管部门审核上报。

六、建立境外企业信息

在系统主页面点击“境外企业管理”,打开境外企业信息页面,录入或修改境外企业信息,保存后退出。备注栏填写是否属补办国内手续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七、报送月度报表

凡境内投资主体签订对外投资协议,需于月后10日内填报《对外投资协议签订情况季度快报表》。

凡境内投资主体新设境外企业或对现有境外企业新增投资,境内投资主体领取批准境外企业批准证书后,需于月后10日内填报《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季度快报表》。没有按时录入的应在下一季度的季报中补录。

在系统主页面点击“月报管理”,进入月度报表页面,填报有关数据,保存后退出。

八、报送报表

今年6月17日前,境内投资主体需填报年报报表,包括“境内主体经营情况表”、“境外企业基本情况表”、“境内投资主体与境外企业间投资、收益分配情况表”、“通过境外企业实现的货物进出口情况表” 4个报表。

在系统主页面点击“年报管理”,进入年报报表页面,填报有关数据,保存后退出。

填报时可点击页面中“查看公式”对指标概念进行理解,以便准确上报。

请各企业严格按照《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的要求按时报送季度报表和年报。在统计工作中如有疑问,请与我局(外经科)联系,联系方式如下:

篇8: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一、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界定

对外直接投资虽然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当中很早就开始存在, 但将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研究确是上世纪中叶才开始, 首先对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关系进行研究的是美国经济学家Mundell (1957) , 其在代表作“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一文中提出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之间可能存在的替代关系, 在Mundell的理论中国际投资主要指的是一般的货币资本投资, 而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包括技术、资本和管理等综合要素在国际间的转移。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 在经济学领域内也逐渐有学者开始了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正式研究, Hymer和Vernon的研究是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 他们的研究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寡头垄断企业的发展与行动扩大的必然结果, 从而在理论上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根据, 说明了它的合理性。

目前关于对外直接投资比较权威的定义主要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对其给出的界定。IMF把对外直接投资定义为某种国际投资, 该投资反映了某一经济体直接投资者获得其他经济体企业持久权益的目标。OECD在IMF对国际投资定义的基础上, 把对外直接投资阐述为:某一经济体的常驻居民或企业 (投资者) 为在另一个不同于该投资者所在经济体的企业确立“持久权益”而进行的跨国范畴的投资, 该投资的目的是与被投资企业建立一种战略性的长期关系, 以确保能在管理方面对被投资企业施加显著的影响。

也有学者从其他侧面提出对国际投资这一概念的理解, Kojima (1985) 提出对外直接投资与其它资本流动的不同在于它不仅包括金融资本 (比如外汇) 的流动, 也包括有形资产、技术和管理技能等资源的转移。Kenwood和Lougheed (1992) 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一个国家的企业在另一国家建立分支机构或通过获得该国某一家企业的股票而拥有控制权。而Salvatere (2002) 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与资本和管理相关, 其实质是投资于东道国的资本、工地、厂房等生产要素, 同时投资者保留其对所投资资本的控制权力。国内学者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定义则主要强调资本的流动以及相应的控制权。钟新昌 (2009) 提出对外直接投资的核心是投资者对本国或本地区以外的企业有一定的控制力, 该控制力表现为对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有掌控权力。

二、出口贸易影响对外投资的理论研究

Ruffin (1984) 曾在其对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研究中发现, 基于经过修正的H-O-S贸易模型, 当放松要素不能流动的假定时, 对外直接投资可能和出口贸易有负相关关系。Buckley和Casson (1981) 提出贸易因素与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潜在动机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比如对东道国出口的替代, 通常被解释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之一。Buckley和Casson的模型给出了这样的理论, 可以认为出口贸易是一种固定成本比较低, 而运输和贸易壁垒等可变成本比较高的活动,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在国外建立分公司, 来为原来的出口市场提供销售产品的服务, 可以明显的降低可变成本, 但这个过程可能比出口贸易产生更高的固定成本。只要国外市场对跨国公司产品的需求规模达到一定程度, 从出口贸易到对外直接投资的转换将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即出口与投资会表现出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但大部分的学者的研究还是支持出口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观点。Vernon (1966) 的产品生产周期理论认为出口贸易是一个对外部市场探索与熟悉的过程, 对外投资会在这个过程之后进行。Vernon是从产品技术垄断的角度, 展开了对国际直接投资产生原因的分析, 他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称为初始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当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前两个阶段时, 主要表现为产品从创新国通过贸易的形式出口到其他国家, 同时在第二阶段后期, 创新国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将一部分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国外进行, 而在标准化阶段, 产品的生产则通过在国外设立生产工厂方式, 完全转移到国外进行, 贸易和投资在整个过程之中的表现就是前期的出口贸易不断积累, 引致了后期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生。Johanson和Vahlne (1977) 认为公司的国际化一般都遵循这样一个典型的过程, 先从出口贸易开始, 确立出口渠道, 进而建立销售分公司, 最后开始在东道国生产, 整个对外投资的过程完成, 作者认为出口是一种减少市场开发成本的方法, 可以帮助了解东道国市场的特点和规模, 为以后对东道国的投资提供了必要准备。Kumar (2007) 研究了印度改革之后对外直接投资大量增加的情况, 发现出口贸易不仅增强了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也给企业提供了其他国家可能存在的新兴机会的信息, 因此印度国内企业的出口强度会增加企业在国外经营的可能性。

国际学术界也有学者专门针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行研究, Buckley和Clegg (2007) 从主流的解释新兴工业化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入手, 同时特别强调中国市场的特殊性, 从资本市场不完善、所有权优势和体制因素三个方面引入了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分析, 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框架, 作者认为对于那些市场寻求型的中国企业来说, 来自中国的出口代表着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贸易强度, 1980-1990年间大部分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生都是为中国的出口提供支持, 因此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对东道国的出口正相关, 进口同样也应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正相关关系。

总的来说, 虽然大部分的研究都支持出口贸易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结论, 但分歧仍然存在, 目前尚不存在一个确定的结论。有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理论研究, 区分了企业发展的阶段或动机的差别, 并较好的融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其结论更具有一般性, 比如Bergsten (1978) 从公司全球化过程中垂直一体化和水平一体化的角度展开分析, 认为在公司全球化过程的早期, 垂直一体化可能是占主导地位的, 在这个阶段贸易和对外投资更多的会体现出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 而在后期, 水平一体化会变的更为重要, 这个时候贸易和对外投资会出现相互替代的关系。Blonigen (2001) 注意到两国间贸易的产品可能是最终产品, 也可能是中间产品, 如果是最终产品的贸易, 那么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直接在东道国建厂生产, 满足东道国市场需求, 东道国原先从母国进口的商品就会减少, 即出口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表现出负相关关系, 而如果是中间产品的贸易, 中间产品将会成为海外分公司的投入品, 从而加强了母国对东道国的出口, 即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会表现出正相关关系。

三、出口贸易影响对外投资的实证研究

针对出口贸易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在理论上的分歧, 有大量的学者也对该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 实证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类似, 主要形成了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 但出口贸易有利于对外投资的结论仍然是大部分实证研究的结论。

出口贸易不利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观点。Kim和Kang (1997) 运用引力模型, 实证分析了韩国和日本1989-1993年间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 实证结果表明出口市场的规模对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大多是负向的, 尤其是在韩国对发达国家的金融及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上, 出口对其影响是显著负相关的。但对日本的实证分析结果则刚好和韩国相反, 出口贸易对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显著的正面影响。Trevino和Daniels (1994) 对影响日本制造业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包括公司规模、公司先前出口经历、行业集中度、公司盈利能力和技术密集度, 并将日本制造业分为十个细分部门, 运用1984-1988年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日本对美国之前的出口经历并没有与日本对美直接投资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反而在某些年份, 出口对直接投资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出口贸易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观点。Leftwich (1973) 较早研究了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 并回归分析了1962-1971年间35个国家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数据, 包括美国市场规模、增长率和关税等等。Ajami和Barniv (1984) 在Leftwich研究的基础上, 增加了更多的独立变量来解释各个国家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变化, 作者认为公司通过国际扩张的方式来为贸易创造条件, 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应该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因此进口或出口的变化会对对外投资有直接和正面的影响, 其实证分析结果也表明, 母国先前对美国的出口、母国的真实国民生产总值和利率都显著解释了1975-1980年间对美直接投资的变化。Damijan和Polanec (2007) 运用公司层面的微观数据, 建立了概率模型对斯洛文尼亚的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拥有出口贸易份额越高的公司, 其在国外建立分公司的可能性越大。Lipsey和Weiss (1981, 1984) 用实证的方法分析了美国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和对东道国的出口之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也表明了美国对东道国的出口对美国的对外投资有正向的影响。

对中国市场的研究方面, Buckley和Clegg (2007) 研究了进出口贸易、市场规模、汇率等因素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作者在研究中采用了混合普通最小二乘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 对49个接受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东道国1984-2001年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出口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该结论与作者之前的假设相符合, 表明对外直接投资是跟随贸易的发展而产生的。

参考文献

[1]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7

[2]R.Mundell.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Mobilit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7

[4]RVernon.International Investmentand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Th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May, 1966

上一篇:羁旅行役诗 赏析指导下一篇:养殖场门卫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