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餐桌禁忌与文化差异

2022-09-11

一、前言

饮食文化, 是一个民族在文明的进程中通过饮食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文化, 体现了一个民族在思想理念、价值判断和审美意识等方面的本质。德国的饮食文化也是德意志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积淀、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社会文化, 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内涵。而餐桌文化或餐桌礼仪, 隶属于饮食文化, 指的是一套关于食客就餐时应当遵守的礼貌规则。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 不同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 不懂餐桌礼仪的人几乎可以说是不合时代潮流的。

二、中德餐桌文化的差异

中德两国餐桌文化的差异,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就表现在就餐方式的不同。就餐方式, 分为合餐与分餐, 或称之为合食与分食。在中国, 餐桌一般喜欢用圆形的, 且在正式场合中, 圆桌最常见。据考证, 圆桌自汉代以后出现, 之后, 中国的就餐方式就以圆桌为特色了。中国人进餐, 不管人数多少, 也不管何种目的, 基本都是一种形式, 就是大家团团围桌而坐, 共享一席。中国自唐宋以后, 合餐就成为了民间的主要进餐方式。这种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在一起的家庭单元, 从而让中国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不过, 在当时贵族宫廷的饮宴中, 仍沿袭着严格的分食制度, 按不同等级分配不同的食物或配备不同的餐饮器具, 饮食活动中渗透着浓重的封建等级制。直到今天, 中国高档酒店或高档宴会上也仍会分食, 但大多数时候, 中国人聚餐总是满满一大桌。相反, 在西方, 在德国, 人们对饭桌并无什么特别要求, 方形餐桌较为常见。德国与西方其他国家一样, 属于分餐的就餐形式。不管是自家人一起吃还是宴请宾客, 都是一人一个大盘子, 实行分食。通常他们会根据人数的多少, 把食物分成小份, 每人一份, 各吃各的。这种分餐制, 基本上都是吃一道菜撤一个盘子, 所以餐桌上相对较空, 可以放置多套餐具, 还可以放置鲜花和烛台等装饰物。这种分餐的饮食方式, 比较符合卫生的要求, 只是由于各吃各的, 有时会让人觉得缺少点同桌共食的欢乐气氛。这就与中国传统的餐桌文化有比较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 常见的餐具就是筷子, 而在德国, 人们常用刀叉。这是中德餐桌文化的另一个巨大的差异。筷子是用竹或木造的, 给人的感觉较温暖, 较倾向自然, 它包含了农业社会的文化特色。刀叉是用金属制造的, 它代表了工业社会的特色, 是欧洲工业文明最直接反映。德国人用刀叉吃肉, 肉可以大块上, 由食者自己在盘中切成小块, 而中国人用筷子和牙齿解决问题, 以不变应万变, 所以烧肉时就要切成小块或薄片, 以便食用。中国的饮食烹饪以味为先, 所以烧肉一般是将肉先切成小块或薄片, 才有利于入味。德国人用刀叉进餐, 与他们的游牧习性有关。虽然刀很早就已作为进食的工具, 但刀叉相互配套使用, 才始于16世纪, 比起中国人的筷子, 实在是“小字辈”了。通常使用刀叉的人, 喜欢自己动手, 独立性强, 重推理, 重解析, 代表了西方文化的特质, 给人一种理性的、冷峻的感觉, 是分析思维的一种表现。而筷子使用筷子的人则不一样, 筷子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特质, 是综合思维的一种反映。中国的文化学者这样认为, “刀叉代表进攻, 代表强硬;手抓代表随意, 代表浪漫;筷子能强能弱, 能软能硬, 能夹能挑, 代表灵巧, 代表中庸”。筷子和刀叉相比, 成双成对的筷子还多了一分“和为贵”的意蕴。那些移居海外多年的华侨华裔人士, 由于长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可能会失去母语的表达能力, 但却能一代又一代地教子孙用筷子吃饭。

中国人好客, 许多人宁可自己节衣缩食, 请人吃饭时的面子不可不顾。中国人所讲的面子, 在这种时候不仅仅是主人自己的面子, 也包括给客人的面子。即使请客的人家境并不富裕, 主人宁可自己平时省吃俭用, 招待客人也非得讲究一番, 菜肴餐点总得尽量准备得丰盛一些。所以中国人往往以花钱多少或菜肴是否丰盛, 作为衡量主人对客人的重视程度。请客人吃饭, 只有上了一桌子菜, 才觉得没有怠慢客人, 才算是有面子。有时尽管知道这样做有铺张浪费之嫌, 但为了这个面子, 大家还是会这么做。而德国人却不是这样, 他们似乎不知道面子为何物, 请客主要是一种礼节, 尤其是比较正式的宴请, 主人和客人都十分注重礼节。饭菜的内容则相对简单, 也比较实在。在他们看来, 饭菜只是提供人体健康所需的营养, 够了就行, 与对客人的重视程度没有关系。他们不但不喜欢铺张, 更不会有浪费, 而且席间也绝不会有劝酒、逼酒之类的现象出现。

三、中德餐桌的禁忌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德国, 民间或正式场合的宴席上都是有某些禁忌的, 但具体禁忌又有所不同。这些禁忌包括就餐座次、就餐吃相、就餐言谈等。

在我国, 不论是家庭聚会还是喜宴, 来宾都会按主次、尊卑围坐在圆桌前。一般是主人, 特别是男主人, 坐在最首或是中间, 然后根据地位的高低依次入座。在比较保守的中国家庭, 即便是在平时吃饭, 父母的位置, 孩子也是不能坐的。有些中国家庭里的女性, 即便是老太太, 也并不上桌。这是典型的重男轻女现象。德国人宴会上的礼仪, 也有等级与尊卑的分别, 而且还有男女的分别。女主人和其他在场的女士入座之前, 男士先就坐是不礼貌的, 一定得帮所有的女士推好椅子, 使其入座之后, 方可入座。男性一般坐在女性的左边。通常餐桌上座位的安排, 也要体现宾客的身份地位;添菜的时候也要按尊卑分先后顺序;无论是敬酒还是回敬, 也都要遵循来宾的贵贱等级等。非正式场合, 比如家庭宴请、亲朋好友的宴请等, 并不需要太严格的座位规定, 但会遵循以下原则:夫妇分开坐。在正规场合, 尤其是有几桌客人时, 一般德国人家都会主动离开家庭成员, 分坐到其他位置上。在中国, 这时通常的做法是夫妇或一个家庭被安排到一起坐。…

此外, 德国人就餐前聊天, 并不是在餐桌前自己的位子上进行的, 而是去餐厅的空闲角落。在主人或其委托的司仪将客人引领到指定位置就坐时才入座。在德国用餐期间, 不能只和旁边的女士说话, 要同两边的邻座攀谈且谈话的内容最好是中性的, 但不可以嘴里边咀嚼或含着食物边说话, 也不可以高声同桌子对面的人交谈。在中国, 用餐之前, 不论是客人还是主人, 经常是在餐桌上进行聊天和谈话。饭局即将开始之前, 人们会说一些祝福的话, 来几句祝酒辞, 这在德国也是差不多的, 只不过德国人通常是在主菜以后、甜食之前。中德主人都会时不时地照顾一下客人, 防止客人拘束。中国人礼让之词则相对丰富得多, 因为热情好客和谦虚礼让是令人称赞的美德。餐桌上的主人应该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才显得不会失礼, 所以中国人经常将让菜的话重复很多次, 这在德国人看来是应该避免的。

就餐者优雅的坐姿和吃相, 无不处处体现着用餐者的教养和风度。中国人吃饭习惯围坐在桌子旁一起享用, 大家用筷子从碟子里夹菜吃。这表现的是一种合家欢乐、其乐融融的感觉, 使大家不会觉得拘谨或生疏。但是如果一边翘着二郎腿一边吃饭, 则会给人一种举止散漫, 不尊重他人的感觉。德国人也很讲究餐桌上的坐姿。在座位上一定要放松、正坐, 脚放平, 椅子离桌子距离以自己能感觉到椅子靠背为佳, 手关节放在盘子旁。不能将整个手臂或肘放在桌上, 否则就是没教养的形象。在德语国家, 不可以把干点心或者小面包蘸咖啡或可可吃。遇到鱼刺和其他不能吃的东西, 也不可以用手直接从嘴里取出来, 而得用舌头把它们推向嘴边, 接着悄悄地用手指取出, 放在碟子旁。不可以像在中国, 把鱼刺等不能吃的东西吐到桌上。

四、结论

总的来看, 中德餐桌文化虽然有其相同的地方, 但是巨大的差异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究其原因, 大都是和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有关。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相互尊重的美德和向往“大团圆”的心理。因此, 在美好的事物面前, 大家总会互相礼让,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中国人喜欢把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 把它视为大家欣赏、品尝的对象。此外, 它还是一桌人情感交流的媒介物。在这样的集体活动中, 人们相互敬酒, 相互让菜劝菜, 增加了欢乐的气氛, 是家庭成员或朋友之间增进情感的和谐方式, 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的“和”对后代的影响。正是由于这样的方式利于集体的情感交流, 这样一种形式符合中华民族的普遍心态, 所以尽管从卫生的角度看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但至今仍难以改革。

德国人的分餐饮食方式, 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表现出他们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也突显出西方人以个人为单位, 崇尚自由、注重个性的民族特点。因为早期的日耳曼人来自游牧民族, 习惯以个人活动为中心, 后来欧洲的启蒙运动, 也提倡和强调个人价值、个人利益、个人权利。所以, 即使在集体活动中, 德国人也要充分显示个人的相对独立性, 长大后也讲独立闯世界, 这种文化逐渐形成了德国人独立的性格特质。而中国人从小就是合食, 长大后也讲集体主义, 性格上对家庭或集体相对比较依赖。

概括说来, 德国的餐桌文化、禁忌要比中国的多, 即便是在今天, 也是如此。通过对中德两国餐桌文化进行对比和分析, 我们不仅可以相互学习对方的就餐礼仪, 还可以探究出背后隐藏的优秀的民族精神, 加深对德国传统历史和文化传承的了解, 同时看清自己的不足, 进一步提高自己, 为克服中德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困难, 为减少不必要的文化冲突, 为两个民族的了解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摘要:如今, 加强中德两国的跨文化研究已经是大势所趋。而饮食文化, 是一个民族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本文站在跨文化的角度, 通过比较两国的餐桌文化和禁忌并找出差异进行分析, 从而帮助读者更有效的遵循就餐时的礼貌规则, 加深对各民族的理解, 感受文化的丰富多彩。

关键词:餐桌禁忌,餐桌文化,跨文化

参考文献

[1] 黎冬良.中德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2.

[2] 葛里格·尼斯.解读德国人[M].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 2004.

[3] 蔡玳燕.餐桌上的德意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4] 董静远.德国特色饮食及中德餐饮习惯比较[J].商业故事, 2015 (21) :89.

上一篇:对楼面裂缝在建筑工程中的探讨下一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合并肺部细菌感染10例误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