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与不可译性

2022-08-28

第一篇:文化差异与不可译性

企业文化不可忽视沉默的力量

导语

许多企业常把“企业文化”挂在嘴边,认为这是件很神圣的事情,描述起来也是一连串的四字成语倒背如流,但真正执行起来却又有点力不从心、无处下手。现在就让我们抽丝剥茧,让看不见、摸不着的企业文化浮出水面,让“软实力”带动企业的发展,发挥其真正的魅力。千万不要因为操作不当而弄巧成拙、玩火自焚。

1、企业文化的定义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员工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工作习惯。它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精神支柱。简单来讲,就是在一个企业里把事情如何做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有时它更体现在细节之中,比如员工之间的谈话、员工间的关系、员工工作的方式。其实,不管有没有写出来,任何企业都拥有自己的文化,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员工言行、处事风格。

2、 企业文化的核心作用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一笔最丰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具有极强的魅力。优秀的企业文化立足市场,面对竞争,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能使整个企业去掉惰性,促使员工奋发向上、团结一致、敢为人先,使整个企业充满生机,产生主动迎接各种挑战的信心和豪迈勇气,使企业经营业绩不断攀升。与此同时,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更发挥着其它东西无法发挥的作用。

1、指引方向。企业文化能够告诉员工企业存在的真正意义,企业未来将会成为怎样?也就是说,企业文化给予了员工一个愿景,一个共同奋斗的目标,并让员工朝着这个目标共同前行。同时,企业文化让员工恪守共同的价值观念,知道哪些是应该奉行的,哪些是被鼓励的,哪些是不被允许的,从而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减少不必要的冲突,更让企业全体员工为了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努力打拼。

2、凝聚人心。常言道:“人心齐,泰山移。”说的就是人心的凝聚力。企业文化的核心作用之一在于凝结人心,聚集力量,同心同德,共创辉煌。而只有以人为本,建立人性化的优秀企业文化,才能赢得人心,才能凝聚人心。

3、激发潜能。优秀的企业文化能让员工勇敢面对承担问题,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创新负责解决问题,激发员工潜能,让员工在优秀团队中互相学习,并在创意中成长。

4、规范行为。企业的制度如果存在缺陷,那么,文化就可以弥补。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各个员工之间的职责在制度难免会有空隙或是重叠之处,而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建立在道德、信仰、职业素养上的文化“软约束”。

3、识破伪企业文化的误区

企业文化是个新生事物,公司难免会存在认知、执行上的偏差,导致许多公司洋洋洒洒制定出的文化表面风光,实则毫无用处。所以,我们有必要鉴定企业文化的“真伪”,进行打假,别让“伪文化”抑制企业的发展。

1) 企业文化只是摆设

许多企业的文化只停留于“书面文字”、“口头承诺”等表现形式,对公司而言,文化只是对外宣传的资料与手段。我国大部分企业文化的建设只处于初级阶段,很少能做到深入人心,也很难融于公司的内部管理、公司的日常工作、企业的对外模式。

2) 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

中国的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老板文化”,有时甚至是老总生活背景、生活习惯的反映。将整个公司的文化系于一人身上,这其实是很危险的。如果公司正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或许“老板文化”替代“企业文化”还能让人理解。若一旦企业形成一定规模后,这种做法就有待商榷。企业文化是需要挖掘、整理、提炼的,而不是一个人的处事风格。

3) 企业文化可以复制

许多人存在这样一个误区,企业文化可以“借鉴”。比如同属一个行业、领域的公司,企业文化就可以互相复制、模仿。又比如,企业文化可以完全照搬、照抄日韩企业、欧美企业的文化。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需要有区别于其它公司的思想和灵魂,一个国家的企业文化则会被赋予民族文化的深深烙印。所以“偷懒”是行不通的。

如何构建企业文化

1、优秀企业文化的标准

既然企业文化是如此捉摸不定,是否就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虽然公司的企业文化各有不同,但可以设定几个指标辅助判断。

1) 价值观

企业内成员对某个事件或某种行为好与坏、善与恶、正确与错误、是否值得仿效的一致认识。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统一的价值观使企业内成员在判断自己行为时具有统一的标准,并以此来选择自己的行为。

2) 英雄人物

企业文化的核心人物,其作用在于作为一种活的样板,给企业中其他员工提供可供仿效的榜样,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强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 文化仪式

企业内的各种表彰、奖励活动、聚会以及文娱活动等,它可以把企业中发生的某些事情戏剧化和形象化,来生动地宣传和体现本企业的价值观,使人们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活动来领会企业文化的内涵,使企业文化“寓教于乐”。

4) 文化网络

非正式的信息传递渠道,主要是传播文化信息。它是由某种非正式的组织和人群,以及某一特定场合所组成,它所传递出的信息往往能反映出职工的愿望和心态。

2、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需要关注的问题

1) 基本的道德观念,诚信不可缺,没有基本的诚信,讲再多的文化也没人信。

2) 文化的建设是长期的,长期的东西要有制度来保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象在日本的某些企业,每周一次的训话,上面部长讲,下面老板也在毕恭毕敬地听,领导人的以身作则,是推动文化建设最有效的方法。

3、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领导者的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要有一个头儿,大家跟着头儿干。领袖的魅力来源于其人格的魅力,而不是权力。领袖型人物通常具有足够的识人之智,容人之量,用人之术,同时具有强烈的创新和冒险意识,他们身上具有引领众人实现远景的特殊力量。

4、企业文化体系构建模型

第二篇:不可轻视的外来宗教文化入侵

每值“圣诞节”来临,商场、饭店、宾馆摆放起“圣诞树”,悬挂起“庆祝圣诞”横幅,员工们戴起“小红帽”;幼儿园孩子们围绕在“圣诞树”前载歌载舞,期盼着老师分发“圣诞礼物”;学校里大红大绿的“圣诞舞会”、“ 圣诞联欢”的海报占据了抢眼的位置;网络、报刊、电视、电台充斥着各种“圣诞信息”;数以万计的“圣诞贺卡”和数以亿计的“圣诞短信”满天飞舞;人们相逢互祝以“圣诞快乐”;“平安夜”里,人们聚众狂欢,流连忘返。与此相表里,“基督教”在中国悄然壮大乃至渐趋泛滥。黄河上下,大江南北,从乡村到城市,“基督教堂”高高耸立;从普通民众到社会精英,对“基督教”趋之若鹜。凡此种种,皆表明中国正在逐渐演变成一个“准基督教国家”。

-------摘自《我们对“耶诞节”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基督教 文化入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圣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

但是,我们注意到,大部分国人在不信仰“基督教”乃至对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不假思索地使用“基督教”、“圣经”、“圣诞节”等只对基督教徒本身而言才具有神圣意味的称谓,甚至浑然不觉地加入到“圣诞狂欢”行列。尤可痛者,在幼儿园、中小学校,教师为孩子们集体过“圣诞节”、树“圣诞树”、发“圣诞礼物”、做“圣诞贺卡”,更是无形中把一种外来文化与异质宗教人为种植在毫无文化鉴别与宗教选择能力的孩子们的心灵之中。我们认为,这是国人的一种文化集体无意识,即在对“基督教”没有任何价值认同与宗教归属的情况下,就随“基督教”之波,逐“圣诞”之流,无意中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泛滥推波助澜,为中国的“基督教化”营造了文化氛围,做了“传教士”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

首先,我国对对独立自主自办宗教事业是持支持的态度的,中国的宗教事业由中国各宗教团体、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来办,中国的宗教事务和宗教团体不受外国势力支配。中国政府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中国各宗教独立自主自办的事业。

中国宗教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是中国人民在反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和奴役的斗争中,由中国宗教信徒自主做出的历史性选择。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的基督教和天主教被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利用,充当了侵略中国的工具,一些西方传教士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参与贩卖鸦片和策划1840年英国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9世纪,英国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和德国传教士郭实腊在东印度公司任职期间,参与向中国贩卖鸦片。一些传教士还竭力主张西方列强用武力强迫清政府开放沿海口岸,声称“只有战争能开放中国给基督”,并直接参与英国侵略中国的军事活动。

——参与1900年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一批传教士充当了联军的向导、翻译、情报官等,参与屠杀平民,掠夺钱财。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传教士“从贫困的中国农民身上榨取13倍的罚款,因此让他们、他们的妻子和无辜的孩子们势必慢慢地饿死,而可以把这样获得的杀人代价用于传播福音”。

——参与策划、起草对华不平等条约。如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1858年中美和中法《天津条约》、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等,西方国家一些传教士直接参与了策划、起草。这些不平等条约先后规定,西方天主教、基督教传教士可在贸易港口租地自行建造礼拜堂,受地方官保护,“任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教堂)自便”,中国地方官“务必厚待保护入内地传教之人”,中国官员不得查禁中国信教之人等。

——享有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治外法权”。西方列强依照领事裁判权对本国在华传教士给予保护。在“治外法权”下,西方一些传教士以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后盾,深入中国内地建教堂,设教区,霸占田产,欺压官民。这些传教士还肆意将“治外法权”延伸至中国信徒,干涉司法。

——以“教案”为借口强化西方列强在中国的统治。由于一些西方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为非作歹,激起民愤,引发中国民众与西方传教士的冲突与纠纷,史称“教案”。从1840年至1900年,中国各地共发生“教案”400余起。西方国家借口“教案”,向中国政府施加军事或政治压力,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强迫赔款,捕杀无辜,甚至以此为口实发动侵略战争。其中,仅1870年“天津教案”,西方列强就强迫清朝官府处死中国民众20人,流放25人。

——阻挠和反对中国的反法西斯斗争和人民革命。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罗马教廷率先公开承认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派驻“宗座代表”,采取实际上支持日本侵略中国的立场。抗战胜利后,一些西方传教士煽动宗教徒仇视人民革命,甚至组织武装帮助国民党打内战。

——敌视新中国,策划破坏活动。新中国成立后,罗马教廷数次发出“通谕”,煽动教徒敌视新生的人民政权。

西方天主教、基督教在中国近代史上被利用来充当这些不光彩角色的同时,还操纵、控制中国教会,使中国教会变成西方修会、差会的附庸。中国籍神职、教牧人员和广大教徒处于无权地位。20世纪40年代,中国天主教20个总主教中,外国籍占17人,中国籍仅3人;在143个教区中,外国籍主教有110多人,中国籍主教只有20余人。

在这些事实的面前,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泛滥,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文化问题和宗教问题,同时也是西洋国家“软力量”在中国的渗透与扩张。这一点,即使西洋国家内部的欧洲国家也提出了抵制“美式圣诞节”的问题,呼吁过具有欧洲特色的“圣诞节”。我们认为,有必要从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的角度深刻反思中国的“基督教”问题,从建设中国“软主权”、“软力量”、“软边界”的角度重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积极引导国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警惕和防范中国的进一步“基督教化”。

但是我们的国人却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亦即经过百余年来国人对自家历史文化传统系统而又激烈地批判和颠覆之后,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已经呈建制性退场和整体性崩溃,导致中国缺少主干性的价值信仰和文化形态,进而导致中国现代文化的荒漠化和混乱化,从而为“西风劲吹”和“诸神乱舞”打开了方便之门。换而言之,我们国家对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保护是很完善的,中国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同时也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但是同时中国法律也明确规定,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在中国,任何人、任何团体,包括任何宗教,都应当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各国的历史、文化和国情不同,这决定了各国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实践会有不同的特点。中国在强调保护信教自由时,也强调保护不信教的自由,把两者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从而在完整意义上体现了宗教信仰自由。这是对公民基本权利更充分、更全面的保护。

中国政府认为,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而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是包括信教和不信教群众在内的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和根本利益。因此,信教和不信教的人们可以做到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

宗教要与其所处的社会相适应,这是宗教存在与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人民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政府倡导宗教要与之相适应。这种相适应不是要求公民放弃宗教信仰,不是改变宗教的基本教义,而是要求宗教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与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相适应。这是符合信教群众和各宗教本身的根本利益的。

我们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的信仰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战火的洗礼、前辈的浴血、科学的进化、而坚持下来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盲目地去追逐一些外来的看似时尚先进的所谓先进文化、先进文明,西方的民主、科学也是建立在数代启蒙思想家与艰苦的流血革命之上的,宗教只起到了阻碍文明发展的作用,“基督教”在中国泛滥并不是因为其自身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也不是因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不能为国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撑,而是因为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亦即中国缺乏或没有既自信又自主、既具有一贯性又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与信仰。我们不拟苛责国人在文化上的集体无意识,但我们呼吁国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重建中国人的生命世界和意义世界。

参考文献:

《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宗教的现状和宗教管理》 范丽珠

《我们对“耶诞节”问题的看法》刘聪等十位中国不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研究生

第三篇:政论性文章风格可译性之探讨以选举演说中之修辞格为例

政論性文章風格可譯性之探討:以選舉演說中之修辭格為例

中文摘要

風格的傳遞為翻譯中重要的一環。語法的差異,使得語言轉換無法兼顧語言形式與訊息內容上的對等,然而形式保留對於翻譯卻具有一定意義,特別是風格的呈現。

一般人往往將風格侷限於文學作品中,為跳脫美學與語體規範層面,本論文以選舉演說稿進行翻譯分析。選舉演說屬於感召性文章,根據萊思(Katharina Reiß)的「翻譯類型學」(Texttypologie),感召性文章,以呼籲功能為訴求,囊括了抒情性文章之美學形式與訊息性文章之資料內容,透過情緒觸動與實證說服,對文章接受者產生勸說與號召的效果。

本研究取材德國2002年聯邦眾議院選舉中之演說,分析語料包括德國總理施洛德(Gerhard Schröder)的七篇演說及基民/基社黨總理選人史托伊伯(Edmund Stoiber)的兩篇演說,從包含修辭格的演說片段探討風格之可譯性,並以著重點不同之譯文版本進行風格比對實驗。

風格產生於對常規(norm)的變異,語言中常規形式的變異,能刺激文章接受者感受、思考與記憶,掌握住文章「陌生化」的模式與立意,方能將原文風格帶入譯文。風格無法避免主觀的影響,語言本身夾帶之民族文化亦難在兩語言間自由轉換,因此,譯者所追求的,是在譯入語及譯者本身的風格平面上,呈現出原文之修辭特徵與溝通效果。

第四篇:【文化】你知道“人不可貌相”说的是谁?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是中国人挂在嘴边的一句古语,那么你知道这句话里“不可貌相”的人是谁吗? 这个人复姓澹台,名灭明,不过他可不是武侠迷们熟悉的《萍踪侠影录》中的那个武将,他这个真实的澹台比那个虚构的澹台足足要早1900多年。

澹台灭明是春秋末期的鲁国武城人,比大圣人孔子晚生三十九年。他天生异相,面貌丑陋,据说长得“额低口窄,鼻梁低矮,不具大器形貌”,所以,当他去拜孔子为师时,孔子虽然为了信守自己“有教无类”的理念没有拒绝他,却总对他爱答不理,让人家坐冷板凳。澹台灭明对孔夫子以貌取人的态度颇为失望,毅然决然离开孔子,开始了漫长刻苦的自学历程。以貌取人的孔子没把“恐龙男”澹台灭明当回事儿,他非常喜爱的弟子子游(即言偃)却对澹台灭明颇为欣赏。子游从武城宰任上回到曲阜看望孔子时,孔子问他:“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借机赞美了澹台灭明的高尚品格:“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用现代话说,就是“做事从不投机取巧走捷径,没有公事从来不到我屋里来。”澹台灭明自学成才后,独辟蹊径,南下吴楚游历讲学。

澹台灭明虽相貌丑陋,却胸怀宽广,他并没有因为在孔门受到冷遇而对孔子怀恨在心,而是仍以孔子为师,积极传播儒家学说。他不但像孔子那样释《春秋》,习“六艺”,教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且在教学中提倡孔子提出的“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态度,“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风气,“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方法等等。

知识渊博、道德高尚的澹台灭明在江南地区受到了人们的爱戴,当地跟从他学习的有三百多人。他在几十年内为江南地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他的名气也传遍了当时的各个诸侯国。孔子听到这些消息,幡然悔悟,不胜感慨: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澹台灭明字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凭语言判断人,看错了宰予)。澹台灭明后来在他聚徒讲学的南昌百花洲畔去世,当地人民千百年来一直在纪念缅怀这位积极传播儒家文化的先贤—南昌城内有进贤门,东南有进贤县,进贤县有栖贤山,都是因澹台灭明而得名的。 澹台灭明曾因相貌丑陋而被孔子所轻,但他最终凭借自己取得的突出成绩获得了老师的认可,而且在孔门七十二贤中名列前茅。

第五篇:考研与爱情,二者不可兼得?

有很多人认为大学里不经历爱情是不完整的。然而,爱情是需要呵护和培养的,是需要热情、时间、耐心和付出的,考研同样也需要需要耐心和投入,需要大量的精力,在这个层面上,爱情与考研遭遇,势必要分享一个人有限的时间、经历等资源。如果爱情与考研协调就可能会出现很多不好的结局,有得有失,或两败俱伤。

1.处于感情动荡期,不要奢谈兼得

凯文是在英语角遇到珍的,最初只是想促进彼此的英语学习,互换了电话号码,但第二次再见的时候,大家聊的很好,很投机,有相晚之感。凯文有心深入交往,但清楚自己是要考研的,犹豫不决。凯文听一个朋友说爱情不一定会影响考研,如果处理好了,还能促进考于是,他们就开始了这段感情。然而谈恋爱哪是那么简单的事,凯文觉得珍对自己忽冷忽热,非常影响情绪,对考研复习很不利,就想干手算了。于是就把自己的想法跟珍说了,当他看到珍哭着回宿舍楼的一幕时,又后悔了,晚上打电话跟珍说收回刚才说的话。就这样,他这段关系延续下来。因为考研时间越来越近了,就很少有时间去找她,偶尔打个电话。凯文总觉得女朋友会理解的。但他觉得珍对他越来淡,问她原因,她就说没有啊,直到发现她和另一个男孩子在一起„„后来复习时间也不够了,很多企业来招学生,感觉思绪也很乱,结试成绩出只差4分。凯文感慨地说,如果你下定决心考研,就要放下一切杂念;如果现在还跟哪个异性朋友关系不明不白的话,最好放手研最需要的不是智力,而是一颗平和的心态与坚忍不拔的毅力。

2.感情的纠缠,对考研是无效的蹉跎

小艾的故事:我和男朋友认识是大二勤工俭学的时候,他人长的一般,但很幽默,人也实在,我们在学期末正式谈恋爱了。交往之后现,男朋友特别小心眼,尤其看不得我和别的男生交往,即使偶尔打招呼闲聊,也会让他生气,质问一番。更严重的是,他开始慢慢干涉行踪,如果有一天见不到我,或打不通电话,一定要究根问底。我开始想结束这份饱含猜疑的爱情。到了大三下学期,我开始准备考研了想让爱情太过于分散我的精力。可总是心软,提出分手后又禁不住他的哀求,就这样分分和和,两年过去了,我的考研没有一点进展。大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加油,我已经没有精力再和他纠缠了,感情的事先放在一边以前途为重。然而,他经常以分手为借口纠缠,不断地说伤人的话,做出很伤人的事。我对他说:“我快要考试了,你就算可怜我了,咱们的事考完再说。”直到最后,我不得不借着实习的理由复习,才算静下心来学习了一段时间,但大势已去,后悔也晚了。

3.恋爱中的消沉

婷婷的自述:大三的暑假,我们要搬到新校区去,凡帮我搬让我一筹莫展的大大小小的包和箱子,当时心里充满了感激。听说他们也到新校区,他忙活了一天,连口水都没喝,我就买了吃的和水去看他,在他的新宿舍里,我们聊了各自的现状、计划和理想,还聊了很多我就开始喜欢上了这个帅帅的、稳重的,让我有安全感的男孩。随着进一步的交往,我们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他对我考研的想法特别支每次都先去帮我到自习室占座,我们不坐在一起,离得远远的,偶尔抬头,目光交汇,相视一笑,便又埋头学习;等自习室熄灯的时候,把我送回宿舍。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发现我越来越离不开他了,一天见不到他就会心神不宁,书也看不下去。他是很会制造浪漫的人,和一起,感觉自己是最幸福最快乐的人。也许太爱他了,太想和他天天在一起了,我对考研就没有什么兴趣了。一拿起书就头疼,满脑子想他在一起的幸福场景。当时是九月末,离考研还有三个月的时间。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次见我,都只是督促我学习,还讲大道理,时只沉浸在恋爱的喜悦中,根本听不进去。时间一天天临近了,我的复习还没有多大的进展,结果是输得一塌糊涂。随后的爱情,也在一的争吵中失落了。

4.分属两地的无奈,过重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陈晨:我们不在一个城市,我在南京,女朋友在北京。这种异地恋在大学校园里不算少,女朋友喜欢北京,希望以后能留在北京工作以我就必须得考研考到北京。可是北京的学校竞争如此激烈,想考上谈何容易。我们从高中就开始谈了,现在已经接近五年的感情,我很这份感情,不管多苦多难,我也一定要撑起来。这样的逻辑,让我将考研和爱情画上了等号。我怕考不上会失去很多东西,尤其是爱情。在复习中总是有些忧虑。不幸的是,我要考的专业今天突然加了一门专业参考书,而这正是我最头疼的,我也只有奋力一搏了。考研结束我已开始为失恋做准备。我在电话里问她要是我考不上怎么办?她说不知道。我问:我们会在一起吗?她也说不知道。但最终她还是明确她已深深厌倦了这种两地分居的爱情,时间和距离带来的的不全是美,更多的是无奈和折磨。

5.对方不支持考研的无奈

小美:我在一个中学当老师,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但我并不想生活就这样一眼望到头,我想找回失落在大学的边缘的考研梦。男朋我大三岁,非常希望早点成家,父母也觉得一个女孩子还要那么高的学历干什么,找个好丈夫,生个好宝宝,就是最大的幸福。我也一直在考与不考之间,直到与我年龄相仿的一个同事成功一跃,给了我无比的勇气,让我决心为梦想再奋斗一回。开始是和男朋友谈,他的意明确,研究生毕业后也不好找工作,未来的一切太不稳定,还是安稳一点实在。父母也觉得读完研就三十多岁了,一个女人早过了结婚生的年龄了。他们的态度让我很矛盾,尤其是男友的态度更让我很伤心,我最想得到他的支持,因为对一个工作三年的人来说,再重新复习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跟他谈过多次后,依然做不通他的工作,这样的态度让我很为难,我也曾想过为了这份感情而放弃考研,但想到未生活,我可能就这样庸庸碌碌度过,我的梦想终究难以实现的时候,心里就隐隐作痛。就这样,我在矛盾的挣扎中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对既要上班又要复习的在职人员来说,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我已经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睡过中午觉,什么时候在十二点之前上床休息时间就这样迅速流失,而我还要承受一次次感情失落的煎熬。复习期间,男朋友的电话越来越少,以至于多久都没有来找过我,我都不记可能是我冷落他太久了,他也有不顺心的时候,需要我的安慰,也有寂寞的时候,需要我的陪伴,但我都没有做到,所以对他时常表现出不满和埋怨也不计较,总想他会理解我的,等我考完后,一切自然就好了。可从考场出来,满心欢喜想找他好好聊聊的时候,得来的却是的“我们分手吧”几个字。我的心一下子沉到了海底,冰冷得让我麻木。我不明白,为什么选择了考研,就要失去爱情呢?

爱情如何与考研同行

爱情和考研真的就像鱼和熊掌一样,不可兼得吗?爱情是很多人追求的,考研亦是很多人向往的,难道这两者之间我们只能选择其一像凯文说的,如果你遭遇了不明确的爱情,那还不如放手;或者像小美一样,为了考研暂时不管爱情,那么得不到经营和呵护的爱情之花在你的忽略中枯萎;如果像婷婷那样,沉浸在恋爱的美好中不能自拔,最终也会与考研失之交臂。

那么,要考研,就不要缠绵的爱情;要爱情,就不要想着考研。果真如此吗?跨考教育辅导老师王伟认为,事实上,爱情会促进考研会毁了考研;考研会赢得爱情,也会失去爱情,爱情能考验你的定力,而考研又能考验你们之间的感情。在我们身边并不乏爱情和考研双的例子,他们既赢得了考研,同时也赢得了爱情。

曾经有两个同学本来没有太多的交往,是考研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一个考东北师大,一个考吉林大学,因为要考同一个地区,就多了很多的共同语言,于是一起参加辅导班,一起占座复习,在相互鼓励和支持的过程中,两人的感情也逐渐升温,等他们考研结束之后同时向我们宣布正式恋爱了,真是令人羡慕的一对“考研伴侣”。

由此看来,考研和爱情并不世必然的矛盾,它们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为了感情我们会恋爱,为了追求我们去考研,考研与爱情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关键是能否理智地处理考研和爱情之间的关系。

1.爱情可以促进考研的成功

如果你爱他,就爱他的全部,包括他的梦想。支持他完成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梦想,本身就是爱他的最好表达。你对他的爱会转他的精神能量,给他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给他在懈怠时的督促,疲惫时的放松,不自信时的鼓励,无助时的支持,这些都可能会成为他成功的最坚实后盾。

如果你爱他,就充分理解和包容他,理解他的压力、他的苦恼,包容他暂时对你的忽视,给他最好的信任,有爱情的支撑,还有什么战胜的呢? 2.考研同时可以增强爱情

考研可以是实现爱情的重要途径,为了你爱的他,你的努力奋斗就是最好的表白,那么等你考研成功,也是你赢得爱情的时候。追求并付出实际行动的人是值得钦佩的,为了爱情而考研也是令人敬佩的,只要你们的爱情能经得住考验,那么你的付出就值得的。赢得爱情时也赢得了梦想和将来更好的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3.惟有理解包容和信任支持,才能最终结出硕果

考研是需要投入的,爱情同样是需要投入的,而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如果给爱情的时间多了,复习的时间自然会少;复习的时了,经营爱情的时间就匮乏了,因此要清楚认识自己的能力,清楚自己的感情,分清楚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惟有恋爱的双方多理解、多包多信任,相互鼓励和支持,才能终能结出硕果。当然,也有很多同学觉得自己很难处理好恋爱和考研的关系,而自己又是一心要考研的,可以先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免得顾此失彼,两头皆空。

上一篇: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下一篇:我的中国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