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商业化分析论文

2022-04-17

摘要:近两年,纪录片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但认真分析,大量影像作品贴着“纪录片”标签登堂入室,却恰恰给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隐忧,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用“情景再现”或“情景模拟”的方式,来弥缝影像叙述过程中的断层部分。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电视商业化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视商业化分析论文 篇1: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四篇)

主持人语:2015年,本刊“传媒大讲坛”主要以探索传媒业的融合、改革、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为研究重点,以探寻新的发现、新的理论以研究目标,可谓是期期有精彩、篇篇有特色。学者们思想与思想的交锋、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为读者捧出了一场又一场的思想盛宴。各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展开对当前传媒现象及学术发展的剖析和探索,有效地促进了传媒业研究的发展与繁荣,对我国学科发展和学术进步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期特邀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曹顺庆教授做客“传媒大讲坛”,曹顺庆教授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曹教授把新闻与文学两学科进行融合,开展学科互补、互为促进,有效地带动了两大学科的齐飞并进、快速发展。本期撰写的《从变异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传播学》借鉴了中国比较文學学科发展的经验,从变异学的理论角度来探索传播学在中国的学科建设及发展,使读者对传播学有了新的认识。《情景模拟:纪录片的影像陷阱》是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阎春来教授所撰文,文章从纪录片的历史自信、影像美学、电视商业化三个角度,探讨“情景模拟”给纪录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以此呼吁纪录片回归本真、重拾真实。文章《字幕组在电视剧国际传播中的作用与战略》,则从网络文化现象——字幕组为研究基点,分析了字幕组在电视剧国际传播中的作用,提出了我国电视剧的国际传播战略,以期对提升我国电视剧文化战略高度有所裨益。

作者:思涵

电视商业化分析论文 篇2:

情景模拟:纪录片的影像陷阱

摘  要:近两年,纪录片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但认真分析,大量影像作品贴着“纪录片”标签登堂入室,却恰恰给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隐忧,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用“情景再现”或“情景模拟”的方式,来弥缝影像叙述过程中的断层部分。本文从纪录片的历史自信、影像美学、电视商业化三个角度,着重探讨“情景模拟”给纪录片所带来的伤害,并以此期待纪录精神的真正回归。

关键词:纪录片;情景模拟;陷阱;虚构影像

一、情景模拟的欺骗性

“纪录片的春天”,这是一个令人充满温暖、希望却又显沉重的话题。

随便看一看或回忆一下,这几年获得不错口碑、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纪录片,诸如《舌尖上的中国》《春晚》《超级工程》《故宫100》《环球同此凉热》等,每一部作品似乎都能成为一场浇透墒情的春雨。再看一组数据,2012年中国纪录片首播总量为17500小时左右,总收入超过15亿元。相较于2009年的4亿元、2010年的7亿元、2011年的10亿元,纪录片的市场前景,显然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因此不少研究者认为,中国纪录片作品走向工业化、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的态势已初步显露。

不过笔者是持怀疑态度的:刚刚过去的一段时间,只是经历了一个貌似盛大的有关“纪录”的假面舞会,纪录片沉湎于这个欢乐的场面中,正逐渐忘却自己的本来面目,或换句话说,纪录片正不知不觉走近一个美丽的陷阱!

如今,贴上纪录片标签的影像作品,实在不少,诸如科普纪录片、历史文献纪录片、动画纪录片、剧情类纪录片、自然类纪录片、人文类纪录片等,光看这名字,不知道是为了庇荫于纪录片的光荣,还是故意作为加盟店,来砸纪录片老店的牌子。可以试问一声,在每一类别“纪录片”带头大哥的点名册里,有谁敢说自己是真正的纪录片?不管他们曾是如何风光,也无论其作品赢得多少拥趸,即便市场回报像打鸡血似的让人躁动,我们还是要问,那是纪录片吗?它们到底能让人咂出多少纪录片的味道?

我以为马就是马,驴就是驴,是骡子也不要紧,关键各为其名,各自努力。当然,假如纪录片发展到今天连自己都说不出个所以然,又怎么去怀疑骡子的身份呢!

参加过几次国际性纪录片论坛,国外同行屡屡提出希望能看到反映中国现实生活尤其是年轻人的纪录片。笔者以为这是一个严重警讯。我们执著于历史模拟、情景再现,拜数字技术之赐,我们坐在办公室设计形象创造情节,甚至迷醉于所谓的动画纪录片里,用想像、幻觉当生活。如此这般“栽赃”给纪录片,合适吗?

这里仅就“情景再现”的危害做进一步阐述,以期在纪录片前行之路上树一个警示牌:此处有陷阱,请绕行。

目前在众多所谓纪录片里使用的“情景再现”,大概可以描述为对曾经发生过的事、曾经出现过的人物,通过扮演、搬演、动画、数码设计等手段,回溯历史还原现场所呈现的一种创作方式。需要稍作厘清的是,用“情景模拟”这个词取代“情景再现”可能更准确。追究“情景再现”的真义,应该是后发事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再次出现,且与原发事件惊人的相似。而“情景模拟”是影像制作人根据自己所掌握和理解的史实进行导演的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导演”,是它们之间本质的区别。笔者在这里且以“情景模拟”来分析纪录片中这一影像现象。

二、情景模拟的存在感

情景模拟何以能在纪录片领域里登堂入室且日益受到青睐?笔者以为有这样一些原因,即纪录片自身发展带来的一种历史自信,影像美学所产生的一种自我麻醉,电视商业化情势催生的一种自虐快感。

1922年,《北方的纳奴克》在纽约上演的巨大成功,不仅为弗拉哈迪赢得了空前声誉,他在该片拍摄中所创造的搬演方式,成了后来许多人也成了他自己膜拜的对象。之后他拍摄的反映太平洋小岛一个只有百户人家的波利尼西亚村庄的《摩阿拿》,更是将搬演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北方的纳奴克》是世界纪录片史的光辉起点,那么将纪录片发展成为影响全世界的一种影片形式的,毫无疑问就是格里尔逊。他第一次使用documentary這个词称呼纪录片,并将纪录片创作定义为“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格里尔逊这一宣言,让纪录片使用戏剧化表现手法对现实生活进行搬演和重构,找到了理论归宿。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研究者林达·威廉姆斯在其《没有记忆的镜子——真实、历史与新纪录电影》一文中更是高扬“新纪录电影”大旗,坚决同“电影眼睛”、“直接电影”、“真实电影”所倡导的“非虚构性”审美要求分道扬镳,主张通过虚构来揭示:生活是如何成为这样子的。甚至更进一步主张:“在利用计算机炮制画面的电子时代,摄影机是‘可以撒谎’的”[1]。纪录片内在的发展脉络,似乎让情景模拟获得了一种历史逻辑上的正当性。

再从影像美学来看,影像作为一种具像的语言,它的写真能力是至今任何媒介无与伦比的,而同时它又是写意的,通过特殊的造型处理,尤其是通过蒙太奇手段,再造时间、重构空间,型塑编导胸臆中的意象,推进情节按既定路线发展,彰显故事的主旨意涵。影像的写意功能,为从事影像工作的人开辟了广阔的艺术创造空间,电影人于此可以说如鱼得水。毫无疑问,纪录片也是一种影像作品,许多人徘徊在影像的写真与写意的十字路口,结果最终选择了最能表达自己主观思考的写意路径。因此,有的论者认为,“影片是制作者结构、创作出来的有机体而不是所谓权威、真实客观的纪录。[2]”今天有那么多人把纪录片当成艺术作品,笔者认为要么是人云亦云,要么是虚荣心在作祟,认为纪录片不能逡巡于艺术殿堂之外。事实上,故事片和纪录片在影像的两重功能上早已是南辕北辙,用情景模拟这种方式制作的纪录片,无论它有多么的逼真和以假乱真,终归是由制作人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想而创设出来的情景,说得严重点,这是对往生者的羞辱,是对今世人的欺诬。

同时,还不得不说,在纪录片仍然主要依托电视生存的背景下,电视商业化完全绑架了纪录片。人们要看到完整的故事,制作人就必须填平事件脉络中的沟壑,观众难以忍受影像叙述中的断层,创作者就用“情景模拟”加以弥缝补苴。然而商业讲利益,纪录讲良心,硬把两者扯一起无异于巫婆开方子到鬼店抓药。“情景模拟”能够成为新世纪以来纪录片领域使用频率颇高的一种手段,是电视商业化拥有对纪录片初夜权后的一个伤害后果,也是一个纪录人被协迫喝下蒙汗药后所产生的甜蜜梦想。究其实,情景模拟在纪录片中就是一个善意的谎言。有学者论述说情景模拟既要保证历史信息的“客观真实”,又要考虑到观众欣赏层面上的“主观真实”。这里显然可以看出论者本身对于“客观真实”的信心不足。而所谓的“主观真实”,也只能说明我们狃于积习,拘泥于固有的思维程式,缺乏面对真相的勇气罢了。

三、绕开陷阱回归纪录

纪录片中的情景模拟造成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当情景模拟可以大行其道地出现在纪录片中,谁还愿意远赴非洲出没于原始森林、虎狼之地?谁还想花精力寻着千年古苔深入边陲族裔?谁还能鼓起勇气在枪林弹雨中去关照一个呻吟的生命?谁还有耐性去见证一起冤狱还公道于天下人心?其结果,情景模拟可使所谓的纪录人足不出户,坐而致之。

说到底,情景模拟是一种闪现着浓厚主观色彩的虚构影像,它与纪录片所敬畏的真相背道而驰,而我们必须得承认,纪录片永远是一种不完美的作品。影像的完美是一种主观追求的结果,太完美,在一定意义上放大的是作者主观意念,而不是卓越的真相。而但凡有主观色彩的东西,都是不可靠的,即便它充满了正义性和道德感。情景模拟恰恰是摄制者追求影像完美造成的结果,其本质乃为一种个人话语的自我阐示,往往导致:它一本正经地成为阡陌中错插的一个路标,或者幻化为沙漠中出现的海市蜃楼。其危险也就在这里。

要绕开纪录片中情景模拟这个陷阱,其实很简单,即我们所做的一切,是否对得住“纪录”这两个字,是否果决地丢掉所有关于艺术创造的幻想,真正认识到由纪录所得来的真相,它代表着良心,代表着道德,代表着天底下大公至正。今天,有那么多的纪录片研讨、分类、技巧,笔者以为都没有直指其核心问题,纪录片到如今还存在一个当年巴金“讲真话”的时代性呼唤,还需要努力向安徒生童话中的那个童真稚儿学习。讲真话需要勇气,不是登高疾呼的勇气,而是直面事实并以无可辩驳的方式呈现真相的勇气。有对真相的敬畏,一切所谓的纪录片分类、技巧都将如浮云。古代史官具有极高尊荣,要在对文字的敬畏,对历史的敬畏,对真相的敬畏,然后才有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在影像时代,惟纪录片可以扛起史家如椽巨笔。

由此笔者认为联想到近几年来国内外诸多重大社会事件发生后,各种媒体追索细节的情景,那是一场媒体人竞逐真相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今天全民尝试拨开虚伪、摒弃虚假、向事实本源靠近的情势下,沉浸于情景模拟式的纪录片“创作”,显得多么苍白和不合时宜。由此笔者也想到了中国纪录片一位重要人物吴文光,他在2005年,组织“村民影像计划”,号召村民用摄像机镜头记录自己所生活的乡村;2010年又组织“民间记忆计划”,呼吁更多的人,返回到与自己有关系的村子里,找寻过去的记忆。他的这些举动,不啻宣布,纪录片的真义并不掌握在专家手中,纪录片的希望恰恰就在于民间,因为那里就是他们的生活,并不需要模拟。

要真相就必须纪录,要纪录就必须行动。也许这样给一个纪录人画像是非常合适的:他是一个带着寻找眼光、弯腰倾听的大地的流浪者。回想那些能够触动我们的纪录片,有哪些是在花前月下穿行,哪些是在灯红酒绿中徘徊?相反人们总能从那些真正的纪录片里体验到血与火的灼热,听到在暴力压迫下的呻吟,惊诧于漫漫长夜里的一丝亮光。纪录片发现和守护因人们的鲁莽和无知而被践踏的人性。

吴文光说过一句话:“纪录片有了对现场的人或事的这种‘过程’的记录,也即是纪录片的生命力所在。[3]”笔者相信,情景模拟永远只可能像一束塑料花,无论它如何美丽灿烂,它都决不意味着春天的到来,而真实纪录,无论它怎样的粗砺,都会是唤醒人性复苏的那一米阳光。而笔者也相信,人性有未盡之事,纪录片也就有未穷之期。纪录片人的使命和光荣,也正在于此!

参考文献:

  1. 王迟,(英)布莱恩.温斯顿.纪录与方法[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
  2. (美)迈克尔.拉毕格著.何苏六等译.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3. (日)小川绅介著.收割电影[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思涵]

作者:阎春来?

电视商业化分析论文 篇3:

全球手机电视的运营现状

全球目前已商业化的移动电视服务只在亚洲出现,其中日本2004年10月推出的MaBaHo移动卫星电视服务,以及韩国2005年5月推出的TU Media移动卫星电视服务,都是采用卫星传送信号S-DMB标准,并且都采用收费方式运营。不过,近期韩国和日本分别在该国推出第二个移动电视服务,则都是采用地面广播传输,并开始免费。

韩国

韩国S-DMB业务的主要推动者是SK公司。SK公司积极推进DMB业务的原因,主要在于韩国移动通信市场环境的变化。由于韩国移动通信市场正在接近饱和,市场竞争不断加剧,SK公司迫切需要寻找新的业务收入来源。为此,SK公司与日本一家移动广播公司建立了一个新的合资企业TU媒体公司,于2004年3月发射了专用卫星。该卫星是SK和日本的移动广播公司共同拥有的,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发射升空。主要的功能是向移动电话、手持通信设备或者车载设备发射电视节目。韩国于2005年推出移动广播,而欧洲的DVB-H试验才刚开始,所以韩国人声称他们已经超越欧洲。

韩国TU传媒公司2005年5月开始提供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服务。这是卫星“移动电视”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投入商业化运营。发射多媒体广播信号,由卫星接收后转发给地面的移动终端接收机。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使用户能通过手机等装置在移动中收看电视节目。因而这种服务又被称为卫星“移动电视”。分析人士还指出,TU传媒公司率先在世界上提供商业化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服务,标志着全球“移动电视”或者说“掌上电视”竞争时代的开始。

尽管世界其它地区一直试图利用地面数字电视标准进行移动广播,但韩国人正忙着修改几乎已有十年历史的基于Eureka-147的DAB技术,以便将其用于视频广播。T-DMB地面数字移动电视广播标准已在韩国推出,手机用户可以接收14个电视频道,图像质量达到QVGA,支持手机最大的移动速度达150公里/小时,也就是说手机在此速度上仍可以清晰地观看电视。

2005年初,韩国政府发放了6张T-DMB牌照,T-DMB在韩国已经成功融入GSM和CDMA移动网络。在移动性能优势使T-DMB颇具市场竞争力,由于与欧洲Eureka-147联系密切,加之韩国政府的倡导,以及三星和LG等有关厂商的努力,欧洲已认可了T-DMB标准,目前韩国向全球扩张的主打标准是T-DMB而非S-DMB,英国、法国、德国也将进行T-DMB试播。值得关注的是,德国在今年2季度开始部署T-DMB电视网络,并且应用到今年6月在德国举办的世界杯上,这是手机电视首次在重大的体育赛事上的应用。相比DVB-H,虽然在部署上稍显滞后,但T-DMB的实际应用已经领先一步。

日本

日本采用的移动电视技术包括ISDB-T及S-DMB。S-DMB标准的MobaHo移动电视服务,则已在2004年10月商业化。日本已商业化的的移动电视服务MobaHo,是由东芝为首的几家业者共同投资的MBCo(Mobile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所经营,采用的技术标准即是S-DMB。MBCo的S-DMB所采用CDM(code-division multiplexing)传输技术,主要专利掌握在东芝手上,不过东芝并未积极参与全球移动电视标准竞争。目前除了MBCo外,东芝仅将S-DMB专利授权南韩TU Media,并向每支S-DMB手机收取2~3美元权利金。

日本2006年4月开播的地面广播移动电视,则直接采用家用电视地面广播标准ISDB-T播放,以NHK为首的6家无线电视台,将以ISDB-T频谱的6MHz频宽中所预留的1个429KHz频段,来播放免费的移动电视。日本也利用ISDB-T作为国内数字音讯广播标准。因此,ISDB-T同时解决家用数字电视、数字音讯广播、车用数字电视及手持装置移动电视接收4种数字广播服务。不过,目前全球仅日本以ISDB-T为家用数字电视标准,自然全球也仅有日本采用ISDB-T作为移动电视广播标准。

美国

目前全球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标准中,欧洲DVB-T及日本ISDB-T都将移动接收纳入规范,至于美国采用的ATSC标准却只适合固定接收。美国电视标准不能应用于移动接收,但好莱坞为首的影音工业每年却创造庞大的节目内容,因此美国内容产业除了家用电视外,也积极扩展其它平台,其中移动电话是内容业者最积极投入的一块。

美国主要广播网如ABC、NBC及Fox等都已成立相关部门,将旗下新闻、影集等节目制作成移动电视格式,供3G业者或MobiTV这类移动电视营运商使用;其中Fox更为手机专用影集取名mobisode(mobile episode),首部mobisode由反恐任务(24)将原本每集1小时的节目修改成每集1分钟,除了供应美国移动电视用户外,也已外销到欧洲。

其它包括HBO、CNN及Cartoon Network等有线电视频道,也都与特定移动电话营运商合作,推出移动电视专用内容。ESPN甚至为将体育节目扩展到手机平台上,自行推出可收看电视的移动电话服务。目前这些内容仅能透过3G网络进行传输,原因是美国移动广播电视尚未商业化。

由于ATSC不能提供移动接收,美国政府因而将特定频谱,开放给业者经营做移动多媒体服务,且不限定业者采用何种技术。目前Crown Castle及MediaFLO USA都已取得全国性移动电视频谱,分别以DVB-H及MediaFLO做为技术标准。而移动电话业者及内容业者也将随着两家业者移动电视服务开通,适时将节目传送方式及内容导入新的营运平台上。

欧洲

在欧洲,通过移动网络和DVB-H两种方式的手机电视业务发展在同时展开。目前基于DVB-H正在进行的最大的试验性项目有泛欧的Instinct Project、法国TDF集团在芬兰进行的Fin Pilot计划以及德国柏林的移动广播整合(BMCO)计划。而此前三个公司基于WCDMA的手机电视业务主要是以转播球赛为主,效果不佳。欧洲似乎一直在等待DVB-H的成熟,以它作为手机电视的标准。2005年3月,诺基亚公司联合移动运营商和芬兰广播电视公司对一项DVB-H技术进行了测试,诺基亚为该业务提供了N7710手机。这标志着基于DVB-H技术的手机电视即将进入商业阶段。不过随着3G的发展,也有运营商迫不及待地采取了不同的技术。Orange TV以Orange公司以英国的高速3G网络为基础,提供了英国第一个多频道的手机电视业务,使得英国的移动用户既可以在手机上收看直播的电视节目,也可以观看专门为手机定制的电视节目。

为了确保足够的带宽并提供一个可与移动运营商协作的网络,DVB-H的支持者认为,最佳的方式是创建一个基于2.5G/3G蜂窝网络和数字地面电视广播基础设施的融合平台。采用与IP数据广播相结合的DVB-H,欧洲相信它拥有最终成功的妙方。借助地面数字电视,DVB-H能够以低成本向大众提供IP包格式的多媒体内容,而不会堵塞蜂窝网络。该规范还为移动运营商创造了机会,因为运营商可以通过他们的支付机制来提供这些新的广播服务。

由于T-DMB和DAB-IP的底层技术来自欧洲,欧洲已将T-DMB视为移动电视的官方标准,部份国家如英国、法国和德国等,除DVB-H外,也将进行T-DMB的试播。德国在今年2季度开始部署T-DMB电视网络,并且应用到6月在德国举办的世界杯上,世界杯赛事通过DMB向柏林、幕尼黑和科隆等12个德国城市广播。意法半导体(ST)的移动电视完整系统解决方案用于欧洲首次安装在汽车内的T-DMB(数字多媒体地面广播)接收机中。该试播项目是ST与德国Blaupunkt公司的合作项目,试播时间定在德国世界杯期间。英国电信(BT)和RadioScape通过大都柏林和爱尔兰东北地区的一个DAB-IP技术试验,为手机用户提供实况数字电视信号。他们使用两个实况电视频道和两个广播频道(通过DAB-IP播出,试验一个有限的服务。此试验采用BT Movio--马上将于英国上市的BT服务,它提供实况数字电视、DAB数字广播及电视和广播清单给手机。

全球手机电视标准

目前,全球手机电视播放技术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基于地面数字音频广播(DAB)接收电视信号的T-DMB标准;第二种是基于地面电视广播接收电视信号的DVB-H标准; 第三种是基于移动运营商网络3GPP MBMS技术和流媒体技术的IPTV。目前业界已形成初步共识:大规模的手机电视服务仍应争取通过无线数字广播的方式提供。全球移动数字电视标准众多,现今全球流行如下手机电视标准:T-DMB、DAB-IP、S-DMB、DVB-H、MediaFLO 和ISDB-T,其中T-DMB因其具有技术成熟,组网成本低廉、系统性价比高和频率资源丰富等特点正在全球迅速推广。正在德国进行的世界杯仅选用T-DMB作为商业服务就是有力的佐证。

DVB-H标准

DVB系列标准最早由DVB项目组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其地面广播版本DVB-T(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Terrestrial) 是在90年代中期开发的,并于1997年2月获得ETSI (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欧洲电信标准委员会)的认可,成为欧洲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标准。目前全球已有59个国家和地区已使用或采用DVB-T标准:除了欧洲国家外,还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新加坡等国。从整体应用情况来看,DVB-T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DVB-H是完全基于DVB-T,并针对手持终端所开发的一项技术,使用该技术可以向使用电池的移动手持终端(包括手机)同时传送多个视频频道和音频频道。该技术主要是为了解决向移动手持终端提供数字电视广播业务时,所存在的功率消耗问题、 移动环境中的性能问题以及网络设计的灵活性等问题。DVB-H的技术规范工作主要由DVB项目组实施。DVB-H技术组在2002年9月正式启动,2004年1月技术标准在技术组内部接受,2004年11月经ETSI批准成为欧洲的移动电视标准。DVB-H服务已经在欧洲运行了,同时DVB-H将在今年年末在北美投入使用。DVB-H结合移动电话便携性的应用需求,改良了功耗和移动接收效果,在数据链路层采用时间分片技术,降低手持终端的平均功耗,并且便于进行平稳、无缝的业务交换。DVB-H支持GSM、GPRS、WCDMA网络,兼容于DVB-T,实现了广电网和移动通信网的融合。

来自欧洲的DVB-H技术虽然相比T-DMB数据传输速率更高、能承载更多频道、可支持双向,但移动性稍差些,而且功率较高,需要更多的发射站,部署成本昂贵,而且它所需较高频段在世界各地的授权问题还悬而未决(在中国更是如此),故商用步伐缓慢。

韩国的DMB标准

韩国在去年年底率先推出了商用移动电视服务,分别是T-DMB和S-DMB。T-DMB全称为数字多媒体广播(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是在数字音频广播DAB(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这种技术建立在欧洲厂商开发的尤里卡147数字音频广播(DAB)系统的基础上,做了一定修改后可以向手机、PDA和便携电视等手持设备播送空中数字视音频节目。

另一种是S-DMB(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这是将数字视频或音频信息通过DMB卫星进行广播,由移动电话或其他专门的终端实现移动接收。韩国的S-DMB有两种:S-DMB系统A,该系统也是基于欧洲的DAB系统,传输技术采用OFDM, 业务的主要推动者韩国电信;S-DMB 系统E,传输技术采用CDM(code-division multiplexing),主要专利掌握在东芝手上, 业务的主要推动者是SKT公司。其中S-DMB系统A, 由于其地面转发器(Gapfiller)工作频点较高(频率范围为2.605-2.630GHz), 需要组建密集型单频网(SFN), 其组网成本相当高且OFDM抵抗多径干扰的优势并未得到体现,实际上并未得到使用。在韩国实际商业的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由SKT电信公司推动的S-DMB 系统E, 日本的卫星广播标准也采用此系统。 SKT电信公司于2004年3月史无前例地发射了专用卫星。该卫星是SKT和日本的移动广播公司共同拥有的,价值3.1亿美元。

基于韩国的经验表明,为了更好接收到卫星信号,运营商不得不在每一个城市就构造数以百计的中继接收基站。虽然S-DMB赶在地面数字多媒体广播服务开始前,率先开播了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但由于地面数字多媒体广播价格更为便宜,因此很快就吸引了更多用户。

根据ETRI(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

tute)的报道,T-DMB拥有40万左右的用户,而S-DMB只拥有21万左右的用户,且还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目前韩国已开始向全球推销T-DMB,而非S-DMB用以迎合欧美以地面为主体的模式,期望T-DMB成为全球标准。目前试验T-DMB的国家包括德国、法国、中国等。英国和墨西哥等将于今年启动T-DMB试验。另外,印度最近也对T-DMB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T-DMB已于2005年7月年获得ETSI批准, 目前还未获得国际电联ITU批准, 因此尚未成为正式的国际标准。T-DMB是一个开放的标准。其专利费政策也是与Eureka-147系统是一致的并遵循ETSI IPR政策。这意味着与现有IPR如MPEG-4 AVC和BSAC相关的专利费需另外支付,因为这些专利费与Eureka-147 DAB系统和服务标准不相关。

除了T-DMB以外,通过DAB发送视频和多媒体业务另一种方法就是使用IP应用与DAB的增强包模式标准的联合。这种称之为DAB-IP,并得到微软等巨头的全力支持。在英国,BT Movio最近进行了使用DAB-IP平台对移动接收机发送音频、视频和数据的先导试验。BT将在今年晚些时候进行商业发射。

基于IP的业务同样也可以通过DAB节目群发射,DAB-IP继承了DAB所有的功能,因此,一个DAB-IP节目群(或者确切说一个DAB节目群或DAB/DAB-IP混合节目群),可以传输在增强包模式中的基于IP的多媒体业务。DAB-IP支持与其他广播和移动通信标准的兼容, 通过一个改进的适配层———IP DataCast,DAB能传送满足这样协议的几乎所有内容。用户需要区分单向业务及组合DAB业务,带反向通道。当然,必须遵循正常的带宽限制。

DAB-IP和T-DMB都是通过DAB传送视频,且采用相同信道编码和调制技术,但采用了不同的传输模式和音视频编码标准。

美国MediaFLO标准

MediaFLO:源于高通分组数据技术,2005年才正式推出,是高通公司主导的手机电视标准。MediaFLO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空中接口技术,专门为手机终端接收广播式多媒体节目而设计,具有低功耗、高移动性能、快速频道切换、高频谱效率等优点。该技术在给定的700MHz频率能传输高达50kW的功率,该公司计划在市内部署2或3部大功率发射机覆盖全市。

高通的700MHz频谱会受到在55频道附近的大量模拟UHF电视台广播的妨碍,因为这么拥挤的条件会影响多达1.8亿名观众的收看质量。高通早已开始同部分广播公司进行接触,但也许直到2009年末,也就是美国设定的向数字电视转换的最后期限,高通才能够组建一个全国性的网络。

美国高通的MediaFLO基本局限于本地区推广,因为MediaFLO为独立的系统没有兼容性,缺乏现成的实验网络和成熟的产品,商用化不成熟,700MHz频谱牌照只限于美国,50kW高功率发射不利于环保。

日本ISDB-T标准

日本提出的“综合业务数字广播”ISDB-T OFDM系统采用MPEG-2传送比特复用,OFDM调制方式,使用的编码方式、调制、传输与DVB-T COFDM基本相同,可以说是经修改的欧洲方式,不同之处在于接收方面增加了部分接收和分层传输,将整个6MHz频带划分为13个子带,每个子带432KHz,将中间一个用于传输音频信号,并大大加长了交织深度(最长达0.5秒),增加交织深度将引入长达几百毫秒的延迟影响频道转换和双向业务。ISDB-T 概念覆盖了各种服务,因此系统不得不面对各种需求,而且一个业务可能和另一个业务是不同的。但是ISDB-T目前只有日本在使用。

注:本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提出,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归口。

上一篇:乡土史高中历史论文下一篇:新媒体高中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