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大学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国际贸易大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随着全球经贸一体化改革进程的有序推进,新时期对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多,对人才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市场经济发展等提供更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第一篇:国际贸易大学论文

地方综合性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针对国际贸易人才市场需求出现的新特点:一方面地方综合性高校国贸专业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外向型企业招聘不到合格的外贸人才所呈现的结构性矛盾,探讨地方综合性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应如何明确国贸人才培养定位,根据外贸工作岗位群,培养“懂外贸、善操作、会外语”的高素质人才。并对现有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推动实践教学改革,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改善地方综合性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就业难的困境。

关键词:国际贸易;教学改革;地方综合性大学

综合性大学一般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办学规模大、科研实力强。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国院校大合并,出现许多新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他们大多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为地方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一直以来,地方综合性大学国贸专业培养定位较为模糊,其是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还是操作人才培养,还是介于两者之间,没有清晰的界定[1]。因此,如何从实际出发,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市场竞争优势、适应社会需求的国贸专业人才,成为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地方综合性大学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在经济全球化、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国际贸易、投资以及金融活动的规模和影响日益扩大,我国在国际经济和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据海关总署发布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43,030.40亿美元,同比增长3.4%。我国外贸保持平稳增长,进出口增速快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已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2%,继续保持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发展迅速,利用外资规模跃居全球第二位,对外投资的领域不断拓宽,对外投资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呈现出市场多元化发展态势。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动与依存不断增强,这使得从理论上来讲,我国对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很大[2]。

然而,通过对近几届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发现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并不理想,就业形势令人堪忧。据我们调查,地方综合性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从事国际贸易行业的只有20%,约有50%从事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关的行业。如,从事文秘、汽车销售、房地产销售、酒店、客户管理等工作。2014年教育部将国际贸易专业列为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之一。麦可思研究院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也将国际经济与贸易列入高失业风险型专业,即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且薪资较低。这种情况出现一是人才供大于求,二是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社会的要求,造成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的结构性矛盾。

由于大多数地方综合性院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参照国内财经类或外语外贸类院校国贸专业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设置的,没有区分度或区分度较小。因此,造成的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上没有北大等重点院校学生扎实,在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上没有外语、外贸类高校,甚至没有高职高专学生娴熟。由于学生缺乏“一技之长”,从而在择业过程中发生了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严重脱节,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3]。

二、地方综合性大学国贸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从目前来看,国内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可分为三大层次:

1.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人才。这类层次主要为我国培养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人才,侧重于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与教学。专业建设起步较早,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能力较强的重点院校倾向于培养这类人才。其培养模式是强化经济学基础理论教学,强化基本分析能力和工具掌握水平的训练,培养研究分析型的高级人才。强调学生在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等宏观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相对忽视国际贸易具体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开设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各种经济类理论课程,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大了难度和广度。其毕业生多从事研究分析工作,在国内外继续深造。如据北京大学官网2014年的统计数据,国贸本科毕业生国内深造的比例高达47%;出国攻读学位的比例为36%。相比较而言,地方综合性大学对理论素养的要求会相对放宽。

2.对外经贸操作人才。掌握具体的实务操作技能,能直接上岗的人才。典型的代表是外语、外贸本科院校、财经类院校及一些高职院校。如,外语、外贸类本科院校,其国际商务系下分设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实务、报关与国际货运、国际经济与贸易(外贸网商人才)、会展策划与管理、商务经纪与代理等专业。其中,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从事进出口业务,参展宣传、寻找客户、贸易磋商、签订合同、组织履约、核销退税、处理争议等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的第一线“高技能”人才。对应的职业岗位是进出口公司的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等。课程设置按照工作过程导向开设国际商务入门、企业及其环境、商品生产与采购、外贸跟单实务、外贸单证实务等课程。一般来说,地方综合性大学很难做到如此细化。

3.国际贸易管理决策型人才。兼备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和企业管理能力、知识的交叉型、复合型人才。这类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在掌握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把握瞬息变幻的世界经济走势,在复合国际规则和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做出决策开展业务[4]。即要熟悉国际商务规则与政策,有良好的外贸操作技能,懂得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熟知各种贸易政策与规则,并能够运用这些贸易政策与规则,通过合理的战略决策为企业谋取最大利益和市场发展机会,能负责对外贸易项目运作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现在的企业面临着日益成熟的市场竞争环境,更多需要的是这种具有综合管理能力、应变创新才能和实用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国贸人才[4]。

地方综合性大学具有学科综合优势,能打破学科与专业壁垒,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强化人文素质以及创新应变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地方综合性大学更适合于第三种定位,兼顾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培养。其培养目标通常是:定位在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培养具有基础扎实和知识面较广、实践能力较强和职业素质较高,具有勤奋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适用性高级专门人才。

三、地方综合性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1238”课程体系

在此定位下,对地方综合性大学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都进行教学改革思路的探索。

1.“1238”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即为:一个中心,两个依托,三个基础,八项能力

“一个中心”:以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良好的理论素养为中心;“两个依托”: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依托;“三个基础”:即要有综合素质基础(包括外语素质、计算机网络素质、经济学基础素质)、职业能力基础(外贸、外汇、商品等)以及经营管理能力基础(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的会计、统计等知识)。

根据此模式,分解相关的职业能力基础[5],并配置教学内容体系,见表1:

2.学生对于课程体系的意见反馈

利用南昌大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学生评教意见,以及平时对学生的访谈,收集学生的意见反馈。归结问题存在以下三方面:

(1)经济理论基础课设置全面,专业实务课比重偏少。比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经济基础类课程占据了大部分的学时分配,高等数学、思想政治等基础课学时比例固定,专业实务操作类的课程设置相对就比较少,更缺乏专业技能拓展和提高方面的课程。根据已毕业学生反馈信息,他们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评价颇高,但又普遍反映教师所教的专业课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缺乏实操性,在校所学知识与毕业后工作的实际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2)国贸专业的学生语言能力不足。由于国际贸易是涉外专业,所以企业急需一线的外贸人才,但一毕业就能真正走上外贸第一线岗位,独挡一面的毕业生较少。在对已毕业的学生访谈中,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专业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要比对其它专业的明显提高,不光看大学英语六级证书及以上证书,还要考验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3)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单一,大多依靠传统课堂讲授。学生反馈地方综合性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很薄弱。一是缺少情景模拟实验室,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能牢固掌握,学生对专业的全貌把控不够;二是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少,不能安排学生到外贸企业或外贸公司实习,也造成综合性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

四、地方综合性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1.要十分重视语言课程,加大英语课程比例。英语是从事国际贸易必需的工具之一,英语程度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就业后能否正常地开展外贸业务。在对企业的调查过程中,有的企业领导坦言,就外贸基础与英文基础而言,他们更侧重毕业生的英文基础,因为外贸业务的操作,学生到企业后还可在实践中边用,边学,而英文基础差却不是一两年就能提高的。因此,在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充分考虑该需求,加大外语尤其是专业外语的训练力度,除开设外贸口语、外贸函电等专业外语课程外,对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等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加强外语的应用,使得学生毕业后能熟练与外商进行沟通。国际贸易与贸易经济方向的英语总学分共是19学分,占总学分11.87%;商务英语方向的英语总学分共31学分,占总学分的19.37%.

2.要强化实践环节,增加实践课的比重[6]。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除了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外,其它高校培养都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事的是实践性很强的具体工作。因此,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例如“国际贸易模拟操作”,学生可以通过购买的软件,学会用英文正确拟写外贸函电,填制单证,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业务环节的主要操作技能。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举办“国际贸易模拟操作大赛”,让学生自己组建功能齐全的虚拟公司。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对国际贸易工作进行模拟,为毕业后创业或就业储备宝贵的实践经验。

3.积极参加全国性大学生专业竞赛。地方综合性大学可以先举办校内的国际贸易实战模拟比赛,比赛内容含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商务礼仪等课程。校内的比赛可为参加全国大学生专业比赛奠定基础,参赛选手也能够通过比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与40名南昌大学参加过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比赛的学生问卷调查和交流中,大家一致认为,POCIB大赛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对国际贸易的整体流程、贸易术语、结算方式等的理解,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在对已毕业的南昌大学20位参赛学生的调研中也发现有近80%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直接获益于参赛经历。

4.增设“国际商务综合实训”课程。将各门相关课程如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等课程的实践部分综合到一门课中,由几个专业老师共同讲授。这样将各个孤立的实训项目联结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工作流程,避免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分裂。将进出口成本核算、贸易磋商谈判、跟单履行合同、信用证审核、制单结汇等能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增强实训效果。

5.向学生推荐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报关员等外经贸行业从业资格考试,以此作为实务教学的补充。根据外贸企业中职业岗位对应情况,将行业内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引进到日常教学中来,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国际货代员考试推介给学生,鼓励学生在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这样的做法一方面以职业岗位的岗位能力测试来弥补实务教学的不足,弥补了本科教学开设课程无法过细的缺陷。另一方面,通过证书也增强了毕业生的竞争力。

6.规范教材及课程考核。因为国贸专业的课程之间内容的关联性大,专业课程有些内容存在重复的现象。如国际贸易实务与国际结算,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等之间就有重复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首先选取好的教材;其次,设定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时强调教学的各有侧重点,以减少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发生;再次,对同一课程,实行统一考核,比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由多个老师讲授,采取统一考核的方式,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统一与规范。

7.增加个性课程和创新学分。个性课程主要通过选修跨学科基础课平台的学科基础课和其他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来获得。创新学分主要获得方式包括选修学科竞赛类课程、赴海外研修和参加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及创新项目等。以此来鼓励学生创新及创业能力的培养。

五、结论和建议

1.新形势下我国国际贸易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对外贸易形势的不断变化对国际贸易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体现在随着中国企业的“走出去”,要求国际贸易人员对国外的文化、语言、环境等都十分熟悉并适应。而企业参与国际化的程度更深,经营活动多样化,也要求他们能理解竞争规则,熟悉竞争手段,具有较高的综合的专业素质。

2.目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大体有三类。一种是传统精英教育沿袭下来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这类培养在教学计划中,大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没有考虑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特殊要求。而另一种借鉴国外流行模式而兴起的“以岗位操作技能”为中心的培养,过于强调人才的操作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系统的理论知识的讲授,导致学生在今后的职业发展生涯中,缺少足够的发展后劲,限制了拓展空间。我们认为适合地方综合性院校的是第三类发展模式,理论和实务同时兼顾,同时加大理论基础和当前就业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上进行二元化设置,一方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满足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市场的需求,满足就业的需要。

3.地方综合性大学由于其多学科的性质,强调“厚基础、宽口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基础,这些能帮助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具备决策分析预测和宏观管理能力。这就使得他们培养的不是单一的操作型人才,而是具有实务操作知识、具有决策分析能力的高级商务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德云,艾莹莹. 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 贺州学院学报,2013(6):108

[2]郭金刚. 国际贸易紧缺人才需求与高校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244

[3]吴海兵, 李丹. 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 湘南学院学报, 2011(6):84-85

[4]刘晓伟,孟亮. 论普通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定位[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116-117

[5]孟亮,胡国杰,张晓芬. 论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差异化人才培养改革: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实施模式[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109

[6]李炳林. 中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性教学之比较[J]. 当代经济,2007(6):128-129

(责任编辑:尹俐)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nternational Trade Major in the Local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FANG Li , MAO Xiao-ming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13, P.R. China)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trade; teaching reform; local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作者:方丽 毛小明

第二篇: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研究

【摘  要】随着全球经贸一体化改革进程的有序推进,新时期对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多,对人才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市场经济发展等提供更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本文围绕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探究了加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然后对目前高校在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专业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研究,最后围绕如何提升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成效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国际贸易专业;高校;素质培养;问题;措施

引言

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竞争形势日益激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高校也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挑战。如何培养人才的综合素养,全面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育,进而引导他们更好地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践行,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成为高校专业教师研究的重点。对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而言,除了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文化技能等方面的培育以外,还需要教师结合市场需求以及学生自身的实际等从培育学生素质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活动的优化设计,这样可以更好地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促进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等方面技能、素质的综合提升,进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形势和市场需求。当前在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不断完善优化。加强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意义及实施对策研究,意义深远。

1.加强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意义分析

国际贸易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国际贸易能力以及文化素养的专业人才而开设的专业,当前正处于国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期,加上受到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形势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往来活动更加频繁,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等要求也越来越高。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不仅仅要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架构和良好的专业技术,同时还需要培育国际意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未来就业成功率。为此加强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对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等方面进行深度补充,从培养复合型人才和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视角加强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而更有助于提升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能力,为他们的未来成长等提供坚强的保障。同时加强大学生素质培养,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高校在人才培育方面的理念转变和创新的生动体现。高校只有围绕大学生素质培养等方面不断加强研究探索,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开发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不断进行优化完善,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全面推动高校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此外从社会层面看,加强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也有助于更好地为我国国际贸易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支持,进而有序推动国家贸易体系不断优化,提升国际竞争优势,实现长足发展。

2.当前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实施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在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工作实施过程中,虽然进行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具体分析依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素质培育工作不受重视

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教师主要将重心放在培育学生的技能方面,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加强对学生素质能力培育对学生自身以及对社会发展等带来的重要意义。很多高校以及教师认为,只要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那么他们未来为就业方面就会有很多的优势,也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就业率等。为此在素质教育方面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優化设计,没有从注重学生技能、素质等全面培养的角度来进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和探索,从而不利于提升人才培养成效。

2.2教师队伍素养需要加强,教学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一方面在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这方面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很多开展素质教育教学的教师往往是从思政教育专业的教师中选拔出来的,他们担负着很多的教学任务,自身在技术、经验以及素质等方面也没有开阔的视野和完善的技能,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育等方面高校缺乏足够的重视,从而不利于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另一方面在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探索不足,在现代化教学设备设施的配置等方面高校相关的投入力度还需要加大。

2.3教学方式与评价机制有待创新优化

一方面在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方面,虽然开展了一些常规的教学活动,但是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和局限,教师主要采用的方式是在课堂上对照教科书的内容等进行教学知识的讲解,教学氛围比较枯燥,学生参与积极性不足,甚至导致很多学生认为素质教育课堂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产生排斥和厌烦心理等。另一方面在素质教育培育方面高校也没有针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内容等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依然以理论课程测试为主,没有从多维度对学生的素质等进行全面测评和反馈,从而不利于指导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3.加强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优化措施

为了不断提升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成效,更好地为国家贸易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探索:

3.1加强素质教育教学目标的科学创设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应当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要围绕素质教育培育方面的内容不断进行研究探索,综合分析市场形势变化、市场人才需求以及高校自身在国际贸易专业学科设置方面的要求等,基于特色化人才培育的理念明确加强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确定科学的培育目标,从而指导教学活动的有序组织。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资源

一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选拔专业高素质的素质教育教师队伍任教,注重对他们开展全方位的培训和考核评价,将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结合起来,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融合探究,从而打造自身的教学特色模式。学校应当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既可以在校内开展相关的学科建设和基地建设,鼓励从事素质教育的教师积极参与,又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外出交流等机会,学习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结合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围绕素质培育工程探究更加灵活、多样、创新、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打造独特的教学风格。另一方面要不断开发教学资源,在国际资源探索以及优秀国外师资队伍引进、素质教育相关教科书选编、教具选择等方面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设置专项经费,还可以围绕教学资源开发等加强国际贸易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融合建设,不断进行资源扩充等,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硬件软件支持。

3.3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优化,优化评价方式

一方面要对教学模式不断进行创新优化,在开展素质教育理论授课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来进行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引入项目教学、思维导图、案例教学以及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等不同的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平台。加强课下资源的开发以及实践活动的探究,鼓励学生到企业等去实习,到市场去调研等,积极参加相关的项目大赛、参与课题研究等,从而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另一方面要围绕素质培养的目标加强对国际贸易专业素质教育培养工作的考核评价,围绕理论知识、职业技能、素质提升等各个方面建立完善的测评机制,鼓励学生开展自我评价,通过企业评价、教师评价等从多个维度了解学生在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情况,通过互动分享和互评交流等方式,增进师生互动,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在素质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找出差距,以此為基础为素质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等提供更多的借鉴。另外需要教师对学生给予更多的激励、引导和支持,在开展素质教育评价的同时注重加强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等,多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并做好个性化指导,培育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总之,加强对大学生素质的培育,是新形势下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工作而言,需要围绕人才培育的整体目标要求,加强市场调研,确定明确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和实施路径,并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开发,强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等方式来不断进行实践探索与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技能,进而为未来的成长就业等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尚.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认知情况研究[J].老区建设,2019,2(02):155-156

[2]郭梅.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国贸教育教学路径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2(12):67-68

[3]鲍旭红.国贸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教学体系设计研究——以安徽工程大学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19,1(1):123-124

[4]郭有钦.“新国标”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新思考[J].财富时代,2019,12(12):165-166

作者:徐丽枫 唐世新 罗楚 闵晓文

第三篇:对开放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专科课程改革的建议

摘要:开放大学作为以继续教育为主体的办学机构,更多承担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应突出实践性,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确定、专业课程结构和课程特色确立及教学效果的考核等方面。良好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能使开设此专业的其他高校从中得到借鉴, 从而促进开放大学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特色

一、明确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专科重实践,国际贸易专科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大专学历,能在外经贸企业或相关行业从事商务谈判、签订合同、报关等工作,能上岗操作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专科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基本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业务素质。具体要求如下:

1.基本理论知识。学生必须掌握本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基础知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相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贸易法规、世贸组织规则;国际市场营销基本常识;商务英语、外贸英文函电及外贸英语口语等基本技能;国际贸易货物运输与保险、外贸单证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和国际货款结算等方面的业务知识。

2.扎实的专业技能。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具备初步与外商磋商交易、拟订合同条款的能力,实现交易目标的沟通的业务素质;具有从事跟单、货代、独立处理履行合同等各业务环节的单证操作、办理托运、投保、报检、报关和货款结算等能力;熟练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电子商务运作的技能。

3.持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国家商务部、海关总署、商检总局等职能部门组织的从业资格证考试,是对从业人员素质能力的权威评价考核,对从事对外贸易工作的人员,要求持证上岗。作为开放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专科生,在拿到学历证书的同时,至少取得一个以上从业资格证书。这是衡量专业人才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是评价毕业生素质和专业能力的依据。

(二)未来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开放大学作为以继续教育为主的成人学校,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为标准,培养能顶班上岗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要准确把握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岗位职责的变化,结合企业对岗位标准的变动,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重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做出及时调整,实行动态教学过程。

1. 建立“课程设置、专业技能、证书资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1)“课程设置”。国际贸易专业专科所开设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及要求,应以能让学生普遍通过有关从业资格证考试为宗旨,以学生掌握能从事国际贸易业务活动的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为目标,建立“岗、证、课”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

(2)“专业技能”。外经贸企业的工作岗位分工呈逐步的趋势,以达到专而精的工作效果。岗位的职责就是国际贸易专业专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向。

(3)“证书资质”。商务部、海关、商检局等职能部门为使外经贸企业业务人员能够对所从事的工作的流程清楚、要求明确,让企业能招聘和使用高素质的人才,组织全国统一的从业资格证考试,实施持证上岗的优选制度,从而保证了外经贸企业专业人才优化组合。国际贸易专业应以考证通过率作为考核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2.实施“一个中心、两个依托、三个素质”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1)“一个中心”是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成人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以教育部提出的“实际、实践、实用”为原则,培养学生在一定理论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基础上获得上岗能力,使学生符合用人单位要求,有后续发展、提升的潜力。

(2)“两个依托”。既要培养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能力,又有后继潜力。一方面,以加强实践性教学为依托,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岗位要求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以基础理论教学为依托,让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这也是在理论教学中必须达到的学习标准。在教与学的实践中加强课内实训以构筑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采取多种模拟仿真手段,加大理论联系实际和指导实践的校内外集中实训的力度,包括实物实训和无纸化电子实训,使学生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良好结合。

(3)“三个素质”。一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外贸工作的基本职业素质,二是具有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素质,三是具有综合经营管理的素质。在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各门课程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为学生打下深厚的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功底,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以及在实际业务中能够分析、处理和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设想

(一)建立全新的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

以往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科体系重理论轻实践,新的课程体系必须依据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同时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的发展需要来设置课程,包括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起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注重业务技能培养的多层次的模块式的课程体系。

第一层,技能模块。根据外经贸企业各种岗位对实际技能的要求,及相关从业资格证考试的项目,分别开设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等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把相关课程分解成相应模块,大体分为理论讲授、课内实训和课外实际体验三个子模块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实际技能。

第二层,资质培养模块。国际贸易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要获取大专学历证书和至少一个以上的从业资格证书,以满足行业要求,实现快速就业的目标。

第三层,职业基本素质及能力模块。开放大学培养的是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人才,必须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文化知识,接受基础知识的教育,得到文艺、体育和心理素质等综合培养,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思想、道德情操和心理素质,为步入市场、社会,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特色

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课程应体现以下几个特色:

1.突出实践,以资质要求为导向

根据外贸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从业资格证考试对专业人才能力素质的衡量标准,专业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此,有针对性地开设“国际贸易单证实务”、“报关商品学”、“报检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贸易跟单实务”等专业课程,并与从业资格证考试的要求相适应,真正实现“教学、考证、快速上岗”三者的完美结合。

2.坚持学、做统一,突出实践能力

为体现“学、做”的统一,将课堂教学分为业务知识的讲授与课内实训两个模块,不仅要求讲清每个知识点的原理,重点、难点,还要利用案例、布置简单的任务、小型的专题等实训活动,进行动手操作练习,以加深理解和运用所讲授的专业知识。每个单元知识教学完成后,都要采用模拟实务来进行综合实训,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3.理论加实践强化就业能力

作为国际贸易专业,培养学生既要具有大专以上的学识水平,又要具备很强的就业竞争力,必须将外经贸行业的从业资格证考试的标准和内容全部纳入专业的教学计划,并根据从业资格证考试的标准不断提高,考试内容不断更新的实际,来调整和完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和实训活动,并按从业资格证考试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考核,让学生既完成了专科学业,顺利通过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又能从事多个职业岗位工作。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性教学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应采用理论教学、课内实训、课外实训三者有机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坚持精讲,突出重点,以“基本要求”为度,通过强化课内实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每一单元组织综合实训,期末针对课程的知识和业务技能对学生进行一周左右的集中实训。为达到集中实训的效果,应组织教师编写与实际工作相吻合的实训大纲、综合实训指导书、实训练习册、实训计划等教辅资料,并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进仿真的实训操作软件,通过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到外贸公司、港口、码头、仓库、集装箱堆场等进行现场观摩,请专家现场讲座,安排学生毕业实习等活动,凸显实践性教学在教学中的地位。

三、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考核

强化实践性教学,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就不能只以书面答卷的分数做定论,要客观、系统、准确的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必须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一)改变考核方式,形成性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统一

为配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实施,将传统的卷面考试方式,改为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评价方式,建立全面的专业技能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

1.各门专业课程均建立符合能力培养要求的考核内容、标准和方法,并将考核办法向学生公布,使学生知道各门课程对具体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考核要求,在学习中,主动接受考核。

2. 根据课程的类型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1)必修课的考核成绩由课堂教学基本知识的笔试成绩与课内实训考核成绩,综合实训考核成绩和平时学习表现,按比例评定其期末总成绩。(2)选修课程的考核成绩,则依课程的特点不同,采取灵活的方式,对理论知识性强的课程,采取笔试与综合性小论文结合起来进行考核,对实践性强的课程,依据完成实践性项目的效果及平时的学习表现进行评定。(3)对课外实训的考核,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全部的实训流程,适当考虑学生在实训中的表现,主要依据学生完成的实训作品评定档次、确定成绩。(4)对取得“职业技能考评”、取得行业认证、从业资格证考试的课程,作为评定其成绩合格的依据,并可免修该门课程,让学生选修其他的课程,拓宽知识面。

3.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考核。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体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和考核,使之贯穿在学生的课堂教学、课内外实训和第二课堂活动等,考核学生的价值观、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社交、组织和公关能力。

(二)灵活掌握学分突出课程改革的目的性

学分制在专业学习考核评价制度上能激励学生主动完成学业,只要完成规定学分,就可提前毕业,提前推荐就业或深造学习,对于未完成规定学分的学生,不予毕业,直到修完学分为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按各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规定不同的学分,学分向技能培养和职业资格相关科目倾斜,最高为4 个学分,最低为1 个学分。

总之,对开放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专科课程改革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总体方向应该明确,这也是其他应用型课程面临的共性问题。本科重理论,专科重实践是我们在课程设置和改革中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为真正达到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这也是开放大学作为成人继续教育的立脚点、出发点。

作者:于志武

上一篇:客户关系营销论文下一篇:艺术社会本质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