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课堂语言艺术论文

2022-04-25

摘要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高中体育教学发生了明显改观,然而新课改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是立足于本市高中体育的现状,基于笔者多年来的体育教学经验,对新课改后的体育教学开展反思性探讨,以期提高高中体育教学水平。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中体育课堂语言艺术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体育课堂语言艺术论文 篇1:

基于新课标理念的高中体育课教学效益提高的思考

摘要:主要运用文献法与分析法,对基于新课程标准下,提高高中体育课教学效益进行探讨与分析。高中体育课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与体育意识。挖掘体育课程中隐性课程元素,合理利用教学手段与辅助练习方法,真正提高体育课教学效益。希望引起同行,对高中体育课隐性课程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体育;教学效益;启发教学

前言

新课程标准坚持目标统领教学,提倡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学生健康的主题,把教学的精力集中投放到关注全体学生的健康问题上,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以促进全体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开展学校体育教学活动。近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教育部健康体育课程标准思想指导,体育教研组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实践与分析,完善了教学的指导思想、促进融洽的师生关系、优化了教材内容、推行了教学组织和教法的改革,在高中体育课新课标的道路上,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得到深层次的落实[1]。树立健康第一的正确教学理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同时体育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执行力,把教学计划转化为教学实际[2],这是我们实践的重要经验总结。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思想和理念需要不断的解读,并灵活运用,在现有的高中体育教学条件下,进一步提高体育课教学效益,无疑是对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诠释。

一、高中体育课教学效益概念阐述

体育课程效益是指受教育者(学生)从体育课程中获得的效果和利益。而与课程效益直接相关的概念有两个,一是“学习效率”,二是“学习效果”。“学习效率”是一个可以被直接量化的概念,通常指单位时间(每次课)内学生获得知识的比值。“学习效果”则是一个适合用于定性的概念,通常指在一定学习效率的前提下,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身心理品质的结果。而“课程效益”则是一个价值层面的概念,是指一定的学习效率和效果的基础上课程给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等各方面发展及其给社会发展带来的效果和利益[3]。那么,对高中体育课教学效益的概念也同样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理解:首先,是单位时间(一次课或一节课)教师讲解或传授、学生学习或掌握的教学内容的总量;其次,是学生掌握的教学规定内容,与要达到的大纲规定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时间。在高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中,技术教学以及学生的达标与测试时可以量化的,而对学生的意识、品德、参与程度,都只能定型化。定量的指标在教学中往往容易提高,如增加练习的密度与强度;而定性的指标则难于提高,有时甚至在教学中被忽视,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以及健康的心理,提高高中体育课教学效益,更多的应该思虑定性的,隐性的教学元素。

二、提高高中体育课教学效益的方法与途径

1.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激发兴趣。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最重要内部驱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4]。高中体育教学中,传统的方式过于重视运动技能的系统传授,过于强调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与达标,忽视学生的运动兴趣的培养,很多时候的结果是学生既没掌握好运动技能,也没有培养出运动参与的兴趣与积极性。高中体育新课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应从“教师中心型”向“学生自主型”转化[5],其组织形式不仅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锻炼,而且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要使学生时时保持好奇的、不满足现有知识,培养学生对周围敏锐细微的观察力,培养学生刨根问底,富于想象思维力,这样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启发教学的状态,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体育意识,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效益。

2.讲解项目历史,竞赛内容,培养学生良好品质。高中体育课教学中,对新中国体育历史,特别是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讲解,例如,中国乒乓球历史、“乒乓外交”以及中国乒乓球长盛不衰等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另外,增加竞赛内容,对学生拼搏品质的形成也十分有帮助。竞争是体育活动的一个本质特征,它要求每个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参与,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协作精神需要团队成员具有强烈的合作精神和角色意识,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例如,在高中体育课乒乓球项目教学中单打、双打以及团体比赛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培养。通过历史与参与竞赛的教学内容,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与坚毅拼搏精神。

3.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树立教师威信。体育教学艺术是教师运用语言、动作等手段,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创造教学情境,为取得优良教学效果而组合运用的娴熟的教学方法、技能、技巧以及运用这些技能技巧进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独创性体育教学实践活动 [6]。体育教学艺术能十分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直接促进学生好学,并乐于学习。试想,一个谈吐诙谐幽默,示范专业知识强、总体表现综合素质高的体育教师自然受学生喜欢,容易在学生当中树立教师威信,容易形成一种融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

4.注重学生体育思维与终生体育意识。(1)使学生认识锻炼价值,学会思考。合理、科学、循序渐进的体育锻炼方式有利于促进人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使人的身体更健康,精力更旺盛。高中阶段的体育学习,有助于高中生增进身心健康,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体育锻炼的理论讲解非常有必要(这个经常被忽略),各种科学、可靠的生理生化指标可以帮助高中生从思想上解答“我为什么要参与这些体育练习或者锻炼?”并在行为操作上实际指导学生参与锻炼与运动时“练什么?练多少?”的相关问题,如此,学生学着利用体育知识进行思考,久而久之,主动参与运动的习惯便易形成。(2)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体验成功的喜悦。从心理学角度定义,意志是人为实现既定的目标,来支配自己行动并在行动时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7]。比如,在高中篮球项目教学中,学生为获得技术考试、教学比赛的优异成绩,就必须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解示范,并进行大量练习,开动脑筋研究战术对策,遵守纪律等,这些为实现心中目的,在活动中克服内外困难属于意志过程。从积极作用的角度分析,焦虑可激起人们改变身体现状的紧迫感,促使人们做出努力以谋求达到某一目标,由于焦虑牵涉到对个体自尊心的威胁,因而它可以成为学习的一种内驱力 [8]。适度的焦虑对体育运动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而克服困难又是锻炼人意志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体育课教学中,及时的安排技术测试,以及进行教学分组比赛,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制造一些困难,有利于学生意志的培养。与此同时,当学生既定的目标一达到,面对的困难一克服,剩下的只有真切体会成功的喜悦与幸福。这种克服困难的过程对学生的意志是良好的培养,而感受成功又是学生对美好情感的体会,大大提高了体育课隐性元素的效益。

5.提高高中体育课教学效益的两组教学理念。(1)技术速成教学理念。技术速成教学理念遵从高中体育课教学的“精讲多练”的基本原则,同时也符合“讲”与“练”的辩证关系。精讲则要把动作的技术要领讲得精炼,以乒乓球项目教学为例,在正手攻球教学中,将复杂的正手攻球动作简化为“沉肩低肘”、“转收”、“重心跟着球拍走”等等,这些口诀简短,对学生动作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讲是练的前提,练是讲的保证,一节体育课如讲得太多,势必会影响练习密度,如讲得不够具体,则又会影响练的质量与效果,技术速成教学理念能充分掌握学生练习兴趣,抓住讲解时机,正确处理安排好讲与练的关系,提高了教学效益。(2)比赛激励教学理念。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是整个学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习技术、比赛的时间,这样大大制约了学生学习—应用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学过程,技术缺乏在实战中灵活运用,大大挫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自然就得不到正面的反映与体现。比赛是最能体现技术应用的途径,同时比赛的效果十分显著,获得胜利的一方(人)会信心倍增,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技术;失败的一方(人)则会分析自己失利的原因。教学比赛与技术学习相结合,学生通过循环比赛可明确自身与同学的差距,合理定位,练习时乐于接受指导,针对性增强。另外,合理的团体项目比赛的人员分配,能使在学生学习技术的同时,团队协作精神也得到培养和锻炼,提高课程教学效益。

小结

体育新课标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健康第一,培养终身体育意识”。高中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学习、积累、实践,才能进一步解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对自身的教学不断加以修改与完善。教学中要注重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多样化的学习,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参与体育教学,真正理解自己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切实提高高中体育课教学效益,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永微.论新课标下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J].少年体育训练,2010,(2):59-61.

[2]梁定华.基于新课标下高中体育教学的优化方案[J].新课程:教师,2010,(7):45-45.

[3]方熙嫦,陈章玉.提高高校体育院系健美操课程效益的主要策略[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7,(2):67-71.

[4]雷雄瑛.浅谈对新《课标》理念下体育课程的理解[J].珠江教育论坛,2010,(4):52-53.

[5]熊庆明.新课标下如何进行体育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18):121-122.

[6]王文生,等.体育教学论 体育方法学 中学体育教材教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9-132.

[7]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74-76.

[8]吉建秋.成功的起点:体育教学中几种非智力因素的优化与发展[J].体育科研,2002,(1):45-48.(责任编辑/ 王建国)

作者:许杰

高中体育课堂语言艺术论文 篇2: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高中体育教学发生了明显改观,然而新课改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是立足于本市高中体育的现状,基于笔者多年来的体育教学经验,对新课改后的体育教学开展反思性探讨,以期提高高中体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体育 教学探讨

一、前言

2012年2月《湖南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颁布,这标志着湖南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正式拉开了序幕。继而《湖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下发,这意味着湖南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也正式启动。新课改要求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我省实际,借鉴先期进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省市区和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湖南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体育与健康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并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并且所设置学分超过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给高中体育教学带来崭新气息。然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高中体育课程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问题是体育教师素质、理念与新课改不适应,因而对现行的体育教学开展反思性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二、新课改进程中高中体育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方案在刚刚颁布之时,许多体育教师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从教学理念到课程设计上都积极响应新课改精神,然而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由于课程教学过程中受到了自上而下的重重困难,工作的积极性和内在驱动力受到挫伤,阻碍了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体育教师本身对新课改精神领略不透彻,对新课程的态度不坚定,对体育健康科目存在一些偏见。

(一)没有明确新课改的主体教学理念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师强调个人的权力和责任,过分强调体育学科承担的社会责任而忽视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合作关系,学生的个体价值实现、创造性想象力等能力培养都被忽视,这些都是旧的教育思想留下的顽疾。新课改要求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能够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形成正确的三观,显然传统的落后的教学理念是难以实现的。

(二)没有明确新课程的内在价值

高中课程改革是高中教师老生常谈的问题,部分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到新课改的精神,误以为新课程就是小打小闹地改变一下教学方法、丰富一下教学内容,并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新课改的价值和理念。新课改明确了体育健康的重要地位,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体育学科所占学分超过语文、数学,而一些教师仍然怀揣自卑心理,坚持认为体育学科是不受学校重视的“小三门”,没必要“瞎折腾”,对新课改的认知存在误区并且不会主动钻研新课程标准和精神。

(三)没有明确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新课程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要求,首先专业知识要过硬,除了要具有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底蕴,还要掌握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学的精要,能够参与教研合作以及对学生的多元评价。而现实来讲,高中体育课程素来轻理论重实践操作,科目教师普遍轻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体育教研是专家应该做的事情,难以领会新课改中教师自主发展、自我提高的真谛。

三、新课程背景下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新课程理念先导教师培养

新课改首先要自内而外领会“方案”的精神和理念,理念先行引导课改落实,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改革。这就需要在校内外定期开展专家新课改报告,解读新课改精神、分享新课改最新教育成果,组织教师认真听取国家、省、市资深教育专家的新课程理念解读,总结新课改的教学实践经验,明确何为新课标、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怎样多元化评价、如何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等。教师通过与专家的零距离沟通,化解了现实教学与抽象的新课程理念、新课标之间的藩篱,明确教师的培养方向。

(二)创新高中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模式

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新课改的深度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传承体育教师培训的同时还要创新发展培养模式。要传承高中体育教师的培训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课题研究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延续性培训相结合。此外,还要坚持“走出去,拿进来”,每学年体育教研组要完成一个专业课题,体育教师要定期呈交新课改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延伸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专业技能,鼓励校内体育教师在校外参加体育竞赛和社会化的体育培训,比如射击、武术、舞蹈等,反哺校内体育教学。

(三)丰富校内体育活动

积极设计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大课间体育活动”等校内体育集体活动,正确地进行体育教学资源开发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等,组织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运动项目代表队的训练。加强课余体育运动代表队组织和训练经验的交流,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作为体育教学的重点工作去做。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新课程下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只有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对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升体育教师的素质,才能最终实现体育教学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渺一,殷波.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升策略[J].体育教学.2009(06).

[2] 袁冲.谈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高位走强”与实现[J].体育教学.2009(07).

[3] 冯婷婷.论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体育教学艺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

[4] 李著.探究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体育做好教学模式的优化组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3.

作者:张青

高中体育课堂语言艺术论文 篇3:

让学生在体育课堂真正“动”起来

摘 要:在高中课程体系中,体育是一门必修课程,也是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之一。但是高中生对体育课程的热情度不高,一些学生只把体育课当成休息课,或作为体育课的旁观者,难以实现体育教育的育人功能,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对此教师要认真分析、查找原因,在此基础上从转变观念、调整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着手,让学生在高中体育课上真正“动”起来,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学习和健康生活打好基础。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新课程标准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1.059

高中体育课程现在又被称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形式,以学习基本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对健康认识的高中必修课程。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目标下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也能够为学生高中三年繁重的学习起到一定的调剂和保障健康的作用。但是从现实状况来看,高中体育教学形势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不足,再加上体育课程缺乏系统性安排,导致一些学生缺乏主动参与体育课的意识,把体育课当成休息课程,体育课经常出现请假的情况。相当一部分学生成了体育课堂的观众,甚至有些学生出现占用体育课时间学习文化课知识的现象。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高中体育教学效果,也难以真正培养高中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给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埋下隐患,与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背离。对此教师需要深入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且针对问题采取恰当措施予以改进,真正构建能够使学生“动”起来的体育课堂,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方面存在误区

从学生方面来说,他们认为高中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文化课学习,特别是高考科目的学习更是重中之重,而对于非高考科目则是能应付就应付。高中体育课程只属于学业水平层面的考试科目,并非高考科目,所以高中学生往往认为没有必要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在体育课上,因此就产生了不重视体育课程的想法,没有真正认识到体育课程对他们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具体在行动上就表现为不积极,难以在体育课上主动“动”起来。

从教师层面来说,一些教师对新的高中体育课程标准不了解,教学中依然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行为单一枯燥;而且受高考压力的影响,很多高中学校把教育教学的关注点主要放在高考科目上,像体育课这样的非高考科目得不到重视,在教师职称评定、工资晋升等方面体育教师往往也会被忽略,导致他们缺乏教学的动力,体育课经常出现“放羊式”教学,完全依靠学生的主动性,给了学生“偷懒”的机会,学生在体育课上难以真正“动”起来。

(二)教学方法方面存在问题

根据高中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新时期的高中体育教学要与时俱进,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胆进行改革,积极开展创新。但是从实际教学来看,很多体育教师缺乏主动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当前体育教学中依然沿用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老方法,缺乏变化,要么是讲解、示范、训练的模式,要么是学生完全随意、自由活动的模式,这会使学生觉得体育课缺乏新意,难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或者积极参与其中。久而久之,学生参与体育课的兴趣会不断下降,上体育课就是消极应付,很难在体育课上主动“动”起来。

(三)学习内容存在局限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体育是一门涵盖体育与健康双重内容的课程,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说,是要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这三者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影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高中体育教师还是把教学重点放在体育运动项目技能和技巧的学习层面,也就是放在了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上,而对学生体育运动的健康意识和体育品德的引导关注不够,无法真正实现体育教育的价值。同时,很多教师体育课上并没有充分关注学生个体体质、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所有学生的学习内容都是一样的,学业标准也完全一样,这就导致一些身体素质较差或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体育课上会觉得吃力,久而久之,他们的自信心会备受打击,对体育课的兴趣逐渐下降,缺乏参与体育课的热情。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没有真正梳理好运动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导致学习内容无法契合学生的学习需求,难以实现体育课程的育人目标。

二、采取恰当策略使学生在体育课上“动”起来

(一)转变思想,对体育课程树立正确认识是重要前提

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要想使学生在高中体育课上“动”起来,就要转变师生的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体育课程观和体育教学观,用先进理念指导教学,让体育课程适应新时期高中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首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观。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学生是体育课堂的主体,学生的思想认识对高中体育课的开展非常有帮助。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因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明确的是非观和自我意识,所以体育教师一定要从第一节课开始就给学生讲明白体育课程的重要意义,不能用简单的考试过关给学生造成压力。教师要从体育学科的价值和意义着手,告诉学生体育课程对其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比如保持健康的体魄对学习的基础作用,有好身体才能承受高中阶段繁重的學习任务,也就是常说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同时,也要告诉学生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还能舒缓高中学习的压力,能够磨炼个人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适当的体育锻炼还能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对其未来的大学生活和走向社会、适应社会都有重要意义。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从长远看待学习体育课程的意义,改变学生仅顾眼前的短视认知。学生只有在思想认识上发生改变,才能逐渐转变体育课上的行为。

其次,要明确教师的角色。教师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主导,体育教师不仅要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授课者,还要成为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角色十分重要。教师在体育课上不仅要教好课,更要注意引导、组织、配合学生学好。要想做到这样的变化,高中体育教师要在教育教学思想上进行改变,认真学习新课改的新要求和新理念,特别是要认真研读新的《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准确把握高中体育课程的性质及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贯彻课程实施的建议,进而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实施方案,为体育课程的开展打好基础。

最后,从学校层面来说,高中学校要提升思想站位,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严格落实五育并举的要求,重视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把体育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对于高中体育课程既要开足课时,又要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特别是体育运动场地建设、体育教学设备的完善等,为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活动做好物质保障。同时,学校也要重视体育教师的待遇,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而为有序、高质量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提供保障。

(二)重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实践参与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调动学生体育课学习内驱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因此,体育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高中学生的实际特点主动出击,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唤醒学生,使学生爱上体育课,这样他们才能在体育课上“动”起来。

首先,提高授课教师自身技能。“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征服学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只有获得学生的认可,学生才可能从内心服从教师的安排。所以体育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尤其是课堂上的掌控力。教师的授课语言不仅要精准,也要有一定的幽默感,契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在构建课堂氛围时,教师要努力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体育课堂有序但不压抑,允许学生张扬个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育效果,学生才会喜欢上体育课,才能够积极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真正“动”起来。

其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新时期的高中体育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的学科,所以实践性是其主要特点之一。根据高中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教师要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掌握、身心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融入其中,如果单纯依靠教师语言讲授不仅枯燥而且效果较差,学生难以参与其中。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改背景下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高中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利用情感和认知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运动技能,同时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如高中阶段篮球运球与上篮技术是学生必学的内容,但是这一内容女生接触较少、兴趣不大,所以女生课上的积极性较差。对此,体育教师可以结合高中生喜欢竞赛的特点,让学生进行三分钟计时上篮分组对抗赛,要求每组4男4女,每一名小组成员都要呈八字绕两个障碍,然后完成上篮或投篮,这不仅需要每一名学生灵活掌握运球和上篮技术,同时还要求团队的每一名成员都要密切配合,既要保证速度,还要提升成功率,这对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也很有帮助。这样的安排使每一个小组都积极、认真准备,针对组内技术相对较弱的学生进行团队辅导,无形中学生教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都“动”了起来,学习兴趣大大提升。

最后,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差异。高中体育以学生运动和健康为目标开展教学,运动是手段,健康是目的。学生的差异性意味着教师在体育运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一方面,要考虑男女生的差异,可以差异化地设置运动内容和评价标准。实际上从高中体育课上学生的运动状况来看,大多数男生体育课上还是能积极运动的,而女生往往因为不喜欢剧烈运动而不愿意参与其中。对此教师可以针对女生的特点设计一些适合她们运动的项目,如“十人八字”跳绳,“毽球”对抗赛等,吸引女生动起来。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体质较弱或情况特殊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他们“开小灶”,如可以让他们参加羽毛球、健步走等运动量稍小的体育运动,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动”起来。

(三)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感受体育魅力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单纯依靠体育课堂有限的时间很难做到,也不符合体育教育的要求,要让体育运动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单纯只通过每周两节的体育课很难达到。同时,高中生学习节奏较快,学习压力较大,体育运动是调剂学生学习压力的有效手段。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一定的体育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首先,要抓好每天的课间操。随着国家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每天的课间操成了学生在校运动的“必修课”,根据高中学校的特点,课间操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激情跑操”,有些学校甚至上、下午各安排一次,跑操作为有氧运动能够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另一类则是各具特色的做操活动,一般以高中生喜欢的内容为主,让学生在做操的过程中全身都动起来,能够起到舒缓压力的功能。|

其次,每学期开展体育节或运动会,这对于学生来说是运动的盛会,也是学生展示风采良好的舞台。为了保证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教师在设置体育运动项目的过程中,既要涵盖竞技体育内容,更要多设置大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或体育娱乐项目,让全体学生都能玩在其中、乐在其中,从而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动”起来。

最后,要把体育活动和高中教学规划结合起来,发挥体育运动的调剂功能,特别是阶段考试结束后,一定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体育活动机会,如班级拔河比赛、篮球对抗赛、“快乐乒乓”、远足等运动项目,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感受体育教育带给他们的快乐,这样学生对体育课会更感兴趣,能够更好地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

三、结语

总之,高中体育学科是高中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教师要重视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认识,尊重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在体育课上充分“动”起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做好保障。

參考文献:

[1] 李祥祥.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1(1).

[2] 李晓峰.浅谈新课标下高中体育教学模式[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4).

[3] 蒋灵敏.如何实施高中体育有效性教学[J].当代体育科技,2017(30).

[4] 白万.让课堂真正“动”起来[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作者:蔡娟

上一篇:营销稽查工作电力营销论文下一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