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中间业务研判论文

2022-04-19

摘要:作为轻资产经营的中间业务,私人银行业务已经成为各家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是重塑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各家商业银行均在通过各种方式发展私人银行业务,而打造以资产配置能力为核心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则成为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银行中间业务研判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银行中间业务研判论文 篇1:

中间业务发展与国有商业银行收益结构转型的主要途径

摘要:中间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并驾齐驱的三大支柱业务之一,目前已成为各商业银行业务竞争和创新的重要领域;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收益结构也在逐步转向一种更分散的,而且也是比较平衡的收入结构。中间业务的发展无疑将给银行业带来业务结构和资产结构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将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国内商业银行收益结构的转型。

关键词: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 收益结构

Key words: Middle service Commercial bank income structure

作者简介:于镇洪,男,1978年12月出生,山东省青岛市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与投资管理;刘秀丽,女,1979年11月出生,山东省即墨市人,青岛国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

中间业务是一项低风险、低成本、高收益的业务工作,也是与现代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并驾齐驱的三大支柱业务之一。《巴塞尔协议》规定,中间业务包括客户资产管理、贷款承诺业务、担保业务和金融工具创新业务。在国内,工商银行于2002年颁布并执行的《中国工商银行中间业务管理办法(试行)》将中间业务定义为“不构成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利用技术、信息、机构网络、资金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不运用和少运用自己的资产,以中间人和代理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咨询、代理、担保、租赁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经营活动,这就是中间业务的主要内容。中间业务与传统的存、贷业务比较,它具有风险低、收益较稳定、不需占用自有资金等优点。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的同时,收益结构也将逐步转向一种更分散的,而且也是比较平衡的收入结构,从而实现对资产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平衡发展,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平衡发展,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

根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考虑通过如下途径实现其中间业务发展与收益结构的转型:

一、不断开拓新的经营品种,扩大经营范围

由于各种原因所限,一些中间业务向纵深发展受阻,那么国有商业银行就应从开拓新的经营品种入手,如信托类业务、租赁类业务、包括融资性租赁、经营性租赁、回租租赁等;咨询类业务,包括资产评估、资产负债管理、投资组合,家庭理财。这些智力密集,知识密集型的中间业务将成为银行重日要利润来源。另外,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其点多面广的优势,刺激广大居民对各类金融服务的需求,以扩大中间业务的服务范围。

二、收费标准应体现层次化的特点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了中间业务的收费标准。这里,我们可以强化一下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的意义:首先将会对行业竞争态势产生显著影响,银行之间的竞争会逐步深化,形成公平价格。银行之间竞争环境会更为公平,以本身的实力、信誉、服务水平为收费标准,避免乱收费。其次,收费将提高银行服务的水平,业务创新,吸引客户,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但是,这种规定还可以细化,如商业银行在制定收费标准时,就应充分考虑自身的资金实力,大客户与小客户之间的资金差异,以及不同地区的观念上的差异等,收费标准应呈层次化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范围内提高中间业务的市场占有率。

三、巩固已有的优势,抢占利润至高点

1.我国银行中结算类中间业务已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而其中国际结算业务占有重要位置;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将飞速发展,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将会大大增加,市场份额可观。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在不同程度都开展了国际结算业务,特别是中国银行,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客户群。因此,各商业银行应在操作规范、结算技术,网点增加上多下功夫,并进一步增强业务的灵活性,形成多样化服务,不断拓展融资性结算业务,如打包放款、出门押汇,引入创新的结算业务,如国际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等,作为对信用证结算业务的补充。2. 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行业管理的加强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等,要有长期发展准备。特别是在中小城市和偏远地区,这类业务应成为基础性中间业务。3. 利用证券市场空前发展的机遇,保险业发展的潜力,为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保险公司以及各类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如在企业改制、并购、重组、破产时期,开展咨询类服务,以建立符合当前市场特点的新型银企关系。

四、重视对中间业务人才培训和利用

中间业务的多样性、复杂性,要求从业人员不光要有复合性的、广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开拓新业务、新领域的能力。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力度,要唯才适用,给人才以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进而推动各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五、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

社会信用体系由个人信用和社会信用两部分构成,提高社会信用水平的途径,一是宏观约束机制,二是行业自律机制。一般来说,自律机制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宏观约束机制,则要靠完备的社会信用评级体系及法律约束。在目前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完备的前提下,国有商业银行应率先建立较为有效的重点关注客户信用系统,这样可以既弥补个人信用体系缺失可能带来的风险敞口,同时又进一步完善了法人客户社会信用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社会信用水平,才能为中间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在提高个人信用水平方面,美国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设置专门机构,开展对个人信用调查、收集并保存信用资料。建立资料库,不同地区机构之间签署可以互相利用资料库的协议,可以获得迁居另一处的个人信用资料。

六、强化中间业务的监管体制

中间业务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应灵活监管手段,既不能过度宽容又不能过度遏制创新业务的发展。如存折炒股,应防止企业资金通过个人账户进入股市以及通过银行承兑的票据进行贴现后进入股市。对保管箱业务可能出现的变相腐败现象,如保管受贿、走私等获得的钱币等要严加防范。

七、完善规章制度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的出台,填补了有关中间业务在规章制度方面的空白;例如工商银行为加强中间业务管理,整合业务资源,促进中间业务发展,于2002年1月19日制定并印发了《中国工商银行中间业务管理办法(试行)》,涵盖了中间业务九大类420种业务,并且从定义分类、组织管理、申请审查、收费、内部授权和风险防范、违规行为处罚等几个方面给出了详细的解释以及规章制度。但是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还需进行细化和完善,加以创新。同时,应规范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国际结算业务的有关规章,使它更符合国际惯例,对新型的结算业务要制定相应规章制度。

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不但能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而且将改善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收入为主的单一收益结构。总之,在扫除一些障碍性因素的同时,采取适当的方式和途径,中间业务才能获得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才能真正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支柱业务。

参考文献:

[1] 邵承伟;国有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基本思路及对策;金融时报;2007年06月

[2] 孙晨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后中间业务的发展趋势及研判;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11期

[3] 刘拓知;国有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2期

[4] 郭红珍,张卉;我国中间业务的资源配置行为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4月

作者:于镇洪 刘秀丽

银行中间业务研判论文 篇2:

资产配置在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中的作用

摘要:作为轻资产经营的中间业务,私人银行业务已经成为各家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是重塑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各家商业银行均在通过各种方式发展私人银行业务,而打造以资产配置能力为核心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则成为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为此,私人银行需要在客户信息收集、产品库的构建、市场研判能力、策略选择、动态平衡等方面进行建设,以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资产配置方案。

关键词:私人银行;转型发展;资产配置

一、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投放模式难以为继。为了立足于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而财富管理业务具有低资本金占用、轻风险经营的优势,适合作为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突破口(单洪飞,2015)。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私人财富管理的本质是“以客户为中心”,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帮助客户实现财富保值增值传承的目的。这不仅要求商业银行具备强大的金融服务能力和完善的产品库,而且要求商业银行具有专业的资产配置能力,以降低市场波动风险,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

二、 资产配置的作用

资产配置理论是投资组合管理的理论基础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资产类别的甄选与权重确定。Markowitz(1952)使用均值—方差分析方法阐述了最初的资产配置框架,均值和方差分别描述不确定性的收益和风险,通过战略性资产的配置以及权重的设定,来创造投资的有效边界,最终在有效边界上实现投资组合的选择并达到风险确定条件下的期望收益最大化。与Markowitz(1952)的理论研究不同,Brinson等(1986)使用美国91项退休金计划项目1974年~1983年期间的季度数据,实证分析了资产配置、市场择时和证券选择对绩效组合收益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资产配置决定了投资组合收益波动变化的93.6%,而择时和证券选择对收益波动的影响较小。Brinson等(1991)对之前的研究进行了验证,使用了美国82项大型退休金计划1977年~1987年期间的投资组合收益数据,研究了资产配置政策、主动的资产配置以及证券选择对投资组合收益的贡献,结果表明资产配置政策解释了投资组合收益变动的91.5%,而包括证券选择在内主动投资决定的影响仍然微乎其微。

与Brinson等人重点研究资产配置政策对于组合绩效时间上的波动性影响不同,Ibbotson和Kaplan(2000)使用94家共同基金1989年~1998年期间的月度数据和56家养老基金1993年~1997年期间的季度养老基金数据,分析了资产配置政策在时间序列上对基金收益变化上的作用,同时也分析了差异性的资产配置政策对不同基金收益的影响。结果显示,资产配置政策可以解释单只基金收益变化的90%,但只能解释不同基金间收益变化的40%。与之类似,Vardharaj和Fabozzi(2007)不仅研究了资产配置政策对美国大盘股基金和中小盘股基金收益变化的贡献,同时也研究了资产配置政策在国际股权投资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资产配置政策解释了单只基金近90%的收益变化,但只能解释约30%不同基金间收益的差异,而在国际性的基金中,跨地区的资产配置政策只能解释四分之一的收益变化。可见,资产配置政策对于投资组合绩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时间的波动性上,并不能绝对影响不同投资组合绩效的差异。

三、 商业银行私人银行资产配置的应用

作为商业银行个人金融金字塔尖的私人银行业务具有“低资本金占用、轻风险经营”的优势,属于带动银行转型发展的新兴中间业务。同时,与一般零售业务注重产品营销不同,私人银行业务更注重资产配置,综合考虑客户对风险、收益、流动性等方面的需求,设计出综合性金融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实现财富保值、增值和传承。

完善的资产配置能力是私人银行专业能力的体现,也是吸引高净值客户的重要方式。各家商业银行财富管理能力参差不齐,但从打造资产配置能力的操作来看,均在客户、产品和市场等方面加强了建设。

首先,资产配置需要整合客户资源,包括客户存量的积累以及对客户需求信息的把握。從客户资源的累积来看,各家私人银行高净值客户的存量和增量都在不断增长,但对以客户的财富状况、家庭关系、投资风格等信息为前提的投资行为缺乏综合规划。目前各家私人银行通常以客户资产为基础,基于自身产品体系进行不同类别、不同期限和收益率产品的销售,产品供应商角色浓重,以销售指标的完成代替资产配置过程中对客户的了解和对市场的分析,并未实现以高净值客户的投资风格、生命周期、财务状况等信息基础进行资产配置方案的设计。

其次,资产配置方案需要多样性的资产类别。从目前国内私人银行的产品配置类型来看,各家私人银行通过自身研发、与第三方合作的方式构建了包括现金管理类、固定收益类、权益类和另类投资在内的大类产品体系。现阶段,各家私人银行主要依据各自的产品库面向客户进行产品营销,产品的风险、收益、流动性特点与客户需求的匹配性并不强。尽管部分商业银行推出的全权委托业务已经开始考虑客户的参与,根据客户的投资偏好、划定的投资范围和投资期限等要求进行定制化的资产配置,部分扭转了当前资产配置方案的扭曲状况。但多数私人银行产品库产品种类单薄,不能满足资产配置方案所需求的多类别低相关性要求。同时,不少私人银行也缺少资产配置策略预案,战略性资产配置和战术性资产配置的互补性没有体现。

最后,客户的需求与资产的选择通过资产配置方案相联系,因此资产配置方案需要不断的完善才能满足高净值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从国外先进私人银行资产配置方案设计能力的建设来看,除了对客户信息的整合和完善的产品库外,自身还具备强大的市场分析能力和对资产配置方案的调整能力。目前国内已有私人银行开始定期进行市场形势分析和投资观点解析,如招商银行每季度都会根据境内外市场变化发布投资观点报告,不仅有效帮助客户管理风险,实现资产动态配置,也使客户能够更加理性的看待财富的保值与增值。但更多的私人银行目前受限于组织体系,本身不具备专业的投研能力,不仅如此,对资产配置方案的流程也缺乏足够的管理,没有动态性的考虑客户需求和资产特征的改变,并以此来调整资产配置方案中资产类别的选择和产品组合比例。

四、 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如何进行资产配置

1. 全方位了解客户,建立与客户的信任关系。对于私人银行的财富管理而言,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是私人银行业务开展的出发点,资产配置也是如此。在了解客户需求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资产配置方案理应体现独特性。因此,私人银行需要对客户进行调研分析,对客户的生命周期、财务状况、风险态度、风险承受能力等进行记录与存档,并根据客户以上特征制定专属资产配置方案。

首先,私人银行通过简单分层了解客户的生命周期。客户的生命周期通常对大类资产配置具有导向性作用,生命阶段不同,其对资产类别的需求存在差异。一般而言,处于成长和成熟期的客户,其资产增值需求更为强烈,风险承受能力也相对较强,在资产配置上对权益类和另类产品的需求较大;而处于衰退期的客户,其对固定收益类产品需求更为迫切,更注重资产保值。

其次,私人银行要掌握客户的财务状况,包括客户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投资性资产的比重,从而选择久期不同的资产类别以匹配客户对投资期限的要求,做到资产配置在时间维度上的合理规划。

再者,私人银行需要测算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通过对客户职业、家庭状况的问卷访问,认知客户的投资经验以及具备何种投资知识,进而估算其风险承受能力。此外,私人银行还要评估客户的风险态度,如亏损忍受限度、认赔动作选择、亏损心理选择等。在对客户风险态度和风险承受能力测算的基础上为之配置合适的资产类别。

最后,确认客户的投资风格。通过对客户财务状况、风险承受能力等信息的掌握,将客户区分为积极进取型、稳健理性型、保守安全型和极度保守型,根据不同的投资风格,为其选择合适的资产类别和组合比例。

2. 构建完善的产品库,选择合适的资产配置模型。私人银行为客户制定专属的资产配置方案,除了充分掌握客户的相关信息外,自身也需构建强大而完善的产品库,以满足客户跨期限、跨区域、跨资产类别的组合需求。从国外先进财富管理机构的经验来看,作为资产配置原材料的大类资产一般分为传统资产和另类资产,在各自资产类别中又可以按照投资标的、投资期限、盈利风格等不同而细分成众多具体类别资产,具体见图1。

从国内私人银行的产品分类来看,产品种类基本覆盖了图1所列的产品标的,只是在分类标准上稍显差别。目前国内人银行可配置的产品种类主要从风险和收益两个方面进行区分,包括货币市场类产品、固定收益类产品、权益类产品和另类投资产品等。但关键问题在于多数私人银行的产品库存在资产类别不齐全、数量少的缺陷,一方面分业监管政策限制了商业银行主动开发多类别产品的权利;另一方面,私人银行的组织模式和盈利模式决定了自身的产品研发能力不强。而且,不少私人银行与第三方合作产品的准入和风控存在障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品库的完善。因此,私人银行需要从加强自身产品研发和强化对外合作两个方面加快完善产品库构建工作,以防止资产配置过程中产品选择捉襟见肘局面的发生。

3. 提升对市场的判断能力。完善的产品库是私人银行进行资产配置的硬性条件,除此,私人银行还应具备强大的市场研判能力,通过对市场的研究分析,为客户总结相关的市场咨询,并提供投资建议。完善的信息库不仅可以帮助客户了解产品设计背后的市场知识与形势,更好的理解产品结构,而且还有助于加强私人银行本身主动设计和筛选产品的能力,并通过对市场的研判来决定资产配置中大类资产的选择以及资产组合比例的设定。

一般而言,私人银行的资产配置包括国内配置和全球市场配置,因此需要对国内外市场进行统筹分析。就国内市场而言,由于私人银行的产品库以固定收益类产品和权益类产品为主,在市场分析上侧重股票市场、债权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着力点包括宏观经济基本面、通胀情况、企业盈利、货币流动性、政策面等。全球市场以分析美欧日和新兴经济体为主,分析两类经济体的经济基本面、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的健康状况等。此外,大宗商品市场是另一个关注重点,主要分析油气能源、贵金属等投资标的,包括供求关系、地缘政治风险和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等。

4. 确定资产配置策略。为保证高净值客户资金的安全与稳定收益,私人银行的资产配置需要遵守一定规则,作为指导和操作程序。根据决策在投资过程中的功能和特点不同,私人银行可以将资产配置原则区分为战略性资产配置和战術性资产配置。战略性资产配置(Strategic Asset Allocation)是基于长期投资目标制定的资产配置计划,主要从总体上把控与资本市场相关的风险,投资期限较长,且资产方案在整个投资期限比较稳定。而战术性资产配置(Tactic Asset Allocation)主要基于对资本市场短期趋势的判断,为了获取短期收益而制定的配置计划,期限较短,方案的变化与市场的波动相关联。

私人银行首先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收益、投资期限、市场基本面、政策面等要求制定一个大致的资产组合,以符合客户的目标与个性要求。并通过技术手段预测相关资产的长期风险与收益,构建最优组合,最终制定一个理智、周全的长远资产配置方案。其次,将战术性资产配置作为战略性资产配置的一种有益补充,在维持整体方案的同时及时把握市场出现的机会,适当调整较低利润、较高风险的资产。有效协调战略性和战术性原则,使私人银行的资产配置方案更具主动性和灵活性。

5. 执行资产配置再平衡。制定好战略性和战术性资产配置方案并非一劳永逸,但对投资组合的风险收益平滑作用显著。对于私人银行而言,为了提高实现长期回报率目标的概率,还应具备动态的资产配置再平衡能力,即根据投资绩效、投资风险等条件的变化对投资组合进行动态调整。与战术性资产配置的短期、适度原则不同,私人银行的资产配置再平衡应该依据均值回归和资产多元化原则,对于价格波动较大时或者配置比例过于集中的资产,可以通过“高抛低吸”的操作方式进行再平衡,即购买合理数量的某些资产并以较高的价格卖出,或者通过卖出大幅增值资产获取收益,再把获益分配到价格重挫的资产中。这不仅有效降低资产过度集中隐含的财务风险,改善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回报,而且还可以改善高净值客户对投资组合的关注、监督和整体的参与(Darst,2014)。

6. 对长期目标与资产预期的再考察。资产配置是一个长期稳定同时又会择时调整的过程,不同的客户特征与需求通常面临的资产配置方案也会大相径庭。作为私人银行,资产配置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始终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客户资产的增值保值为目标,定期对资产配置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及时将客户预期和目标的变化反应到资产配置方案的调整上,以达到私人银行服务供给和客户服务需求的“双赢”。

五、 结论

私人银行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在维护高净值客户资产安全的基础上实现资产收益最大化,而资产配置则是实现该职能的重要方式。资产配置通过相关性较低的不同类别资产之间的合理分配,有效减轻市场波动风险,并通过动态再平衡获得稳定和超额收益。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出色的私人财富管理业务已经成为私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而资产配置能力的塑造成为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为此,私人银行应该在客户的投资特征、产品库和信息库的构建、策略的选择与动态再平衡方面不断完善资产配置方案。

参考文献:

[1] Markowitz, H.,Portfolio Selection[J]. Journal of Finance,1952,7(1):77-91.

[2] R.Vardharaj and Frank J.Fabozzi., Sector, Style, Region: Explaining Stock Allocation Performance[J].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2007,53(3):59-70.

[3] 单洪飞.中国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J].中国银行业,2015,(5).

[4] 戴维·达斯特.资产配置的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组织期望、冒险决策与企业成长机制研究”(项目号:71502062);2015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代理CEO经营期望、形象管理与职位升迁”;2015年上海浦江人才计划(C类)“经营期望、创新转型与私营企业成长机制研究——基于经济新常态背景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青年科研引导基金项目(项目号:201411fkfzyd05)。

作者简介:周兵(1983-),男,汉族,江苏省扬州市人,就职于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交通银行与复旦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金融危机、私人银行客户行为、财富管理;邓志超(1987-),男,漢族,江西省南昌市人,就职于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特聘教授,交通银行与上海社科院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资产管理;连燕玲(1982-),女,汉族,山东省潍坊市人,就职于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研究方向为家族权威、企业治理。

收稿日期:2016-07-10。

作者:周兵 邓志超 连燕玲

银行中间业务研判论文 篇3:

金融创新背景下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研究

同业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金融同业客户为服务、合作对象,以同业资金融通为核心的各项业务,具体包括:代理同业资金清算、同业存放、债权投资、同业拆借、同业资产买卖回购、票据转贴现和再贴现等业务。近年来,作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业业务以其经济资本占用少、风险相对较低等优势受到商业银行广泛青睐,利率市场化推进、金融脱媒现象深化等外部环境进一步促进了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然而,随着近年来证券、信托、私募等金融机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力度的不断加大,以信贷资产或信贷资产受益权为标的的通道类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主要组成部分,此类业务超越了代理及资金业务的范畴,具备了信贷业务的特征,部分通道类业务甚至成为商业银行调节信贷规模、实现监管套利的渠道,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显著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监管机构应研判同业业务发展态势、探寻其存在的风险隐患及问题,并有的放矢的提出监管对策。

作者:课题组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论文下一篇:行政村名地理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