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手机银行业务论文

2022-04-26

经营上的“联姻”策略,成为浦发银行的制胜法宝,也是该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秘密武器,走上这条路是该行一个长期的战略考量。在早期依靠资本市场起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各家发展路径各不相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选择的是做大做强,深发展最终选择将自己“卖掉”,浦发银行选择“联姻”、整合行业内外资源,算是最会“借力取巧”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民生银行手机银行业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民生银行手机银行业务论文 篇1:

民生银行持续发力移动金融 七因素致手机银行业务暴增

民生手机银行客户规模短短三年从100万大幅增长至1600万,领先于多数股份制银行。这是民生银行管理层战略上重视,在七个方面步步深耕细作的结果

随着移动金融需求的大爆发和大释放,移动金融快速发展,作为其核心代表的手机银行前景广阔,各银行纷纷布局移动金融领域,将手机银行作为跑马圈地的有力武器。

记者了解到,在中国银行业改革领域一直走在前列的民生银行,始终积极探索和实践经营模式转型和产品服务创新。目前,为应对新形势、新挑战,民生银行也在持续发力移动金融,并取得了突出成效。

自2012年开始,民生银行就果断试水移动金融,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提供丰富的移动金融服务,带来手机银行业务的高速增长,到今年7月客户数已突破1600万,在股份制银行中遥遥领先。特别是在小微移动金融领域,民生银行积极探索“互联网+”新模式,保持了在银行业中强劲的竞争力,由此获得《投资者报》第二届最佳银行评选之“最佳手机银行”奖项。

手机银行业务高速发展

早在三年前,民生银行就敏锐地捕捉到移动金融市场机遇,开始重视移动端建设,大力布局移动金融。

2012年7月,民生银行正式推出手机银行不久,该行决策层即明确大力发展手机银行战略并进行系统规划,要求全行上下协同、开拓创新、快速抢占移动金融制高点,为民生银行发展手机银行业务提供保障。

记者也注意到,民生银行在开展互联网金融战略时,也把手机银行业务放在重要位置。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曾表示,为大力布局互联网金融,民生银行在持续发力直销银行、微信银行的同时,始终以“打造客户首选的移动金融和移动生活服务平台”为目标,不断创新手机银行产品和服务。据了解,今年就相继推出指纹支付、IC卡转账、外汇买卖、代发工资等特色功能以及医疗挂号、易到用车、流量充值等便民惠民服务,积极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拓展支付应用场景,以创新产品来驱动战略的顺利执行。

一步先,步步先。民生银行2012年手机客户数100万户,第二年大增至550万户,第三年突破1300万户,截至2015年7月11日的最新客户总规模已跨越1600万户。同时,其客户交易活跃度领先同业平均水平,继2013年跃居手机银行交易量首批突破万亿行列之后,2014年全年交易量再上新台阶,达到3万多亿;今年只用半年多时间,也即7月13日,其手机银行渠道处理交易金额超3万亿,达到上一年全年水平。

七大原因导致市场份额迅猛增长

在参与主体日益多元、竞争程度渐趋激烈的移动金融领域,民生银行在短时期内为何能实现赶超。民生银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给出了以下七个因素。

一是战略上高度重视。民生手机银行推出不久,决策层就明确大力发展手机银行战略并进行系统规划,这为该行发展手机银行业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是投入上加大力度。移动互联网时代,客户需求变换频繁,同业竞争愈加激烈,要想领跑行业,赢得更多客户,需要持续加大投入,积极探索创新。

三是构建完善的产品体系。在产品体系建设上,民生银行采取客户细分原则,围绕其重点战略业务和不同客户群体特点,打造相应的专属手机银行版本,继个人版手机银行面市后,又陆续推出小微版、企业版、信用卡版、直销银行版手机银行 ,2013年还推出了微信银行、短信银行,形成了银行业最为齐全的移动金融产品体系。

四是独创丰富的特色功能。民生手机银行不仅具有账户查询等传统金融服务,还打造了个人手机银行网点排号和预约取款、跨行账户管理、手机号转账、二维码收付款、网购扫码付款、自助注册客户小额支付、信用卡跨行自动还款、信用卡在线办卡等业务。

五是推出众多便民服务。随着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手机银行除了提供银行服务外,还应为客户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以医疗服务为例,民生手机银行客户只需滑动指尖,就能在线预约挂号、咨询医生,确保到医院后能及时取号就诊。据记者了解,民生银行新推出的手机银行医疗服务涵盖全国一千多家重点医院,成为目前业内手机银行医疗服务覆盖面最广的银行。

六是持续优化客户体验。为抢滩移动金融市场,银行投入大量的资金开发手机银行和拓展客户,如果客户体验不好,客户即使开通了也不会使用,因此客户体验已成为移动金融竞争的重要战场。

七是探索新型营销宣传模式。在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同时,民生银行积极探索特色营销模式,全面立体开展手机银行宣传推广。

持续发力小微移动金融

在银行业探索创新上,民生银行一直居于领头羊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民生银行手机银行在小微移动金融方面的探索与创新堪称行业范例,也助力其在业内保持一贯的强势竞争力。

记者了解到,民生银行负责网络金融和小微金融的相关部门协同一致,根据小微客户的结算特点打造小微版手机银行,推出众多专属服务,如代发工资、公私账户集中管理、贷款在线申请和签约、自助偿还贷款、大额汇款、回单验证等。

最近,民生银行又全面升级小微手机银行,在原有企业账户代发工资的基础上,新增个人账户,为没有开通企业账户的小微客户打造了更便捷的工资发放渠道,同时调整功能布局,突出小微金融专属服务,方便小微企业快速查看和高效处理,优化操作流程,节省时间精力。

目前民生银行小微客户中开通手机银行的有200多万户,覆盖率达68%,在其手机银行客户总数中占比13%;小微客户通过手机银行处理的交易额为1.09万亿元,在民生手机银行总交易量中占比达到40%。也就是说,八分之一的小微手机银行客户贡献了近五分之二的手机银行交易量。

据透露,今年民生银行还计划全面整合行内资源启动联合营销,吸引小微客户更多地使用手机银行服务。

作者:王宇

民生银行手机银行业务论文 篇2:

浦发银行:唱“联姻”大戏谋互联支付霸主

经营上的“联姻”策略,成为浦发银行的制胜法宝,也是该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秘密武器,走上这条路是该行一个长期的战略考量。

在早期依靠资本市场起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各家发展路径各不相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选择的是做大做强,深发展最终选择将自己“卖掉”,浦发银行选择“联姻”、整合行业内外资源,算是最会“借力取巧”的。与中移动“联姻”,不但解决了资本金补充难题,而且借助中移动5,5亿的庞大客户群体,着眼长期合作。它还筹谋“联姻”泰国硅谷银行金融集团,设立科技银行,服务中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瞄准高成长企业贷款这块“肥肉”。与此同时,浦发银行依托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本地化优势,先行先试,开始大力发展航运金融业务。

或将领航中国电子银行

“联姻”中移动的最大看点,在于将来手机银行业务的广阔市场。3G发展如火如荼,中移动5.5亿客户终端早已搭好一个平台,目前浦发银行的电子银行整体交易占比就已经突破了70%,将来也许成为中国电子银行的风向标。

2010年10月16日,浦发银行向中移动(广东)定向增发,融资294.6亿元,发行后中移动(广东)持股比例为20.0%。一个月之后,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包括手机支付、手机金融软件、手机支付安全解决方案以及客户服务和渠道资源共享等。

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浦发银行与中移动的“联姻”,不但解决了资本金的瓶颈,而且着眼长远,将来以手机支付为核心的长期战略合作,将推动浦发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再次实现飞跃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要知道,中国移动拥有5.5亿个终端客户,同时,随着3G的发展和移动终端升级换代,手机银行巨大的发展空间,对浦发银行是一个开采不完的金矿。

浦发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已经得到了长足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该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含自助设备)整体交易占比突破70%,其中网上银行交易占比高达38.51%。

目前,浦发银行与中国移动的具体合作方案还在“运筹帷幄”之中。业内人士认为,一直没有出相关信息,也许正是大的利好在酝酿,在此之前,或许正是择机布局的好机会。

浦发银行2010年报大盘点

净利润191.77亿元,同比增长45.1%营业收入498.56亿元,同比增长35.39%总资产2.19万亿元,同比增长35.1%存款1.64万亿元,同比增长26.5%贷款1.15万亿元,同比增长23.4%每股收益1.604元,同比增长28.63%不良贷款率0.51%,下降0.29个百分点拨各覆盖率380.56%,居同行业最高水平,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12.02%和9.37%

短期内,增发首先解决的资本金充足问题,已经见到成效了。定向增发使浦发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提高到9.37%和12.02%。去年四季度,浦发银行的不良率实现双降,拨备覆盖率由三季度的307.8%提升到年末的380.6%,在上市银行中处于最高水平。

筹谋科技银行业务

机制灵活的股份制银行都瞄准了中小企业、科技型企业这块“肥肉”,前景广阔,但也有较高的风险。在该领域的业务拓展,浦发银行有可能将“联姻”硅谷金融集团,设立科技银行,共同开发。

加快直接融资是国家推动创新型企业发展的长远考虑。创业板的开通,已经为200多家企业实现融资需求,但能上市的“门槛”不是那么好迈过去的。新三板试点扩容呼声很高,但仍需假以时日。

贷款是推动创新型企业发展的一条很现实的路径。目前,在国内还没有设立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银行,但在北京、杭州、无锡、深圳、成都等多个城市,科技支行试点的模式早已“生根发芽”,而前来借贷的一些企业从未在银行获得过贷款。

据报道,上海浦东科技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已经累计发放委托贷款7亿多元人民币,共支持了近百家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贷款额度从100万元到1000多万元不等,户均贷款金额在800—1000万元左右。同时,在北京中关村园区内的企业联合成立的中关村担保公司,面向中小创业型企业贷款。在浙江、江苏、成都等地,科技银行也在逐步发展。

与硅谷银行集团的“联姻”,未来将给浦发银行带来实质性的飞跃发展。4月中旬,硅谷银行金融集团总裁魏高思表示,他们对申请金融牌照充满信心。

提前布局航运金融业务

3月份,浦发银行与江苏远洋(香港)船务签署了2000多万美元的船舶融资协议,这是该行首笔境外船舶融资业务。浦发银行董事长吉晓辉表示,应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推动上海航运金融业务的先行先试。

其实,浦发银行在航运金融领域早有斩获。2009年8月份,该行设立了航运金融部,致力于推进航运金融服务,打造航运金融服务专业品牌,还拟定了航运金融业务发展战略。同时,浦发银行目前还是我国第一支船舶产业投资基金——天津船舶产业投资基金的基金托管银行。

2009年,国务院提出把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两个中心”战略。目前,上海航运金融业务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份额较小,与伦敦、纽约、香港等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全球每年与航运相关的金融交易规模高达5000亿美元,而上海在全球航运金融市场的份额还不足1%。

浦发银行在航运金融领域先行先试,提前布局,具有独到的战略眼光。他们在努力寻求政策支持,董事长吉晓辉就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提供航运金融配套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上海综合保税港内注册特殊目的实体(SPV)的配套政策,创新航运金融衍生品,完善航运金融相关扶持政策。

未来,航运金融业务或许又将为浦发银行开辟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

作者:李金明

民生银行手机银行业务论文 篇3:

智能手机银行发展分析

【摘要】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现代银行面临严峻的挑战。金融产品的创新是当代银行生存与发展的不变法门。随着09年年初3G牌照的发放,手机移动增值业务再次受到了各利益方的关注,手机银行也不例外。本文基于当代中国银行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提出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不断发展与完善手机银行业务,介绍国内手机银行的发展现状,进而就我国手机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发展我国手机银行业务的战略构想,并从企业管理态度、产品扩张战略、用户体验、增值服务、企业合作及保障措施等方面提供了解决我国手机银行发展问题的六项发展策略。

【关键词】金融产品 创新 手机银行 发展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国外并购风潮已然在国际金融行业刮起了一股飓风,其中对于金融服务行业的冲击尤为明显,华尔街的巨星陨落证实了金融风暴对于行业的毁灭性伤害。银行业的辉煌曾经已不复存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业相关条例的逐步完善,国内银行如今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是故,为了增加银行的竞争优势,提升企业价值,在国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企业除了应健全管理体制,更应积极推动金融创新。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服务方式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产品的推成出新为银行带来了新的生机。随着国内外移动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移动交易技术的革新为银行带来的巨大利润已日益受到各界关注。而随着如何抓住机遇,跟随行业脚步,引领金融创新,将会在未来几年内受到更多业者的关注。

二、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关注手机银行发展

移动银行(Mobile Banking Service)也可称为手机银行,是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及终端办理相关银行业务的简称。作为一种结合了货币电子化与移动通信的崭新服务,移动银行业务不仅可以使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多种金融业务,而且极大地丰富了银行服务的内涵,使银行能以便利、高效而又较为安全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传统和创新的服务,而移动终端所独具的贴身特性,使之成为继ATM、互联网、POS之后银行开展业务的强有力工具,越来越受到国际银行业者的关注。如何突破业务现有发展瓶颈,增强客户的认知度和使用率成为移动银行业务产业链各方关注的焦点,智能手机已然成为下一波投资理财的新渠道。目前的手机银行客户端基本具备以下几个功能:

第一,提供基本的金融服务,如账户余额查询,明细查询,外汇查询,利率查询,利息计算,转账交易,缴税缴费,金融理财资讯,信用卡账务查询等服务,银行也可透过手机移动银行通知客户信用卡还款,贷款还款或其他异常讯息通知。

第二,智能手机银行还可结合智能手机的GPS定位功能,除了找寻离自己最近的ATM及分行网点等功能,亦可主动提供客户所在地区的特约商户资讯、最新优惠活动等贴心服务,以达到随时提供查询促销、优惠信息的掌中行销效益。

第三,智能手机移动银行可与超市、网上商城、影城等策略合作,提供用户手机上网购物或购票优惠,搭配快速取票或快递配送服务,达到随时移动购物的快速与便利生活。手机银行的主要特点是灵活、简单、方便。它能完全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喜好定制,设备的选择以及提供服务与信息的方式完全由用户自己控制。通过手机银行,用户可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服务、应用、信息和娱乐。手机银行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从电子订票、自动售货机支付,到通过无线设备实现的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在线选购和支付,以及金融交易和其他银行业务等。手机银行是能够为人们生活带来变革的新型商务,与传统电子商务相比,它具有明显优势。

三、立足国内发展现状,剖析发展潜在问题

我国的手机银行业务始于1999年。2000年,中国移动联合多家商业银行推出了手机银行业务,提供账户查询、转账、缴费和证券信息等服务。以2004年作为手机银行发展的分水点。2004年开始,各大银行纷纷推出的新一代手机银行业务可以进行现金存取以外的大部分银行业务,如2004年8月,民生银行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手机银行服务。2005年初,我国电子银行发展问题研究交通银行推出了WAP通信方式的手机银行服务,可以说是国内第一家“真正”的手机银行。2006年,我国手机用户已突破10亿。2006年,建设银行推出国内首个WAP手机银行等。经过近5年的发展,手机银行用户数量飞速增长,并逐渐从短信模式过渡到功能更为丰富的WAP模式,用户数从2004年的666万增加到2008年的13920万。

随着我国手机银行业务的逐步开展,中国的手机银行市场规模出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据业内统计,就中国银行而言,从2008年至今,手机银行交易额年均增长率一度达到了329.2%。截至2012年末,手机银行交易总额达到1159.6亿。我国手机银行经过短短10年的发展,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效应,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显著的不足。国内银行力求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画出一幅崭新的蓝图,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银行业者必须认清发展形势,重视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切不可只图当下发展带来的效益而忽视其可能带来的损失,忽略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对于银行业而言,其造成的损失将是覆水难收的。从当前现状出发,国内银行现面临着五方面的考验:

(一)快速发展,存在差距

我国手机银行快速发展,短短10年来由增长了1.5亿用户,呈高速发展态势。但是规模和占比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对于11亿移动电话用户,手机银行用户仅有1.5亿户;仅占我国人口的11%,与发达国家具有较大差距。

(二)业务覆盖范围广,实际使用率低

我国手机银行能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在线服务,但实际使用率低。手机银行业务大致可分为三类:查缴费业务,包括账户查询、余额查询、账户的明细、转账、银行代收的水电费、电话费等;购物业务,指客户将手机信息与银行系统绑定后,通过手机银行平台进行购买商品;理财业务,包括炒股、炒汇等。但我国手机银行实际使用率较低。虽然银行不断提升金融产品与业务的创新,提出丰富的手机银行业务以满足用户需求,方便用户交易,然而实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用户对于核心业务的使用率仍旧保持低落。大多数用户仍旧停留在服务查询与简单的转汇款操作上。

(三)银行主动营销多,客户主动办理少

目前,手机银行业务的拓展基本上是对客户办理网上银行或其他电子银行业务的同时绑定办理,客户主动要求办理的情况很少,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部分客户不了解手机银行产品,银行的宣传力度也不够。大多数年轻客户能够接受网上银行,但他们对手机银行的安全性仍有一定的顾虑。

(四)我国手机银行发展新趋势

互联网带动各行各业在电子商务领域的蓬勃发展,对金融产业而言,金融产品电子化更是必然的趋势及方向。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覆盖,上网的速度大幅提升,智能手机和3G手机网络在国内市场推行,手机的功能不再只是通信工具,其逐渐成为集上网、消费、支付、交友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百宝箱”。着眼于智能手机的热潮及移动商务发展的前景商机,各商业银行均陆续投入资源,逐步发展以智能手机为平台的手机移动银行服务,期望利用这样一个创新模式的电子金融服务平台,不断开发新型业务而获得大量忠实客户及其业务收入,为行业业务发展创造出另一波的移动生活革命。让客户不受时地限制的使用银行金融服务,获得金融资讯。对银行而言,可降低日常的营运成本,加强本身竞争优势,增加客户往来的忠诚度与认同感,提升银行本身价值。我国手机银行市场潜力巨大。今后,手机银行一定会成为商业银行的一个崭新的服务渠道和盈利增长点。

(五)我国手机银行面临新威胁

手机银行面临着新两大新威胁。第一,手机银行网络机构存在安全隐患,客户的权益可能会受到侵损甚至导致国家金融经济结构瘫痪。虽然,手机银行伴随智能手机热潮高速发展,但由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手机短信欺诈、消费者账户和密码可被植入木马、病毒、假网页等技术手段被窃取进行操作、直接威胁用户的资金账户等屡屡见诸报端的负面消息影响,使客户在接受手机银行时心存疑虑。据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调查,58.5%的受访用户表示安全性是其选择手机银行品牌时核心的考虑因素。换句话说,目前阻碍客户选择手机银行的最大因素是其对手机银行安全性的担忧。第二,法律环境及监管不到位。手机银行属于新生事物,大多数国家还没有配套的法律法规与之相适应,因此,银行在开展手机银行业务时基本上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客户通过电子媒介达成协议的有效性还不确定性,在客户信息披露和隐私权保护方面,客户的权利和义务还不明确。信息传输不安全、病毒感染、手机上网速度慢、手机丢失、功能不足、遗忘密码、操作不便等因素影响我国用户使用手机银行的信心。

四、把握金融创新机遇,发展手机银行策略

随着政府金融政策的开放,金融机构大幅增加,产业环境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加上银行业同质性高,金融市场过度竞争日益严重,以致银行获利降低,风险增高,所以要如何降低经营成本,提升银行竞争力,透过发展电子金融创新机遇已成为各银行主要的策略。电子金融为银行重要的服务通道,而移动银行后续发展的潜力将更为惊人,电子金融市场中的客户,不再以银行柜台作为主要服务通道,所以各商业银行在通道策略和资源配置上应重新定位。对于发展智能手机移动银行应成为银行经营策略的研究重心,如何避免同质化,基于前文对国内手机银行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六点发展性策略:

(一)改变管理者态度,发展电子金融

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企业文化及发展影响甚巨,以银行业来看,存贷款业务为银行的主要核心业务,虽然发展电子金融对于经营绩效显现上,无法如贷款或理财等业务对银行经营绩效的优劣可立即呈现,因此,部分金融业管理者对银行业务的经营策略上,往往偏向用传统模式为主要经营方式。以发展智能手机移动银行来论,发展电子金融,将有可能创造更多的商机与庞大的市场,因此银行管理者认同并全力支持积极发展各种电子金融服务对于银行经营策略是非常重要。

(二)运用产品扩张策略,满足客户需求

要想在本国银行过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强化自身优势,以及提高销售量或占有率,唯有不断地研发与创新电子金融产品,提供新一代或是相关的产品给现有客户,进而运用产品扩张策略,采取产品延伸的策略,扩大现有产品的深度和广度,满足客户多元及便利的需求服务,抢占客户使用市场占有率。同时,要发展企业客户,扩大创利空间。现行发展的智能手机移动银行主要定位是以个人客户为主,对于企业客户在操作权限控制的需求上,目前尚不能满足,所以思考如何将网上银行的企业操作权限模式套用于移动银行,来满足企业客户对于移动金融及内部安全控制的需求,将非常有利于移动手机银行的发展。

(三)注重用户体验,关怀用户成长

帮助用户解决实际问题应成为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的着眼点。智能手机银行业务作为新生事物多数人并不了解,“与用户在学习中分享手机银行的方便快捷”应成为较好的营销主题。我国的手机银行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任重而道远,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满足用户的切实需要,提供使用便利和更高的安全标准是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

(四)提供增值服务,提升产品价值

在经营策略上,发展智能手机移动银行,除了基本的金融服务功能外,还要善于利用智能手机的功能特性,提供各种附加值的服务,突破过去的销售模式,通过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结合创造新形态的网络媒体,发展更多贴近消费生活的服务,让消费者享受移动银行的便利外,跟提升产品的价值。

(五)加强合作,推动综合性服务

一方面要加强银行间合作。鼓励各银行进行业务合作和业务整合,推动银行间的通信连接和数据文换,以及前后台系统的资源共享与合作,逐步加快金融服务的一体化进程,以减少成本,提升服务内容和质量,更大限度的满足客户特求。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移动运营商合作。资费问题是制约手机银行发展的一大因素。制定易于用户接受的收费机制,有利于推动手机银行的发展,各银行可以考虑与移动运营商合作,制定数据套餐式收费办法,有一方统一收取,最后二者再进行利益分成。

(六)采取移动银行保障措施,确保交易安全

现行移动银行交易采用SSL加密通信协议,确保数据全程加密,同时采取密码控制、登陆超时控制、签约机制、转账额度自主设置等措施提高交易安全性。若以上的安全措施可应用于企业客户,让企业客户可以安全地交易,将使移动银行能更加蓬勃的发展。

五、结语

银行企业如何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摆脱银行业同质性的束缚,关键在于服务创新与业务水平的提升。尽管手机银行存在很多不足,但因手机银行能够真正为客户提供超越时空的“3A(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方式)”、更具个性化和更具安全性的服务。相信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设备智能化以及资费的平民化,必然催化手机高速上网人群的扩大,这种转变将为潜伏已久的手机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余波,单树峰.金融产品创新:理论、约束和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2003,11(4):66-68

[2]刘安霞,陈昭旭,李晓彪.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学决策,2010

[3]何军.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D].西南财经大学,2006

[4]柴迎春.手机银行风险分析及监管策略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13):201

作者简介:王建珍(1975-),女,汉族,福建省屏南县人,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法律本科专业,现任职于屏南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联社主任,研究方向:金融法律学。

作者:王建珍

上一篇:计算机软硬件网络技术论文下一篇:投资银行股权结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