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主义教育心理学论文

2022-04-15

摘要: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本文在此理论下,以供配电课程部分内容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主题发散式教学法,并结合具体实例,介绍了该课程中某一教学的过程及效果。该方法为供配电技术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构建主义教育心理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构建主义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1:

构建主义视域下高校声乐小组课改革研究

构建主义源于教育心理学,是旨在提高学习效率,改善教学效果的学习理论。构建主义是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它经历了皮亚杰、布鲁纳、维果茨基、维特洛克等人的不断完善,现已成为国际上的一种新型学习理论。构建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自己主动构建的过程,是学习者将所学的知识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出新的理解。在这种理论之下,学生的学习就不再是单一的老师教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而更加强调学生运用自有的知识与外界互动而构建生成新的知识的过程。在构建主义学习中,学生所接受的不再是灌输性质的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一种理解。构建主义认为学习应该具备深层理解、意义构建、自我反思、充分合作、强调学习情境等特征。

构建主义理论的提出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主要的是推动了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对现在的教育模式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也在构建主义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获得了不错的效果。本文将从构建主义出发,重点分析该理论对现在高校声乐小组课改革的途径。
一、目前高校声乐小组课的教学现状

目前高校声乐课程的主要上课形式是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和小组课教学这两种。然而由于大部分普通高校所招收的音乐方向的学生以声乐主修方向人数最多,造成师生比例不协调,相当多的学校一对一的教学无法得到师资的保障。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小组课成为解决声乐教师师资缺乏的主要途径,许多高校也长期进行着小组课的教学尝试。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小组课出现了种种弊端,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上课时间难以保证

在目前一些高校所实行的声乐小组课中,最常见的就是一对二和一对三的形式。而上课时间的安排也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基本是一起练声15分钟,然后再每个学生指导10—15分钟的歌曲演唱。而第二种则是每个人15—20分钟,学生之间单独分开,依然是一对一指导,只是将时间缩短成原来的一半。

这两种上课形式虽然使得学生都得到了演唱学习,但是学生的上课时间却无法得到保证。第一种形式总体算起来每个学生有近半个小时的歌唱,但是就在一起练声的15分钟里,教师是没有办法同时关注到所有学生的声音的,因为每个学生的歌唱状态和授课过程中所产生的个性化的技能表现都千差万别。即使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间所产生的问题也有所差别,一起练声只能够解决学生在此时可能产生的共性问题,无法针对学生出现的个别声音现象进行相应的指导,因此在练声的质量上得不到保证,教师也很难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最终导致演唱效果无法保证,上课效果不好。第二种上课形式,教师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练习,但是由于时间缩短,每个学生在有限的15分钟内练声和唱歌的时间都缩短了,很多时候往往是学生在声音还没有练开的情况下就直接进入歌唱,并且受到时间的限制,歌唱的声乐作品也往往是走马观花的唱两遍便到时间了,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学生在匆匆的课程流程中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作品的音乐处理得不到较为细致的指导,音乐风格把握不够深入。

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小组课,就目前的教学时间来看每个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是大大缩短的,没有得到足够的时间保障。

(二)培养模式过于单一

在目前的声乐小组课中,培养模式依然是以教师教授为主导,沿袭了“一对一”模式的讲解形式。

在小组课中,教师的角色是主体,是主导,知识的讲解和传授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在整个上课过程中是处于从属地位,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模式充分的展现了教师的权威性,但是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大大的减弱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意识”。上课的形式虽然不再是“一对一”,而变为“一对二”或“一对三”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是单独的分开指导。形式看似改变了,但是上课的模式依然是传统的单独针对性教学,只是将原来的上课时间缩短了。这样的声乐培养模式看似有所改变,但其实质依然是传统的,过于单一的。

(三)培养方式缺乏实践

声乐小组课目前的教学方式大部分采用的是独唱形式,缺乏重唱、小组唱、合唱、自弹自唱等多种形式,学生之间依然是相互独立的,没有过多的交流和沟通合作,没有发挥出小组课的优势。在声乐课教学中,一些教师比较注重学生的声乐理论和技巧的传授,而对比声乐表演实践却没有能够给出足够的训练,这也违背了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大多学生在毕业后声乐技能技巧可能受到系统的训练,而在作品的表演和实践上,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演唱真正的变成了“声音的艺术”。另外,目前社会上就业需要的是综合型的应用人才,需要学生能够直接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和实践,但是在小组课上的学生由于缺乏实践,往往造成学无所用,在就业中发挥不出优势,无法实现课程教学和舞台实践的自由切换。
二、构建主义对传统声乐小组课的挑战

构建主义认为任何学科的学习都应该具备五个特征,第一是深层理解,即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后要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理解,并能够迁移到新的知识内容上去:第二是意義构建,即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推论并检验:第三是自我控制能力,即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性学习:第四是学习的社会性,即要求学生之间应该充分的合作、交流与协作:第五是强调学习的物理情境,即强调多样的、情景性的信息。这些理论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声乐小组课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

(一)对教学模式的挑战

在传统的声乐小组课上,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附属的地位。但是在构建主义理论中更多的是强调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在传统的小组课中,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讲解型,知识的传授都是由教师来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只要一味的被动接受即可。但是在构建主义理论中,知识的获得需要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意义构建,从而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解。这就对教师的主导性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更多的是关注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的成长。另外,传统的声乐小组课教师注重的是声乐理论和声音技巧的训练,对于声乐的舞台实践比较少,而构建主义则要求学生在固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所学的歌曲放置在一定的演唱背景或者舞台实践中,让学生在亲身体会中获得对声乐知识技能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相关的音乐沉浸情境,在演唱和表演实践双重标准进行要求。从此可以看出,在构建主义理论下,传统声乐小组课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二)对学习模式的挑战

在传统声乐小组课的学习中,教师是主导,知识往往是以灌输的形式教给学生,因此学生在学习上比较被动,形式了接受式的学习,自我反思能力比较弱。而构建主义理论中要求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能力,也就是更加的注重学生的自我监控和自我反思能力。另外,在传统的声乐小组课中,教师虽然采用的是一对多的形式,但是真正在实施的时候依然是采用了一对一的针对性指导,因此学生的学习往往都是独立进行的,缺乏与同学的交流与合作。而构建主义理论中要求学生的学习要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也就是要求学生之间要多进行交流与合作,在相互合作中进行伴同式的成长。

(三)对评价方式的挑战

在传统的声乐小组课中,往往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方式主要就是教师评生。但是构建主义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这表现在评价方式上就是“自评”:而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構建主义强调学习的相互交流性,这就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即表现为评价方式上的“互评”。构建主义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评价方式,而应该促进学生自我的“自评”,并促进学生之间的评价,使评价方式变得更加的多元化。
三、基于构建主义的声乐小组课改革

基于构建主义的理论,高校声乐小组课要想获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积极的运用构建主义理论进行改革。笔者认为高校声乐小组课应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的结合构建主义理论,促进教师理念、学生学习模式以及学习内容的改革,以最终获得完善而科学的声乐教学体系。

(一)树立构建主义声乐教学新理念

在以往的小组课中,教师始终处于权威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被动的,教师运用的教学模式也主要是灌输式的。在构建主义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将自己定位为学生的指导者、引导者,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保持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自助式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对所学进行深度的理解,并能够进行反思和推论,最终应用到所演唱的作品以及演唱实践中,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进行声乐作品理解和表现的时候,教师不能够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应该是充分的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二度创作的独立性。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先进行资料的收集,查阅作品的背景、歌词含义、歌曲情感以及作品在音乐材料和创作的特点等。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建立构建主义学习观。比如学生在演唱声乐作品《梁祝新歌》时,首先应该去详细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叙事背景以及这个故事产生的传统封建社会背景。再去详细的了解王庆爽创作该作品歌词时所采取的独特的女性视角的创作理念,这样的话就深刻的体会到艺术家用当代的爱情观来审视千年前的爱情故事时所产生的对封建思想的控诉和哀怨,也会将女性痴情痴爱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能够理解到这个层次,也就能体会到“梁祝新歌”里面“新”的特殊含义。最后在此基础上去理解作曲家创作该作品时的所采用的调式、和弦、旋律布局。如下谱例中的前奏部分,音乐的音量由弱音开始,旋律上采用上行的分解和弦加琶音的音型,以此来将音乐的情绪带到千年前的故事“现场”。并在第三小节的右手分解和弦中,运用重复的下行分解和弦,使音乐显得轻盈,类似于蝴蝶的翩翩飞舞,清新、自然、飘逸,起到了预示歌曲情节、渲染气氛的作用。

(二)建立同伴互助学习模式

构建主义非常强调学生之间的社会性,也就是强调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而这种模式在声乐小组课中是非常适于实施的。在声乐单人课中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进行教学,没有同伴能够与其交流。但是在声乐小组课上,由于至少是两个学生,那么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沟通,可以建立相互学习的模式。

教师可以通过相互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的理解作品的内涵,在评价的同时也能将自己的理解转变成自己理解的语言,从而达到意义构建。教师还可以进行合作教学,即多布置一些二重唱、对唱、合唱、相互弹唱、自弹自唱的任务,让小组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合作,锻炼学生的合作与协作能力,为学生将来的社会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舞台表演等实践内容学习

在构建主义理论中强调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物理情景性。转化到声乐小组课中,教师可以加强学生的表演实践内容的学习,也就是将所有的教学内容融入到一定的情景中,让学生能够具有代入感,从而更加富有表现力。如在歌剧选段的演唱中,可以教授学生将课堂变为舞台,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实践的表演来再现课程内容。再如在独唱歌曲的演唱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舞台演出场景,运用身体的肢体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感。通过多样的、情景式的课程形式,将传统的声乐传授技能与理论的教学内容转变为能够用于就业、应用的舞台实践内容。

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音乐会、音乐沙龙,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更是将课堂搬到舞台上,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

(四)完善科学的声乐评价体系

在传统的声乐小组课中,只有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点评。但是在构建主义理论中,以学生为主,强调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因此在评价体系中,教师应该适当的让学生建立起自我诊断——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评价系统。除了自我评价以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帮助学生深层理解知识。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歌唱者主观上的追求和客观旁听的效果可能有差别,学生容易对自己听到的声音优劣判断不够准确,教师和学生可采取积极相互评价来克服弥补这一难点。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各种具有评价功能的汇报演出,展现各个阶段的学习成果,以完善科学的声乐评价体系。
结语

高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摇篮,在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培养出综合应用型的人才,高校课程改革成为必然的趋势。声乐小组课作为声乐课程的一种形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教学模式的陈旧,使得该课程形式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效果。而构建主义的理论对目前的小组课形式提出严峻的挑战。以构建主义理论为指导将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小组课的优势,是一条值得探索的声乐教学途径,也是声乐教学的新理念,值得各声乐老师积极的思考与探索。

(责任编辑:张洪全)

作者:张轶恒

构建主义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2:

基于构建主义学习观的主题发散法在《供配电技术》中的探索①

摘要: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本文在此理论下,以供配电课程部分内容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主题发散式教学法,并结合具体实例,介绍了该课程中某一教学的过程及效果。该方法为供配电技术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关键词:供配电技术 构建主义 主题发散法 供配电技术

1 構建主义学习观理论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是对皮避杰等人的早期构建主义思想的不断发展,构建主义从角色本身、观念化结构等互相的关系围绕这样一些问题展开讨论:它们是谁?它们的目标是什么?他们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学习的模式种类主要涵盖两个方面:全景传输转述和知识构建。全景传输是指学生以既定结构接受知识,即固化思考模式,阻碍个体参与自主学习的模式。全景传输模式主要是教师对材料和内容的传输,是与表面的而非深入的学习方法联系起来的。而构建主义者认为学生需要发现、检验、构筑,共同构筑和再构筑新知识,然后应用。安东尼指出:学习者不再被看成被动接收者而是知识的构筑者,“学习就是知识的构筑的过程”,“重复是为了构筑和领会”,从而更好的理解。

因此,将构建主义理论引申到学习中来可知,构建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性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基于构建主义的教学法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要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的角色是帮助者,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有效地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 供配电技术课程性质

《供电技术》课程综合性强,包含内容广泛,各章节从内容上相对独立,如果没有一明确的课程目标贯穿其中在学生头脑中只会形成零散片面的概念不能构成供电系统的整体概念,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目标明确是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有了课程目标,可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为此,我们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提出以工厂供电系统的设计为课程的总体目标,将各章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每一章节在供电系统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最终建立起供电系统的整体概念。《供电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如果采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手段,现场的一些知识无法形象直观地传达给学生,不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因此,根据各章节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可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 主题发散式教学法在供配电技术中的实施过程

3.1 主题发散式教学法的思路(图1)

3.2 主题发散教学法在供配电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现如今的供配电的发展情况,给出一些相应的主题,比如说:国内、外变电所的发展情况;高、中压开关设备的发展;低压开关柜中应用的智能型低压电器;国内、外变压器的现状及发展等一些和现实紧密相连的主题。这样一来,使学生了解供配电的新设备、新技术,了解供电发展前沿的有关知识。学生对新设备、新知识表现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向老师借阅这方面的资料;有的学生上网查阅,下载了资料,并在同学间互相传阅,有的还将资料提供给老师,共同商讨。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们给定了单相接地短路的SIMULINK仿真与实验设备相结合的综合性课题,通过学生的查阅资料及顺利完成任务的过程,使得大家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同时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升。

我们从教学实践的结果看到,该项目所最终实现的成果与理论波形一致,结果正确。于是,我们便应该在这个主题下进行深入的发散思考,还有很多工作我们必须研究,才能更好将知识进行贯通与融合,总结起来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深入。

(1)我们从结果不难看出,在电流波形中波形不光滑,存在一定的谐波。于是,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可以让一部分学生进行谐波的分析与控制仿真。

(2)我们设定的实验是双回线路,那么我们断路器的选择除了使用已知的开关外还可以使用别的开关来替代吗,结果会如何呢等。

4 结语

构建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应用原有知识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学生应根据情景交互和社会撩作去认知事物,解决问题。在这一全新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提出在《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以该理论为基础的主题发散式教学法。通过在规定时间内的反复参与主题的学习与指导,使学生在查资料过程中将知识得到提升,在搭建模型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对知识也能从被动学习到主动认知。总体看来,该方法教学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顾锡涛.授之与渔还是鱼: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美国成人教育教学案例[J].成人教育,2011(11).

[2] 李娟,曲颖,耿忠德.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与基于网络的包装材料学教学应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6.

[3] 吕梅蕾,杜锦才,黄云龙.“工厂供电”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4).

[4] 王公龙.温特构建主义理论的贡献与缺失[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4.

作者:张海燕 张义辉 罗妤 袁野

构建主义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3: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与基于网络的英语电影学习

【摘要】构建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这一全新的学习理论对如何利用网络技术通过英语电影学习,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构建主义 网络 电影学习

一、引言

英语的学习的目标是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即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电影作为一个语言和文化的完美结合体,在语言情境真实性和文化内涵广泛性上有着独特的优势。由于多媒体网络技术具有视频、音频、互动、实时等特点,因此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电影欣赏会为英语学习者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供更加有效的途径。

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

构建主义(constructivism),作为教育心理学的一种新的学习理论,最早源于20世纪6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识发展论。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人的知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认识的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构建主义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三、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学习的特点

网络语言教学是通过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传输和共享来实现教学。具有跨越时空限制、多媒体集成、多平台资源共享、自主个性化学习、协助交互式交流等鲜明特点。(1)学习过程自主化。在网络与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讲解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监督者。网络结合多媒体技术以超时空的形式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多元的、巨大的、多层次的超文本资源库,学习者可充分地利用资源,结合自身学习风格,灵活地选择学习时间,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非定时、多地点的自主个性化学习。(2)学习过程协作化。良好的人机交互性是网络与多媒体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的优势。由于多媒体与网络具有丰富、形象的信息资源和强大的交互能力,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开放的学习空间。进行信息的传播与交流,真正实现教学互动、人机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四、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对基于网络的英语电影学习的启示

构建主义的学习观为网络化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原则和基础,而网络化学习又为构建主义学习提供有效的实践和条件。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为英语电影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启示。

(1)创设语用“情境”,实现情景化学习。

构建主义认为。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让学生最终获得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而这两种交际能力的获得与真实的语境密不可分。因此,要尽力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

传统英语教学往往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和足够的语言输入。英语电影语言却有着独特的情景真实性特点。它的语言地道通俗且接近生活,能真实而立体地展现所学语言的背景和使用环境。可使观看者“身临其境”。这种直观的语言情景会让学习者在心理上进入最佳联想、最佳认知和最佳行为状态。网络系统具有呈现音频、图像、动画、文字等多种媒体的能力,能做到图文并茂、声情融会,这种全息表达与电影艺术相结合必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实践空间。网络平台上多层次、多维度情景的电影资料,为学习者创造了交际需要和交际氛围,特别是能使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之中,全方位地接受语言输入,产生需要运用外语的激情,增加使用外语的机会。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创设与影片内容相关的情景,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和启发意义的问题,引导学习者在问题情景下学习,参与问题解决,建构新的知识。学习者也可以就某个电影的主题情景,通过虚拟讨论、网络交谈、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参与电影赏析。这种基于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情境设置,增加了真实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增强了影视欣赏的效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展探究式学习,构建广阔的知识结构提供良好的途径。

(2)设计互动学习环境,加强协作学习。

构建主义认为虽然理解是由个人建构,但是理解和学习应产生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的交互作用中,即在交互协作中激活旧图式,建构更加准确、全面的语言意义,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电影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民族文化、历史风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思维方式等内容,是特定时代社会生活和文化最直观、最生动和最集中的反映。在文化内容展示的真实性和广泛性方面。电影有着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赏析英文电影,学习者可以接触各种文化知识在真实场景中灵活运用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跨文化意识。而网络以丰富多彩的知识库、与外界商讨便捷和互动的条件为学习者通过电影欣赏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新的途径。在融真实性、交互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络多媒体电影学习环境中,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交互协作和交流能有效施行。通过建立网上通讯、合作交流渠道,学习者可以围绕电影的主题讨论交流,形成各自的判断,表达自己的理解,相互分享思想,相互答疑、争辩和评价,相互合作解决各种问题。也可以通过文化对比、剧本改编、片段配音、主题研讨等方式加深对电影的理解。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充当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形式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独创性和主动性。

五、结语

构建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应用原有知识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学生应根据情景交互和社会协作取认知事物。解决问题。在这一全新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英语学习者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环境,通过英语电影欣赏,开展情景化学习和互动协作学习,从而提高英语应用的综合能力。

作者:杨树芳

上一篇:集体回避的民事诉讼论文下一篇:水利水电科学发展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