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艺术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艺术是文化的衍生品,艺术教育不但是艺术知识与技法的教授,也是对人类健全审美心理结构的培养。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在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实践活动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社会主义艺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社会主义艺术教育论文 篇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路径和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经濟全球化的发展,社会价值更加多元化,世界上多种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冲突,让高职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着新的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本文介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和基本现状,重点研究了融入的路径和策略,以期为职业教育者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公共艺术教育 路径 策略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主题。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职教育,虽然在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体而言,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教师应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的文化环境,这样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艺术教育中。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的适用型人才,这个年龄阶段的高职生正处于价值观成熟与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价值观念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公共艺术教育是高职美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作为艺术实践的一种形式,是最能体现知行合一的一种方式。将价值观念和艺术实践联系在一起,可以增强高职生的综合素养,完成从心灵到人格的转变,从而推动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践。如今,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就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艺术教育中,强化课程之间的管理,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深层联系。因此,高职教育者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也要加强教育上的引导,探讨价值观和艺术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达到教育的本质目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

(一)缺乏理性的认知,情感认同较弱

教师在公共艺术课堂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应该让学生对这种观念的时代特点和发展意义有一个确切的了解。但是,不少学生对于价值观的意义和内容都不是很清楚。相对于理性的认知,高职生更需要在感性的基础上了解、掌握与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公共艺术课程内容较为广泛,学生无法把握住真正的核心内容,对于核心价值的学习更是无从谈起。

(二)没有坚定的信念,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中,在自身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都能具备坚定的意志和能力。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学生认为学习数理化知识比公共艺术知识更有用,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学生仅仅是为了成绩才选择公共艺术类课程,而并没有把这门课程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这导致高职生在艺术鉴赏能力上有一定的欠缺,再加上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久而久之,也对公共艺术类学习产生厌烦心理。

(三)理论与现实相脱节,教师自身对价值观的理解不足

高职院校在实施价值观教学的时候,应该让这种理论思想融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促使他们的观念意识化,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但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部分学生还存在以自身利益为重的现象,完全没有将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教师的思想认识不够,践行能力不足,公共艺术课堂教学缺乏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使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够高。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路径和策略

(一)教师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完善,首要任务就是教师应该提高自身修养,然后才能做到教书育人,在工作中引导学生不要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应该以严谨的态度、刻苦的精神和广博的人文艺术学识来培养内在气质,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合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摆正自身的位置,明确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艺术领域起到带头作用。可以利用优秀的合唱作品来反映时代,通过对歌词内容的理解来诠释艺术本身,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信念。以《黄河大合唱》为例,黄河是一个整体的背景,以歌颂不屈的人民和悠久的历史为主,谴责侵略者的残忍,同情人们所受到的苦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营造出庞大的气势和壮丽的场景,然后在歌声中表达中国人民热爱自由的精神和不屈的品格。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向学生传递一种爱国精神,让他们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意识到和谐社会的重要性,认识到这一代人所要肩负的责任,为践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自身的教育责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榜样带头作用,为高职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做出贡献。

(二)创新公共艺术教育模式

教育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教学需求。尤其是对于高职生而言,他们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极强,因此,教师需要适当创新公共艺术教学模式,根据高职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规律,关注他们在个性和个人能力上的差异,建立符合高职学生需求的教育模式。在教学中,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这种观念潜移默化地在学生中得到认同。在创新方式上,首先注重教育的开放性。艺术教育实际上被认为是特殊教育的一种形式,具有培养人的道德、智慧和鉴赏能力等多方面的特性。高职艺术教育应该与核心价值观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单独存在的。所以教师在选修课程中,不能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授模式,而应该让学生参与实际的课程中,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经典节目或者是影片,让学生分析其中潜在的民族精神。例如在公共艺术课程选修课影视鉴赏中,教师可播放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对其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进行分析。作为一部反腐题材电视剧,以当今社会要点问题为主,同时也把握好了主流意识和世俗生活的结合点。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是相互影响的,如今,更应该坚定理想和信念,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置在首要的位置上。《人民的名义》就以鲜活的故事阐述了强化党风廉政的重要性,要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严格履行法律程序和相关的法律规定。在当代影视评论课程中,基于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让学生学习到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这样就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

实践是所有理论知识的来源,不仅包括对事物本身的检验,同时也是对价值观念的一种检验。在培养高职生核心价值观念时,应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在学校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从理念的认识提升到行动上,以此来丰富他们的个人体验。相关调查表明,实践活动一直以来都是高职生比较喜欢的一项活动,通过校园活动或者社会实践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对其自身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就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重视艺术教育的理念为主,教师认真做好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培养高职生的综合素养。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也重视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通过每月一次的周末文化广场、校园才艺大赛等方式的文化艺术活动,让学生进行书法展示、文艺会演或者舞蹈、合唱比赛等。同时也注重学生社团在公共艺术教育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先后成立了艺术团和话剧社等二十多个艺术社团,这些也成了高职生艺术实践的基地。学院的学生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并在节目中体现了该校学生较高的艺术修养。

(四)为高职生提供一个丰富多元的文化环境

文化一直是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精神财富。在高职教育环境下,应该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文化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开展有益的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丰富学生的课外艺术实践活动为主,参加活动需要以课程的形式,给予一定的学分制。将各类实践课程的学分和教育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的艺术兴趣与学习时间可以形成一个有效的融合,从而将参加艺术表演看作一种主动的意识和行为。随着我国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核心价值观就显得愈加重要,应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公共艺术教育中,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例如在向阳铁路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模式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为高职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元的文化环境。将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品行培养结合在一起,不断挖掘艺术教育中的人文价值,让学生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区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展演活动,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同时也丰富了文化艺术生活。每月一主题的板报活动,以《感恩孝顺》《我的梦,中国梦》等一系列黑板报为题,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社会的关注度,也能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教育中。

四、结语

从能力到素养,从道德信念到理想,都是高職公共艺术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潜在联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艺术课堂,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应充分利用学校这一平台,将教育、文化和实践充分联系在一起,让这些美好信念融入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春华.合唱艺术教育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美育价值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轻工教育,2015(06).

[2]温小佳.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境下艺术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J].中国培训,2015(20).

[3]许晶,王晓宁.综合类公共艺术课程研究——兼谈美育类舞蹈课程的启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01).

[4]王刚.“心体重构”:艺术教育的审美内涵与价值取向[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9).

[5]吴明.高校艺术电影鉴赏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2(Z1).

[6]孙根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艺术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

(作者简介:李瑶钿,女,硕士,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教育)(责任编辑 刘月娇)

作者:李瑶钿

社会主义艺术教育论文 篇2:

浅谈艺术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摘 要:艺术是文化的衍生品,艺术教育不但是艺术知识与技法的教授,也是对人类健全审美心理结构的培养。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在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实践活动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艺术教育;文化建设;重要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时代的艺术教育必须适应新时代的文化.经济可以致富,文化方能致强国.文化强国伟大战略的实施要求我们把直接攸关国民文化素质提高和社会良好文化氛围营造的艺术教育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上来加以审视和对待.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中,就两次强调要加强艺术教育.加强艺术教育是更好的迎合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 艺术是建设社会文化的智慧源泉和精神力量

在创造艺术的这个过程中,人类的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人类的想象力得到了丰富,人类的创造力被激发,慢慢地人们就有了认识自然,客观改造自然的本领,可以按照自己所思所想去创造艺术。周而复始,人的潜能不断地被开发,也就推动了历史向前涌进。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艺术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艺术不发达的地区或者民族,也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子民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无数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正是这雄厚的历史文化,成就了我們民族的凝聚力,也是我们建设现代化文化大国的智慧源泉和精神力量。

从艺术的本质出发,艺术家审美意识物化的创造过程就叫做艺术,艺术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给人类带来了精神上的享受。艺术都来自生活,创作者们在创作艺术作品时,灵感都是被身边所发生的、所看到的现象激发出来的,人则是其中表现的核心,而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则为表现对象,因此艺术家们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也是涉及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等等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甚至是某个神秘世界。

二、 艺术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要促进这一世纪的早日到来,应该好好培养国人的素质。”艺术教育可以让青少年精神抖擞,情感充沛,心地善良,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斗志。通过文学艺术和科学文化作为载体,用形象生动的方法,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简直观和人生观,使青少年发自内心热爱祖国。《红军不怕远征难》唱出了红军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不畏艰险行走长征路途的勇气和毅力,著名画家徐悲鸿的《九州无事乐耕耘》画出了作者一颗希望为新中国建设献出微薄之力的心。所以,当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这些作品传递出来的力量,让我们后世人不忘当年精神,一直努力奋斗,以自己最强大的力量报效国家。我国的这些红色作品,在我们民族丰腴的土壤中深深扎根着,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

“寓教于乐”也是艺术教育的特征,让教育在艺术娱乐中被轻松接受。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通常会经过自己的处理,让作品更艺术化,让原本生活中那些普通的、大众的形象,更加生动,更加典型,从这些作品里,更能反映一些本质。人们在欣赏,在评价那些优秀的艺术作品时,让自己的灵魂被艺术净化,让情操得到了陶冶。通过欣赏这些艺术作品,人们能看到社会的本质,让人们知道了美是什么,丑又是什么样子,善和恶又该如何区分,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人们心里的共鸣,心灵也被震撼了,自然而然就让人类的思想觉悟提高了。

三、 艺术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艺术教育是人类关于美的教育形式,艺术教育能直接滋润人的心灵、培育着人的人格、激励人的精神。人们慢慢从丑恶、愚昧中走了出来,进入了一个有着真善美的和谐世界。这种和谐意味着人类历史已经走进了一个文明的社会,这种和谐象征时代在进步。艺术教育教会人们怎么样解决对现实审美的需要,怎么样把握关于美的本质,也让人们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完善了人们的道德情操,艺术教育活动给人们提供了改变物质世界的动力源泉。建设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主要关系的方面是人的交往。现如今,想要建设一个协调的社会,就得把握好人与人的关系。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可否实现人和大自然,人和整个社会,人和人乃至人与自身的融洽,而艺术,刚好有着促进这一切协调发展的功能。艺术是语言,是一门特殊的语言,是人们沟通的手段,交流的方式之一。艺术是世界的,是超越民族和时代,正因为艺术这个特性,才使得艺术具有出于人际关系的价值。人类把对美的价值追求转变为人本身对美的追求的过程称为艺术活动,艺术活动包含了人类的美的理想。在现实生活方面,艺术教育能健全人的心理构造,提升人的素养,完善人的道德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 结论

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件充满激情的情感活动,它融合了艺术家的生活经历、社会感受、价值观念,结合艺术家的幻想、理想,创造出具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对个人而言,当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时,就会与艺术家产生情感交流,达到情感共鸣。其实艺术是随处可见的文化,但也有着充实的内容。在推进我国文化建设的使命中,艺术的作用是不能被其他方式替代的。艺术不仅能培养个人健全的人格,完善的道德,而且艺术使得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还促进了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艺术教育在让艺术知识普及大众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成为有抱负、有德性、有涵养、有纪律的人,也提升了我国人民在思想上的道德素养以及在科学文化上的素养。

参考文献:

[1]田克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06.01.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05.01.

[3]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01.01.

[4]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06.01.

[5]聂振斌.艺术哲学与艺术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01.01.

[6]托馬斯·维尔德格鲁伯.造就全人类的艺术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4.05.01.

作者简介:王冬梅(1978.10—),女,满族,辽宁铁岭西丰人,经济管理本科,中共西丰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政治学(科社)

作者:王冬梅

社会主义艺术教育论文 篇3:

“大思政”格局下高等音乐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构建

[摘  要]音乐本身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和育人功能,使得高等音乐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其他高校无可比拟的优势。课程思政是音乐院校“大思政”格局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加强音乐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生长点。音乐院校应树立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从授课教师的行为自觉、思政课程的中流砥柱、打造课程思政的良好生态和运行系统等方面入手,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大思政  音乐院校  课程思政  实践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立足“大思政”的战略定位和工作格局,开启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里程碑意义的一页。课程思政,顾名思义,就是高校所有的课程要发掘思政资源、发挥思政育人的作用,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2]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大思政”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原则,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体现,是思想政治工作新的生长点和重要抓手,对于高等音乐院校坚持社会主义艺术教育的办学原则,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艺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课程思政建设是音乐院校培养德艺双馨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写有:“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个任务就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3]指明了作为“现实的人”的使命担当与社会发展内在的联系。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习近平强调,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4]

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是时代新人的精神标志。时代新人需要良好的专业素质,需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魂”,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音乐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时代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職责,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政策和文艺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其培养的人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民,更不是某些人所说的“世界公民”,而是具有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德艺双馨的时代新人。因此,从德艺双馨的时代新人这一教育的目标来看,音乐院校所有的课程均应担负立德树人的职责,教育教学中将育才和育德、德和艺统一起来,实现“大合唱”,而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一门课程之“独奏”。有的人认为思政课是立德是育人、专业课程是授艺是育才,这是对德艺双馨的误解,是对时代新人的曲解。

音乐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育人功能,容易实现和思政的融合渗透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本身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且自身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5]我国古代《礼记·乐记》中就有记载: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乐者,通伦理者也。马克思一语中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产生作用。[6]说明了意识形态属性是音乐的重要特性,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对上层建筑发挥着巩固或者销蚀的作用。此外,音乐具有造就完美人格、陶冶民众情操、实现道德净化的育人功能。在中国古代,琴、棋、书、画是士大夫修身的“四课”,琴即音乐,位于修身之首位。《乐记》中有“”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把“乐”上升到了“德之华”的高度,说明音乐在古代君子修身养性过程中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说:音乐是用来改变灵魂的品质。黑格尔则认为: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席勒曾指出,道德的阶段,只有通过审美的阶段才能实现,美(包括音乐的美,也包括其他艺术的美)是造就完善人格的必经之路。

音乐本身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和育人功能,使得高等音乐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其他高校无可比拟的优势,容易实现“音乐”和“思政”的融合渗透。在音乐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可依托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天然优势——音乐文化资源,以声乐、民乐、艺术学理论、作曲、钢琴等课程承载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建设具有音乐院校特色的课程思政,用音乐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发挥音乐文化的教化功能,以乐“化”人、“乐”中育人。

“大思政”格局下高等音乐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构建

1.树立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实际上强调的就是课程在育人体系中的核心作用,指明了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这一重要论述,从重要性上和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校园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管理育人、组织育人等上进行了区分。然而在音乐院校的课程教学中,重教书、轻育人、重演唱演奏传授、轻思想价值引领等现象较为普遍,音乐和思政虽有一定的结合,但结合的层次还比较低,仅仅表现在红色经典演出或者音乐艺术“三下乡”等活动领域。以笔者了解的一所音乐院校为例,在本省举办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比赛中,“课程思政”赛项连续两年无人问津足以说明这一问题。我们知道,构建“大思政”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思政课一门课程、思政课教师一己之力所能完成,音乐专业课程的教师也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导。在高等音乐院校,要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人人须树立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让课程思政理念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7]

2.发挥教师课程思政主力军的作用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高校教书育人、是把课程思政理念变为行为自觉的主力军。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8]强调了作为“实践的人”对于思想实现的作用。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9]笔者认为,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同样在教师,关键在发挥各学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列宁曾说过,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10]音乐院校的授课教师,首先要有“课程思政”的思维自觉,确立“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把这一理念落实到教学大纲、教案编写、教学实施等方面,既做授艺解惑的“经师”,又做立德铸魂的“人师”,在传授音乐理论、演奏技能、表演方式中融入价值引领。其次,专业教师要乐于善于发掘音乐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做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心人”。虽然音乐先天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育人的功能,但教师要巧妙把握、灵活运用,方能达到乐中育人的效果。第三,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如定期举办座谈会、组成“互助组”等,对课程实施中的难点进行沟通、协商。第四,加强师德建设。不能让个别教师的师德稀释、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强化思政课关键课程的中流砥柱功能

课程思政的提出和实施,不是要削弱更不是否定思政课作为铸魂育人课程的关键作用。恰恰相反,必须更加毫不动摇巩固思政课程的关键地位不动摇。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把思政课定位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众所周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需要学校所有课程共同来发挥作用,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1]的这一规定,强调了思政课在学校课程体系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与其他课程的区别,明晰了思政课对于立德树人不可替代的关键、核心作用、领航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12]毋庸置疑,思政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同向同行的主导,其他课程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同向同行的協同,其他课程要配合好思政课。

在音乐院校“大思政”格局构建和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课要发挥作为关键课程的中流砥柱作用,一方面要加快教学改革创新,积极推动“思政+艺术”“思政+音乐”教学模式改革,把音乐文化和思政课结合起来,探索符合时代需要、彰显音乐院校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在学科建设上,要植根于学校的音乐文化土壤和学科生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音乐学”“艺术学理论”“舞蹈学”等学科的相互交融,积极探索符合时代需求、彰显音乐院校风范、具有音乐魅力的特色学科。最后,始终坚持思政课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和学校“大思政”格局中的价值引领和理论指导作用,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思政课教师积极主动指导专业课教师挖掘、提炼音乐专业、舞蹈专业等课程包含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政教育和音乐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音乐专业知识传授、演奏能力培养和思想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4.打造音乐院校课程思政的良好生态和运行系统

系统论的总体特征是整体性、关联性、协同性,即从整体出发,对系统、要素、结构、层次(部分)、功能、组织、信息、联系方式、外部环境等进行全面总体思维,从它们的关系中揭示和把握系统的整体特征和总体规律。[13]课程思政,属于高校“大思政”工作系统中的一部分,涉及面广,其启动、运行和推进离不开学校的统筹规划。在学校层面,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出台文件,建立常态化的、具有可操作性方案和行之有效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学校成立“课程思政”建设中心,由一名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统筹负责“课程思政”建设。同时,由教务处牵头,统筹课程资源,制定课程思政方案和指导意见,拟定课程思政建设的规范体系,把业务评价和思想政治评价结合起来,把“精神塑造、思想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确立下来,促使教师将教书育人要求外化为行为自觉。最后,学校提供一定的物质和制度保障,建立课程思政的保障机制和监管体系,以避免课程思政变成扎扎实实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参考文献:

[1][7]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第7期,第11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

[4]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光明日报》,2018年8月23日,第1版。

[5]董学文:《怎样看待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

[9][11][1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

[10]列宁:《列宁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90。

[13]刘锋:《简论系统思维力式》,《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第4期,第144-150页。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陕西西安

作者:谢宝利

上一篇:银行信贷管理制度论文下一篇:乡镇固定资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