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使用控制下资金管理论文

2022-04-28

一、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背景安然、世通等财务舞弊和会计造假案件的发生,严重冲击了美国乃至国际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是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并最终铤而走险、欺骗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重要原因。从我国企业的现状看,企业舞弊层出不穷,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企业使用控制下资金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企业使用控制下资金管理论文 篇1:

关于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

[摘 要]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普遍薄弱,主要表现为:企业领导层的内部控制意识严重缺乏;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难以胜任 内部控制要求;各类成本费用支出控制不力,财务信息及其质量严重失真;企业经济效益影响着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 发挥;建立企业监督机制的范围偏窄。对此,应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企业风险评估与预警制度,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提高员工素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体系与内部控制审计机制。

[关键词] 内部控制制度;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 黄丽华,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专科部管理系实验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

何晓民,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专科部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财政金融。(江西 南昌 330013)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起步较晚,加之对内部控制存在许多误解、公司治理结构上存在先天不足以及组织结构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问题,使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总体上显得非常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实践证明: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不控则败。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企业能否存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内涵及其意义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有关的组织对经济活动和财务活动进行管理时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手段,是现代企业、事业单位和组织有效管理制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所谓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一个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维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财务收支和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和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企业存在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实施,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企业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目的在于: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包括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企业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低效和投资浪费,能防弊纠错,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应该保持财产物资的安全,它涉及到企业所有者、企业经营者、以及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堵塞漏洞,防止或减少贪污盗窃行为的发生。

2.保证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的真实可靠。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不论是对于组织内部,还是对于组织外部的有关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就组织外部而言,国家对于组织的管理、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组织间进行联营、投资,社会集团和个人购买股票或债券等都要建立在正确的会计信息的基础上。就组织内部而言,组织进行业绩评价、预算、决策时更离不开正确的会计信息。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将可能发生的会计信息的差错、失误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3.有利于实现组织的方针和目标。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必然会制定各种经营防止和经营目标,作为处理日常经营活动的准绳。健全的内部的控制制度,可以增强企业的管理功能,会计信息可以在企业的会计系统中畅通无阻地传递,并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对于偏离企业经营防止和经营目标的经济行为,可以立即予以发现并即使反馈到各级管理机构,采取纠正行动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即定的方针进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4.提高业务处理的工作效率。内部控制制度要求组织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相互协调和制约。通过业务处理的授权,使组织的各个职能部门明确工作的范围和职权、职责,使各个职能部门能各司其职。业务发生以后,各管理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责范围及时做出处理,减少不必要的请示和报告的环节,也可以避免相互推委的情况。当业务呈现出不正常的迹象时,根据控制的要求及时处理,或者立即向有关领导报告。组织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提高业务处理的工作效率。

5.有利于实现国家对企业的宏观控制。组织在其运转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接受国家的宏观指导和控制。作为宏观控制的手段,国家制订和颁布了一整套的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制定和颁布了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企业必须自觉遵循各项财经法规,按国家统一要求提供会计信息。企业内部控制的强弱会直接增强或削弱国家对组织的宏观控制的实现。组织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自我约束,保证组织提供正确的会计信息,遵循国家的财经法纪,合法经营,从而保证国家的宏观控制得以实现。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普遍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企业领导层的内控意识严重缺乏。由于受到思想认识上的影响,我国一些企业的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认识严重不足,以为内部控制制度束缚了自己的权力,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有的企业把内部控制制度只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汇编及建立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有的企业在处理内控与管理、风险、发展的关系问题时,错误地使强化内部控制与发展和效益对立起来;有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尽合理,更多的是有章不循,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2.企业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难以胜任内控要求。一个好的内部控制的程序或者措施,需要行使控制职能的人员在心理上、技能上和行为方式上达到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近几年来,由于会计队伍迅速扩大,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参差不齐,比如,一些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靠人情关系混进会计队伍的人员,也占据在会计岗位上;有些会计人员无视财经纪律,为了个人利益,顺从领导意图办事,甚至为讨好领导,在弄虚作假上帮着出点子,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财务数据被歪曲。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及执行的有效性。

3.各类成本费用支出控制不力。许多企业由于重资金管理、轻财产物资管理,造成财产物资内控管理严重不到位,使物资购销存的管理制度松散,存货采购、验收、保管、运输、付款等环节未能实施严格的职务分离,造成存货的发出未按规定手续办理,也未能及时与会计记录进行核对,对多年的毁损、报废、短缺、积压、滞销等不作及时处理,致使财产物资的库存管理漏洞百出,再加上经济往来中审查稽核制度不够完善,从而造成企业资产大量流失。

4.财务信息及其质量严重失真。由于企业内控制度不够完善等原因,致使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比较混乱,经济业务核算不准确不真实,造成财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如常规性的印章(票)分管制度,需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及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乱挤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资产不清,债务不实;一部分会计人员法制和管理意识不强,使某些不合法或不合理的经济业务仅仅因有关领导的同意便得到财务人员的支持通过,不行使财务监督权力。

5.企业产权关系不够明确。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是企业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关键,也只有董事会充分发挥作用,才能建立规范有序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但目前我国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完善,董事会机构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有不少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一味地“放权让利”,致使原厂长负责制的领导班子现在既是经理层又进入董事会,董事会成员和经理成员高度重叠,使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缺位、权责不清,内部控制的受益主体模糊不清。这种责权不分的公司治理结构,导致所有者对经营者不能实施有效的控制,作为代表公司股东的控制主体董事会形同虚设,严重缺位。

6.企业经济效益影响着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发挥。一般来说,企业控制环节和控制措施越严密,控制的整体效果就越好,所需的成本就越高,这是企业必须充分考虑的一个重要管理问题。当控制成本大于可能产生的损失时,就没有必要设置控制环节和控制措施,一些小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发生就得不到控制。同样,各种内部控制制度的关系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发挥。

7.建立企业监督检查机制的范围偏窄。由于我国《审计法》对国有企业的监督机构设置作了强制性要求,而对非国有企业未作要求,致使许多非国有企业未能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和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更不用说是内审组织。在股份制企业,董事会下面也设立审计委员会,内审机构直接对总经理负责,审计领域狭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三、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思考

从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践来看,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制度。首先,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角度看,内部控制的控制结构就是建立以股东作为最终控制主体,董事会、经理层、各职能部门和企业全体员工既作为不同层次的控制主体,也作为上一层次的受控对象,他们通过各自的行为方式方法,使内部控制朝着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运行。其次,强化董事会职能。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董事会就是这个核心的核心。它负责为公司经理制定博弈规则,对内部控制来说,一个积极主动的董事会是相当重要的。董事会成员应具备相当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董事会应具有相对于管理层的独立性,要强化董事义务与责任意识,董事会成员应确保参与管理的程序和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再次,增强监事会的权威性。监事会的职责与权限要明确,制定具体工作规则与议事程序,避免监事会流于形式。第四,完善公司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将公司管理人员的报酬与公司的经营业绩紧密挂钩,设计有效的分配和激励办法。另外,对经营者的控制,还要有以资本市场、产品市场以及法律规章制度为主体的外部控制机制。

2.完善企业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风险是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逻辑终点。风险评估是识别与分析为达成营运、财务报告与遵循目标的风险,用以构成决定该如何管理这些风险方法的基础。一个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反映了其管理水平,而风险因素暴露出组织内部控制机制中存在的各种控制薄弱环节。风险影响着每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以及在市场上的声誉和形象。只有企业意识到了风险,才会主动采取措施,加强内部控制,进行风险分析、评估。风险评估主要工作程序:确认企业整体目标与层级目标,识别影响目标实现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重要性及后果等,提出管理风险的措施。风险的存在是实施控制的根本原因。因此,企业要建立风险预警分析、控制机制,最大限度避免或降低各种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使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健康发展。同时,建立预警机制。预警系统就是预先告知特定对象已面临危险情况及可能发生危险,并告诫其采取防范措施的机制。企业预警系统主要应建立生产经营活动预警、现金预警、财务预警等。

3.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包括处理系统和传输系统两个方向,解决人流、物流、资金流、事务流和信息流的流动的一个系统。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营运状况和组织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及时为企业员工提供履行职责所需的各种信息,使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流畅进行,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一个组织内部和外部数据的处理来获得有关信息,以控制企业的行为。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提供有效地进行战略计划和决策的信息。只有企业的人员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了解了企业目前的状况,才能对可能发生的异常状况做出反应,从而及时报告,以防止重大损失的发生。建立互相协调、相互制约、及时畅通的信息的反馈系统,保证提供及时、准确的经营管理信息,避免或减少经营、财务差错。同时,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制度也形成新的影响与促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必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完善。

4.建立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机制。内部控制制度的成效,取决于企业员工控制意识和行为,取决于企业员工的素质。没有员工的发展,就没有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首先,人力资源政策直接影响到企业中每一个人的业绩和表现。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培养企业的员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内部控制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国企业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形成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同时,设计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进行科学的岗位分析,明确岗位职责,以岗位说明书为基础来制订绩效评估标准。这些体系与内控体系相互促进。特别需关注体系中管理者的激励机制构建,管理者的素质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其次,加强企业组织文化的建立,建立学习型组织,让内部控制制度融入企业文化里,为员工素质的提高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同时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创造力。

5.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体系与内部控制审计机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内部控制功能作用要求的不断增强,我们需要在研究内部控制系统与结构的基础上注意研究内部控制具体操作问题。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监督体系,使设计的内部控制制度都能得到有效的实施。首先,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自我评价体系。所谓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公司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自己及所属子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以期能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自评不仅要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紧密结合,而且要与信息管理相结合。自我评价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且要及时总结,报告内部控制评估结果并提供改善建议。另外,建立内部控制审计机制。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目的是要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和方式,在有效的控制下规范运作。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是与国际先进内部审计接轨的必然要求。通过内部控制审计、监督、纠正和处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使内部控制更趋于完善。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有效性的测试、执行力的测试、成本效益性测评、科学合理性的评价。

四、结语

对企业来说,优化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建立其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与内部控制审计机制,根据情况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对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出及时修正或建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科斯,诺思.制度、契约与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3]席西民.公司治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杨有红.企业内部控制框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5]张砚.内部控制历史发展的组织演化研究[J].会计研究,2005,(2).

[6]刘明辉,张宜霞.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2002,(8).

[7]刘静,李竹梅.内部控制环境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5,(2).

[责任编辑:徐国庆]

作者:黄丽华 何晓民

企业使用控制下资金管理论文 篇2: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浅析

一、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背景

安然、世通等财务舞弊和会计造假案件的发生,严重冲击了美国乃至国际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是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并最终铤而走险、欺骗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重要原因。从我国企业的现状看,企业舞弊层出不穷,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2004年爆发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破产事件,则是企业内部控制缺失导致经营失败的又一典型。为此,许多国家通过立法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日益成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入门证”和“通行证”,我国境外上市企业纷纷花巨资聘请海外机构设计内部控制制度,以适应上市地的监管要求。

我国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出原则要求,之后,财政部陆续制定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等7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审计署、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以及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等也从不同角度对加强内部控制提出明确要求。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完善公司治理,健全内控机制”;2004年底和2005年6月,国务院领导同志连续两次就强化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作出重要批示,其中,2005年6月,在财政部、国资委和证监会联合上报的《关于借鉴〈萨班斯法案〉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报告》上作出批示,同意“由财政部牵头,联合证监会及国资委,积极研究制定一套完整公认的企业内部控制指引”

在上述背景下,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

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框架及体系

根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总体规划,基本规范出台后,将出台一系列的内部控制规范应用指引。为此,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我国内部控制基本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

基本规范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规定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基本目标、原则、要素;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主要规范企业管理层如何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用于规范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如何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价并出具鉴证报告。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是基本规范的细化,具体指导企业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哪些项目内容开展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由企业层面控制、业务层面控制组成。具体项目如下:

第一,企业层面控制。具体包括:组织架构(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问责制、内部审计、总分公司等内容);发展战略(包括发展战略的制定、实施);人力资源(对人力资源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控制,并强调绩效评价制度);社会责任(包括社会责任的理念、制度、投入、管理、检查等内容);企业文化(包括企业文化的建设、评估、风险控制等)。

第二,业务层面控制。包括:资金活动(包括筹资、投资、日常运营管理以及对资金管理中的高风险问题进行防范等);采购业务(包括物资购买、款项支付主要控制点及风险防范等);资产管理(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管理控制);销售业务(包括销售、收款控制);研究与开发(包括立项、开发、知识产权保护控制等);工程项目(包括立项、工程招标、工程造价、工程建设、竣工验收等全过程控制);担保业务(包括担保的调查、审批、具体执行控制等);业务外包(包括承包方的选择及具体执行控制);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告的编制、对外披露、内部传递运用等);全面预算(包括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及考核等过程控制);合同管理(包括合同的谈判、签定、履行过程控制);内部信息传递(包括内部报告的分析形成、内部传递、结果运用等控制);信息系统(包括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日常运行维护等控制)。

三、企业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特点

我国的内部控制基本框架体系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完全体现全面性原则。不管是基本规范还是具体的应用指引,在内容设计上,都强调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层的责任,强调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必须全员参与、全过程开展,彻底摆脱一提内部控制人们就自然归结为单位财务部门职责的现状。

二是强化企业层面控制。为了改善企业控制环境,在应用指引的设计上,专门设置了企业层面控制,内容包括公司组织架构、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从而引导、帮助企业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三是强调政府主导。无论是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还是具体应用指引,都由政府部门主导起草、发布。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市场环境下,政府主导有助于企业自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有效防范企业内、外部风险。

四是注重成本效益。企业执行内部控制规范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成本,如果执行成本超过控制收益,那么将得不偿失。如美国的萨班斯法案,即存在企业执行成本过高的问题。为此,在起草过程中,重点对风险点、控制措施等进行描述。至于企业如何具体执行要求,则不再详细规定,而要求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明确。

五是有效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在基本规范的设计上,吸取了美国COSO框架的体例,同时,借鉴了国际上通行的其他有效做法。

四、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若干思考

结合基本规范,从今后的发展看,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应关注以下环节。

第一,梳理、规范业务流程是内部控制建设的关键。具体到个体企业,要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关键在于梳理、规范业务流程。只有业务流程明确、清晰,才可能发现风险存在的环节,也才有可能针对关键控制点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因此,要健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最基本的工作是要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规范。具体的操作上,可以先把目前在用的流程全部以图表方式列出;在此基础上,对不合理的流程进行适当调整。

第二,制度建设是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对个体企业而言,相关的控制措施主要的体现是企业执行的各项内部制度。因此,在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规范后,应着手梳理、修订现有的内部制度。具体的操作上,应先梳理现有的内部制度,然后与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对比。对不符合现有业务流程的制度,进行重新修订;对有业务流程但未建立制度的业务,要按照业务流程重新建立制度。在制度中,重点体现对各类风险的控制措施。

第三,明确的岗位职责标准是控制风险的源头。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关键在于防范风险。这之中,必须建立清晰的岗位职责标准,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范围,从而明晰权利与义务,防止差错、舞弊的发生。

第四,内部控制建设需要企业各部门的通力协作、配合。一谈到内部控制,人们自然而然地把这项工作归集为财务部门的工作。正是基于这种担心,在规划应用指引框架时,已经尽可能多地考虑企业层面的控制如人力资源、组织结构等;在起草应用指引时,已经尽可能弱化财务概念的使用。事实上,内部控制绝对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它是贯穿企业所有运营活动的一项工作,需要企业领导、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对企业而言,要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同样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第五,内部控制建设应与企业信息化工作、风险管理工作实现有效整合。目前,相当多的企业已经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这些工作与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如信息化建设工作,信息系统本身是一种控制手段,但是从内部控制角度看,对信息系统也必须进行控制;再如风险管理工作,内部控制的目标在于防范、降低风险,企业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将进行风险评估等。因此,在开展内部控制建设时,必须统筹考虑内部控制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玉廷、朱海林、王宏:《中国内部控制改革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编辑 向玉章)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徐修远

企业使用控制下资金管理论文 篇3:

探析企业内部控制及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现代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在成本和效率共同作用下,需要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及财务管理手段,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支持,以信息化作为高效的管理工具,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稳定性和管理规范性。本文首先分析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和目标,并对有效内部控制的要素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局限性,强调了信息化建设对于提升内控水平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措施。

当代经济正向着全球化趋势发展,企业通过现代化信息手段,对生产经营范围进行不断拓展,优化资源配置,生产经营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为企业稳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然而要想让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及盈利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除了提高业务运营能力外,还应让企业的财务管理实现信息化,不断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和效率,充分利用信息化在流程化、规范化和格式化方面的优势,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手段进行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发展成本,减少经营风险,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和目标

(一)定义

内部控制具体是指为企业实现各种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包括各项法律法规的遵守性、财务报告可靠性、经营效果与效率等,具体的实施人员不仅包括经理层与董事会,而且还包括其他相关人员。

(二)目标

主要體现在经营、报告、合规等方面:①内控在经营方面的目标:提升管理效果和效率,对资产进行监管,最终实现企业整体目标。②内控在报告方面的目标:包括财务和非财务报告、内部和外部报告,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监管者的使用和决策要求。③内控在合规方面的目标:法律法规为企业管理构建了行为底线和规范措施,企业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内部控制管理的真正落实及实现。

二、有效内部控制

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活动等是确保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要素,各要素以整合的方式共同存在并持续运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由不同岗位承担不同角色和职责。董事会监督管理层;首席执行官设定内部控制管理的基调和态度;业务部门对员工开展活动进行指导和评估;第一线员工根据五个要素开展活动,各项活动开展避免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通过内部审计作为最终的评价和监督机构,判断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管理效率。

(一)控制环境

在全部要素中,内部控制环境起着基础作用。内部控制不能脱离企业现实而存在,应建立在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和要素之上。要想有效建立及执行内部控制,就需要保证良好的内控环境。从宏观层面分析,内控环境为建立内部控制定下了基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及完全执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是贯穿着企业的全部生命周期。所以从长远分析,对于企业来讲,应加强内部环境的建设工作,确保其良好、有序,保证内部控制的有序开展。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就是企业对经营活动中的各类风险进行及时识别,同时针对评估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在进行风险评估时,主要是对风险的重要性和发生概率进行评估,不仅包括定量评估,也包括了定性评估。风险识别与企业具体控制目标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而且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应充分考虑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风险。

(三)控制活动

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控制活动是最经常的项目。每类经营业务活动都具有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目的是降低违规操作造成的风险。一方面通过控制活动对风险发生进行事前防范,另一方面则是对已导致的风险影响进行事中和事后控制。

(四)信息与沟通

就是各种信息在企业外部、内部的传递过程,对信息的传递及时性、真实性进行重点关注。需要关注的是,内部控制中的信息沟通不只存在于企业内部,同时也包括企业对外的信息交流沟通及发布。企业常常忽视对外沟通,部分企业仅关注对外发布了信息,并未关注所发布信息造成的影响。

(五)监督活动

监督活动,是指检查日常内控活动,包括内部控制活动的执行效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是发展变化的,管理活动不会一劳永逸,因此就需要不定期或定期监督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

三、企业内部控制现阶段存在的局限性及现状分析

对于内部控制的意义,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都还没能正确认识,针对内部控制缺乏良好的意识,甚至存在一定误解,除此之外受监督乏力、治理结构先天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内部控制比较薄弱。当前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局限性,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环境因素会对内控制度的执行造成较大影响

在制定了科学的内控制度后,实施、执行非常关键。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在确保制度可操作性及可行性的基础上,能否对其环境因素进行准确把握,会直接影响控制能否成功。如果某单位的管理不具备规范性,不能有效遵守制度,就算制定出了非常严格的控制制度,也不会提升管理效果。

(二)缺乏完备的内部控制意识

内部控制的对象为经济管理系统,其不仅经常变化,而且比较复杂,企业不论在事前进行了多么完善的调研工作,依然不能完全准确的把握及认识每一个内控风险点。部分企业虽然针对内部控制建立了相关制度,但是却流于形式,无法有效指导监督管理与执行工作。另外部分企业认为在开展内部控制时,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增加办事的流程和手续,影响运行效率,所以在执行内部控制时不够积极和主动。

(三)成本效益原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并不是让企业为了建立较为严格的内部控制而影响其正常业务活动的开展,这与建设内部控制的初衷相违背。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在对内部控制进行建设时,资源过少,对于企业健康发展的实际需求并不能有效满足。所以内部控制并不是越严或者越多就越好,如果实现某项内部控制措施需要消耗的成本不能通过防范风险来进行弥补,就应将该项措施舍弃。

(四)缺乏高水准内控管理人员

从整体来看,在一些基层单位,不了解或者未充分掌握内部控制的相关知识,或者经验缺乏,对于实际工作内控人员不能有效胜任,执行力度较弱,导致内部控制失效。

(五)缺少有效性评价

企业按照相关的规定,虽然内控制度建立了,而且内控也实施了,但是并不表示其作用能真正发挥。在实际的执行期间,评价指标不明确,制定控制指标缺乏可行性,数据获取困难,对控制失效现象严重的情况也未建立责任追究制,将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評价造成重大影响。

(六)日常业务运行与财务管理脱节

目前,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讲,其财务部门的作用相对简单,即付款、核算,并没有积极参与到重要事项的实施以及决策中,不了解相关业务的具体情况,业财脱节,对内部监督、财务管理造成严重影响。除此之外,未及时进行会计核算,资产变化情况不能得到准确和及时地反映,该报销的并没有报销,而应入账的并没有入账,进而引起存量不清、账实脱节。

(七)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远滞后于需求

对内部控制信息技术研发情况进行分析,相比于发达国家,不论是产品、技术,还是方法和理论,我国均比较落后,然而我国的需求却更加强烈。

四、信息化建设对于提升内控水平的作用

信息系统的最大优势就是数据,有了数据就可以做量化的分析和管理,内控信息化就是要与管理会计的理念相融合。通过围绕企业KPI作风险评估,对影响管理目标达成的各种因素进行分解归类,建立管控对象、责任主体与管理目标间清晰的量化关系,并按风险管理需要动态设定管控标准值。信息化建设对于提升内控水平作用重大,意义深远。

(一)提升财务管理质量

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能让财务管理质量显著提升,具体表现主要为:①能让企业的财务数据准确性明显提高。财务部门根据相关的管理要求,统一和规范核算流程中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如财务数据的定义、频率、口径等,保证记录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实时性。②能让企业的财务数据透明度明显提高。利用固化信息系统,能让数据的调用及存储实现标准化,让财务数据信息的有效性、真实性得以保证,为后续的决策和分析提供支撑。③能让资金使用效率明显提高。企业要想保证持续和稳定的发展,资金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利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能科学配置、有效监管资金的利用和流向情况,让企业的资金能安全流动,让资金的运营效率得以显著提升。

(二)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企业过往主要是由人工来对财务信息进行处理,而这种处理模式不但会对财务信息准确性造成影响,而且还可能发生造假和徇私行为,进而影响企业发展。而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能自动控制事项及业务,让人为操作因素有效减少,甚至消除,除此之外,通过信息系统相互间的可集成性,把企业的业务流程、经营管理纳入内部控制,从而让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率得以显著提升。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能加强对普通员工、管理层的有效管理,而且也能对上下游企业进行有效管控,不仅能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而且还能让企业的运行风险和管理成本明显降低,提升企业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三)减少对专业人才数量的依赖

信息化系统在规范化、格式化、流程化方面的天然优势,一方面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内控体系的干扰,另一方面,公司运营管理、财务管理和内控管理的系统化会很大程度上减少对专业技术人才数量的需求,进而聚焦对专业内控人才的引进,提升内控效率。减少在内控过程中证据获取方面的成本支出,通过系统化的内控管理可以提升公司对内控事件的反应时效。

(四)对企业管理流程进行规范

规范的企业管理流程,能让运营风险明显降低,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对企业的管理流程进行有效规范,确保财务流程体系更加完善,通过自动化手段能让流程运行的效率明显提高,利用标准化让管理流程实现精益运营。通过建立多维度分析体系,科学预测、综合分析业财数据,对客户需求进行深入挖掘,保证企业营销的精准性,让企业在开展财务、生产、研发管理时,能获得高效、适时、客观的决策辅助信息。

五、通过信息化建设提升内控水平的建议措施

(一)更新财务管理的传统理念

首先企业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根据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具体需求,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其次财务人员应不断提升基本业务技能水平,正确认识自身的岗位权限及职责,让财务工作与企业能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最后应对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进行不断提升,优化现阶段的财务管理模式,确保能有效管理及预防财务管理的各项风险,为有序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完善基础建设工作

首先应针对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搭建和选择科学的软件系统。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会涉及到各方面工作,各个层级和部门应相互配合、协调,在进行软件系统的搭建及选择时,应对该系统的匹配度、契合度进行分析,保证软件系统的合理性、实用性。其次应加强内部关键词搜索引擎的开放。在搭建好基础软件系统后,随着企业逐渐壮大及发展,数据量也会越来越大,数据整合及搜索工作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所以企业在对软件系统进行搭建时,应提前规划后续财务数据的分析、使用,利用确定筛选规则、关键词等方法,为整合数据创造便利条件,提升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

(三)构建统一和科学的财务数据管理平台

财务信息共享理论是开展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基础,财务数据管理平台应与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相符,对于信息流通效率的提升非常关键。企业可以在此期间构建科学的财务管理系统共享平台,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对CRM系统与资金管理软件、预算管理软件、OA系统等进行优化,让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得以有效满足。除此之外,财务数据管理平台应该与相关工作保持良好的同步性,如信息处理、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等,让企业资金流动和财务信息保持良好的一致性。企业还应对财务信息的流动性、双向性进行不断提升,保证能通畅、快速地连接各个信息系统,让数据流通时效性得以显著提升。

(四)树立良好的信息化管理意识

财务信息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非常复杂,贯穿在企业管理的每一环节及各个方面,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财务信息化工作组织体系,制定科学的工作规划,分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实施。现阶段信息化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和完善,信息获取量及获取速度会对企业的发展速度及发展水平造成直接影响。企业应紧跟新时代发展的实际需求,利用信息技术来不断改善、提升财务管理工作。

(五)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在信息化技术逐渐完善和更新的过程中,企业应注意培养复合型人才,采用多种培养模式,如重点培养、分层分级培养、财会人员轮岗等,加强培养力度,为财会人才的发展和成长创造良好空间,激发其积极性,让其综合素质水平显著提高。

(六)开展有效性评价,保证实现控制目标

通过系统化方法,由企业的所有工作人员和管理者进行自我评价。首先应针对管理系统,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涉及内控的整个过程、全部人员以及业务。除此之外,应该以事实为根据,确保指标结构的独立性、合理性、清晰性以及科学性。对信息化系统在内部控制制度自我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快速响应,同时制定有针对性的改善对策。

六、结语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发展逐渐深入的过程中,我国企业不仅面临国内市场的经济风险,而且也会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加强财务风险预防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企业管理层应密切关注,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广东明星创意动画有限公司)

作者:冯韵斐

上一篇:企业效益理念下信用管理论文下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