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经营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林业经济占有较大份额。同时,良好的林业生态系统也是满足现代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保障,更能促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而加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林权流转的规范性,能够促进林地经营管理的科学化,提高林木生产力,从而加快林地经济增长,同时也有利于林地生态环境的系统管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林地经营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林地经营管理论文 篇1:

加强森林经营管理 提高林地生产力

【摘 要】本文指出了我国森林的主要特点,并从森林经营工作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合理培育森林的重要手段及建议。

【关键词】加强;森林经营;提高;生产力

近年来,我国的森林生产力提高较快,森林资源保护、恢复和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森林经营粗放,重绿化数量和覆盖率,忽视林分和林木的质量,因而林地生产力低、森林质量差,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生态安全。

1.我国森林的主要特点

我国是世界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但人工林每公顷蓄积量仅为49.01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我国树种资源丰富,但造林绿化树种只有杨树、松树、杉树、桉树等寥寥几种,而且以人工纯林为主,森林病虫害严重,每年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达1.1亿亩,因森林病虫害而减少林木生长量1700万立方米.我国森林面积虽在持续增长,但林地生产力水平却无明显提高,现有林分每公顷蓄积量仅85.88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人均年木材消耗量0.28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年木材消耗量0.65立方米的34%,木材生产难以满足生态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木材对外依存度高达50%。

2.当前森林经营工作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2.1正确把握林区定位

森林不仅仅指林木和林地,还包含依托它生存的野生动植物、微生物,它们一起构成了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森林产品和服务,而且它还具有多功能性,不能把生态功能与其他功能对立起来,更不能简单地把大片林区划定为单一功能区。森林区划应根据自然条件、环境要求、社会经济需求等因素,确定林区的经营方针和发展方向,以某一效益为主,兼顾其他方面效益,真正发挥出森林的多种功能。

2.2正确理解森林的分类经营

森林的分類经营是把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公益林服务于社会公益性事业,由各级财政投资和组织社会力量建设。商品林属于基础产业,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依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一是界定不科学,带有极强的行政色彩,如东北有些林区,重点公益林、一般公益林、商品林均各占三分之一。将本该培育用材林的林地划定为公益林,原本是留下来起防护作用的山帽子林反而被划为商品林。二是盲目区划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主要目的是获得基建投入和单位升格。三是生态公益林建设局限于经济补偿,且补偿标准低。四是森林分类经营的分类没有到位,而且无论是商品林还是公益林都缺乏分类经营指导。五是森林经营受到一些现行政策限制。主要表现在自然保护区非核心区的森林不经营,生态公益林经营受限制,森林抚育受采伐限额制约。

3.合理采伐是培育森林的重要手段

为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必须通过采伐调整森林树种结构、林龄结构和林分密度,而将林木采伐与森林培育对立起来是不符合林业自然规律的。我国一些主要林区在天保工程中实施禁伐,这是一种消极管护,不利于森林培育。

4.科学组织森林经营

森林的经营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经营理论、技术、政策、评价等。森林经理(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是组织森林经营理论与方法的知识体系,其内容指森林调查、区划、规划、经营方案、监测、评价等。它为组织、策划、实施森林经营提供成套的方法和技术。森林的集约经营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是要把森林经营和林业生产组织的各项措施,以及实施步骤和程序,依靠实施森林经营方案落实到小班或森林类型。森林经营方案不仅对森林经营全过程进行控制,而且是森林经营主体制定年度计划、组织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科学的经营方案提出了科学的经营目标、经营指标、经营措施,且技术先进,经济可行,能确保经营全过程健康有序进行。

5.建立森林经营技术体系,提高森林经营技术水平

在国外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热潮影响下,我国林业科技工作者也在研究探索与借鉴国外森林经营理论和方法,如近自然森林经营、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林计划、森林多功能等,但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林分状况差异大,其经营强度和经营模式也是不一样的。当前,很有必要选择不同类型森林经营主体,借鉴国外先进的森林经营技术,探索总结我国科学森林经营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形成我国的森林经营技术体系。

6.进一步加快培养森林经营人才,实施人才强林

建设现代林业,必须要走森林经营科学化、集约化之路,需要有一支强大的现代森林经营人才队伍。目前无论是林业管理部门还是生产单位,森林经营人员状况极不适应工作需要,尤其是基层人才结构普遍年龄老化、知识老化,急需补充新人,但实用人才很难进得来。一方面受人员编制限制,另一方面林业基层单位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低,不少国有林场和乡镇林业工作站还要靠自己创收维持生存,缺少发展空间,不但吸引不了人才,而且原有的人才流失严重。

7.加速发展营林机械化,提高森林经营效率

营林生产面积大、产出少、用工多、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粗放经营的传统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如今,森林经营工作量愈来愈大,由于林业企业和国有林场职工队伍老化,一般都只能以外包或雇用社会劳动力和农民工为主进行;“雇工难、雇工贵”问题突出。加快转变林业生产方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要从生产手段上进行根本性变革,通过大力发展机械化,推进栽植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标准化来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8.健全森林经营的法律法规,依法经营森林

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林业面临一个全新的转型期,林业经营模式也将随之改变。新的林业经营机制需要法律支撑,否则无法步入正轨。我国现行的林业法律体系中,有关森林经营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森林法》对森林经营的规定过于原则,主要体现在林地、采伐管理上。资源管理如何促进森林经营工作,森林资源监测和管理监督如何考核评价森林经营效果,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如何更好促进而不是制约森林抚育采伐等问题都需要深入探讨。考核各级政府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重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增长,缺少森林质量和森林经营效果的考核指标。

9.提升森林经营水平的建议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经营理论和技术体系。要组织强大的科技队伍,深入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森林多功能经营理论。

二是通过二类资源调查的复查,按照科学的森林分类标准,调整森林分类区划,特别是国家重点公益林的区划,落实经营主体,明晰权、责、利。

三是要加快培养现代森林经营人才,实施人才强林。建立森林经营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实施国家森林经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四是要把实现营林机械化作为现代林业建设的基础工作抓紧、抓好,设立林业机械化管理机构,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抓好营林机械产业政策、规划布局、指导协调、结构调整、市场环境、信息服务等工作。

五修订、完善与森林经营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明确规定包括森林经营的主体与客体,经营权的取得和限制,森林经营的基本准则,森林经营规划与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执行,森林经营与各方面的关系,森林经营效果的保障,森林经营风险管理以及国家对森林经营扶持等,建立森林经营长效机制。

六要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示范区,开展森林经理试点工作。选择不同气候、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经营主体和森林类型,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示范区。在这些示范区内从高质量的二类调查、编制科学经营方案做起,长期地、系统地、全面地开展森林经理试点,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总结我国的实用理论和技术,选择科学的森林经营模式和方法进行试验,以典型作示范,加快推动我国森林经营现代化进程。 [科]

作者:林海艳

林地经营管理论文 篇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林权流转及规范问题解析

摘 要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林业经济占有较大份额。同时,良好的林业生态系统也是满足现代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保障,更能促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而加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林权流转的规范性,能够促进林地经营管理的科学化,提高林木生产力,从而加快林地经济增长,同时也有利于林地生态环境的系统管理。基于此,阐述了林权的概念,分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林权流转及规范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林权流转;规范

近年来,随着先进育苗技术、造林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的产生,许多林木的生长周期大大缩短,林木生产力大大提高,再加上国家对林业发展的扶持,许多林木生产企业、林农纷纷提高了对林业生产的重视。但是,在许多林业经济还不够发达的农村,林权多为集体制管理模式,且缺乏科学的林木种植、养护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这些地区可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林地的经营权承包出去,实现林权流转,不断提高林地经营管理效率,从而促进林业发展。

1 林权的概念

林权是多种权益的结合体,主要是指国家机关、单位、个人等拥有的林地、树木、森林的所有、经营、管理权力。部分学者认为,林权是多种权力的集合,主要可分为林地使用权、看地经营与森林经营权三个方面;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林权属于一种权利约束,主要表现为林地、林木的所有权与使用权[1]。而集体林权则是指林地的所有、经营与使用三方面的权利归集体所有,包括集体拥有的和属于集体的个人拥有的森林与林地的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

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林权流转及规范问题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林权流转及规范问题主要可总结为以下3方面。1)流转行为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相关的林权流转制度不够完善,部分人对林权制度的解读存在偏差,进而出现一些隐性的林权流转问题,不利于管理的规范化。比如部分地区采取强制执行林权流转的方式来发展当地的林业经济,引起林权转出方的不满,从而引起林权流转纠纷。2)林权流转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有待完善。当前许多地方的林权流转不规范,林权转让方式、林地价格评估、林权所有权的具体归属等都较为混乱,同时还存在林权流转信息公布不及时或故意隐瞒的情况,林权流转无法实现公开竞拍,均对公众的权益造成了不良影响。3)部分地区的林权流转程序比较复杂。林权流转程序在理论上分为提出申请环节、林权管理机构受理审核环节、异议公布与协调环节、合同或协议签署并登记环节,但在实践中,各个环节的操作都涉及到不同的部门、政府机关,而且每个环节需要完成的工作也较多,部分林农一想到烦琐的步骤便失去了林权流转的积极性,或者选择私下协议的方式进行林权流转,很难保障林权流转中利益相关者的合法利益,可能诱发一系列的林权流转纠纷问题[2]。

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林权流转及规范策略

3.1 加强林权流转制度规范化建设

科学合理的林权流转制度是实际进行林权流转的指路灯,指引着林权流转行为的具体进行。针对我国目前的林权流转制度,笔者认为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下可以从以下3方面进行完善,提高林权流转的规范性。1)细化林权流转程序。在制度中明确指出各种林权(包括林地、林地上的树木和植被的经营权、所有权等)流转需要满足的条件、签署的流转协议或合同、流转后各方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等。尤其是協议或合同,应明确指出签署协议或合同的各方是知情、自愿的,否则合同或协议将失去法律效力。2)流转的监督与管理制度严谨化。林权制度中应明确林权流转过程需要有除转出方和接收方以外的第三方参与,同时,结合当地以往的林权流转表现出来的问题,建立合理的举报、投诉渠道,便于群众及时举报不合法、不合规的林权流转行为[3]。3)完善林权流转评估人才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林权流转评估工作者聘用制度,明确进入林权流转评估岗位需要具备的技能与理论知识,必要时可采取考核的方式来聘选人才;同时明确林权流转评估岗位的工作内容与职责,并加强在职工作者的岗位素养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林权流转评估能力与咨询服务素质,促进林权流转的规范化。

3.2 建立规范的林权流转信息服务平台

信息量的不平等很容易导致存在“期满”性质的林权流转行为发生,引起一些本可以避免的林权流转纠纷。因此,国家林业管理部门需要建立专门服务大众的林权流转信息服务平台,及时为大众提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信息、林业发展信息、林权流转规范以及相关的法律制度信息等。1)建立林权流转咨询办公室,配置专业人员为林权流转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协调林权流转中出现的权利纠纷和经济纠纷,促进林权流转的公平、和谐。2)加强构建网络信息咨询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林权流转咨询服务,同时可利用网络信息咨询平台定期向群众推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林权流转的相关信息,包括法律法规的变更、林权流转程序与制度、最新的林权流转事件、发生的林权流转经济纠纷案件以及解决办法等,促进群众了解与掌握林权流转相关知识,促使林权转出与转入方信息资源相对平衡,保障林权流转的公平、公正。3)利用林权流转信息服务平台提高群众的森林保护意识,宣传保护林地生态资源的意义,减少乱砍滥伐行为,保障林地资源稳定发展。

3.3 加强林权流转过程管理

从以往的林权流转案例来看,虽然大部分情况下林农处于相对弱势的一方,但在实际的林权流转过程中,也有少部分林权转入方的合法利益受到损害。因此,为了提高林权流转的公平、公正性,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加强林权流转过程管理,注意维护林权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减少林权流转纠纷事件。1)林权流转监管部门、登记部门需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林业管理机构、镇(乡)政府、农业管理部门等需要积极发挥自身的监督与管理职责,严于律己,保障林农在林权流转中的根本权利,尤其是对于集体林权的流转,必须要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表决权等,保证林权流转过程公开。2)优化林权转让方式,保障林农的根本利益。根据林农与林权接收方的实际情况,可选择租赁、合作、入股等方式进行林权流转,既要保障林权接收方的利益,也要持续提高林农的收益,尤其要保障那些仅依靠种植获得经济来源、维持生计的林农的权益。

3.4 加强林权流转后的管理

林权流转后,部分林权转让双方依然会因为林权转让问题发生纠纷,比如采取租赁方式进行林权流转一段时间后,林权转出方或接收方想要采取购入或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后期的林权流转或改变林权流转条件,但另一方不同意,这便可能引起林权流转后的纠纷。因此,林权流转相关管理与监督部门需要加强林权流转后的管理。1)政府部门可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培养符合现代林业发展的经营主体,以提高林业经营机构的经营能力,保障林权流转方式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比如针对处于林业生产初期的林农,推出林权抵押、按揭、小额贴息、减免税金等方式,降低林农的经济压力,促进林业经营发展。2)积极推广先进的林地经营管理技术,包括造林技术、抚育技术、管理养护技术、间伐技术等,提高林地种植与砍伐的科学性。3)镇(乡)政府、林权管理机构等权力部门需要加强林权流转后各方的责任与义务履行情况监督,针对林权流转后的纠纷问题,镇(乡)政府、林权管理机构需要认真调查,了解涉及林权纠纷各方发生分歧的原因、实际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协调处理,尽可能让各方的利益追求保持一致,促进林权流转的持续发展。

4 结语

综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我国部分地区的林权流转在流转行为、流转法律法规与政策、流转程序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对当地村民林权流转的合法利益与积极性造成影响。因此,需要加强林权流转制度规范化建设,建立规范的林权流转信息服务平台,加强林权流转过程与事后管理,维护林权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从而促进林权流转的稳定发展,促进当地林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雪梅.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农户林地流转行为探微[J].决策与信息旬刊,2016(8):136.

[2] 侯美玲.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林权流转及规范问题研究[J].南方农机, 2018,49(12):184.

[3] 高鹏芳.论集体林权流转交易体系的完善——以浙江省的探索实践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9,35(9):84-91.

(责任编辑:刘昀)

作者:陆华

林地经营管理论文 篇3: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1984年9月20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根据1998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2019年12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保障森林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森林、林木的保护、培育、利用和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管理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 保护、培育、利用森林资源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保育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四条 国家实行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完成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和森林防火、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情况进行考核,并公开考核结果。

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的需要,建立林长制。

第五条 国家采取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措施,支持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森林生态保护修复的投入,促进林业发展。

第六条 国家以培育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对公益林和商品林实行分类经营管理,突出主导功能,发挥多种功能,实现森林资源永续利用。

第七条 国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加大公益林保护支持力度,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指导受益地区和森林生态保护地区人民政府通过协商等方式进行生态效益补偿。

第八条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依照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规定,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森林保护和林业发展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

第九条 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主管全国林业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林业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可以确定相关机构或者设置专职、兼职人员承担林业相关工作。

第十条 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植树节。

第十一条 国家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林业科学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业技术,提高林业科学技术水平。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工作,鼓励和支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新闻媒体、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志愿者等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宣传活动。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森林资源保护教育。

第十三条 对在造林绿化、森林保护、森林经营管理以及林业科学研究等方面成绩显著的组织或者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森林权属

第十四条 森林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

国家所有的森林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国务院可以授权国务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统一履行国有森林资源所有者职责。

第十五条 林地和林地上的森林、林木的所有权、使用权,由不动产登记机构统一登记造册,核发证书。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重点林区(以下简称重点林区)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由国务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登记。

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应当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林木、林地,不得非法改变林地用途和毁坏森林、林木、林地。

第十六条 国家所有的林地和林地上的森林、林木可以依法确定给林业经营者使用。林业经营者依法取得的国有林地和林地上的森林、林木的使用权,经批准可以转让、出租、作价出资等。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林业经营者应当履行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的义务,保证国有森林资源稳定增长,提高森林生态功能。

第十七條 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林地(以下简称集体林地)实行承包经营的,承包方享有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承包林地上的林木所有权,合同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承包方可以依法采取出租(转包)、入股、转让等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

第十八条 未实行承包经营的集体林地以及林地上的林木,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并公示,可以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依法流转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

第十九条 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应当签订书面合同。林地经营权流转合同一般包括流转双方的权利义务、流转期限、流转价款及支付方式、流转期限届满林地上的林木和固定生产设施的处置、违约责任等内容。

受让方违反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造成森林、林木、林地严重毁坏的,发包方或者承包方有权收回林地经营权。

第二十条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部队营造的林木,由营造单位管护并按照国家规定支配林木收益。

农村居民在房前屋后、自留地、自留山种植的林木,归个人所有。城镇居民在自有房屋的庭院内种植的林木,归个人所有。

集体或者个人承包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荒滩营造的林木,归承包的集体或者个人所有;合同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其他组织或者个人营造的林木,依法由营造者所有并享有林木收益;合同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二十一条 为了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利益的需要,确需征收、征用林地、林木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并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

第二十二条 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处理。

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争议,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处理。

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在林木、林地权属争议解决前,除因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外,当事人任何一方不得砍伐有争议的林木或者改变林地现状。

第三章 发展规划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落实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合理规划森林资源保护利用结构和布局,制定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提高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编制林业发展规划。下级林业发展规划依据上级林业发展规划编制。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可以结合本地实际,编制林地保护利用、造林绿化、森林经营、天然林保护等相关专项规划。

第二十七条 国家建立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制度,对全国森林资源现状及变化情况进行调查、监测和评价,并定期公布。

第四章 森林保护

第二十八条 国家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发挥森林蓄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提供林产品等多种功能。

第二十九条 中央和地方财政分别安排资金,用于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管理和非国有公益林权利人的经济补偿等,实行专款专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林业主管部门制定。

第三十条 国家支持重点林区的转型发展和森林资源保护修复,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林区按照规定享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政策。

第三十一条 国家在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森林生态地区、珍贵动物和植物生长繁殖的林区、天然热带雨林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其他天然林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保护管理。

国家支持生态脆弱地区森林资源的保护修复。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对具有特殊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予以保护。

第三十二条 国家实行天然林全面保护制度,严格限制天然林采伐,加强天然林管护能力建设,保护和修复天然林资源,逐步提高天然林生态功能。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三十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建立护林组织,负责护林工作;根据实际需要建设护林设施,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督促相关组织订立护林公约、组织群众护林、划定护林责任区、配备专职或者兼职护林员。

县级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可以聘用护林员,其主要职责是巡护森林,发现火情、林业有害生物以及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应当及时处理并向当地林业等有关部门报告。

第三十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森林防火工作,发挥群防作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领导应急管理、林业、公安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做好森林火灾的科学预防、扑救和处置工作:

(一)组织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活动,普及森林防火知识;

(二)划定森林防火区,规定森林防火期;

(三)设置防火设施,配备防灭火装备和物资;

(四)建立森林火灾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消除隐患;

(五)制定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发生森林火灾,立即组织扑救;

(六)保障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所需费用。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承担国家规定的森林火灾扑救任务和预防相关工作。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检疫和防治。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确定林业植物及其产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划定疫区和保护区。

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制。发生暴发性、危险性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除治。

林业经营者在政府支持引导下,对其经营管理范围内的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防治。

第三十六条 国家保护林地,严格控制林地转为非林地,实行占用林地总量控制,确保林地保有量不减少。各类建设项目占用林地不得超过本行政区域的占用林地总量控制指标。

第三十七条 矿藏勘查、开采以及其他各类工程建设,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林地;确需占用林地的,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占用林地的单位应当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林业主管部门制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安排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植树造林面积不得少于因占用林地而减少的森林植被面积。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督促下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并进行检查。

第三十八条 需要临时使用林地的,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门批准;临时使用林地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二年,并不得在临时使用的林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

临时使用林地期满后一年内,用地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恢复植被和林业生产条件。

第三十九条 禁止毁林开垦、采石、采砂、采土以及其他毁坏林木和林地的行为。

禁止向林地排放重金属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污水、污泥,以及可能造成林地污染的清淤底泥、尾矿、矿渣等。

禁止在幼林地砍柴、毁苗、放牧。

禁止擅自移动或者损坏森林保护标志。

第四十条 国家保护古树名木和珍贵树木。禁止破坏古树名木和珍贵树木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

第四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先进适用的科技手段,提高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森林管护能力。

各有关单位应当加强森林管护。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加大投入,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预防和制止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

第五章 造林绿化

第四十二条 国家统筹城乡造林绿化,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绿化美化城乡,推动森林城市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家园。

第四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各行各业和城乡居民造林绿化。

宜林荒山荒地荒滩,属于国家所有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组织开展造林绿化;属于集体所有的,由集体经济组织组织开展造林绿化。

城市规划区内、铁路公路两侧、江河两侧、湖泊水库周围,由各有关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因地制宜组织开展造林绿化;工矿区、工业园区、机关、学校用地,部队营区以及农场、牧场、渔场经营地区,由各该单位负责造林绿化。组织开展城市造林绿化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荒滩可以由单位或者个人承包造林绿化。

第四十四条 国家鼓励公民通过植树造林、抚育管护、认建认养等方式参与造林绿化。

第四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组织造林绿化,应当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优化林种、树种结构,鼓励使用乡土树种和林木良种、营造混交林,提高造林绿化质量。

国家投资或者以国家投资为主的造林绿化项目,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使用林木良种。

第四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以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措施,科学保护修复森林生态系统。新造幼林地和其他应当封山育林的地方,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封山育林。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国务院确定的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严重石漠化耕地、严重污染耕地等需要生态修复的耕地,有计划地组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自然因素等导致的荒废和受损山体、退化林地以及宜林荒山荒地荒滩,因地制宜实施森林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植被。

第六章 经营管理

第四十七条 国家根据生态保护的需要,将森林生态区位重要或者生态状况脆弱,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林地和林地上的森林划定为公益林。未划定为公益林的林地和林地上的森林属于商品林。

第四十八条 公益林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

下列区域的林地和林地上的森林,应当划定为公益林:

(一)重要江河源头汇水区域;

(二)重要江河干流及支流两岸、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

(三)重要湿地和重要水库周围;

(四)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五)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防风固沙林基干林带;

(六)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

(七)未开发利用的原始林地区;

(八)需要划定的其他区域。

公益林划定涉及非国有林地的,应当与权利人签订书面协议,并给予合理补偿。

公益林进行调整的,应当经原划定机关同意,并予以公布。

国家级公益林划定和管理的办法由国务院制定;地方级公益林划定和管理的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九条 国家对公益林实施严格保护。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公益林经营者对公益林中生态功能低下的疏林、残次林等低质低效林,采取林分改造、森林抚育等措施,提高公益林的质量和生态保护功能。

在符合公益林生态区位保护要求和不影响公益林生态功能的前提下,经科学论证,可以合理利用公益林林地资源和森林景观资源,适度开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利用公益林开展上述活动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第五十条 国家鼓励发展下列商品林:

(一)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二)以生产果品、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林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三)以生产燃料和其他生物质能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四)其他以发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国家鼓励建设速生丰产、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增加林木储备,保障木材供给安全。

第五十一条 商品林由林业经营者依法自主经营。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可以采取集约化经营措施,合理利用森林、林木、林地,提高商品林经济效益。

第五十二条 在林地上修筑下列直接为林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工程设施,符合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标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批准,不需要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超出标准需要占用林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一)培育、生产种子、苗木的设施;

(二)贮存种子、苗木、木材的设施;

(三)集材道、运材道、防火巡护道、森林步道;

(四)林業科研、科普教育设施;

(五)野生动植物保护、护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木材检疫的设施;

(六)供水、供电、供热、供气、通讯基础设施;

(七)其他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

第五十三条 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明确森林培育和管护的经营措施,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重点林区的森林经营方案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国家支持、引导其他林业经营者编制森林经营方案。

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制定。

第五十四条 国家严格控制森林年采伐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消耗量低于生长量和森林分类经营管理的原则,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年采伐限额,经征求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并报国务院备案。重点林区的年采伐限额,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编制,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五十五条 采伐森林、林木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公益林只能进行抚育、更新和低质低效林改造性质的采伐。但是,因科研或者实验、防治林业有害生物、建设护林防火设施、营造生物防火隔离带、遭受自然灾害等需要采伐的除外。

(二)商品林应当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采伐方式,严格控制皆伐面积,伐育同步规划实施。

(三)自然保护区的林木,禁止采伐。但是,因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森林防火、维护主要保护对象生存环境、遭受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必须采伐的和实验区的竹林除外。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前款规定,按照森林分类经营管理、保护优先、注重效率和效益等原则,制定相应的林木采伐技术规程。

第五十六条 采伐林地上的林木应当申请采伐许可证,并按照采伐许可证的规定进行采伐;采伐自然保护区以外的竹林,不需要申请采伐许可证,但应当符合林木采伐技术规程。

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不需要申请采伐许可證。

非林地上的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护路林、护岸护堤林和城镇林木等的更新采伐,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管理。

采挖移植林木按照采伐林木管理。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制定。

禁止伪造、变造、买卖、租借采伐许可证。

第五十七条 采伐许可证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核发。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方便申请人办理采伐许可证。

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山和个人承包集体林地上的林木,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乡镇人民政府核发采伐许可证。

第五十八条 申请采伐许可证,应当提交有关采伐的地点、林种、树种、面积、蓄积、方式、更新措施和林木权属等内容的材料。超过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规定面积或者蓄积量的,还应当提交伐区调查设计材料。

第五十九条 符合林木采伐技术规程的,审核发放采伐许可证的部门应当及时核发采伐许可证。但是,审核发放采伐许可证的部门不得超过年采伐限额发放采伐许可证。

第六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核发采伐许可证:

(一)采伐封山育林期、封山育林区内的林木;

(二)上年度采伐后未按照规定完成更新造林任务;

(三)上年度发生重大滥伐案件、森林火灾或者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未采取预防和改进措施;

(四)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规定的禁止采伐的其他情形。

第六十一条 采伐林木的组织和个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完成更新造林。更新造林的面积不得少于采伐的面积,更新造林应当达到相关技术规程规定的标准。

第六十二条 国家通过贴息、林权收储担保补助等措施,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开展涉林抵押贷款、林农信用贷款等符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业务,扶持林权收储机构进行市场化收储担保。

第六十三条 国家支持发展森林保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对森林保险提供保险费补贴。

第六十四条 林业经营者可以自愿申请森林认证,促进森林经营水平提高和可持续经营。

第六十五条 木材经营加工企业应当建立原料和产品出入库台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收购、加工、运输明知是盗伐、滥伐等非法来源的林木。

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六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依照本法规定,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修复、利用、更新等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破坏森林资源等违法行为。

第六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履行森林资源保护监督检查职责,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生产经营场所进行现场检查;

(二)查阅、复制有关文件、资料,对可能被转移、销毁、隐匿或者篡改的文件、资料予以封存;

(三)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来源非法的林木以及从事破坏森林资源活动的工具、设备或者财物;

(四)查封与破坏森林资源活动有关的场所。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对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不力、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地区,可以约谈所在地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求其采取措施及时整改。约谈整改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六十八条 破坏森林资源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侵权人提出损害赔偿要求。

第六十九条 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进行审计监督。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七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国家机关未依照本法规定履行职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依照本法规定应当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而未作出的,上级主管部门有权责令下级主管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直接给予行政处罚。

第七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侵害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或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的,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第七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未履行保护培育森林资源义务、未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或者未按照批准的森林经营方案开展森林经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十三条 违反本法规定,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植被和林业生产条件,可以处恢复植被和林业生产条件所需费用三倍以下的罚款。

虽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但未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擅自占用林地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罚。

在临时使用的林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或者临时使用林地期满后一年内未恢复植被或者林业生产条件的,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处罚。

第七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进行开垦、采石、采砂、采土或者其他活动,造成林木毁坏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在原地或者异地补种毁坏株数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树木,可以处毁坏林木价值五倍以下的罚款;造成林地毁坏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植被和林业生产条件,可以处恢复植被和林业生产条件所需费用三倍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法规定,在幼林地砍柴、毁苗、放牧造成林木毁坏的,由縣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在原地或者异地补种毁坏株数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树木。

向林地排放重金属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污水、污泥,以及可能造成林地污染的清淤底泥、尾矿、矿渣等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七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擅自移动或者毁坏森林保护标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恢复森林保护标志,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第七十六条 盗伐林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在原地或者异地补种盗伐株数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树木,并处盗伐林木价值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

滥伐林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在原地或者异地补种滥伐株数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树木,可以处滥伐林木价值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伪造、变造、买卖、租借采伐许可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没收证件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收购、加工、运输明知是盗伐、滥伐等非法来源的林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收购、加工、运输的林木或者变卖所得,可以处违法收购、加工、运输林木价款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未完成更新造林任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完成;逾期未完成的,可以处未完成造林任务所需费用二倍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八十条 违反本法规定,拒绝、阻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监督检查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第八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依法组织代为履行,代为履行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一)拒不恢复植被和林业生产条件,或者恢复植被和林业生产条件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二)拒不补种树木,或者补种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恢复植被和林业生产条件、树木补种的标准,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制定。

第八十二条 公安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依法行使本法第七十四条第一款、第七十六条、第七十七条、第七十八条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第八十三条 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森林,包括乔木林、竹林和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按照用途可以分为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用材林、经济林和能源林。

(二)林木,包括树木和竹子。

(三)林地,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确定的用于发展林业的土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等。

第八十四条 本法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

上一篇:室内设计发展论文下一篇:瓦当建筑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