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培养高中语文论文

2022-04-17

摘要: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全社会日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育应该重视弘扬人的主体性,完善人格培养。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的产物,它是由两者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内容是一个遍布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育系统。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人格培养高中语文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格培养高中语文论文 篇1: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培养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人格教育的意义进行简要分析,并以此为背景提出在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中实现人格教育的有效措施和策略。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我国高中生的人格教育和思想培养做出积极的贡献,并为学者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中语文:挫折:人格

文献标识码:A

1.人格教育的意义

1.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高中生正处于从中学生转向大学生的过渡期,因此其自身就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体现。每一个高中生都在逐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成为未来的社会成员,对于学生自身来说就需要具备较为完善的社会人格,并加强自身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体现。良好的人格是高中生踏人社会的必要基础和条件内容之一,只有具备完善的人格和思想意识,才能够在社会上受到别人的尊重,才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更加适应当前的社会。

1.2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格取向

在当前的高中教学过程中,语文知识内容透漏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和个性美感,学生在进行语文课本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加强对此类情感内容的感知,其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形成完善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还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高中生自身具有一定的思想觉悟和思维高度,其会在自身理想的引导下对自己的人生具有更加完善的规划。高中语文教师在此过程中,要逐渐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人格教育,以此来帮助学生向着更加健康和乐观的方向进行发展,以此来促进健全入格魅力的体现。

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的策略

2.1通过文學形象分析,进行人格教育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能够对学生产生影响和促进的文学教育形象,例如,“卧薪尝胆”的勾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这些人物对于学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此类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总结,不仅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基础,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例如,教师在进行《离骚》等相关文章的讲解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对于文章大意进行重点分析,加强词汇和语言的理解与掌握。之后就是对文章的主题内容进行深化探究,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屈原自身体现出的爱国精神与情怀,并在此过程中加强屈原对祖国一片忠诚之心的体会。并理解其对人民的深情热爱,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奸人的极端愤恨的人格魅力。

2.2教师自身要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

教师是当前学生学习的榜样,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导者。由于高中生自身性格发展和思维意识较不完善,因此其在生活过程中会下意识的对榜样型人物进行模仿,这就导致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自身人格魅力的养成,并以此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交流来对自身语文知识能力和语文素养进行提升,在生活过程中,教师要体现出自身积极向上、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还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自身的爱岗敬业的态度。由于教师自身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之一,教师自身的优秀人格塑造,也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于自身、对于自己所教学科的喜爱,以此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相互进行人格教育

小组合作的方式主要是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此平台上充分的进行自我展现,并逐渐了解自我存在的价值。同时,教师通过此平台的建设还能够平等的为学生提供各种表现自己的机会,帮助学生正确的对自身进行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在进行问题的独立思考过程中,能够有效加强自身与他人之间的思维交流与沟通,这不仅有意识的对学生的独立性进行了培养,也教会了学生如何进行倾听与学习。这样,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感染,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同伴直接人格的熏陶与感染。渐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人格塑造,以此来帮助学生向着更加健康和乐观的方向进行发展,以此来促进健全人格魅力的体现。

3.结语

在高中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良好性格和品德的养成,帮助学生正确树立自身远大理想和实际抱负,以此为基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为社会传播正能量。为此,相关的教育工作者要在高中语文课程内容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进行人格教育内容的传播,加强对相关理念的理解和掌握,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各种高质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乐,浅论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 鲍丽芳,高中语文人格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

[3]龙雨,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吕蕾,出生年月:1981年12月22日,性别:女,籍贯:河北顺平,最高学历:大学本科,职称:中学一级,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新课改。

作者:吕蕾

人格培养高中语文论文 篇2:

“美”的追寻与创造

摘 要: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全社会日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育应该重视弘扬人的主体性,完善人格培养。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的产物,它是由两者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内容是一个遍布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育系统。在其间荟萃了古今中外的不少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民族和国家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及审美理念,构成了一个强大的美学资源库。由此在高中语文新课程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迫在眉睫,并通过阅读写作等重要的训练手段,帮助和指导学生在感受美理解美和提高美创造美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构一种新型的审美机制,试图推动高中语文教育中审美领域的巨大突破,完成对新人的培育任务。

关键词:审美教育 意义和作用 感受美 理解美 提高美 创造美

在全社会日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素质教育的今天,从语文教材中发掘美学内容继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情。随着政治意识的逐渐淡化和人性光芒的进一步闪射,审美已经走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它也将作为未来人生活中最最重要的生命部分,高度的精神文明势必要有高度的审美情趣相匹配。因此在培养一代新人的过程中,审美已经放在我们语文教学的中心工作上来了。本文就试着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尤待商榷。

“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它是运用艺术美和现实的各种形式来影响与教育学生,使他们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是无时不刻存在于我们左右的。然而以前的教育由于过分重视对学生课堂知识的传授,导致审美作为一块单独的内容在进行教育,实际上这是对美育精神的曲解与误导,美并不是单一存世的现象,美渗透着无论是思想行为乃至各类科学文化知识的各个层面上的。

1 审美教育的意义以及作用

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审美“可以辅翼道德”,可见审美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性了。其实审美所要完成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大事情。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有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即认知、意志和情感”,那么与之相匹配的便构成了文化心理结构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结构、伦理结构和审美心理结构。然而教育作为一种塑造人的活动,应该与这三者相呼应,进行着智育、德育和美育等方面的培养,才能发展完善人格。美育作用于情感,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个体审美素质的教育活动来实现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和发展的。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也。”然而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情感既包含着一定的理智和意志内容,又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完善和提高。难怪歌德会说,感情是一个活着和行动着的人的灵魂。由此我们可以见出,充满着感情的美育较之一般的思想教育和智力教育,有着十分鲜明的优越之处,美育能够对感觉、冲动、情感进行理性的引导,使之成为理性化的自然。可以说美育真正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同样审美教育也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个体的完善提高。别林斯基认为:“只有在美的感情下,才能有智慧,只有美的情感,学生才能提高到宇宙的思想,并了解自然和一切现象的总体。”这样我们把求知寓于求美之中,那么获取知识就必然沉浸于美感的体验之中,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美感也在不断获得,其人格魅力也会在这一无形的过程中得以成长和进一步的完善。

因此,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教育活动,审美教育在学生的和谐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可替换的。高中语文新教材只有明确认识到了其重要的意义,我们的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均能正真落到实处,并最终立于不败之地。

2 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以苏教版为例阐述,下同)中蕴含的美育成分解析

一套高中新课程语文教材所蕴含的美育成分那是在此前所有高中语文教材加起来的成分还要完备。无论是在教材涉及的文本体系上,还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开展的形式上都深深地渗透着语文教育的审美性。本身语文学科所包含的美育因素是其它非艺术类学科所无法比拟的,这种性质决定着语文教育必须以审美教育作为主阵地。而这一点精神的领会似乎在新教材之前相对欠缺,这是由于当时的时代精神所制约,更与人类的文明程度相适应的。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说:“美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无论是中国古今文化还是外来现代的众多优秀文学作品总是在一定的层面上折射出时代的影子和社会的良知与责任,那么我们在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育理所应当要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教师牵引着学生的心灵沉醉于字里行间,并浸润于墨韵书香之间,这必定会使学生昂扬起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

2.1 文学体裁的多样化使语文美育成为新教材的重头戏

在全套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我们通过解读可以得出一个喜人的结论:这套新教材尤其注重的是语文人文性的一面。也就是说,这套教材越来越把文学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深化。通观教材必修(一至五),我们看到每篇文章的文学性均十分突出,尤其是古今中外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名篇占据了整套教材的80%(其实那些科技性的小品文也深融着浓浓的人文气息的)。文本所体现的精神含量和艺术性等达到了空前的突破,这与其说是文学的幸运还不如说是时代的给予,也就很自然地应验了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主要对象是语文教材的话,因为语文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有机合成,就其中包含极高审美价值的单篇而言,又往往是思想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的和谐统一体。在这套坚持选用名篇佳作的教材中,选材尤其广泛:论内容,几乎包含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并历经时间的考验,而且脍炙人口;论形式,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题材各领风骚,精彩活泼,娱人耳目。新教材通过各种文体的作品,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文世界”,从而能够对学生的心灵进行熏陶感染,使之耳濡目染。特别应该提及的是在新教材中那些记载着大量的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这些课文与其说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材料,还不如说是一篇篇很好的美育教材,是学生进行仿美创美的范例。课文中那些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那些挚美的人物情感,神奇瑰丽的想象或优美的文笔语言,精巧的文章结构,无不显示着新课程迷人的魅力。以教材为例,文学给学生打开了认识人生和自然的天地,展示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作品体现了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反映出艺术家们所理解和把握的社会生活与自然事物的美,是现实美最集中、最典型的理想化形式。因此学习文学作品就必须深入挖掘、发现、追寻蕴涵其中的审美价值。比如《我与地坛》中由地坛的弃了“浮夸”但露了“本质”,动植物的生机盎然、自己的坎坷人生和经历,感受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是不足为奇的,人生应该具有豁达之美;《祖国山川颂》通过对祖国大地之美、文化之美、四季之美、家乡和江河瀑布之美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创造这壮丽和伟大的人民的激情赞赏之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表现的一个在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摸索的弱女子,以惊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之美,而同时告诫世间的人们要珍惜自己的拥有的无私和坦诚之美,而同时引领她走过黑暗,引向光明大道的莎莉文老师又是那样的具有一颗善良和质朴之美的心灵……等等无不激起我们强烈的审美欲望,这些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都蕴涵着极为广泛的美的因素,怎能不带给学生一种审美愉悦,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从事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极有价值的审美源泉,为语文审美教育准备了极为充足的条件。这也为新教材提供了应该施行审美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

2.2各种艺术门类和艺术行为训练渗透在新教材的每个角落并闪耀着独特的诗性之光

在这套新教材中,各个艺术门类闪亮登台。有绘画(包含国画、油画、素描、白描、漫画、版画等)、书法、雕塑、摄影、音乐、舞蹈等内容,给了新教材在内容上富足完备的同时于各种感官的愉悦和美感。譬如在封面各册教材均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主体背景,同时在每册的左上角分别以古钟、玉珮、画像砖、明清瓷器、汉代竹简这些蕴含浓浓古典审美文化的艺术品配以背景,扉页中插入了一幅幅古今中外的美术名作。有出自像古代中国画大师仇英的《赤壁图》和王铎的《李清照像》等传世名画;有现代国画大师傅抱石的《李太白像》、《屈子行吟图》;有现代人物画大师蒋兆和的《杜甫像》、《司马迁像》;有现代名家、上海中国画院画师颜梅华先生的《欧阳修像》;有传世白描人物像如《渔夫图》、《荀子像》、《苏轼像》、《韩愈像》、《柳宗元像》和工笔人物画《孔子像》;有油画作品如闻立鹏先生的《闻一多像》以及一些不知作者名字的《普希金像》、《马克思像》、《达芬奇像》等等作品。一方面选取的目的是为了配合课本内容,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色彩美妙、形象逼真的画面无不唤起了人们的审美感情,人文气息极其浓郁。同样在课文的扉页中还插入了书法作品,尤其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和苏轼行书《赤壁赋》更是相得益彰,这样一来,既能很好地把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给学生以展示,但最重要的还是学生通过书法欣赏受到了强烈的美的感染与熏陶。在每个专题的提示背景中都插入版画漫画速写稿,扉页中亦有版画作品如《北固山》和《祥林嫂》,名家手稿《胡适书曹雪芹自题诗》、《脂砚斋批石头记》,孤本善籍《宋版南华真经书影》等,也无一不体现其文化意蕴和审美倾向。

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内容的丰富多彩,也更进一步地体现在“文本研习”和“写作训练”之中。把美育内容放置在研习和训练之中,无疑把美育作为感情的媒介物,激起学生们情感的滚滚波涛,或喜、或悲、或笑、或怒,披文入情,使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得以陶冶情感、发展心智、提高思想道德学养。由此语文教育就会在情感的浸润中收到以美塑人的效果,实现其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即人格的完善发展。如在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的“文本研习”里设计了这样的题目:郁达夫用清新舒缓的语言引导我们走进了江南冬天的优美意境。这些意境有哪些特征?又有哪些画面构成?请仔细揣摩、体味,并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些画面。如果你有珍藏的风景画或风光照片,也尝试用优美的语言为它们配上一段解说词。同样在本专题写作实践中设置了这样一个作文题:艺术家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创作出不朽的绘画、音乐作品,如古曲《春江花月夜》、圆舞曲《蓝色多瑙河》、钢琴小品《秋日私语》,油画《印象日出》等等。从描绘自然的乐曲、绘画中,选出你喜爱的作品,把你在欣赏时想像到的美妙的画面和意境用文字表现出来,写一篇两三百字的短文。这样的练习设计也就是能很好地把美术、音乐与语文顺利地结合起来,做到了美术音乐与语文的完美融合与接轨,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陶醉期间,无不体味着新教材带来的“美”的境界。

3 如何在新课程中实施审美教育

3.1 从新课程的阅读分析中感受理解教材所蕴涵的美育内容

1)作为语文老师,我认为首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尤其是要进入教材所描绘的情景,准确地把握文学作品的感情基调,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同时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让阅读激发其审美的情感。这一点老教育家叶圣陶就提出了“美读”这一概念。所谓“美读”就是强调通过对声音节奏之美的感觉,设身处地,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即是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欣赏境界。如在上必修(三)著名现代诗人艾青的〈〈北方〉〉一诗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掘本诗中省略号的作用,让学生想象其所饱含的内容。然后再用充满着深沉感情的话语来进行朗读训练,使他们能很清楚地感受到诗人那炽热的忧国之情和爱国之心,并由此来深入地理解主旨。教师在指导中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表情朗读技巧在此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然,语文教师还可以借助适当的动作、手势,把学生引入课文所表现的意境,打开他们的心扉,拨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思想情感的共鸣。高中生处在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他们对形象性教育内容也是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中的美育,主要是通过形象和情感的潜移默化来进行的。由此要进入优秀文学作品的意境,不能拘泥于对文学的一般浅层的理解,还必须驱谴我们的思想,达到体验作品的艺术魅力和触动情趣的目的。如在上必修(二)《听听那冷雨》一文时,为了使学生领略古典意蕴、文化乡愁的高雅隽秀之美境,教师可以抓住“叠词”来大做文章。如设计这样的提问:“实际上这种颠倒的语句类似于古文中的倒装句,作者的语言带有浓厚的古典印象,然除了倒装、韵味、意象外,还有一种叠词。我们一起找出来,并划一划,谈谈其表达作用?”在学生找出了如“料料峭峭”等大量的叠词以后,教师补充:每个段落里都有一些叠词,如果把这些叠词等删去,看看表达效果又会如何?删去后缺少了点什么?继而明确:删去后音乐感缺少了,韵味缺少了。雨声的音乐感荡然无存。联系李清照的词,实际上这是对表现春雨的神韵之美作了深厚的点缀,这样一来,完全描摩出了冷雨的绝叹,进而展示了其深邃的古典文化气息,很好地体现了作者所彰显的那种“文化乡愁”,因为作者连同他的表达也是古典的。这样一来学生自然而然认同了作者的艺术表现,滋生出强烈的喜爱之情,从而进入了理想的艺术境界。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感受作品的形象和美的同时,更能理解作品所蕴涵的意境和哲理,获得美的熏陶。鉴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有的知识加于讲解。在此我想重点对必修(一)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长沙》进行重点的审美分析和解读,以其达到有针对性的论证。在教学这首被称之谓“千古绝唱”的词作中,我们首先让学生从回忆自己对秋景的情形来展开想象,然后结合实际进行分析阐明:毛泽东一反中国古典诗词“悲秋”的抒情特征,大胆地描绘了壮美的秋景,可谓特立独行。上阕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里,诗人将秋天南国的壮丽画卷展现给了我们。从山上到江里,到长空;从向高处望,到向低处看,再到往上看,写来层次明了清楚。作者用磅礴的气势,极为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个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秋景世界。“万”言山之多、“遍”极言红之广。“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态对比,勾画出一幅包天举地、雄浑壮阔的场面。诗人豪放的激情,洋溢着的革命豪情喷薄欲出。人们从壮阔的季节中体味出他旷达的人格之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面对着无边的苍穹,“万类霜天竞自由”,由此想到中国人民仍处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重重压迫之下,哪谁能掌握事物的发展变化,使中国人民得到自由呢?这里的反问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深思,更有韵味。诗人的情感,它是完全倾注于湘江万山之中了,体现出他的恢弘壮美的人格力量之所在。如果说大自然生机蓬勃,气象万千,以它鲜艳的色彩、悦耳的声响,生意盎然的形姿等形态特征,显示出自己的美来,给予人们鲜明深刻的印象,直接唤起人们强烈的美感的话,那么面对自然界崇高的审美对象,经过主体努力和理智的参与产生更为强烈深刻的精神美感,便是审美情感的升华。⑧诗人完全进入了审美对象之中,笔下的景致都人格化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具有诗人一样不屈的斗志,诗人无畏的气概和勇于斗争的性格与壮美的秋景融为一体,达到了情理完美的统一,构成意味弥深魅力无穷的意境,使我们感受到他伟大人格力量中的奋斗美。

3.2 从对新课程的文章内容的品评、行为实践指导训练中创造美育内容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互相成的。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决不能光用教师的范读和讲析去代替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用教师的鉴赏去代替学生的鉴赏,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语文课进行美感教育的领域是非常宽阔的,上语文课,不应只是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单纯知识的训练,还应增加审美教育和熏陶。在语文教学中,用作品中美的情感要素去浸润学生的心田,这正是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也有助于陶治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认识美、感受美的能力。然而让学生感知到作品中的形式美,这只是语文课美育教学的初步,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去认识美、追求美,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同样在必修(五)《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专题写作中有这样的一道作文题:“庄周梦蝶”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遨游各处,优游自在。醒来后,却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化为庄周。物我对峙,万物差别,本来出自于观念与时空的区别。因此,人类的思想也同样能够消除物我的界限,使得“我”冲破观念与时空的束缚,在精神的天地间自由飞翔。请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评论文。这首先要求对这个辩证的哲学观点学生们进行先评论,“评论本身就是再创造”,时代在变迁,庄子的哲学思想反映在每个个体上都会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在进行审美的过程中应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理性思考,对历史典故作出现代诠释,通过各自再创造性的审美评判可具弥足珍贵的力度。在对“庄周梦蝶”典故的的深入理解基础上开展评论写作,这为引导学生如何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健全自己人格创设了很好的范本。

在行为实践指导训练中,教师要积极倡导美。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文明、举止礼貌,能侧面反映出人的素质水平。因此,训练的第一步骤就是“说”,要加强对学生的表情朗读,创造性复述,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指导,做到音质悦耳,诵咏清晰,韵律和谐,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第二步骤是“写”,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训练,以说促写。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作文中创造并表述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他们也在作文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使自己精神健康地发展。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自己人生的“史记”。因此,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是学习做真人的一种历练。在讲读课后,安排同类题材、体裁的训练,引导在语言表述、结构安排、主题表达方面对范文从模仿入手,进而达到独创的层次。如上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主人公老贝尔曼得知琼珊将在那最后的一片叶子掉下来后就会死去的信息后内心的思想感情产生急剧变化,他决定要为这个可怜的人画一幅杰作,于是在那个风雨交加的晚上,老贝尔曼这个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的一颗火热的爱心尽情展示无疑,他为琼珊画上了永远不会掉下了的“最后一片叶子”,最后琼珊得救了,自己患了“肺炎”而不到两天就过世了。当这种强烈的艺术效果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时,随即提供两篇材料作文,要求学生依据材料作文时侧重于心理描写来表达和刻画人物形象。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的习作都有独创之处。“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只有很好地把感情倾注于笔端,才能很好地创造美,继而升华了美。

美育“可辅道德为论”。审美的道德教育虽然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但它可以辅助道德教育,可以治理社会风气。特别是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更需要重视美育的本质特征——情的感化,使人的心灵净化,精神高洁,以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鲁迅的这些论断,对于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中美感教育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又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把审美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斐文敏著.教育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6.

[2] 鲁迅著.集外集拾遗补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 张厚粲主编.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4] 王尚文著.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5] 韦志成著.中学语文美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6] 宗白华著.宗白华全集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7] 王杰主编.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

[8] 郜元宝著.拯救大地.学林出版社,1994.

[9]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俞建望

人格培养高中语文论文 篇3:

浅谈在高中语文德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格

摘 要: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高中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品行。在高中的语文课本蕴含着许多做人的道理和值得学习的故事,是学生人格培养的有效样本。本文就对高中语文德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格进行探析,旨在培养高中生的良好品德和优秀的人格,为国家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活动;学生;人格培养

人格对一个人来说属于道德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内容,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格,便谈不上做人做事,因为人格是一个人生存的根本,是一个人的灵魂。高中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高中教学要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语文是培养学生的最关键的一门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融合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一步。人格是陪伴人一生的品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所在,对于高中生未来的成人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当前信息潮流化和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中,高中生的思想极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如果没有良好的辨别能力,学生容易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所以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情况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道德的渗透和影响,通过进行德育活动,推动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1]。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良好的人格的途径

1、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格

高中语文课本里字里行间都带有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或者是强烈的民族情怀,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能够被这些优秀的文化和民族情怀所感染,在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又能够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自身的情操。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利用这些优秀的课文来融合德育。同时,在引导学生时不能只是看重喜剧的结局,悲剧的故事更能够刺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感受到悲剧带给心灵的冲击,就像《纪念刘和珍君》《窦娥冤》等文章,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而思考的过程就是人格培养的过程,因为所有的悲剧最终都会讲述一个道理,参照这些故事中做人做事的道理,学生就像找到了一面镜子。所以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怎样在阅读时读出文章要表达的内涵,使学生能够在阅读课文时建立正确的、健康的人格[2]。

2、带领学生多读古诗词,从古人的诗词中读取能够建完善人格的有益内容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不仅需要讲明白诗词的意思和个别字词的用法,更重要的是要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明白讲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感悟诗人的伟大情怀。例如学习苏轼的《赤壁赋》要感受诗人的豁达的情怀和想要报效国家的心情;学习杜甫的《蜀相》中“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时,让学生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的惆怅等。不同时期的诗人,不同境遇的诗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情怀,就如读毛泽东的诗词就会被他的伟大的胸襟感染,不知不觉地就会崇拜老一辈的革命家,同时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古诗词中包含的许多坚忍不拔、报效国家的高尚品格一定会对当代的高中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都对学生的人格完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并且读好书

读书的过程也是人格建立的过程。在高中语文德育活动中,学生仅仅依靠课本中的课文是不能够开阔视野的,一定要增加课外书的阅读量,在读课外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高中生有着比较强的理解力,又处在渴求知识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比较容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如果高中生不能够甄别书籍的好坏,也容易误入歧途。所以,语文教师要重点对学生课外书的阅读进行引导,推荐给学生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尤其是一些能够帮助高中生完善人格的课外书。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就具有坚韧不拔、积极向上、乐观的品质,是高中生学习的榜样。另外,学生所读的课外书可以涉及多个方面,比如除了文学类书籍外,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科技类的图书,这样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最终让学生在优秀书籍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完善人格,在阅读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3]。

三、总结

综上所述,人格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人的灵魂所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不成熟,需要有益的、健康的、优秀的、正确的思想来促使其思想走向成熟。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人格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进一步的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高中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有着强烈的关联,教师可以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同时进行德育,以培养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借助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每一位学生,为学生树立优秀的榜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丽颖.如何在高中语文德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格[J].新校园(中旬),2015,06:22.

[2] 嵇春艳.浅谈高中语文德育教育中的学生人格培养[J].中学时代,2013,08:211.

[3] 刘晶鑫.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培养问题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3.

作者:雍静怡

上一篇:初中教师体育锻炼论文下一篇:传统教学初中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