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人格培养美术教育论文

2022-04-24

摘要: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提倡学生全面发展,儿童美术教育正是其发展手段之一。目前社会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迅猛发展,各种电子类产品逐渐渗透人们生活,儿童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图形,无形中促使着儿童对美术的认识,提升儿童形象思维能力,而形象思维能力对于绘画来说具有很大的帮助。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儿童人格培养美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儿童人格培养美术教育论文 篇1:

儿童美术教育对大脑开发的作用探析

摘 要:展开儿童美术教育对大脑开发作用的研究,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当前美术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情况以及其对大脑开发的具体作用,为日后提升美术教育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主要对美术教育和大脑开发的相关内容展开讨论,并从不同方面研究儿童美术教育对大脑开发的具体作用。

关键词:美术教育;大脑开发;认知能力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儿童教育教学和美术教育的重视,儿童美术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内容,尤其是在对美术教育相关内容展开研究后,发现其对儿童的大脑开发具有重要影响。在教育日益现代化的新形势下,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均在不同程度上加强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也因此日益关注儿童教育教学中的美术教育。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不仅在于美术教育能够有效改善儿童的素质和素养,同时也能够起到开发儿童大脑智力的作用。因此,本文研究儿童美术教育对大脑开发的作用,可以通过对其具体作用的分析,为日后美术教育在教育学中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借鉴依据。

一、美术教育和大脑开发的相关内容阐述

(一)美术教育的内涵

美术教育主要是指在当前素质教育和文化教育并行的教育战略下,美术教师将自身所学的关于素描、速写、色彩、美术欣赏等系列美术知识内容,以教学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的形式。对美术相关内容展开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对其的理解和独立思考形式,实现对美术相关内容的充分学习。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形式之一,是现代教育中较为重要的教学手段。

(二)大脑开发的内涵

人在发展过程中,其大脑主要是由左脑和右脑共同组合而成的,左脑和右脑都有独立自主的管理功能,其所支配的活动不尽相同,左脑主要侧重于逻辑性活动,右脑主要侧重于想象性活动。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左右脑合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并通过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儿童美术教育对大脑开发的作用研究

(一)能够促进大脑平衡性发展

根据以往的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是左大脑和右大脑共同组成的,左大脑通常负责对数字等逻辑性内容的记录,而右大脑则主要是负责对创造、想象等抽象思维的记录。如果说记住一个人的名字是左脑依靠抽象的语言和逻辑功能而发展起来的一项记忆活动;那么回忆起一个人的脸,则是右脑的图像认知与处理功能形象思维发生作用的结果。当美术教师在对儿童展开美术内容教学后,儿童会自主进行绘画创作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儿童会逐渐认识到其所使用材料的特殊性,并在特殊性材料的指导和指引下,与其曾有过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唤起儿童在日常生活经验中获得的思想和感官反应,并使其能够成为儿童探索美术新路径的重要基础。此外,儿童在美术教育教学中也能够通过对美术内容和美术特殊道具的认知,在美术自主活动过程中,通过左脑美术知识与右脑想象力的结合,实现左右大脑的平衡发展。

(二)可以促进左右脑的共同发展

儿童美术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儿童的大脑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其可以促进儿童左右脑的共同发展。左脑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主要支配的是关于儿童的语言逻辑性组织和技艺等活动,目前强制性教育能够使儿童的左脑得到充分的开发。右脑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则主要起着对感性和表象时间的思考和想象的作用,强制性教育基础形式限制了儿童右脑的全面发展。对儿童展开美术教育,通常情况下是由美术教师通过外在事物的指导和引导,展开对儿童的绘画教育,而美术绘画的最主要作用体现为,其能够改善以往传统过于强调左脑重要性的现象,继而通过加强对右脑的重视,促进左脑与右脑的共同发展。就以往我国教育而言,我国教育较注重对文字和数字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建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左脑相对于右脑而言较为发达。对儿童展开美术教育,从物体的材质、色泽、功能、结构、形态以及组合规律、制作方法、因果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充分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这样既锻炼了人的左脑的抽象思维,又提升了右脑的形象思维,左右脑能够相互推动,从而形成一种合力,促进儿童左右脑的共同发展。

(三)可以促使儿童右脑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儿童美术教育对大脑开发的另一重要作用,体现为其可以促使儿童右脑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从某种角度而言,美术教育不仅能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的教育形式,达到培养儿童手、眼和脑合作协调工作的能力,同时也能充分开发儿童右脑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美术教育开展时,儿童将会深入性地投入到美术创作中,由左脑主导的时间观念和语言逻辑组织能力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而由右脑主导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等都在美术创造活动中得到提升。儿童在对美术作品展开模仿或是创造时,其右腦始终处于灵活思考状态,以强烈的形式成为大脑中的支配主体,并摆脱了现实中伦理道德的各种束缚,从而在美术活动开展过程中随心所欲地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与创造美,而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并使其能够在未来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在现代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儿童美术教育对儿童大脑的开发、促进儿童未来全面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首先对美术教育和大脑开发的相关内容展开探讨,并从可以促进左右脑的共同发展、能够促进大脑平衡性发展、可以促使儿童右脑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等方面,研究儿童美术教育对大脑开发的具体作用。期望通过本文关于美术教育及其大脑开发的相关研究,为日后促进美术教育在教育学中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商艳玲.中小学美术教育制约儿童创造力发展的问题研究[J].艺术教育,2015,2(9):209-210.

[2]胡媛.学前美术教育与儿童人格培养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14):226-227.

[3]吴丽芳.视觉文化背景下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问题与对策[J].武夷学院学报,2015,5(10):89-93.

作者:王肖肖

儿童人格培养美术教育论文 篇2:

试析儿童美术教学中的思维和训练

摘要: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提倡学生全面发展,儿童美术教育正是其发展手段之一。目前社会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迅猛发展,各种电子类产品逐渐渗透人们生活,儿童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图形,无形中促使着儿童对美术的认识,提升儿童形象思维能力,而形象思维能力对于绘画来说具有很大的帮助。本文通过对美术教学的分析,探索其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以及如何训练,为今后的美术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儿童  美术  思维  训练

1 为什么要进行儿童美术教育

就为何进行儿童美术教育这个问题,长期以来禁锢这项事业发展的是众多家长的思想。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清楚一点,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把他们培养成画家,最重要的是为了对他们进行全方面的人格培养,例如心理、情感。思想等;是基于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而非单纯的授技。通过儿童参与美术活动,全面培养的他们的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在不受任何约束的前提下,尽情让他们释放自己的天性,把所有脑海中激烈的情感通过图画表达于纸上。这些看似无生命的画面,是他们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精神形象,包含着对世界的思考、生命的好奇、未来的期盼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修改图画其实正是修改人格[1]

2 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现状

2.1教育理念僵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儿童思维开拓,普遍有压抑个性的成分所在,这和老师所受的教育有关;一般而言,老师自身被压抑,他就会压抑自己的学生,这是一种很难改变的恶性循环。这也就直接导致,目前我国的教育大环境下,很多人都能认识到教育体制的落后与僵化,但是做反思的人很少;提问题的人很多,但是真正着手解决的人却很少。

2.2教学模式落后

创造力是儿童的天性,是人类与生俱来拥有的思维能力。在当前的儿童美术课堂中,老师在教学时对学生的要求过分统一,比如对于太阳和星星等绘画方式都是固定的,要求儿童在作画时,星星必须按照五个角来;太阳必须是红颜色的。这对于儿童个性的压抑十分残忍。另外在教学模式上,几乎统一都是临摹,导致课堂太单一,而且临摹的物体主要来自于教材课本,缺少与生活的结合。在临摹完成后,老师的评价标准只是停留在像与不像的层面。还有更严重的一点,就是各种包含功利性质的儿童美术大赛,不但对儿童的美术学习没有帮助,而且对他们人格的发展有极其恶劣的影响。

2.3认知偏差

另外,在当前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孩子全面发展的意义,但是家长所认识的全面发展流于表面,曲解了全面的意义。美术不应该只是一个追求技法的学问,而是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极高的审美价值,这种审美价值,首先通过对色彩的选用上,对需要作画的颜料精挑细选,然后由作画延伸到人生,从美术的思考延伸到对人性的思考,这才是美术的含义,这才是美术能够帮助孩子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目前的大环境下,从家长到学校,对于儿童美术教育的认识远远不够[2]

3儿童美术教育对培养成长优势

3.1丰富儿童想象能力

儿童想象力的提升对他们未来发展具有很大帮助,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会更善于发散思考,打破线性思维模式的限制。比如,在课堂上准备好纸和笔,老师不设定范围和要求,让儿童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随意画出自己想画的作品,一定要强调清楚,不受任何限制。等作画完成后,老师要教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面对全班同学讲解他所画的内容以及他所要表达的东西。也许儿童的表达能力不足,所以老师就要专心认真倾听他们所描述的内容,然后予以正确的指导和指引,并加以肯定和鼓励。这种教学方法就可以很有效地拓宽儿童的想象力,并且可以极为有效的培养出儿童在公众场合的应答能力。在这个案例中,不设范围让儿童进行作画,其实不单纯是出于绘画的目的,对他们想象力的提升尤为关键。

3.2培养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让儿童能够亲身体会各种绘画材料的属性以及特点,通过入门的图形临摹,产生原始的图像,在此图像上引发儿童的兴趣与思考,然后培养出他们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例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准备一些常见的生活用具,可以是刀叉,杯子,水果等。在绘画之前,先向儿童提问这些常见的物品的用途和特征,然后把物品相对应的分发下去,让儿童参考实物作画,希望他们对这些物品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官体验通过画画表达出来。作画完毕后,老师统一收集画作,作品按照所画实物为基础,对应分组;分组后的同类型画作与实物对比,如将实物杯子放置于讲桌,儿童参照杯子所画的作品贴在黑板,让全体儿童从中找差异。这样的课堂一定充满趣味,并且让学生参照实物作画,在很大程度上能培养他们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活动,产生对美术学习浓厚的兴趣。

4 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的策略和建议

4.1改变教学思维

兒童都有着独立的思维方式,并不能认为他们年纪小就一口断定他们没有思想,恰恰人类这个物种,往往是越长大越没有思想,这是大多数人的生长轨迹,除了个别努力的人在一生中不断探索创新,大多数人只能接受自己平庸且格式化的现实,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要强行禁锢儿童的思想。成年人不会禁锢成年人的思想,这是因为大家都没有思想;而禁锢儿童思想是因为儿童有思想。老师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在这一点上,老师必须时刻反省自己,在教学思维中,要努力尝试改进,帮助儿童拓展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3]

4.2将美术与生活相结合

对于美术教育而言,如果停留在绘画的阶段,只能让儿童学会更多技巧,但是对他们人格发展帮助很小,为了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就必须将美术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例如,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一次性塑料袋,老师可以利用塑料袋,让儿童完成作画,题材需要老师选择关于环保类型,通过在垃圾袋上作画,首先可以让儿童认识到,绘画不仅仅可以在纸上完成,这对他们的思维开拓来说很有建设性;其次可以让儿童初步了解环保的意义,认识到一次性塑料袋的危害性,在生活中应尽量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频率,可以较多使用纸袋、布袋等环保材质的袋子,这种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益于他们全面发展。

4.3结合传统文化

在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起到促使他们全面发展的作用,先由绘画技法到美学思考,有美学思考再到文化内涵的理解,循序渐进。在儿童美术教育也可以适当地引入传统文化作为教学题材,在学习美术的同时,让儿童完成对文化的传承。例如临近春节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剪纸活动;元宵节时做灯笼。对于儿童完成的作品,可以悬挂在教室,让他们对自己的创意充满成就感,在理解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结语:综上所述,儿童美术教育对学生未来成长有着巨大帮助,对他们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儿童自身特点,引导他们思维,最终培养他们创新意识。通过美术学习,不断提升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还有利于培养他们健全良好的人格,为今后的发展开辟出一条有利道路。

参考文献:

[1]关云.试析儿童美术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01):108-112.

作者:林云梅

儿童人格培养美术教育论文 篇3:

学前美术教学中的创意与人格塑造

摘 要:对学龄前0~6岁的幼儿进行美术教育,是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在学前教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在学前儿童进行语言、数字等思维的训练和学习过程中,绘画也是学前儿童表达思想感受的第二语言。由于这段时期是儿童智力成长的快速时期,对学前儿童进行引导和启迪,是引发其艺术天分萌芽的重要方法,因而要对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进行创意性的引导,并对学前儿童的人格因素进行塑造和树立,这需要教师加以高度关注并进行实验性的改革。

关键词:学前美术教学;创意;人格

学前教育中的美术教育是学前儿童用以表达其内心的振动、丰富的想象的第二语言方式,在学前儿童用语言无法准确表达的时候,绘画则给学前儿童提供了想象的翅膀与拓展的空间,他们可以通过绘画形式淋漓尽致地发挥、酣畅淋漓地舒展。在学前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世界里,其艺术天赋和潜力在绘画中得以延续和闪耀。而学前美术教学担负着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重任,如何让学前儿童认知美术,如何让学前儿童的艺术潜能得以发挥,如何催生出学前儿童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品性,这是学前美术教学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认知性概念

对于0~6岁的学前儿童,由于它是一个时间性概念,因而要体现出幼儿期行为主体的美术行为特征和绘画艺术作品特征,它与其他成人美术有极大的区别,它的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都是幼儿,是基于年龄特点之上的美术教育认知概念。其次,学前美术教育作为学前儿童的第二语言,具有表达其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和情感理解的功能,在学前儿童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进行内心感触的表达之时,绘画美术就成为学前儿童发自内心的知觉性行为,通

过对现实自然中的物体、图像和声音等符号的逐渐感知,学前儿童一般喜爱熟悉而欢快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并且带有色彩鲜明、

对比突出的美术作品。

二、学前美术教学的启蒙反思与优化创意

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美术教学带有启蒙的性质,在把握儿童心理及美术特点的前提下,要对其教育进行反思,加强对学前儿童的绘画心理认识,进行优化创意下的学前美术教育

活动。

1.增强学前儿童的绘画心理认知

美术教学者在掌握学前儿童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才能进行适宜性的辅导。在学前儿童缺乏社会经验和思维的拓展之时,要观察和发掘学前儿童的“涂鸦之笔”,在其手、眼、脑的配合不够默契的思维上,要指导学前儿童正确地在绘画中展现自我,在尊重幼儿手部肌肉、骨骼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其特点,进行欣赏性的美术教育。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要选择形式层面、幼儿易接受和欣赏的作品,如《红、黄、蓝构图》《忧愁的国王》《人投鸟一石子》等,这些抽象风格的绘画作品易于勾起幼儿的直觉,唤醒其对话本能。对于年龄稍大些的幼儿,可以将其对生活的理解迁移到写实绘画作品上来,如:徐悲鸿的马、陈之佛的花、齐白石的虾等,这些都是幼儿喜爱的艺术作品,可以引导幼儿进入更丰富的感情

世界。

2.以童心回归的理念引导个性差异化的幼儿绘画创意

在人类0~6岁的个体发展时期内,每一个幼儿都有其内心的情感世界和对自然特殊的认知,美术教学者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以回归童心的理念进行尝试性的引导,要渗透不同童心的表达方式,而不要刻意求造型或技巧,要引导幼儿培养个性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等,进行赏识性的美术教育,要理解不同幼儿、不同风格的幼儿作品,而不是简单地用“像”与“不像”作为评价其作品的标准。

3.塑造学前儿童的人格与素养

早期的人格培养对于个体的知识构架具有非凡的意义,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深远,而早期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在培养幼儿艺术审美情趣的同时也对其人格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从幼儿的左右脑开发的双重角度入手,注重对幼儿右脑的开发和引导,训练幼儿对特定事物的外形、结构、布局和颜色、质感等进行认知和抽象思维。同时,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通过对幼儿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如对周围事物的好奇触摸、对周围事物的形象记忆、对简单线条的奇异想象等,指导幼儿勇于实践,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并加以鼓励,有效促进幼儿全面人格的发展和智力的形成。

总而言之,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在使幼儿掌握基本认知的同时,也使幼儿在绘画艺术中寻找到了自信。由于其在早期启蒙阶段即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和影响,因而有助于幼儿形成个性化的、独特的感知与情绪,并且通过美术教育活动,从培养学前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力的角度出发,引导幼儿进行必要的美术绘画和手工制作等,并初步培养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早期的艺术素养,促成其健全的人格品性。

参考文献:

宗宏岗.“创造性思维”在学前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6).

?誗编辑 赵飞飞

作者:林俐池

上一篇:会计系统信息含量因素论文下一篇:财务管理本科案例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