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论文

2022-04-17

[摘要]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发展主线,探讨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情况,可提升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水平。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外文化交流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 篇1:

基于超星学习通的“中外文化交流史”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应用

摘    要: 应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混合式教学能有效改变传统课堂单调枯燥的弊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激发他们的学习探研兴趣。混合式教学不仅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还改变了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 学习通    中外文化交流史    混合式教学

“中外文化交流史”主要研究中国与异域的文化交流历史,课程时空宏大,包含学科较广,既涉及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训诂学、文化地理学等领域,又牵涉艺术、科技等知识,它对学生前期知识储备要求较高。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庞杂,课时少(每周通常不会超过2课时),教师对所教内容难以深入展开;有些知识点过于抽象,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导致他们对课程兴趣不浓厚,课堂不免出现枯燥乏味的现象。

利用超星学习通开展混合式教学有望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一条新路径。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上采用线上教学与线下面对面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说在具体教学中不再单纯依靠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模式,而是按一定比例结合其他教学(如在线教学、田野调查、虚拟仿真实验、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和学习理念。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的特点就在于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1-6)。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化等新科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受到国家重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战略,教育信息化正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全面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将是当今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2]。充分利用在线教育信息平台如超星学习通(其他平台还有像中国大学MOOC、雨课堂等)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今后将逐步取代单一的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成为教学新常态。

笔者在“中外文化交流史”教学中应用超星学习通对传统课堂进行了教学改革。通过课前在线预习、课中线上线下教学与交流、课后线上学情统计与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充分运用混合式教学,不仅消除了此课程以往课堂教学相对沉闷、难以和学生开展交流互动的弊病,而且使学生从浅层学习进入深层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中外文化交流相关课题的研究。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师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向激发学生兴趣、对有关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层面转变,让学生解决问题、完成知识整合与创新的学习任务。

一、课前: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混合式教学,除了准备传统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外,在线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也至关重要。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基础内容和拓展内容。基础内容注重的是基础知识,拓展内容主要是为学生巩固和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而设计的拓展资源、综合性应用问题和项目式学习研究等,是根据学生潜在发展水平的预知结果而事先设计的相关问题及由此生发开去的探讨话题和研究议题,旨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线上学习资源和移动学习环境进行资源查阅和学习交流,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教学资源形式多样,包括课堂教学视频、微課视频、课堂小测验、课堂讨论题、学习任务单、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片/纪录片等。

超星学习通平台自带复旦大学姚大力《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教学视频课件,其他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上有北京语言大学钱婉约《中外文化交流史》微课视频和清华大学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史》完整课堂教学视频可作参考。除了这些名家教授的教学视频外,教师最好事先自录微课视频。微课一般不超过20分钟,主要讲解1个至2个知识点。微课虽时间短,但导入、讲解、总结等教学环节缺一不可,教师语言要简练,PPT制作要精美。此外,央视拍制的纪录片如《从西方到东方》《国宝档案》《中国考古探秘》《永远的丝路》《新丝绸之路》《敦煌》《海上丝绸之路》及历史人物专题片《玄奘之路》《岩中花树》《张骞通西域》《1405郑和下西洋》等有些内容跟中外文化交流密切相关,可作为教学资源的重要补充。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选取剪辑部分视频通过学习通平台提前一至两周发布给学生,要求他们课前在线学习。为了防止个别学生敷衍了事,在线视频学习设置防拖曳及快速播放,在视频中插入几个与视频内容有关的简单问题,能有效避免学生课前学习的蒙混过关或投机取巧。事实上央视专题片画面优美,内容通俗易懂,非常吸引学生;微课视频时值不长,教学深入浅出,这些视频学生通过手机上的学习通APP利用碎片化时间观看,总体花时并不会太多。视频观看只是学习基础知识,重要的是教师针对视频内容进行由此及彼的知识拓展。比如在《张骞通西域》及《永远的丝路》等专题片的基础上,教师再录制微视频讲解丝绸之路的起因与形成,之后留下两个问题让学生查资料讨论:1.西汉初期为什么要和亲?和亲在中外文化交流上起到了什么作用?2.中原王朝丝绸输出的目的是什么?它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这种拓展性问题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及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除纪录片和课件等视频教学资料外,为方便学生查阅文字资料,利用超星学习通拥有的强大电子书资源优势,根据教学进程不定期地推荐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如方豪《中西交通史》、吴芳思《丝绸之路2000年》、梁二平《海上丝绸之路2000年》、芮传明《丝路古史散论》等学术著作及期刊文章,以此扩大学生的阅读层面。由于给学生布置了思考题和针对性的阅读书单,学生的阅读目的性明确,就会有动力“啃完”这些书籍,不知不觉养成阅读习惯,扩大知识面,积累学科知识,形成探究能力。

另外,为了了解自学情况抽测阅读成果还要准备好习题库。每个教学单元制作每几个小测验,小测验题量不宜过多,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在每次课堂教学之前通过学习通APP在课堂上花3分钟—5分钟时间进行快速在线检测,通过学生的答题结果教师第一时间就能知晓学生自学进度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做出调整。

二、课中:传统课堂教学与翻转课堂的结合

混合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为了便于学生在学习中抓住主线,加强研究性学习,不仅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而且要改革教学内容,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目前“中外(西)文化交流史”教材,虽然体例不一,但大多采用两种模式,一是编年史体例,像王小甫《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史》、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另一种按照中国与不同国家的交流情况来编排,如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马树德《中外文化交流史》等,两种体系各有利弊。为了推动学生的专题研究及小组PBL项目式学习,综合两种教材的优点,我们重新设计教学单元,把整个内容分成六大模块,即“史前时代到先秦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宗教的交流传播”“中外艺术交流”“中外科技交流”。通过以专题为主线的教学讲解,教学目的更明确,研究方向更加清晰。

与专题教学同步进行的是教师引导下的项目式学习。比如在宗教的中外文化交流专题模块中,对印度佛教的中国化转变这一问题,分小组研究佛教进入中国后的建筑的本土化、佛像外形的中原化、观音菩萨的女性化、佛窟造型的庭院化、佛教思想的儒道化等议题,每组分3人—5人,既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又增强了小组的协作能力。每个小组交一份研究报告,最后以书面研究成果的形式在课堂上汇报分享。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不再完全遵循传统课堂教学的套路,采用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授课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抛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增加教学信息量。对已经在课前布置了预习模块,则在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通进行在线小测验,如果测验成绩较为理想,课堂教学就减少基础知识的讲解,注重知识拓展及由当前知识点延伸的其他知识的介绍,补充教材上未曾提及的教学内容。比如在介绍先秦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时,通过《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古文献中“昆仑”的记载,引申出对古代“昆仑”地望的研讨。向学生简单介绍何新《诸神的起源》中提出的古代“昆仑”就是现在“泰山”的观点及刘宗迪发表于《民俗研究》2019年第4期的《昆仑何在——〈山海经〉昆仑地理考》一文内容,把学术研究成果与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对此问题进行探究。在讲解丝绸之路上的粟特商人时,着重介绍丝路风光、粟特文明及目前发掘的虞弘墓和中亚片治肯特的考古成果,把考古、商旅、艺术研究相结合。这种设计教学内容避免了教学上纯理论性知识的讲述,能吸引学生注意。

在学习通上已完成在线自学、检测的前提下,带领学生进入在线虚拟仿真实验室,参观丝绸之路沿线文物,了解中外文化交流史实。如今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各高校正方兴未艾,我们目前已搭建汉唐丝绸之路中外艺术交流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在虚仿实验室中学生足不出户在线参观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的镇墓兽、宁夏固原李贤夫妇墓出土的鎏金银壶、陕西西安出土的摩羯纹金长杯、三彩骆驼载乐俑等。虚仿实验室让学生近距离、三维全真观看文物,加深了对中外艺术交流的感性认知,解决了以往课堂教学文物介绍时只有图片缺少实物、流于空洞的痛点,而且寓教于乐,弥补了以往传统课堂只重理论、缺少实证的不足。

即使采用传统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不时通过学习通APP发布讨论题,让学生在线回答,加强师生互动。讨论题一般带有争议性,引导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如关于匈奴人的人种问题、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佛教通过海上丝路还是陆上丝路传入中国等,以此激发学生思维,营造生生之间学术争鸣的氛围。在教学内容上既立足教材,又紧跟社会话题,联系现实关注社会。比如在讲到蒙元时期的陆上丝绸之路时,介绍十四世纪欧洲暴发的黑死病,引入威廉·麦克尼尔《瘟疫与人》的观点,分析当下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学生课后讨论疫情对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带来的影响。这种联系现实学习历史文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有直观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家国情怀元素,做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润物细无声。比如在讲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瑞典探险家贝格曼发现新疆小河墓地时,从觊觎我国大好领土的俄国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到新疆绘制军事地图的源头说起,引出一撮西方探险家:斯文·赫定、斯坦因、伯希和、奥登保等文物盗掠者,批评他们对我国文物造成的极大破坏和损失。通过简单述说我国近代的屈辱历史之教学,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介绍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时,联系当下的“一带一路”倡议,讲解“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已取得的成就与意义,让学生关切社会热点,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同呼吸共患难。在讲到中日、中韩交流时,从近期网上热议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道不远人,人无异国”诗句切入,讲解东亚的汉字文化圈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同时通过中国与西方在应對疫情上的不同表现,分析中国儒家文化特色,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学科教学与课堂思政的融合使教学变得更有意义。

三、课后:学情统计与教学评价

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单一由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更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考核过程,必须改变以前的一次性终结性评价方式,把它改为过程性评价。因此,期末成绩的评定应考虑线上与线下各个环节,制定合理详细的评价标准。评分标准通过学习通平台在学期初告知学生,让学生根据评价标准有准备地开启学习之旅。在具体的评价标准中降低期末考试的比重,加强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权重,如在学习通观看视频时间、课堂参与度、作业成绩、课堂小测验、实验成绩、项目式学习的成果与展示、在线讨论活跃度等都是评定成绩的依据。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项目式学习的成果和课堂展示、汇报的分数评定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组成。由于学生参与打分,学生完成作业的认真度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在作业成果汇报展示中非常投入。

学习通平台详细记录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活动环节,通过学习通生成的统计数据,教师能一目了然地查看学生每一步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像课堂报告记录了学生每次小测验和回答问题的分数,学情统计记录了学生观看视频的次数和时间等。统计数据有利于教师发现个别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他发出提醒。同时有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的漏洞,查找教学不足而不断弥补。

我们在2016级、2017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中实施了两轮混合式教学实践,期末在学习通上进行了在线问卷调查。从学生调查结果看,93%以上的学生对教学结果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此外选择喜欢或非常喜欢混合式教学的比例在95%以上。对混合式教学是否有助于提高个人自学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回答,85%以上的同学选择有帮助。调查数据说明应用超星学习通的混合式教学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调查中有个别同学对在线小测验提出建议,认为应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检测。此外,他们希望学习通上的小测验在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最好能有倒计时提醒,选择题答案在测验后能显示在学生端,有助于期末复习。对学生反映的情况我们已反馈给平台,希望它能做技术优化。

通过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表明,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高校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提高,课堂互动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及课后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同时,学生线下自学能力及问题意识都有所增强,上课注意力更集中,学习有效性、目的性、探研性明显增强。总之,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认可度较高,能力及成绩有所提高,而且随着混合式教学的推进,学生的适应性将不断增强[3]。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应主动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实现“以教师为主导的单项式传授”向“交互式、主动式、探究性”的教学方向转变,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ed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6-06-07)[2016-06-22]. http: //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 269367.html.

[3]于洪涛.高等学校混合式教学改革效果评价案例研究: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129-133.

基金项目:浙江外国语学院(2018—2020)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编号:080500142018),浙江省“十三五”高校虚拟仿真实验室项目。

作者:齐钢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 篇2: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摘要]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发展主线,探讨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情况,可提升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水平。

[关键词]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从宋元时期开始,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泉州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担任了重要角色。一方面,以中国瓷器、丝绸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播四海;另一方面,以宗教为代表的精神文化,也在此慢慢发展起来。由此可见,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是那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基础

(一)泉州奠定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物质基础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以经济交往为依托的社会历史活动。宋元时期,作为海上重要城市,泉州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与泉州的经济社会繁荣是分不开的。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交往情况看,中国生产的产品销往海外,海外的产品也进入中国,而从事商贸的主体是以中国生产的产品为主,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海上丝绸之路的产品主要是丝织品、茶叶、瓷器,其中瓷器处于重要位置。瓷器的供货主要是依靠泉州来完成的,如泉州的“德化陶瓷”。最近几年考古发现在泉州有宋代古窑22处,都出土了精美的瓷器。也就是说,泉州充足的货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外文化的互动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文化发展及自由的社会环境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

中外文化的自由交流氛围和开放的国际贸易社会环境,也为中外文化互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不管是在物质文化方面还是在精神文化方面都有长期的发展,这为对外文化传播提供了保障。二是当时资本主义制度还没有最终建立,中世纪一些封建国家发展稳健,封建文化也达到了相对成熟的历史阶段,宗教文化的发展尤为迅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世界三大主要宗教开始形成,逐渐渗透到世界各国,这对社会风俗、思想理念以及政治生活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二,“政教合一”国家的出现和教会统治的高潮,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就是说,世界上主要封建国家文化的形成、发展与完善,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前提条件。三是封建时期生产力水平发展相对滞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虽然日益频繁,但是并没有建立明确的国际关系概念,也没有真正建立约束机制和强化管理制度,各个国家在物质得到满足以后,就能实现自由交往。这为海上丝绸之路能实现经贸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和平的社会环境。

二、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的互动交流

(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经济活动的文化属性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文化属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与资本主义商贸活动有着本质区别。资本主义的商贸活动,是将赢利作为唯一目的,采用商品倾销的模式,这实际上体现出其掠夺的本质;海上丝绸之路开展的商贸互动,采用自由、平等、尊重的原则,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是在封建经济基础上的一种补充性质的商贸活动。二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在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中国是主导方,商贸活动主要是瓷器、丝绸与茶叶,海外输入的产品是其辅助。这充分说明了当时中国封建王朝的兴盛,其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和平性质也非常明显,奉行儒家仁、义、礼、让精神的商贸活动,是以商贸为物质载体的文化形态,是地地道道的文化交流活动。

(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与海外文化的对内传播

其一,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倾向,从内容方面来说,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其载体本身决定的。载体本身不仅是商品,而且也是文化。作为商品来讲,能赢利,是商品的有效载体;但是作为文化传播来讲,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商贸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文化方面的特点,重点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情况。这一文化特点可以表述为有形的物质文化,是以瓷器、丝绸为代表的高技术实体文化,是集实用型与欣赏型为一体的物质形态的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对外输出的物质文化倾向较为广泛,除了上面谈到的主要代表以外,还包含生活日用品(如漆器)、金属制品(如金银器)、文化艺术品(如笔墨纸砚),这些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进行对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除了物质文化之外,还包含其他形式的内容,比如宗教文化、语言文化。但是这些内容并没有形成主要倾向,这些文化形式都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外,并没有对其他国家或者民族产生较大影响,主要在华侨聚集地区传播。再如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的传播也十分有限,道教虽然在少数几个国家得到了传播,比如韩国,但是也没有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其二,海外文化的对内传播。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播中,中国是主动方,从交往的经济本质来看,中国必须有强劲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而文化方面的实力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但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被动方在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是否具备文化实力或者经济实力,就显得比较重要。所以,从主观方面来说,海外从事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国家在进行交往的过程中,虽然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重点是经济交往,但是却呈现出了文化交流为主的形式。从海上丝绸之路交往的实际情况来看,海外文化在我国传播的价值比经济交往产生的价值要多。这是因为进行海外文化交往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交往还没有出现,整体经济实力与中国相比还比较低,也不能像中国那样有许多产品可以进行交流。不管是宝石,还是香料,海外文化都没有实力和中国生产的陶瓷制品、丝绸品等相抗衡。但是,海外国家的文化却非常地丰富与成熟,特别是宗教文化,比我国要发达。世界上的主要宗教都来自南亚与西亚,这些国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往国家。所以,海外国家虽然在进行经济交往的过程中并不占据优势,但是在文化交流方面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宗教文化尤其是三大宗教在精神形态上表现出软文化,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体现了异域文化的传播方向。

三、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的长远影响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将大量的经典手工业产品输出到海外,使海外贵族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但是从社会意义背景层面来看,中国输出的产品不管是在文化形态,还是在经济形态上,在满足了当地贵族的需要后,并没有动摇社会存在的重要基础,也很难影响到历史的进程。从物质形态方面来看,没有精神文化与政治因素,只是一些单纯的艺术品或者是生活用品,缺少产生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另外,虽然具有物质形态,但是不存在蕴含社会变革的内部驱动力,无法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发展。再次,通过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输出的产品,包含文化的输出,都以儒家精神为载体,也没有出现侵略性或者挑战性的趋势。特别是在海上丝绸之路产品输出的过程中,华侨对当地的社会建设以及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建设性作用。但是这只是一些静态的历史文化产品,并没有扮演历史变革者的角色。由此可以看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文化传播产生的影响是浅层次的,主要是集中在艺术领域与生活范畴,不能在整个社会产生长期影响,也很难改变人们的思想理念,难以推动科技进步。

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海外文化传入我国,虽然未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深远影响,但是以宗教文化为导向的精神文化对人们的思想理念、社会结构、生活习惯等却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尤其是世界宗教文化的传入使人们的信仰空间进一步扩大。但是,这一现象并没有影响到社会大局,因为自由信仰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二是促进了人们包容品格的形成。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对外来性的物质文化,特别是珍贵物质的传入,都有很大的热情。但是对精神文化的传入,就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抵触,有些甚至会出现矛盾冲突。这一情况并没有在泉州出现,而是在泉州自由发展,相互吸收、融合与渗透,形成和睦繁荣的景象。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互动,为泉州包容品格的形成提供了和谐的历史环境。

综上所述,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其经济发展奠定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发展及自由的社会环境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活动具有文化属性,中国对外输出的主要是物质文化产品,而国外对中国产生重要影响的则是以宗教为代表的精神文化产品。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玉霞,高芬.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交流[J].兰台世界,2011,(5).

[2]张一平.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对南海区域的影响[J].新东方,2010,(3).

[3]陆芸.海上丝绸之路在宗教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4]陆芸.海上丝绸之路与宗教文化的交流[J].中国宗教,2007,(10).

作者:吴培植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 篇3:

“汉学家与中外文化交流”座谈会代表座谈在京举行

2013年12月3-4日,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承办,中国国家博物馆协办的“汉学家与中外文化交流”座谈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与来华参加“汉学家与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的各国汉学家座谈。座谈会上,与会的中外学者围绕“文化交流:碰撞与交融,共性与差异”、“中国当代作品译介”、“世界文学中的中国文学:现状与发展”等3个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上一篇:习性文化理论论文下一篇:产品广告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