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史课件

2022-09-15

第一篇:中外文化交流史课件

中外文化交流

NANCHANG UNIVERSITY

《中外文化交流专题》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人文学院研究生用)

业:

汉语国际教育

级: 2013级

学 号: 415017213141 学生姓名: 赵阿娟

2013年12月

析网络流行语“躺着也中枪”

摘 要

网络流行语“躺着也中枪”出自周星驰电影《逃学威龙》中的一句台词,之后这一说法经网络和媒体的竞相使用而更加流行。本文从“躺着也中枪”的来源、发展和语用这三个方面对这一网络流行语进行了分析。至于这一流行语能否继续流行下去,这还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

关键词:躺着也中枪;来源;语用

引言

21世纪是一个网络的时代,随着网络的发展,中国的网民也与日俱增。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与2013年年初发布了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称,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已经达到5.64亿,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长达20.5小时。了解了这一数字,我们就不难得出,网络流行语在我们生活中越发显得重要了。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致2010届毕业生的演讲中,以短短的两千多字把学生在校四年来发生的国内大事、校园大事与当年的网络流行语结合起来,给大家做了十分精彩的毕业致辞。“打酱油”、“蜗居”、“被就业”、“俯卧撑”、“喝开水”、“选修课王子”、“校歌男”等一系列词语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网络词语的流行,有的人认为这完全毁坏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甚至有损中国人的形象。但又有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流行词语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也给平时的交际交流带来乐趣。

主流语文期刊《咬文嚼字》在基于词语的流行度和语言本体方面的考虑后公布了2012“十大流行语”:

1、正能量

2、元芳,你怎么看?

3、舌尖上

4、躺着也中枪

5、高富帅

6、中国式、

7、压力山大

8、赞

9、最美

10、接地气

11、中国梦

12、x+style

13、你幸福吗?

14、绳命是入刺的井彩

15、hold住。“躺着也中枪”排名第五,这充分说明了该用语已经在社会上广泛使用。

一、来源

“躺着也中枪”这一流行语于2012年在网上流传开来,但关于它的出处,很多人都有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说法是,源于周星驰的电影《逃学威龙》中的台词。这种说法的认可

度最高,有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最可靠的出处。《逃学威龙》中当时双方在激烈的打斗,其中有一人装死,然后一个小兵中招,手不小心一歪向地上发了一枪,这一枪正中装死的那个人,于是他就说了句:“我靠!躺着都中枪!”

第二种说法是,它是出自于刘恺威主演的电视剧《千山暮雪》。这一说法虽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但也可以算是“躺着也中枪”的出处之一了。据《千山暮雪》的编剧郭宝贤说,这句台词是抄袭而来的。他说,早在2010年,“躺着也中枪”就在台湾的PTT流行语中排名第一。由此得知,“躺着也中枪”可能源自于台湾用语。

第三种说法是,它是源自以网游为故事背景的《啦啦啦德玛西亚》。这是根据英雄对战网游《英雄联盟》为背景的,在第一季中,德玛西亚三人组的德邦总管赵信和德玛西亚皇子嘉文四世与皮城女警凯瑟琳三人对上卡特琳娜、凯南和斯巴达的队伍。战斗的最后,只剩下凯瑟琳和卡特琳娜,卡特琳娜把凯瑟琳的最后一个夹子踢到赵信手上,赵信弹到空中,拦下凯瑟琳的子弹,卡特琳娜顺势收掉凯瑟琳,取得胜利。赵信在中枪后喊了一句:“躺着也要中枪啊!”

第四种说法是,源于周星驰的另一部电影《回魂夜》。这部电影是周星驰和莫文蔚主演的,具体剧情是,甲乙二人在打斗,丙是局外人,但丙是躺在甲旁边的,甲失手打中了无辜的丙。由这一幕得出“躺着也中枪”的说法。

最后一种说法是,出于周星驰的《国产凌凌漆》。这是一部警匪片,在第53分钟的时候出现了“躺着也中枪”的情节,一个穿着防弹衣的人被打中胸部,由于受到冲击而倒下,在他倒下去之后,不幸又中了一枪。

前三种说法都是有确切的台词,而后两种说法都是只出现了“躺着也中枪”的剧情。不过关于出处我们现在没有有力的证据,况且这四种说法都各有其根据,而且这几种说法的时间先后也都很难去查证,因此现在我们只好得出这很多种出处的结论。但终归一点,“躺着也中枪”的出处与影视节目有关。

二、发展过程及语义

由前面所提到的出处我们不难看出,“躺着也中枪”表面意义是说,躺着够低了吧,居然还能被子弹打中,这表达了当事人一种无可奈何的自嘲心情,也可以理解为伤及无辜。之外还可以理解为第三者已经刻意低调不想让自己成为别人的话题,但还是被说闲话了,即无缘无故受到牵连。随着“躺着也中枪”的流行

度和使用度越来越高,它的形式随之变化,从刚开始的“躺着也中枪”五个字到“躺着中枪”四个字再到“躺枪”两个字,之后又衍生出“躺中”、“中枪”、“中箭”等形式。

(1)原本一条感慨“韩寒有无代笔”的微博,结果矛头却直指海岩。有网友感叹,海岩是躺着也中枪。(《北京晨报》2012-01-27)

(2)媒体又爆问题果冻“喜之郎”躺着中枪(中国时刻网2012-06-01) 第一个例子中本来事件双方是韩寒和发此条微博的人,海岩是第三者。原本感慨韩寒有无代笔,却话题忽而转到海岩的身上,这是与海岩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情,最后无辜受到牵连。第二个例子中也是如此,“喜之郎”是无辜的,也就是“躺着也中枪”了。

(3)说起来北大和清华也是挺委屈的,经常莫名其妙地躺着中枪。21名状元读港大,有人又把枪口指向了北大、清华。似乎只要有一丝迹象隐喻北大、清华的失落,都能激起若干兴奋。(《广州日报》2012-07-09)

(4)美玉米或大幅减产,汽油供应“躺着中枪”(搜狐2012-09-27) 第

三、四个例子中,都是出现了“躺着中枪”的新说法,这实际上是为了追求表达上的简练,这同时也符合汉语灵活简洁实用的原则。不过这两种用法虽可以互换,但还是有区别的。“躺着中枪”比“躺着也中枪”少了一个“也”字,这能够看出来前者主观情感的表达程度较之后者要轻。也就是说,“躺着也中枪”比“躺着中枪”更显得无辜。

(5)网曝北京S教授骚扰女下属,北大教授无辜“躺枪”(《新快报》2012-07-10)

(6)躺枪啊,躺枪(《武汉晚报》2012-11-24)

(7)白岩松澄清网络假语录:行走坐卧都中枪(光明网2013-01-10) 例(5)、(6)中出现的“躺枪”是“躺着也中枪”和“躺着中枪”的缩略语,指本无联系的双方发生关联。例(5)中原本是S教授的事情却不知为何牵扯到北大教授,还真的是无故“躺枪”。例(6)是一个在造型上很是夸张的越南青春偶像组合,被网友称为“洗剪吹”三人组,之后网友们便在中国歌手中选出了“洗剪吹染”四大天王:罗志祥、张杰、魏晨、武艺。这四位歌手无疑也是“躺枪”了。随着这一流行语的传播,它的形式也开始有了各种变化:“躺中”、“中枪”、 “中箭”等。例(7)中的“中枪”更是体现了白岩松针对网络假语录的无奈与无辜。

三、语用

(一)用于戏谑的调侃和反调侃

例(1)中,原本是有关韩寒有无代笔的微博,矛头最后却转向了海岩。这件事情发生后,网友们便以此进行调侃,说海岩“躺着也中枪”。例(3)、(5)、(6)也都是这种用法,大多数都是网友在面对着发生的某件事情时,用于戏谑之称的说一句,或者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用一些流行元素。还有最近的关于汪峰上不了头条的消息一出,网友又纷纷戏谑汪峰“躺着也中枪”。

反调侃主要是指当事人甲在讲关于乙的某件事情时,本来与事件无关的丙也被无意的“吐槽”了,丙为了对这件事做出回应来表明自己的无辜,并且来加以反驳一些观点,这时丙就会用“躺着也中枪”的说法。

(二)因受到牵连而想要澄清和表达宣泄之情

当发生一件事情时,当事人是甲,但乙是与事情完全无关的社会上的大人物,乙被牵扯进来,进而导致他的名誉声望有所影响。乙很无奈、无辜和受伤,这时他会用“躺着也中枪”来表达此时的感情。例(2)中“喜之郎”就是这样,媒体查出了问题果冻,但“喜之郎”并没有问题,却因此受到影响,对此,也只有说句“躺着也中枪”。白岩松的例子也是如此,白岩松对于网络上出现的关于自己的假语录,很是愤慨,只有这句“躺着也中枪”才能表达出他的宣泄之情了。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流行语也越来越受大家欢迎,虽然对此仍有不同的观点,但社会前进的脚步是不会因此而停止的,所以在2012年主流语文期刊《咬文嚼字》评出了十大网络流行语,这十大网络流行语都是网民在上网时最经常使用的语言。其中流行语“躺着也中枪”的起源不管是《逃学威龙》还是《千山暮雪》亦或者是《啦啦啦德玛西亚》和《回魂夜》,它是在不断发展着淡的,从“躺

着也中枪”到“躺着中枪”,再到“躺枪”、“中枪”、“中箭”等。除了形式的发展,它的语义也有所扩大,不仅是戏谑调侃之意,还有因受到无辜的牵连而感到无奈,想要澄清并且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这种深层的含义。这些语义及用法都是在“躺着也中枪”这一网络流行语刚开始出现时所不具有的。至于这一流行语能否继续流行下去,只有等待时间的检验。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魏小清,熊智煌.网络流行语“躺着也中枪”的语用研究[J].语言本体研究,2013. [5]马霖霖.“网络热词”,元芳你怎么看?[J].Hotsport,2013. [6]张晶.解析2012年十大流行语的语言创新与演变[J].业务研究,2012. [7]刑福义.现代汉语语法知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

第二篇:中外文化交流史之课程感想

自从选了这一门课之后,诸多的感触与思绪紧紧地缭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忘怀。

首先,能跟着蓝老师您一起学习中外文化交流史这一门与我们专业知识紧密相连的学科不仅是我的幸运,也是我的幸福。幽默的教学方式、标准的言语讲学、精美的课件制作、积极的课堂互动、规范的板书设计……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极大地调动了我的学习热情,无形之中也都推动着我去努力、去学习、去奋斗;其次,在老师的积极教学与耐心指导下,我对中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在课程学习当中,我不仅深刻地明白了:文化间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而且还进一步地认识到了文化交流也会带来的积极的与消极的社会影响。中日、中朝、中印、中西文化交流次数的频繁与交流领域的广泛,在前期极大地促进了各国间社会文化的进步与祖国命运的发展,但是到了后期,同样的也因为交流的深入和广泛也给各国带来了不少的文化冲击与战火喧嚣……。从这些如此真实的史实中,我清楚地明白了: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两面性,是积极与消极相伴的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最后,在课外交流活动课中,我学会了团结与协作,理论联系实际等等。随着活动课的开展,我们小组成员积极备战。不管是前期的组织筹划、还是中期的节目训练、又或是后期的登台表演,我们都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交流的魅力与亲身实践的快乐。交流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互动的一个简单平台,它还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展现民族本土文化、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推动民族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通过文化交流的继续深入与持续发展,我有理由相信: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将会日益兴盛、日益绵长。 千言万语也抵不过我的真情流露,抵不过我的感情抒发与思绪飘扬。我很庆幸自己选了这一门课,与此同时,我也很庆幸自己能够持续聆听蓝老师讲学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开展,因为这一门课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让我明白了: 交流的魅力与交流的灿烂。

第三篇:《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

1、属于文化的精神层面的是(D )。[D] 音乐

2、明清时期的《三国演义》在泰国走俏,使得商船往返时,文学艺术类书籍也成为大宗货物之一。这是通过文化交流途径是(B)。[B] 贸易要求

3、在西域三十六国当中,最大的是( C )。[C] 乌孙

4、不是《希腊志》对中国丝绸生产的记载的是(C )。[C] 在第四年之前,赛里斯人一直用绿芦苇喂养它们

5、法显将自己西行求法所经历的情况编撰成书,取名(A )。[A]《佛国记

6、中国禅宗有三个特点,其中不包括(D )。[D] 提倡苦行、禁欲、禅定等长期的磨练

7、751年,唐朝将军高仙芝西征中亚怛罗斯被大食所败,俘虏中有杜环在巴格达住了11年,著有(B )。[B]《经行记》

8、中国最早记载日本的文献资料是( C )。[C]《三国志》

9、用日文假名写成的散文集是(A )。A]《枕草子》

10、被誉为日本茶祖的是( C )。 [A] 冈仓天心 [B] 千利休 [C] 荣西 天主教,在此之前的元朝称它为(D )。 [A] 基督教 [B] 聂斯脱里教

[D] 鉴真

11、明朝我

们称作的

12、元朝的传教士中,

13、玛窦晚年写的对

14、写了《康熙皇

15、《佛郎机传》首句

16、明人文集中多以

17、罗马教廷在170

418、皇舆全览图没有

19、《意大里亚传》介

[C] 景教 [D] 也里可温教

写了一本在中世纪的欧洲被认为是四大游记之一的《奉使东方记》的是( B )。 [A] 孟高维诺 [B] 河德里 [C] 罗伯鲁 [D] 马可波罗 自己一生在中国的传教经历进行了总结,写成了(B )。 [A] 《天主实义》 [B] 《利玛窦札记》 [C] 《畸人十篇》 帝传》的外国传教士是( A )。 [A] 白晋 [B] 南怀仁

[D] 《西国记法》

[C] 汤若望 [D] 利玛窦

“佛郎机近满剌加” 中“满剌加”即今(B )。 [A] 印度果阿 [B] 马六甲 [C] 菲律宾吕宋岛 “红毛番”、“红毛夷”、或简为“红夷”、“红毛”等称(C)。 [A] 西班牙 [B] 葡萄牙 [C] 荷兰 年正式颁发了一个“禁约七条”,其中不包括( D )。 [A] 不许尊孔 [B] 不许祭祖 [C] 不许称上帝 ( D )文本。 [A] 法文文本

[D] 葡萄牙

[D] 意大利

[D] 教皇高于皇帝

[B] 汉文文本 [C] 满文文本 [D] 蒙文文本

绍耶稣创教时间地点时说到“„„其始生在(C)元寿二年庚申,阅一千五百八十一年至万历九年。”

20、法国传[A] 汉成帝 [B] 汉景帝 [C] 汉哀帝 [D] 汉文帝

教士罗伯鲁写的一本(B ),是外国汉学家非常重视的研究资料。 [A] 《蒙古简史》 [B] 《远东游记》 [C] 《东方见闻录》 选择题】

[D] 《游行外国传》

二、【多项

21、属于官方派遣使节、学生、乐舞团体等这种文化交流途径的是( AB )。 [A] 张骞出使西域 [B] 遣唐使 [C] 鉴真东渡日本 [D] 丝绸交易 路传入中国的是(ABCD)。 [A] 黄瓜 [B] 波菜 记载的土著国的是(BC )。 [A] 乌孙 [B] 大宛

22、属于通

过丝绸之

23、属于《史记》中

24、司马迁记载西域

[C] 琵琶 [D] 大蒜

[C] 条枝 [D] 大月氏

的特点是(ACD )。

[A] 客观记载,所闻与所见分开记载 [B] 以“中华中心主义”视角反观西域诸国 [C] 语言生动、准确,抓住西域各国的生产特点及民族性格特色 [D] 平等的心态,没有大汉族主义思想

25、以下是《博物志》中的记载内容:(BD )。 [A] 大部分丝线就是在赛儿尸体内部找到的 [B] 赛里斯人以他们森林中所产的羊毛闻名遐迩

[C] 赛里斯人国内生长着一种小动物,希腊人称之为“赛儿” [D] 赛里斯人向树木上喷水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

26、关于阿拉伯世界与唐朝的关系,正确的描述是(ABCD)。 [A] 大食是唐朝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

[B] 对唐朝来说,吐蕃的威胁更大,唐对大食采取了睦邻友好的政策 [C] 751年,唐朝将军高仙芝西征中亚怛罗斯,被大食所败

[D] 唐王朝允许帮助平定安史之乱的大食国士兵世居中国,可以与中国女子通婚

27、白居易的诗在日本最受欢迎的原因是(ABD)。

[A] 白居易活的年龄较长,诗产量多,日本人有一个不断接触、接受、追随的过程 [B] 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妇孺皆知[C] 白居易的诗是最早传入日本的 [D] 白居易晚年信佛,审美特征比较符合日本这个所谓樱花的国度。

28、关于汉籍和训,理解正确的是(ABC )。

[A] 这是在将汉籍翻译成日本语之前,克服汉籍读音困难的一种变通方法 [B] 这种做法起源于平安时代,到14世纪中叶,基本定型成系统 [C] 普通日本人借助这种方式也可以理解汉文典籍

[D] 有身份的士大夫阶层也需要借助这种方式来阅读汉文典籍

29、对于景教的有关理解,正确的是(ABC )。

[A] 景教碑下方和左右侧面不是汉文,而是是叙利亚文 [B] 碑文内容正文部分讲景教的基本信仰和基督教的教义

[C] 景教碑由一个叫景净的写碑文,一个叫吕秀岩的中国人刻碑 [D] 叫它景教是因为它的教义实在是太美好了

30、对开封犹太人的描述正确的是(BCD)。 [A] 他们与回教徒的区别之一是他们可以吃猪肉

[B] 他们于礼拜六谨守安息日,不升火,冷食;行割礼;不与外界通婚 [C] 这些犹太人称自己的宗教为一赐乐业教

[D] 中国人根据他们帽子的颜色,把他们称为蓝帽回回,以区别戴白帽子回教徒

三、【判断】

31、冈仓天心首次用四个字“合敬清寂”概括出茶道的精神。 ( F)

32、开封犹太人他们一共有七姓,称为犹太七姓,为:赵、金、石、高、张、李、艾。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二 第

页 共 4 页 2

(T)

33、《职方外纪》是来华传教士写成的第一部中文世界地理著作。 (T )

34、利玛窦越觉得在中国这样一个等级森严、高度集权的国家内要推行一种新的文化,就要走上层路线,走自上而下的道路。 (T )

35、南怀仁是第一位外国钦天监正。 (F )

四、【填空题】

36、汉朝得到大宛汗血马后将大宛汗血马称为“天马”,而乌孙马改称为“(_西极_)”。

37、日本正宗的茶道学习的就是宋朝的(抹茶_)方式,这种方式在中国基本上已经消失了。

38、(云脚茶会)使得日本人在饮茶中加入了日本文化的特色,开始用日本的茶具,加进了日本的歌舞。

39、明末直至清朝才懂得以音译的“波而都瓦尔”指称(_葡萄牙)。 40、1720年教皇又颁布了所谓的“(宽宥八条)”,表示可以按照利玛窦规矩传教。

五、【名词解释】

41、明示文化与隐示文化:文化人类学者在给文化下定义时认为,文化是一种行为的范式,它不仅是行为的产物,而且是今后行为创造的要素和条件。这种范式有明示的和隐示的两种,明示的如使用筷子、开车、技术文明;隐示的如使用母语、语言、宗教、道德等。一般认为文化的价值属于隐示文化中。

42、西域都护府:在公元前60年,汉成帝时期确立的、统辖整个西域三十六国的直属中央政权的派出机构。西域都护府具体处理和管辖这些小国的情况。一直到东汉都有西域都护府。

43、支那:最早见于波斯及印度的古籍记载。是波斯及印度对古代中国的称呼。据季羡林考证,“支那”是当时中国输出到波斯或印度的丝织物的一种——“绮”的音译,“支那”也就同时指代生产“绮”的国家——中国。

44、弥生飞跃: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日本古代社会从旧石器时代迅速飞跃到新石器、铁器时代;同时生产方式也从采集渔猎为主,飞跃到水稻农耕为主。这是因为大批中国秦汉漂流民通过朝鲜来到日本,带去了中国的先进文化所造成的。

45、利玛窦规矩:这是利玛窦中国传教的基本模式:即中国入教的教徒可以祭祖、可以祭孔。由利玛窦摸索并提倡的在中国的传教方法,即适应主义策略。具体来说,就是要学习中文、中国文化经典,穿儒服,走上层路线,结交中国官员,允许中国信徒祭祖祭孔及其他民间祭拜活动,将天主翻译成汉语典籍中的固有词汇“上帝”。

六、【简答题】

46、请简述遣唐使在华的主要活动。

答:

1、有关地方州府安排馆舍、食宿,并派专员护送获准进京的使团主要成员前往长安,路途一切费用均由中国政府负担。

2、抵长安后,有唐廷内使引马出迎,奉酒肉慰劳。随后导入京城,住进四方馆。

3、遣唐使呈上贡物,唐皇下诏嘉奖,授爵赐宴。

4、遣唐使在长安和内地一般逗留一年左右,参观访问国子监,拜识经师,买书购物,充分领略唐朝风土人情。

5、拜见唐皇帝,参观国子监等文化机构,与官僚、士大夫结交,学习各种文化科技。

47、请简述明季对欧洲认识的特点与意义。?

答:三个特点:

(一)昧于世界地理,多以臆度,新知与讹误相混杂,由疑惑、猜忌、附会、误解渐趋客观认知、理性对待。

明末文献史料中的欧洲记载,起始于对于对象国一无所知的空白状态。当葡萄牙人来到中国,通过交涉甚至战争与中国地方乃至国家政府发生了实际的关系,明朝廷在处理这些国际事务,进而进行实录记载时,处于既无汉文古代文献资料可以查证,所谓“前代不通中国”、“古无可考”,更不可能通过查阅现代意义上的“外文资料”来获取新知的境况。因此,《四国传》等官、私文献对于欧洲国名、地理位置的记载,一方面,只能来自于“陌生人”的自我介绍,特别是已在东南亚沿海一带活动的华裔商民的间接介绍 ;另一方面,在资料缺乏时,就往往基于已有的知识体系及思维习惯,加以猜想臆度。因而造成新知与讹误相混杂的状况。

中西初识之后的一百多年中,毕竟疑惑、猜忌、讹误在逐渐减少,客观认知、理性对待的心理逐渐增强。及至利玛窦进京(1601年)的17世纪以后,中国上层官僚知识分子得以接触和了解欧洲知识的机会逐渐增多,表现在与《佛郎机传》、《吕宋传》相比,《和兰传》、《意大里亚传》所记知识明显讹误减少、客观知识性成分增多。如《意大里亚传》、《职方外纪》中介绍的五大洲等西学知识,以及一些士大夫对于传教士学识、为人的肯定评价,不仅为知识界增进新知,亦略见明季部分士大夫公正求知的开放心态。

(二)接受了一些西学新知识,但它们远未能撼动中国传统知识体系,加之一般士大夫对于西方宗教神学观念的抵触,使得明季中国人对于西方新世界和西学新知未能给予真正的重视和关注、研究和利用。

3 对于明季中国知识文化界整体来说,西方新世界与西学新知的进入,尚只是星星之火。它只是在皈依了天主教的中国教民,特别是教民中较高层次的士大夫中产生影响,而并未撼动中国传统知识体系和士大夫固有的思维观念。对于外来西方新知识,中国知识界仍以消极怀疑者为主流,或持可有可无、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缺少真正的求知探索者。如《意大里亚传》在介绍利玛窦《万国全图》及天下五大洲之后,加了一句“其说荒渺莫考,然其国人充斥中土,则其地固有之,不可诬也。”是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又有“其所言风俗、物产多夸”,对于传教士介绍的欧洲情况也持不信任态度。至于明末士大夫们对于《职方外纪》的评论以及相关笔记、著述对于西洋的评述,也多表现出类似的言论和态度。

另一方面,西学新知往往是伴随着宣扬基督教神学理念而来到中国的。当西人给中国开启一扇观察世界的新门户时,他们同时强调这个广阔的世界不仅五大洲四大洋,便是世间的万物、人间的圣贤愚顽,都是“造物主上帝”之所造。也就是说,西学新知是在“上帝创造一切”的前提下被介绍进来的。这自然不能使文化心理相当成熟、理性有余、多倾向于无神论的明季中国士大夫所接受、所信服,甚或更引起他们理性的反驳甚至非理性的诋毁。这就是明末到清朝历代,出现了多种《辟邪集》、《破邪集》、《辟邪纪实》等书的原因。书中围绕天主教神学展开了对于西学的多方面批驳、诋毁和攻击,反映了传统文化固守者的文化心态 。即以常为论者所引之魏濬《利说荒唐惑世》一文所说:“(利玛窦)所著《坤舆全国》洸洋窅渺,直欺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验也。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毋论其他。„„” 以及沈[氵隺]等人指责天主教“邪说惑众”、“暗伤王化”,驱逐传教士,造成南京教案等做法为代表,足见“辟邪者”那种宁可信其无,不愿信其有的蒙昧自大,以及多少接近于晚清顽固者的固步自封、傲慢排外的脆弱心态。

(三)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文化优越感,同时,也折射出中华文化晚景夕照,走到了中西文化强弱对比倒置的转折点。

然而,总体来说,明季中国人的欧洲认识,毕竟与晚清中国呈现全面颓势,内忧外患下文化自信心一败涂地时的情况不同。客观上,

16、17世纪时的明、清中华帝国与先后渡海而来的欧洲小国相比,尚处在“老大帝国”的晚期,基本上延续着传统中华大帝国的国力和文化心态,其广大的国土、丰富的田赋税收、悠久精深的文化,维持着一个“垂而未僵”的奢华大国的黄昏美景。这样一个地大物博的帝国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国家一路而来所遇到的印度、马六甲、吕宋乃至远方的美洲土著不一样,欧洲人也不可能像对待那些国家和地区那样对待大明帝国,不可能如他们在上述地方那样轻易地征服之、支配之、殖民之。从中国的角度看,对于那些亘古未通、远道而来的不速之客,无论是承认其聪明特达,还是认识到它们的野蛮凶狠,无论是主张开明接纳,通商获利,学习利用,还是固守传统、消极漠视甚至排斥攻击,明季中国人还仍然保持着传统世界中,特别是在明代朝贡体制下养成的优越感:他们深信中华帝国无论在国力地位上,还是文化程度上,都具有宗主国的优越性。这是传统世界秩序中中国人最后的文化优越感。

历史教训告诉我们:惟其老大,故而缺乏危机忧患意识;又因其缺乏危机忧患意识,故而骄傲自满,昧于外事,以致在有可能占据主动的时候坐失良机,闭关自封。而这闭关的

二、三百年,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突飞猛进的关键时期,等到鸦片战争时再次被惊醒,已是西方国家称霸和瓜分世界的时代。晚清中国人来不及回望晚明,来不及发一声反思历史、寻求教训的哀叹,便被抛入救亡保种的全面危机中去。

可见,明季与晚清,无论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还是中国人自我的文化心态,都是不一样的。或许是由于今天离晚清更近些,我们对于历史的惨痛教训记忆更深些,批判谴责的思维也几乎成为习惯定势。因而,在论述中国人的中西文化观、西学观、西方认识等问题时,有论者往往将16世纪以来的明清

四、五百年简约为一体,将

四、五百年间中国人的西方形象不分时代、忽略发展地笼统概述,以晚清的国势没落和文化自卑为基调,笼统论述所谓“帝制时代”的西方形象,既有失历史的客观真实,也掩盖和抹煞了明季中国人欧洲认识的具体特性和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的与其说是被中国文献记载和塑造出的欧洲四国的形象,不如说,在这些欧洲形象上,折射出了塑造欧洲形象的中国人自身的状况:中国人的自我认同意识、西学认知程度以及文化受容心理等。明季中国人举起认识欧洲这面镜子,从这面镜子里照出的模模糊糊未必真实清晰的欧洲形象中,正可以窥见中国人自身的隐秘内心和文化密码。)

《中外文化交流史》模拟试卷二 第

页 共 4 页 4

第四篇: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策划方案

长沙理工大学读者协会

ChangshaUniversityofScience & TechnologyReader’sAssociation

中 外 文 化 交 流

晚会

ChangshaUniversityofScience & TechnologyReader’sAssociation

策划书

长沙理工大学图书馆

读者协会

一、 活动宗旨

为了更好地繁荣校园文化、丰富同学的语言学习、推动读者协会的健康发展、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文化交流,使更多的人了解外语,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校同学的校园生活,为我校开展一个属于自己的并且在校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园文化活动。

二、 活动目的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可以更好地加强同学们对外国文化的学习热情,以此推动校园内文化修养的建设,使校园中的文化气息更加浓厚。

三、 活动时间:2011年11月13日

四、 活动地点:学生活动中心二楼

五、 活动主办方:长沙理工大学图书馆

六、 活动承办方:长沙理工大学读者协会

ChangshaUniversityofScience & TechnologyReader’sAssociation

七、 活动流程:

1. 17:30 工作人员到场,布置会场

2. 19:00晚会正式开始

3. 入场前15分钟先用PPT展示外国文化风情,并配有英文歌,提升会场气氛。

4. 主持人介绍到场嘉宾以及应邀前来的外国朋友

5. 节目演出

6. 中外学生同台互动

7. 外国留学生介绍自己国家风土人情或讲诉留学生活心得体会

8. 20:30晚会结束

六.活动宣传:

1. 宣传时间:11月7日至11月13日

2. 宣传内容:

在汀香园,甘怡园门口分别挂横幅

宣传栏上帖宣传海报

飞信通知协会各会员前来观看

3. 向到场人员发放入场券

七.经费预算

横幅15*8米*2条=240

宣传海报40*5张=200

ChangshaUniversityofScience & TechnologyReader’sAssociation

奖品5*12份=60(互动环节给上台参与者)

会场布置150

场地租借100

总计750

附件1 演出节目表

2 中外学生同台互动活动安排:

(1)正话反说 游戏规则: 主持人要事先准备好一些词语,邀请一位外国留学生上台。说一个词语,参与者要反着说一遍,比如“新年好”,游戏者要立刻说出“好年新”。说错者要接受惩罚。

(2)双龙戏珠 游戏规则:

1、主持人选四个人分成两组上台。

2、队员背靠背,夹住气球,从起点运到终点,终点放有一个椅子,到终点以后要把气球放到椅子上坐爆,再返回起点继续夹气球,可以在队友坐气球的同时,另一个人回起点准备气球。注意:如果在跑动过程中气珠落地或因其他原因提前爆炸,要回到起点重新运气球。

(3)成语接龙 游戏规则:主持人选8个人,分成两组, 根据指定的字说一个成语,第一个成语的尾字为第二个成语的首字,一直接下去,哪个组用最少的词接回第一个成语的首字为胜。

注:前两个活动中都必须有一到两个外国人参与其中3 游戏惩罚项:

4 各部门工作安排:

ChangshaUniversityofScience & TechnologyReader’sAssociation

策划部:活动策划与安排

组织部:汇总晚会节目,发飞信邀请会员来观看晚会

读书部:想好横幅和宣传海报上的文字

宣传部:做好晚会宣传海报以及其他宣传工作

活动部:想好互动环节活动内容,奖品内容;收挂横幅

办公室:购买奖品以及晚会现场奖品发放;晚会当天人员入席安排; 信息部:晚会当天摄像,PPT的制作

书记 XXX:邀请嘉宾,联系晚会场地

会长 XXX:联系演出人员以及邀请外国留学生

主持人:

第五篇:当代留学大潮与中外文化交流

派遣留学生是中国对外文化交往的一个重要途径。近代留学生运动的发展与中国人寻找救国真理的过程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对中国民主革命和国家建设做出了作越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大陆出现了留学史上最大的一次留学浪潮。留**从精英向民众扩散,规模日益扩大,足迹遍布全球。留学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先锋代表和中国公共外交的使者,在中国公共外交中大有作为。

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和特点

派遣留学生是中国对外文化交往的一个重要途径。古代出国留学是随着中外佛教交流开始的,僧侣的游学是早期的留学活动方式。古代出国游学高僧不畏艰险,跋山涉水,翻过崇山峻岭,或飘洋过海,赴天竺求法取经、东渡日本或下南海诸国弘扬佛学。

近代留学运动始于容闳赴美留学,前后经历了东渡扶桑、庚款留学、留法勤工俭学、解放前后留学苏俄等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改革开放后又掀起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出国留学热潮。近代的留学生运动的发展与中国人民寻找救国真理的过程密切联系在一起,对中国民主革命和国家建设做出了作越的贡献。而改革开放后留学生群体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外文化交流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当代留**的兴起

建国之初,选派留学生的工作被纳入中国科学教育发展规划,留学方式主要是公费,由国家统一派遣。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我国向苏联派出了1万多名留学生,向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派出了1000多名留学生。1956年后又开始向与我国建交的西方国家和周边国家派遣留学生。许多留学生回国后,成为中国计划经济发展和国防工业的技术骨干,有的还担任了政府机关的领导职位。这批学生对建国后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十年“文革”使留学教育几乎陷入停顿状态。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转移,急需大批建设人才,为此大批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科技与文化提上了日程。1978年6月邓小平明确提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这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我国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成千上万派,不只是派十个、八个。”1978年12月26日,中国向美国派出了52名访问学者,这是改革开放后派出的首批赴美访问学者。1979年1月,邓小平访问美国。他在中国驻美使馆接见了留学生代表,并同美国正式签订了中美互派留学生的协议。随后,赴英、日、德、法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国留学生陆续踏上求学征程。1979年,中国教育部分两批向世界20多个发达国家派出3000多名留学生,分别学习科技、语言和文化。中国也成为第一个向西方国家大量派遣留学生的社会主义国家。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出现了留学史上最大的一次留学浪潮。1989年,中国大陆赴美留学生人数首次超过台湾地区,成为美国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地。1992年,中共中央提出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工作方针。1996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成立,形成了机制合理、渠道多样、层次均衡的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新局面。 1998年中国出国留学生是17000人,到2002年达到117000人,其中国家公派近3000人,单位公派5000多人,自费留学生将近110000人,5年之内出国留学生增加了7倍多。

2007年初,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五年计划”。当年留学生选派规模首次突破1万人。2011年又以国家留学基金资助方式在全国选录各类留学人员12000人,其中研究生6000人,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含博士后研究)等6000人。重点选派领域为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金融财会、国际商务、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教育、政法、宣传思想文化、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

当代留**的新特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留学工作不断发展。中国留**的发展呈现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留**从精英向民众扩散,规模日益扩大。改革开放后首批派遣的公费留学生,入选的都是各行业的精英和骨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留学政策的一步步放宽,民众经济能力提高,越来越多中国学生走出国门,踏上留学之路,出国留学从精英走向民众,规模不断扩大。

第二,以留学欧美为主到分布至世界各地。随着留学从精英向民众扩散,留学生的分布也发生变化,不但继续走向欧美国家,也奔赴亚非拉和大洋洲国家。留学人员的足迹遍布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2006年开始,选择到东南亚国家留学的人数开始呈上升趋势。因为经济、地理或者文化相近的考虑,将像新加坡这样的东盟国家作为留学目的地的留学生越来越多。2007年有12400多人赴东盟国家留学,其中主要分布在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2010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在东盟留学生人数超过7万。毗邻东南亚的广西、云南赴越南留学的人数也很多,2007年达到3000人左右。广西每年往东盟国家学习的留学生超过4500人。

增进了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和了解

留学生群体也是公共外交活动不可取代的力量,留学生吸纳了来自外部的先进文化,并结合本国的实际加以充分运用,他们自身就是母国文化的代表,向外展示了中华文明,将祖国优秀文化向世界传播;同时他们也是文化传播和中外友谊的使者,在沟通中外文化关系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留学生在东道国通常组织各种联谊活动和社团组织,联络感情,排遣乡愁,同时往往也吸引东道国民众和其他国家的同学参与,促进了外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留学生成立各种俱乐部,组织春节联欢晚会,放映中国电影。他们也主办一些网站和杂志,沟通留学生群体之间以及与东道国民众的联系。比如,美国留学生有一小批志愿者通过电子邮件一周三次向11个州县的4万名直接订户(实际读者估计有18万)发送电子杂志《华夏文摘》。该杂志内容包括中国风景和可供下载的中文经典书籍,美国校园(以及世界其他19个国家)里的中国学生组织目录,中国93所大学的校友会以及专业性组织介绍。在英国伦敦亚非学院(SOAS),中国留学生社团定期举办中文角,吸引了来自英国和其他国家的学生参加。参加过中文角的外国学生反映,这个中文角,棒!既学习了中文,又可以通过与中国留学生的交流,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和发展现状。

2011年9月6日,中、加、韩、英、瑞士和巴西等18个国家的留学生代表欢聚在越南河内东盟大酒店,举行了以“绿色地球日”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河内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向参观者介绍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展出了中国结、绣球、灯笼、十二生肖饰品、古代城门模型等,还准备了饺子和汤圆两种富有中国特色的美食,让观众品尝,并向越南友人赠送寓意两国友谊的徽章。每送出一枚徽章,都会用越语告诉越南友人“希望两国的友谊代代相传,万古长青”。活动增添了色彩纷呈的一笔,中国展区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展区。

全方位拓展留学生公共外交的思考与建议

留学生群体深刻影响着祖国的国家形象和祖国与东道国的文化交流。留学关乎一国文化的大局,中国留学生群体既代表着中国的国家形象,同时在宣传中国国家形象方面亦大有可为。因此,笔者认为,如何发挥中国留学生的主动性,加强留学生群体的公共外交意识,扮演好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这个角色至关重要。

中国驻外使领馆应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留学生参与东道国社区普通民众的活动,这样既可以增进友谊,亦可以弘扬中华文化。中国留学生在开展留学生联谊活动时可与当地社区加强合作交流,也可参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比如,一位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认为,欧美国家民众都有泡吧(Pub)的习惯,也许和当地人一起到酒吧和咖啡厅吃饭、聊天是增进交流的更好方式。公共外交的特点是“润物细无声”,只有融入当地社会,以他们的生活方式参与他们的生活,才有可能影响当地民众。

文化交流的最佳效果是彼此受益,通过吸收对方文明的先进和精华部分,促进本族文明的提升和完善。但在交流过程中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可能精华与糟粕并收,甚至只吸收到糟粕部分,其结果会影响本土价值体系的稳定。留学生群体相对年轻,可塑性强,在与异族群体,尤其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异族群体交往中比较容易出现盲目崇外的现象;加上西方国家着意推广其价值观念,对中国留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体系构成严峻的挑战。因此应采取措施,确保留学生群体在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先进技术和其他有益东西的同时,决不引进丑恶颓废的东西。为了引导留学生群体提高鉴别能力,加强对留学生群体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十分必要,在这方面,政府留学管理机构尤其是驻外使领馆责无旁贷。

在全球化发展的形势下,多种文化并存、相互补益与交融,已成当今世界的潮流,中国留学生运动是世界文化史上空前规模的中外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推动因素,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留学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先锋代表和中国公共外交的使者,在中国公共外交中大有作为。当前,如何将文化因素作为中外关系持续发展和长期合作的深层次基础,创造以软实力或文化力为主的新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国家日益强大的今天,应加强留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留学生群体的公共外交意识的教育,勉励他们扮演好中外友谊使者的角色。

梁志明:北京大学亚太研究院学术委员、东南亚学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系教授。 (来源:公共外交季刊 作者:梁志明)

上一篇:镇文明创建工作计划下一篇:作文一张珍贵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