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管理办法细则

2022-09-10

第一篇:宅基地管理办法细则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细则

长兴职教中心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强化学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管理,提高投资效益,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学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总体建设目标是:2013年至2015年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两年建设期内,通过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实行“三共三双”模式,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培训基地建设,建立较完善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构建较为完备的一体化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和教材开发更加符合现代企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带动培养方式的改变,打造培训工作品牌。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质量,增强规模化、系统化培训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使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从数量到质量大幅提升,高技能培训人数增长至500人以上。认真探索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管理方式方法,严格执行国家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有关政策,进一步完善培训、鉴定和考评制度,认真总结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为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条 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三大方面:一是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建设,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二是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三是基地建设项目经验交流及总结评估。

第四条 项目建设以“分级管理、责任到人”为原则。

“分级管理”即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分学校、系二个层次。各项目负责人对校长负责。校长与项目负责人签订项目目标责任书。“责任到人”即每个项目建设任务落实到责任人,具体为第一责任人和第二责任人。各级责任人必须按计划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第二章 管理机构与管理职责

第五条 为了加强管理,学校成立以校长任组长,分管培训工作副校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系主任为主要成员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作。设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办,负责指导协调组织四个专业项目组的基地建设工作。下设维修电工、餐厅服务员、数控、机电技术应用四个项目组具体实施。

第六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目标、任务内容、资金的整体规划、项目实施的组织、项目实施的监督及协调、项目质量的监控、评估、验收,各级子项目建设内容负责人的确定等,并研究制订相关保障制度及措施。

第七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办是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具体负责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日常管理,落实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具体工作。

第三章 建设项目实施

第八条 学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要求与进度等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为准,任何部门和项目负责人不得随意变更。对涉及建设目标、内容等重大更变由学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报请有关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第九条 学校对各建设项目实行年度计划、年度总结、中期检查和评估验收的管理办法,及时处理建设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年度总结由建设项目办把项目建设的年度统计、年度经费预决算、投资完成情况及成果效益等有关资料汇总后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然后汇总上报上级有关部门。中期检查由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其主要任务是对建设项目的建设进度情况、项目经费的落实、使用情况、质量和效益等方面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对取得的经验进行推广。

第十条 项目建设期满,建设项目办负责人向学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提交验收申请报告,全面阐述项目计划的落实情况和取得的成果,由学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根据《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及所签订的项目责任书对完成项目进行验收。 第四章 建设资金和设备

第十一条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建设资金必须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统一管理,专人负责。建设项目办必须严格按计划分配使用经费,加强专项资金预决算管理,保证资金按规定用途使用。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由学校财务科负责制订并组织实施。 第五章 考核与奖惩

第十二条 学校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行严格的绩效考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对项目整体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的绩效评估与考核,每年学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组织由有政府、行业、企业领导与专家参加组成的学校建设项目指导委员会,根据每年建设情况及建设项目咨询委员会对项目的现场调研情况,对建设项目整体运行状况、运行效能进行评估、考核,提出评估意见和改进建议。

第十三条 对于考核成绩突出、效益显著的各建设项目办及个人,以及在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中做出重大贡献的部门和个人,学校将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篇:合川府办〔2011〕332号合川区户籍制度改革转户居民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处置与利用管理实施细则

合川府办〔2011〕332号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合川区户籍制度改革转户居民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

用地处置与利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根据《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印发〈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转户居民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处置与利用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渝国土房管发〔2011〕157号)和《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处置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渝国土房管发〔2011〕166号)精神,经区政府第96次常务会研究,现对《合川区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退出与利用办法(试行)》(合川府办发〔2010〕14号)进行以下修订:

一、修订条款中宅基地的概念,明确宅基地的含义包括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及建(构)筑物。农村居民转户后,既可以继续保留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及建(构)筑物,也可按法律法规规定流转或自愿退出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及建(构)筑物。附属设施用地已确权发证的,以证载面积为准。附属设施用地未确权发证的,依附属设施归属,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协商确定其用地权属;协商不成的,由各镇街组织相邻关系人、相关权利人协调,对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四至范围、面积等现场指界确认,附注现场示意图,签订现场指界备忘录;每户附属设施用地面积原则上不超过宅基地确权面积的1倍。

二、将夹心房、连体房等暂不能复垦的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纳入市级周转资金的支付范围。市级周转金的支付范围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范围外的退出宅基地及附属设施用地的补偿。暂不能复垦产生地票的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是指:2010年8月1日以来的整户转户居民,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具有合法权属的连体房、夹心房以及因不符合现行有关复垦条件要求的整栋房屋,其土地四至界限清晰。对于2010年8月1日以来,分房分户形成的连体房、夹心房等暂不纳入退地范围。

三、自愿退出能复垦产生地票的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的,以房地产权证、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为合规性证明,根据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面积的大小按每亩9.6万元预付价款,待复垦验收合格并交易后按实测面积结算地票价款。自愿退出暂不能复垦产生地票的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的,以房地产权证、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为合规性证明,根据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面积的大小按每亩9.6万元的收购价一次性结清价款。

四、转户居民与农村经济组织应得价款按85:15比例分配,扣除已预付价款后,由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委托银行将价款直拨至每个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账户。

五、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的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管理制度。农村居民转户后不再享有申请新建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的权利,但可继续保留原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未退出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的转户人员按相关规定及标准只能在原宅基地范围内申请办理改(扩)建,或在宅基地面积不增加的前提下,到新农村集中迁建。

六、根据渝办发〔2010〕269号、374号及渝办发〔2011〕91号文件等规定,农村居民转户后保留宅基地或承包地的,保留其在以后土地征收时按规定获得土地征收补偿安置的权利,在保留土地期间生育的子女可享受土地征收补偿安置的权利。

按照以上内容修订后,重新发布实施。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合川区户籍制度改革转户居民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处置与利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渝府发〔2010〕78号)、《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转户居民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处置与利用管理实施办法》(渝国土房管发〔2011〕157号)、《合川区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退出与利用办法(试行)》(合川府办发〔2010〕14号)等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区行政区域内拥有合法农村住房所有权及宅基地使用权的农村居民,按照户籍制度改革相关规定自愿转为城镇居民的,其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使用权、使用权范围内的农村房屋和地上构(附)着物(以下简称农村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及建(构)筑物)的处置、利用及相关事宜的管理,适用本细则。

已用地未转非人员、未转非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被征地农村移民、城中村农村居民按照国家和我市土地征收规定执行,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区国土房管局负责全区宅基地及建(构)筑物退出与利用的指导和监督工作。区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建立宅基地及建(构)筑物退出周转资金专户,负责周转资金管理、补偿资金拨付和复垦管理工作。区财政局、区农投(集团)公司负责归还市级周转资金,区城投(集团)公司负责筹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范围内的周转资金。公安、民政、建设、规划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别做好相关工作。

各镇街设立“农村土地退出与利用领导小组办公室”,落实专人负责退出的农村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及建(构)筑物的清理、登记、测算、费用发放等具体实施工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范围外退出的农村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及建(构)筑物的处置、复垦及利用工作。

第二章 处置

第四条 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农村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及建(构)筑物可按下列任一规定处置:

(一)保留。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按照依法自愿的原则继续保留农村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及建(构)筑物,任何组织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收回。

(二)流转。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按法律法规规定流转(含置换等)其农村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及建(构)筑物,流转价格由农民自行协商,签订流转协议后按有关规定到区土地房屋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三)退出。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自愿申请退出农村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及建(构)筑物的,区户籍制度改革退地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各镇街户籍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及时受理,按规定纳入周转资金支付范围。

宅基地的含义包括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及建(构)筑物。附属设施用地已确权发证的,以证载面积为准。附属设施用地未确权发证的,依附属设施归属,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协商确定其用地权属;协商不成的,由各镇街组织相邻关系人、相关权利人协调,对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四至范围、面积等现场指界确认,附注现场示意图,签订现场指界备忘录;每户附属设施用地面积原则上不超过宅基地确权面积的1倍。

第五条 自愿退出能复垦产生地票的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的,以房地产权证、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为合规性证明,根据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面积的大小按每亩9.6万元预付价款,待复垦验收合格并交易后按实测面积结算地票价款。

自愿退出暂不能复垦产生地票的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的,以房地产权证、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为合规性证明,根据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面积的大小按每亩9.6万元的收购价一次性结清价款。转户居民自愿退出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涉及的融资利息据实计入复垦成本;转户居民退出的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的复垦工程成本、管理成本等,按地票价款相关规定执行。

暂不能复垦产生地票的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是指:2010年8月1日以来的整户转户居民,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具有合法权属的连体房、夹心房以及因不符合现行有关复垦条件要求的整栋房屋,其土地四至界限清晰。对于2010年8月1日以来,分房分户形成的连体房、夹心房等暂不纳入退地范围。

转户居民与农村经济组织应得价款按85∶15比例分配,扣除已预付价款后,由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委托银行将价款直拨至每个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账户。

第六条 转户居民拟退出的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暂不能复垦为耕地的,镇街、村、组和转户居民可按有关规定在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组织协商置换,退出置换出的可复垦产生地票的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置换双方应协商确定相关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及建(构)筑物的权属、退出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使用权的范围与面积、获得退出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及建(构)筑物的价款等事宜,经本集体经济组织认定后,按有关规定到区土地房屋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七条 区级有关部门和镇街应统筹组织危旧房改造、村庄整治与宅基地处置等工作。

第八条 农村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及建(构)筑物的退出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经入户地公安部门审批办理转户手续的居民,可持下列要件向户口迁出地镇街户籍制度改革退地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退地申请:

1.自愿退出农村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及建(构)筑物申请表。

2.原房地产权证。

3.转户居民家庭户口簿及家庭成员身份证明材料。

4.集体经济组织同意转户退地的书面意见。

5.在城镇具有下列之一合法稳定住所的证明:

(1)房地产权证。

(2)迁入地户籍管理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

(3)租赁住房的有效证明材料(租期原则上不少于三年,租赁协议应公证)。

6.公安机关出具的转户确认通知书。

7.其它需要提供的材料。

(二)镇街户籍制度改革退地领导小组办公室收到申请后,应对转户居民的相关条件和资格进行初审;初审合格的,应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报镇街。镇街应在15个工作日内组织对转户居民家庭人员情况和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及建(构)筑物进行清理丈量、登记造册,并对转户居民退出的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能复垦产生地票或暂不能复垦产生地票提出书面意见,在所在村民小组张榜公布3日后由转户居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土地整治机构签订自愿退出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及建(构)筑物协议。初审不合格的,应向转户居民出具书面意见并说明理由。

镇街户籍制度改革退地领导小组办公室应自协议签订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协议和其他申请材料转报区户籍制度改革退地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

(三)区国土房管局应统一登记造册管理,并在5个工作日内报送区人民政府审批。

(四)转户居民按照协议约定实际退出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及建(构)筑物后,原房地产权证交区国土房管部门按规定注销。区户籍制度改革退地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规定对转户居民以直拨方式预付价款。

(五)区政府组织对转户居民退出的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进行复垦,待复垦验收合格即提请地票交易,按照有关规定以实际交易面积直拨地票价款。

(六)农转城居民退出宅基地时应变更户口信息。农转城居民在退出宅基地时应将户口簿交回公安部门办理变更户口信息,统一标注“已退地”印章。户口簿中没有标注“已退地”的农转城居民,国土部门不得审核宅基地补偿费,社保部门不得办理征地农转非保险。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村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及建(构)筑物不纳入退出范围:

(一)违法农村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及建(构)筑物。

(二)按有关规定建新房应拆旧房但已建新未拆旧的农村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及建(构)筑物。

(三)无房地产权证。

第十条 区国土房管局、各镇街应对转户居民退出的能复垦产生地票、暂不能复垦产生地票的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分类建立台帐,健全档案资料,规范管理。各镇街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退出的暂不能复垦的宅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强化安全管理。

第十一条 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自愿申请退出农村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及建(构)筑物时尚未核发房地产权证的,区国土房管局应高效服务,按规定及时审查处理;对不符合核发条件的,应书面说明并告知申请人。

对农村危房等未核发权证的,区国土房管局应当及时组织调查认定,核发房地产权证,载明农村宅基地的面积、权属及农村危房质量状况。

第十二条 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保留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及建(构)筑物和承包地的,保留其在以后整户退出时获得相应退地补偿的权利或土地征收时按规定获得土地征收补偿安置的权利,但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政策、农转城退地补偿政策只能选择其一,不能重复享受。

第十三条 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只退出农村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及建(构)筑物或承包地的,将来实施土地征收时按下列规定补偿:

(一)退出农村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及建(构)筑物、保留承包地的,今后征收承包地时按照征收补偿政策对保留的承包地进行补偿安置。转户居民退出农村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及建(构)筑物参加了退地农转城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今后征收承包地时,其安置补助费不再划入社保基金,全额支付给转户居民。

(二)退出承包地、保留农村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及建(构)筑物的,今后征收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时对保留的宅基地及建(构)筑物进行补偿安置。

第十四条 按现行土地征收及户籍制度改革有关规定,农村居民自愿转为城镇居民后保留农村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及建(构)筑物或承包地的,凭公安机关出具的《转户确认通知书》,在保留土地期间生育的子女,可享受土地征收补偿安置的权利。

第十五条 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的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管理制度。农村居民转户后不再享有申请新建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的权利,但可继续保留原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未退出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的转户人员按相关规定及标准只能在原宅基地范围内申请办理改(扩)建,或在宅基地面积不增加的前提下,到新农村集中迁建。

第三章 复垦与利用

第十六条 区国土房管局应当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规划编制农村土地整治规划,按规定报批。

第十七条 农村土地整治机构可凭市国土房管局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备案入库手续向有关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第十八条 退出的农村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复垦后,原集体土地所有权不改变。区国土房管局应及时进行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更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涉及土地权属调整变化的,依法办理相关土地权属变更登记手续。

第十九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范围外,农村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复垦后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地票交易方式统筹利用。

第二十条 农村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及建(构)筑物退出后复垦前,区政府及国有土地储备机构可指定给各镇街通过出租、临时利用等方式取得相关收益。

第四章 监管

第二十一条 区国土房管局应加强农村宅基地及建(构)筑物的处置、利用等的监管工作。

第二十二条 区国土房管局应商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对退出宅基地的价款和周转资金的拨付、使用情况进行监管,确保地票价款和周转资金及时拨付到位、用途合规。

第二十三条 有关当事人违反本办法规定,以隐瞒、欺骗等手段获得补偿或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第二十四条

区国土房管局、区城投(集团)公司、区农投(集团)公司、镇街应分设并公开举报监督、政策咨询电话和公众信箱,接受社会公众咨询并监督农村宅基地及建(构)筑物处置、复垦与利用工作。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农村居民在2010年8月1日前已经转为城镇居民保留农村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及建(构)筑物的,若其自愿申请退出,可按我市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相关规定申请复垦并按地票政策获得相应价款。

第二十六条 农村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复垦按照国家和重庆市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区国土房管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主题词:城乡建设 户改退地△ 细则 通知

抄送:区委办公室,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11月28日印发

区纪委,区法院,区检察院,区人武部。

第三篇:出境蔬菜基地备案细则

出境蔬菜种植基地备案管理细则

第一条 根据《进出境蔬菜检验检疫管理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出境蔬菜种植基地(简称蔬菜基地)的备案和监督管理。

第三条 出境蔬菜生产企业或出口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向其所在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检疫机构)办理基地的备案。

第四条 申请对基地备案的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 法人资格企业;

(二) 具有对基地的合法管理权限;

(三) 具有与基地业务相适应的管理能力,设有植物保护管理制度,有足够的植保员;

(四) 具有对基地的管理制度,至少应当包括农药采购、保管、发放、使用及残留控制等内容;

(五) 法律法规及国家质检总局依法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五条 企业提出申请备案的蔬菜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 蔬菜基地周围环境无污染源;

(二) 蔬菜基地种植面积至少300亩;

(三) 蔬菜基地应至少有一名专职植保员,其应经过有关部门培训,具有农学、植物保护和农药使用的基本知识,负责蔬菜基地的病虫害防治、农药安全使用和农药残留的统一管理;

(四) 有健全的农药管理制度,其应当包括专人负责的农药保管、发放、施用,有农药残留控制措施、专门的农药存放场所,以及所有与农药使用有关的记录信息;

(五) 有严格的田间管理制度;

(六) 有蔬菜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的报告制度和相关记录。

第六条 企业申请蔬菜基地备案应提交如下材料:

(一) 企业书面申请;

(二) 企业合法管理基地权限的有效证明文件,如经过公证的基地使用或承包的有效证明、租地合同或与农民签订蔬菜种植合同的复印件等;

(三) 蔬菜基地安全用药管理制度、田间管理制度及蔬菜溯源制度等相关材料;

(四) 蔬菜基地负责人、植保员的相关证明材料;

(五) 蔬菜基地平面图;

(六) 其他需要的材料。

第七条 检验检疫机构自受理企业提出的蔬菜基地备案申请后30天内,对经考核合格的予以备案。

第八条 备案有效期三年,期满前三个月应重新申请备案。

第九条 取得检验检疫机构对基地备案资格的企业及基地变更备案内容的,应提前三个月向检验检疫机构申请变更。

第十条 企业负责对蔬菜基地实施日常监督管理并确保: (一) 对蔬菜的生产活动在企业的有效监管之下; (二) 符合第五条的条件;

(三) 农用化学品的统一采购、统一保管、统一使用管理;

(四 植保员必须做好蔬菜基地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记录,病虫防治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检验检疫机构报告;

(五) 蔬菜基地不得使用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禁用的农药,并参照《出境蔬菜禁用农药名录及不适用农药的指导名录》(附件)合理选用农药,蔬菜必须在农药安全间隔期后采收,保证出境蔬菜用药安全。

第十一条 检验检疫机构对获得蔬菜基地备案资格的企业实行监督管理:

(一) 对蔬菜基地的合法管理权限是否有效;

(二) 管理能力是否与蔬菜基地业务相适应;

(三) 是否配备符合要求的专职植保人员;

(四) 对蔬菜基地的管理制度是否合理并得到有效实施;

(五) 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及国家质检总局依法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二条 在企业对基地日常监管的基础上,检验检疫机构采取不定期抽查、审核和复审相结合的方式对基地实施监管: (一) 企业对蔬菜基地日常监管的能力和效果; (二) 是否符合第五条的条件;

(三) 蔬菜基地是否配备符合要求的植保员; (四) 蔬菜基地农药使用管理情况; (五) 蔬菜基地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情况; (六) 蔬菜采收情况及加工出口记录; (七) 蔬菜的农药残留自检和自控情况; (八) 抽取样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 (九) 其它应当检查的内容。

第十三条 企业应当每年向检验检疫机构申请对其蔬菜基地的审核,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将年审情况填入《出口种植基地年审考核表》和《出口种植基地年审情况登记表》(附件)。

经年审不合格的蔬菜基地,责令其限期整改。

第十四条 发现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检验检疫局应当责令企业限期整改,并暂停受理其蔬菜基地相关产品的出口报检,直至整改符合要求:

(一) 收购非备案基地的出口蔬菜;

(二) 未配备植保员或配备植保员不符合要求的;

(三) 不按规定购买施用农药的;

(四) 原料不在安全间隔期内采收,造成农残超标的;

(五) 蔬菜受周围环境污染造成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

(六) 检出农药与申报农药不符的;

(七) 连续两次抽查检出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

(八) 被进口方官方检出有毒有害残留物质超标或禁止入境的有害生物的造成不良影响的。

第十五条 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取消种植基地的备案资格:

(一) 按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限期整改不能符合要求的;

(二) 连续多次被进口方官方检出有毒有害残留物质超标和禁止入境的有害生物的;

(三) 存放和使用国家和地方政府明令禁用农药的;

(四) 转让、借用、涂改基地备案号的;

(五) 拒不接受监督管理的;

(六) 对疫情及安全卫生质量问题隐瞒或谎报的。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种植基地的备案资格自动注销:

(一) 企业名称及法人代表等发生变化后30天内未申请变更的;

(二) 基地的种植面积、质量体系发生重大变化后30天内未申请复查的;

(三) 一年内没有出口该备案基地蔬菜的:

(四) 逾期未申请年审或换证复查的。

第十七条 被取消备案资格的,半年以后或经检验检疫机构同意后方可重新提出种植基地备案申请。

第十八条 本细则与《进出境蔬菜检验检疫管理办法》同时实行。

附件:1-1 出境蔬菜禁用农药名录及不适用农药指导名录 1 禁止使用的农药

六六六 DDT 氯丹 毒杀酚 二溴氯丙烷 杀虫脒 二溴乙烷 除草醚 艾氏剂 狄氏剂 汞制剂 砷 铅类 敌枯双 氟乙酰胺 甘氟 氟乙酸钠 甲胺磷 久效磷 磷胺 甲拌磷 甲基异柳磷 特丁硫磷 甲基硫环磷 治螟磷 内吸磷 克百威 涕灭威 灭线磷 硫环磷 蝇毒磷 地虫硫磷 氯唑磷 苯线磷

2 进口国家和地区关注的农药品种 氰戊菊酯 氯氰菊酯 毒死碑等

1. 目的

为了加强和规范出口蔬菜种植基地备案工作,保证出口蔬菜安全卫生质量,根据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境蔬菜检验检疫管理办法》、《出境蔬菜种植基地备案管理细则》及省局《山东出口蔬菜种植基地登记备案管理细则》,制定工作规范。 2. 适用范围

本工作规范适用于日照辖区出口蔬菜生产企业或出口企业(以下简称企业)所属蔬菜种植基地(自属基地、合同基地)的备案及监督管理。 3. 职责

植物食品检验检疫科负责日照出口蔬菜加工企业种植基地备案管理工作,以及上级安排的种植基地备案管理任务。 4. 工作程序

4.1 备案基地管理工作应与风险分析评估工作相结合,切实控制出口产品安全卫生方面的风险。对高风险出口蔬菜品种,基地条件必须达到规定的标准,管理措施必须从严控制。

4.2 对出口蔬菜风险程度进行分析,实际去顶高风险出口蔬菜品种目录和高风险检验检疫监控项目。

4.3 申请对基地备案的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4.3.1 法人资格企业;

4.3.2 具有对基地的合法管理权限;

4.3.3 具有与基地业务相适应的管理能力,设有植物保护管理制度,有足够的植保员;

4.3.4 具有对基地的管理制度,至少应当包括农药采购、保管、发放、使用及残留控制等内容;

4.3.5 法律法规、国家质检总局及省局依法规定的其他条件。 4.4 企业提出申请备案的蔬菜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

4.4.1 蔬菜基地周围环境无污染源,土壤、环境和灌溉水源条件等同于国家无公害蔬菜的用地标准,提供有效的土壤、水质检测报告。 4.4.2 蔬菜基地种植面积至少100亩,其中必须连片种植,每一块基地为一个登记备案号;

4.4.3 蔬菜基地应至少有一名专职植保员,其应经过有关部门培训,具有农学、植物保护和农药使用的基本知识,负责蔬菜基地的病虫害防治、农药安全使用和农药残留的统一管理;

4.4.4 有健全的农药管理制度,其应当包括专人负责的药保管、发放、施用,有农药残留控制措施、专门的农药存放场所,以及所有与农药使用有关的记录信息;

4.4.5 有严格的田间管理制度并建立相关记录;

4.4.6 有蔬菜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的报告制度和相关记录。

4.4.7 高风险出口蔬菜的种植基地,除具备第五条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4.4.7.1 基地必须由申报企业实施直接管理,或者是经国际国内权威机构认证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

4.4.7.2 基地连片种植,基地周围设置有效的隔离网,建立植保员工作室; 4.4.7.3 企业设有独立的基地管理部门,有专门部门和专人负责农药的采购、核销、保管、发放、登记和使用指导。有专用农药储存仓库;

4.4.7.4 有健全的农药、化肥管理制度,采购渠道固定。有药品成分说明书,有生产单位的检验或企业对其成分检测结果合格报告;

4.4.7.5 有完善的农残检测监控机构,具有自检自控所必须的仪器设备,能够对原料及其产品进行准确检测;

4.4.7.6 对出口蔬菜建立溯源体系。原料收购、产品生产加工、检测及装运出库等相关记录和标记都应相衔接。产品包装上的追溯标记全省统一为:生产日期+基地编号。

4.5 企业申请蔬菜基地备案应提交如下材料:

4.5.1 企业书面申请;如实填写《出境蔬菜基地备案申请表》;

4.5.2 企业合法管理基地权限的有效证明文件,如经过公证的基地使用或承包的有效证明、租地合同或与农民签订蔬菜种植合同的复印件等; 4.5.3 蔬菜基地安全用药管理制度、田间管理制度及蔬菜溯源制度等相关材料;

4.5.4 蔬菜基地负责人、植保员的身份证复印件及植保员的资历证明材料; 4.5.5 基地土壤和水质的有效检测报告;

4.5.6 蔬菜基地平面图,平面图绘制详细,注明基地位置和面积,并由企业对地块进行编号,不连片地块不得同号; 4.5.7 其他需要的材料。

4.6 受理基地备案申请后,进行材料审核,于15天内组成考核组到基地进行实地考核。对经考核合格的,予以登记备案,并发放备案证明。 4.7 备案有效期三年,期满前三个月应重新申请备案。

4.8 已取得检验检疫机构对基地备案资格的企业及基地变更备案内容的,应提前三个月向检验检疫机构申请变更。 5. 监督管理

5.1 企业负责对基地实施日常监督管理并确保; 5.2 其蔬菜的生产活动在企业的有效监管之下;

5.3 农用化学品的统一采购、统一保管、统一使用管理;

5.4 植保员必须做好蔬菜基地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记录,病虫防治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检验检疫机构报告;

5.5 蔬菜基地不得使用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禁用的农药,并参照《出境蔬菜禁用农药名录及不适用农药的指导名录》(附件)合理选用农药,蔬菜必须在农药安全间隔期后采收,保证出境蔬菜用药安全。

5.6 出口企业对备案基地要加强管理,并向检验检疫局通报出口蔬菜种植情况,应在播种后一个月之内将播种日期、种植品种、种植面积、种植基地编号、预计产量以及农药使用情况报到检验检疫局,后期填报的信息必须包含以前已报的尚未出口蔬菜的信息。

5.7 在企业对基地日常监管的基础上,检验检疫机构采取不定期抽查、审核和复审相结合的方式对基地实施监管: 5.8 企业应当每年向检验检疫机构申请对其蔬菜基地的审核,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将年审情况填入《出口种植基地年审考核表》(附件)。经年审不合格的蔬菜基地,责令其限期整改或取消。

5.9 发现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检验检疫机构应当责令企业限期整改,并暂停受理企业的出口报检,直至整改符合要求: 5.9.1 基地条件改变,达不到备案条件的;

5.9.2 在监督抽查中,发现企业有弄虚作假行为的,如申报的基地面积、位置和种植品种与实际不符,或检出农药与申报农药不符的,或违反规定出口非备案基地蔬菜的;

5.9.3 在监督抽查中,发现企业严重违反农药使用、田间管理、出口蔬菜溯源制度,或记录不全,已无法保证企业自控体系正常运行的; 5.9.4 产品被检出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

5.10 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取消种植基地的备案资格: 5.10.1 限期整改仍不能符合要求的;

5.10.2 被进口方官方检出有毒有害物质超标或禁止入境的有害生物的; 5.10.3 产品被检出明令禁用农药的;

5.10.4 存放和使用国家和地方政府明令禁止农药的; 5.10.5 转让、借用、涂改基地备案号的; 5.10.6 拒不接受监督管理的;

5.10.7 对疫情及安全卫生质量问题隐瞒或谎报的。 5.11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种植基地的备案资格自动注销: 5.11.1 企业名称及法人代表等发生变化后30天内未申请变更的;

5.11.2 基地的种植面积、质量体系发生重大变化后30天内未申请复查的; 5.11.3 一年内没有出口该备案基地的蔬菜的; 5.11.4 逾期未申请年审复查的。

5.12 被取消备案资格的,半年以后或经检验检疫机构同意后方可重新提出种植基地备案申请。 6. 相关文件 关于对出口蔬菜种植基地实行检验检疫备案管理的通知(国质检食函[2005]811号)

关于对全省备案基地档案、记录和标志规范统一的通知(鲁检OA函[2007]198号) 7. 相关记录

出境蔬菜基地备案考核表

出境蔬菜基地监管记录

第四篇:妇产科培训基地细则

卫生部专科医师培养与准入制度研究课题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标准细则---妇产科

妇产科医师培训基地细则

妇产科医师培训基地是承担培训妇产科医师的场所,培训基地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妇产科专科医师培训目标的重要保障。基地所在医院标准遵照基地总则要求。按照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准——妇产科细则》的要求,特制定本基地细则。

一、妇产科医师培训基地基本条件 1.培训基地所在医院条件

(1)综合医院:病床数≥500张,年门诊量≥20万人次,年出院病人数≥8000人次(按照床位年周转次数≥17计算)。

(2)专科医院:病床数≥200张,年门诊量≥9万人次,年出院病人数≥3000人次。(按照床位年周转次数≥17计算)

2.科室规模(综合医院) (1)总床位数≥50张。

(2)收治住院病人数≥800例次/年。 (3)门诊量≥20000人次/年。 (4)急诊量≥2000人次/年。 3.诊疗疾病和开展手术

(1)疾病种类和例数:妇产科医师培训基地所诊治的疾病种类基本覆盖妇产科各类常见疾病,能够满足妇产科医师培训的要求。

疾 病 种 类 早产 先兆早产*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妊娠期糖尿病* 产前出血* 胎儿窘迫* 胎膜早破* 滋养细胞肿瘤 异位妊娠* 子宫脱垂 胎儿生长受限

新生儿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 滴虫性阴道炎*

科教司

第 7 页

年诊治例数(≥例)

5070702020100100502005050150500

2007年8月

疾 病 种 类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细菌性阴道病 老年性阴道炎 急慢性盆腔炎* 急慢性宫颈炎 宫颈上皮内瘤变* 妇科急腹症* 流产* 月经病 痛经

围绝经期综合征 不孕症* 围产期保健 子宫肌瘤*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腺肌症 附件肿物*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宫颈癌* 子宫内膜癌* 卵巢癌*

注:*者为基地必须具备的病种和数量。

年诊治例数(≥例)

500500200500500200100100200200200100100020001000100020001000200200200

(2)手术种类和例数:开展的手术比较全面地针对妇产科各主要系统的常见疾病,能够满足妇产科医师培训目标的要求。

手 术 种 类 接生* 人工破膜术 产钳/胎吸助产* 剖宫产* 人工流产术*

年完成例数(≥例)

20010020400500

科教司 第 8 页 2007年8月

手 术 种 类 清宫术、分段诊刮术* 上环、取环术、绝育术* 后穹隆穿刺 外阴阴道小手术 宫颈小手术 附件手术* 全子宫切除术* 阴式子宫切除术* 根治性子宫切除术* 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 腹腔镜手术* 宫腔镜手术*

注:*者为基地必须具备的病种和数量。

年完成例数(≥例)

10010010100200200200201010100100

4.医疗设备:

(1) 培训基地基本设备: 设备名称 十二导联心电图机

生命体征监护仪(无创血压、心电、脉氧、呼吸等) 快速血糖自动测定仪 中心供氧接口或氧气筒 中心吸引接口或电动吸引器 输液泵(1000ml/h) 微量注射泵 胎心监测仪 胎心多普勒听筒

彩色或黑白超声(含阴道探头) 腹腔镜 宫腔镜 阴道镜 常用急救设备

科教司

第 9 页

数量(≥)

1台 1台 1台 1个/床 1个/床 1台 5台 1台 2台 1台 1台 1台 1台 备

2007年8月

(2) 培训基地所在医院配备使用的设备: 设备名称 纤维胃镜 纤维肠镜 静脉肾盂造影设备 C型臂X线摄片机 CT MRI

超声心动图仪

二十四小时动态心电图仪

SICU相关设备,包括呼吸机、心肺复苏急救设备等 5.相关科室和实验室:

作为妇产科医师培训基地所在的医院,必需具备以下符合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管理标准的相关科室:内科、外科、麻醉科、新生儿科(或儿科)。

实验室应能完成临床工作所需的相关检查,能够进行真菌、淋球菌、衣原体等病原体检查;能够进行肿瘤标记物如CA1

25、CEA、CA19

9、AFP等检查;能够检测妇产科所需激素如HCG、E、P、T、FSH、LH、PRL等;能够进行阴道细胞学检查。

6.符合标准的中心手术室:

(1) 常规设备:同普通外科常规设备要求。 (2) 妇产科特需设备: 设 备 名 称 接生设备妇产科 产钳或胎吸设备 新生儿抢救设备

计划生育手术所必需的医疗器械 开腹手术所必需的医疗器械 阴式手术所必需的医疗器械 腹腔镜手术及检查设备 宫腔镜手术及检查设备

室。示范教室应能容纳至少20人,具有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

7.医疗工作量

妇产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应保证每名受训者在培训阶段的医疗工作量。 (1)病房工作期间能够日管理病床3~6张。

科教司

第 10 页

2007年8月

数量(≥台)

11 1 1 1 1 1 1 备

数量(≥套)

5 1 2 5 3 1 1 1

(3) 示教条件:具备手术示教的声像传输系统。有合格的示范教室和实验

(2)门诊工作期间能够日接诊患者20~30名。 (3)急诊工作期间能够日接诊患者1~2名。 8. 医疗质量

(1)诊断符合率: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率≥80%、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80%。 (2)治愈率:≥60%。 (3)并发症发生率:<5%。

二、妇产科医师培训基地师资条件 1.人员配备

(1)专科指导医师与受训者比例应≥1∶1。

(2)培训基地医师组成: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应≥7名。基地内医师学历应全部为本科及以上,其中博士、硕士学历应占10%以上。至少有三名不同研究方向的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包括产科、妇科内分泌和妇科肿瘤),若基地内学生数量超过3人,则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人数应≥学生数。主任与副主任医师比例应达到1∶2。

2. 专科指导医师的要求

应有5年以上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工作经验。专科指导医师应具有本科以上的专业学历的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从事本专业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超过5年,在相关学术领域做出一定的成绩。

参与本细则编写人员: 执 笔:

廖秦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韩向阳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审 议(以姓氏拼音为序):

安瑞芳 段涛 黄荷凤 郎景和 潘凌亚 乔杰 童晓文 杨慧霞 张建平 张淑兰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 上海第一妇婴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上海同济医科大学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审 定: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

科教司 第 11 页 2007年8月

第五篇:医学影像科医师培训基地细则

医学影像科的病人数量多、病种复杂、所涉及的相关学科亦非常多,包括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等。近年来,影像技术飞速发展,已成为这些临床学科进行疾病诊断必不可缺的手段。此外,作为医学影像学组成部分的介入治疗学亦已成为当前三大治疗体系(内科治疗体系、外科治疗体系、介入治疗体系)之一,并且在临床治疗中愈来愈发挥其重要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学影像科医师,除应熟悉本专业知识外,尚需了解相关学科常见病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如此经过3年培训才有可能成就一名合格的医学影像科医师。基于此目的,作为医学影像科医师培训基地除对本学科有一定规定外,还要求相关科室具有相当的医疗水平。根据卫生部《专科医师/住院医师培养标准-医学影像科细则》的要求,特制定本细则。

一、医学影像科的基本条件:

1.科室规模:日检查例数(包括门诊、急诊、住院病人)≥600例次,具体要求如下。

(1)日普通X线检查≥200例次。

(2)日CT检查≥40例次。

(3)日MRI检查≥15例次。

(4)日超声检查≥300例次。

(5)日核医学检查≥5例次。

(6)日介入治疗病人≥1例次。

2.必备轮转科室(本专业内):

医学影像科医师培训基地所在医院必需有以下轮转科室(或实验室):

放射科,包括传统X线诊断、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放射学。

超声科,包括腹部超声、妇产超声、超声心动图、血管超声、介入超声。

核医学科,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SPECT/CT、PET/CT。

3. 必备的相关科室的条件: 医学影像科医师培训基地所在医院必需有以下相关科室: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且要求以上科室都必须有一定的床位数。

4.诊疗疾病范围:

(1)影像诊断(包括X线、CT、MRI、超声、核医学)病种要涉及神经、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生殖、内分泌、骨关节等各个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且比例要适宜,疑难病占常见病、多发病的比例≥5%。

(2)治疗(包括核医学治疗和介入治疗)要涉及多系统、多病种、其中介入治疗要包括血管内介入治疗和非血管介入治疗两大范畴。

5.医疗设备:

(1)500mA以上大型X线机≥2台。

(2)胃肠机≥1台

(3)CR1台或DR机≥2台。

(4)乳腺(模拟或数字)机≥1台。

(5)大型DSA机≥1台。

(6)多层螺旋CT机≥1台。

(7)高场强(1.5T及以上场强)MR机≥1台。

(8)大型彩色B超仪(具有Dopple功能)≥2台。

(9)ECT机≥1台。

6.医疗质量:

(1)影像诊断符合率(包括与手术、病理对照和临床最终诊断对照)≥90%;

(2)介入治疗有效率≥90%;且并发症发生率≤5% 。

二、医学影像科医师培训基地师资条件

1.人员配备:

(1)医学影像科指导医师与受训者的比例应为:主任医师(或教授)、副主任医师(或副教授)、主治医师(或讲师)与受训者的比例为1∶2∶4∶8。

(2)医学影像科医师组成包括:60岁以下主任医师(或教授)≥1人,副主任医师(或副教授)≥2人,主治医师(或讲师)≥4人。

(3)医学影像科至少有2个以上研究方向,例如消化系统影像学诊断和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或骨骼肌系统影像学诊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等。

2.专科指导医师条件:

(1)指导医师应为具有专业研究生学历的主治医师及以上。

(2)指导医师应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在5年以上。

(3)主任医师(或教授)和副主任医师(或副教授)应有自己专业研究特长,并在最近5年内于专业核心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2篇。主治医师亦应在最近5年内于专业核心刊物或全国大型专业会议上发表论文≥1篇。

参与本细则编写人员:

执 笔:(以姓氏拼音为序)

白人驹

尹彦玲

高硕

审 议:

刘英北京宣武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上一篇:浙江省标准工期定额下一篇: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