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宅基地管理办法

2024-05-12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宅基地管理办法(精选9篇)

篇1: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宅基地管理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宅基地管理办法

颁布部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颁布时间:1992-06-24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宅基地管理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令[1992]第44号 1992年6月24日

第一条 为了加强农村牧区宅基地的管理,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宅基地,是指苏木乡镇和嘎查村的农业户口或城镇非农业户口的居民(以下简称居民),在农村牧区的住房和杂屋等附属建筑物占地及庭院占地。

居民在自治区境内使用宅基地,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居民建房,应利用旧宅基地。在空闲地、劣地、废弃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和好地。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农村牧区宅基地管理,严格申请、审核、批准手续。

第五条 居民对宅基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第六条 居民使用宅基地,应符合苏木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要求。

未作村镇建设规划的,应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搞好宅基地规划,经旗县级土地管理部门和村镇建设管理部门审查,由旗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七条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迁并分散的村庄和零散住户,复耕原址,扩大耕地面积。迁并应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

鼓励城市郊区和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口密集地区集中建房和建多层住宅。

第八条 旗县级人民政府应制定宅基地用地计划,经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计划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审核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下达执行。

第九条 居民建住宅实行一户一宅。宅基地面积按照《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宅基地的申请、审批程序,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新的宅基地:

(一)因国家或集体建设占用土地,原住宅需要拆迁的;

(二)因土地利用规划及村镇建设规划,原住宅需要拆迁的;

(三)因腾优占劣将原址复耕复植,需搬迁的;

(四)达到婚龄,确需建住宅的。

第十一条 宅基地使用者应按批准用途使用,不得买卖和非法转让。

第十二条 居民依法使用的宅基地,由旗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确认使用权,核发使用证。

第十三条 居民住宅依法出售、继承、赠与引起宅基地使用权转移的,应向所在地集体经济组织或嘎查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经苏木乡级人民政府审核,由旗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宅基地变更登记手续,换发使用证。

第十四条 宅基地实行有偿使用的原则。对超过规定标准,确实不能收回土地的,应按超占面积数量加收使用费;对五保户、军烈属、特困户可以减收或免收费用。具体收费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五条 宅基地使用费实行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嘎查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各级土地管理、财政、审计部门监督其使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挪用。

第十六条 宅基地使用权发生争议时,当事人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苏木乡级或旗县级人民政府处理。当事人对处理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处理决定的上一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七条 宅基地争议处理期间,双方应维持宅基地及其附着物使用现状,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和破坏。

第十八条 宅基地纠纷处理期间,故意制造纠纷、煽动闹事、阻挠处理工作正常运行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的其他处罚,由苏木乡级人民政府或旗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依照《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内蒙古自治区关于违反土地管理法规行政处罚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条 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和土地审批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宅基地审批管理工作中,利用职权徇私舞弊、假公济私的,由有关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自治区土地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注:本篇法规已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部分规章的决定》(发布日期:2002年6月27日 实施日期:2002年8月1日)废止 查看全文

内容分类:房地产: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抵押,

篇2: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宅基地管理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公路管理办法》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2006年第7次主席办公会议研究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农村牧区公路是我区公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基础条件。为加快农村牧区公路建设步伐, 加强农村牧区公路管理, 保障农村牧区公路安全畅通, 促进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和有关法律法规, 结合自治区实际,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区农村牧区公路的建设、养护和管理。

本办法所称农村牧区公路, 指县道、乡道、村道。

第三条

农村牧区公路管理应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以县为主、乡村配合, 建养并重、协调发展, 依法治路、保障畅通 的原则。

第四条

旗县级人民政府是本地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管理养护的责任主体, 对本地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的筹集负主要责任。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组织筹集本地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资金, 监督本地区农村牧区公路管理工作。

自治区人民政府主要负责组织筹集全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资金, 监督全区农村牧区公路管理工作。

第五条

农村牧区公路、公路用地和公路附属设施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和破坏。任何单位和个人 , 都有保护公路、公路用地和公路附属设施的义务,有权检举和控告破坏、损坏公路、公路用地和公路附属设施以及影响公路安全的行为。

第二章公路规划

第六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保护环境, 符合农村牧区生产、生活和资源开发利用需要的原则。

第七条

旗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编制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发展规划, 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自治区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备案, 并由旗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各盟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审核和汇总上报本地区农村牧区公路发展规划, 指导旗县级人民政府编制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发展规划。

自治区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批准的旗县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发展规划及全区农村牧区

经济社会发展和农牧民出行的实际需要,编制全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发展规划。

第八条

经批准的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发展规划,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雪由原编制机关提出修改方案,报原批准机关批准,报自治区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备案。

第三章公路建设

第九条

自治区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与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研究、编制上报全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计划。

第十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经自治区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行业审查意见后由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

第十一条

县道、乡道原则上由旗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村道原则上在苏木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由村民委员会按照村民自愿、民主决策、一事一议的方式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

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合理确定农村牧区公路的建设标准。

县道和乡道一般应当按照等级公路建设标准建设;村道的建设标准,特别是路基、路面宽度,应当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和经济条件确定。

第十二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充分利用旧路,完善排水防护设施,尽量减少占用耕地和拆迁,注重环境保护,合理确定技术标准,严格控制

工程造价。

第十四条

自治区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工作,并根据有关规定制定农村牧区公路建设管理的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各地区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牧区公路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制定适合本行政区域特点的农村牧区公路建设管理实施细则 , 加强对农村牧区公路建设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确保建设项目保质、保量、按期完成。

第十五条

各级公路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和有关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依据有关规定和标准对项目的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加强廉政建设,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规定标准。

第十六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实行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第十七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用地依法列入农用地范围,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公路建设项目涉及的征地拆迁工作及所发生的费用由项目所在地旗县级人民政府负责。

第十八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涉及的取料场(土、砂、石)、弃料场以及工程建设临时用地由沿线县级、乡级人民政府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工程完工后,由项目法人单位负责恢复原貌并采取相应措施复垦,防止发生新的水土流失。

第四章管理养护

第十九条

自治区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安排和监管农村牧区公路养护资金,指导、监督农村牧区公路管理工作,编制和下达农村牧区公路自治区补助投资和养护计划,监督检查养护计划执行情况和养护质量。

第二十条

各盟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核、上报所辖区域内的农村牧区公路养护计划,监督检查养护计划执行情况和养护质量,监管农村牧区公路养护资金使用情况,指导、监督本辖区的农村牧区公路养护管理工作。

第二十一条

旗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地区农村牧区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主要职责是:编制农村牧区公路养护建议性计划,筹集和管理农村牧区公路养护资金,监督公路管理机构的管理养护工作,检查养护质量,组织协调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做好农村牧区公路及其附属设施的保护工作。

旗县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所属的公路管理机构具体承担农村牧区公路的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拟订公路养护计划并按照批准的计划组织实施,组织养护工程的招投标和发包工作,对养护质量进行检查验收。

第二十二条

旗县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苏木乡镇人民政府有关农村牧区公路管理、养护、保护以及养护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具体职责。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应设立

专(兼)职农村牧区公路养护管理人员,负责农村牧区公路的管理养护工作。

第二十二条

农村牧区公路养护作业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检评标准、操作规程 , 保证农村牧区公路状况良好。农村牧区公路养护按规模分为养护工程及日常养护。养护工程内容为养护改建和大中修,日常养护内容为小修、保养。

第二十四条

农村牧区公路的养护改建、大中修工程逐步采取向社会公开招投标的方式,择优选定养护施工单位。同时应当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并严格按照自治区有关规定执行。公路小修保养实行养护目标责任制度。

对等级较低、自然条件特殊等难以通过市场化运作进行养护作业的农村牧区公路,可实行建设、改造和养护一体化招标,也可以采取个人(农户、牧户)分段承包等方式进行养护。

第二十五条

农村牧区公路的绿化要纳入旗县、苏木乡镇人民政府的绿化计划,并按照谁种植、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由旗县、苏木乡镇人民政府按照农村牧区公路的绿化规划组织实施。

第二十六条

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农村牧区公路交通受阻或中断的 , 旗县、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应立即组织抢修,并可视情况动员和组织附近驻军、机关单位及沿线群众

共同参与公路抢修。短时间内难以修复的,应修建临时便道、便桥或者指明绕行路线,同时按规定设置醒目的警示、警告标志牌,确保安全畅通,并及时将灾害情况逐级上报。

第二十七条旗县级人民政府要建立“政府负责、部门执 法、群众参与、综合治理” 的农村牧区公路路政管理体制,由当 地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内蒙古自治区公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具体实施路政管理工作。

第五章建设与养护资金

第二十八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资金实行地方自筹为主,国家、自治区补助为辅的投资政策。同时鼓励开展社会捐助、群众捐资投劳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形式的筹集方式。

第二十九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资金来源:一是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安排的农村牧区公路建设资金;二是国家和自治区的补贴性资金。

国家安排的农村牧区公路建设补助资金应全部用于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工程项目 , 并严格执行自家对农村牧区公路补助资金使用的有关规定,不得从中提取咨询、审查、管理、监督等费用。

第三十条 农村牧区公路管理养护经费包括养护工程费和日常养护经费。

农村牧区公路养护工程费来源:一是自治区汽车养路费用于农村牧区公路养护工程的补助资金。其补助标准为:县道每年公里 7000 元,乡道每年每公里 3500 元,村道每年每公里 1000 元。二是旗县级人民政府安排的农村牧区公路养护工程的配套资金。

农村牧区公路日常养护经费来源:一是农用车、拖拉机、摩托车养路费;二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排的财政资金;三是自治 区财政安排的补助资金。

第二十一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和养护的实际需要,统筹本级财政预算,保证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和养护的正常需要。

各地征收的农用车、拖拉机、摩托车养路费要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 ,全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全额用于农村牧区公路的日常养护。

第三十二条

旗县级人民政府在统筹安排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及养护资金时,要充分发挥苏木乡镇嘎查村两级基层党组织的作用,鼓励农村牧区公路沿线受益单位及群众自愿出资、投工投劳建设和养护农村牧区公路。

鼓励利用冠名权、路边资源开发权、绿化权等方式筹集社会资金投资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和养护;鼓励单位和个人捐款支持帮 助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和养护。

第二十三条

自治区补助投资按照地方政府财政资金

到位及 工程进度同比例拨付旗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排的养护费用,由相应的财政部门直接拨付旗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农村牧区公路养护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的,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四条

各地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职责,建立健全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和养护资金管理制度,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截留。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资金使用应当接受审计、财政和上级财务部门的审计检查。

对违反资金使用规定、工程未达到质量标准要求、未能按照 项目的实际需要安排足额配套资金、提供虚假情况骗取补助投资的,自治区将缓拨、停拨或收回已拨付资金,并依法追究当事人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五条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以及旗县人民政府要根据本辖区实际情况,结合本办法,困地制宜地自行制定本区域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标准和管理办法。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负

责解释。

篇3: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宅基地管理办法

近几年, 内蒙古城镇以及农牧区居民的收入水平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城镇农村牧区居民生活水平也在逐年改善。2014年内蒙古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350元, 农村牧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976元, 分别是2004年的3.49倍和3.83倍;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0885元, 农村牧区人均消费支出为9972, 分别是2004年的3.36倍和4.79倍, 农村牧区消费水平提高显著。当前, 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相差较大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区的内蒙古自治区, 城镇和农牧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为2.09, 城镇和农牧区居民消费支出之间的差距同样存在。怎样更充分地开发农村消费市场, 提升农村或者农牧区居民的消费水平, 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 朱信凯等学者讨论了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启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刘广明指出金融对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有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 温涛等学者则剖析了农民消费结构的演变过程。本文针对内蒙古农村消费水平现状, 利用经济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 对2004年至2013年内蒙古农村消费发展变化趋势进行了计量分析, 以期探寻扩大内蒙古地区农村消费需求的建议。

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区居民的消费支出状况

2014年内蒙古乡村人口有1014.2万人, 占全区常住人口的40.5%, 农村牧区居民的消费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全区消费市场的充分发展。近些年来, 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 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 恩格尔系数逐年减少, 食品消费支出比重下降。分析表1所列示的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可以发现:从总体来看, 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明显低于城镇,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明显;从增长速度看, 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均消费支出比城镇略快, 根据平均增长速度公式:城镇平均增长速度= (19249/6219) (^1/11) -1=10.8%, 农村牧区平均增长速度= (7268/2083) (^1/11) -1=12.0%;从相对比值看, 内蒙古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相对比值变化不大, 表明城乡消费支出之间相对协调;从绝对差值看, 近几年, 内蒙古农村牧区居民与城镇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的绝对差值变化较大, 绝对差值由2004年的4136元增加为2013年11981元, 表明内蒙古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逐年扩大, 农村牧区居民仍受农牧区落后条件的影响。

三、内蒙古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主成分分析

(一) 指标选取、数据采集和标准化

本文所选择的评价指标来源于国内统计数据常见的消费支出分类法, 共八项数量指标;研究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内蒙古统计年鉴》;为了消除量纲以及数量级对本研究的影响, 在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前对原变量所包含的数据进行标准差标准化 (标准化数据= (原始数据-均值) /标准差) , 标准化以后的数据表示相对均值的大小, 具体指标和标准化数据见表2。

(二) 主成分分析

利用Stata10进行KMO检验, 检验标准化以后的变量能否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 分析得到KMO得分为0.7431, 表明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Stata10对标准化以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发现第一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91.12%大于85%, 碎石图中仅第一个主成分大于1, 因此提取该主成分。表3为主成分分析得到的主成分荷载矩阵。

建立评价模型::, 该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91.12%, 可以解释原始信息的91.12%, 说明该主成分替代原始的八个指标是有效的。因此, 我们将该主成分命名为农村牧区消费指数。在模型当中, wj为主成分在各变量之上的荷载j=1, 2...8;xij表示第i年j变量标准化的数据i=2004, 2005…2013, 指代该指标数据高于或低于平均水平的程度;Fi表示第i年的农村牧区消费指数, 指代该年农村牧区消费指数高于或低于平均水平的程度, 平均水平来源于2004~2013年的样本数据, 因此, 在不同的时间窗内, 同一年的农村牧区消费指数有可能不同。计算各年农村牧区消费指数得分, 并绘制趋势图 (图1) 。

(三) 分析结果

1.从表3可以发现, 主成分在各个指标上的载荷系数均为正数, 表明自2004年以来内蒙古农村牧区居民的各类消费性支出是逐渐增加的, 居民生活水平是逐年提高的。另外, 主成分在交通通讯指标的载荷系数为0.3012, 相比在其他指标的荷载最小, 表明, 自2004年以来, 内蒙古农村牧区居民的交通通讯消费增长较慢, 居民花费在交通工具的租赁或者购买、通讯手段的选择等方面的支出相比其他消费较低。

2.根据表3主成分荷载系数的大小进行排序可以发现, 衣着消费支出、其他商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家庭设备及服务消费支出三个方面均超过食品消费支出, 这表明, 近几年, 内蒙古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 用于食品的消费性支出逐渐减少, 农民收入不再主要用于食品这一基本生存资料的改善, 说明本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层次逐渐提高。

3.自2004年以后, 各年农村牧区消费指数逐年增加, 没有出现下降或者大幅震动的情况, 这说明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稳定, 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部门各类针对农牧业的政策的推出, 农牧民收入逐年提高, 消费水平也相应得到提升。同时, 也预示着内蒙古农村牧区的消费市场潜力正在一步步地进行挖掘, 可以进一步扩大农牧民消费空间。分析农牧民消费趋势图仍能发现, 2010年以后上升的幅度快于2009年之前包括2009年, 这说明近几年农村牧区消费市场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四、结论

综合上述对2004至2013年内蒙古农村牧区居民消费数据的主成分分析, 可以得出如下针对内蒙古农牧区的结论:

(一) 农村牧区消费支出逐年增加, 且各项消费支出均在稳定增长, 农牧民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升, 而消费能力的大小, 会影响农牧民对商品以及服务的消费。因此, 可以通过适度的政策导向, 提高农牧民的总体收入, 比如对农村旅游产业发展和农产品、畜牧产品的深加工的政策支持等。

(二) 农村牧区居民消费层次不断提高, 食品不再是居民消费支出的重点, 农牧民不断追求除生存资料以外的商品或服务。提升农牧民消费层次, 有利于协调地区的消费水平。农牧区居民恩格尔系数的降低, 不仅仅意味着农牧民为温饱而奔波, 而是真正在追求高的生活层次。因此, 可以通过改善农村牧区基础设施以及商业的发展, 在满足农牧民生活基本需求的同时, 还要兼顾其他商品和服务的需求, 比如家电下乡促销和补贴。

(三) 农村牧区消费增长趋势良好, 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农牧区消费市场正在被逐渐开启。随着农牧区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层次的提高, 消费市场会进一步被开发, 而农村牧区市场体系的建设是提高农牧区消费层次和水平的前提。因此, 需要努力健全农村牧区市场体系, 进一步改善市场机制, 完备各项基本设施, 不断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消费水平。

参考文献

[1]内蒙古统计局.内蒙古自治区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nmgtj.gov.cn/nmgttj/tjgb/jjshfztjgb/webinfo/2015/03/1436260364759396.htm, 2015-03-13.

[2]朱信凯, 王红玲, 吕亚荣.金字塔模型: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新思路[J].中国软科学, 2004, (03) :11-14.

[3]刘广明.农村消费市场开拓的金融支持探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1, (06) :35-40.

[4]温涛, 孟兆亮.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演化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12, (07) :4-14.

[5]邓京明.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变动分析——以陕西省宝鸡市为例[J].西部金融, 2009, (12) :56-57.

篇4: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宅基地管理办法

公路建设靠的是“三分建七分养”。近年来,正蓝旗党委、政府积极构建责任明确、运转高效的农村牧区公路管养体制,成立了地方公路管理段,在苏木镇场设立了农村牧区管理所,从各嘎查村聘请了公路养护员。“十一五”以来,正蓝旗累计投入农村牧区公路养护费1185万元,旗交通运输局通过挖掘自身潜力和争取政府投入等筹措资金139万元,先后购买了3台装载机、平地机、压道机等机械设备,确保了全旗农村牧区公路得到经常性养护。

为推进“建管养运”一体化工作进程,去年5月18日,正蓝旗交通运输局成立了路政大队,负责对全旗农村牧区公路路政管理,保护公路设施,扩大超限运输治理的覆盖面,综合整治农村牧区公路超载超限问题,检查制止和处理各种侵占损坏农村牧区公路、公路用地及附属设施的行为,依法保护了路产、路权和农村牧区公路的安全畅通,实现了群众利益、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多赢,受到了农牧民群众的好评。

为进一步深化农村牧区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做到管养责任、机构人员、制度保障、资金筹措、监督检查五到位,实现管理能力、路况水平、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四提高。今年2月20日,旗政府又批准了旗交通运输局制定的“正蓝旗农村牧区公路管理养护年活动方案”,决定利用三年时间,通过旗财政支付养护农村牧区公路资金每年不低于地方财政收入的3%,落实各苏木镇场对农村牧区公路管理养护的主体责任,鼓励苏木镇场财政、嘎查村“一事一议”及社会资金投入,实行月检、季查、年评的养护制度,开展文明示范路创建活动,做好农村牧区公路养护科研成果转化,建立奖罚分明的考核办法等措施,形成全社会爱路、护路的良好氛围,确保全旗农村牧区地方公路得到全面管养,保障农村牧区公路安全完好畅通,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供更好的交通运输服务。

篇5: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宅基地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建立健全我区农村牧区成品油市场网络体系,加强农村牧区成品油零售网点管理,保障农村牧区成品油市场供应,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商务部《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商务部令2006年第23号)、《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02)、自治区商务厅《内蒙古自治区成品油市场管理细则》(内政商商贸字[2011]1056号)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农村牧区成品油零售网点是指设置在乡镇公路及以下范围内,且网点设置必须距国道、省道、旗县公路3公里以上的农村牧区成品油零售网点。不包括水上加油站,开发区、工业园区不得设立农村牧区成品油零售网点。

第三条 自治区商务厅负责组织制定农村牧区成品油零售网点市场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负责组织制定全区农村牧区成品油零售网点行业发展规划,负责农村牧区加油网点的《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颁发,并依据本办法和国家有关政策协调有关部门对农村牧区加油网点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第四条 盟市商务局负责对本地区农村牧区成品油零售经营企业实施市场准入管理,负责制定本地区农村牧区成品油零售网点行业发展规划,并依据本办法和国家有关政策协 调有关部门对农村牧区加油网点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第五条 在自治区境内从事成品油零售经营活动的农村牧区加油网点,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

第六条 农村牧区加油网点销售的成品油包括汽油、柴油及各种润滑油。

第二章 农村牧区成品油零售网点的设立

第七条

农村牧区成品油零售网点的设立,要坚持“合理布局、有序竞争、方便群众、服务经济”的原则,并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农村牧区加油网点布局规划。

第八条 农村牧区成品油零售网点的设置应远离居民聚集区50米以上,既要方便农村牧区生产需要和农牧民生活需要,又要符合消防安全、环保等有关要求和规定。

第九条 农村牧区成品油零售网点设立要求:

(一)以农牧民聚集区(中心村)、交通运输聚集区为主,也可设在乡村之间道路上;

(二)服务半径不少于3公里,间距原则上应保持10公里;

(三)2万人以下乡镇可设立1-2座加油网点,2-5万人以下乡镇可设立2-3座加油网点,5万人以上的乡镇原则上可设立3-4座加油网点;

(四)加油网点选址间距不得违反加油站间距设置规定。

第三章 农村牧区成品油零售经营许可申请与审批 第十条 农村牧区成品油零售网点的设立要符合当地加 油网点发展规划,并应具备如下条件:

(一)网点布局符合全区成品油分销体系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

(二)具有长期、稳定的成品油供应渠道,与年检合格的成品油批发经营企业签订3年以上供油协议;

(三)加油网点的设计与施工要符合《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02),并通过国土资源、规划建设、安全监管、环境保护、质检、公安消防等部门的验收;

(四)注册资金不低于30万元;

(五)储油罐总容积不得大于40立方米和单罐容积不得大于20立方米;

(六)有健全的规章制度,从业人员掌握经营成品油的相关知识,并经相关部门培训。

第十一条 申请新建、迁建、改扩建农村牧区加油网点建设规划核准的企业,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式一份:

(一)旗县商务局的请示及企业申请报告和《成品油零售企业经营资格申请表》(商务部监制);

(二)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或《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三)国土资源部门核发的加油网点《国有土地使用证》或土地使用批准确认文件;

(四)建设规划部门核发的加油网点《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规划用地文件;

(五)具有可行性研究报告;

(六)拟建加油网点平面图和现有、在建加油站和网点现状分布位置示意图。包括所在路段,公里数,邻近主要建筑,四邻加油站和加油网点的位置、距离、名称。

第十二条 申请农村牧区成品油零售经营资格的企业,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式一份:

(一)旗县商务局的请示及企业申请报告和《成品油零售企业经营资格申请表》。申请文件必须提供当地乡镇人口数,企业基本情况、符合申请条件的说明、加油网点和加油站情况及经营的具体方案等;

(二)盟市商务局核发的加油网点建设规划确认文件或项目预核准文件;

(三)提交与检查合格的成品油批发经营企业签订的3年以上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的成品油供油协议及该批发企业的《成品油批发经营批准证书》复印件;

(四)工商部门核发营业执照或《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其名称核准须为×××盟(市)×××旗(县)×××加油网点(即名称不得用×××加油站);

(五)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及相关证明文件;

(六)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还应提供自治区商务厅同意申请人投标和竞买的预核准文件及国土资源部门核发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招标、挂牌)成交确认文件;

(七)加油网点及其配套设施的产权证明文件,及相关部门的批准证书及验收合格文件:国土资源部门核发的加油网点《国有土地使用证》或土地使用批准确认文件;规划部 门核发的加油网点《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消防部门核发的加油网点《建筑工程消防验收意见书》;环保部门核发的加油网点环境保护验收合格文件或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气象部门核发的加油网点《防雷装置验收合格证》或防雷装置检测报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核发的加油机计量合格的《检定证书》;加油网点建设竣工验收材料;

(八)成品油检验、计量、消防、安全生产等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证明;

(九)安全监管部门核发的《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

(十)外商投资企业还应提交商务部核发的《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

(十一)旗县商务局出具的加油网点项目验收报告;

(十二)、申请迁建、改扩建农村牧区成品油零售经营资质,须交回原《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

第十三条 凡申请新建农村牧区加油网点建设规划核准的企业,应向所在地旗县商务局提出,旗县商务局须对加油网点地址进行现场勘察,并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通过后上报盟市商务局。

第十四条 盟市商务局依据本盟市成品油分销体系发展规划和上报材料进行农村牧区网点规划核准。

(一)对确认符合农村牧区网点规划的申请,盟市商务局须在门户网站上公示,无异议后,下达农村牧区网点规划的确认文件。申请人持农村牧区网点规划确认文件,到相关 5 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并按照各相关部门的规定和要求进行加油网点建设。

(二)对确认不符合农村牧区网点规划的申请,盟市商务局在申报表内说明理由,并将申报材料返回旗县商务局,由旗县商务局通知申请人。

第十五条 盟市商务局下达的农村牧区网点规划确认文件,须明确建设期限一年。建设期内申请人未动工且未作出说明的(不可抗力因素除外),原规划确认文件失效。

第十六条 农村牧区加油网点建成完工后,由盟市商务局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盟市商务局须向自治区商务厅提出备案申请,对于符合备案条件的由自治区商务厅核发国家商务部统一印制、自治区商务厅统一编号、加盖农村牧区加油网点专用章的《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 凡领取农村牧区《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的加油网点,须依法经营。无证经营者,予以取缔。

第十八条 各盟市商务局要建立健全农村牧区成品油零售网点档案,及时将取得成品油农村牧区加油网点零售经营资格的企业名单以及变更、撤销等情况进行网上公示,并于每年1月10日前,向自治区商务厅报送上本盟市农村牧区加油网点数量及站点情况。

第十九条 各盟市商务局负责对农村牧区加油网点的《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进行审核,并于每年三月底前将审核情况上报自治区商务厅备案。

第二十条 农村牧区加油网点的《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 证书》年审、变更、注销、歇业等相关事项均由盟市商务局参照自治区商务厅《内蒙古自治区成品油市场管理细则》中加油站管理予以办理。

第二十一条 农村牧区加油网点要严格执行国家质量、物价、安监等规定,凡违反规定的由当地有关部门进行查处,情节严重的由当盟市商务局予以取缔。

第五章 附 则

篇6: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宅基地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的通知》(鄂政办发〔2004〕104号)的规定,结合自治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村村民用于建设住宅和厨房、厕所、牲畜栏圈等设施的土地及庭院用地。

第三条 自治县行政区域内农村宅基地的使用和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宅基地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坚持集约、合理用地的原则,与村庄和集镇规划相结合,鼓励由自然村向中心村、中心集镇集聚。

第六条 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禁止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禁止买卖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转让农村宅基地。

第七条 农村村民建住宅要充分利用原有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荒地,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建住宅,严禁占用基本农田建住宅。

第八条 严格执行用地标准。凡新建、改建房屋(含附属设施)的宅基地总面积,使用农用地或者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不得超过140平方米,使用未利用土地的不得超过200平方米。

第九条 农村村民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申请使用宅基地:

(一)因子女结婚等原因确需分户,无宅基地的;

(二)外来人口落户,成为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且承担村民义务,需要建住宅而无宅基地的;

(三)因国家建设、自然灾害、实施村镇规划以及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需要搬迁的。

第十条 以家庭为单位整体迁入集镇居住生活(含符合分家条件的新立户),成为迁入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并承担相应权利义务的,在处理好原居住地承包土地和宅基地的前提下可以申请宅基地。

第十一条 县城规划区(包括龙舟坪组团、津洋口组团、白氏坪组团)内除原住居民符合建房条件的以外,新迁入的农村居民不得申请集体土地建房,如确需占地建房的,按城镇居民个人建房的规定供应宅基地。

第十二条 农村村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使用宅基地:

(一)年龄未满18周岁及其他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与监护人分户的;

(二)违反计划生育规定,未按计划生育政策依法处理的;

(三)独生子女以与其父母分居立户为由申请建房的;

(四)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以分户为由申请建房的;

(五)原有宅基地面积已经达到规定标准能够解决分户需要的;

(六)出租、出卖或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宅基地及其地上建筑物,或将住宅改作他用的;

(七)其他不符合申请建住宅条件的。

第十三条 严格执行“一户一宅”的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对一户村民已经拥有两处以上宅基地的,原则上只能保留一处。对拆除确有困难且符合土地和村镇规划的,实行有偿使用。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注销其土地使用权证或建设用地批准通知书,并由村委会收回土地使用权:

(一)为实施村镇规划进行村庄改造需要调整使用的宅基地;

(二)因进行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需要占用的宅基地;

(三)农村村民一户一宅之外(因继承等依法取得的两处以上宅基地除外)的宅基地;

(四)农村村民户口迁出本集体经济组织到其他集体经济组织落户或者农村“五保户”腾出的宅基地;

(五)自依法批准之日起满两年未动工兴建的宅基地;

(六)其他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收回的宅基地。

第十五条 对因村庄改造、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原因收回的宅基地使用权,村民委员会应当对原宅基地使用权人给予适当补偿。

第十六条 符合申请宅基地条件的村民,应当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由村民委员会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查,并经自治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自治县人民政府审批。自治县人民政府也可以依法委托自治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七条 农村村民占用农用地建住宅的,应当由自治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拟定农用地转用方案,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第十八条 农村村民占用林地建住宅的,应当依法报经自治县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并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九条 农村村民在城镇规划区(含村庄、集镇)内申请宅基地的,应当依法报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出具选址意见书后,按规定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第二十条 宅基地申请经依法批准后,使用权人应当自收到批准通知之日起30日内,向自治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取得《集体土地使用证》。

农村村民原已依法批准使用的宅基地未办理登记的,应当主动申请补办登记,取得《集体土地使用证》。

第二十一条 因依法买卖、继承房屋等原因造成宅基地使用权变更的,当事人应当自变更之日起30日内向自治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集体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由自治县人民政府换发《集体土地使用证》。

第二十二条 宅基地使用权被收回或被注销的,当事人应当自接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自治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集体土地使用权注销登记。逾期不申请办理注销登记的,由自治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公告注销。

第二十三条 自治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宅基地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审批前到现场勘测定位,审批后到现场放线划界,房屋建成后到现场检查验收。

第二十四条 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或者超过批准的面积多占土地建住宅的,由自治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住宅和其他设施。

第二十五条 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宅基地的,由自治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50%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六条 无权批准宅基地的单位或者个人非法批准农村村民占用土地建住宅的,或者违反法定程序批准占用土地建住宅的,其批准文件无效,同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七条 不依照规定办理宅基地使用权登记或变更登记的,由自治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办理。

第二十八条 自治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农村宅基地审批、监督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篇7: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宅基地管理办法

谈自治区财政投入与农村牧区经济发展

财政支农资金对农牧业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内蒙古自治区财政投入农牧业的资金总额逐年增加,并建立了各种基金,推动了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下降;资金时效性差;资金监管不严等,需采取对策增加财政支农投入,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作 者:张心灵 赵益平梁润秀 孟繁杰 张利利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刊 名: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3)分类号:F327关键词:财政 支农资金 对策

篇8: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宅基地管理办法

一、问题分析

(一) 农村牧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但农牧民得益较少

农村牧区工业以矿产资源开采及其加工为主体, 其他工业类型所占的比重较小。农村牧区的矿产资源开发企业, 对当地农牧业剩余劳动力和城镇需要就业者的吸纳能力不强, 其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主要是增加了一些财政收入, 但有时还要以一定的草地耕地占用、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污染为代价。随着时间的推移, 矿产资源开采难度增加、开发成本上升, 甚至会出现矿产资源枯竭的现象, 这些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就要大大萎缩或者干脆撤离, 这样农村牧区未来的发展也确实有点令人担忧。农村牧区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缺乏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等, 其生存与发展的境况相当艰难。牧区畜产品加工业、牧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发展不足, 大量畜产品不能就地加工、转化。牧区畜产品主要的交易市场及价格形成过程中的主导者一般都在牧区的区域之外、离原产地很远, 牧民讨价还价的能力十分微弱, 一般处在被动的价格接受者和利益受损者的地位。

近年来, 农村牧区市 (盟) 的首府城市、县 (旗) 政府所在地的城镇, 拓展比较迅速, 其城市范围扩大, 城市人口特别是流动人口增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容市貌改善。然而,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如合并乡镇 (苏木) 、集中办学等, 使得农村牧区的部分小城镇出现了萎缩、甚至荒芜的现象;这些小城镇机关搬走、学校停办、人口流失, 一些服务行业也十分萧条。而这些小城镇往往又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主要建设点等, 其发展不良, 不仅制约着农村牧区城市化的整体推进, 也使得城乡统筹的连接点、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支撑点和着力点不太稳固。

近年来, 由于“盟改市”、“县改市”、“乡改镇”等行政区划的调整, 导致了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加;但这样的“城镇化”目前来说还是低水平的, 公共设施、服务机构、人员素质、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是相对滞后的, 对农村牧区产业调整、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 对农牧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均不强。

(二) 农村牧区的社会发育度较低, 农牧业的传统性及粗放性还非常明显

内蒙古农牧民文化素质较低, 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人才严重短缺,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据内蒙古第一次农牧业普查资料, 内蒙古主要从事农业的人口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1407535人、占19%, 小学文化程度3078485人、占41.54%, 初中文化程度2547881人、占34.37%, 其余高中文化层次的人也大部分集中在城镇, 真正到基层从事农牧业等生产经营的寥寥无几。据内蒙古第二次农牧业普查资料, 到2006年底, 内蒙古农牧民家庭劳动力中文盲的比例高达7.4%, 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3%, 初中文化程度者占49%, 高中文化程度者占10%,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不足1%, 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重明显高于发达省区。

内蒙古农牧业的科技贡献率缓慢爬升, 由“八五”期末的34%逐渐增加到“九五”期末的39%, 又增加到“十五”期末41%左右, 2008年达到45.41%;然而, 我国“十五”期末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8%以上, 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升到了60%—80%的水平, 相比之下, 内蒙古农牧业的科技进步水平还比较落后。

在内蒙古的农牧业机械设备中, 20马力以下的拖拉机占拖拉机总数的76%, 且40%多的拖拉机超期服役, 玉米的机收面积只有5%左右;全区74%的农田没有灌溉条件, 灌溉饲草料地面积仅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0.4%, 设施农业面积占种植业面积的不到1%;一些作物品种已经推广使用了20多年, 变杂退化现象非常严重, 却还没有有效的提纯复壮和更新。

由于内蒙古农牧业的科技水平等相对低下, 农牧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所以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不高。2006年, 谷物单位面积产量, 全国为5322公斤/公顷、内蒙古为4980公斤/公顷, 内蒙古比全国低342公斤。2007年, 内蒙古粮食亩产量504斤, 比全国平均亩产低20%以上。内蒙古主要农产品的质量也较低, 玉米含油、赖氨酸、蛋白质不高, 花色品种欠丰富;小麦出粉率仅为60%上下, 而全国平均水平为85%左右。

(三) 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恶化, 自然灾害加剧

内蒙古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太阳辐射强烈, 降水量稀少, 蒸发量和干燥度大, 土地大部分为沙性质地等, 这些客观因素导致了农村牧区生态环境的脆弱。农村牧区本身又是旱灾、白灾、黑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多发区, 尤其是近年来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特别是草原退化沙化促使了这些灾害的频繁发生, 形成了恶性循环。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是草地、耕地、林地的退化沙化与水土流失也就是所谓的荒漠化问题。内蒙古沙漠化面积大约7.34亿亩, 水土流失面积2.79亿亩左右、居全国之首, 全区草场、农田、林地等潜在沙化面积占全国潜在沙化土地面积的76%。内蒙古横跨中国的西、中、东部, 紧靠华北、京津、东北等地区, 其沙漠化、水土流失等, 借助风力、水力可迅速地、直接地蔓延上述地区, 特别是威胁首都北京的生态安全。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自然灾害的加剧, 如农作物成灾面积, 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等都呈逐渐加大的态势。

(四) 农牧民收入与全国水平的差距较大, 牧民收入开始低于农民收入

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2005年, 我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2989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 我区比全国低266元;2007年, 我区为3953元、全国为4140元, 我区比全国低187元;2009年, 我区为4938元、全国为5153元, 我区比全国还低215元。2009年, 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量排在全国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第15位, 其比上年的增长率排在全国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第30位。

近年来, 与农民相比, 牧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 特别是人均收入的绝对额牧民也开始低于农民。内蒙古2003-2007年, 牧民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要比农民低近一个百分点。内蒙古农牧业经营管理站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6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人均收入98.4元, 2007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人均收入124.6元, 2008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人均收入159.7元。而牧民必要的生产生活支出大大高于农民, 如内蒙古2007年牧民人均消费支出要比农民高出2500多元。牧民的收入低于农民, 刚性的支出却高于农民, 这样牧民生活及生产水平的提高就显然不如农民快了。

(五) 农作物播种面积扩大, 粮食总产量增加, 但粮食内部结构不合理

2007年, 内蒙古农作物种植面积642.7万公顷, 比上年增加12.98万公顷;其中,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62.75万公顷, 比上年增加16.56万公顷。2007年, 内蒙古粮食总产量1750万吨, 比上年增长2.6%。然而, 内蒙古的粮食内部结构不合理, 在其2007年1750万吨的粮食总产量中, “粗粮”占85.8%、特别是玉米占64.1%, 小麦、水稻仅占14.2%;这就使玉米、粗杂粮等严重过剩, 小麦、水稻等的缺口增大, 粮食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加剧。

2008年, 内蒙古农作物种植面积686.08万公顷, 比上年增加9.93万公顷;其中,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25.45万公顷, 比上年增加15.27万公顷。2008年, 内蒙古粮食总产量首次达到2130.23万吨, 比上年增长17.6%;其中, 玉米、大豆和薯类产量分别增长21.5%、23.8%和26.4%。需要特别关注的是, 2008年内蒙古小麦的产量为154万吨、比上年下降了12.5%, 稻谷的产量为70.5万吨、比上年下降了13.4%, 小麦和稻谷产量下降的幅度都很大;说明在一定程度上粮食总产量的增长主要是“粗粮”增多了, 而“细粮”反而减少了;为了满足消费的需求, 我区小麦和大米的购入量要相应地增加。

2009年, 全区粮食播种面积8137万亩, 比上年增加255万亩;其中玉米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了4%左右。2009年, 内蒙古粮食总产量1981.70万吨, 比上年下降7.0%。内蒙古粮食总产量, “九五”时期年均增长3.3%, “十五”时期年均增长6.0%;其中, 玉米产量“九五”时期年均增长4.0%、“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1.1%, 而小麦产量“九五”时期年均下降7.1%、“十五”时期年均下降4.6%。说明“九五”、“十五”和“十一五”的头几年, 内蒙古的粮食结构“粗粮”化的趋势非常明显。

(六) 牲畜头数基本保持稳定, 但畜群结构和个别畜产品产量等变幅较大

2007年, 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10952.03万头 (只) , 比上年同期下降0.9%;内蒙古肉类总产量201.8万吨, 比上年增长4%;牛奶产量950.9万吨, 山羊绒产量6746吨。2003—2007年五年间, 内蒙古牧业年度牲畜存栏稳定在1亿头 (只) 左右。

2008年, 内蒙古牧业年度牲畜存栏10677.2万头 (只) , 比上年下降1.6%;其中大牲畜存栏达到1063.8万头, 比上年增长3.0%, 而羊的存栏为8442.9万只, 比上年下降了3.8%。全区肉类总产量219.37万吨, 比上年增长6.3%;牛肉产量43.1万吨, 增长6.1%;羊肉产量84.8万吨, 增长4.9%。2008年内蒙古部分畜产品产量增速回落的幅度较大, 如牛奶等;特别是小畜羊下降的幅度较大, 需要引起注意。

2009年, 内蒙古牧业年度牲畜存栏10858.5万头 (只) , 比上年增长1.7%;连续7年稳定在1亿头 (只) 以上。全区肉类总产量231.06万吨, 比上年增长5.3%;山羊绒产量7421.00吨, 比上年下降2.9%;牛奶产量884.57万吨, 比上年下降5.4%。牛奶、山羊绒等畜产品产量的较大幅度下降, 说明“三聚氰胺”的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以及羊绒制品销售的低迷等, 对我区奶牛养殖业、山羊养殖业的影响是很大的。

二、对策建议

(一) 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 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牧区生态产业

虽然内蒙古的农牧业 (第一产业) 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还没有真正摆脱传统农业的“粗放型”与石油农业的“掠夺式”。为了农牧业产量与产值的增长, 往往就要过渡垦殖、掠夺式利用农牧业资源;这样,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土壤肥力下降, 局部的化肥、农药、农膜等污染出现, 农牧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农牧业经济发展也受到制约, 造成了农牧业生态与经济的恶性循环。为了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圈, 当务之急就是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 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 研究、应用生态技术体系, 示范、推广适宜地域特征的生态农牧业发展模式, 逐步实现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合理、功能高效、良性循环。

内蒙古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应把林草业的发展放在重要地位。这既是加强生态建设, 防治沙漠化、水土流失, 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美化投资环境, 吸引中外客商的需要;也是发展生态农业、绿色产业, 生产高标准的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的需要;对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草料不足, 也有一定的弥补作用。林草业的发展要与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京津周边地区沙源治理等国家、自治区的主要生态建设保护工程有机结合, 以发展保护性的林草业为基础, 同时兼顾商品性林业、草业的发展。

农牧业的竞争力主要立足于其产品的竞争能力, 因而调整优化农畜产品结构至关重要。现代农畜产品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农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高、符合国际公认的标准、适应公众的消费时尚与潮流, 以及农畜产品的生产成本低廉、花色品种多、精深加工产品多等。当前最受消费者青睐、最有市场竞争力的农畜产品主要是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非转基因食品等。内蒙古符合生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基本条件的地域很多, 只要生产过程与加工、运输、包装、储藏等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 完全可以生产出符合国际标准的高质量产品。

(二) 重视农村牧区的减灾、防灾工作, 实现预灾 (预警) 、防灾、避灾、治灾的有机结合

近年来农村牧区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日趋频繁, 给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建立有效的自然灾害防御系统, 对农村牧区减灾防灾、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自然灾害防御系统主要包括:农村牧区自然灾害发生规律、灾害性程度以及减、防灾技术等的研究体系;农村牧区自然灾害的预警体系;农村牧区防灾、避灾、治灾的网络体系等。

加强农村牧区灾害管理机构建设, 调整农村牧区生产结构与模式, 规范人们的活动方式及活动的强度, 以减少人为因素诱发、加重的自然灾害, 减少未来灾害的发生频率。另外, 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及我国在农业保险实践方面的经验, 探索适宜我区农村牧区规避农牧业风险的有效措施, 建立、健全农牧业自然灾害保险制度, 增强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解除农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并使其成为保障农牧民增收收入的重要手段。

(三) 加快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过渡的步伐, 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建设

首先, 进一步加强农田与草牧场水利基本建设, 积极推广良种培育、高效栽培等适用技术, 推进农牧业机械化作业, 促进土地草牧场的科学合理流转, 大力发展绿色农牧业、生态农牧业、低碳农牧业, 从而有效改善农村牧区尤其是农牧业发展的硬条件与软环境, 提高农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等水平, 加快农牧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第二, 有效实施种植业和畜牧业高产创建工程, 建设粮油高产示范田, 建设肉牛、肉羊、山羊、奶牛、生猪等的高产示范基地及其标准化养殖小区, 在提高粮食单产和改良牲畜个体品质等方面很下功夫, 从而大幅度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农牧业。第三, 内蒙古要做精第一产业, 发展集约化、现代化的农牧业, 就必须有发达的农牧业服务业、完备的农村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前提与基础来支撑;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服务业, 建立产前、产中、产后成龙配套的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优化整合现有资源, 建立完善适合我区特点的农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农村牧区新型流通与农畜产品市场体系, 还要建立健全防疫、安全和质量监管等的体系, 从而有效地提高农牧业的技术化水平、标准化水准及其由服务纽带连接而成的农牧业规模化优势。第四, 要在确定主导产业、规划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等的基础上, 加快形成市场牵引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包容农牧户的农牧业产业化拓展新格局, 要有效推进龙头企业向大型化、集群化、加盟型方向发展, 建设一批集中连片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苏木乡镇, 创建一批具有地理标识的自主品牌, 不断完善“企业+基地+农牧户”的农牧业产业化模式, 从而促进农牧业及其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提高农牧民的收入水平。

篇9: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宅基地管理办法

关键词: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影响因素

一、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内蒙古农村牧区的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其家庭教育无法跟上现在时代发展的步伐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再加上内蒙古农村牧区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无法通过更好的方式让幼儿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这就使得内蒙古农村牧区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在现在的内蒙古牧区家庭教育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就使得内蒙古农村牧区的家庭教育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这样就严重阻碍了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越来越多的内蒙古农村牧区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并且对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进行不断的探讨。因此,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展了本文的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本来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进一步分析出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的现状,并且根据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这样也可以更好的为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研究本文不仅对于促进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我国其他地区的家庭教育的发展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当然,这也为内蒙古农村牧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理论价值以及实践意义。

二、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家庭教育落后

因为内蒙古农村牧区经济比较落后,这也使得家庭教育落后,这也是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的现状。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人员忽视了家庭教育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性,所以没有在这方面没有给予重视。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落后,这就让幼儿从小无法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这样一来,由于幼儿的家庭教育素养较低,在日后的成长与发展中难免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就阻碍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

(二)家庭教育观念不足

而且,家庭教育观念不足也是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存在的现状之一。家庭教育观念严重影响了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就是由于家人教育观念不足,内蒙古农村牧区很多家庭都认为家庭教育并不重要,就这样进一步忽视对幼儿的家庭教育。一旦在思想观念上落后,跟不上教育发展的步伐,那么就会在实际行动上落后,这样就会使得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无法得到家庭的重视,从而进一步阻碍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

(三)缺乏家庭教育资源

最后,缺乏家庭教育资源是内蒙古农村牧区比较难以解决的现状。因为内蒙古地区比较偏远,相对来说经济落后,教育资源也比较落后,这也使得家庭教育资源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内蒙古农村牧区但每个家庭都是忙于牧区的工作,家庭里并没有闲置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来对幼儿进行家庭教育,而且内蒙古农村牧区经济落后,很多的人都是忙于生计,但是没有精力却顾及幼儿的家庭教育,这样就无法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

三、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

(一)家长自身的素质

家长自身的素质是影响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如果家长自身素质较低,那么从小就会给幼儿树立一个不良的榜样,会使得幼儿模仿自己的家长,形成一系列的不良习惯。同时,如果家长自身的素质较低,那么也不会有更好的文化素养以及家庭素质来教导幼儿,让幼儿获得更好的家庭教育,如此一来,就会使得幼儿从小就会养成一些坏毛病,这样也会使得幼儿严重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只有家长自身的素质比较高,才能够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以及综合素养来教导自己的孩子,并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以及楷模,这对孩子家庭教育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生活环境

当然,家庭生活环境也是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内蒙古农村牧区幼儿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不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中,这样就会从小给孩子心中留下一个阴影,并且让孩子从小都接受一些不良的习惯以及生活,这样会给孩子提供一些不聊的家庭教育。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优越而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环境中,那么从小就会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让孩子从小就会接触到良好的东西,而是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从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家庭的社会背景

家庭的社会背景也影响着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家庭社会背景意味着这个家庭的地位,良好的家庭社会背景可以让孩子受到良好的尊重,并且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你会让孩子明白尊重与被尊重的含义,让孩子为了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而不断的努力。当然,如果家庭社会地位背景不好,就会让孩子从小受到歧视,这样就无法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尊重,也无法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内蒙古农村牧区属于比较落后的地区,经济欠发达,这也会使得他们的社会背景不好,那就影响到了幼儿的家庭教育。

四、总结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还需要不断的改进,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从而促进内蒙古农村牧区幼儿的健康成长。当然,在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中,家庭以及家长对于幼儿具有非常关键的影响,并且家长自身的素质以及观念也是影响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家长能够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提高幼儿的家庭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渝江.农村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0):118-121.

[2]庞国斌.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3]唐维国.家庭教育的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2001(2)79-83.

[4]徐福荫.家庭教育方式创新与多元发展[J].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3.

[5]董亚芬.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的影响[J].外语界,2003(1).

[6]裴秋艳.对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教育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1.

[7]卢强.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J].电化教育研究,2013(9):91-97.

上一篇:培养儿童绘画的兴趣下一篇:小班小猪小班教案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