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发展思路与路径

2023-01-09

第一篇:开发区发展思路与路径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中学基层党建的发展思路和路径选择

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这不仅为“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靠保障,也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基本遵循。中学党建属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范畴,也必然要依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要求,从基层实际情况出发,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不断巩固并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学校中的战斗堡垒地位,促进学校党建的健康发展。

一、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中学基层党建创新实践的重要意义

首先,学校党建创新是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新战略、新举措的必然要求。十八大以来,中央审时度势,针对党的建设存在的各种问题,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重大战略部署。这一系列新战略和新举措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基本遵循,也是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总书记在全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了从严治党的八项要求:第一,落实从严治党责任。第二,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第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第四,坚持从严管理干部。第五,持续深入改进作风。第六,严明党的纪律。第七,发挥人民监督作用。第八,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这八项要求是对全党而言的,党在中学里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也要通过制度创新探索出适当的实现路径,将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精神在学校党建中得以贯彻落实。

其次,学校党建创新是在新的形势下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学教育领域的改革任务艰巨而繁重,需要党的建设为中学教育改革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和政治引领,促使中学教育领域的改革任务落到实处,起到实效,切实以党建推动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全球化、信息化纵深发展,各种政治思潮和社会思潮对中学教育以及中学生的思想产生的作用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学生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各种信息也是良莠不齐,纷繁复杂,中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系好人生的第一个扣子”意义重大。为了确保在中学教育过程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厘清大是大非和原则性问题,敢于、善于争夺舆论和思想的话语权、主动权,就必须对传统党建工作机制和具体做法进行创新,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二、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中学基层党建创新实践的基本思路

第一,注重学习,坚持学习常态化,抓好思想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托。要加强学习,补足精神之“钙”,做到心中有魂。要通过专家讲座、专题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带头讲党课等形式提升党员教师的认同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还要加强平台建设,创新学习方式,落实学习常态化。将每周的一天固定为专题学习时间;着力加强平台建设,努力抓好学校党建新媒体宣传平台应用,借助信息技术打造“党建云平台”;推行“党建+互联网”模式,研发“党建通”党建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一室”(党员活动室)、“一网”(党建工作网)、“一通”(党建通)和“两园地”(党建园地和心语园地)的建设,落实学习常态化。

第二,注重服务,坚持服务精细化,抓好作风建设。首先要寓管理于服务,通过加强服务,聚齐师生之心,做到心中有情。领导干部必须依据客观实际,创造性地开展诸如“走进课堂”、“走进备课组”、“走进一线”、“走进党支部”、“喜结良缘牵线搭桥”、“一对一师徒结对”,满足不同主体的实际需求。干部还要注重贴近广大党员群众,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共同教研、共同进修,参加培训,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以高标准的服务来凝聚人心,依靠真情、真心、真意、真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核心作用,促进学校发展。此外,还要持续抓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任务的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压缩会议、精简文件,减少评比达标;严格控制和减少文件、材料的印刷数量,积极推行无纸化办公;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防止“四风”问题反弹。

第三,注重创新,坚持创新多样化,抓好党风建设。创新是事业进步的源泉和动力。要加强创新,走实创意之路,做到心中有道。要创新纪检监察工作体制,从严从实,成立纪检监察小组,由党总支纪检委员担任纪检监察小组组长,坚持定期廉政谈话制度。坚持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党建园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在全校师生中的宣传力度。牢固树立“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是本职,不抓党风廉政建设是失职”的意识,将“两个责任”落到实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积极主动监管中层干部选拔任用、招生考试、教育收费、财务管理、物资采购、食堂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查找和梳理风险点。还要加强党建研究,创新研究方法,构建党风廉政建设的学术氛围。在学校的中心工作中选准关键点,找准切入点。通过积极申报课题立项,细分课题任务,以各支部为成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聘请党建研究专家定期来学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全员参与党建课题研究,丰富党建课题内容,创新党建工作模式,着眼于抓细、抓早、抓小,围绕“一岗双责”,落实“两个责任”。

第四,注重带动,坚持带动习惯化,抓好组织建设。习总书记论全面从严治党有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落实落细,严格执纪,久久为功。通过设置党员活动日、党员教师开放日、党员自愿服务站、党员示范岗,划分党员“责任区”,创建党员“联系点”,建立党员干部“一帮一”的机制,激发每一位党员的主动性,让每一位党员自觉发挥“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对我监督、有困难找我”的模范带头和示范带动作用。还要通过完善中层干部选拔、教育、管理和监督机制,坚持干部标准、坚持民主测评方式、严格过程考核办法和选拔程序,公平、公正、公开做好中层干部的选拔、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此外,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做好发展党员和管理党员工作在基层党建中具有战略性的意义。要从严把关,确保新党员的质量党员不仅是组织入党,更注重思想入党。通过开展党员活动、学习交流、谈心谈话,传递抓实党建工作的正能量,严格党员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建立健全分析评议的党员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基层党支部核心化、党员管理规范化、服务师生实效化,使党员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充分发挥每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五,注重立制,坚持立制规范化,抓好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战略这个系统工程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制度具有长期性、根本性和稳定性,所有其他内容都要通过制度建设发挥作用。在当前形势下,一是加强立制,定严约法之章,做到心中有尺。学校党组织要研究制定和完善《学校后备干部培养计划》、《学校党总支改进作风制度建设计划》等各项制度。此外,在注重建章立制,完善制度体系之后,还要增强制度执行力和约束力。总书记曾提出要注意“破窗效应”,所谓“破窗效应”就是指如果缺乏雷厉风行、行之有效的执行力,制度和规则就会逐渐失去应有的约束力,正所谓“徒法不足以自行”。要根据学校已有的各方面制度,在不断完善的同时,更要提升制度的“刚性”,严肃、严格、严密地执行制度和规范,靠制度来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中学基层党建创新实践的路径选择

首先,构建“学习、服务、创新、带动、立制”五位一体的党建品牌。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必须对先进做法进行总结和提升,打造出符合党建基本规律,具有自身特点,符合群众需要,务实管用,高效运转的党建品牌具有重要意义。必须以党员干部自身的表率行动带动形成“真抓、实抓、严抓”学校党建的浓厚氛围。牢固树立“抓党建是最大的政治”观念,既要抓“面”又要抓“点”,既要抓“好”又要抓“差”。通过党建活动和党建研究提升党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通过优秀共产党员和立德树人楷模评选活动树立典型,以上率下示范带动。把学校党建抓在学校发展上、抓在立德树人上、抓在为师生服务上、抓在师生精神面貌的改变上,把党建活动和党员身份融入到教育教学的环节中去,提升学校师生的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

其次,牢固树立“抓好党风廉政是本职,不抓党风廉政建设是失职”的意识。总书记指出:“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全党同志必须在思想上真正明确,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长期保持下去的,不管党、不抓党就有可能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结果不只是党的事业不能成功,还有亡党亡国的危险。”①因此,针对党风廉政问题一是要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及时谋划,认真部署,狠抓落实,通过党建宣传、讲党课、党员活动日等方式真正把工作抓在平时,抓到实处,抓出成效,将“两个责任”落到实处;二是要通过逐级签订廉洁自律承诺书,形成廉洁自律的刚性约束,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和“不想腐”的保障机制。

第三,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完善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战略性、根本性问题来抓。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具有了决定性的作用。总书记也指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正所谓“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②,可见选人用人导向和机制建设至关重要,在学校基层党建中必须完善工作机制,推进干部工作公开,坚决制止简单“以票取人”的做法,确保民主推荐、民主测评风清气正,把好的中层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坚持从严选拔、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让每一个干部都深刻懂得,当干部就必须懂得讲规矩、守纪律,必须付出更多辛劳,接受更严格的约束。

注释:

①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

②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月。

(作者简介:邓跃茂,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党总支书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中学化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兼任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和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先后获得市级、区级、校级研究课一等奖,功臣教师奖、班级优秀管理奖、全国化学竞赛辅导特别贡献奖。)

第二篇: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理念与路径创新-修改稿0329

引用格式:李庆雷,段炼.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理念与路径创新[J].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3,24(3):10-13.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理念与路径创新

1李庆雷1段炼

2(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2西南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学院,云南 昆明650224)

摘要:旅游资源是西部地区的优势资源,应立足西部实际,结合新形势,不断探索具有西部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路径。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摒除唯资源论,树立新型旅游资源观;坚持有智开发,提高文化创意与科技含量;坚持多元开发,培育多种类型的市场主体;坚持统筹利用,实现包容性增长;坚持循环利用,保护并培育旅游资源。积极利用扶持政策,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整合各方力量,探索低成本、低影响、高效率、高效益的旅游资源开发之路,是西部地区的重要选择。

关键词: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创新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凭借和基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雄浑秀丽的山水风光、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使西部旅游资源具有大容量、多样性、独特性、垄断性等总体特征,品位和等级较高,与东部地区具有良好的互补性,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1]。近年来,在中央政府持续、深入地推进西部大开发,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并将旅游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在这种背景下,旅游业成为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西部开发,旅游先行”已经成为共识。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某一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潜力,研究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工作[2]。同时,西部地区在自然条件、生态环境、民族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旅游资源开发不能采取与东部和中部相同的路径。此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理念处在不断发展之中,与时俱进地认识旅游资源、利用旅游资源、培植旅游资源,是新时期赋予西部地区旅游开发、经营与管理人员的重要任务。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西部地区应抓住机遇,扬长避短,逐步走出适合自身实际的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之路。

一、摒除唯资源论,树立新型旅游资源观

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与社会建构的共同产物,具有可拓性、可创造性和可再开发性。它的类型与范畴在发展和变化,价值与功能在拓展和延伸,结构与联系亦可变换和转化[3]。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休闲度假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应根据需求创造旅游吸引物成为重要的开发方式。西部旅游资源开发中应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立足资源优势但不限于资源,发挥其他生产要素的力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第一,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摒除唯资源论,推进5Z开发模式。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但不是决定旅游业发展前景的唯一因素,资本、创意、技术、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1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2380)、云南师范大学“旅游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科研创新团队成果

作者简介:李庆雷(1978-),男,山东东平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发展与管理。

补旅游资源方面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银川西部影城、山西运城死海养生城、云南禄丰恐龙谷、成都龙门山旅游功能区等案例都证明了这一道理。应充分重视资本、创意、技术、制度的力量,使资源、资本、智力、智能、制度五个因素有机融合,发挥西部大开发、民族自治、各类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并根据地方实际采取资源驱动型、创意驱动型、资本驱动型、技术驱动型、制度驱动型开发模式,推进旅游产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第二,旅游资源开发中应自觉服务大局,贯彻科学发展观。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将资源结构调整和转变开发方式作为新时期的重要特征,深化自然旅游资源开发,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潜力,重视社会旅游资源的价值,实现内涵型、集约型、循环型利用;将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作为重要支撑,通过文化创意将历史与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旅游产品的体验度、丰富市场营销的方式;将扩大消费、服务民生作为落脚点,在大力开拓外部市场的同时,注意满足本地居民的旅游需求;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作为重要原则,结合主体功能区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旅游循环经济和低碳旅游发展,培育两型旅游业;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根本动力,通过制度创新来破解制约旅游开发的体制和机制问题,通过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来培育市场、优化开发环境。

第三,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深刻理解旅游经济的多重属性。旅游经济属于精神经济、知识经济、创意经济、体验经济、符号经济、生态经济、注意力经济,旅游资源开发应重视前期创意策划工作,塑造独特、丰富、深刻的体验,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品牌建设,使之产生持续的吸引力、注意力和影响力[4]。西部多数地区总体处于工业化前期,但旅游资源开发主要面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居民,因此应摒弃小农经济思维,防止坐井观天式开发,树立后工业化资源开发与市场营销思维,用后工业化理念来看待旅游资源与环境,发现资源亮点、市场卖点、开发突破点和运营赢利点。在这方面,张贤亮先生策划、建设、经营的西部影城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对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具有丰富的启示。

第四,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重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一提及旅游业,许多地方都强调自身的民族与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其实,旅游资源只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有一个“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竞争优势→经济优势”的升迁过程[5]。在看到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优势的同时,还应认识到西部地区资本和人才方面的劣势。要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在改善可进入性、完善接待设施、培训旅游人才之外,还需要创意策划和宣传营销,以及产业要素的完善和泛旅游产业体系的培育。在从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把握、对旅游需求的了解和对资源比较优势的认识。例如,西安城门在结合中华礼仪文化、盛唐歌舞文化后,推出仿古迎宾入城式旅游项目,城门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才得以实现。

二、坚持有智开发,提高文化创意与科技含量

旅游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在科技创新与创意经济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新时期的旅游资源应坚持有智开发模式,充分重视知识、智力、智慧的力量,借鉴雅安碧峰峡、西安大唐芙蓉园、西双版纳澜沧江—湄公河之夜等旅游项目成功的经验,发挥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双翼”的作用,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与科技含量,创造新兴旅游吸引物、体验活动与特色商品,全面提高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质量。

21世纪是创意经济时代,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正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信”。随着创意经济的到来,知识和创意取代自然资源和有形的劳动生产率成为财富创造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6]。创意推进旅游资源价值转化与体验塑造,推进旅游经济的业态创新与转型升级,推进旅游产业的功能拓展与持续发展,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驱动力。在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现代城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充分注重创意策划的作用,强化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激活资源,盘活资产,做活文化,探索文化创意

旅游产业园区、文化主题休闲街区、旅游创意社区、影视/动漫艺术旅游基地、民族文化旅游村、旅游文化休闲小镇、山水实景旅游演出、原生态旅游演艺等新型开发模式。同时,在大量存在的同质性、低等级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也应重视通过创意策划来塑造差异、强化特色、形成亮点,使羡余旅游资源发挥现实作用,提升旅游项目的客商吸引力、旅游产品的市场影响力、旅游商业的盈利能力,如溶洞、峡谷、森林、河流、村落、田园、寺庙等类型的旅游资源[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了旅游活动的蓬勃开展,促成了旅游主体的壮大,深化了旅游资源的内涵,拓展了旅游产品的外延,改善了旅游企业的运营环境,提升了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了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在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中,一要注意提高景区产品的科技含量,特别是地质公园解说、大型现代娱乐场所建设;二要发挥科技馆、科研场所及各类科技设施的作用,推出科普科考之旅;三是利用科技勘探新型旅游资源,例如云南省宜良县通过地质勘测发现了新的地热资源集中分布区;四是应用科技展示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创造新型旅游吸引物、开发新型旅游商品,如泥石流体验馆、水上激光秀、实景演出、青铜类工艺品等;五是运用科技提供导航、导览、导购、咨询、支付服务,建设数字化旅游景区、智慧旅游城市;六是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推进节能减排,治理环境污染,保障旅游生态安全,实现低碳发展。

三、坚持企业主体,形成多元化开发态势

企业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是区域旅游经济的微观基础。应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推进旅游经营机制创新。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更加重视企业在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促进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作用,促进优势旅游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应充分运用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的力量,加快国有资产改革重组力度,扶持本土化旅游企业成长,引进具有经济实力、开发经验和社会责任的大型企业,培育一批全国性、区域性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鼓励民营经济特别是具有文化产业背景的民营企业介入旅游资源开发,推动旅游传统业态的现代化改造和新型旅游业态的创新发展。

除了旅游企业外,还应针对现阶段旅游资源权属复杂、部分被其他部门占用的实际情况,推进旅游资源使用单位实现资源价值。通过创新服务理念、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大力推进文博科教场所完善旅游设施与接待服务,向社会公众和游客开放。积极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工矿企业申报休闲农业示范企业、工业旅游示范点,并通过行业协会加强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行业服务与管理。在充分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文化创意旅游示范点、城市旅游访问点、乡村旅游参观点、非物质遗产旅游点的运营与管理模式,加快社会旅游资源向现实旅游产品的转化。通过加强旅游培训、制定相关标准、评定星级、成立行业协会等手段和方式,全面提升涉旅单位、企业、农户的服务意识与管理水平,使之成为适应现代旅游产业发展要求的行为主体。

在西部地区资源开发中,资源开发的项目利益挤占当地居民的生存发展利益,资源利益的实现与当地居民的生存发展存在距离感,资源开发项目利益与当地居民利益形成二元结构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8]。旅游业具有就业层次丰富、就业机会多、带动作用强等优势,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意发挥这些优势,使社区居民尤其是广大乡村居民受益。应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适应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换代和创新提升的客观要求,应整合旅游、扶贫、农业、新农村等方面的资源,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加强对乡村旅游业主现代服务理念、经营能力与管理素质的培训,完善旅游信息、策划、营销等乡村旅游中介服务,促进乡村旅游业主尽快完成由传统农业从业人员向现代旅游服务业经营管理人员的转型。依托新型乡村旅游经营管理队伍,发展一批乡微型村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增强市场驾驭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切实推进乡村生态、生态、生

产性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9]。

四、坚持统筹利用,实现旅游经济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增长是既注重创造发展机会,又注重让所有人都能平等参与和平等分享这些机会的增长[10]。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也体现了包容性增长理念。旅游业能够拉动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实现以人为本、推动公平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树立产业融合、目标多元化、包容性增长理念,使旅游产业成为包容性增长的先行者。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利用中应发挥旅游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优势,坚持融合开发、跨界发展,促进业态创新。将旅游资源开发与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遗产传承、文化创意、房地产、养老养生、体育运用、医疗保健产业等方面的发展有机融合起来,整合利用涉旅行业与部门的资金与力量,开发多栖性旅游项目,推进旅游业态创新,延长产业链条,培育旅游经济新增长点,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真正实现旅游对相关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但是,应注意按照旅游规划和旅游经济的客观规律办事,同时避免旅游项目过度地产化等不良倾向。例如,在腾冲火山热海旅游资源开发中,笔者建议挖掘火山矿泥的美容保健价值,结合绿茶、仙人掌等地方本草资源,与腾冲制药厂合作,开发系列火山矿泥面膜产品,除了供应热海景区各洗浴使用外,还可以作为旅游商品出售给游客。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坚持综合效益原则,除了经济效益外还应兼顾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应结合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重宣传民族团结,增强凝聚力;注重红色旅游产品创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承革命精神与优良传统。在实践中,可以结合民族团结示范村、精神文明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开展旅游活动,同时培育诸如善洲林场、支教参观点之类的新型景区。同时,应结合民生质量工程,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便民旅游服务,设计服务本地居民的休闲旅游产品,并进一步实施旅游扶贫工程,推进旅游专业合作社建设,培育乡村社会资本,通过特色旅游村、对口帮扶、志愿者服务等途径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能力,建设一批旅游扶贫示范区[11]。此外,还应结合生态建设、水源保护与环境污染治理、矿山生态修复、石漠化治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因地制宜地推出环境教育型旅游产品,加快矿山公园、湿地公园、公益林公园等类型旅游场所建设,推进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申报和生态文明型旅游区建设工作,培育一批像宁夏中卫沙坡头的生态治理型景区,完善景区解说系统与展览馆、陈列室、博物馆等环境教育设施建设,策划娱乐型参与性环境教育活动项目,在寓教于乐的休闲旅游活动中增强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五、坚持持续利用,保护并培育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凭借和依托。西部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特征突出。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部分地区出现了资源受到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现象,如泸沽湖垃圾填山谷、建水古城拆迁事件。因此,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保护好现有旅游资源、保证循环利用的基础上,不断发现和培育新型旅游资源。同时,为了使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根据旅游资源内容广泛、涉及面广、变动性大、属于准公共产品的具体特点,应结合旅游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认真研究旅游资源保护的新理念、新办法、新模式。

西部地区应认真吸取滇池、阳宗海水体污染影响旅游发展的教训,总结入滇河道治理、湖滨湿地公园、海埂公园生态厕所建设等成功经验,结合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整合国土、林业、水利、环保、文物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力量,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媒体

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完善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监督机制,使旅游资源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坚持环境友好理念,充分利用丰富的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加大生态环保技术运用力度,积极引入绿色环球(Green Globe21)等环境认证,大力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实现低碳发展,并努力探索碳中和旅游业实践模式,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使旅游业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生力军。 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西部多数地区正处于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生长空间。应树立旅游项目无限化的理念,注重旅游资源的培育储备、隐性旅游资源的物化展示、产业融合类旅游项目建设。只要决策者、规划者、建设者具有旅游意识,任何建设项目都可能同时获得旅游功能,大到一个区域实现大地园林化,一个城市建成花园式城市,小到一个住宅小区,甚至一个单体建筑都可以获得旅游功能[12]。广西桂林两江四湖整治、陕西凤县嘉陵江城区段美化工程、成都府南河综合治理工程、云南省小磨生态景观公路等鲜活案例为旅游项目无限化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提供了重要启示。例如,昆明市嵩明县可以结合牛栏江流域“一江、八河、三水库、一湿地”建设,嘉丽泽片区杨桥海、官渡海、八步海恢复,以及工业园区、职教园区、农业园区建设,促进旅游景观的培育,使之成为未来的旅游资源或吸引物。

六、结语

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 [13]。在新的形势下,创新驱动已经成为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的基本战略。面对资源优势和开发瓶颈,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中应结合自身实际,发挥后发优势,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积极推进旅游资源开发理念、战略、产品、营销、技术、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及相关领域的改革与创新。西部地区应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旅游学会及相关研发机构的力量,充分利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科技发展计划课题资源,建设高质量的旅游研究基地,培育各领域的旅游研发基地。同时,借助对口帮扶等机会,重视与东部地区在旅游研发、科技、规划、营销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树立全员、全过程创新、全方位创新理念,完善旅游研发与文化创意的激励和约束制度,积极倡导企业家精神,培育旅游文化创意阶层;鼓励各类旅游企业整合社会资源,举办各类研讨会,设立科研基地;推广山东经验,依托旅游行业协会,积极组织各类旅游产业创新奖、旅游创意奖、旅游创新企业、旅游创意人物评选,树立榜样,总结经验,及时推广。

参考文献

[1]唐善茂,张瑞梅,郭雪等.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西部地区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极限效应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2-47.[2]杨桂华,陶犁. 旅游资源与开发[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39-44.

[3]李庆雷,赵红梅. 旅游资源的可拓性及其方法论意义[J].人文地理,2012(3):125-130.

[4]李庆雷.旅游策划——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2:41-42.

[5]王来喜.资源转换论——西部民族地区资源优势转换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14-116.

[6](美)理查德·佛罗里达著,司徒爱勤译.创意阶层的崛起:关于一个新阶层和城市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6-416.

[7]况红玲.试论数字视觉创意服务在旅游休闲行业中的运用[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2,23(3):57-60.

[8]王文长.西部资源开发与民族利益关系和谐建构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7-9.

[9]朱华,董婷.政府主导下社区参与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以北川县擂鼓镇吉娜羌寨

为例[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6): 87-91.

[10]王京传,李天元.包容性旅游增长的概念内涵、实现机制和政策建议[J].旅游科学,2011,25(5):10-22.

[11]何卫平.乡村资本的培育:农民利益表达困境的出路与选择[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4):94-98.)

[12]李庆雷,牛乐德,暴向平.旅游项目无限化理论探析[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1,22(4):57-62.

[13]朱红恒.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及启示[J] .社会科学家,2005(1):59-61.

第三篇:青岛开发区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一、发展目标

围绕建设“北方最佳、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旅游度假胜地”的目标,科学规划旅游业的发展格局,全面推进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度假观光型转变,旅游增长方式由游客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增长型转变,实现旅游产业升级换代,旅游业成为我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开发区成为青岛新的经济发展重心和西海岸旅游核心区。到2015年,全区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11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1亿元。

二、发展重点

根据我区旅游资源分布、旅游产品开发现状以及旅游产业的现状布局,“十二五”期间,我区旅游业以“一岛、一湾、一山”开发为重点,“一岛”是指以海滨度假、影视传媒文化为开发主题的凤凰岛旅游度假区,“一湾”是指以发展水上运动、休闲娱乐活动为重点的唐岛湾,“一山”是指以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身为重点的小珠山。

三、发展任务及措施

(一)在挑战中把握机遇,明确旅游业发展主导地位。

旅游业作为一项综合性强、关联度高、辐射面广、带动力大的经济文化产业,是青岛开发区重点发展的“大工业、大港口、特色旅游”三大特色经济之一,必须树立旅游产业在全区产业优化升级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中的积极作用,把旅游业发展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口,通过加快高端旅游和特色旅游开发,着力推动全区旅游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努力把青岛开发区旅游发展成为青岛市旅游的新亮点、全省旅游发展的重要一极、全国特色旅游区域之一,加快建设中国北方海滨度假特色城区。

(二)突出旅游项目建设,做大做强旅游规模。

旅游大项目是支撑旅游业发展的有力载体。“十二五”期间,我们将集中招商优势资源,瞄准高端旅游要素,着力吸引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财团来区投资,推进高端旅游项目开发建设,通过旅游精品项目建设彰显“名岛、名海、名山”

特色。凤凰岛休闲度假旅游,加快涵碧楼度假酒店、凤凰岛温泉度假大酒店、银沙滩度假酒店等一批高星级酒店的引进建设,培育发展高端度假酒店群。唐岛湾水上娱乐旅游,“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发展海上运动休闲娱乐项目,总投资60亿元的唐岛湾国际游艇会项目将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端游艇俱乐部,总投资30亿元的北京昂展海上嘉年华项目将建成国内第一座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于一体的、具有观光游乐业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室内水上主题乐园。珠山生态文化旅游,将珠山生态和文化旅游开发结合,加快建设灵珠山佛教文化公园项目,将之建成省内最大的佛教文化圣地。

(三)整合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增加旅游附加值。

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和地位,发挥旅游门户作用,整合目前散点状的旅游项目,整合周边城市、景区的旅游资源,整合休闲度假旅游、水上娱乐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工业旅游,大力发展城市旅游,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形成产品体系,增加旅游附加值,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

(四)加大旅游宣传推介,打造旅游文化特色品牌。

引入现代营销理念,把有限的资金和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树立黄岛旅游的整体形象和品牌。一是积极塑造旅游形象。在旅游策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旅游主题形象,设计旅游标识、旅游情景片和专题宣传片等中外文宣传品体系,在主要客源市场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进行宣传报道,使旅游形象深入人心。二是精心策划以节造市。加大对旅游节庆活动产品化、市场化的研究,培育开发新的个性化节庆活动,提升节庆活动的吸引力、辐射力、生命力,使节庆成为新的旅游产品和旅游宣传的载体,通过节会的举办,进一步提升旅游知名度。三是拓展海内外客源市场。面向重点区域、重点城市、重点旅行社和重点客源群体,进行精细包装、全新推介和捆绑宣传,促进旅游市场持续稳定增长。

(五)健全发展支撑体系,形成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是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加大对《关于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青开发〔2010〕1号)的宣传和落实力度,尽快将我区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二是扩大旅游行业规模。用足用好工委、管委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推动星级餐饮住宿体系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争取引进国内百强旅行社(分支机构),引导一批旅行社做大做强,壮大

区域旅行社实力。三是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为重点的中高层旅游人才培训,加强黄岛旅游讲解员、景点讲解员的培训,提升旅游行业管理服务质量,打造文明、安全、有序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区旅游局)

第四篇:新疆村镇银行经营模式与发展路径

摘要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势在必行,理论界对农村金融改革做了广泛的讨论,但是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是明确的,就是满足多元化金融需求,完善农村金融功能。村镇银行在支撑农村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村镇银行在我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应该注意到其中存在的缺陷。例如监管措施不完善、高层次人才稀缺、风险管理有待提高等等,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村镇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本文以村镇银行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理论研究、现状解析和趋势预测,探讨村镇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为了更好地发挥村镇银行在支持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本文对新疆村镇银行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完善意见,在村镇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方面从促进村镇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发、完善村镇银行对金融市场的细分、促进村镇银行紧跟农业产业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完善村镇银行利率的制定方式、促进信贷方式和担保方式创新等角度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新疆;村镇银行;经营模式;发展

目录

引言 ......................................................................................................... 3 1.相关理论 ............................................................................................. 3 1.1村镇银行的概念及特征 ............................................................. 3 1.2经营模式的概念及内容 ............................................................. 4 2.新疆村镇银行经营模式运营的情况 .................................................. 5 2.1新疆村镇银行产品设计 ............................................................. 5 2.2新疆村镇银行贷款利率的规定 ................................................. 5 2.3新疆村镇银行风险管理机制 ..................................................... 5 3.新疆村镇银行经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 6 3.1资金实力不足 ............................................................................. 6 3.2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 6 3.3运营成本高 ................................................................................ 7 3.4基础建设掣肘 ............................................................................. 7 4.新疆村镇银行发展路径的策略建议 .................................................. 8 4.1扩大村镇银行的规模化程度,促进参与者的积极性 .............. 8 4.2民间资本进入村镇银行进行试点 ............................................. 9 4.3完善村镇银行产品创新体系 ..................................................... 9 4.4经营模式市场化 ....................................................................... 10 结论 ....................................................................................................... 10 参考文献 ............................................................................................... 11

引言

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城镇化进程正在稳步推进。相应地, 农村金融需求日趋上升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 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农村金融需求不只是单纯的农业生产服务(如购买化肥, 农药等,逐步转向对金融专业知识和大规模生产的更高要求。同时,农民对教育和培训、住房、医疗保健等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相关文件,村镇银行由有限责任公司发起,个人可以入股村镇银行,但个人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总股本的10%。建立村镇银行的主要目的是服务农民、农业和农村,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供给。经营理念是通过它的地方农村资金流转到积极的农村金融,从而增强边远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进而解决农村地区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因此,它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相关理论

1.1村镇银行的概念及特征 1.1.1村镇银行的概念

根据2007年中国银监会引发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对村镇银行的概念作了界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其它商业银行机构一样,村镇银行也是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1.1.2村镇银行的主要特征

(1)设立门槛低

村镇银行的资本规模小,村镇银行在县(市)设立,其注册资本需要300万元人民币以上;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0万元人民币;而设立农村商业银行注册资本不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 (2).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和自然人可以作为发起机构出资成立村镇银行,其产权结构为多元化的股份制银行。《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规定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其单一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20%,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持有村镇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总额5%以上的任何单位或个人,应当事先经监管机构的批准。

(3).单一地区制的经营模式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不允许跨区存放贷。这决定村镇银行的单一地区制的经营模式。这使村镇银行立足本地,可通过长期与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联系,能有效掌握本地市场变化和客户信息,具有收集信息快的优点,有利于村镇银行发放关系型贷款。

1.2经营模式的概念及内容

经营模式又称经营管理模式,是指企业根据企业的经营宗旨,为实现企业所确认的价值定位所采取的一系列方式方法的总称。其中包括企业为实现价值定位所规定的业务范围,企业在产业链的位置,以及在这样的定位下实现价值的方式和方法。由此看出,经营模式是企业对市场作出反应的一种范式,这种范式在特定的环境下是有效的。

由定义可以看出,经营模式的内涵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企业实现什么样的价值,也就是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二是企业的业务范围;三是企业如何来实现价值,采取什么样的手段。

根据经营模式的定义,企业首先有企业的价值定义。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企业实现价值是通过直接交易,还是通过间接交易,是直接面对消费者,还是间接面对消费者。处在产业链中的不同的位置,实现价值的方式也不同。根据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企业的业务范围、企业实现价值的不同方式,我们可以区分出不同的经营模式。根据企业在产业链中位置的不同,可分八种不同的经营模式:销售型、生产型、设计型、销售+设计型、生产+销售型、设计+生产型、设计+生产+销售型和信息服务型。根据企业业务范围的不同,我们可以划分两类经营模式:单一化经营模式和多元化经营模式。根据企业经营过程中实现价值的方式不同,经营模式主要有三种:成本领先、差别化和目标集聚。由此可见,经营模式是可以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发展战略等实际情况而转变的。

2.新疆村镇银行经营模式运营的情况

2.1新疆村镇银行产品设计

村镇银行为新疆中小企业和“三农”提供“一站式审批”服务,对符合条件、手续齐全的贷款申请,尽力缩短业务流程和在途积压时间,从调查、审批到发放一般在3-5个工作日内完成,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一笔贷款从调查、审批到发放一般需要7-15个工作日,信贷审批具有管理链条短、决策高效的特色服务优势。作为完全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村镇银行业务品种创新灵活,能够根据新疆中小企业和“三农”的实际金融需求特点,自主研制开发信贷产品,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独立自主权的操作性、灵活性限制较小。

2.2新疆村镇银行贷款利率的规定

新疆村镇银行利率定价机制灵活,根据不同的贷款对象,综合考虑成本、风 险等因素,结合实际确定贷款利率水平,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利率水平总体较低。村镇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更加适合进行关系营销,在这方面的突出能力可以发展为它的明显优势。村镇银行进行关系营销,客户经理可以与企业进行深入交往,借此来得到借款企业的相关资料,之后再由相关部门根据材料做出贷款决策石。关于借款人的相关信息,一方面是通过银行为其提供存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的过程中获得的;另一方面是通过银行工作人在日常生活中与借款人的接触,从而了解到其信用状况而获得的。这些通过实际接触而了解到的信息,其实际价值往往高于通过财务报表而反应出来的借款人信息的价值。

2.3新疆村镇银行风险管理机制

新疆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除信息不对称这一重要因素外,还有其特殊的环境和自身的原因,比如农村经济和金融基础薄弱、农村金融政策法规不完善、农村信用制度建设滞后、风险分散与补偿机制缺乏、贷款管理制度不健全、金融监管相对落后等。虽然村镇银行在信贷方式上因地制宜进行了创新,比如说还款方式,但由于在信贷制度上还是没有反复进行“创新——实施——再创新”的循环,加上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年轻的信贷人员缺乏对无抵押无担保无社会信用体系约束的一些农户进行“软信息”收集的经验,一些联保小组的成员出现了贷款逾期的现象。还有一些农户由于其经营的特殊性,可能需要等到农历新年资金才会一次性回笼,资金回笼前就算只是要还利息对他们来说都是件有难度的事情。有些村民的信用意识还不够强,因此在诸如农户联保贷款等一系列信用担保贷款中,村镇银行承受着相当大的违约风险。

3.新疆村镇银行经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3.1资金实力不足

对商业银行而言,充足和稳定的资金来源是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目前,资金来源不足即是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通病,也是影响着村镇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据央行数据显示,2015年末新疆村镇银行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696亿元,全年增加944亿元,全年存款增量占农村类金融机构存款增加额的比重为5.7%。村镇银行客户资源量少影响了其存款业务的开展,村镇银行遭遇的资金瓶颈影响了其信贷出口,影响了村镇银行的流动性。

3.2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新疆村镇银行的高管领导大都由村镇银行各股东公司派调,其它大部分员工需要外招,而村镇银行的服务定位决定了它们的布局地点,其都处于县域及以下的乡镇地区甚至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很难与大型商业银行去竞争,难以吸引到优秀而专业的人才。因此,村镇银行现有具备金融专业知识、业务知识和经营管理的人才很少,在信贷产品创新和金融服务能力上不足。当前,新疆大部分村镇银行的业务还停留在传统的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对于中间业务的开展还相对滞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品种要求更多元化,如保险代理、票据托收、理财产品、咨询顾问业务、担保类业务等。而产品与服务创新的不足就影响了客户的积累,盈利的创收、风险的控制,影响了村镇银行长期发展。

目前,新疆村镇银行以小额农户贷款业务为主,与农信社推出的小额贷款业务相比,虽然新疆村镇银行具有主发起人提供技术支持的优势,同时,在贷款管理工作上也比较细致,但并不具备绝对的业务优势。主要体现在市场定位、管理模式、贷款流程以及担保方式等方面都趋于类同,加之,信用社推出小额贷款业务经久历长,农村经营管理经验十分丰富,对市场以及客户比较熟悉,市场占有率相对高,并且培养了一批忠诚稳定的客户群。相比之下,村镇银行起步时间短,对市场的熟悉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网点资源相对较少,社会认知度也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因此,竞争力略显不足。

3.3运营成本高

村镇银行是具有特殊市场定位的金融机构,肩负着服务"三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盘活农村金融资源等的“社会使命”。目前村镇银行整体还处于起歩阶段,发展模式还处在摸索时期,其盈利能力还未完全实现,肩负着较高的税赋成本。再加上村镇银行的整体实力和规模小,抵抗风险的能力也较弱,国家对村镇银行应在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上的给予大力支持,以弥补村镇银行现阶段"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经营状况。目前,虽然我国在总体方向上发布的政策,但与措施和规则是不明确的。首先在不支持补贴政策的情况下,国家财政部对实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针对性的补贴资金成本管理暂行办法 “仅对村镇银行的年度总贷款和贷款的合规性增加,按去年2%的贷款总额超过平均水平”,并在申请财政补贴,复杂的程序,层层上报,实施效果差。在当前信贷紧缩的形势下,人民银行和村镇银行的信贷政策和大银行的“一刀切”,加大了对农村银行的管理压力。其次,在财政支持下,新疆省村镇银行虽然享受了人民银行对农业贷款政策的支持,但其规模和成本的能力却有限,只有少数机构能真正享受这一政策。最后在税收优惠上,国家在对西部农村地区的农信社有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其他地区农信社则按其应纳税额的50%征收的规定,而很多省份对村镇银行并未享有同等税收待遇。有些地区对村镇银行发起人承诺提供的一次性开办费和风险补助金、免收注册登记费等规定,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是一纸空谈。

3.4基础建设掣肘

目前,新疆村镇银行科技信息设备落后,结算手段单一,尚未接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反洗钱系统,不能为客户提供现代化的金融服务。同时,在大额现金审批报备、大额交易报告、可以交易报告等方面的网络监测能力不足,降低了村镇银行的服务效率和风险防范能力。村镇银行服务于某个乡镇区域,当地的收入水平和产业发展状况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而且村镇银行很多设立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发达地区。部分村镇银行所在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当地财政收入也较少,地方政府对于村镇银行能够给予的支持非常有限。另外一个方面,一些村镇银行所在的地域经济发展水平较好,但是地方政府可能只注重当地的一些大产业,对于村镇银行重点服务的农村产业往往支持不足,这些方面都为村镇银行在当地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新疆村镇银行发展路径的策略建议

对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的村镇银行远不够,新疆村镇银行的经营成本远不能被当前的经营收入所覆盖,村镇银行盈利能力存在不足,难免会挫伤村镇银行的参与的积极性。村镇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最具发展前景的机构,政府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上给予大胆尝试,村镇银行将有可能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另一个成功典范。本文结合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对村镇银行所需的政策支持上作了以下设想,希望能为村镇银行当前的发展提供参考。

4.1扩大村镇银行的规模化程度,促进参与者的积极性

大型金融机构对于设立村镇银行,有其自身业务竞争带来的扩张逻辑性,但是过去分散、封闭的模式显然不符合大型金融机构的愿望。2011年7月,银监会调整了培育村镇银行的思路,主推有意愿、有能力、有规划的银行批量化、集约化设立村镇银行,并酝酿推出村镇银行子银行牌照(《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子银行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的空间巨大,需要充分调动大中型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利用这些银行的人才优势、管理优势、资金优势和网络优势,通过规模化、专业化设立村镇银行集团的模式,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金供给能力,打造出稳定的、植根村镇的村镇银行控股集团。

规模化设立村镇银行,可以先从大型商业银行作为试点,重点在西部地区推开。主要模式就是村镇银行规模化设立,链条化经营,将大型商业银行的人才、管理、网络优势发挥出来,在业务模式上进行创新,为农村多层次的产业链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这种模式,不但可以提高村镇银行的规模化、专业化、集中化程度,也可以通过整体规划业务发展、集中提供IT支持和专业化营运与风险管理,有效降低风险成本和营运成本,提高风险控制和安全运营水平,实现村镇银行的规模效益。而成本的降低和规模效益的实现,最终将体现为产品价格优势,从而惠及“三农”,也可以保障村镇银行的长期稳定发展。 4.2民间资本进入村镇银行进行试点

新疆南北部经济发展不均衡,吸引民间资金进入村镇银行,是规范这些地区金融秩序的首选方案。目前的村镇银行的设立,从制度设计上实际要求主发起银行承担技术输出义务和风险兜底责任,发起银行对村镇银行的控制,对有意向参与的其他机构吸引力就显得不足。实际上,在村镇银行的设立上,应该参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模式,放开对投资人身份的限制,主发起行持股比例高低、是否持股不做具体限制,抬高注册资本门槛,整合现有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和其他投资机构的资源,以规范的股份制银行形式,改组或组建新的村镇银行。

由于南北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北部的城乡二体化现象仍然突出,而南部地区的城乡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因此新疆村镇银行可以在业务经营范围上不单单局限在农村,而是为当地的居民、中小企业以及微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性质上类似于美国的社区银行。但涉农比例不做具体限定,对于涉农贷款仍给予财政补贴。在规范村镇银行的基础上,大力整顿小额贷款公司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运作,使得这些民间资金找到出口,使得困扰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高利贷现象,从根本上和制度上得以遏制。对新疆农村发展影响也较小,但对于解决民间融资困境,却是个难得的机遇。如能在此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修正方向,对新疆整个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将提供新的动力。

4.3完善村镇银行产品创新体系

第一,推出能覆盖农业产业链的金融产品服务体系。为农业整个产业链进行统筹考虑,对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农机具生产厂商,村镇银行可以为其提供中期贷款;对处于产业链中游的农业生产者,提供期限较长的基建贷款和期限较短的收成贷款;对于处于下游的销售商,村镇银行应为其提供国际结算、账款保理、贸易融资等各种结算和融资服务。通过金融支持,整个农业产业链融资渠道开放,可以提高信贷资金的监管水平,减少挪用资金的风险,也有助于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二是增加农业附加产品和服务,将政府补贴政策纳入信贷流程。将各种类型的补贴作为一种还款来源,并将申请补贴的机构服务,以减少贷款担保的要求。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国家和农业,林业,金融和其他政府建立的资源共享系统的优惠政策,提高信息沟通的水平,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多样化,全面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第三,增加票据使用量,有效监管信贷资金的用途和去向。通过放宽信贷规模指标、提高再贷款额度、再贴现规模调剂等措施,鼓励村镇银行对农户和农业企业使用银行承兑汇票和国内信用证等结算方式,鼓励村镇银行对涉农企业的商业承兑汇票进行贴现。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拓宽涉农信贷资金来源,加强涉农资金流向的监管。第四,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提高贷款使用效率。对于农民工、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农机服务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各种贷款担保方式,鼓励采取相关贷款人之间的互保和贷款使用上的相互监督。探索“银行+企业+农户+合作社”的信贷合作服务模式。结合农村改革,积极探索农村财产抵(质)押制度,合力扩大农村担保物范围,进一步缓解农村抵押担保难问题。

4.4经营模式市场化

发展初期,社会对村镇银行的认可度不高。新疆村镇银行虽然是由实力雄厚的银行发起甚至控股,经银监会正式批准成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且陆续发行加入银联系统的银行卡,一定程度上方便客户异地取款,但由于村镇银行是新生事物且网点单一,网上银行还未开通,存取业务办理起来极不方便,我国又还未构建好存款保险制度,老百姓对其的认可度不高,担心一旦村镇银行出现经营问题的话政府会袖手旁观,因许多人暂时还不敢把辛苦赚来的积蓄存入村镇银行。村镇银行是地域性的商业银行,不同业务开展起来具有地域性的不对称特征。银监会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缓解商业银行“虹吸”的现象,村镇银行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这些都使得其可以接受来自外地的存款资金,却无法将资金贷给外地客户,因此即使许多村镇银行存款利率按基准利率进行10%上浮,仍然不方便与外地客户建立合作关系,一定程度上错过了吸收资金丰富地区资金的机会。

结论

新疆农村村镇银行发展路径的选择问题。在农村村镇银行发展路径的选择上,无论是新建还是改造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都可以作为选择,但建议东部发达地区可以在增量发展与存量改造并举的情形下向存量改造倾斜,而改造农信社可以作为存量改造的首要选择。我国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应谨慎而大胆地推行增量模式,一部分“新建”农村村镇银行为先导,充分发挥农村村镇银行的“鳃鱼效应”,而新建农村村镇银行可以借助本文设立条件成熟度模型做初步的进入 条件评价。

参考文献

[1] 赵建玲,侯庆娟. 村镇银行:障碍因素分析与对策启示[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01)

[2] 张蕙显. 村镇银行经营的挑战、机遇和策略探析[J]. 江苏商论. 2010(01) [3] 刘国防. 金融创新视角下的村镇银行发展研究[J]. 特区经济. 2010(01) [4] 徐小青,樊雪志. 村镇银行试点的成效、问题与建议[J]. 中国农村金融. 2010(03) [5] 吴治成. 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与发展研究[J]. 经济师. 2010 (02) [6] 张效梅. 村镇银行发展问题浅析[J]. 调研世界. 2010(03) [7] 刘新军. 加快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 经营管理者. 2010(04) [8] 李晓春,崔淑卿. 我国村镇银行建设进展缓慢的原因及对策[J]. 经济纵横. 2010(03) [9] 沈高峰,张吉光.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与问题及对策建议[J]. 内蒙古金融研究. 2013(05)

[10]史建平.中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第五篇:头门港口与腹地经济联动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头门港口与腹地经济联动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头门港口与腹地经济联动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台州头门港区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总体发展格局中“南翼”的重要节点。目前,港区建设已取得积极进展,计划于2014年实现开港。进一步加快头门港区开发建设,实现头门港 与腹地经济联动发展,对于推进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头门港口与腹地经济联动发展的现有基础

(一)港口规划体系日趋完善

坚持规划先行,是头门港发展的一大特色。头门港区总框架为“一港一城三片区、一心两轴四廊道”,设计规划成集“港口、城区、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枢纽港区。当前,《台州港临海港区头门作业区总体规划》已获省政府批复,《临海市港区产业城(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编制完成,《临海市港区产业城(一期)整体城市设计与重点地区详细设计》已评审通过,头门港区近期发展规划(2013-2020)完成编制,头门岛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头门港区产业发展规划已完成初稿。

(二)基础设施配套加快建成

坚持配套先行,强势推进头门港配套项目建设。自2007年8月开工建设以来,头门港区的港区集疏运网络,甬台温铁路、甬台温和台金高速公路已经建成,台金高速公路东延线、椒江二桥、疏港公路、83省道改建正在建设,台金铁路、甬台温高速复线、74省道南延线、74省道东复线等已规划建设,码头一期工程、疏港公路工程、产业城基础设施工程等主体工程顺利推进,累计完成投资32亿元。

(三)三级联动平台初步形成

一是台州市与临海市两级政府分别成立头门港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联动省级、台州市、临海市三级相关职能部门,协力破解头门港区建设难题。二是台州港临海港区加强了头门港与宁波港战略合作,搭建区域联动平台,为头门港的可持续发展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提供专业支撑。三是联动浙江头门港公司、头门港新区管委会、上盘镇等有关单位,搭建政企联动平台,全力确保港区建设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四)临港产业发展平稳启动

头门港区产业城规划总用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基本道路交通网络、水电绿化工程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浙江吉利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自动化汽车生产基地项目已开工建设,头门岛液体散货泊位项目正加强招商洽谈,2336亩汽摩配产业园和中小企业特色园启动招商,一批有落户意向、符合入园条件的中小企业进入项目库,开始申报评估。

二、头门港与腹地经济联动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与周边港口腹地竞争将日趋激烈

头门港与宁波港的距离仅为200千米左右,与温州港距离仅为120 千米左右,与两者的潜在腹地范围重叠度比较高,这对头门港的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无论是头门港定位于喂给港,还是干线港,由于地理上的先天因素,头门港必将与宁波——舟山港和温州港在腹地上产生激烈竞争。

(二)腹地经济产业与港口关联度不高

台州沿海产业平台建设中,临港产业与港口关联度不强,腹地轻工制品、汽摩配、不锈钢、专用设备等传统优势产业主导,对港口的直接需求不足,不能直接带动港口发展。而从头门港后方临海产业区块看,医药工业占据主体位置,与港口关联性也不强。临海市域内陆更是以旅游用品、工艺美术品等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对港口依赖性更小,难以形成直接需求支撑。

(三)港口开发建设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

头门港是新建港区,建设项目多、融资规模大,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合作公司银行抵押贷款投入。由于受国内宏观调控大环境影响,加上港区尚无大型企业或产业集群落户,靠围垦土地回笼资金一时难以实现。此外,临海市地方财政收入明显偏小,2012年全市的地方财政收入28.61亿元,难以支撑港城开发在资金上的巨大需求。

(四)港口发展面临人才短缺的瓶颈问题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头门港新区管委会作为头门港的建设管理单位,目前正值初创,班子建设与队伍力量与当前建设任务不相适应。由于临海市仅为一个县级市,本身并不具备培养临港工业人才、港口专业人才、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国际经贸人才、信息技术人才、金融专业人才方面的能力。因而,人才短缺问题将是头门港发展必然会遇到的一个瓶颈问题。

(五)港口发展的要素制约仍相当突出

头门港所在的临海东部区虽然土地资源比较充足,但农保率偏高,耕田占补平衡矛盾突出。除头门港口北部北洋之外的海域都被列为一类海域,禁止设置排污口,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头门港口北部北洋工业区和其他工业区块的发展。水电供应、土地规划调整和土地利用指标、海洋功能区规划调整和环境容量指标(主要是SO2排放总量)等因素都制约着港口滚动开发和后续发展。

三、头门港与腹地经济联动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以理念为先导,以规划为引领、以政策为支撑,着力构筑港腹联动的“引流棒”

1.牢固树立港腹联动的理念。理念的高度决定行动的力度。要将头门港的开发建设放在“港口与腹地经济联动发展”这个总盘子中作为系统工程来筹划实施。摆脱当前头门港的开发建设更多地将视角放在临港产业如何布局、临港工业如何做大、临港新城如何建设等方面,将“大腹地”港口建设理念融入头门港口的开发建设中。

2.按照港腹联动要求优化规划。规划是港口建设发展的灵魂。一是完善现有规划。把港腹联动作为指导思想或原则,纳入《临海市港区产业城(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头门港区中长期发展规划当中。二是推动规划落实。现有系列规划及在编规划或多或少体现了港腹联动发展理念,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格按照规划好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做到位,真正实现“一张图纸管到底”。

3.制定促进港腹联动的政策措施。整合已有政策,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港口开发建设的一整套政策,对促进港腹联动的指导思想、平台建设、人才支撑、体制机制等方面做出规定,并由头门港新区管委会制定实施细则。在全面政策框架下制定各专项政策,形成“1+X”的政策体系。用好用足现有各级各类政策,争取省市对头门港建设的高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度重视,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形成省、市和临海三级共建的政策体系。

(二)推进港城互动,发展物流联盟,培育“飞地经济”,着力打造港腹联动“大平台”

1.推进港城互动。“建港兴城,城以港兴,港为城用,港以城兴,港城相长,衰荣共济”是港城关系的总结。一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港口发展初期要充分考虑港口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完善土地储备制度,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优先保证港口重点工程建设用地,并为临港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的建设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二是促进临港产业集聚。要充分发挥港口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规划和发展优先临港产业,不断促进临港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优化,形成强大的临港产业群,促进城市经济多元化产业体系的建立。三是加强港口企业与政府间的沟通与协调。政府要及时制定适合港口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港口现代化和临港产业的发展。

2.发展港口物流联盟。现代物流业是港口与腹地联系的重要纽带,建立战略联盟是提升港口竞争力与推进港腹联动发展的重要战略。一是建立港港联盟。头门港的发展要实施资产搭桥、联合开发,通过资产纽带,形成跨区域的企业集团,从而实现共赢的港港联盟。二是建立港货联盟。港货联盟不但是港口自身稳定货源的需要,也是港口综合物流的服务宗旨。三是建立港航联盟。头门港口可以与航运公司共同参股及经营支线港的航运及码头运作,也可以让出部分股份,允许航运公司参股共同经营,实现港航双方资产互补和共享。四是建立园区联盟。在头门港口或临港地区合理布局物流园区与临港工业园区,建立园区战略联盟,形成物流园区与临港工业园区互相配套、优势互补、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3.培育“飞地经济”。充分发挥近海临港的区域优势,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大力发展飞地经济,是各临港经济区发展的新引擎。一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要使政府、重点企业负责人和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实施“飞地政策”的重要性,形成“不求所在、只求所有”的现代经济发展理念。二要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增强吸引优势。要整合园区优势、明确主业定位,规划发展特色园区经济,增强“飞地开发”的产业导向能力和招商吸引能力。三要进行体制创新,调节利益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关系。要积极探寻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与独立的考核体系的改革路径。四要完善运行机制,保证“飞地政策”实施。要完善合力共建的责任机制、项目建设的调控机制、“飞地开发”的分配机制,确保有序运行。

(三)引导资本进入,强化人才支撑,构建信息网络,着力丰富港腹联动的“维生素”

1.建立多层次港口投融资体系。港口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投资巨大、回收期长。港口资金来源如果依靠自身积累和信贷,远远不能满足港口的发展需要。一是争取并用好各级资金扶持政策。比如港口码头专用机械、后方堆场、后方装卸机械、疏集运设施等资金可以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包装头门岛南侧液体散货泊位项目,对接温台地区产业转移项目,加强与新加坡、中化、华电、浙能、远洲等企业集团项目洽谈,争取一批中小企业落户港区。三是培育多元化的港口投资和经营主体,开辟港口融资绿色通道。鼓励央企、大型公司、外商以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

2.建立立体式的人才支撑体系。谁占据人才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赢得未来。一是抓统筹规划和重点培养。根据港腹联动发展需要,分别类、分层次、分阶段制定人才开发目录,加快实施头门港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培养计划。二是抓刚性引才和柔性合作。进一步完善临海市“春泥”人才引进计划,一手抓基础性人才、紧缺急需人才、创业创新人才的刚性引进,一手抓高层次人才智力的柔性引进,加快集聚和拓展高层次人才资源。三是抓基础配套和人才激励。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高标准推进临港新城和港区生活区工程,让人才在住房、交通、医疗、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营造舒适温馨的居住环境。

3.构建先进的信息网络。先进的信息网络是提高港口运作效率的重要保障。信息化、网络化是现代港口发展的重要特征。在头门港开发过程中,不但要注重港口码头、集疏运网络、集装箱场站等硬件设施建设,而且要适时构建面向港口业务运营的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开发面向货主与经贸、口岸、航运等联网的开放式物流信息系统,使之成为港口物流的强大支撑。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四)高效管理服务,破解发展要素,合力强势推进,着力健全港腹联动的“保障网”

1.统一协调,完善管理实施运行机制。头门港新区管委会作为省市明确的管理机构,应针对头门港新区跨镇域发展的实际,尽快理顺136平方公里内管委会、职能部门、所涉镇以及科研院所、港口企业的关系,既要实施区域集中管理,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确保有序开发建设;还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确保各司其职,做到服务之事部门做、征迁之事镇做、产业之事院所企业做。

2.优化环境,着力破解发展要素制约。建立统一的领导协调机制、分片开发建设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机制,落实好《关于进一步加快温台沿海产业临海东部区块发展的若干意见》,抓紧出台头门港口新区的户籍管理、社会劳动保障等相关配套政策。推进港、城、区、镇联动开发,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优先调整头门港新区范围内的基本农田,加大土地复垦力度,强化农村宅基地“三统一”工作,拓展用地空间。建立企业上市融资梯队,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鼓励引导外资、民资和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头门港区开发建设。

3.各方联动,不断完善合力推进机制。头门港口是浙江省、台州市与临海市三级共建项目。要进一步争取省市支持,早日制定出针对头门港开发建设的专项政策,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强化头门港新区、杜桥镇、桃渚镇和上盘镇整合提升之间的内在联系,整合资源要素,加强道路交通、城市形态、基础设施、产业项目等方面的统一协调,形成优势互补、彼此联动的推进机制。继续开展项目百日攻坚大会战,全面推进头门港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和产业化项目建设。发挥新闻媒体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头门港开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与社会氛围,形成全社会的联动机制。

基金项目:台州市社科规划课题(课题编号 13GHY02)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杨再梅

------------最新【精品】范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上一篇:开发区工作务虚会讲话下一篇:开宠物店的创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