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2-09-10

杨振宇教授在芝加哥攻读博士学位时, 谈过这样的体会:“在那里学到一种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学习方法, 老师让学生注意的不是最高原则, 而是一些新的现象, 要抓住这些现象进行探索、研究、归纳。”

江泽民主席曾在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 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诚然, 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 素质教育对学生语文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语文教学中固有的一些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方法必须大力改进。当前, 在课堂教学中, 应当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切实强化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表达、创造等诸多能力并发展其个性特长, 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教学目标。

一、确立培养能力为主的教育目标

语文素质的核心是能力素质。而“应试教育”着重培养的是知识素质, 其课堂教学目标以传授知识为主。当今时代, 信息爆炸, 知识更新周期愈来愈短, 仅靠课堂几十分钟的容量远远不够。高中语文新大纲建立了以语文能力训练为主的教学内容体系, 明确规定了五项能力培养目标, 即:现代文阅读能力, 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 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语文教师应当依据授课内容和学生实际, 制定每个授课单元的能力培养目标, 达到“授之以理”的目的。

比如, 在教学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时, 首先明确本单元的目标不仅是对孟子的生平事迹、思想观念、文章特色等方面的了解, 更重要的还应引导学生思考孟子生活的年代及其经历对其思想成就、文化成就的必然影响, 思考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统治者中推行的不合时宜, 让高中学生对孟子其人和《孟子》其书有一个清醒的、正确的解读, 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形成正确的文化品位,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主张。

当然, 素质教育除了课堂教学目标之外, 亦有知识目标、促进个性发展目标、激发学习动机目标、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兴趣目标乃至培养意识品质目标等等。

二、实现学生为主的重心转移

这是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要从心理上摆脱“唯我独尊”的思维定势, 真正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 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二要在做法上变演讲者为组织者、参与者;教师既是导演, 又是演员。教师少讲、学生多讲, 教师少问, 学生多问, 教师少写, 学生多写, 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质疑、自我表达、自我评价的机会。比如, 在学习曹禺的戏剧《雷雨》时, 课前布置学生根据节选内容, 编写好一部课堂剧本, 然后由学生组织演出, 教师只适当加以点评即可。这样真正达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和谐共振的最佳境界。

三、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

环境影响人的意志和情绪。课堂学习环境的拘谨或活跃, 混乱或有序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意志、情绪和效果。因此,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显得十分重要, 也是衡量一位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尺度。

首先, 要想形成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 教师必须有群体意识。“独木不成林”, 仅靠教师和个别学生是不行的, 教师应当关注每位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波动, 最大范围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甚至产生自我表现的欲望。

其次, 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营造学习氛围, 或触景生情, 或论事析理, 或探古访幽, 引导学生流连于语文教学之中而忘返。比如在教学杜甫的五律诗《旅夜书怀》时, 先让学生了解杜甫飘泊无定的一生及此时好友成都尹严武死去后, 自己失去依托, 在从成都到重庆的途中写下的这首诗后, 通过教师的课堂朗读, 难怪学生会为杜甫的“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而流泪啊。

再次,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重要参与者, 教师的自身表现也对学习氛围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学识才能、言谈举止、衣着打扮, 无时不在影响着每一位学生。为人师, 虽不必非才高八斗不可, 但教师的思想品质、言行举止必定是要为人“师”, 为人“范”的。只有教师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才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端正学习态度, 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才有利于学生聪明才智的健康发展。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有定法, 学无定法。教有定法是指教学规律及教学原则的普遍适用性和不可违背性。学无定法是指教学方法的具体性和灵活性。刻板的教学方法不可能被鲜活的青年学生所接受, 也不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可取之法。

比如:设计别开生面的课前导语, 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开展一些趣味横生的竞技性游戏, 可挖掘学生的潜能;采用一些不拘一格的结语, 可启迪学生的兴智;利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 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譬如在作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参加到对作文的批改中来, 让学生在批改自己或他人的作文中, 发现自己或他人的优点或缺点, 取长补短。把教师单一的作文课堂评讲变为每位同学都加入的课堂评改,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找到了成就感, 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又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再如教师在构建教学过程中的缓急之美、动静之美、详略之美、含露之美、运用严谨、通俗、幽默、直率等不同风格的语言进行教学, 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探索,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激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本人长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 在教学中有几多的收获和体会, 本文着重从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激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来进行论述, 其中一些具体的教学做法在当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中, 或许能够带给各位同仁以许启发或感想, 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彼此交流。

关键词:创新精神,课堂教学,培养

上一篇:早产200例的临床治疗下一篇:试论公共艺术的保护——以公共雕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