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激发数学课堂兴趣的方法

2022-09-12

新课程《标准》认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 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达到这样的标准, 课堂教学必须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 把握激发学生兴趣。教学实践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越浓, 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美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要重视导语的教学设计, 做到“课伊始, 趣亦生”。爱因斯坦说过:“教育所提供的东西, 应当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 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负担。”学生上课前是一种有目的的求知活动, 多数学生在学习新课前, 就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这节课老师会教我们什么?”的想法。根据学生这种心理, 在每节新课前, 教师应从本节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入手, 设计一些悬念式的、情境式的、激情式的导言, 巧妙地把本节教学要求或教学内容先告诉学生,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反证法”一节课时, 一上课先找一个学生讲“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当学生绘声绘色地讲完后, 我立即问:“如果大人在场会怎样救人?”学生回答:“从水中捞出小孩。”我又问:“司马光是怎样想的?”同学们一致认为:“司马光是想让水离开人后才救人。”我总结:“让人离开水和让水离开人是正反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 一个人的聪明与否, 关键在于你能否从事物的反面去思考。今天, 我们学习一种能让人变得更聪明的方法, 即逆向思维的——反证法。学生顿时活跃起来, 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都想让自己变得更聪明, 都想尽快掌握反证法。这一导言点燃了学生的求知之火, 起到了以趣促学的作用。

二、动手操作, 培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手使脑得到发展, 使它更明智, 脑使手得到发展, 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操作, 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 在操作中发现规律, 概括特征, 体验中领悟数学, 学会想象, 学会创造。例如, 在教学圆柱体表面积时, 让学生自制底面半径和高各不相同的圆柱体, 同时还让学生准备直尺和剪刀, 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然后把自制的圆柱体剪开, 观察, 学生发现侧面展开后, 可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有时还可能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些发现令学生欣喜若狂, 同时受到思维启发, 此时, 有的同学站出来提出不同的剪法。他告诉大家, 不用直尺随便剪出一个有规则的图形, 通过再次剪拼这个图形也会得到如同上面的长方形, 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求异的操作令大家赞叹。这时, 我及时用激励的语言评价、肯定:“你的设想很精彩, 又是一个创新”。使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上一篇:浅论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下一篇:探讨油气田集输系统的节能降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