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组织学复习题

2022-07-23

第一篇:行政组织学复习题

《行政组织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行政组织学》期末复习指导

红色标注为历年考题和重点!

蓝色标注为去年考题!

第一章 行政组织学导论

名词解释

1.组织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的,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

2.行政组织就是指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

3.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4.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

5.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团体意识是维系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灵魂。 简答题

1.简述组织的构成要素。

(1)组织目标;(2)机构设置;(3)人员构成;(4)权责体系;(5)制度规范; (6)资金设备;()技术;(8)信息沟通;(9)团体意识;(IO)环境。 2.简述正式组织及其特征。(2013-2014)

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正式组织的特征有:(1)经过特定规划建立起来的,并不是自发的形成;(2)有较为明确的组织目标;(3)组织内部分成各个部门,各个部门的职责、权限及完成工作任务皆有明确规定;州组织内各个职位,按照等级原则进行法定安排,每个人承担一定的角色;间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和行为规范。 3.简述非正式组织及其特点。

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非正式组织具有的特点是:(1)自发性。(2)内聚性。(3)不稳定性。(4)领袖作用较大。

4.简述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1)组织能够创造一种新的合力,起着“人力放大”作用;(2)组织能够产生一种协同效应,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3)组织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5.与其它社会组织相比,行政组织具有哪些特点?

(1)行政组织是唯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机关;(2)行政组织是一个具有天然垄断地位的组织;(3)行政组织是可以合法行使行政权的组织;(4)行政组织是承担公共责任的组织;(5)行政组织是追求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6.简述行政组织学的研究特点。

(1)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应用性和理论性的统一;(3)综合性与独立性的统一;(4)权变性和规范性的统一。 论述题

1.试论当代行政组织发展的趋势。

(1)行政权力不断扩张,行政组织的规模日趋扩大;(2)管理性质日趋复杂,管理功能不断扩充;(3)专业化和职业化趋向;(4)组织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的加强;(5)法律限制和程式化;(6)重视社会的目的;(7)国际影响和国际化的趋向。 2.试论行政组织在社会的政治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者;(2)利益的表达、聚合和转化者;(3)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4)作为政治一体化的工具。

3.试论行政组织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最低条件的法律和制度;(2)组织和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3)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4)宏观经济的调控,保证经济的稳定和效率;(5)社会收人的公平分配。 4.试论学习和研究行政组织学的目的和意义。

(1)了解和掌握行政组织管理与运行的规律;(2)促进和提高行政组织的效率;(3)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组织体制;(4)改善政府形象和增强政府的国际竞争力;(5)提升政府管理能力。

第二章 组织理论的发展

名词解释

1.霍桑实验

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他们的学说是从ZO世纪ZO年代中期到3O年代初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霍桑试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历时8年,经过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群体行为、员工态度、工作士气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并证明,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人的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的因素,而且更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2.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创立的。他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对人的行为和动机进行了深人的研究,提出人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这些需要按照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可以划分为5个基本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

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了人低层次的需求后,人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在管理中,应从满足员工不同的需求人手,以激励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3.帕森斯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帕森斯对社会生活中的组织现象有其独特的研究,他认为,所有社会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系统,每个大的社会系统下面又分有若干小的社会系统,整个社会则是一个最大的社会系统。社会系统在本质上是由组织成员的行为或行为关系所构成,因此,在研究组织时,应重点研究这些行为活动及角色关系。帕森斯认为,各种社会组织都面临适应、目标达成、内部整合和模式维持等四个基本的问题,组织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可通过决策阶层、管理阶层和技术阶层去完成。

4.成熟一不成熟理论

阿吉里斯创立的。他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指出,组织中的人性是发展的,它们会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但是,这一过程仅仅靠正式的组织是难以完成的,这就需要管理者吸收工人参与,采取以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使工人具有多种工作经历,进行角色体验,强化工人的责任,依靠工人的自我管理。

5.棱柱模式理论

美国当代著名的行政学家里格斯创立的。“棱柱模式理论”是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里格斯说的农业社会相似于传统社会,工业社会相当于现代社会,棱柱社会则为过渡社会。棱柱社会概念的提出,既是里格斯的重要贡献,也是里格斯的理论特色。 简答题

1.简述科学管理学派的组织观。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2)要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实行刺激性工资制度,实行“差别计件制”,按组织成员的绩效来支付报酬,鼓励竞争;(4)将组织的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5)实行职能工长制;(6)实行组织控制的例外原则。 2.简述法约尔的组织管理原则。

(1)实行专业分工;(2)权力与责任相一致;(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指导;(6)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7)理想的工作报酬;(8)权力集中;(9)等级链;(10)秩序;(11)公平;(1)人员任期稳定;(13)主动性;(14)团队精神。

3.简述韦伯理想型官僚组织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分工;(2)严格的层级节制;(3)严明的组织纪律;(4)规范的录用制度;(5)实行任命制;(6)固定的薪俸制度。

4.简述人际关系学派的组织理论观点。

(1)组织不仅是一个技术一经济系统,而且是一个社会系统;(2)组织成员不单纯是受经济奖励的激励,而且受不同的社会和心理因素的激励;(3)在正式组织之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对组织效率起着重要影响;(4)考虑到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应对传统观念中的以组织正式结构和职能为基础的领导模式作实质性修正;(5)领导不仅需要有有效的技术才能词时应具有有效的人际关系技能。 论述题

1.评析古典组织理论的贡献及其局限。

传统的、古典的组织理论比较偏重于对组织静态的研究,即从经济——技术的角度来观察组织。他们的组织理论具有的特点是:(1)组织是一个分工的系统;(2)组织是一个层级节制的系统;(3)组织是一个权责分配的系统;(4)组织是一套法令和规章的体系;(5)组织是有目标的系统。

从上述组织观念出发,他们所强调和追求的组织管理原则为:(1)组织结构的体系化;(2)组织工作的计划化;(3)组织运行的规范化;(4)组织管理的效率化。

古典管理理论所提出的这些观点,建构了现代组织管理理论的基石,提供了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揭示了组织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和特征。

传统的组织理论,虽然有上述贡献,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它们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1)传统组织理论过分强调组织的静态方面,忽视了组织的动态面。他们只研究结构,研究如何分工、如何建立层级控制、如何订立法律规则,忽视了对非正式组织的研究,忽视对组织当中人的行为的研究。(2)传统组织理论过分强调机械的“效率”观念,强调组织的整体需求和利益,把人当成“经济人”来看待,忽视了人性、人的尊严、人的情感、人的需要和个体的利益。(3)传统组织理论过分强调组织法律、制度、规范、规则的作用,强凋对人进行监督和控制,趋向集权式的管理方式,容易压抑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在研究取向上,将组织当作一个封闭系统来看待,未能涉及组织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忽略了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

2.评析行为科学时期组织理论及其思想观点。

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的要点主要有:(1)组织是一个心理。社会系统;(2)组织是一个平衡系统;(3)组织是一个提供合理决策的机构;(4)组织具有非正式的一面;(5)组织是一个影响力系统;(6)组织是一个沟通系统;(7)组织是一个人格整合系统;(8)组织是一个人一机配合的系统。

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对于组织问题的研究和管理都是一场革命。在研究取向上,他们面对现实,广泛收集资料,不困于偏见;从静态的研究转向动态的研究,对组织实行行为的研究;从对组织原则的研究转向对组织本质的探讨;从对正式组织的研究转向注意非正式组织,由此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他们将组织看成是心理系统、影响系统、平衡系统、人格系统、沟通系统等,这些都引起了组织观念的变革。 行为科学的组织理论的贡献还在于它引起了管理哲学的变革。他们促成了组织管理方式由监督制裁走向人性激励,从专断领导走向民主领导,由唯我独尊到意见沟通的转化。但是,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研究也有其缺失,主

要表现在:(1)重视事实真相的研究,只求收集资料,使研究陷于支离破碎;(2)过分偏重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研究,甚至根本否认组织结构与法令的重要性;(3)行为科学家一味追求“客观性”,极力避免“价值判断”,并不符合社会科学的研究精神;(4)行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虽然是人,但未能涉及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5)有轻视正式组织作用的倾向。

第三章 行政环境的组织与管理

名词解释

1.组织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可能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所有要素。 2.内部环境指的是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3.外部环境是指组织界限之外与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4.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就是组织管理者对组织的环境进行研究,感知和了解环境及其变化,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适应环境的变化,乃至最终有效地创造有利于组织发展的环境的过程。 简答题

1.简述行政组织环境的特点。

(1)环境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环境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动性;(3)行政组织环境的差异性;(4)行政组织环境的相互作用性。

2.简述影响行政组织运作的外部环境因素。

(1)政治环境;

(二)经济环境;(3)法律环境;(4)科学技术环境;(5)文化环境。 3.行政组织的具体环境包括哪几个方面?

(1)资源的提供者;

(二)服务的对象;(3)利益群体;(4)政府组织。 4.简述艾德奇关于组织环境维度的主要观点。

艾德奇认为,每个组织的工作环境,可能在以下六个方面发生变化。这六个方面分别是:(1)环境的容纳力;(2)环境的同质性程度;(3)环境的稳定性;(4)环境的集中与分散程度;(5)组织领域的一致性程度;(6)环境的混乱程度。 论述题

1. 联系实际,试论组织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内外策略。

组织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内部策略主要包括:(1)资源的储备;(2)平衡策略;(3)预测和计划策略;(4)平抑以及定量配给的策略;(5)结构的调整和改革。

组织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外部策略主要包括:(1)竞争策略;(2)合作策略;(3)参与管理;(4)公共关系。

第四章 行政组织的结构与设计

名词解释

1.行政组织结构就是行政组织内部各构成部分或各个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模式。

2.行政组织结构的层级化就是将行政组织系统纵向划分为若干个层级,每一层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辖范围和管理权限从高到低逐级缩小。

3.行政组织结构的分部化就是将行政组.织按照不同的功能、活动范围横向划分为若干个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不同,但行政地位、管辖范围和权限是平行和相同的。

4.组织的“显结构”是指构成组织结构的外在因素的集合。

5.我们把组织当中人的目标价值、观念、态度、气质、情感等方面的相互关系称之为组织的“潜结构”或“潜结构”因素。 6.管理层次为组织系统中纵向划分的管理层级的数额。

7.管理幅度为一领导机关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

8.集权式组织结构就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机关的事权由本机关自行负责处理,不设置或授权下级或派出机关的组织结构体系;或者上级机关或单位完全掌握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下级或派出机关处理事务须完全秉承上级或中枢机关的意志的组织结构体系。

9.分权式组织结构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之中,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将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使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处理事务;或者为适应各地区的需要,分别在各地设立有独立法人地位、有处理其事务的全权,并不受上级机关指挥与监督的组织结构体系。

10.组织结构设计是指组织管理者根据组织内外环境因素,规划、选择、建立一种适合本组织自身特点、结构优良、功能齐全、运转灵活的组织结构的过程或活动。 简答题

1.简述组织结构的特征。

(1)组织结构的稳定性;(2)组织结构的层级性;(3)组织结构的相对性;(4)组织结构的开放性及变异性。 2.简述组织结构的功能与作用。

(1)整合功能;功效率功能;(3)控制功能利沟通功能;(5)心理需求功能。 3.简述组织结构层级化的优缺点。

行政组织结构层级化的优点是:(1)权力直线分布,权力链清楚,有利于政令统一和指挥统一;(2)权力集中,层层节制,上下隶属关系清楚,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监督;(3)在层级化下,组织目标明确,分工明确,工作程序明确,有利于调动下属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组织结构的层级化是公共管理效率化的有力保证。层级化的缺点表现为:(1)过多的层级结构,容易带来沟通和协调上的困难;(2)层级结构的存在形成了成员间身份与地位的高低,这种差别容易加大相互间的行政距离,造成沟通上的障碍,这种差距亦是形成“官本位”的一个根源。 4.促成组织结构分部化的动因有哪些?

|

(1)组织活动的日趋复杂和组织规模的扩张,促使组织必须将组织工作予以分析、划分和分类,以适应专业分工和事业发展的需要;(2)通过分部化,可使各部门皆具有明确的分工与职责范围,使各部门能够专司其职并有效益和有效率地履行各自的职能;(3)通过分部化,可以使管理人员能够有效地确定下属人员的工作范畴,避免因工作划分不当造成的困难;(4)分部化符合专业化的需要,能够适才适用,专才专用,利于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5)组织协调与控制的需要。 5.简述组织结构分部化应遵循的原则。

(1)职掌明确,机能一致;(2)单一指挥;(3)从属关系明确;(4)合理竞争;(5)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相配合。 6.影响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下级的教育、训练和技能;

(二)工作性质与计划程度;(3)管理技术与工艺水平;(4)权力模式和授权的程度;(5)组织环境和组织状况。

7.简析组织结构整合或一体化的途径与手段。

(1)目标手段;(2)政策手段;(3)组织手段;(4)信息沟通手段。 8.简述行政组织设计的程序与步骤。

(1)明确组织目标;(2)决定达成目标所需的计划与配置单位;(3)决定实施计划的作业与配置职位;(4)权责区分;(5)制定组织规程和规章制度。 论述题

1.试论集权式组织结构与分权式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集权式组织结构就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机关的事权由本机关自行负责处理,不设置或授权下级或派出机关的组织结构体系,或者上级机关或单位完全掌握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下级或派出机关处理事务须完全秉承上级或中枢机关的意志的组织结构体系。一般来讲,其优点在于:(1)政令统一,不会出现政出多门、分歧互异现象;(2)功能统筹兼顾,集中人力、物力资源,实现管理效能;(3)组织上下形成一个层级控制体系,指挥统一,命令易于贯彻执行。

弊病在于:(1)组织目标、规划与决策偏重整体划一,容易忽视下层利益,刻板,缺乏弹性,不能收因地制宜之功效;(2)下级机关没有决策权,一切秉承上级的意志而行事,久而久之,容易形成例行公事、消极处事之工作作风,容易缺乏积极创新精神;③上下控制严密,易形成公文旅行、推倭责贻误时机、缺乏效率的流弊;(4)在集权制下,重内轻外,“能密不能疏”,“知控制而不知纵舍”,一方面容易导致个人专断、独裁、滥用权力,压制民主的弊端;一方面则会导致庸愚无能、分崩破碎、分裂割据等问题。

分权式组织结构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之中,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i将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使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处理事务,或者为适应各地区的需要,分别在各地设立有独立法人地位、有处理其事务的全权,并不受上级机关指挥与监督的组织结构体系。

分权式组织结构在精神方面是符合民主要求的,它的好处在于:(1)分工合作、分权制衡,可以防止和避免上层专断和个人独裁;(2)分级治事,分层负责,富于弹性;(3)尊重各层利益,收因地制宜的功效;(4)可调动员工积极性,培养独立、自主、创新的工作作风。从管理上看,分权式组织结构也有其固有的弊病,主要表现在:(1)单纯强调分权,忽视合适的集权,这会损害统一,甚至会导致分裂;(2)过份分权容易导致各自为政,政出多门,不易达成组织目标;(3)过份分权致使各机关彼此独立,无上级的监控,可能引起相互之间的对立和冲突,相互制肘与摩擦。 2.试论行政组织结构设计及影响因素分析。

(1)组织的环境;(2)组织战略;(3)组织的技术;(4)组织规模;(5)组织成员的因素。 3.试论行政组织设计与管理的原则。

(1)统一指挥,统一目标;(2)分层管理,分权治事;(3)职掌明确,权责一致;(4)以人为本,人性管理;(5)经济效能,讲求效率;(6)适应环境,保持弹性;()顾及平衡,协调发展。

第五章 中国行政组织结构

名词解释

1.总理负责制是指总理对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具有最后决策权,并对这些决定以及其所领导的全部工作负全面责任。

2.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简答题

1.简述国务院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

(1)国务院由全国人大组织产生;(2)国务院接受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3)国务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2.简述国务院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其地位的具体表现。

(1)国务院负责统一领导全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行政工作;(2)国务院统一领导各职能机构、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的工作。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下属机构发布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规章。(3)国务院规定中央和省级行政机关的职权划分,统一领导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地方各级行政机关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以保证全国行政工作的统一和畅通。(4)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发布的决定和命令,对全国各级行政机关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必须遵照执行。

3.简述国务院的职权内容。

(1)行政立法权;(2)行政提案权;(3)行政领导与管理权;(4)行政监督权;(5)人事行政权。 4.简述省级政府职权的主要内容。

(1)行政立法权;(2)行政领导与管理权;(3)地方行政立法权与制令权;(4)行政监督权;(5)人事行政权;(6)行政保护权。

5.简述民族区域自治政府的设置原则。

(1)坚持以民族聚居原则为基础;(2)参酌现实条件和历史情况;(3)以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发展为目标;(4)保障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6.特别行政区长官行使的主要职权有哪些?

(1)领导特别行政区政府;(2)负责执行基本法和依照基本法适用于特别行政区的其他法律;(3)签署立法会通过的法案,公布法律;签署立法会通过的财政预算案,将财政预算、决算报中央政府备案;(4)决定政府政策,发布行政命令;(5)提名并报请中央政府任命各司司长、各局局长、各处处长等主要官员;(6)依照法定程序任免各级法院法官;(7)依照法定程序任免公职人员;(8)执行中央政府就基本法规定的有关事务发出的指令;(9)代表特别行政区政府处理中央授权的对外事务和其他事务;(10)批准向立法会提出有关财政收人或支出动议;(11)根据安全和重大公共利益考虑,决定政府官员或其他负责政府公务的人员是否向立法会作证或提供证据;(12)赦免或减轻刑事罪犯的刑罚;(l3)处理请愿、申诉事项。 论述题

1. 试述国务院的法律地位。(2013-2014)

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它明确界定了国务院在国家机关中的法律地位:即在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上,国务院处于从属和被监督的地位;在与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上,国务院处于国家行政系统的最高地位。(1)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国务院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是:①国务院由全国人大组织产生;②国务院接受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③国务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2)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产生,行使最高国家行政权力,在国家行政系统中处于最高地位。它表现为:①国务院负责统一领导全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行政工作;②国务院统一领导各职能机构、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的工作。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下属机构发布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规章。③国务院规定中央和省级行政机关的职权划分,统一领导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地方各级行政机关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以保证全国行政工作的统一和畅通。④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发布的决定和命令,对全国各级行政机关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必须遵照执行。

总之,国务院负责统一领导全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负责统一领导国务院各部、委、局、行、署、办等组成机关、直属机关和办事机关,负责统一领导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它保证了国家行政权力的统一和政令的畅通。

第六章 行政组织的社会心理与管理

名词解释

1.群体是指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集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人们的集合体。

2.群体归属意识是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有了这种情感,个体就会以这个群体规范为准则而活动,自觉地维护这个群体的利益,并与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表现出相同的情感、一致的行为以及所属群体的特点和准则。 3.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程度和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

4.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定的行为标准。群体规范主要有风俗、文化、语言、舆论、公约、时尚等行为规范及各种不同的价值标准。 简答题

1.组织管理心理研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适应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2)适应现代管理实践的要求;(3)适应中国国情的需要。 2.简述期望理论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性的人的前提是否具有普遍性;(2)期望概率比较难把握;(3)没有考虑负目标价值的影响。 3.管理者应如何重视挫折与管理的关系?

(1)注意挫折教育;(2)学会关心与宽容;(3)避免挫折;(4)心理宣泄与心理治疗。 4.简述群体功能的主要内容。

(1)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2)满足群体成员的需求;(3)把个体力量汇合成新的力量。 5.简述群体意识包括的主要内容。

(1)群体的归属意识;()群体的认同意识;(3)群体的促进意识。

6.简述群体凝聚力的主要作用。

(1)群体凝聚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得到群体凝聚力强化的群体行为如果与组织目标是一致的,那么群体凝聚力可以提高群体的工作绩效;如果得到群体凝聚力强化的群体行为与整个组织目标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那么群体凝聚力不仅不能提高工作绩效,反而会降低群体的工作绩效。

(2)群体凝聚力与员工满意度的关系。一般来说群体凝聚力会提高满意程度,但满意程度高最终对整个群体的工作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满意程度高可以令群体成员对群体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但也可能使群体成员安干现状,维护既得利益,产生惰性,拒绝改革。

(3)群体凝聚力与员工个人成长的关系。群体凝聚力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也是一件利弊参半的事情。从有利于员工成长的一面来说,群体凝聚力强的群体使人产生安全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容易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从不利于员工成长的一面来说,凝聚力强的群体中的员工有时会有较强的依赖性,缺少独立性和创造性。 论述题

1.谈谈你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理解。

需要层次论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需要理解为一个复杂的、等级式的系统,故称为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将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自低向高的需要层次。

正确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应特别注意两点:首先是需要的满足是人类行为最基本的原则;其次是需要层次间的动态关系。

在管理学界,对需要层次论的争论非常多,这些大都以批评为主,但需要层次理论在人类行为规律及其激励研究方面是有着重要贡献的。这主要表现在:(1)它揭示了需要在人类行为中的根本性作用和层次结构;(2)它探讨了各需要层次间的动态关系八3)简单实用。同时,需要层次论也对我们有启示:首先要善于运用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激励措施只有“投其所需”才有激励作用。其次是要善于运用多样化的,特别是非物质的激励措施。人的需要本来就是多层次的,满足需要的手段当然也就是多种多样的,高层次的需要尤其如此。 2.论述群体发展阶段的特征及其管理手段。

一般可以将群体发展依次分为形成、磨合、成长和成熟等不同阶段。不同阶段,群体的工作中心不同,管理方法也不同。

(1)形成阶段。群体建立之初,其基本的工作任务应在于确定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使群体成员之间相互熟悉、相互接纳。明确关系,消除陌生感,初步形成相互信任、相互依赖。因此群体形成阶段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是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工作计划;明确群体内部的责权关系,分工设岗;创造群体成员相互熟悉和接近的机会;初步建立基本的规章制度和信息沟通网络。

(2)磨合阶段。随着工作的逐步展开,成员间的接触日益频繁,群体内部会出现大量成员间工作关系、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因此群体磨合阶段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是进一步补充、细化和明确各种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各岗位的责权关系;鼓励合理化建议;完善沟通网络,鼓励和提倡将矛盾摆到桌面上来,反对回避矛盾,反对放任自流;适当调整机构和人员。

(3)成长阶段。经过磨合期后,群体内部的工作关系、人际关系逐步协调,合作意识得到强化,制度基本健全合理,内耗大幅度降低,群体进人成长壮大阶段。在成长阶段,管理工作的重点集中到了工作任务上,要注意充分发挥成员的潜力和群体的整体优势;特别重视效率和决策优化;进一步完善沟通网络,特别注意沟通网络中的反馈系统,加强沟通,特别是上下级的沟通;注意研究成员的需要结构,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4)成熟阶段。经过成长阶段,群体的各项规章制度已经基本完善,每个成员已经找到了合乎自己能力和兴趣的位置,成员的相互配合日益熟练,群体已经进人成熟阶段。在成熟阶段,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形成并稳定群体的工作方式与风格;注意成员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和成员个人的成长;强化评估机制;寻求新的兴奋点。

第七章 行政组织中的领导

名词解释

1.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

2.行政组织领导就是指行政组织中的领导者依法运用国家公共权力,通过决策、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等方式,引导和影响所属成员达成公共目标的活动过程。

3.领导影响力就是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有效改变和影响他人心理和行为的一种能力或力量。

4.权力性影响力又称为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

5.非权力性影响力也称非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来源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扭力,来源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感召和相互信赖。 简答题

1.简述行政组织领导的特点。

(1)时代性;(2)权威性;(3)综合性;(4)执行性。 2.简述行政组织领导的基本职能。

(1)决策职能;(2)组织职能;(3)用人职能;(4)协调职能;(5)监督职能;(6)教育职能。 3.领导影响力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领导影响力是整个领导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2)领导影响力影响着组织群体的凝聚力与团结;(3)领导影响力可以改变和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

4.简述领导素养的主要内容。

(1)政治素养;(2)道德素养;(3)能力素养;(4)知识素养;(5)心理素养。 5.简述领导艺术的特点。

(1)随机性;(2)创造性;(3)多样性;(4)科学性。 6.领导者在用人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主要有哪些?

(1)扬长避短原则;(2)量才任职,职能相称原则;(3)诚信不疑原则;(4)明责授权原则;(5)用养并重原则。 论述题

1.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提高领导者的素养。

(1)教育;(2)实践锻炼;(3)修持。 2.论述领导艺术的主要内容。

(1)“弹钢琴”艺术;(2)善于用人艺术;(3)运用时间艺术。 3.论述21世纪做好领导的准则。

(1)胸有全球化战略 (2)在工作中善于保持平衡;(3)建立学习型组织;(4)以人为本,善待下属。

第八章 行政组织中的决策

名词解释

1.行政组织决策是指行政组织系统为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就面临所要解决的行政问题而制定和选择活动方案,做出各种决定的过程。

2.行政组织决策的程序是指行政组织在决策过程中所必须经过和遵循的工作次序和工作步骤。

3.组织决策科学化是指决策者及其他参与者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方法特别是行政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进行决策。

4.行政组织决策体制就是指进行行政组织决策的体系,它是用制度形式固定了的承担行政组织决策任务的机构、人员设置、职权划分以及运行关系的模式。 简答题

1.简述行政决策的特征

(1)行政组织决策主体的特殊性;(2)行政组织决策内容的特殊性;(3)行政组织决策依据的特殊性;(4)行政组织决策作用方式的特殊性;(5)行政组织决策后果的特殊性。 2.简述常见的行政组织决策的主要类型

(1)根据决策主体决策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2)根据决策目标所涉及的规模和影响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3)根据决策内容的具体情况不同,可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4)根据决策所具有的条件的可靠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3.拟定方案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1)方案本身要有可行性;(2)方案要有多样性;(3)方案要有完备性;(4)方案要有突破性;(5)方案要尽可能定量化。 4.决策方案选择和优化时,应坚持的原则主要有哪些?(2013-2014)

(1)方案的选择要以目标为准绳;(2)方案的选择要坚持整体利益的原则;(3)方案的选择要符合客观实际情况;(4)方案的选择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5.组织决策的理论模型的主要创始人是哪几位?

(1)古力衰;(2)巴纳德八3)斯坦恩;(4)西蒙。 论述题

1.试分析如何实现组织决策的科学化?

决策科学化是指决策者及其他参与者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方法特别是行政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进行决策。

要实现决策科学化:(l)建立健全组织决策系统;(2)遵循科学决策的原则;(3)提高决策者和参与者的素质。 2.试分析如何实现组织决策的民主化?

决策民主化是指必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种社会团体以及决策研究组织能够充分参与组织决策的过程,在决策中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并在决策系统及其运行中,形成民主的体制、程序及气氛。决策民主化是决策目标民主化和决策过程民主化的统一。

要实现决策民主化:(1)把民主机制引人决策系统,营造良好的决策氛围;(2)重视发挥参谋咨询人员在决策中的作用;(3)提高政治生活透明度,实现决策目标的民主化。3.决策法制化是指通过宪法和法律来规定和约束决策主体的行为、决策体制和决策过程,特别是通过法律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组织决策的民主权利,并使组织领导者的决策权力受到法律和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决策法制化是我国实现“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保证。 3. 试分析如何实现组织决策的法制化?

要实现决策法制化:O)理顺决策主体关系,完善决策规则;(2)决策程序法制化;(3)充分发挥决策监控子系统的作用。

第九章 行政组织中的冲突管理

名词解释

1.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之间,由于目标、各自的特点和利益的不同,所产生的对立态度或行为。 2.工作冲突 当人群和部门之间在工作上相互依赖或密切相关而出现职责分歧和工作矛盾时,就可能产生工作冲突。

3.直线/职能冲突主要发生在任务单位与职能部门间的冲突,焦点常在资源分配上或职能部门干预任务系统的决策方面。

4.仲裁解决法是指当冲突发生以后,”通过协商已无法解决时,这就需要第三者或较高阶层的专家、领导出面调解,通过仲裁,使冲突得到解决。 简答题

1.简述冲突定义的要点。

(1)冲突可能发生于个人之间,也可能发生于群体之间;(2)冲突是在目标和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目标和利益完全一致,则不可能发生冲突;(3)冲突是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只有单方面的态度或行为,即使十分激烈和极端,也构不成冲突。

2.简述冲突的积极功能。

(1)积极冲突对组织成员心理的影响是,使坚强者从幻觉中清醒,从陶醉中震惊,从不能战胜对方中看到自己的弱点所在,发愤图强;(2)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是,“不打不成交”,使人加强对对方的注意,一旦发现对方的力量、智慧等令人敬畏的品质,就会增强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团体间的冲突促进各团体内成员一致对外,抑制内部冲突,增强凝聚力;(3)对组织成员工作动机的影响是,使成员发现与对方之间的不平衡,激起竞争、优胜、取得平衡的工作动机,振奋创新精神,发挥创造力;(4)对工作协调的影响是,使人注意到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不协调,发现对方的存在价值和需要,采取有利于各方的政策,加以协调,使有利于组织的各项工作均得以开展;(5)对组织效率的影响是,反映出认识的不正确、方案的不完善,要求人全面地考虑问题,使决策更为周密;(6)对组织生存发展的影响在于,冲突本身是利益分配不平衡的表现,它迫使人通过互相妥协让步和互相制约监督,调节利益关系,使各方面在可能的条件下均得到满足,维持内部的相对平衡,使组织在新的基础上取得发展。 3.简述冲突的消极功能。

(1)对组织成员的心理影响是,带来损害,引起紧张、焦虑,使人消沉痛苦;(2)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是,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排斥、对立、威胁、攻击,使组织涣散,削弱凝聚力;(3)对工作动机的影响是,使成员情绪消极,心不在焉,不愿服从与之冲突的领导的指挥,不愿与相冲突的同事配合,破坏团结愉快的心理气氛,减弱工作动机;(4)对工作协调的影响是,导致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互不配合,互相封锁,互相拆台,破坏组织的协调统一和工作效率;(5)对组织效率的影响是,互相扯皮,互相攻击,转移对工作的注意力,政出多门,降低决策和工作效率,相互间争夺人、财、物,造成积压、浪费;(6)对组织生存发展的影响是,冲突达到一定程度后,双方互不关心对方的整体利益,有可能使组织在内乱中濒临解体。 4.简述冲突处理的模式。

(1)回避型;

(二)争斗型;(3)克制型;(4)妥协型;(5)协作型。 5.基本的冲突处理策略主要有哪几种?

(1)回避策略;(2)缓解策略;(3)正视策略。 论述题

1.试分析引起群体产生冲突的因素。

(1)目标因素;(2)资源因素;(3)责权因素;(4)信息沟通因素;(5)结构因素。

2.结合实际阐述如何减少冲突。

(1)谈判;(2)设置超级目标;(3)第三方介人;(4)结构调整。

3.结合实际阐述如何引起冲突。

(1)造成一定阶段、一定范围的目标差异;(2)选派开明的领导者;(3)开辟多种信息渠道;(4)结构调整。

第十章行政组织的沟通

名词解释

1.组织沟通是指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上下级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和通道传递思想、情感、观点和交流情报、信息,以期达到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实现组织和谐有序发展的行为和过程。 2.正式沟通是指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 递和交流。

3.非正式沟通是指正式沟通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和传递、它不受组织监控,自由选择沟通渠道。

4.单向沟通是指在沟通时,一方只发送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信息,双方无论在语言和情感上都不要信息的反馈。

5.双向沟通是指信息的发讯者以协商、会谈、讨论的方式对受讯者发出信息之后,及时听取反馈意见,发送和反馈可进行多次,直到双方共同了解为止。 简答题

1.简述组织沟通的基本构成要素。

(1)发讯者;(2)编码;(3)信息;(4)渠道或媒介;(5)受讯者;(6)译码;(7)受讯者的反应;(8)反馈。 2.简述组织沟通的特性。

(1)沟通的动态性;(2)沟通的互动性;(3)沟通的不可逆性;(4)沟通的环境制约性。 3.简述非正式沟通及其优缺点。

非正式沟通是指正式沟通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和传递,它不受组织监控,自由选择沟通渠道。与正式沟通相比,非正式沟通具有迅速、灵活、程序简便的特点,并且往往能够提供大量的、通过正式渠道难以获得的信息;非正式沟通的信息往往反映了组织中成员较真实的思想、态度、动机。其缺点是难以控制,信息易于失真,意见易被歪曲,各种小道消息及流言蜚语易于传播,容易导致小集团意识,如不加以有效的诱导和控制,则可能影响人际关系,瓦解组织的内聚力。 4.比较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的优缺点。

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各有利弊,具体表现在:(1)单向沟通比双向沟通速度快、迅速;双向沟通需要不断听取反馈意见,故信息传递的速度比较缓慢。(2)单向沟通的效果较差,而双向沟通比较准确,沟通效果较好。(3)单向沟通比较严肃、呆板,由于往往采取下命令的方式,因此,在受讯者不愿意接受意见时,易产生抗拒心理,影响沟通效果;双向沟通比较灵活、自由,受讯者有反馈意见的机会,使受讯者有参与感,能增强其自信心,有助于建立和巩固双方的情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5.简述组织沟通的基本原则。

(1)明确性原则;(2)准确性原则;(3)需要原则;(4)计划原则;(5)反馈原则;(6)在战略上使用非正式沟通原则。 论述题

1.试论组织沟通在公共组织管理中的功能与作用。

(1)组织沟通是实现科学决策和有效计划的前提条件;(2)组织沟通是实施有效组织协调的依据和手段;(3)组织沟通是建立和改善人际关系的必要途径;(4)组织沟通是改变组织成员心理和行为的重要途径;(5)组织沟通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提高组织效率。

2.试论组织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

(1)组织沟通的主观心理性障碍:①从主观心理因素来看,个体的性格、气质、态度、情绪、需要、品质的差别都会成为沟通的障碍;②从知识和经验方面来看,由于沟通双方在经验、知识水平上差距过大,就会产生沟通障碍;③记忆能力不佳所造成的障碍;④需要和态度不同造成的障碍;⑤知觉选择性。

(2)组织沟通的客观性障碍:①空间距离(地域因素)所引起的障碍;②组织机构引起的障碍;③信息过量引起的障碍。

(3)由信息传递的媒介形式引起的障碍:①语言障碍;②选择沟通方式不当引起的障碍。 3.论有效组织沟通的方法与策略。

(1)提高组织信息沟通的心理水平;(2)正确运用语言文字;(3)学会有效聆听的方法;(4)学会有效沟通的方法。

第十一章 行政组织学习

名词解释

1,知识是一种流动性质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结构化的经验、价值以及经过文字化的资讯;此外,也包含专家独特的见解,为新经验的评估、整合与资讯等提供架构。

2.学习是一个使相对持久的变化在经验引起的潜在行为中发生的过程。

3.组织学习是指组织成员不断获取知识、改善自身的行为、优化组织的体系,以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保持可持续生存和健康和谐发展的过程。

4.行政组织学习以行政组织为主体,是指行政组织为应对环境变化,提高治理能力而进行的系统化、持续的集体学习过程,行政组织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获取知识,在组织内传递并创造出新知识,从而带来行为和组织绩效的多方面改善以及组织体系的不断完善。

5.单环学习是将组织动作的结果与组织的策略和行为联系起来,并对策略和行为进行修正,以使组织绩效保持在组织规范与目标规定的范围内,而组织规范与目标本身则保持不变。

6.双环学习是重新评价组织的本质、价值和基本假设。双环学习也被称为“变革型学习”。

7.三环学习是指组织应该学习如何学习,并将之命名为再学习或次级学习。这是最深程度的学习。 简答题

1.如何理解组织学习的定义?

组织学习是指组织成员不断获取知识、改善自身的行为、优化组织的体系,以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保持可持续生存和健康和谐发展的过程。这一定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组织学习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改变:组织成员认知的改变、行为的改变、组织体系的改变;(2)组织学习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可持续生存、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健康和谐的发展;(3)组织学习体现了系统与持续的精神理念。

2.如何理解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的区别?

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是两个意义不同的概念、从理论上说,对组织学习的研究要早于对学习型组织的研究。在概念的使用上,学习型组织与组织学习经常被混为一谈,这与目前有关学习型组织理论研究的尝试直接相关。马魁特认为,当讨论学习型组织时,应将焦点放在“Whin”,描述如同一个共同体般学习与生产的组织所具有的系统、规则及特征。而组织学习的焦点则是放在“MW”,即组织建立并且利用知识的技能与过程。这样,组织学习可以指称组织通过共享信息、知识和 精神模式实现组织的团体学习,以促使组织成员对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更新,从而实现全方位和全过程的学习以获取创造能力和提升组织核心竟争能力的过程。因此,

组织学习应该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一个核心理念。 3.简述行政组织学习的特点。

(1)行政组织学习是一种集体学习;(2)行政组织学习是一种系统化、持续的过程;(3)行政组织学习是应对环境变化、提高行政组织治理能力的学习过程;(4)行政组织学习可以带来行为和组织绩效多方面改善;(5)行政组织学习有助于促进组织体系的不断完善。

4.简述行政组织学习的功能。

(1)提升行政组织成员素质;

(二)促进学习型政府建设八3)顺应全球化、信息化浪潮对行政组织环境的置换;(4)有利于创造面向民众、公务员和世界的“生态政府”;(5)促进行政组织系统开放化和行为的社会整合能力。

5.简述行政组织学习的途径。

(1)组织培训;(2)试验;(3)系统解决问题与经验学习;(4)外部咨询。 论述题

论述行政组织学习的障碍及其改进方式。

行政组织学习的主要障碍:(回)组织结构缺陷;(2)盲目;(3)舍本逐末;(4)辅助设施不足;(5)缺乏合作;(6)传播失效;(7)反馈失误;(8)组织记忆丧失。

行政组织学习的改进:门)创新理念,推进行政组织学习,积极构造学习型政府的共同愿景;(2)突破官僚制,创新行政组织结构;(3)促进行政组织学习,建立有利于学习的机制;(4)建立完善的技术系统和有效的信息系统;(5)促进行政组织成员的自主管理;(6)建立学习型的组织文化;()领导者的新角色;(8)强调知识管理。

第十二章 行政组织文化与管理

名词解释

1.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心理意识、行为规范、活动准则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2.行政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行政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对组织及其成员具有持久影响力的行政价值观、行政意识、行政规范和行政思维模式的总和。

3.示范法即通过总结宣传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发挥党员和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表彰先进人物等方法,使行政组织文化成为组织成员行政行为的导向。

4.激励法即运用精神与物质的鼓励或者两者相结合的鼓励,通过开展评比、奖励、提口号、提目标、提要求等活动,给先进以荣誉、让先进得实惠,激发全体组织成员的事业进取心,促使他们主动努力工作,并把自身的行政工作成就建立在有利于国家、社会和组织发展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在生活方面关心他们,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简答题

1.行政组织文化的特点和功能有哪些?

行政组织文化的特点:(1)民族性;(2)无形性和潜在性;(3)稳定性和变革性;(4)软约束性和强制性的统一;(5)观念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行政组织文化的功能:门)目标导向功能;(2)凝聚功能人3)激励功能;(4)控制功能;(5)阻抑功能。

2.简析我国当代行政组织文化的走向。

(1)由封闭型行政组织文化向开放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2)由人治型行政组织文化向法治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3) 由集权型行政组织文化向参与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4)由全能型行政组织文化向分化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5)由管制型行政组织文化向服务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

3.简析我国当代行政组织文化的基本内涵。

(1)以“公仆精神”为代表的服务型行政组织文化;(2)以“廉价政府”为代表的效率型行政组织文化八3)以“公民导向”为代表的民主型行政组织文化;(4)以“依法行政”为代表的法治型行政组织文化。 4.构建行政组织文化应该遵循哪些原则,选取怎样的途径?

构建行政组织文化应该遵循的原则有:(1)目标原则;(2)价值原则八3)创新原则几4)参与原则;(5)以人为中心原则。

构建行政组织文化的途径:(1)加强行政组织人员道德建设,强化责任意识;(2)培养具有核心文化素质的领导,发挥领导在组织文化建设中的作用;(3)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有压力感的组织文化氛围;(4)开展团队建设,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5)创造文明的办公环境。 论述题

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改善行政服务质量,应该构建怎样的组织文化来适应当今转型的中国社会?

(1)以“公仆精神”为代表的服务型行政组织文化;(2)以“廉价政府”’为代表的效率型行政组织文化人3)以“公民导向”为代表的民主型行政组织文化;(4)以“依法行政”为代表的法治型行政组织文化。

第十三章 行政组织的统效管理

名词解释

1.绩效管理

行政组织绩效管理就是通过对行政组织绩效标准的设定、实施和对完成情况的评估、反馈来改进和优化管理。 2.标竿管理

标竿管理就是从分析本行业的标竿的行为着手,学习其成功的经验,以提高自身绩效的一种绩效管理方法。标竿管理最早由美国的施乐公司提出,现在已经成为企业和政府部门绩效管理的重要方法。

3.绩效评估

行政组织绩效评估就是用事先确定好的指标和标准来衡量绩效实践状况,以确定绩效实践水平的活动。 简答题

1.绩效管理有哪些主要活动?

(1)计划绩效;(2)监控绩效;(3)评价绩效;(4)反馈绩效。 2.绩效评估的一般性指标有哪些?

(1)经济;(2)效率;(3)效果;(4)公平。 3.行政组织绩效评估的障碍有哪些?

(1)行政组织目标性质的阻碍;(2)行政文化的阻碍;(3)行政制度供给不足。 论述题

1.试述行政组织绩效评估的意义。

(1)绩效评估对绩效管理具有基础性作用;(2)绩效评估是行政组织内部管理的重要机制。 2.结合实际,试述我国行政组织绩效如何改进。

(1)加强绩效管理立法工作;(2)明确行政组织绩效管理的定位和价值取向;(3)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估体制;(4)引人公民参与机制;(5)积极利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提高行政组织绩效。

第十四章 组织变革与发展

名词解释

l.组织变革

组织变革是指组织系统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组织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调整,改变旧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组织管理形态,以维系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并借此提高组织效能的一个过程或行为。

2.组织发展 组织发展是指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合理地设计组织的结构与体系,妥善地运用、调整组织的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对组织管理的模式和人的行为实施变革;从而增进组织的有效性和活力,实现组织效能的一种过程。

3.工作再设计 工作再设计就是通过对工作进行重新调整和再设计,使工作更有趣并富有挑战性,以此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

4.斯坎隆制

斯坎隆制度是以它的创始人斯坎隆命名的一种管理制度。斯坎隆原是拉帕因梯钢铁厂的工会负责人(后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38年该厂濒于破产。在斯坎隆的创议下,制定出劳资合作的管理办法,推行民主化的组织变革。他所提出的管理制度被许多工厂效仿,成为西方一种“民主化”的管理制度。

5.过程咨询

过程咨询就是用一系列的顾问活动,来帮助变革人员认识、了解和处理周围环境所发生的事件。

6.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就是依靠群体成员自己来提高群体效率的计划性活动,其目的在于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分析和处理群体内存在的问题,协调和改进群体内部的关系,发挥群体效率,提高组织效率。

7.敏感性训练

敏感性训练,又称敏感度训、练或“T组训练”,是一种在实验室进行的训练方式。敏感性训练就是通过群体间相互作用的体验,提高受训者的社会敏感性和行为的灵活性,帮助提高受训者对自己、他人、群体和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技能。

8.调查反馈法主要是利用问卷向一个组织来收集有关组织与成员的资料,组织成员以这些具体资料为基础来共同诊断组织存在的问题并拟定解决问题的具体计划。 简答题

1.简述组织变革的基本特征。

(1)组织变革是有意识的变革;(2)组织变革是一个持续循环与发展的过程;(3)组织变革是一个有计划的变革过程;(4)组织变革是一个克服阻力的过程。 2.简析组织的内部变革的征兆。

(1)决策的形成过于缓慢,以致无法把握良好的机会,或者时常造成错误的决策;(2)沟通不良;(3)组织的机能不能得到正常发挥,效率低下;(4)缺乏创新精神,开发不出新产品,无法开拓新市场,组织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3.简述李皮特的“有计划的变革模式”。

李皮特、瓦特森、威斯特于1958年提出的一种组织变革的模式。此模式将组织变革的过程划分为七个阶段:(1)变革需要的产生;(2)关系的确立;(3)问题诊断;(4)目标和计划的建立;(5)行动;(6)变革的普及与稳进;(7)终结关系。 4.简述格雷纳组织变革模式。

哈佛大学教授格雷纳1967年在《组织变革模式》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按权力来划分的组织变革模式。他认为,一般组织的权力分配情况可分成三种:独权、分权和授权。这三种权力分配可以有七种不同的变革方式。格雷纳变革模式的侧重点在变革的权力

方式方面。他认为,组织变革的成功方式是采用分权式的变革,而不是独权方式或授权方式。 5.简述组织发展的特点。

(1)组织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2)组织发展注重行为科学理论的应用;(3)组织发展是通过有计划的再教育手段来实现组织变革的策略;(4)组织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系统;(5)组织发展的目标性与计划性;(6)组织发展必须以事实为根据。

6.简述组织诊断的步骤与方法。

组织诊断的步骤:O)组织结构层面;(2)组织程序层面;(3)信息与控制层面;(4)组织行为层面。 组织诊断的方法有:(1)组织问卷;(2)职位说明;(3)组织图;(4)组织手册;(5)调查研究法。

7.何谓斯坎隆制度?斯坎隆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主张是什么?

斯坎隆制度是以它的创始人斯坎隆命名的一种管理制度。斯坎隆原是拉帕因梯钢铁厂的工会负责人(后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38年该厂濒于破产。在斯坎隆的创议下,制定出劳资合作的管理办法,推行民主化的组织变革。他所提出的管理制度被许多工厂效仿,成为西方一种“民主化”的管理制度。

斯坎隆制的核心内容是职工参与、集体奖励,这一制度建立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问题;(2)重新研究管理思想;(3)计算奖金比例;(4)教育与邀请;(5)建立委员会。 8.简述敏感性训练的目的。

(1)使受训者能更了解到本身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别人的影响;(2)使受训者更能了解和感受到别人行为的含义;(3)使受训者更了解,更能知觉到群体内与群体之间的种种程序。这些过程或程序常常对群体的运作产生正或负的效果;(4)培养受训者对群体内及群体之间种种问题的诊断能力;(5)提高受训者学习转移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行为技巧移转到真实的工作情境上去;(6)使受训者更有能力来分析本身的人际行为,并可以借这种能力来改善本身与同事们之间的人际关系,使之达到更令人满意的水平。 论述题

1.试论有效组织变革的程序和步骤。

(1)组织诊断;(2)变革方案的制订;(3)组织变革的实施;(4)组织变革的评估。

2.试论组织变革的途径和策略。

(1)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组织变革;(2)以技术为中心的组织变革;(3)以组织成员为中心的组织变革;(4)通过调节和控制外部环境实现组织变革;(5)以系统为中心的组织变革。

3. 试论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消除。

组织变革的阻力:(1)心理上的抵制;(2)因经济原因引起的抵制;(3)组织本身的阻力;(4)社会的原因。

组织变革阻力的消除:(1)采取参与变革的策略;(2) 则强对变革的认同;(3)利用群体的动力;(4)力场分析。

第十五章 行政组织管理的未来

一、简答题

1.与传统的经济相比,知识经济具有哪些明显的特点?

(1)知识是组织根本的生产要素;(1)符号商品增加;(3)生产的去密集化与协作;(4)虚拟工作场所;(5)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6)即时性与变革的加速;()知识工作者的兴起。 2.简述民主的基本价值。

(1)民主有助于避免独裁者暴虐、邪恶的统治;(2)民主保证公民享有许多基本的权利,这是非民主制度不会去做也不可能做到的;(3)民主较其他可行的选择,可以保证公民拥有更广泛的自由;(4)民主有助于人们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5)只有民主政府才能够为个人提供最大的机会,使他们能够运用自我决定的自由,也就是在自己选定的规则下生活;(6)只有民主的政府才为履行道德责任提供了最大的机会;(7)民主较之其他可能的选择,能够使人性获得更充分的发展机会;(8)只有民主政治才能造就相对较高程度的政治平等;(9)现代代议制民主国家彼此没有战争;(I0)民主的国家,一般会比非民主的国家更为繁荣。

3.简述新型组织结构的特点。

(1)对环境保持更大的开放性,能够接受环境的影响和对付不稳定性;

(二)权力结构更加分散化,而非集中化和等级化;(3)权力的来源更依赖于知识,而不仅仅是专门的职位;(4)更加重视横向之间的联系;(5)更加强调信息和知识的共享,而非控制;(6)更加强调知识决策的自主性,政策制定是分权的而且分散于整个组织;(7)虽然重视规则,但更加重视创新与变化,关注规则的适应性;(8)对个人需要和渴望的关注;(9)对内在的激励因素的重视,如信息、参与、承诺的重视等;(10)强调持续的变革和创新。

二、论述题

1.试论当代行政组织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知识经济;(2)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社会;(3)民主的发展;(4)全球化的发展。

2.试论行政组织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2013-2014)

(1)行政组织的环境将更为动荡和复杂;(2)知识管理的兴起与发展;(3)战略性管理的重要;(4)利用信息科技,创新服务型态与治理型态;(5)更为弹性、有机式的组织结构。

第二篇:行政组织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行政组织含义

行政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行政组织泛指一切具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行政功能的组织,它不仅包括国家的政府系统,也包括国家立法、司法机关和政党、企事业单位以及群众团体等其他社会组织内处理行政事务的组织。狭义的行政组织则仅指政府系统。

2、行政组织的8个构成要素

①组织目标;②机构设置;③组织人员;④权责体系;⑤财物设备;⑥法规制度;⑦技术信息;⑧团体意识。

3、行政组织功能(书本P8)(具体内容)

(1)政治功能(2)经济功能(3)文化功能(4)社会功能

第二章

1、管理行政时期的组织理论、代表人物、对应的称号(书本P22) (1)科学管理原理——弗雷德里克·泰罗——“科学管理之父” (2)一般组织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现代经营管理之父” (3)“官僚制”组织理论——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之父” (4)《行政学导论》——伦纳德·怀特 (5)“组织理论”——古利克、厄威克

2、法约尔对管理的定义

管理活动,指的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3、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书本P23)

基本观点:

一、统治与权力是组织的基础。

二、组织类型分析 A、神秘化的组织 B、传统的组织

C、合理--合法化组织

三、官僚制组织的特征: A、明确的组织分工

B、自上而下的等级体系

C、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

D、形成正式的决策文书 E、非人格化的组织管理

F、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

G、职业化的人员管理

4、管理行政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各种理论的要点和细节。(见书本或复习资料的附录)

5、霍桑实验的代表观点——艾顿·梅奥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书本P26)

6、西蒙的决策过程组织理论(书本P28)

7、弗雷德*里格斯的生态行政组织理论

三种行政组织模式:

一、融合型——传统的农业社会的行政组织;

二、

1 棱柱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行政组织;

三、衍射型—— 现代工业社会的行政组织。

8、科学管理阶段带来的弊端(效率低下),怎么解决→变为服务管理阶段(企业化、市场化模式),怎么改变,理论依据。

第三章

1、行政组织结构设计的要点是要找到纵向控制与横向协调之间的平衡点。(详情见书本P45)

纵向控制:与效率和稳定目标相关联,强调层级、规划与正式的信息系统。 横向控制:与学习、创新和适应性相关联,强调沟通与协调。

2、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是指行政组织结构的层级化,横向结构是指行政组织的部门化。

3、纵向和横向结构的几种模式(详情见书本P47-P55)

纵向结构:行政组织的上下层级之间,存在着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既包括不同层级政府间的构成,也包括各级政府或部门内部层级的构成。 金字塔型结构——政府机构普遍采用  特点:层次多、控制幅度小

 优点:上下一致、目标统一,有利于强有力的行政控制  缺点:层次多、效率低、自主权不够、应变能力差。 扁平型结构——大型公共事业单位采用

 特点:行政层级少、行政幅度大、分权结构

 优点:降低集权化程度、促进权责结合、提高组织绩效和管理效率  缺点:行政控制力不足,容易丧失中心权威

横向结构概念:在行政组织中,同一个层级中包含着各个职能不同的部门,彼此之间是相互分工合作的平等关系,这种组织方式就是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 其划分:

(1)按照区域标准划分(国务院下划为各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政府,之后又可划分为若干个平级的地方政府)

(2)按照管理职能标准划分(国务院所属的各部委,省政府所属的各厅、局) (3)按照管理流程标准划分(咨询、决策、执行、监督、反馈)

(4)按照服务的对象标准划分(教育部、铁道部、建设部、交通部、农业部、水利部、公安部、人事部等等)

4、组织结构的分化与整合问题(回答时可加上自己的理解,如用人的原则等)

所谓组织结构分化,是将组织结构系统分割为若干分支系统的一种状态,每一分支系统皆与外在环境发生特定的关系。一般来说,组织结构的分化主要可分为水平分化与垂直分化。

水平分化是指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横向分割而形成各个部门和单位。 „„

垂直分化是以层级节制体系为代表,亦即依据组织的垂直面向进行分化。垂直分化依各人工作的宽广度而产生,愈高的职位就具有愈大的宽广度。

„„

5、案例分析答法

(1)说明案例中的行政组织结构有问题,一一罗列出来;

(2)要改变现状,就要找到行政组织结构纵向控制与横向协调之间的平衡点;

2 (3)组织结构的分化和整合问题

6、管理幅度的定义

管理幅度也称控制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直接指挥、领导和监督的部署及部门的数量和范围。

7、管理幅度大小的影响因素

(1)管理者及其下属的基本情况;(2)工作的复杂、难易程度;(3)工作的重复性与同质性程度高低;(4)部属的能力与集中化程度;(5)组织的制度建设水平;(6)助手的帮助。

8、行政组织优化:扁平化、弹性化→寻找平衡点(书本P61-P63)(联系第4点) (1)扁平化

是指减少中间管理层次、裁减冗员建立起一种紧凑的扁平型组织结构。组织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发达的现代网络通讯技术也为组织结构扁平化提供了可能。 (2)弹性化

强调弹性,主张不断撤销现有组织,从而避免因组织僵化而造成的困扰,能够较为灵活快速地根据现代动态环境及组织目标变化而变化

9、网格化的要义(要旨)

网格型组织旨在减少管理层次,使同一层次的管理组织之间相互平等、横向联系密切,像一个个网格那样形成横向体系,覆盖社会的方方面面。

第四章

1、行政组织外部环境含义及构成

行政组织的外部环境又称行政组织的外部条件,是指处于行政组织边界以外(即行政组织周围)、直接或间接地对其施加各种影响的所有因素的总称。

行政组织外部环境的构成:

1、自然环境(包括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2、社会环境(主要构成要素有(1)经济环境;(2)政治环境;(3)文化环境;(4)民族宗教;(5)法制科技;(6)国际环境。

2、行政组织内部环境含义

行政组织内部环境又称行政组织的内部条件,是指处于行政组织边界以内(即行政组织内部)、构成行政组织并使行政组织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所有因素与各因素之间关系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性的内部环境和非物质性的内部环境。

3、组织气候(非物质性的内部环境)的含义

组织气候是组织内部的非物质性环境,它是一种与组织成员的精神状态和具体行为直接相关的较具特久性的物质或行为气象,其核心是组织成员的个性、标与组织目标融合并趋向一般。

4、如何改善组织气候 答题步骤:

(1)组织气候的含义

(2)如何以营造良好的组织气候(可结合书本P7

6、P84作答) 1.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①坚持公平、平等; ②进行意见沟通; ③正确使用激励。

2.创造良好的群团关系:

3 ① 合理引导组织群团的目标和价值观; ②正确发挥非正式群团的积极作用。 3.建立民主参与式的管理模式:

①上下级相互信任,无拘无束地交流意见;

②下级积极参与目标制定、集体决策、组织管理; ③沟通渠道畅通,信息交流迅速。

5、组织气候对行政组织环境的影响

(1)组织气候影响行政组织工作氛围的质态

拥有良好的组织气候的行政组织中,领导与领导之间、领导和下级之间、下级和下级之间的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关系融洽,人际关系良好,工作氛围浓厚。反之,不良的组织气候中,领导之间勾心斗角,上下级之间互不信任,同事之间漠不关心,人际关系恶劣,工作氛围差。 (2)组织气候影响行政组织目标的实现

在良好的组织气候中,组织成员关系协调,心理相容程度高。在这种热情高涨的组织气候里,组织成员受到组织中人际心理氛围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他们的工作态度、情愿、意志抱负向良性方向发展,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反之,在恶劣的组织气候中,组织成员心理压抑,缺乏工作热情,丧失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要求,甚至产生和组织目标相悖的个人私心和“小目标”,不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3)组织气候影响行政组织效能的发挥

组织气候高涨,组织成员的情感、需要和欲望等就会对其产生正向刺激,促使组织成员产生对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对组织的正向推动作用相互叠加,进而促进行政效能急剧增长。反之,组织气氛低沉,组织成员的情感、需要和欲望等对组织成员的行为产生负向刺激,组织内部暮气沉沉,组织成员敷衍了事,致使成员之间的积极作用相互抵销,从而降低行政组织效能的发挥

6、行政责任如何权责分明

第五章

1、行政组织过程指的是行政组织“决策—执行—监督”的矛盾运动过程。

2、行政组织决策定义

所谓行政组织决策,是指行政组织主体在处理公共行政事务时,为履行公共行政组织职能,实现公共行政组织目标,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分析、科学制定和合理抉择行动方案的组织活动过程。

其自身特性包括:(1)决策主体的特定性;(2)决策价值的公共性;(3)决策宗旨的服务性;(4)决策依据的合法性;(5)决策内容的综合性;(6)决策影响的深远性。

3、行政组织决策的基本原则

(1)信息原则(2)客观原则(3)系统原则 (4)预测原则(5)效率原则(6)民主原则

4、行政组织决策的分类(选择题)

(1)依据行政组织决策主体的地位,可分为中央决策、地方决策和基层决策。 (2)依照所解决的决策问题范围和重要性,可以把行政组织决策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3)按照行政组织决策主体和决策权力分配情况,可以把行政组织决策分为群

4 体决策、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

(4)按照行政组织决策主体的思维模式,可以把行政组织决策分为理性决策和非理性决策。

(5)按照决策问题的性质,可以把决策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和竞争型决策

(6)按照使用决策方法的程度,可以把行政组织决策分为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7)根据决策内容的常规性,可以把行政决策分为常规决策和危机决策 (8)按照决策的进行阶段不同,可以把行政决策分为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

5、行政组织决策的走向——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6、行政组织执行的逻辑过程 (1)行政组织执行的准备与宣传 (2)行政组织执行的试点与推广 (3)行政组织执行的指挥与控制 (4)行政组织执行的评估与总结

7、行政组织执行的准备与宣传

执行准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物质准备(含义:物质准备是行政组织执行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主要是指必要的经费和物质设施等。)

②组织准备(含义:行政组织机构及其行政人员是行政组织执行的主体和责任承担者,组织执行机构的确定、人才的录用与选拔直接影响行政组织执行的组织合力和外在影响力。) ③法制准备 ④学习准备

8、行政组织控制的定义

行政组织控制是指在行政组织决策的执行过程中,执行机关其工作人员根据行政组织目标要求,对执行情况与效果进行测定,依据一定的执行标准,及时发现问题并争取有效对策,调动相关工作人员努力工作,从而使行政组织执行不断向前推进的行为过程。

行政组织控制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步骤:(1)确定标准(2)衡量成效(3)纠正偏差。

9、行政组织控制的方式

(1)前馈控制 (2)目标控制 (3)反馈控制

10、行政组织监督的逻辑过程 (1)确定监督目标;(2)规划监督方案;(3)实施监督方案;(4)评鉴监督效果。

11、行政组织监督的主要内容

(1)检查、监督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的或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及其行政人员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行政命令的情况。

(2)审查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或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及其行政人员行政执法活动的法律依据。

(3)监督、审查享有行政立法权的行政机关制定、发布行政法规、规章活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评价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的或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及其行政人员的行政执法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4)检查监督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或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及其行政人员保障公

5 民申诉、控告、检举等权利的有效行使情况和对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违反党政纪律行为的检举、控告、调查处理等。

12、行政组织外部监督

(1)国家权力机关监督(2)政党监督(3)司法监督(4)社会监督

13、行政组织内部监督(了解各种监督,给出例子能分辨出是什么监督) (1)一般监督。即上级机关依据行政隶属关系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上级行政机关有权改变或撤销所属行政部门的不适当命令和指示,这是自上而下的监督;下级行政机关也有权向上级行政机关提出批评、建议,履行自下而上的监督。 (2)业务监督。它主要分为主管监督和职能监督,主管监督是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业务监督,而职能监督则是部门之间的业务监督,还有些政府部门就主管业务在其职权范围内对无隶属关系的行政部门进行监督,包括对平等关系和上下级关系的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

(3)专门监督。即由政府设立的专门机关独立行使监督权,对所有部门的行政工作实行专业性分工的监督,如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等。

第六章

1、行政组织沟通的过程

(1)意念的产生(2)信息的编辑(3)信息的传送 (4)信息的接收(5)信息的解读(6)信息的执行

2、如何做到有效沟通

(1)应做好沟通的准备工作 (2)及时反馈与跟踪 (3)改善行政组织的结构 (4)健全组织沟通的机制、 (5)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6)改进沟通技巧,充分利用主动倾听 (7)建立必要的反馈机制

(8)考虑文化、环境等外在因素对沟通的影响 (9)秉持一定的沟通处理原则

第七

1、行政组织激励理论

行政组织激励指的是行政组组织采取某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措施,激发和鼓动公务员的动机,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简单地说,行政组织激励就是行政组织调动公务员积极性的活动过程。

2、行政组织激励理论

行政组织激励理论分为三类:①内容型激励理论;②过程型激励理论;③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重点)

马斯洛按照需要的重要性和发生前后顺序,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的优缺点 优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马斯洛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6 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需要发展规律的。因此,需要层次理论对企业管理者如何有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启发作用。 缺点:

(1)他认为需要层次机械地由低到高运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力量,难以解释越级上升呈由高到低的现象。

(2)满足的含义不够明确,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很难预测哪一种需要会成为下一个必须满足的需要

(3)这一理论的经验和实践研究还很少,基本上是一个未被验证的理论。

(二)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健因素的作用则是维持现状。

二、过程激励理论

(一)期望理论(弗鲁姆) 提出的激励理论的基本内容:

(1)人之所以能够从事某项工作并达到组织目标,是因为这些目标和工作可以帮助他人实现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的某方面需要。

(2)这一目标所产生的激励力量取决于这一目标对他人的价值(效价)和他采取行动可能导致这一预期结果的可能性(期望值)。

期望值高×效价高=激励力量高;期望值中×效价中=激励力量中; 期望值低×效价低=激励力量低;期望值高×效价低=激励力量低;期望值低×效价高=激励力量低

(二)公平理论(亚当斯)

主要观点:公务员对于自己是否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非常在意,这些感觉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激励力量的产生和积极性的发挥。他们所受公平待遇的标准,不仅受所得薪酬绝对值的影响,更受其相对值的影响。相对值是指个体成员对其工作的付出和所得与过去的付出和所得进行比较的结果,如果这两种比较值相符,就会产生公平感,反之则会产生不公平感。

三、行为改造激励理论

(一)强化理论(斯金纳)

人就像一个“黑箱”,内在的心理状态犹如黑箱里的东西是不可知的。因此,控制和预测人的行为无需了解人的内在状态和心理过程,只需研究和解释人的行为的形成机制,通过控制强化物来控制行为,使所需要的行为重复出现并得到加强,使并不重要的行为得到削弱或消失。

利用强化手段来改造行为,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种方式:(1)正强化(2)负强化(3)惩罚(4)自然消退

(二)挫折理论(弗洛伊德) 挫折理论认为:

(1)公务员在行政组织中的任何行为都是为实现某一目标、满足某种需要而引发的,然而这些行为导致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遇到什么困难或克服困难后实现目标、满足需要;另一种则是由于某些主观成分的原因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使目标无法实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这种目标无法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紧张状态就叫“挫折”。

(2)挫折是普遍存在的,引起挫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 ①客观环境(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7 ② 主观因素(有能力实现目标但因资源有限使目标之间产生冲突,无法取舍; 个人能力有限或个人资源不足使目标无法实现)

第八章

1、行政组织文化的构成

(1)思想性的行政组织文化(2)制度性的行政组织文化(3)心理性的行政组织文化

第三篇:自考 行政组织理论 复习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组织与行政组织

一、组织与行政组织

1.组织的含义

<1>组织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实现共同目标的工具,产生于人类的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之中,最初出现的人类组织是家庭、氏族、部落,以后逐渐产生了阶级。

<2>组织,就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编制起来的社会集团,是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组织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意识建立起来的人类群体。

<3>组织是两个人、目标和特定的人际关系三种要素构成的一种特殊的人群体系。

2.行政组织的含义

<1>广义的行政组织是指各种为达到共同目的而负有执行性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

<2>狭义的行政组织是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即依法建立、体现统治阶级意志、执掌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能、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机关体系,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

3.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

<1>物质要素:人员(是行政组织的主体、核心,首先要选择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员,并对选择的程序和要求有着明确的规定)、经费(是维持行政组织运营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因素。)、物质条件(是行政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精神要素:目标(从本质上反映了组织的基本功能,分为总目标、分目标和工作目标)、责权结构、人际关系。

二、行政组织的性质

1.一般性质:

<1>静态的组织结构;<2>动态的组织过程;<3>生态的组织环境;<4>心态的组织意识。

2.特殊性质:行政组织是社会组织中规模最大、管理范围最广的一种组织类型,表现的特性:

<1>阶级性,是行政组织的核心,行政组织建立及运行的

根本目的就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贯彻统治阶级的意志。

<2>社会性,是行政组织的基础。

<3>权威性,行政组织是国家权力的具体实行者、体现者,强制服从是行政组织权威的突出特征。

<4>法制性,是行政组织权威性的基础,行政组织的任务、责任、权力是由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必须以法律为基本依据。

<5>系统性,行政组织从纵向看,主要以分层管理的方式开展工作;横向看,横向职能部门划分,分工领导和管理各有关的事务。

<6>主动性,是现代行政组织的特征。

3.行政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区别

<1>管理对象不同;<2>服务内容不同;<3>活动依据不同;<4>活动目的不同。

三、行政组织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1.行政组织是国家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主体;

2.行政组织是行政人员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具体表现在行政管理中:

<1>行政组织是行政人员载体;<2>行政组织关系到每个行政人员能否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更有效开展工作。<3>行政组织将孤立的个体结合成一个能动的整体,发挥出巨大的力量。

四、行政组织的功能

1.行政组织功能是指作为国家行政管理主体的各种行政组织,在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反映着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与行为方向,是国家本质的具体表现。

2.国家功能是国家本质的外在表现,行政组织与立法组织、司法组织一起,共同构成了国家机器的组织体系,与此对应,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组织的功能、立法(是国家意志的表达)组织的功能、司法(运用国家法律审判具体的诉讼案件,保证法律公平、正确地施行)组织的功能是整个国家机器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

3.行政组织功能的内容:

<1>政治功能,最集中体现了国家的阶级性质,其核心问题是巩固国家政权。<2>经济功能,组织经济建设成为行政组织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3>文化功能,主要包括进行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和进行科学文化教育。<4>社会功能,主要包括(1)提供社会保障(2)促进公证的收入分配(3)控制人口增长(4)环境保护。

4.行政组织功能的特点:

<1>广泛性与有限性,行政组织的功能涉及国家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又是有限的,表现在:

(1)行政组织功能发挥的领域和程度要以社会需要为限。(2)私人生活领域,只要不触犯法律,行政组织就不干预。(3)行政组织功能发挥要以法律为依据。(4)行政组织自身的能力也有限。

<2>稳定性与变异性。第二节

行政组织理论的研究内容

一、行政组织理论的研究内容

行政组织理论是研究行政组织构成、建立、运行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其内容包括:

1.行政组织的综合性总体研究,包括研究行政组织的性质、要素、作用、历史发展和理论发展。

2.行政组织的静态研究,包括行政组织的结构、混合制、类型。

3.行政组织的生态和心态研究,包括行政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4.行政组织的动态研究,包括行政组织的建立与管理、变革。

二、行政组织理论的学科性质

行政组织具有双重性质,既是统治阶级实现对社会统治的工具,又是国家政权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主体,决定了行政组织既有特殊的阶级性,又有各个不同国家共有的社会性。

1.行政组织的阶级性,决定了各个阶级出于自身利益的不同而对同一种行政组织现象持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2.行政组织的社会性,决定了各个阶级对同一种行政组织又有着某些相同的评价。

三、行政组织理论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行政组织理论与政治学的关系

政治学是行政组织理论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行政管理学的专业基础理论;行政管理学又是行政组织理论的专业基础理论。

2.行政组织理论与管理学的关系

<1>管理学研究主要局限于组织自身,管理学研究是全面的。  <2>组织学是管理学的分支。

3.行政组织理论与行政管理学的关系

<1>行政管理学先于行政组织理论而产生,行政组织理论是从行政管理学中分离饿独立出来的。

<2>行政组织理论是行政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4.行政组织理论与心理学的关系:心理学对行政组织理论有着重要的渗透作用。

第三节

1、行政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我们研究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也是研究行政组织理论的基本方法,它是开展行政组织理论研究的总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为此,我们在研究行政组织理论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方法:(1)阶级分析的方法。行政组织是国际政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治阶级管理全社会的工具,因此研究行政组织理论时必须从各个时期国家的阶级性出发。(2)系统分析的方法。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观察行政组织,行政组织本身不仅是一个有机的完整系统,而且还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只有把握行政组织的系统性,才能获得对它的完整认识。(3)理论联系的方法。行政组织理论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具有直接的实践性,必须从实践中寻找其自身的规律性。(4)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静态的研究方法是早期西方行政组织理论者经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侧重于对行政组织结构、制度、规章和权力分配的研究,因而又被称为结构的研究方法。动态的研究方法则不拘泥于组织法规、结构、制度的静态考察,而是着眼于组织中的行为主体——人的因素以及组织环境条件对组织发展的影响,进行动态的研究。在行政组织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既要把握作为静态行政组织,又要考察和分析动态行政组织,考虑行政组织环境和人的能动因素。只有这样才会不失于片面。(5)纵向与横向结合的方法。既要从纵向的历史角度去考察和研究行政组织起源与发展,又要横向地考察和比较各国行政组织的现状及特点,确定各种因素的异同关系,从而将对行政组织发展规律的探索建立在全面、客观和现实的基础上。

2、行政组织理论研究的意义:(1)研究行政组织理论是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组织的理论体系。(2)研究行政组织理论是实现行政组织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和现代化的需要,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3)研究行政组织理论是我国当前行政组织改革的需要,它可以为行政组织改革的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指导。(4)研究行政组织理论是优化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其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需要

第二章

行政组织的发展史

一、外国行政组织的发展

1、奴隶制时期的外国行政组织

国家(或地区)

古代埃及

法老、五权、宰相、州长、祭司

古代巴比伦

汉莫拉比

古代印度

1.婆罗门、2.刹帝利、3.吠舍、4.首陀罗

古代希腊

雅典

民主政体、执政官院、元老院、民众大会、400人会议、500人会议、10将军委员会

斯巴达

双王、监察官院、长老会议、民众大会

古代罗马

共和国

长老院、民众大会、高级长官、元首、执政官、监察官、市政官、独裁官

帝国

五权集于一身的皇帝

外国古代行政组织特点

(1)行政组织职能简单且未明确分化。行政职能的内容多限于宫廷内部的管理。(2)古希腊、古罗马的行政组织与国家机关其他组织开始有了初步的原始分工。(3)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相对简单,权责划分既简单又统一。(4)在共和制时期,行政组织的官员都无报酬,任期短,行政工作未职业化。

2、

封建制时期的外国行政组织

法国

贵族君主制

1、

行政组织按由宫廷到领地的系统分别建立;

2、

封建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行政全权;

3、

国王的行政组织是宫廷内务组织,仅管理国王领地和宫廷事务。

等级代表君主制

1、

设立三级会议,出现中央集权的趋向,同时也意味着行政与立法的相对分离;

2、

国王的行政机关开始由家臣机关向全国性的官僚机构转变。

专制君主制

1、

国家各项权力集中于国王手中;

2、

国王的宫廷内务组织变成全国性的官僚机构;

3、

按中央集权原则设置地方行政组织。

英国

御前会议、枢密院

德意志

奥地利、普鲁士

阿拉伯

政教合一、哈里发

3、

资本主义时期的外国行政组织

1、法国实行的是半总统半议会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

(1)强化了总统的权力,总统无需对议会负责;(2)提高了政府地位,国民议会无权要求总统下台和解散议会;(3)议会的作用有所下降,但仍然拥有立法、监督政府和批准政府财政预算三大职能。

17、封建制时期英法行政组织的特点

①立法权与行政权相对分离,行政权受到立法权的制约。②中世纪末期,随着专制王权的确立,宫廷的内务组织演变成全国的中央行政组织。③地方行政组织较之奴隶制时期有很大的发展。地方行政区划已初具规模,为近代各国地方行政组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④王权与教权的关系十分密切,他们之间既有斗争又有合作。

2、美国现代的独立政府管理机构具有如下特点:

(1)专业性强,管理职能单一。其首长通常是某一方面的专家;(2)具有独立性。由于专业技术较强,其法律、政策不因政府的政策变动而变动,故在法律范围内他们自行决定执行中的政策权利。(3)行使混合权力。独立行政机构不仅有行政权,而且有准立法权、司法权。(4)办事效率高。由于权力集中,办事程序简化了,再加上管理职能单一,管理者对同类问题具有丰厚经验,因而办事效率大大提高。(5)独立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一般为各种专门委员会,如中央情报局、民权委员会、人事管理局、证券交易委员会、联邦储蓄系统等。

3、简述资本主义时期外国行政组织发展的特点。

(1)行政组织日趋独立且职能不断扩大,行政组织总量不断增加。行政组织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科学化。  (2)近代资本主义国家行政组织演变的历史表明,行政组织职能不仅扩大,而且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经从原来的以政治职能为主转变到现在的以经济和社会职能为主。这表现在近年来各国行政组织机构中负责管理经济和解决社会问题的部门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3)行政权力越来越大。虽然资本主义国家都把三权分立作为政府体制运行的基础,但行政权力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地位逐步上升,却是一个明显的趋势。(4)在中央行政组织与地方行政组织的关系上,有地方自治传统的国家在逐步扩大中央集权(如英国);有中央集权传统的国家在逐步扩大地方权力(如法国)。如此看来,中央适度集权与地方适度分权是市场经济下各国的共同要求。

二、

中国的行政组织

1、中国古代的行政组织

.夏、商、西周时期:

夏:王位世袭制;开始设官

商:按照职能设官定制:司徒(主力役之征)、司空(主工)、司寇(主刑)

西周:三司——司徒(农业)、司马(军事)、司空(工程);

六太——宰、宗、士、史、祝、卜

◇。秦、汉时期:

秦: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集体宰相);丞相下设九卿:

太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汉光武帝以后:尚书权力越来越大,成为三省六部制的雏形。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尚书省是全国的行政核心)

六部:(在尚书省下)吏、户、礼、兵、刑、工

◇。宋、元时期:

三省向一省过渡,中书省逐渐成为最高的行政机关

◇。明、清时期:

明朝——明初,废宰相,六部成为最高的中央行政机关;但中期以后,内阁的权力日重。

清朝——设军机处;地方大官直接听命于皇帝

◇。中国古代行政组织发展的特点:

(1)强化中央集权,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人之手,是中国古代行政组织发展的主流。皇帝是国家权力的垄断者。(2)中国古代行政组织的演变具有前后因袭、循序渐进的特点。行政组织体制经历了由独相制到三公制;由三省制到一省制;由一省到内阁的演变。(3)中国古代行政组织结构严谨,分工精细,层级节制,集中统一。  (4)中国古代的行政组织具有强烈的宗法色彩。中国古代的行政组织的发展具有由“家”而“国”,由“私”而“公”,由“内”而“外”的特点。

2、中国近代行政组织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913):

先是总统制;后实行内阁制。

◇。北洋军阀时期(1913-1928):

在内阁制、总统制、帝制中变动。

◇。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三大原则:直接党制;委员会制;五权分立。

行政院是国民政府的行政机关。

◇。中华民国的行政组织特点(1)中华民国的行政组织在其初创期,接受了西方三权分立与民主共和国的思想。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分别执掌,设参众两院,建立议会制度和内阁制度,行政组织的设置也开始初具现代特征。  (2)孙中山提出的政权和治权相区别,在国民大会下实行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并立的思想,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但孙中山逝世以后,这一体制并未得到真正实现,因为实际上国民大会所拥有的权力很小,而总统的权力很大。(3)从法律上确立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法律规定政府主要长官都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任命。(4)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国民政府没有也不可能实现孙中山先生的军权制主张,而是中央集权制与地方军阀割据并存。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组织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1949-195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是新中国行政组织诞生的标志。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政务院;政治法律、财政经济、文化教育、人民监察四个委员会。

◇。第二阶段:54年宪法体制时期(1955-196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国务院——(地位)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组成)

总理、副总理、部长、主任、秘书长。

(领导体制)

集体领导(通过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进行工作)。(组织结构)

职能机构、直属机构、办公机构、秘书机构。

(总理产生)

国家主席提名、全国人大决定、然后国家主席任命。

◇。第三阶段:文革及拨乱反正时期(1967-1974):

军管会、革命委员会(先是四权合一、后成为党委领导下的政府机构)、75年宪法(国务院总理由全国人大根据中共中央的提议任免)。

1979年的《地方政府组织法》:县级以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从此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专司行政。

1979年起,各地方革命委员会改称人民政府。

◇。第四阶段:1982年宪法体制(1975-1982):

国务院——(领导体制)

总理负责制。(总理产生)

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大的决定任免。

2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组织的特点

(1)新中国行政组织具有充分的人民性。各族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2)新中国行政组织的设置与运行,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不断进行改革与调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它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3)在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我国行政组织基本上贯彻了民主集中制原则。这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制度来保证的。(4)新中国行政组织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由于分工过细,造成机构臃肿,职责不清;由于过分强调对口管理,造成了上下级或中央与地方之间权责不清,从而导致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虽然过去已经进行了几次大的改革,但往往都陷入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就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高度集权管理体制以及政府对社会经济事务的直接管理方式是导致这两个怪圈的根本原因。所以改革开放后,我们在进行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就认识到,转变政府职能是我国行政组织改革前提和基础。

第三章行政组织理论的发展史

一、外国早期的行政组织思想

◇。古希腊、古罗马的行政组织思想:

1、柏拉图的行政组织思想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行政组织思想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与《政治家篇》里。他的主要观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社会分工是国家行政组织存在的基础人们在分工的基础上合作,从而产生了国家。柏拉图的理想国由三个自由民等级构成:监国者治理城邦、五十保卫国家、工匠从事物质生产。(2)“无学识者不能治国”,只有集知识与权力于一身的哲学家才能承担。(3)治国者必须重视教育,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唯一手段。(4)柏拉图晚年提出了依法行政的思想,因为他感到要实现德才兼备的好人治国十分困难。

2、亚里士多德的行政组织思想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在他的《政治学》里,他表达了其行政组织思想:(1)他提出了三权分立的雏形,即无论那种整体的国家都应该包括三中机构:议事机构、行政机构、审判机构。(2)设置行政机构的依据在于:城邦事务管理的实际需要;行政机构的设置要以管理的业务或对象为依据;不同的政体有不同的行政机构与之相适应。(3)提出了行政组织应当具有一定的职能,如城邦监护职能、公共财政、军事职能等。(4)行政人员的任用的原则是:适用、专任、德才兼备。(5)建立行政监督机构对行政人员进行监督。(6)他主张以法治国。

二、中世纪时期西欧的行政组织思想

1、马基雅维利的行政组织思想。

主要体现在他的《君主论》与《讲话集》里。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论述过国家行政组织管理原则的人。这些原则主要有四项:群众支持原则;组织内聚力原则;领导者必须具有超出常人能力(决策能力、用人能力、应变能力)的原则;存在下去的原则。

2、官房学派的行政组织思想。

官方学派是指16-18世纪德意志、奥地利的一些财政及行政改革学家和学者,由于彼此观点接近而形成的一个特殊集团。他们的行政组织思想包括:(1)建立统一的、完整有效的行政组织制度与方法;(2)主张选用优秀的人才来治理国家;(3)主张国家行政组织机构应将管辖的事务分为若干部门来管理;(4)加强国家及政府的权利。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行政组织思想

汉密尔顿的行政组织思想

1、主要体现在《联邦党人文集》里。他的主要观点为:(1)主张扩大行政部门的权力;(2)主张建立强有力的行政组织(统一、稳定、充分的法律支持、足够的权力)。

2、密尔的行政组织思想

主要体现在《代议制政府》里。他的主要观点为:(1)衡量一个行政组织工作好坏的标准是能否促进社会利益的增长;(2)政府的职能应该以不妨碍个人自由发展为前提;(3)行政组织合理分工,实行个人负责制;(4)政府的全部工作都要由有特殊专业性的人才来担任。

三、传统时期的行政组织理论

1、独立的、系统的行政组织理论(传统行政理论)产生的背景

(1)工业革命的完成、要求企业组织管理科学化(2)民主共和国政体的建立与社会文化的发展,要求行政组织管理科学化。(3)政治学理论与管理理论的发展,为行政组织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政治学理论与管理学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行政学从政治学中分化出来,为行政组织学的独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②西方企业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为行政组织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基础,致使经济组织理论研究的代表常常成为行政组织理论研究的先驱,③由于种种原因,行政组织理论与一般组织理论的质的差别没有得到科学的说明。

2、威尔逊的行政组织思想

威尔逊是独立的行政科学的创始人,他在1887年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的《行政学研究》一文,提出了其关于行政组织的思想:要求首先明白行政组织的职能、范围、任务;倡导改进政府机关的组织机构与工作方法;强调行政组织应成为公众信赖的机关。

3、泰罗的组织科学原理

美国工程师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于1911年出版了其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他主要以企业组织为研究对象,在他的作品中涉及到的组织思想有四点:主张将管理职能与作业职能分离开来;强调组织管理职能的专门化;强调组织工作要计划化、标准化、程序化;强调组织管理中的例外原理,即高层管理人员应当适当放权。

4、法约尔的一般组织理论与原则

法约尔试图提出一种适合于很多领域的一半组织理论。他他1916年出版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表达了其组织思想:组织与管理密切相关;任何切实有用的理论应当能够应用于所有的各类组织;他探讨了组织的层级机构,主张保持比较小的管理幅度;提出了管理的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并提出了14条组织管理原则。

5、韦伯的官僚制行政组织理论: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他提出了官僚制理论。他认为组织的合法权威有三种来源:习俗惯例;个人魅力;法规理性。法理权威的最适宜的组织形式是官僚制。官僚制组织的特征主要有:第一、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占有一个明确说明了具体职权的职位;第二、组织内成员享受的待遇相对固定,并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表现;第三、组织内层级节制,强调隶属关系;第四、强调组织的专门化;第五、组织靠规章制度来加强管理;第六、组织管理以书面文件“档案”为基础。

6、古立克、厄威克的组织理论

(1)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首次提出了“组织理论”这一学科名称。(2)古立克总结出了管理的七要素: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这七项的英文首字母架在拼成:POSDCRB.(3)古立克与厄威克共同整理出了管理的八条原则:目标原则、权责一致原则、职责原则、等级系列原则、控制幅度原则、专业化原则、协调原则、明确性原则。

7、传统行政组织理论有什么特点?

答案:首先,由于理论家所处的国度,以及自身的经历与专长上的差异,是科学管理的行政组织理论、行政管理的行政组织理论与官僚制的行政组织理论无论在思考问题的着眼点,还是在研究与论证问题的方法上都存在明显差别。其次,由于理论家处在一个相同的经济、政治时代,其基本价值观又有相同的取向,所以其理论也有相同之处:第一,都追求组织效率;第二,认为行政组织就是一个目标明确、专业分工、指挥统一、层级节制、幅度适中、权责相称、协调一致、法规完备的体系;第三,对人性持悲观态度;第四,采用静态、机械和理想化的研究和分析方法。这一时期的理论既有突出的贡献,又有明显的片面性,其主要表现是:第一,他们在强调行政组织的制度、法规、程序重要性时,没有看见制度、法规之繁荣可能对组织目标毫无用处;第二,提出的一般组织原则包含了许多合理的基本思想,但过分追求原则的普遍适用性与完美性;第三,强调行政组织非人格化和理性化的同时,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多方面的要求;第四,只看到行政组织的内部各环节的协调而没有看到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8、对传统行政组织理论的评价:

1)各有侧重。

2)有四点相同、或相似处:

①都试图通过对管理过程的专业化、合理化、标准化,求得效率的提高;

②都认为理想的行政组织就是一个目标明确、专业分工、指挥统一、层级节制、幅度适中、协调一致、法制完备的体系;

③都对人性持悲观的看法:

④研究方法都是静态的、结构的、封闭的、理想化的。

3)提出的一些结论奠定了组织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至今仍有意义。

4)存在的缺陷:

①注重制度、规范,只看到其积极作用,看不到其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

②提出的原则过于理想化,难以实现;

③在强调组织的非人格化的同时,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需求的多样性;

④没有注意到非正式组织以及组织所处组织的影响

四、行为科学的行政组织理论

1、梅奥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

梅奥是早期行为科学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人际关系学说也是行为科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是《工业文明里的人的问题》。梅奥与其合作者为研究人际关系,于1923-1926和1927-1932两次实施了有名的“霍桑实验”。梅奥的基本思想是:一是提出了“社会人”理论,认为人除了要求获得劳动收入以外,还希望获得安定、友谊和归属感;二是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说法,非正式组织以感情逻辑作为价值标准,妥善对待非正式组织有助于提高劳动效率;三是作为新型的组织领导者,其能力主要表现在通过提高组织成员的满足度来激励人的“士气”,以提高组织效率。

2、西蒙的决策组织理论

西蒙是美国著名的行政学家,他以巴纳德思想作为出发点,建立起一个更加系统、全面、成熟的现代组织理论体系,尤其主要从行为科学的角度探讨了组织决策理论。他是决策理论学派的创始人。其代表作为《管理行为》(或《行政行为》)。西蒙的行政组织四项主要包括:①组织是一个决策系统,组织的功能就是决策。②组织的目标就是追求决策的合理性,而合理性取决于为实现某一目的而合理选择的手段;由于任何组织和个人在手段和目的上都不可能达到完全的整合,因而职能追求在当时条件下令人满意的决策。③他发展了巴纳德的组织平衡理论,认为组织是由人组成的集体平衡,一方面,组织要为个人根据其贡献提供一定报酬,另一方面组织成员同时又必须对组织做出贡献。④他提出了组织影响论,即研究组织如何影响个人的决策行为;影响决策行为的因素有:权威、组织认同、信息沟通、培训、效率。⑤他提出了组织设计论,认为组织设计要有利于组织决策和为决策所必需的信息传递、信息处理工作;要进行合理的组织设计,应当:建立组织的目标体系、进行分工、确立组织的工作中心、进行组织的权力配置。

3、巴纳德的组织要素与平衡理论

巴纳德是美国公共行政和组织方面的理论家,他的组织理论事实上已经超出了行为科学的框架,是西方现代组织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他对组织理论的贡献是:其一,指出组织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一个协作系统;其二,提出了组织作为一个协作系统,必须具备三要素:共同的目标、协作的议员、信息;其三,提出了权威来自于下级接受的思想;其四,提出了组织平衡的思想,他认为组织能否持续村砸,取决于其内外部是否平衡;其五,阐述了非正式组织理论:非正式组织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能够激发和影响组织成员的整体愿望,同时能够避免正式组织的过多、过滥,非正式组织也需要被正确引导。

4、对行为科学行政组织理论的评价

1)行为科学的行政组织理论有两个特点:一是重视组织中的人,并认为人是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二是注重实验和实证的方法。

2)其提出的组织观有以下7点:

(1)组织与人员是互动关系;

(2)组织不仅有经济、技术的一面,还有社会、心理的一面;

(3)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组织,它对成员的行为有很大影响;

(4)权威的基础在于下级的认可;

(5)个人不仅受经济因素,而且受社会、心理、文化因素的激励;

(6)组织中的互相沟通和成员的参与管理非常重要;

(7)组织中存在着角色冲突。

3)行为科学的组织理论揭示了组织的社会心理特征,批判了传统行政组织理论在这方面的不足,为行政组织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4)主要缺陷:

(1)过分偏重对人的研究,贬低了结构、制度研究的重要性;

(2)过分强调价值中立和客观性,忽视了行政组织具有阶级性特点,同时也使得研究缺乏理论指导;

(3)没有深入探讨环境对组织的影响。

五、现代行政组织理论

1、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的行政组织理论(系统权变理论)

他们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管理学教授,继柏森斯之后,于1970年合著《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其主要观点是:(1)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接受足够的投入,以维持其正常运转,同时提供足够的产出给外部环境,以便保持组织与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关系。(2)组织是一个整体系统,一般由这样五个分系统构成: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3)提出了组织的权变观念,认为权变观点所要研究的是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权变组织理论所持的基本观点是:权变理论强调如下思想:①组织具有多变量性,应当具体地研究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②每个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分系统都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因而不存在普遍适用于所有环境的组织原则和管理方法。③权变理论致力于谋求组织与外部环境及组织内部各分系统之间的动态的、具体的一致性。

2、柏森斯的行政组织理论

柏森斯代表作是《社会系统论》、《现代社会的结构和进程》。他认为任何一种组织,其本身就是一个处在各个社会系统中的社会分系统,在此社会系统之内又包括了许多小的社会系统。处在社会系统中的组织,必须具备这样几个特质:适应环境;达成目标;统一协调;形态维持。这四个方面的特质主要通过组织的三个层级来维持:①决策层级,负责决策和组织方向;②管理层级,负责组织内部各单位的活动和组织与外部团体之间的接触;③技术层级,这是组织目标的直接完成者。这三个层级有着明确的界限。

3、雷格斯的生态行政组织理论

1947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高斯发表《政府生态学》,认为政府组织与行政行为必须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因素。1957年,夏威夷大学东西文化研究中心教授雷格斯发表了《农业型与工业型行政模式》一文,1961年出版《行政生态学》一书。其基本思想如下:

(1)提出了三种行政组织模式:融合型——传统农业社会的行政组织与其他立法、司法组织混同,行政组织内部分化也很低;棱柱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行政组织,既有现代的因素,又有传统的因素;衍射型——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的行政组织与立法、司法组织分开,行政组织内部分工也很清楚,各司其职。(2)雷格斯重点分析了棱柱型即过渡社会的公共行政组织。雷格斯指出:棱柱型行政模式有三种特征:①异质性并存,即在同一社会中呈现不同的制度、不同的行为规范与观点。②形式主义,即法律与现实的严重脱节。③重叠性,即传统与现代社会的结构彼此重叠。一方面有国会、行政机构、选举制度,另一方面又有影响很大的家族、宗教团体等。(3)考察了经济机制、社会机制、社会沟通网络、政治制度、政治信念、意识形态等外部生态环境与公共形态之间的制约关系。只有与生态环境相适应,并根据这些生态环境的变化适时地做出调整的行政组织,才有可能健康地发展。

4、如何认识系统权变组织理论的特点?

综合与批判过去的各种组织思想与理论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以前看似对立或矛盾的各种理论与方法在系统的框架中、权变的方式下取得了统一协调,从而使人们得以更广泛、更全面,同时也更深刻地理解组织问题。在这一时期,行政组织被认为是一个开放的,具有新陈代谢功能的系统,其内部又由于不同的子系统构成,系统与环境具有某种界限并与之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系统权变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综合,但他们并没有超越片面性。因而行政组织理论的发展没有达到也不可能达到顶点,随着历史的发展,它必须有更丰富、更全面的内容,有更新、更科学的方法。

5、对系统权变行政组织理论的评价

1)在综合与批判以往各种组织思想和理论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这一理论,将行政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具有新陈代谢功能的系统,其内部又由不同的子系统构成,系统与环境具有某种界限并与之进行交换。这一理论认为,没有无条件的最佳组织设计和管理方法,组织设计和管理的关键在于在环境和组织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6、行政组织中的帕金森定律与彼得原理

(1)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是1909年出生的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行政学理论家。他在1958年出版《帕金森定律》(或为《官场病》),剖析了英国行政部门的种种弊病,其中所反映的这些“弊病”带有很大的普遍性,在各国引起反响。他认为官场通病主要有三种:其一,职工人数与工作量毫不相关,职工人数总是不断膨胀;其二,现代政府机构的组织形式越来越多,工作效率却越来越低;其三,组织的低效源于自发的嫉妒病;其四,豪华的办公大楼和考究的办公环境是组织衰退的征兆。

(2)彼得原理 美国管理组织学者彼得与记者霍尔在1969年合作出版《彼得原理》(或《升官病》),作者认为,每个组织都充塞着不称职者,每个人都想晋升到他不能胜任的职位。如果每个人都降一级,做他能胜任的工作,就会使组织效率大大提高。人类任何有组织的事业都受到彼得原理的支配,行政组织也不例外。

7、新公共行政学组织理论

新公共行政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行政学界最活跃的一个学派,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关注社会公平,致力于对行政道德问题的研究。(1)对传统公共行政学

“效率至上”的反思与批判 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不应当是效率,而应当是社会公平。传统行政学坚持政治与行政分开,过分强调效率,结果在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的同时,却出现了各种社会危机。应当赋予现代公共行政以伦理的内容,以增强行政人员的责任感,让管理者承担其社会责任,把出色的管理和社会公平作为社会准则及其基本行为的出发点。(2)主张效率至上转为公平至上,强调公共行政组织的变革行政组织变革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民主行政之模型。新公共行政学派提出应减少层级节制,分权、放权,广泛吸收公众参与。公共行政组织设计应遵循两个目标:顾客导向;应变灵活。(3)提出公共行政组织存在着分配、整合、边际交换和社会感情等四种基本运作过程 ①分配过程,这是新公共行政学的中心内容。应从公共行政项目效益的角度,来处理相关群体中人的物质和服务的分配问题。②整个过程,指通过权威层级来协调组织中成员的工作过程。主张采用非结构、非正式和非权威的整合技术,来增强行政组织凝聚力。③边际交换过程,指行政组织与其他相关组织及群体之间(比如立法机构、利益团体)建立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的过程。边际交换方式的发展,首先需要服务对象更多地参与,其次是要发展新型的政府部门间的关系。④社会情感过程,这是一种社会情感的训练过程,同时又是行政体制改革基本工具。功过训练,降低行政人员对权威层依赖,提高行政机构整体适应各种社会环境能力。

8、企业家政府组织理论

企业家政府理论也是美国近年来最为流行的行政学派,是美国学者奥斯本和盖不勒在1992年合著的《重新创造政府》中首先提出来的,其基本思想是把企业经营的一些成功经验运用到政府中来,使政府能够注重投入,提高行政效率,以重新塑造政府形象。这种理论主张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的行为方式,希望政府能向企业一样充满活力,参与竞争,树立顾客意识,简政放权,放松规制,从而建立一个花钱少,办事效率高的政府。他们认为企业局应当具备十大特征:

9、对现代行政组织理论的评述

(1)通过对传统行政组织理论和行为科学组织理论的批判,现代组织理论提出要建立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有机性和总体性特征的新型政府主张。他们注重对组织的系统性、生态性、权变性的研究,把组织看作是一个系统,并且是与内外环境密不可分的一个开放系统。

(2)现代组织理论也有不足:一是强调被动地适应环境,而非主动地促进环境的改变;二是过分强调组织的变数,忽略了对组织的基本原则和运行规律的研究。

(3)目前,现代行政组织理论不断倡导变革,要求政府放松规制、下放权力、重视民主参与、提高应变能力、重视服务对象。

第四章:中国行政组织理论

一、中国古代行政思想

1、儒家的行政组织思想(1)孔子的行政组织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以“礼”为核心的行政组织思想。他的主要观点是:维护严格的等级秩序;强调组织内的和谐;如果选拔正直的人来参与管理,百姓就能服从统治。

(2)孟子的行政组织思想。孟子发展了儒家的思想,其主要的行政组织思想表现在:①主张以人为本的行政组织思想,认为“仁”是国家行政的目标,又是行政组织内部的组织原则 ②主张举贤任能的用人原则,对于贤能的人,一要尊重,二要给与优厚的生活待遇,要重用;③他提出了专业化分工的思想,指出有的人从事脑力劳动,是管理者,有人从事体力劳动,是被管理者。

(3)荀子的行政组织思想。荀子是儒家行政组织思想的集大成者,其行政组织思想主要是:他主张礼法结合的行政组织思想,认为礼法结合,就能治理好国家;论述了社会分工与组织的重要性,认为“分”是组织管理的手段,是社会有序化的标志;指出“义”是人类组织的行为规范,是组织存在的基础,有了义,才能使组织团结一致,战胜自然,并使组织生存和发展;他也提出了选闲任能的用人思想,认为应当把选贤任能放在提高行政组织效率和国家安危的高度来认识。

2、法家(商鞅和韩非)的行政组织思想

(1)商鞅的行政组织思想。其主要观点是:以法为本,特别重视法,认为法是行政组织活动的准绳;强调组织领导的统一性,认为领导权应该为君主所独揽。

(2)韩非的行政组织思想。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对早期法家的“法、术、势”的思想兼收并蓄,完善了以法为中心的法家行政组织思想。他的主要思想是:他分析了法、术、势各自的含义,认为法就是行政组织规定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术是统治术(即君主根据行政任务授予臣下一定职位,并进行考核),势是君主的绝对权威;他主张用法、术、势兼用的手段治理国家和行政组织自身,他强调势是法和术的前提,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威,强调中央集权;他强调组织分级管理与监督原则,认为君主责任是考察和监督,而不是直接去治民。

3、道家的行政组织思想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主要思想包括:崇尚“无为而治”,主张管理者不要过多干预;提出善下的用人思想,善于用人的人应当对人才谦和,以把人才吸引在自己周围;

4、道家的“无为而治”行政组织思想与今天的“有限政府论”有何联系与区别?

(1)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主张管理者不要过多干预,上层管理者应当尽量按客观规律办事。(2)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老子的“无为而治”行政组织思想从本质上看还是一种比较消极的管理方式,它采取的是一种听之任之,完全顺其自然的方式,这样的管理最终既不会有很高的效率,更不会获得大的效益。今天人们所提倡的“有限政府论”与老子的“无为而治”行政组织思想相比有着很大差别。它从根本上而言,不是让政府不管,而是要尽量少管一些具体的、业务上的事情;它采取了分权的思想,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在政府部门与企业、社会团体或社会中介组织之间进行了有效的分工,各司其职。政府从一些具体事务上脱身出来,可以集中力量抓好宏观管理,集中力量办好一些事关全局的大事。“有限政府”最终追求的是一种高效率和高效益。

5、墨家的行政组织思想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行政组织思想主要内容是:提出了尚同的组织原则,认为应当政令统一,实施自上而下管理;主张尚贤用人原则,贤人一旦被录用,就应当使他们有职有权;强调组织中上下沟通必要性;认识到组织中参谋、智囊人员的重要性,主张领导人员应当博采众长;提出了“节用”“非乐”的组织经济原则。

6、对中国古代行政组织思想的评述

中国古代行政组织思想源远流长,其内容比外国同时期的行政组织思想更为丰富和深刻。其中,有很多在今天仍然值得借鉴,例如政令统一的思想、权责统一的思想、组织和谐与内聚力思想、组织与效率思想等等。  同时,中国古代行政组织思想也存在一些不足:当时的行政组织思想大多是片断地、不系统的,而且没有对行政组织专门论述,更多的是隐藏在古代思想家的治国方略之中。

二、中国近代行政组织思想

1、孙中山行政组织思想(1)创五权分立原则,谋求“万能政府” ①孙中山主张按五院制形式构建一个高效率的“万能政府”。提出立法、行政、司法、监察、考试五权分立原则,并主张按五权分立原则采取五院制形式来构建中华民国政府,即立法院、行政院、司法院、监察院和考试院。②他认为为了保证选拔官员的公正性,应当由独立与行政部门的考试院来选拔人才。同时,用来监督和裁判官吏的监察机关也应当独立,以保证行政机关公正行事。 ③孙中山“五权分立”思想的理论依据是权能分立学说,他主张人民掌握“政权”,政府实施“治权”。他的“五权分立”是对西方三权分立思想的重大发展,目的是要把中华民国建成世界上最完善、最健全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倡导地方自治,提出均权制主张 ①孙中山认为,应当使人民直接在基层行使民权,这是民主制度的基础,也是国家的希望。同时,他在倡导地方自治的同时,也强调国家的集中统一。②关于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孙中山提出了“均权主义”的思想。将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地方的自治相结合,凡是全国性事务由中央管理,适合因地制宜的地方事务则由地方政府惯例。

(3)重视人才培养与合理使用,强调人尽其才。

2、孙中山行政组织思想对我国当代行政组织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1)孙中山主张五权应当在民意的基础上集中,在集中的基础上由政府来管理。这对于我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民主集中制颇有现实意义。(2)他提出中央和地方适当分权,这种思想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行政组织体制。(3)他重视人才,主张量才使用,反对人浮于事,任人唯亲。这也是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思想。

3、毛泽东行政组织思想:

是以马克思主义行政组织思想为渊源的。它是在马克思主义行政组织理论的指导下,经过根据地政权建设和新中国国家行政管理实践的长期探索而逐步形成中国社会主义行政组织理论。

(1)关于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组织的性质

①我国行政组织是人民自己的政府,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社会事务管理的主体,这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行政组织的根本标志。②我国行政组织必须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③我国的行政组织必须坚持服从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我国社会主义行政组织的一条基本原则。

(2)关于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组织的职能

包括社会职能和政治职能两个方面。总的趋势是:政治职能逐渐减弱,社会管理职能逐渐增强。

(3)关于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组织设置与运行的原则

①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组织的设置与运行必须贯彻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原则。②反对官僚主义。必须将反对官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原则。

(4)关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分配

主要提出了要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思想。既要维护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又要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着重强调的是,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

4、邓小平行政组织思想

邓小平行政组织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行政组织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的行政组织思想体现在他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的主要行政思想有:

(1)行政组织应以经济职能为中心,强调我国政府工作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2)行政组织必须进行改革(比较重要)

①行政组织改革的必要性。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应该“真正建立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从上到下的强有力的工作系统”。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进行行政组织改革。②要改革行政组织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合理地分配中央与地方行政组织职权的关系。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邓小平一面强调“中央要有权为”,另一方面也主张让地方有更多的自主权,强调应该有计划的大胆地下放权力,而且地方个政府也有一个权力下放的问题。③要改革党政不分的问题,理顺党政关系。④

要改革政企关系,实行政企分开,让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⑤要进行机构改革。机构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四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四次改革都要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特别是199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成绩斐然。

(3)行政组织必须克服官僚主义,提高行政效率:邓小平指出,“克服官僚主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克服官僚主义斯行政组织体制改革的目标。

(4)行政组织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①必须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必须制定一系列的法规,使政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②重视组织机构的编制立法。邓小平坚持主张用法规的形式来控制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

③主张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一是要扩大管理人员的权限,责任到人就要权力到人;二是要善于选用人员,量才授予职责;三是要严格考核,赏罚分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④

强调建立科学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第一,建立老干部离退休制度,废除实际上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第二,实现干部队伍的“四化”,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第三,加强对干部的任职任期惯例,健全干部的招考、任免等各项制度。第四,把竞争机制引入干部人事制度,严格监督管理,注重能力。

5、邓小平行政组织思想对于当前我国行政组织改革指导意义

邓小平关于行政组织思想的很多论述,都是我国现阶段行政组织改革的行动指南:他指出,行政组织应该以经济职能为中心,行政组织必须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行政组织必须进行改革,行政组织必须加强法制建设。这些是我国进行行政组织建立所应当时时依据的指导方针。对于行政组织改革,邓小平强调了很多重点,这些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行政组织改革的重要指导方针。(1)邓小平指出了行政组织改革的必要性:只有改革行政组织中机构重叠,效率低下的现象,才会更加有力地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他指出,要改革行政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合理地分配中央与地方行政组织的职权关系。应当把中央的统一领导和地方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很好地结合起来。(3)要着力于改革党政关系,实现“党管干部”、“党管大事”。(4)要改革政企关系,实行政企分开,让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这是针对长期以来,政府对企业牢牢控制,管得过多过死,导致其缺乏合理的路线而提出的。(5)必须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

6、对中国近现代行政组织思想的评述

(1)孙中山的行政组织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将中国古代的治国经验与西方的治国之规结合起来,梦想建立一个“万能”的政府。尽管他的许多主张在今天看来是有局限的,但是其中的不少主张在今天也有很大借鉴意义。

(2)毛泽东、邓小平的行政组织思想,构成了当代中国的行政组织理论,是我国当前行政组织建设和改革的带根本性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行政组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根据地建设和新中国的行政管理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行政组织建设与管理的思想。这为我国行政组织的建设与官吏奠定了理论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一系列原则、方针。改革是邓小平行政组织思想的核心内容。邓小平的行政组织思想,实际上是对毛泽东行政组织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五章

行政组织结构

一节:1、行政组织结构的含义和构成

组织结构

定义

行政组织结构即行政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构成行政组织基本框架的实质是分工;职位是构成行政组织结构的基本要素;整个框架由四个层次组成。

构成

职位是构成行政组织结构的基本要素。

在职位的基础上,有四个层级:工作单位→工作部门→工作层级→整个国家。

2、行政组织结构的功能

在行政机构的运行中,良好的行政组织结构是完成行政组织目标、提高行政效率的物质基础,它有着重要的行政功能。(1)合理的组织结构能有效地满足行政组织目标的需要。(2)合理的组织结构,有利于稳定工作人员的情绪,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3)合理的组织结构,能使组织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4)合理的组织结构是提高微观和宏观行政效率的前提条件。

3、合理的行政组织结构的标准:

(1)任务与组织平衡(2)按比例设置单位和人员(3)分工明确、合作良好(4)适应环境、具有弹性。

二节、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的定义

1、行政组织的宏观纵向分工

行政组织的宏观纵向分工是反映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分工,是以层级制为基础的垂直分工。它是指政府为了有效地发挥行政组织的功能,首先要将国家所管辖地域分成许多块,由不同的行政组织进行管理。为此,除了设置管理全国社会事务的中央行政组织外,还设有管理局部地区的地方行政组织。

宏观纵向分工的特点是:层级越高,管辖的范围越广,但组织的数量越少;层级越低,管辖的范围越小,但组织的数量越多。不同层行政组织之间管辖的职能,既有相同的一面,即都要管理社会、经济、文化等事务;又有不同的一面,一般而言,凡是属于全国性的宏观问题,归中央行政组织管理,凡是属于本地方的事务,归地方行政组织管理。由于行政组织的多少与层级成反比关系,故从总体结构上看,它呈现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

2、行政组织的微观纵向分工

(1)行政组织的微观纵向分工,是指各级政府或各个部门内部层级的分工。(2)微观纵向分工的原因:各级政府或各个部门承担本辖区范围内或本部门的行政任务,为完成任务,达到目标,就必须将任务层层分解,直至落实到每一个职位。(3)微观纵向分工的特点是:它们之间的分工关系是以职能的隶属关系为标准。。由于各系统的职能可以分解为许多子系统,故它们之间的领导也呈现出金字塔式的垂直领导关系。

3、行政组织纵向分工的职责分配关系

最高层次的行政组织为决策层,负责制定本部门行政的总目标、总方针、总政策,最大努力满足社会对本部门的需要,最优地完成本部门的工作目标。最高层次的行政组织是一个开放的、面向社会的行政组织。

中层行政组织为协调指挥层,负责执行本部门最高行政组织制定的总决策、目标、方针和政策,以此为依据结合本单位具体工作对象的实际,制定本单位的具体工作目标、工作方案,并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等工作。因此,中层行政组织为半开放半封闭系统。

基层行政组织为技术操作层,其任务是执行中层行政组织的实施方案。它基本为封闭型。

4、行政组织纵向结构的优缺点

(1)优点:①分层负责,使各级政府在各自管辖地域范围内,能做到事权集中,统一指挥;②行动迅速,能及时地根据本地情况做出决策,就地实施;③、能发挥各个层级行政组织的积极性、创造性;④、各层级行政首长负责全面管理工作,有利于培养全面型管理人才;

(2)缺点:①、行政首长管辖的事务过多,难以事事精通;②容易形成地方政府的条块分割;不利于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③、容易犯地方主义的错误,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宏观控制

三节、行政组织横向分工的定义

1、行政组织的横向分工就是行政组织的部门分工。

2、横向分工有两种:

(1)

宏观的横向分工(即一级政府内的部门分工);(2)

微观的横向分工(即一个部门内的结构和职位的划分)。

3、行政组织横向分工的必要性

(1)适应行政管理有效性的需要;(2)适应行政管理专业化的需要;(3)适应行政管理综合协调、宏观管理的需要;(4)适应行政管理程序化的需要。

4、行政组织横向分工(或横向划分)种类

按业务性质分工

定义:指根据行政管理的业务性质的异同设置行政组织。

优点:⑴符合专业分工的原则;

⑵有利于政策、法规的统一;

⑶事权统一,便于协调

缺点:⑴如业务事权过于集中,易造成条条分割;

⑵如分割过细,易造成部门林立;

⑶如业务性质不清,易产生组织冲突。

按管理程序分工

定义:指根据行政管理工作过程的程序设置行政组织。

优点:⑴有利于提高行政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⑵有利于降低物质投入;

⑶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的整体效能。

缺点:⑴容易产重技术、轻政策,重手段、轻目的的倾向;

⑵多数工作程序无法独立出来,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按管理对象分工

定义:指根据行政组织服务的人群、物品为对象,设置行政部门。

优点:⑴可使行政工作专业化,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⑵使政民关系简单化,易于沟通民政关系。

缺点:⑴随着管理对象的增加,会导致行政组织部门林立;

⑵容易割裂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导致综合性工作无人负责

⑶容易造成行业的本位主义;

⑷容易与按业务性质划分部门发生重复、交叉。

按行政区划分工

定义:指根据不同的行政区划设置行政部门。

优点:⑴便于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

⑵便于一个地区内各项工作的协调、配合;

⑶能分担上级政府的工作,有利于提高上级政府的行政效率。

缺点:⑴划分行政区划的标准难以掌握;

⑵容易导致地方主义,妨碍国家、民族整体事业的发展。

5、行政组织横向结构的优缺点

(1)优点:①使行政组织成员在专的基础上精通业务;②从上到下形成条条,易于形成统一的方针政策;③各个部门分工负责,使各个层级的行政首长能够集中精力考虑全局的大问题。

(2)缺点:①易于形成各个部门条条分割,各个不同的业务部门之间难以相互沟通和协调;②自上而下的各部门形成的条条伸向各个基层,不利于地方层级的行政组织因地制宜地贯彻上级的政策,抑制了地方的积极性。

1、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反比例关系

(1)①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形成行政组织的层级制,横向结构形成行政组织的职能制。②层级制形成管理层次,管理层次体现着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的距离。距离越近,上下级之间沟通越及时,执行决策就能更加及时、准确;反之相反。因此,为了提高行政效率,行政层次越少越好。③职能制形成管理幅度。它包括各级政府的分部化,以及各级政府所管辖地区分部化所产生的下级政府的数目。管理幅度越窄,行政首长对其管理的效率越高;管理幅度越宽,行政首长对其管理的效率越低。

(2)在同一个行政组织中,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在一定的被管理工作量或地域条件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例关系,即幅度越大,层次就越少;反之,管理幅度越小,则管理层级就越多,这就是行政管理层次和幅度相互关系规律。

(3)对实际的行政管理的启示。根据上述规律,当管理幅度能够增大时,就可以减少管理层次,精简行政组织机构,使行政领导接近基层,有利于及时处理问题,提高行政效率。但是当管理幅度过大时,上级机关及领导者超负荷运行时,就会影响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这时应当适当增加管理层次,缩小管理幅度。才能使行政管理工作正常运行。这种选择的科学性体现着管理的艺术,关健在于必须根据国情和行政管理的需求加以确定,根据各管理因素的变量关系来确定其最佳的适度点。

2、决定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比例关系的主要因素包括哪些?

1)、领导者所在的纵向层次;2)下属工作的性质及难易程度; 3)领导者个人的水平和能力的高低;

4)被管理者的素质的高低;5)集权、分权与授权的程度;6)下级单位所在的位置,以及交通、通讯状况;

7)技术装备和工作条件。第六章:行政组织体制

一、定义、地位(作用)和种类

定义

体制是指一个组织的制度及运行方式,行政组织的体制指的是其制度化的权力分配关系,以及运行方式。

地位

行政组织的权力关系是行政组织结构的灵魂和核心,也是整个组织运行的动力。行政组织权力分配关系科学与否,关系行政组织能否完成阶级职能和社会职能,关系到其效率的高低。

类型

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划分

集权制、分权制、均权制

按决策权的归属来划分

首长制、委员制、混合制

按层级制与部门的关系来划分

完整制、分离制

按新出现的城市首长的权力关系来划分

名誉市长制、市经理制

二、 行政组织体制的地位与作用

(1)行政组织体制与行政组织结构的关系 行政组织结构是行政组织的载体,而行政组织权力分配关系则是行政组织结构的灵魂和核心,也是整个行政组织运行的动力。没有权力的分配,也就没有结构的分工;没有权力中服从与被服从、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行政组织就无法有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行动。

(2)研究行政组织体制的意义 行政权力分配科学与否,关系着行政组织阶级职能和社会职能完成的好坏,关系到行政组织效率的高低,因此,必须加紧研究行政组织体制,以促进行政权力分配的科学化。(3)行政组织体制的分类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看,有集权制、分权制和均权制;从决策权归属来看,又首长制、委员会制、混合制;从层级与部门关系看,有完整制、分离制。

三、集权制、分权制、均权制的定义、优点和缺点

根据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划分

集权制

定义

优点

(1)政令统一,防止政出多门;(2)层级节制,指挥灵便,有利于提高效率。(3)集中力量办大事,防止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

缺点

(1)、事事听从中央安排,不利于发挥地方积极性、主动性。(2)容易导致中央独裁。(3)层次繁多,不能及时果断地处理政务。(4)下级对上级过分依赖,不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责任心。

分权制

定义

优点

(1)政府能够因地制宜、更加灵活机动地处理本地事务。(2)分权分工,可以防止上级专断与个人独裁。(3)分级治事,符合民主原则则,可以发挥员工的主动性,激发其责任心,培养其独立工作的能力。

缺点

(1)地方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地方主义,甚至导致国家分裂。(2)分权过度,必导致全国各地经济的畸形发展,加剧地区间的不平衡。(3)地方权限过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央统一的政策、法规难以得到有效贯彻。

均权制

定义

优点

既可保证中央的政令统一,又能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缺点

若均权制不当,则会扬集权制和分权制之短。

四、集权制、分权制与均权制的正确运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分配关系)

(1)制约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分配关系的两个因素:

①社会的需要,特别是经济上的需要。②国家的结构形式:单一制国家多实行集权制;凡实行联邦制的国家,多实行分权制。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分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关系。

①市场经济对政府职能的总体要求。决定了政府具有调控宏观经济发展的方向、维持市场秩序、保障公共产品以及服务提供的职能。这三大职能如何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分配,这是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关系的基本内容。②市场经济要求中央政府具有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秩序的职能。③市场经济要求地方政府在中央统一法制规范下主要负责实施本地区的各种保障职能。④中央适度集权与地方适度分权即均权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凡是属于宏观的经济及社会事务,由中央政府及其在各地的分支机构管理,地方政府不得染指;凡是属于地方事务,在中央政府的统一法制规范下,由地方政府自主决策、独立经办,中央政府不加干涉。只有少数事项,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这种按事权的性质进行的分工体制有两大优点:第一,它们之间是按职能分工的,不是按管理程序分工的,两者各管一块,不会出现职能不清的问题;第二,按职能分工基本上不会造成中央集权过多或地方分权过多的问题。它们之间的权力界限基本上是清楚的,因而也能稳定,不会造成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现象。

五、首长制、委员会制、混合制的定义、优点和缺点

根据掌握最高决策权人数划分

首长制

定义

优点

①事权集中,办事果断,指挥统一,行动迅速,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③责任明确,权责利统一,可避免职责不清、互相推诿,无人负责等弊端的发生;③易于保密,减少扯皮。

缺点

①首长个人独揽全权,易形成个人专制;②若无有效的监督,首长易滥用职权,拉帮结派,营私舞弊③首长一人智力、精力有限,若不充分发挥民主,易陷于短见,对问题的考虑难以周详。

委员会制

定义

优点

①能够集思广益,容纳各方面的意见,集中多人的智慧,考虑问题比较全面;①集体承担责任,利于协调一致地推行计划;①互相监督,不徇私舞弊。

缺点:

缺点

①责任分散,且很不明确,对决策后果易出现争功逶过现象;①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浪费时间;①委员之间地位平等,权责相同,难于彼此协调,人多嘴杂,也难以保守国家秘密。

混合制

定义

优点

①可同时兼顾首长制和委员会制的优点,而避免二者的弊端,既有利于权责集中统一,又便于集思广益。既可避免个人独裁,又可避免无人负责。

缺点

若运用不当,则会同时兼有首长制与委员会制之弊,一方面是个人专断,以权谋私,另一方面是权责不清,争功逶过。

六、首长制、委员会制与混合制的正确运用

首长制、委员会制各有利弊,并无绝对优劣,应该视情况而灵活运用,不可偏于一隅。决策中最重要的是办事迅速,交给一人办比交给多人办更好;决策要深思熟虑,交给多人比交给一人办好。也就是说,首长制运用于行政、执行、技术、军事等性质的事务,委员会制则运用于顾问、讨论、立法、决策、调节等性质的工作。

七、完整制、分离制的定义、优点和缺点

根据同一层级部门隶属关系划分

完整制

定义

优点

①在一般政府内权责集中,指挥统一,可令行禁止,防止迟缓推诿;②各部门互相合作,协调配合,可减少单位间的摩擦与冲突,并避免单位间的工作重复。

缺点

①权力过分集中于地方政府,易形成一级行政首长的个人专权;②易形成地方本位主义,不利于上级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不利于中央政府对全国的宏观控制。

分离制

定义

优点

①领导权力分散,并互相牵制,可防止一级行政首长的独裁专权;①实行二元化领导,既有利于上级方针政策的有效贯彻,也有利于下级政府因地制宜地实施。

缺点

①权力分散,易导致多头指挥,政令冲突,使得任何一个领导机关均指挥不灵;①政出多门,易导致下级无所适从,或利用矛盾为自己服务。

八、完整制与分离制的正确运用

完整制与分离制各有利弊,主要应根据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或联邦制的不同而加以灵活运用。凡联邦制国家,在联邦成员单位这一级政府内,实行完整制,该级政府部门只受本级政府领导,不受联邦政府领导;但在成员单位以下的地方政府,仍实行分离制,既受同级政府领导,又受成员单位政府同一部门的领导。在单一制国家,凡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各级地方政府的各部门均实行分离制,既受同级政府领导,又受上级政府的同一类部门领导;凡实行分权制的国家,高级地方政府的各个部门一般只受同级政府领导,基本上不受中央政府同一类部门领导。一般而言,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级地方政府主要适宜采用完整制。

九、我国应当如何实行完整制与分离制?

(1)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又是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故各级政府中各个行政部门均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分离制,既受同级政府领导,又受上级同类部门领导。这种领导体制是和我国当时的情况相适应的,对我国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2)自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后,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逐渐实行了按事务的宏观、微观性质进行分工,凡属纯地方性的微观事务,就只属于地方政府领导,勿须向中央政府一一请示,因此对这些部门可实行完整制领导;而那些纯属宏观调控性的事务,则应由中央政府管理,地方政府不得染指,不存在对这些事务的双重领导问题。(3)只有需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的事务部门,则应实行分离制,既归本级政府首脑机关领导,又归中央政府同类部门领导。(4)至于地方政府之间的部门领导体制问题,按此类推,视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分离制或完整制。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从而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十、名誉市长制、市经理制的定义、优点和缺点

根据城市首长产生的方式和职分

名誉市长制

定义

优点

权责集中,机构精简,可有效避免行政与立法机构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缺点

①没有一个统一负责的行政首长,各行政部门之间难以协调;①行政、立法职能由同一委员会行使,使行政失去了立法的控制与监督;①议会或与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由选举产生,难以保证其能力和专长适宜于其所从事的行政工作。

市经理制制

定义

作为立法机关的市议会或市委员会由选民选举产生,专门负责制定各种政策和法律,并控制财权。市委员会根据市政管理的需要,聘请一位受过专门训练的市政专家为市经理,以专门负责领导与管理市政府的各项工作。

优点

①有一个统一而高度负责的行政首长,便于统一指挥,提高行政工作效率;②行政首长由市政专家担任,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水平;③市经理对民选的市委员会负责,市委员会对选民负责,使得专家的特长与民选的意志得以较好结合。

缺点

市经理制的弊端是它可能产生急于求成的短期行为。

第七章

行政组织类型

一、以行政职权大小分类

1、统率机关的职责(1)计划决策:统率机关及其首长根据党和国家制定的战略目标与总体规划,从实际出发,制订和负责审批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行政工作的发展规划,并负责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行政工作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2)组织指挥:统率机关及其首长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负有组织指挥本机关一切行政活动之权,它负责对所辖区域的行政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并进行指挥、协调、监督与沟通,以理顺机关与机关、人与人、活动与活动之间的关系,使整个行政系统密切配合,和谐运转,有效地促进行政目标的实现。(3)选人用人:统率机关及其首长有人事任免及奖惩仅,它们本着用人与治事相一致及考核与奖惩相统一的原则,进贤任能,同时又根据下属人员的工作情况,奖优罚劣,以充分发挥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4)编制财务预算:财为行政之母,一切行政均离不开财权,行政管理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财力、物力作保证,才能确保行政决策、计划的实现。(5)应有相应的行政责任:包括行政管理中应负的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和工作责任。

2、被统率机关的职责总的职责:忠实地贯彻执行行政首脑机关的决策与命令,圆满地完成行政首长所交办的任务。具体职责(1)依据国家法律与首脑机关的决策,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2)做好实施计划的思想、组织与物质的准备,并根据决策目标将所属人员按精干、效能、统一和权责分明的原则有效地组织起来;(3)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做好指挥、协调、沟通与授权工作;(4)协助行政首长处理本机关内部各种日常事务。

二、以行政业务性质分类

3、业务机关的职责:在同级政府或上级同类部门的领导下,专门负责领导和管理某一方面行政事务。具体职责是:(1)计划。即根据决策目标,制定实施计划与措施。(2)执行。合理组织人力、物力与财力,有效进行指挥,以保证决策目标顺利实现。(3)考核。定期对本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及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并以次作为晋升与奖励依据。(4)报告。将工作进展情况及遇到的问题及时向上级汇报。

4、辅助机关的职责:(1)协助行政首长处理日常事务。辅助机关应根据行政首长要求,起草公文、组织会议,接待各种来访人员。(2)深入实际,收集研究信息。辅助机关应就本组织面临的复杂问题进行深入的社会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而后提出研究报告,供首长决策时参考。同时,还应对本机关今后工作的发展方向进行超前性研究与分析。(3)上传下达,综合协调。辅助机关应将行政首长命令、指示及时传达给下级,又将群众及下级的要求与呼声及时向领导反映,以便首长随时掌握机关内外的情况。同时,辅助机关还应代表行政首长联系广大人民群众,协调机关内部的各种关系。(4)管理本机关的人、财、物。一方面要管理本机关工作人员的考核、培训及福利等具体事务,另一方面要负责本机关财务收支记录与保管,同时还要负责机关物资的购置、保管、房屋的建造、维修等工作。

5、

综合性管理机关:

6、专门性管理机关的设置:应尽量将专业相近部门合并到一个部门管理,实行大部制。同时,应将政府对专业对象管理,从微观、宏观并重转为以宏观管理为主。

三、以行政活动程序分类,行政组织可以分为:(1)决策机关 它是指在行政活动中做出决定、制定规划、发布命令的机关。其职权同统率机关的职权基本相似。(2)执行机关:它是指对决策机关做出的指示、命令、决议等加以贯彻和实施的机关。其主要任务是执行决策中心的各项指令。(3)咨询机关 它是指为决策机关提供意见和建议的机关,(4)信息机关 它是指专门负责收集、加工、储存与传递有关人、财、物等各方面信息的机关。信息机关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组织,必须配备训练有素的专门人才。(5)监察机关 坚持机关分为两种:一是负责对整个行政机关、行政工作人员以及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进行监督、检查的机关;二是负责对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公民遵守国家法律、执行首脑机关发布的决议与命令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机关。

四、以组织结构模式分类

1、传统领导模式:特点:行政首长直接指挥下级政府或下属职能机关,行政权力集中于首长,下级政府或下属职能机关在上级行政机关行政首长指挥下工作。优点:①权力集中,指挥统一;②决策迅速,执行快捷;③沟通直接,行政效率高。缺点:①行政首长无幕僚机关的咨询,仅有为首长处理日常事务的办公机关,因此,首长只能凭自已的智慧、经验进行决策和指挥,难免有失误差错之处;②权力集中于上级,下级事事请示汇报,费时误事;③下级行政机关不能因时因地独立自主地处理问题,妨碍下级行政机关积极性的发挥。

适用条件:适用于任务单一,且变化不大、比较稳定、组织规模较小的部门;同时首长个人对其领导的下属情况比较熟悉,且知识面较广,决策能力较强。

2、现代领导模式:特点:首长在幕僚机关咨询帮助下,指挥所属职能机关的行政运作,权力仍集中于首长,权力关系仍是上下链条关系。优点:首长能在集中幕僚机关人员智慧的条件下指挥下属工作,易于使决策正确,易于使决策走向科学化、民主化,同时又使权力集中于首长,统一指挥,行动迅速。缺点:权力仍集中于上级首长,下属单位不能因时因地自行处理事务,积极性不易发挥,层层请示汇报,自然可能费时误事,贻误工作。

适用条件:适用于一级政府或任务比较复杂的综合性较强部门,同时首长必须具有民主作风,使幕僚机关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

3、集权直线式:(1)特点: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或中央政府首脑,权力呈自上而下的链条关系。从政府系统看,上级政府管下一级政府,逐级管理;从部门系统看,上级职能部门管下级政府职能部门。(2)优点:权力集中,逐级控制,纪律严明,政令统一,指挥迅速。缺点:一切靠上级政府或首脑,下级单位积极性难以发挥,不能因地制宜地处理行政工作。(3)适用条件:适用于集权式的领导模式,因为直线式组织层次多,幅度小,便于集权。

4、分权扁平式:特点:各级首长管辖幅度较宽,减少了管理层次,各层次、各部门首长均有较多权力,在职权范围内独立处理行政事务,行政决策与行政执行距离较近,上下级之间沟通较快。优点:各级行政机关及行政首长的管理幅度较宽,因此下级政府或部门不能事无巨细都依赖上级的决定,必须要求上级向下级适度分权,凡下级政府或部门能自行处理的事务皆由下级处理。上级政府只管大政方针、工作目标、重大决策。故能充分发挥下级的积极性,使下级能因时因地制宜处理事务,不必层层请示费时误事,因此易于提高行政效率。适用条件:它要求各级行政首长及下属工作人员的素质高、民主意识强,同时具备交通便利、通讯快速等条件。

5、多向沟通式:特点:行政组织之间,除上下级领导隶属关系能直接交换意见外,平等部门之间、下级职能部门与非上级主管部门之间,均有工作协作关系,有交换意见的渠道。优点:各单位交换意见增多,便于行政机关互相了解。互相支持,互相协作,有利于提高各单位行政效率和整个行政组织的宏观行政效率。缺点:如不明确职能部门领导关系与沟通关系的区别,有可能因沟通关系削弱领导部门的领导权力。导致政令不一,造成行政的混乱。

适用条件:适用于综合职能部门与有关专业部门之间的关系,如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与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

五、以行政层级分类:

1、中央行政机关(国务院)的职权:①根据宪法与法津,制订行政法规、发布决定与命令②规定各部、委的职责,统一领导各部、委及地方各级行政机关的工作③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议案④规定中央与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以及自治州、县、市的建置与区域划分⑤审查行政机构的编制,依法任免、培训与奖惩行政工作人员⑥领导和管理全国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外交、国防、教育、科学、民政、公安等各项事务⑦改变或撤销各部委及地方各级行政机关不适当的命令、决议与决定。

2、地方行政机关的职权:地方行政机关是指活动范围仅涉及一定行政地域范围行政机关,地方行政机关负责管理特定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事务。我国地方行政机关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它们根椐“双重负责制的原则开展工作,其职权主要包括:①执行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与命令,完成上级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②发布决议与命令,制订行政措施;③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文化、教育、公安等事务,依法任免与奖惩行政工作人员。④保护社会全民所有的财产、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以及公民个人拥有的合法财产;⑤市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改变或撤销所属各部门及下级政府不适当的决议、命令。

六、以行政组织设置的久暂分类:常设机关与临时机关

七、以行政组织的特殊性分类:

1、派出机关:2、分支机关:3、合署办公机关:

第八章:行政组织与外部环境

一、行政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分析

1、行政组织外部环境的含义:2、行政组织外部环境的构成:①自然环境:②社会环境:

3、行政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依性:(1)行政组织对外部环境的依赖:①行政组织是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②外部环境的需要不仅决定行政组织的产生,而且制约着其价值观、目标、规模、结构与行为方式;③行政组织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都从外部环境输入。

(2)行政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选择与塑造:这是行政组织与外部环境互依性的又一表现,具体包括:

①行政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必然要从外部环境中接受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但它不可能接受外部环境所有的投入,而是应当有所侧重。②行政组织不仅选择外部环境,更要设法改善、控制外部环境,从而使外部环境得到优化,使其按照行政组织的要球发展。

总之,行政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外部环境创造了行政组织,而行政组织反过来又改变了外部环境。行政组织首先从其外部社会环境中吸取物质、信息与能量,接受社会环境的要求或支持。然后,又经过自身的加工,将其转换为路线、方针政策与具体的行政行为,输出给社会环境,以满足社会环境的需要,并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经济环境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1、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的发展状况对行政组织的影响:(1)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着行政组织的存亡和性质: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又决定行政组织的阶级性。因此,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是行政组织阶级性质发展变化的最后根源。(2)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制约着行政组织的功能发挥和部门设置。(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明显影响)(3)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提供了行政组织运行的物质基础(4)人口的发展状况影响着行政组织的发展战略和人口管理功能。① 人口的发展制约着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制定与实现;②人口的多少也直接决定着行政组织的人口管理政策及部门设置。③人口的多少还影响着行政组织的编制多少及改革难易。

2、生产关系与具体的经济体制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1)基本的生产关系直接决定着行政组织性质和变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行政组织属于上层建筑,其性质与变化是由其经济基础的质和变化所决定。(2)具体的经济体制影响着行政组织的功能配置和运行模式 ①自然经济体制建立在小生产的基础之上,决定了自然经济社会中行政组织政治功能、社会治安功能较为突出,而经济功能、社会服务功能较为微弱。②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经济资源主要是通过市场进行配置。但是,由市场也有失灵时候,这就需要政府积极干预加以弥补。为此,政府需要设置大量相应管理部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进行管理。③计划经济体制中行政组织功能配置和运行模式。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政府行政组织对社会经济活动实行全面、直接指令管理,设置大量经济管理部门。在计划经济体制中,行政组织的功能配置和运行模式具有特征:①直接而广泛;②命令强制,层级节制;③企业被动适应,完全没有自主权。

三、政治环境对行政组织的重大影响有:(1)基本的政治制度直接决定行政组织的基本性质,而且决定着行政组织性质的变化。(2)政权组织形式决定行政组织的具体形式及在国家政权系统中的地位。(3)政治生活的民主与平等程度制约行政决策与执行的平民化、科学化程度。(4)政党制度影响行政组织的稳定性和完善程度,(5)政治形势的**与稳定直接影响行政组织现行的状态与秩序;(6)法律制度规定和保障着行政组织在整个国家系统中的地位和权力关系。(7)法律的完善化、科学化的程度制约着行政组织协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水平。

四、文化、民族和宗教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1、文化环境对行政组织的影响:行政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人们关于行政组织系统的价值观念,以及这个观念所要求的行政组织及其成员所应具的行为模式。

(1)关于行政组织一般行为的期望观念对行政组织的影响:①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到现在,不同国家行使对行政组织的管理范围有着不同期望。②不同的国家对行政组织输入、输出的期望是不一致。如果政府的输出不能与公民的输入保持必要的一致,就会导致公民对政府政策的冷漠与抵制,甚至导致对行政组织不信任,危及其稳定。③人民对行政组织系统的认同感不同,特别是对中央人民政府认同感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群众参与行政输入方式。

(2)关于行政组织首脑权力的观念对行政组织的影响;不同的行政文化,具有不同的行政组织权力观念,而权力观念上的不同,又将直接导致不同行政权力的行为模式,决定人们的行政参与意识与状况。血统论、唯意志论、法治论

(3)关于行政组织内部人际关系观念对行政组织的影响:行政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观念,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具有不同内容。

(4)关于行政组织运行方式的观念对行政组织的影响:一种是以人为主的人治观念;一种是以法为主的法治观念。

(5)关于行政道德的观念对行政组织的影响:它对行政组织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它指导行政组织成员的政治方向;②它制约着行政组织成员个人利益的欲望;③它制约着行政组织成员的社会地位。

2、民族环境对行政组织的影响:(1)行政组织的民族环境。行政组织的民族环境是由民族的人口与分布、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文化与传统、民族的矛盾与斗争以及统治阶级所采取的民族政策等要素所构成,这些要素相互结合,就形成了影响一个国家行政组织民族环境。(2)民族环境对行政组织的影响主要有:①民族环境影响到国家对民族的管理政策及其相应的行政组织的设置,②民族环境影响着行政组织体制,即行政组织结构中各层级、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分配关系;③民族环境制约着行政组织权力行使;④民族环境关系到行政组织对人民群众是否具有凝聚力。

3、宗教环境对行政组织的影响:(1)宗教制约着行政组织的机构设置和职权行使(2)宗教推动或妨碍着行政组织的管理活动(3)在新的历史时期,宗教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①动员教徒们参加国家建设,有利于行政组织目标的达到;②宗教宣扬惩恶扬善,在客观上起到了调节人际关系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的团结和行政组织的稳定。从消极方面看,宗教使人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从而影响行政组织的效率;同时,宗教活动过多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特别应当反对,利用宗教活动引起教徒与行政组织对抗的活动。

五、自然环境和国际社会环境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1、自然环境对行政组织的影响:(1)地球环境影响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制约着各国行政组织的发展模式。(2)自然资源和国土面积影响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从而制约着其行政组织的财力基础与功能发挥。(3)自然资源环境影响着各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与结构,从而制约着行政组织的部门设置与功能体系。(4)地理形状影响一个国家的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与行政组织稳定状况。(5)地理环境制约着政府的国际战略及其相应的功能组织。

2、国际社会环境对行政组织的影响:行政组织的国际社会环境不仅影响国家行政组织的设立、行政组织地位的高低,而且还制约着行政组织权力的行使。国际社会环境对行政组织的影响:(1)国家之间的密切交往,影响各国行政组织的职能、政策及机构。(2)重大国际事件的发生,也会促使一些国家专门设立处理这些事件的临时性机构。(3)国际社会中的共同问题,使各国政府都相应设置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职能及机构。(4)国际组织的出现,使各国政府产生了与之对应的职能及机构。(5)国家行政组织的活动还要受到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行为准则的约束和调整,受到规范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法所制约。

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创建良好的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经济环境决定行政组织,行政组织对经济环境具有反作用。要创建良好经济环境,就应当:(1)作为建立在一定基本经济结构之上的上层建筑,行政组织要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2)建立、健全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体制。(3)充分调动一切人力、财力、物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需要:①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②合理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③建立科学微观控制基础,将个人、企业积极性与提高社会生产率紧密地结合起来;④建立科学宏观调控机制,保证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地发展。

2、创建良好的政治环境:

3、创建良好的民族、宗教和文化环境:

(1)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 行政文化环境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但行政组织对行政文化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①树立民主意识。②树立法律意识。法律要反映民意,人民要服从法律。③树立双向沟通意识。社会大众、政府

了解和支持政府。④树立政绩意识。以个人成就及政绩作为行政职权分配的标准。⑤树立新的行政道德意识。与民主行政相适应的行政道德标准,应该是爱国、民主、服务、创新、廉洁。(2)创建良好的民族环境 民族环境的好坏,可以影响到行政组织的结构、权责关系及运行行为,进而影响行政组织的稳定与否。为此,需要:①坚持民族平等,尊重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语言文字乃至风俗习惯。②加强民族团结,培养国家民族意识。③在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④积极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逐步缩小各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3)创建良好的宗教环境 任何行政组织既要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的自由,又要限制宗教自由的泛滥。所谓宗教信仰自由,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有信仰或不信仰宗教的平等权利,即公民有选择信仰任何宗教和拒绝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强制、干预人们的自由选择。为此,必须做到:①实行政教分离,因为在政教合一的国家,人们没有信仰别的宗教的自由;②保护宗教活动的正当场所;③加强行政组织与宗教界的双向沟通,取得教徒对政府工作的支持和理解;④宗教信仰自由与其他民主权利一样,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宗教活动不得妨碍公共秩序和损害国家、人民的利益。

4、创建良好的国际社会环境:促进国际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加强本国政府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活动效能,为本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和平环境。为此,需要:(1)培养行政组织成员的国际意识,即人们关于国际问题的知识、观点、立场及理论体系的总和。(2)反对侵略,反对霸权主义,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3)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4)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国家社会的全方位交流。

第九章:行政组织的内部条件

1、物质条件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行政组织物质条件是指行政组织赖以构成的人员、物资设备、经费和图书资料等实体性客观要素的总和①人员决定行政组织的生存、结构与活动效率。②物资设备制约行政组织的活动及其效率。③经费是影响行政组织全部活动的命脉。④图书资料影响行政人员素质及行政工作效率。

2、制度条件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①制度使行政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② 制度使行政组织具有统一性③ 制度促进行政组织活动的法制化,有利于克服行政组织中的官僚主义。④ 制度的健全、完善与否,影响行政组织的工作效率。⑤ 制度的优劣影响行政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3、人际关系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人际关系是指①人际关系影响行政组织成员的素质与能力的发展。 ②人际关系影响行政组织的内聚力。③人际关系影响行政组织的工作效率。

4、群团及群团关系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行政组织内部的群团,无论是正式群团还是非正式群团,根据其功能发挥的情况,都可以划分为有效群团和无效群团。有效群团、无效群团队行政组织有不同的影响。有效权团,由于其利益和目标与行政组织的利益和目标相一致,由于其良好的群团关系使各个群团成员能够积极工作,因而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和行政效率的提高。无效群团则由于其利益和目标与行政组织的利益和目标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由于其不良的群团关系妨碍群团成员的工作热情与态度,因而它妨碍行政组织目标的实现和行政效率的提高。

5、非正式群团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1)积极影响有三个方面:①非正式组织能帮助行政领导全面及时地掌握情报、信息。②非正式群团可以增强行政组织的团结,增强行政组织的内聚力。③非正式群团可以弥补正式群团的不足,促进行政组织各层级、各部门以及整个组织系统工作效率的提高。(2)消极影响主要也有三个方面:①当正式群团的任务与目标妨碍正式群团成员的利益与需求时,它们有可能抵制正式群团的目标和政策,妨碍行政组织目标的实现。②反对变革和创新,妨碍行政组织的自我发展与完善。③破坏行政组织内部的团结与纪律。

6、组织摩擦产生的原因

行政组织摩擦是行政组织发展运动的必然产物,导致组织摩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有:①组织结构与组织体制的不合理;②角色冲突;③信息沟通的渠道受阻;④分配资源的有限。主观方面有:①利益、目标上的不同;②价值观念的不同;③性格爱好的不同。

7、正确处理组织摩擦

所谓正确对待组织摩擦,就是要在正确处理组织摩擦两重性的基础之上,采取科学的方法,妥善地处理组织摩擦。其方法有:(1)订立一个能尽量满足各群团合理需要的平衡目标和方法,使摩擦双方利益的合理部分都能得到满足。 (2)增加沟通机会,消除误解和分歧,解决一些摩擦。(3)设立共同而合理的竞争目标与规范,以把摩擦双方的注意力和竞争的矛头转向共同的竞争目标,将彼此阻碍对方的言行除掉,从而使双方的行动成为并行不悖的竞赛。(4)强调组织的整体效率和群团、个人对组织的贡献,引导群团顾全大局,讲求团结,克服本位主义、个人主义。

8、创建良好的物质条件

所谓良好的物质条件,是指数量充足,质量优良,能确保行政组织顺利、有效地开展共活动,并能维持其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各种物质条件的总和。改善行政组织物质条件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1)科学选任、严格培训、合理调配人员。(2)按需适时购置、统一分配使用、及时维修和更新物质设备。(3)发展国民经济,增加行政经费。(4)大力节约行政开支。要

9、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为了在行政组织内部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应当遵循行之有效的原则与方法:(1)平等民主的原则与方法。①坚持平等的原则。平等的实质是人们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法律上的机会均等,人格平等。只有坚持平等原则,才能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形成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②坚持民主的原则。它要求行政组织成员作为行政组织的平等主体,都应该享有管理行政组织的权利和义务。(2)利益共享的原则和方法。(3)意见沟通的原则和方法。(4)激励强化的原则和方法。

10、创建良好的群团关系

良好的群团关系,是指群团内部各成员之间、各群团相互之间,以及群团与其所从属的组织之间关系的和谐一致。建立良好的群团关系的方法有:(1)使群团目标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当两者目标一致时,群团将成为行政组织的动力与助力;反之,就会成为障碍与阻力。为了达成两者目标的一致,最重要的是要使决策民主化,坚持决策中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方法。(2)增强群团的内聚力。群团的内聚力,是促使群团的成员在群团内部积极活动,并拒绝离开团体的一种力量。要增强群团的内聚力,行政组织需要设法引导群团做到:

①维持群团的适度规模;②尽可能满足群团成员的合理需要;③加强群团成员之间的意见沟通,平衡群团成员的价值观,以形成正确的共识;④促使群团实现其预期的正确目标。

第十章:行政组织的建立与自身管理

1、行政组织建立原则的指导思想:(1)主观与客观性的对立统一。(2)科学性和阶级性的对立统一。(3)稳定性与变动性的对立统一。

2、传统理论时期的行政组织建立的原则

(1)组织目标原则。任何行政组织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并围绕目标来设计结构,配置成员。(2)指挥统一原则。一个下级一般只有一个上级。(3)层级节制与幅度适中原则。行(4)权责相称原则。组织成员所享有的职权与职责保持一致,法定事权与实际事权应保持一致。(5)授权原则。行政领导要把某些事情的执行权与补充决策权下放给下级。(6)专业分工的原则。(7)精简节约原则。

3、行为科学时期的行政组织建立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2)人与组织平行原则。(3)参与、沟通、激励原则。(4)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互动的原则。

4、系统权变时期的行政组织建立的原则

(1)系统原则。行政组织是一个由各子系统所构成的系统,处于环境的包围中,受环境多方面的影响与制约。(2)整体原则。行政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结构合理,则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反之,则小于部分之和。  (3)开放原则。行政组织系统要存在与发展,必须与环境实现信息与能量的交换,否则便会走向分化、瓦解和灭亡。(4)封闭回路原则。行政组织系统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与反馈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闭回路,各环节相互联系,缺一不可。(5)权变原则。当行政组织系统的外部或内部环境发生改变时,其组织原则与管理方法必须随之调整,一个有生命力的行政组织系统必定是一个善于适应性调节的系统。

5、行政组织原则建立的作用

(1)有助于设计与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组织结构。(2)有助于指导与规范行政组织的日常管理。(3)有助于改革与完善行政组织。一方面,行政组织原则可以指导行政组织机构的再设计;另一方面,在日常的管理中,行政组织原则根据内外部的变化对行政组织进行微小调整。

6、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行政组织建立的原则有哪些

(1)服务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我国行政组织设置的根本宗旨,一切行政组织的设置都要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组织建立和组织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职能原则 组织职能是行政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结果。职能原则有如下含义:①要根据组织职能设立相应的机构。②要围绕组织职能安排组织结构,形成用总职能指导分职能,用分职能支持总职能的良性循环,达到以职能为中心的既分工又合作的优良组织结构。③根据职能的发展、变化或消亡我国行政机构的设置也应相应的增加、调查或撤销。

(3)法治原则 其含义是:主要政府机构的设置及其体制要有法律上的根据;机构的设置与变更要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

(4)统一原则 在目标法制统一的基础上,我国行政组织建立的统一原则的含义是:①领导指挥要统一。一个下级组织或人员只应听命于一个上级组织或领导,一个上级组织或领导也应只指挥命令它的下一个层次的组织人员。②机构设置要统一。这有助于国家政令的统一而迅速地实施。③职责与职权要统一。每一个职位所应享受的行政权力与所应承担的行政及法律责任应保持一致,职权与职责应有法律明确的说明。

(5)系统原则 首先保持整体功能。其次要坚持开放,还要坚持平衡,

(6)效能原则 专业化、明确化、具体化、简炼化。

7、行政组织自身管理的方法的含义、依据和意义

(1)行政组织自身管理方法的含义:行政组织自身管理方法是指行政领导和行政成员、行政组织为保障行政目标的实现,对行政组织及其成员和领导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方法、措施和手段的总和。

(2)确立行政组织自身管理方法的依据:①经济上的根据,行政组织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方法的发展变化自然要受制于经济发展的性质与水平。②政治上的根据。政体对行政组织管理方法具有直接的影响。③理论上的根据。组织理论中对人的认识直接影响到管理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此外,文化因素-领导者个人的素质与作风等对组织管理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有重大的影响。

(3)行政组织自身管理方法的意义:①它是行政领导控制与管理行政组织的工具。②做好行政组织的自身管理是行政组织有效实施对社会事务管理的前提。

8、行政组织自身管理的一般方法(规制型管理、情感型管理市场化管理方法)

(一)规制型管理

规制,即规章制度。规制型管理,是一种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行政组织成员的行为,以高效完成工作任务的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规制型管理方法的主要内容是:(1)组织标准化。为了完成繁重复杂的工作任务,规制型管理在组织中推行标转化方法,以此提高工作绩效。它包括三各方面:①分工专业化。②工作指标化。③人员统一化。(2)工作秩序化。秩序是一切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规制型管理方法强调在行政组织内部的各要素、环节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使相关组织之间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形成了一个无障碍的工作流。(3)管理规范化。规制型管理严格按规章制度行事,坚决抵制人情关系的干扰。它包括:①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原则为指导;②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使组织成员具有平等感和公平感;③明确规定每一职员的职权范围和协作形式;④精确计算组织成员的工作成果,以业绩为依据公正地进行奖惩。

规制型管理的缺陷:①缺少灵活性;②标准化的管理忽视人的差异性;③成员容易墨守成规,不负责任;④机构不断膨胀,职能交叉重叠。

(二)情感型管理

情感型管理是一种在行政组织中有选择性地增加情感投入,满足组织成员的感情和心理需要,以提高组织绩效水平的管理方法。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

情感管理的基本方法共有四个:(1)激励。就是对人进行某种刺激,以诱发其高亢情绪的过程。通过这种刺激,行政组织才能获得较高的效率。需求是激励中的主要因素。(2)沟通。情感型管理方法认为人与人之间由于出身、教育、地位、个性等因素的差异,对组织目标等问题的认识往往存在较大的差距与隔阂。为了消除这种差距与隔阂,就需要经常地进行纵向与横向、正式与非正式的沟通,从而产生强大的内聚力].(3)参与。参与管理的方法充分肯定人性的积极方面,认为只要让组织成员参与行政组织的管理,他们是乐于工作并寻求全面发展的。(4)协调。协调是指消除行政组织内、外部的矛盾,减少管理过程中的功能损耗,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使组织的整体功能得以实现的一种管理活动。

(三)市场化管理

市场化管理是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新型管理方法,它主张将市场机制引入到行政组织的管理之中,即在行政组织内部形成若干自主性较强的工作单元,创造一种竞争环境,从而激发组织成员的潜能,提高其效率。

市场化管理的具体内容是:

(1)行政组织内部管理的市场化。即在行政组织内部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划分责任中心,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自治性单位。其特点是:①权责明确,避免了管理中的模糊性;②结果导向,只注重工作的结果;③合同约束,可以减少上级的工作量,下级的自由度也加大了;④用户至上,组织成员的约束力主要来自用户。

(2)行政组织内部人事制度的市场化。传统的政府公务员制度在提高管理效率,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等方面有很大局限,应当以市场化管理加以替代,具体包括:①实行合同雇佣制,这有助于政府对不确定的环境做出灵活、快捷的反应;②淡化职位分类,造就通才,增加灵活性;③简化管理规则,授予第一线人员以足够的自主权;④改革工资制,使公务员的劳动报酬与工作成绩直接挂钩。

(3)行政组织自我服务功能的市场化。即在行政组织内部的自我服务活动中引进市场机制,将政府与社会力量联结起来,通过多元竞争提高政府自我服务的能力,减少服务费用和成本。

9、我国行政组织自身管理的方法(民主集中制的方法、重人与重制度、目标管理方法)

我国经济、政治、社会与历史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我国行政组织自身管理的方法,应是民主集中制的方法、重人与重制度相结合的方法、目标管理方法的有机统一。具体来说:

(1)民主集中制的方法。在行政组织的自身管理中,坚持与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含义:①行政组织的自身管理要民主。②行政组织自身管理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应实行高度的集中。第三是指明确的个人负责制。

(2)重人与重制度相相结合的方法。

重制度的方法有:健全行政法规与制度;完善行政组织结构、方法与手段。将这两种方法相结合,就会出现既有纪律又有自由的生动活泼局面。

(3)目标管理方法。其管理方法主要包括;①制定目标、②执行目标、③检查成果、④反馈信息。⑤成功的目标管理必须是整体、单位、个人三位一体的目标网络;真正贯彻双向沟通、民主协商的精神,相信一般组织成员的思想觉悟与工作水平;必须使之与权责利相结合。

139、行政组织目标对行政组织管理具有意义和作用:

在行政组织的自身管理中,坚持民主与集中、重人与重制度相结合的方法,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也就有了现实的保障和坚实的基础。行政组织目标对行政组织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主要表现为:(1)规定行政组织前进的方向。(2)它激励行政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3)它提供组织与个人工作考核的依据。(4)它增进组织内各部门、各层次、各成员间的协调。(5)它影响行政组织结构的设计与调整,制约组织中人、财、物的具体配备。(6)它是行政领导对行政组织及其成员进行计划、协调、指挥与控制的前提和基础。

第十一章: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

1、行政组织编制的含义和种类

(1)行政组织编制:是指行政组织的结构表现形式。它的核心是行政人员的构成方式。狭义行政组织编制是指一个行政组织、一个行政单位的人员定额,以及各种人员的比例结构。广义的编制还包括各级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机构的大小以及各种机构配置的方式。

(2)我国行政编制类别:行政组织编制、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的编制、中国共产党各级委员会的领导机关的编制、人民团体领导机关的编制、个人民团体的领导机关编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的办事机关的编制、特殊编制:①专项编制(公检法既是行政编制又是专项编制)②单列编制(离休干部配备的秘书司机等)③临时编制④激动编制。

2、行政组织编制管理的内容

(1)职能管理 职能管理是指配置、协调各级机关及其各部门职能的一种行政行为,它是根据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方针政策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需要,对各组织机构的职能进行配置、协调的活动过程。

把职能管理作为编制管理管理的内容,是在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时正式明确的。这次机构改革提出了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的“三定”方针。职能管理的内容有:①提出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府职能体系的总体意见;②合理配置各部门的职能;③协调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④协调同级政府部门与下级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以及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

(2)机构管理 所谓机构管理,主要是指对机构设置与调整的管理,具体包括对机构的总量、性质、级别、规模等诸多内容的管理。

(3)人员管理 ①制定各级政府编制比例和编制标准,②核定各部门、单位的人员编制总额;③确定全国行政组织和它的各个层级、各个部门的人员编制结构。

3、行政组织编制管理的性质和意义

(1)行政编制管理的性质

①政治性。编制管理是国家意志表达和执行的载体,反映了国家的政治意图,并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②服务性。编制是组织形式的具体化,在我国它是为改善国家机关工作,为社会更好地全面发展服务。③系统性。必须用系统的整体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好纵横之间的各种关系的编制配置,使整个国家机构编制形成一个科学的统一体系。

(2)行政组织编制管理的意义

①科学的编制管理有利于廉政、勤政、高效。②科学的编制管理有利于节省财政开支。③科学的编制管理有利于整个行政组织管理的法制化。

4、当代国外行政组织编制管理的概况(特点、主要趋势)有:

①行政编制管理范围和对象限于各级行政机构,不包括国家立法、司法机构,更不包括各党派和人民团体的机关编制。②在国家三大权力系统的政治结构中,编制管理由政府行使,但同时受到立法、司法机关的制约,重要编制法规主要由立法机关制定。③政府负责编制管理的机构规格级别高,直接对行政首脑负责。④重视和强调职位设置和职位分类的工作,将编制管理建立在职位结构体系的基础上。⑤努力修正和完善编制法规,包括编制立法、编制司法和行政性的编制法规,保证编制的权威性、法制性和有效性。⑥重视新方法、新手段的研究与运用。⑦对中央政府机关的编制员额和领导职数控制很严,均有法定文件规定,不得擅自突破。⑧以经济预算为手段,约束编制的膨胀。⑨加强编制管理的咨询、调研和反馈部门的配套建设。

5、行政组织编制设计的基本原则

(1)职能决定原则:职能必须依靠人来行使和发挥,职位的设置就是为了完成机构的职能。

(2)职位设置原则:只有赋予特定职位以相应的权力和责任,才能保证组织目标的落实,才能体现编制管理的作用。(3)协调平衡原则:编制的设计必须坚持行政组织内外协调平衡的原则。

(4)动态调整原则:兼顾编制的稳定性和变动性

(5)精简节约原则

(6)依法管理原则:必须使编制的确定、执行、监督和控制都以法律为依据,用法律手段管理编制,保证编制的规范化和权威性。

6、行政组织编制总体设计依据(即核编参数):(1)职能的种类。职能的种类是确定各级行政组织机构多少、规模大小、员额多少的基本因素。

(2)人口数量。各级政府机关所辖人口的多少,决定了该政府机关工作量的大小。

(3)地域面积和地势面貌。

(4)经济发展水平。

(5)行政区划。

以上因素,以职能的种类为基本因素,由它决定的编制数为编制基数,其它各个因素所占比例,依次递减。

7、行政组织编制单元设计依据

行政编制单元设计依据是微观层次的定编,包括各个部门机构与机构内编制设计的依据。

①部门设计依据是根据各地实际业务需要设置机构;②要将业务性质的种类与数量大小相结合;③上下级业务对口,但机构不一定对口;④根据机关不同的性质核定编制。

机构内编制设计的依据是:①以最小的职位(精简精干)完成最大的工作量,既要事事有人做,又要人人工作满;②尽量将业务相同的工作任务交给一个具体单位或一个人去完成;③员额的结构要合理,避免人员之间的力量互相重复、干扰、抵消,从而使管理混乱,不能协调配合。

8、行政组织编制设计程序

编制方案从设计到批准实施的流程,应以调查研究为基础,自始至终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编制设计程序,一般而言有四个阶段:

(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2)拟制方案,分析选优。

(3)试行实施,反馈调整。

(4)依法呈报,核定实施。在完成上述三个阶段后,编制设计方案工作基本结束。在最后完善的方案基础上,按照编制报批程序法规,上报给有关部门批准实施。上报的材料要全面,论证要充分,分析要准确,文字要简易。一般包括如下的资料:项目任务书、调查报告、原始资料整理、可行性分析报告、论证意见书。

9、行政组织编制审批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了行政机构设立的审批权限和具体程序。P265

10、行政编制审批的要求是:

(1)依法进行审批。根据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编制法、编制审批程序法,以及辅助这些法规执行的方针政策,决定审批的内容是否合法合理。

(2)应该设置一个具有权威性的编制管理机构负责编制的执行,并将其纳入编制法规,任何其它首长个人都不能代替这个机构自行审批编制。

(3)审批工作应根据编制程序法严格执行。

(4)应严格执行编制程序法中有关编制管理的纪律。

11、行政组织编制管理的方法:

(1)编制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①标准化。根据设计的原则和依据,制定出各个层级的行政组织人员编制的总额、机构总额、各种人员比例结构、动态调整幅度等四项编制标准。

②程序化。行政编制工作应该按照其客观的系统性,制定出一套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完整的编制工作程序。这个程序要简单、明确、具体,以达到科学、高效地完成编制工作的目的。

③制度化。编制管理的制度化,就是将编制工作的要求订成规章条例,使之规范化,成为一种人人都要遵守的严格的、统一的、稳定的制度。

(2)编制管理手段的全面化:法律、经济、行政手段

(3)编制管理技术的现代化

第十二章:行政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

一、行政组织变革的原因

1、行政组织变革的外部原因

(1)社会形态的变迁引发行政组织的变革。社会形态的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社会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变化与演进,它对行政组织的特征、规模和管理方式均会发生显著的影响。

美国学者雷格斯在《行政生态学》一书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形态的变迁对行政组织制度和管理方式的影响。他认为人类一次经历了三个社会形态:农业社会、过渡社会、工业社会。

(2)经济类型的转换、经济体制的转轨导致行政组织的变革。(3)政治制度的更迭导致行政组织的变革。政治制度的质变(即新的政治制度代替旧的政治制度,是制度性质的根本变化,它影响行政组织的质变)、政治制度的量变影响行政组织的具体职能和机构的变革、政党制度的变革对行政组织的职能及独立程度有很大影响。

(4)社会发展程度促进或制约行政组织的变革。①社会企业、事业组织的独立程度自主程度及其运行机制的变化,会引起行政组织的结构、职责、权力和管理方式的变革。②社会各种群体的独立程度变化引起行政组织的变革。③大众传播媒介现代化程度的变化引起行政组织的变革④公民素质,诸如政治意识、民主参与意识的强弱,对宪法、法律的尊重程度等的变化均会引起行政组织的变革。

(5)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影响行政组织的变革。①国际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要求行政组织的政策、职能乃至机构进行变革。②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要求行政组织的政策、职能、机构进行变革。③国际关系中的重大问题,如战争与和平,南北经济关系等,都要求各国政府做出相应的对策,调整相应的职能和机构。

2、行政组织变革的内部原因主要有

(1)组织的规模过度膨胀。

(2)行政组织人员的弱化、老化和臃肿。

3、行政组织变革的征兆

(1)行政组织职能的膨胀引起了与其他社会组织职能的冲突。(2)行政组织与国际政治系统其他组织的职责关系不顺。(3)行政组织部门林立、机构臃肿、职责不清、协调困难。(4)行政组织上下级的沟通困难,指挥不灵。(5)行政组织内部开拓进取的动力不大,缺乏生机和活力,空气沉闷。(6)行政组织与其特定的社会环境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履行其职能,面对突发事件时缺乏快速的反应能力,提不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二、行政组织变革的目标

行政组织变革的目标是:

(1)确定行政组织变革目标的重要性:一是定位作用,即指出组织变革的最终结果;二是定向作用,即指出组织变革的方向。

(2)行政组织变革的基本目标①提高行政组织对于外在环境的适应力、改造力。②加强行政组织自身的稳定性、协调性,使其能稳定协调有序地工作。③在实现上述两点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行政组织的变革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三、行政组织变革的主要内容

(1)行政组织职能的变革①从行政组织职能作用的领域来看,政府职能是由以政治职能为重心,逐渐向以经济职能、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科技文化职能为重心转移的。②从行政组织职能作用的性质来看:政府职能是以保卫性、统治性的职能为主向管理性、服务性职能为主的方向转变。③从行政组织职能分化的程度看,其变化趋势是以原来混浊不清的职能向高度分化的职能转变。④从行政组织职能的行使方式来看,其变化的趋势是由以人治为主、行政手段为主转为以法治为主、行政手段与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并重。⑤从行政组织职能作用的深度与广度来看,行政组织的职能作用正以宏观、微观并重——社会、组织、个人的各个方面无所不包、无所不管——转为主要控制宏观——主管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有决定意义的重要事务,以及公民个人行为中涉及违法的事件。

(2)行政组织结构的变革

行政组织横向部门结构的变革趋势是:①从行政管理过程来看,正在由重决策、执行部门,轻监督、咨询、信息等部门的倾向,发展成重咨询、信息、监督部门,使其与决策、执行部门相平衡的趋势。②从行政管理职能来看,变革的趋势是精简、合并比较庞大、众多的对社会微观活动进行专业的直接管理部门,加强对社会宏观活动进行综合的间接管理部门。

(3)行政组织权力关系的变革

①行政组织向社会组织还权。②横向分权。逐步由单纯的直线型权力关系向直线型权力关系和参谋权力关系并存的状态转变。③纵向分权。既有从集权走向分权的趋势,又有从分权走向集权的趋势。

1、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

行政组织变革是顺应社会发展而出现的现象,故它的变革会给人类带来新的利益,新的生机。在变革前,人们一般对其持支持的态度。行政组织变革动力具体来说有:①统治阶段为了完成行政管理的职能——政治职能、社会职能,需要行政组织变革。这是行政组织阶级性的需要。②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更替是行政组织变革的经济动力。③行政组织成员为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要求行政组织变革。④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要求,⑤新的科学、民主、效率观念的出现,为行政组织的变革提供了精神支柱、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2、行政组织变革的阻力

①行政组织变革的最大阻力来自行政组织自身的“经济人”特征。既得利益者不愿或不肯对既有的利益格局做出有损于自己的变动

②来自资历较高者、年长者的阻力。

③人际关系的阻力。成员们往往会因为害怕破坏现有平衡而反对变革。

④对变革后的科学、高效的新秩序和廉政、勤政的新作风不适应所产生的阻力。

⑤因害怕被精简,而反对或害怕变革。

⑥对陌生事物的疑虑,对变革后果不了解而产生的阻力。

3、克服阻力的基本方法

(1)广泛宣传和深入动员,造成变革的强大舆论,并有针对性地克服心理障碍。

(2)发动群众,民主参与变革。

(3)尽量减少损失代价,从而减少阻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4)克服利益本位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大无畏的精神积极推进行政组织的变革。

(5)要建立专门研究行政组织变革工作,具有专家性、权威性、公开性、专门性的研究班子。

第十三章:当代中外行政组织的改革实践

一、当代美国行政组织改革:

1、美国行政组织改革的背景(案例)

(1)从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政府行政职能的扩张引起公众的反感。其扩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为应付和摆脱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政府介入经济生活;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时动员体制,进一步强化了政府职能扩张的趋势。

(2)与此同时,美国政府管理的规章制度过多过滥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公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原因主要在于自1883年的《彭德尔顿法》颁布实施以来,美国政府为加强管理,制定了大量的行政规章、制度和条例,用以约束、规范行政机构、公务人员和民间组织公民,这些以规制管理为特征趋势又在后来历次行政变革和公务员制度改革中得到强化和补充。

2、美国行政组织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政府某些职能市场化,重塑政府角色,从而精简撤销了一些政府机构(2)放松了政府自我管理的规制,对下属行政组织充分放权。这表现在:①削减陈旧规制②改革预算制度③简化政府采购方式,④改革人事制度⑤授权于州与地方政府和授权给下级工作人员。(3)裁减冗余机构和工作人员。

3、对美国行政组织改革的简单评述

(1)美国行政组织改革以放松规制为最大特点。这对各国的行政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放松规制改革的成本与效率观念、绩效观念、顾客至上与服务意识,在行政组织与管理中引进竞争与市场机制等,都为各国行政组织改革开拓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经验支持。(2)美国的放松规制改革既是信息时代的要求,又是美国规制泛滥的结果。(3)美国的放松规制并不是放松所有的规制,而是那些过细过滥的规制。

二、英国行政组织改革

1、英国行政组织改革的背景

英国当代的行政改革主要从1979年撒切尔夫人当政时开始。其改革的动因,源于人们对公共部门和“官僚”的怀疑与不信任,源于当时政府部门低效率、高浪费的现象与私营部门管理的高绩效之间的明显对比。为此,英国的现代保守主义坚信借用私营部门的管理原则、技术和方法,包括管理人员来改革政府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撒切尔政府改革的核心方式是以市场为取向的。

2、英国行政组织改革的主要内容

(1)重新界定和优化行政组织职能,将部分职能市场化。(2)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加强宏观控制,步入中央集权化时期。(3)以效率为中心,改革行政组织的内部管理体制。(4)以加强中央宏观调控为宗旨,以加强部长对部门工作的领导为目的,建立“部长管理信息系统”。(5)改革人事制度。短期合同制和重视工作结果的工资奖励制度的推行,私营组织的成员可以参与政府管理,这都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文官制度。

3、对英国行政组织改革的简单述评

(1)英国行政组织改革强调在政府职能和职能行使方式中引进市场机制,缩小政府职能和机构。(2)强调行政组织内部的效率,强调中央的宏观控制权。这些对各国行政改革都有借鉴意义。(3) 注重学习私营企业的管理经验,较好地完成了改革的任务。(4)英国行政组织改革方案内容全面、激进,实施稳妥,针对性强,有利于行政改革目标的实现。

三、日本行政组织改革

1、日本行政组织改革的背景:(1)过度的规制抑制了民间的创新和活力。(2)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减慢,日本出现了持续的财政困难和财政赤字,它开始重新审视政府在社会和经济活动中的作用。(3)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干预较大,限制了地方自治和市民自治的健康发展。(4)国际化的进展、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政府更有效率和效益、更加经济地运行。

2、日本行政组织改革的主要内容:(1)放松国家规制,调解官民关系,缩减政府职能及机构。

(2)推动地方分权,重新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要措施是把一部分财政收入来源和权力下放到地方;重新划分地方自治事务,实行“道州制”,扩大地方政府的规模和管理范围,把中央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3)建立防止行政机构膨胀的机制。(4)建立公务员交流制度,纠正条条行政的弊端。

165、对日本行政组织改革的简单评述

(1)日本的行政组织改革同样是以分权化、放松规制为重要内容的。(2)日本在行政组织改革过程中强调民主参与和公开透明,赢得了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3)日本行政组织改革通过法规控制、财政手段严格控制了行政机构的膨胀,值得各国学习。(4)日本的公务员交流制度也很新颖。有利于减少部门的本位主义,又有利于公务员的全面发展。

四、当代中国行政组织改革

1、当代中国行政组织改革的背景

中国的行政组织改革自1978年开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改革所面临的社会背景是:(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要求行政组织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2)民主化政治体制的改革为我国行政组织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并取得成功,激发了人们改革政治体制的要求。党政关系、政企关系、人大与政府的关系都在不同程度地沿着民主化的方向做出了调整。这种调整促进了行政组织的改革,使得行政组织改革有一个广阔的背景。(3)传统的行政组织体制,使行政效率低下,导致社会公众不满,为行政组织改革提供了社会动力。传统体制下的人浮于事、官僚主义严重的现象,引起群众的极大不满,要求建立精干、高效、廉洁的行政组织体制。(4)国外行政组织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给我国行政组织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5)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给我国的行政组织改革带了机遇和挑战。

2、中国行政组织改革的主要内容

(1)理顺行政组织与其他组织的职能关系

①理顺行政组织与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关系。长期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权、质询权和罢免权并未得到充分行使。其原因在于人大在组织上比较软弱、人大的监督权方面缺少必要的法律规定、政府工作人员观念上的问题。随着行政组织改革的深化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行政组织接受人大监督、质询的制度还应逐步加强和健全。②理顺行政组织与执政党的职能关系。一方面,党对政府要实行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另一方面,在此前提下,政府要独立地行使自己的职能,不能将自己的具体工作交由党委去办。③理顺行政组织与企业的关系。为了改变“以政代企”、“政企不分”等现象,政府必须在具体的经营管理方面向企业放权,以把企业建成一个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科学管理的独立法人实体。 ④理顺行政组织与社会事业单位的职能关系。将以前管得过多过死的具体事务交给事业单位去办,同时将部分职责交给社会中介组织去办。 ⑤理顺社会中介组织与社会团体组织的职能关系。一是健全农村和城市的基层行政组织;二是大力发挥工青妇组织的作用,通过群众自治,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向更高层的方向发展;三是改变政府过去对群众性团体多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方式,尽量以法制手段来规范其活动和目标。

(2)理顺行政组织内部职能关系

①理顺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能关系。凡是宏观管理问题一律交由中央政府组织负责,反纯属地方性的事务交给地方政府自己去办,并开始尝试用法律的形式规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责权限。②理顺横向的专业的微观管理部门和综合的宏观管理部门关系。在这方面,我国改革的着力点是,将行政组织的职能由对经济以及整个社会事务的微观管理为主,转向以宏观管理为主。加强综合的宏观管理职能及其部门,撤并专业的微观管理职能及部门,将专业部门合并为大行业部门,从以产品管理为主,改为以大行业管理的综合管理为主。③理顺横向的决策、执行部门与监督、信息部门之间的关系。改变过去那种决策执行部门强大,信息部门、监督部门弱小的状况,使几者的关系得到平衡。

(3)行政组织职能转变

行政组织职能的转变是摆脱机构不断膨胀这一怪圈的关键,机构改革必须与职能转变联系起来。职能转变的关键是政企分开,政府不再对企业进行微观管理。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政府职能转变的三个努力方向,即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从而更加明确了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4)行政组织机构的改革

1978年以来,我国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

①1982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①改革国务院领导体制,提高效率。②精简机构。③精干领导班子,一是按照革命化、专业化、年轻化、知识化的干部“四化”方针选贤任能;二是减少部、委、司、局级副职人数;三是规定正副部长和司长的任职年龄。④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实行干部离退休制度。⑤紧缩编制,轮训干部。

②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五项:①转变职能,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弱化直接管理。②下放权力,主要是政府向企事业单位,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③调整机构,调整当政重复设置的机构。④精简人员。⑤搞好配套改革,在改革政府机构的同时,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抓紧建立和逐步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

③199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这次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把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市场经济发展作为机构改革的目标,按照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要求在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这次改革的实际结果收效不大。

④199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这次机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管理科学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①精简人员编制50%左右。②强化宏观调控部门。国家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扩大了国家经贸委的职能。③精简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撤销机械部、冶金部等部门。④简化了某些文体部门,将国家体委、广播电影电视部降格成国务院直属局。

171、对中国行政组织改革的简单评述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组织在理顺与其他组织的职能关系上,总的方式是正确的。在理顺行政组织与人大、与党、与企业、与事业单位、与群众团体的关系及处理好行政组织内部的关系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从1988年开始的机构改革,提出了以转变职能为中心,这是非常正确的,它抓住了我国当前政府机构的根本问题。

(3)1998年以前的三次机构改革,总体而言,并未走出膨胀——精简——膨胀的怪圈,在职能转变上艰难而缓慢;精简人员难以安排,成为机构改革的一大障碍。1998年开始的机构改革,是一种体制上的革命,它是由适应计划经济转到适应市场经济的上层建筑的革命。

(4)1998年机构改革比起前三次机构改革有很大的进步,其进步主要表现在:①是抓住了如何才能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撤销了大量的行使微观经济管理职能的专业经济主管部门。②是机构改革的力度大、范围广、配套措施全,对其他经济、社会事务部门也进行了合并、降格。对整个机构精简的人数达到50%,精简人数之多,是历来机构改革所没有的。③是机构改革沿着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有利于推进我国政府机构总体改革。这次改革纠正了过去几次机构改革的“下改上不改”、“下动上不动”的弊端。1998年开始的机构改革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这主要表现在经济主管部门还没有按大行业组建,对社会事务管理的部门仍然有分工过细的问题。二是风险性较大。精简人数过多可能带能一系列社会问题;编制法规的滞后使改革方案、成果缺少必要的法律保障。1998年机构改革的目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管理科学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5)行政组织自身管理的法制尚待进一步加强。我国《宪法》、《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对我国各级人民政府的权力、地位、体制等问题做出了原则规定。改革开放以来,又颁布了《行政诉讼法》、《国家公务员管理暂行条例》,这些对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促进我国依法行政,规范国家公务员的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要看到,这些法制大多比较抽象,具体操作性不强;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法规在满足需要上远远不够。

西方国家的行政组织改革对我国的改革有哪些借鉴意义?

答案:外国特别是西方国家的行政组织改革,是结合其自身历史背景对行政组织所作的各种调整,其改革措施中有许多带有普遍意义,值得我国行政组织改革加以借鉴。1、美国行政组织改革以放松规制为最大特点,这对我国的行政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放松规制改革的成本与效率观念、绩效观念、顾客至上与服务意识,在行政组织与管理中引进竞争与市场机制等,这些行政组织管理中的全新做法,为我国行政组织改革开拓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经验支持。2、英国行政组织改革强调在政府职能和职能行使方式中引进市场机制,缩小政府职能和机构。强调行政组织内部的效率,强调中央的宏观控制权。对于正在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的中国来说,这些做法是很重要的参考。3、日本的行政组织改革同样是以分权化、放松规制为重要内容的。首先是政府向社会还权,以缩减政府职能和机构;其次是中央向地方分权,以减少重要对地方政府的过多干预。由此可以看出,放松规制是当代西方国家行政组织改革的一大趋势。我国在进行行政组织改革时,也应当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思考点,以便既适应我国现实状况的需要,又能与国家大趋势接轨。

第四篇:行政组织学

1、行政组织文化包含哪些层次?这些层次之间有何关系?

答:行政组织文化的结构内在地包括思想性的行政组织文化、制度性的行政组织文化和心理性的行政组织文化三个层次。

行政组织文化结构中的三个层次,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其必然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同一性联系和差异性联系两个方面。同一性联系就是思想性的行政组织文化、制度性的行政组织文化和心理性的行政组织文化三层次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构成了一个无穷无尽的相互作用的网络

(1)思想性的行政组织文化是制高点:(2)心理性的行政组织文化是基础:(3)制度性的行政组织文化是中介:

差异性联系根源于三层次运动的不同步性。这种不同步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层次自身特征和功能的差异造成的。

行政思想层次是行政组织文化结构中变动性最大、活跃性最强的层次,任何行政组织文化的变革都是从这一层次开始的。行政心理层次恰恰相反,变动的过程最为缓慢,一旦形成,就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它代表着行政组织文化的保守性与惰性,不一定随行政思想和行政制度同步运行,是行政组织文化发展变化的阻碍因素。行政制度层次的运动既受到行政思想和行政心理两层次的制约,又从与行政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直接交往中获得自身的规定性,产生与行政思想、行政心理两层次不同步的运动。

2、面对不确定的环境,行政组织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答:组织应对不确定性的内部策略主要包括:

1、资源的储备;2.平衡策略;

3、预测和计划策略;

4、平抑以及定量配给的策略

5、结构的调整和改革

组织应对不确定性的外部策略:

1、竞争策略;

2、合作策略;

3、参与管理;

4、公共关系

3、行政组织执行试点的作用及步骤有哪些?

答:⑴是为了保证行政组织执行的有效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而先对部分执行客体实施行政组织决策方案,获得全面推广的初步经验和评估资料;通过试点以获得检验决策方案是否有效以及进一步了解实情况的真实性与可行性,便于行政组织决策方案的有力执行或修正与改善。

⑵科学有效的试点安排有利于减少行政组织执行风险,使决策执行失败带来的损失减少到尽可能低的程度,有利于降低组织执行成本;

步骤:⑴选取典型部门、典型地区或典型单位作为试点对象, ⑵制定合理的试点方案,并进行各方面试点的情况摸底与测试分析。 ⑶根据试点情况进行科学总结,试点结果要求实事求是、综合调查、深层发掘和系统思考。

4、合理的行政组织结构的标准是什么?

答:(1)任务与组织平衡。 每个职位、单位、部门,一级行政组织的设置,刚好与所要行使的职能、任务相平衡。既能充分满足工作的需要,又能使每个组织和个人工作量饱满,使事有人做,人有事做,人与事得到最佳配置。(2)各个组织、人员之间按比例配置。 按照各个单位之间、各人员之间的工作衔接关系及其工作量的比例关系来设置单位和人员,使整个行政系统工作的流程能够畅通地、按比例地协调发展,没有因工作量设置不佳而使工作流程中断的现象。(3)明确分工,合作良好。分工的目的,一是使各个具体职能能够得到最好的执行,使各个工作人员能在专的基础上精深;二是为了更好地合作,使整个行政组织的职能因分工而又得到更好的、密切配合的执行。因此,如在相关业务隶属关系上,就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合作。对非隶属关系而又需要相互配合的平级单位,则要考虑建立一个协调委员会或者由某行政组织首脑来负责协调。(4)适应环境,具有弹性。 现代行政组织是一个适应环境的开放系统,组织系统能否适应环境,并且具有弹性,这是衡量组织结构是否合理的又一标准。任何组织都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化适时地加以调整,使结构具有适

应性、伸缩性和应变性,以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的需要。

5、行政组织决策的法制化如何保证?

答:决策法制化是指通过宪法和法律来规定和约束决策主体的行为、决策体制和决策过程,特别是通过法律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组织决策的民主权利,并使组织领导者的决策权利受到法律和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决策法制化是我国实现“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保证。要实现决策法制化:

1、理顺决策主体关系,完善决策规则;

2、决策程序法制化;充分发挥决策监控子系统的作用。

6、矩阵组织结构有何特点?

答:矩阵组织结构的特点是:联系紧密,配合默契,专业化,效率高,灵活性应变性强。

7、行政组织管理未来有何趋势?

答:

1、行政组织的环境将更为动荡和复杂;

2、知识管理的兴起与发展;

3、战略性管理的重要。

4、利用信息科技,创新服务形态与治理形态;

5、更为弹性、有机式的组织机构。

1、行政文化对行政组织有何影响?

答:⑴行政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行政组织。⑵行政文化对行政组织产生聚合力量。⑶政文化对行政组织运作产生影响。

2、完善我国的行政组织监督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答:(1)健全监督独立机制,提高监督主体的法律地位。(2)建立监督协调沟通机制,提高监督主体的信息沟通和监督聚合力量。(3)强化权力制约机制,提高监督机关的权威性。要以权力制约权力,就必然要求制权力的监督权应大于或至少应独立地平行于被制约的权力,(4)完善行政组织监督的法律条例,加强行政组织监督和廉政建设的法律地位。(5)落实监督教育机制,提高监督人员素质。(6)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提高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行政组织激励有何特点?

答:(1)激励以公务员的心理作为出发点。(2)同一激励产生的行为表现在某一个公务员身上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受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表现也有所不同。(3)同一激励导致的行为表现在不同的公务员上有不同的反映,在不同的公务员身上诱出的行为表现则可能需要不同的激励。(4)激励的目的是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公务员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但这种调动和发挥不是无限的,它受公务员的主客观条件如知识能力、体力、年龄等的限制。(5)激励是要计算投人产出比率的。激励归根到底是为组织实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它不能凌驾于目标之上,当激励需要支付的代价大于它所能产生的效益时,它就是不切实

际的。

4、在行政组织结构中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如何?

答: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研究表明,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在某一特定规模的行政组织内呈反比关系。管理层次多,则每一层行政机构的管理幅度就窄;反之,管理层次少,则每一行政机构的管理幅度就宽。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结构。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窄的行政组织结构呈高金字塔型,是“尖型结构”;而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宽的组织结构则呈扁金字塔型,是“扁平结构”。不同形态的组织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

1、行政组织结构发展的趋势有()A:扁平化B:弹性化C:网格化D:虚拟化

12、行政组织发展的内部动力因素包括( )A:行政组织目标和价值取向B:行政组织文化C:行政组织管理D:行政组织技术E:行政组织结构

11、行政组织变革的主要内容是()B:职能变革C:结构变革D:权力关系变革

10、行政组织文化按作用的领域来分,可分为()。C:总体行政组织文化D:区域行政组织文化

9、马斯洛按照需要的重要性和发生的前后顺序,将人的需要分为(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社交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

8、行政组织沟通按信息流向可划分为()A:上行沟通B:平行沟通C:斜行沟通D:下行沟通

7、行政组织外部监督主要包括( )A:国家权力机关监督B:政党监督C:司法监督D:社会监督

6、行政组织监督的内容包括()A:行政组织B:行政职责C:行政程序D:行政措施E:行政行为

5、行政组织监督的主体有()B:法定监督主体C:法律、政策的授权主体D:委托监督主体

4、冲突的类型主要有( )A:利益冲突B:目标冲突C:制度冲突D:道德冲突

3、决策方案设计的类型主要有( )A:例行设计B:类比设计C:渐进设计

2、按照行政组织决策主体的人数和决策权力分配的情况,可以把行政组决策分为()A:群体决策B:集体决策C:个人决策

10、按纵向层次的多少,可以把行政组织分为( )A:金字塔型B,扁平型C综合型

5、提出"在等级组织中,每一个成员都趋向于晋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层次”这一观点的是

()。A:彼得

6、生态行政组织理论的基础是()。C:环境理论

7、新公共行政学派的行政组织理论主张()。B:公平优先

8、马克斯・韦伯认为理想的行政组织应是()。C:官僚制

9、在下列行政组织理论流派中,特别重视研究行政组织中人的因素的是( )。B:行为科学

10、英国学者帕金森在《官场病》中指出一个机关趋于腐败时的征兆是()。D:豪华的办公大楼和考究的办公环境

11、根据雷格斯的生态行政组织理论,工业社会的行政组织模式是()。C:.衍射型

12、以梅奥为代表的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的人性假设是()C:社会人

1、社会组织中规模最大、管理范围最广的是( )。C:行政组织

2、下列组织中属于狭义的行政组织是()D:.国务院

3、行政组织在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被称为()。C:行政组织功能

4、行政组织高效运转的关键是()。D:权责体系

1、行政组织纵向分工的基础是()。B:层级制

2、我国各级政府的统计局属于()D:信息机关

3、按管理程序对行政组织进行分工易于造成()。C:割裂管理对象间的相互联系

4、行政组织结构的灵魂和核心是行政组织的()B:权力分配关系

5、在行政组织结构中,人、目标与权责的最初结合,构成了() A:.职位

6、行政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深层环境是()C:经济环境

4、行政组织的静态研究主要侧重于研究()A:组织结构C:组织体制D:组织类型

6、秦汉时期实行的三公九卿制中,三公是指( ) A:.丞相C:太尉D:御史大夫

5、西方行政组织理论发展阶段有( )A:统治行政时期C:管理行政时期D:服务行政时期

7、西蒙的组织影响论中认为组织的外部影响包括( )A:命令B:建议C:信息D:培训

7、决定行政组织的具体形式和地位的是()D:政体

8、影响行政组织生存与发展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构成了行政组织的() A:.环境

9、行政组织在创建良好宗教环境的措施中,其核心是()C:政教分离

10、期望理论是由()提出的。B:弗鲁姆

11、行政组织变革最大的阻力来自()。B:行政组织自身 “ 经济人 ” 特征

12、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 A:政务院

13、行政组织规模过度膨胀的主要原因是()B:官员自身利益追求

1、行政组织和特征是()A:权威性B:法制性C:系统性D:发展性

2、下列属于当代各国行政组织的社会功能的有()A:提供社会保障B: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D:环境保护

3、行政组织的无形要素包括()A:目标B:权责结构D:团体意识

8、巴纳德认为:组织作为一个协作系统,必须具备的要素有( )。A:共同的目标B:协作的意愿C:信息交流

9、行政组织分部化的方式有()A:功能分部化B:程序或设备分部化C:服务对象分部化D:地区分部化

第五篇:行政组织学

行政组织学 模拟一!

以组织的参与者或成员为主要的受惠对象,组织的目的在于维护及促进组织成员所追求的利益,此种类型的组织为(B. 互利性组织 )。 风险型决策的决策后果(D. 可以预测,需要冒一定风险 )。

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一种人际关系,此种组织为( A. 非正式组织)。

1911年,泰勒发表了( B. 《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掀起了一场科学管理的革命。

合作意向都很高,宁可牺牲自身利益而使对方达到目的的冲突处理模式为( B. 克制型)。

马斯洛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提出了著名的(B. 需要层次 )理论。

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为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或部门,使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处理事务,不受上级机关干涉的组织结构体系为( D. 分权制) 20世纪60年代,钱德勒出版了一本专著,提出了组织结构的设计要跟随战略变化的观点,此书名为(A. 《战略与组织结构》 )。 秦朝的郡县制奠定了以(C. 中央集权 )为特征的行政建制。

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在( D. 《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型官僚组织理论。

下列因素中属于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有(C,D )。

工作富有成就,工作本身的重要性

勒温将领导者的作风分为(A,B,C专制,民主,放任 )三种类型。 里格斯指出,“棱柱型社会”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B,C,D )

异质性,形式主义,重叠

权力性影响力主要源于( A,B,C,D)法律,习惯,职位,暴力

乡级政府行使的职权有( A,B,C)。行政执行权,行政管理权,行政保护权。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程度和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 管理层次是指组织系统中纵向划分的管理层级的数额。

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定的行为标准。群体规范主要有风俗、文化、语言、舆论、公约、时尚等行为规范及各种不同的价值标准。

:行政组织结构就是行政组织内部各构成部分或各个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模式。

简述引起群体产生冲突的因素?(1)目标因素。(2)资源因素(3)责权因素(4)信息沟通因素(5)结构因素 领导者在用人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主要有哪些?(1)扬长避短原则(2)职能相称原则(3)诚信不疑原则(4)明责授权原则(5)用养并用原则

试论有效组织沟通的方法与策略。

(1)提高组织信息沟通的心理水平,在心理素质方面,提高思维能力,记忆能力,良好的心理习惯,民主的管理作风,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

(2)正确运用语言文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使用语言文字的意义要明确,运用有利于对方感情上易接受的语言文字,用词得当,通俗易懂,酌情使用图表,尽量使用短句,叙事说理,交谈过程中要注意节奏。

(3)学会有效聆听的方法,要克服不良聆听习惯,少讲多听,设法使交谈轻松,表示出有聆听的兴趣,尽可能排除外界干扰,要有绝对耐心,不随便插话,控制情绪,保持冷静,不要与对方争论或者妄加评论,提出问题以显示你在充分聆听和求得了解。

(4)学会有效沟通的方法,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地点,选择适当的时机,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沟通要有安排与计划,沟通的主题内容要明确。

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改善行政服务质量,应该构建怎样的组织文化来适应当今转型的中国社会?

(1)以“公仆精神”为代表的服务型行政组织文化;行政组织系国家公器,其建立、运作的目的在于为人民群众提供所需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由于行政组织运作的领域是权力领域,行政组织及其人员都或大或小的执掌着公共权力。因而以“公仆精神”来统率行政组织,使行政组织及其人员以“权为民所用”的态度来行使权力,是行政组织能够坚持宗旨、实现使命的前提和保障。行政组织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 (2)以“廉价政府”为代表的效率型行政组织文化;在现代社会,行政效率应当成为行政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效率观念的具体指向是强调行政行为的高效化和科学化,把对行政效率的追求作为目标,排除非理性、非科学因素的干扰,以科学、理性的态度进行管理,突出行政人员的知识化、专业化。

(3)以“公民导向”为代表的民主型行政组织文化;行政组织是人民的代理人,是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的工具。虽然由于现代行政事务的复杂性,我们实施的是代议民主,但是行政组织要通过行政民主的实施,来保证人民群众充分表达利益,行使权力和保护权利。为此行政组织要坚持公民导向的组织文化,以公民的需求为行政活动的起点,以公民满意为行政活动的落脚点,让公民参与和监督贯彻行政活动的全过程。

(4)以“依法行政”为代表的法治型行政组织文化。法治的意义不仅在于行政组织将法律法规的执行作为其履行职责的工具,更在于以法为据,通过法律来保障行政组织不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法治型行政组织文化要求行政组织建立崇尚宪法的氛围,尊重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接受政府的限制,遵守行政规定。

模拟二!

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 )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一些观点。 C. 《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 阿吉里斯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提出了( )。A. “成熟与不成熟理论”

A. 西蒙)由于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

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D. 邓肯 )将组织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领导心理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为( B. 领导素质理论)的研究。 国务院是由( A. 全国人大)组织产生。 省级政府每届任期(B. 5年 )。

在影响组织的各种因素中,( A. 人)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 ( C. 决策)是领导者的最基本职责。

( A. 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将影响一切组织的一般环境特征划分为文化特征、技术特征、教育特征、政治特征、法制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人口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等几个方面。

哈佛大学教授格雷纳1967年在《组织变革模式》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按权力来划分的组织变革模式。他认为,一般组织的权力分配情况可分成三种:( A,B,D)独权,分权,授权。

我国行政组织文化正在向( :A,B,C,D )方向迈进。法治型文化,开放型文化,参与型文化,服务型文化

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必须具备以下构成要件:( A,B,C,D)。

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绩效,反馈绩效。 正确的决策目标应该具备的条件是( A,C,D)。

定量化、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要明确责任

戴维斯在《管理沟通与小道消息》一文中指出,口头传播方式的非正式信息交流渠道或形式主要有( A,B,C,D)。单线式,流言式,偶然式,集约式。

1-5CAADB.6-10ABACA 11.ABD 12ABCD 13ABCD 14ACD 15ABCD组织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环境组织边界之外,可能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所有因素。

行政组织决策体制就是指进行行政组织决策的体系,它是用制度形式固定了的承担行政组织决策任务的机构、人员设置、职权划分以及运行关系的模式。

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之间,由于目标、各自的特点和利益的不同,所产生的对立态度或行为。

行政组织绩效管理就是通过对行政组织技校标准的设定、实施和完成情况的评估、反馈来改进和优化管理。

简述21世纪做好领导的准则。

(1)胸有全球化战略。

(2)在工作中善于保持平衡。

(3)建立学习型组织。

(4)以人为本,善待下属。

这是搞好上下级关系的根本原则。

简述行政组织学习的特点。

(1)行政组织学习是一种集体学习;行政组织学习不是组织内部成员个人学习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社会过程。 (2)行政组织学习是一种系统化、持续的过程。

(3)行政组织学习是应对环境变化、提高行政组织治理能力的学习过程。

(4)行政组织学习可以带来行为和组织绩效多方面改善。

(5)行政组织学习有助于促进组织体系的不断完善。

你认为变革的阻力主要有哪些?

组织变革的阻力:

(1)心理上的抵制。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变革的根本任务在于改变人的态度及行为,人在形成某一特定的态度与行为习惯之后让人们放弃它并建立新的行为模式是 十分不易的,在心理上,人们总是存在一些抵制变革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不安全感,心理平衡的破坏,权力或地位的丧失感,人际关系紧张。

(2)因经济原因引起的抵制。经济原因所造成的抵制主要是人们对经济来源和经济收入的担心。如组织成员担心技术改革后可能存在被解雇的危险,职务改变或工作改变可能降低工资收入等,对经济利益得失问题的担心和顾虑,是抵制变革的主要原因。

(3)组织本身的阻力,组织从其本身来说是保守的,组织中抵制变革的原因主要有结构惯性,群体惯性,对专业知识的威胁,对已有的权力关系的威胁,对已有资源分配的威胁。

(4)社会的原因。一个组织不可能与社会环境隔绝,社会力量的干预、社会舆论、社会风气、传统文化,以及落后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及政治气候都可能干预组织变革的进行,阻碍组织变革。

试论组织变革的途径和策略?

(1)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组织变革;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的组织,其结构要随着环境的变化 而调整,所谓组织结构的变革简单来说就是组织结构的分化和整合。它包括划分和合并新的部门,协调各部门工作,调整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权力下放等等,以组 织结构为中心的组织变革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组织职能的调整,建立适应职能的组织结构,调整控制幅度与管理层次,调整权力结构,明确各机构 的职、责、权范围,调整决策结构,调整与改变工作流程,改进管理制度。

(2)以技术为中心的组织变革;技术是最广泛、最普遍的用来说明社会及其机构的变革,人的变化,新组织的建立,老组织的衰亡的原因。以技术为中心的组织变 革的核心就是通过开发、引进先进设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提高组织的技术含量,从而达到提高组织效率的目的。

(3)以组织成员为中心的组织变革;组织中核心要素是人,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变革,是组织变革的关键所在。

(4)通过调节和控制外部环境实现组织变革,一个组织不仅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且也要主动地采取措施,调节和控制外部环境,改变环境条件,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使之在最大程度上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5)以系统为中心的组织变革。从组织与环境适应和整体系统的立场,对组织的结构系统、技术系统、价值系统、社会心理系统、管理系统进行变革,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

模拟三

组织结构垂直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 B. 层级化)。 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诸要素为( C. 组织环境)。

美国学者巴纳德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本书中,系统地提出了(D. 动态平衡组织 )理论。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B. 自治州 )和自治县三级。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包括保健因素和(A. 激励因素 )。 ( A. 发现问题)是行政组织进行决策的起点。

中国当前的城市,在行政级别上分为(A. 4 )个层次。 (C. 中枢系统 )是行政组织决策的中心。

期望理论中的激励力量取决于目标价值和( A. 期望概率)的综合作用。 国务院是最高国家( B. 行政机关)。 古典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bc )。A. 泰勒B. 法约尔C. 韦伯 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它( A,D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产生,在国家行政系统中处于最高地位。)。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交换学派的代表布劳及史考特,根据组织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把组织划分为(A,B,C,D

)。互利组织、服务组织、企业组织、公益组织

西蒙的决策过程包括(A,B,C,D )。

情报活动阶段、设计活动阶段、抉择活动阶段、审查活动阶段

费德勒提出的情景因素有( B,C,D)。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任务的结构、职位权力

BCDBA

AACAB

ABC

AD ABCD ABCD BCD

组织沟通是指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上下级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和通道传递思想、情感、观点和交流情报、信息,以期达到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实现组织和谐有序发展的行为和过程。

管理幅度为一领导机构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

非正式沟通是指正式沟通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和传递,它不受组织控制,自由选择沟通渠道。

仲裁解决法:当冲突发生后,通过协商已经无法解决时,这就需要第三者或较高阶层的专家、领导出面调解,通过仲裁,使冲突得到解决。

简述构建行政组织文化的基本途径。 途径:

(1)加强行政组织人员的道德建设,强化责任意识;

(2)培养具有核心文化素质的领导,发挥领导在组织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3)完善激励机制,形成有压力感的组织文化氛围; (4)开展团队建设,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5)创造文明的办公环境。

促成组织结构分部化的动因有哪些?

一是组织结构的日趋复杂和组织规模的扩张,促使组织必须将组织工作予以分析.划分和分类。

二是通过分部化,可使各部门皆有明确的分工与指责范围。

三是通过分部化,可以使管理人员能够有效地确定下属人员的工作范畴。

四是分部化符合专业化的需要。

五是组织协调与控制的需要。

试论当代行政组织发展的趋势。

第一,行政权力不断扩张,行政组织的规模日趋扩大,大量的社会危机和公共问题,使政府面临和处理的问题日趋复杂,与此同时,也促成了行政权力的不断膨胀,行政权力的不断膨胀和政府行政组织规模的日益庞大,已经成为各国行政管理的普遍现象。

第二,管理性质日趋复杂,管理功能不断扩充;当代政府活动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日趋扩大,行政活动已深入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府活动范围的扩大,管辖事务的增多,管理对象的复杂,管理手段的多元化,使行政组织的管理性质日趋复杂,管理功能不断扩充。

第三,专业化和职业化倾向;随着整个社会分化程度的提高,随着行政管理对象的复杂化和专门化,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在行政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政府行政管理日趋专业化,分工也日趋精细。行政管理的专业化使得政府行政管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领域。

第四,组织间的相互依赖和协调性加强;现代行政体系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巨大分化,使得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职能的分离和专业化,固然有利于组织效率的提高,但对组织整合与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五,法律限制和程式化;所谓的程式化就是行政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皆有遵循的规章和制度,所谓的法制化就是行政组织的活动受到法律的广泛限制,这对制约行政权力、保障行政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第六,重视社会的目的;现代行政强调国民福利、社会服务,政府行政的目的就在于为最大多数人谋取最大的幸福,第七,国际影响和国际化的趋势。现代信息技术 和网络的普及,使得整个世界已经成为一个所谓的地球村,行政组织设计与管理中的国际化视野以及重视各国行政组织间的国际交往就成为当代行政组织管理的一个 重要理念。

试论组织沟通的主观心理性障碍。

第一,从主观心理因素看,个体的性格.气质.情绪等都会成为沟通的障碍。

第二,从知识和经验方面看,由于沟通双方在经验.知识水平上差距过大,就会产生沟通障碍;当发讯者把自己的观念、想法编码时,他只是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范 围内进行,同样,受讯者也只能在他们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范围内进行译码,解释。如果双方没有共同的经验区,就无法进行沟通。

第三,记忆能力不佳所造成的障碍;在组织沟通中,信息沟通往往是依据组织系统层级传递的,在传递的过程中,如果个体有较佳的记忆力,那么传递信息的准确性程度则高。

第四,需要和态度不同造成的障碍;在组织管理中,无论是管理者还是下属职工都存在轻视沟通作用的倾向,未能认识到管理沟通的重要性,把本来不充分的沟通看成是例行公事,从而漫不经心,影响沟通效果。

第五,知觉选择性。接受信息是知觉的一种形式。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总是习惯于接收一部分信息,而摒弃另一部分信息。

模块一

1行政组织是以追求A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2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为( D正式组织)。 3(D经济型组织 )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组织。

4以镇压暴力等控制手段作为控制和管理下属的主要方式,此种类型的组织为( C强制性组织)。

5国内为学者对组织界定的取向有以下四个方面,包括静态的组织观,动态的组织观,生态的组织观,精神的组织观。考查知识点(知识点匹配):见P2-P3页,第一章,行政组织学导论。ABCD 6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社会组织大体都发挥三种功能“调节”功能,“聚合”功能,“释放”功能。ABD 7美国学者艾桑尼以组织中人员对上级服从程度.上级对下级权力运用的关系,将组织划分为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ABC 8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的分工关系,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BD 9职务、职权、职责是构成组织权责体系的三大要素ABC 10世界银行在其199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以下几项基础性的任务处于每个政府使命的核心地位,这些使命是建立法律基础,保持非扭曲的政策环境,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保护环境。ABCD 11关于组织的四要素,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因说”。B 12行政组织是唯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机关。B 13文化组织是以满足人们各种文化需要为目的的组织。A 14艾桑尼将组织分为强制性、功利性和规范性组织。A 15组织能够产生协同效应。A

上一篇:行政执法经验交流下一篇:阅读给我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