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组织学课程范文

2022-06-19

第一篇:行政组织学课程范文

《行政组织学》课程综述

校:姓

名:学

号:班

级:指导教师:安徽省电大开放学院 ×××

××××××××× ×××行政管理(专)芮 峰

目 录

内容摘要 目录

一、行政组织学的主要内容„„„„„„„„„„„„„„„„„„„„„„1

二、行政组织的决策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2

三、学习体会和收获„„„„„„„„„„„„„„„„„„„„„„„„„4 参考文献

《行政组织学》课程综述

内容摘要:行政组织学不仅对行政组织及理论的内涵和作用进行了概括和介绍,还介绍了行政组织的发展历史,并对行政组织的类型、结构和体制等进行分析,从各个角度探讨行政组织与内外条件的相互依赖关系和行政组织的建立、管理及发展的一般趋势,并根据现实情况,讲解了我国行政组织学的发展和行政组织的特点,我国行政组织的设置与运行,以及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和具有充分的人民性的特点。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介绍了《行政组织学》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了我国行政组织决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第三部分总结对《行政组织学》这门课程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关键词:行政组织学,决策,原理,体会 组织是现实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高度的组织化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高度的文明,取得了无数的成就,而获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人类建立了实现各种目的的组织,以及展现出的卓越的组织能力。今天,政府的行政组织和市场的企业组织对我们社会和生活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以至于任何人都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

一、行政组织学的主要内容

《行政组织学》一共介绍了十五章节的内容。第一章讲述了行政组织学导论。组织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之中,有一定要素构成的,为达成一定的目标而建立起来的,随着内外环境不断变化自求适应和调整,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组织是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组织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人类个人和集体的存在条件及其活动能力,都是通过各种组织获得、发展和完善的。在如今高度组织化了的社会,组织和组织管理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与进度的重要力量。第二章讲述了组织理论的发展。组织理论就是观察、解释、预测组织现象的概念框架。系统的组织理论出现于19世纪末,组织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和古典组织理论、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系统权变组织理论三个主要时期,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组织现象和组织管理进行了研究。第三章讲述了行政组织的环境与管理。任何一个组织都与特定的环境相互联系与作用。组织环境对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技术等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组织环境对组织运作与管理及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或制约。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行政组织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之中,行政组织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影响着行政组织的功能、结构和运行方式。对行政组织环境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环境要素之间的幻想关联以及对行政组织运行的影响,有助于我们预测和把握行政组织环境的变化以及其发展趋势,为行政组织的良好运行创造更加有力的发展环境。第四章讲述了行政组织的结构与设计。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构成部分或各个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模式,是组织中各部分之间分工合作、互相协调的一种方式。组织结构的作用就是把组织内各个人、各个部门的活动按照一定的凡是联结起来,使其协同一致地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结构设计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和影响着组织职能的发挥,进而影响组织效率。第五章讲述了中国行政组织结构。中国是单一制结构形式的国家,行政组织机关由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共同组成。中央行政机关即国务院,也称中央人民政府。中国目前的地方行政建制,除少数地区实行省、县、乡三级行政体制外,大部分地区已经建立起省、市、县、乡四级行政体制。从法律地位看,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具有两重属性;一方面,它们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对统计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另一方面,它们接受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并服从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的统一领导。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后,依法设立的特别行政区行政机关的法律地位具有特殊性。特别行政区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的关系,不同于内地的人民代表大会与行政挂系之间的立法与执行、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第六章讲述了行政组织的社会心理与管理。行政组织是由人组成的,因此要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主要是研究人与人的各种关系,如交往、沟通、竞争、冲突、指挥、组织和领导等。行政组织的社会心理与管理研究就是要重视对行政组织中认得研究,重视对 4 人的潜能的挖掘和运用。第七章讲述了行政组织中的领导。在行政组织中,不同的领导行为与领导作风,会造成组织不同的社会心理气氛,从而影响到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组织目标的现实。在迅速变化的今天及未来的组织中,领导的作用绝对不容忽视的。从组织行为角度来探讨领导、领导力是很重要的,通过这种研究可以提高领导工作的适应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最大限度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第八章讲述了行政组织中的决策。决策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象征组织运转过程中,很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决策。在现在社会,随着政治现代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增多,民主、宽容精神的弘扬,管理科学的不断演进,行政组织决策理论研究组建发展起来,在组织管理中决策的地位也日显重要。第九章讲述了行政组织中的冲突管理。行政组织中存在着各种层次的工作、交往和人际交往,人群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的关系,这种关系即可能导致合作,也可能导致意见分歧、争论、对抗甚至是冲突。因此在行政组织管理中,必须探讨冲突产生的根源,寻找解决冲突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冲突管理,从而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组织效能和效率。第十章讲述了行政组织的沟通。组织沟通时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双向交流信息的一个互相过程。组织沟通的目的就是通过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消除矛盾和隐患,达成认识的共识和行为上的一致,使组织成员能够齐心协力推动组织目的地实现。组织沟通对于促进组织关系的协调、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提高组织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第十一章讲述了行政组织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日益复杂、动荡和多样、行政组织必须不断克服各种障碍,加强组织学习,在学习中夯实组织的知识基础,改进组织绩效,完善组织体系,提高其环境适应性和创新能力。第十二章讲述了行政组织文化与管理。文化是管理的制胜之宝。有效地行政组织文化,具有团结、凝聚、规范、激励和控制的作用,能够实现不管而管得效果,因而应是现代行政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和途径。第十三章讲述了行政组织的绩效管理。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国家竞争力,以更加低廉的成本来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各个国家都在积极探索提高行政效率、改善行政组织绩效的有效途径。在此背景下,绩效管理开始在行政管理领域出现。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绩效管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时间上都渐趋成熟,成为现代行政组织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第十四章讲述了组织变革与发展。组织变革与发展就是组织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对组织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调整,改变旧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组织管理形态,以维系组织系统适应组织环境的过程,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地活动。组织变革与发展已经成为改善和提高组织效率的重要途径。第十五章行政组织管理的未来。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行政组织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于挑战,认识和了解影响行政组织管理的因素与力量,预测并把握行政组织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行政组织战略管理的需要,也是提升行政组织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的必然要求。

二、行政组织的决策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决策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象征组织运转过程中,很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决策。在现在社会,随着政治现代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增多,民主、 5 宽容精神的弘扬,管理科学的不断演进,行政组织决策理论研究研究逐渐发展起来,在组织管理中决策的地位也日显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行政组织决策是行政组织活动的先导,一切行政管理过程和行政行为都离不开行政组织决策。行政组织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行政管理目标能否实现;行政组织决策水平如何,会影响到行政管理活动是否有生机和活力。

然而我国当前行政决策却存在着诸多问题。表现在:一是行政决策观念陈旧。在传统政治文化和行政文化影响下,我国行政决策者或多或少抱有“庶民不议”、“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思想观念,政府行政决策的制定与执行往往是在较为封闭的系统内进行的,公众和社会团体常常被排除在行政决策过程之外,只有被动地接受既定的事实。二是行政决策权力过于集中,决策权限划分不清。虽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己经得到不断的发展与推进,但是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职能定位还有待进一步发展,行政决策权力依然过于集中在政府手中。现代政府应该是一个有限政府,这意味着政府必需要收缩自己的活动范围,将自己的权限限制在市场失灵的领域,主要去解决市场做不了或不宜由市场解决的问题。有限政府表明,属于社会的权力也该让它回归社会,政府应该将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更多地下放给社会,由中介组织、协会、社团等各种社会民间组织进行自我管理。政府职能的严格限制,必然要求政府将原先自己包揽的权力,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交还给市场和社会,使他们能够充分行使自己的自主决策的权利。但在实际运行中,我国行政决策“越位”与“缺位”现象同时并存。三是行政决策组织机构不尽合理。现代行政决策体制是由中枢系统、信息咨询系统、执行系统与监督系统所构成的完整组织体系,同时谋与断、决策与执行以及决策制定、执行与监督等相互分离又是现代行政决策体制发展趋势。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既是决策的制定者,又是决策的执行者,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集于一身,造成了决策偏离公共性、行政决策执行力低下等诸多问题。四是行政决策监督主体职能分工不明确。我国己经形成了政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和公众个人监督相结合的一整套行政决策监督体系,但在行政决策监督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还未能真正形成严密有序、分工合理、运转高效的监督整体,监督合力的效果也没有真正显现出来。五是行政问责制的不完善,对决策的绩效评估不够。虽然从“非典”之后我国兴起了“问责风暴”,但是由于行政决策中的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不清,责任主体难以界定,责任规定模糊等等,这些都使得一旦出现重大决策问题之后,向谁问责成为一个问题。虽然原则上我国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但重大决策通常又是通过集体决定的,因而出现问题之后,只能“集体负责”,只能找“有关负责人”问责,但有关负责人到底是谁,就留下很多的解释空间。

我认为,要提高我国政府行政决策的水平,首先应该完善重大决策规则和程序。要健全会议决策制度和协商决策制度,实现民主集中制,在此基础上完善行政决策程序,从提出问题、调查研究到咨询论证、信息公开和听证、最终集体决定或民主决定,都以制度为依据,程序化地运行,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其次要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通过构建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与民众的制度化联系网络平台,使基层群众的要求和意见等可以通过他们反映给国家决策者。要改革信访制度,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利益分配日益多样化,利益冲突也日益激烈,因为利益冲突而导致社会动荡的潜在危险也逐渐增大。为了保持社会的动态稳定,必须建立起调节、调整利益关系的社会安全阀

6 机制。信访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制度,因为其上述特征而可以形成一种恰当的减压安全阀机制。第三,要完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要促进公民参与决策、监督决策,以及决策的社会讨论,从而实现透明决策,只有政治生活的透明,人民群众真正参与到决策之中,才会避免各种“小道消息”、谣言满天飞等现象的发生,才能避免重大决策缺少监督而导致失误的现象发生,才能充分保证广大群众参与决策,享有知情权与参与权。第四,是实行行政决策责任制。一个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必然离不开决策者对决策负责的制度。实行行政决策责任制有利于使决策过程更民主、更科学,也有利于决策者审慎决策,承担决策责任,实现权责一致。国外行政决策的问责制已经比较完备与成熟,建构了权力问责、媒体问责、民众问责等全方位的问责体系,而且在实践中也对行政决策权力实行了有力的监督,对过失权力和决策失误进行了责任追究。

三、学习体会和收获

通过对行政组织学的学习使我比较系统地掌握了行政组织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认识行政组织建立、运行和发展的规律,培养了我正确分析、解决行政组织问题的能力。并且体会到行政组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其产生晚于管理学。组织理论是行政管理学的一个分支,行政管理学是行政组织理论的专业基础理论。行政管理学先于行政组织理论而产生,行政组织理论是从行政管理学中分离而独立出来的。

通过行政组织学使我了解到我国行政组织基本上贯彻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并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制度来保证。并学习在现阶段怎样转变政府职能来促进我国行政组织改革,以使之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行政组织的环境与管理任何一个组织都与特定的环境相互联系与作用。组织环境对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技术等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组织环境对组织运作与管理既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或制约。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行政组织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之中,行政组织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影响着行政组织的功能、结构和运行方式。对行政组织环境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环境要素之间的幻想关联以及对行政组织运行的影响,有助于我们预测和把握行政组织环境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为行政组织的良好运行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出版社,1997

2、张成福等.行政组织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

3、计敏.我国行政组织文化建设的原则及途径.行政论坛,2004

4、李才俊.毛泽东行政组织思想初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第二篇:2013年上半年行政组织理论课程第1次作业

用户 2012春入学专科 黄嘉杰课程 行政组织理论

测试 2013年上半年行政组织理论课程第1次作业已开始 13-4-27 下午11:44已提交 13-4-27 下午11:45状态 需要评分分数 成绩尚未公布。已用时间 1 分钟。

说明

问题 1

行政组织的基本元素和细胞是( )

答案

所选答案: B.

职位

问题 2

社会组织中规模最大、管理范围最广的一种组织类型是( )

答案

所选答案: D.

行政组织

问题 3

行政思想史上第一个论述过国家行政组织管理原则的思想家是( )

答案

所选答案: C.

马基雅维利

问题 4

主张扩大行政部门的权力,建立强而有力的行政组织的思想家是( )

答案

得 4 分,满分 4 分

得 4 分,满分 4 分

得 4 分,满分 4 分

得 4 分,满分 4 分

所选答案: C.

汉密尔顿 问题 5组织目标对于组织成员的活动具有( )

答案

所选答案: C.

公共指向性

 问题 6

行政组织存在的基础是( )

答案

所选答案: C.

外部目标

 问题 7

行政组织结构的灵魂和核心是( )

答案

所选答案: B.

权力分配关系

 问题 8

行政组织的法定最高决策权由一人执掌的行政组织体制是( )

答案

所选答案: A.

首长制

 问题 9

直接影响行政组织的结构是否合理的因素是

答案

所选答案: A.得 4 分,满分 4 分得 4 分,满分 4 分得 4 分,满分 4 分得 4 分,满分 4 分得 4 分,满分 4 分

行政人员的质量与结构  问题 10得 4 分,满分 4 分 社会组织实现其既定目标和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必要条件是( )

答案

所选答案: B.

稳定性

 问题 11

得 4 分,满分 4 分

决定着行政组织的规模和独立性的是( )

答案

所选答案: D.

社会形态

 问题 12

得 4 分,满分 4 分

影响行政组织的具体职能和机构的变革的是( )

答案

所选答案: B.

政治制度的量变

 问题 13

得 4 分,满分 4 分

在适应外部环境的同时能动地影响外部环境,推动社会发展,这叫做行政组织对外在环境的( )

答案

所选答案: A.

改造力

 问题 14

得 4 分,满分 4 分

中国行政组织设置的根本宗旨是( )

答案

所选答案: C.为人民服务  问题 15

得 4 分,满分 4 分

我国抗洪救灾指挥部的编制属于( )

答案所选答案: D.

临时编制

 问题 16

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组织的发展

答案所选(1)从以下两个个方面进行论述:

答案: A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行政组织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1949--1954):

政务院(国务院前身)是中央人民政府下属国家政务的最高执行机关,下设政治法律、财经经济、文化教育、人民检察四个委员会。第二阶段(1955—1966):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按照宪法规定,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并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下,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行政事务。1955—1956年期间,为了加强整个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国务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与充实工作。使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要求的行政组织设置格局基本形成。

第三阶段(1966—1974):“文化大革命”使国家机关普遍受到打击,各级各部门陷入严重的瘫痪状态。1967年初开始,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都城里了军管会或派驻军事代表。军管会集党、政、军诸权于一身。 第四阶段(1975--1981):1975年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人大,再次强调现

代化建设方针。随着中央对工、商、农、科、教等各领域进行整顿, 国务院的设置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与增加。

B 中央人民共和国地方行政组织及其与中央行政组织关系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行政组织的层级。新中国建立初期,地方行政组织有大区、省、县、乡四级。1954年宪法规定的地方行政组织有省、县、乡三个层级。现在我国多数地方政府省、市(地级)、县、乡四级。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行政组织的组成、职能与机构设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由地方行政正副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乡长、镇长、秘书长、部门首长组成。一般都拥有如下主要职权:a) 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议和命令,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议和命令;b) 执行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和执行财政预算,管理本区域内经济、文化建设和民政、财政、公安、司法行政、监察等工作;c) 领导所属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有权改变或撤消它们的不适当的命令、需要评分

指示和决议。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大致分为六类:政法管理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综合管理部门、经济和社会的监督部门、教科文卫事业管理部门、其他管理部门。(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组织的发展历程对我们的启示: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在强调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统一,另一方面又要力求在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1)从以下两个个方面进行论述:

A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行政组织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1949--1954):政务院(国务院前身)是中央人民政府下属国家政务的最高执行机关,下设政治法律、财经经济、文化教育、人民检察四个委员会。第二阶段(1955—1966):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按照宪法规定,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并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下,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行政事务。1955—1956年期间,为了加强整个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国务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与充实工作。使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要求的行政组织设置格局基本形成。

第三阶段(1966—1974):“文化大革命”使国家机关普遍受到打击,各级各部门陷入严重的瘫痪状态。1967年初开始,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都城里了军管会或派驻军事代表。军管会集党、政、军诸权于一身。

第四阶段(1975--1981):1975年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人大,再次强调现代化建设方针。随着中央对工、商、农、科、教等各领域进行整顿,国务院的设置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与增加。

B 中央人民共和国地方行政组织及其与中央行政组织关系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行政组织的层级。新中国建立初期,地方行政组织有大区、省、县、乡四级。1954年宪法规定的地方行政组织有省、县、乡三个层级。现在我国多数地方政府省、市(地级)、县、乡四级。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行政组织的组成、职能与机构设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由地方行政正副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乡长、镇长、秘书长、部门首长组成。一般都拥有如下主要职权:a) 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议和命令,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议和命令;b) 执行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和执行财政预算,管理本区域内经济、文化建设和民政、财政、公安、司法行政、监察等工作;c) 领导所属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有权改变或撤消它们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决议。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大致分为六类:政法管理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综合管理部门、经济和社会的监督部门、教科文卫事业管理部门、其他管理部门。(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组织的发展历程对我们的启示: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在强调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统一,另一方面又要力求在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 问题 17

需要评分

论述邓小平行政组织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答案所选1.行政组织应以经济职能为中心。

答案: 2 .行政组织必须进行改革。(1)行政组织改革的必要性,(2)要改革行政

组织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合理地分配中央与地方行政组织职权的关系。(3)要改革党政不分的问题,理顺党政关系。(4)要改革政企关系,实行政企分开,让企业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5)要进行机构改革

3.行政组织必须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

4.行政组织必须加强法制建设。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必须加强组织制度建设。(2) 重视组织机构的编制立法。(3) 主张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4) 强调必须建立科学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意义:(1)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明确提出了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一系列原则、方针、政策。多次提出套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合理配置资源、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加强廉政建设、精简机构、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 (2)邓小平的行政组织思想是为我国行政组织改革的根本性知道思想,为我国的行政组织改革指明了方向。(3)邓小平行政组织改革思想是对毛泽东行政组织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行政组织理论的 重要组成部分。1.行政组织应以经济职能为中心。2.行政组织必须进行改革。(1)行政组织改革的必要性,(2)要改革行政组织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合理地分配中央与地方行政组织职权的关系。(3)要改革党政不分的问题,理顺党政关系。(4)要改革政企关系,实行政企分开,让企业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5)要进行机构改革

3.行政组织必须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

4.行政组织必须加强法制建设。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必须加强组织制度建设。(2) 重视组织机构的编制立法。(3) 主张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4) 强调必须建立科学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意义:(1)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明确提出了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一系列原则、方针、政策。多次提出套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合理配置资源、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加强廉政建设、精简机构、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 (2)邓小平的行政组织思想是为我国行政组织改革的根本性知道思想,为我国的行政组织改革指明了方向。(3)邓小平行政组织改革思想是对毛泽东行政组织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行政组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4月27日 星期六 下午11时45分59秒 CST

第三篇:行政组织学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组织2.例外原则3.委员会制4.行政组织活动环境5.电子政务

二、简答题:

1.简述行政组织功能稳定性与动态性的关系。

2.简述巴纳德的权威接受理论。无

3.简述行政组织执行的原则。无

4.简述行政组织沟通的障碍。

5.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6.简述挫折理论的积极反应。无

三、论述题:

1.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正确处理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2.试论我国行政组织处理与其他社会组织职能关系的改革方向。

3.试论影响行政组织活动的因素。

4.试论有效的行政组织沟通及其对策。

5.试论法治在行政组织内部管理中的地位。无

6.结合实际,试论如何为行政组织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

7.试论行政组织设置中应注意的问题。无

8.如何认识行政组织性质对行政组织的意义。无

四、案例分析题

1.《新京报》消息: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存在执法不公、办事拖拉等行为,有关企业或个人可进行投诉。青岛市近日出台行政效能投诉处理办法,规定行政效能投诉处理工作机构必须在接到投诉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投诉人要求给予答复的,应当及时给予答复;需要转办的,应在一个工作日内转交有关机关处理。办法明确规定了企业或个人可投诉的各类情形,包括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存在执不公、办事拖拉、态度生硬、不履行职责、政务不公开、“吃、拿、卡、要”等行为,以及“对不属本单位职权范围或不宜由本单位办理的事项不说明、不请示、不移送”等。按照规定,对被投诉查实者,将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扣发奖金、诫勉、调离工作岗位、辞退等处理;构成违纪或犯罪的,移交有关部门依纪依法处理。对投诉事项查处不力,致使投诉人重复投诉、造成不良影响的,将对承办单位或相关责任人通报批评或追究其行政责任。青岛日前将三部公务员效能投诉电话整合成为市行政效能投诉中心,改变过去单纯注重被投诉事项的解决而忽视追究相关责任的做法,对查实的被投诉对

象,将根据《青岛市行政效能投诉处理暂行办法》进行严肃处理。

问题:根据题中案例,分析我国行政组织应如何提高行政效率。

2.《新京报》消息:深圳市政府启动第七次机构改革。根据《深圳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方案》,调整后的市政府工作部门为34个,其中市政府办公厅和组成部门21个,直属机构12个,直属特设机构1个。据介绍,目前深圳市在政府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方面相对精干,全市政府机关编制只有7 600人,在全国大城市中倒数第二。

人员薄弱部门得到充实——一次性增加一线警力3000名。

新的改革方案没有出现外界揣测的“精简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调整更多地体现了深圳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决心。一些内设机构、职能和人员相对薄弱的部门,还得到充实和加强。

如一次性充实一线警力 3 000名,以缓解社会治安之需;在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方面,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由副局级升格为正局级的市政府直属机构,在药品监督局的基础上组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设立了正局级的市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建立以信息化为核心、多层次快速反应系统为支撑的快速反应机制,统筹各方面的应急救援资源,提高应对处理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

将规划管理与国土资源管理职能分开——组建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

城市规划成为此次机构改革调整的重点之一。过去,由于规划和国土不分,规划的龙头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严重制约了深圳市中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管理。这次改革将规划管理与国土资源管理职能分开,单独设立规划局,组建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

为集中政府资源,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这次设立了正局级的事业单位建筑工务署,从建设局中单列出来,将除水务、公路建设工程以外的所有政府投资工程纳人该署统一管理。

弥补重大决策研究不够的缺陷——组建发展和改革局等单位。

新组建发展和改革局、贸易工业局、金融发展服务办公室,另将信息化办公室和科技局合并,组建科技与信息局。这一系列变化将强化政府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研究和发展规划的制定,弥补深圳市对重大战略性问题、重大宏观决策问题研究不够的缺陷。

向香港特区政府学习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设多个带“署”部门。

令人关注的是,此次深圳机构改革调整方案新设了多个带有“署”的部门,以此来区分决策部门和执行部门,如行业协会服务署、事业单位建筑工务署等,这些部门带有香港特区政府“痕迹”。

问题:根据行政职能原理,分析深圳市这次的行政机构改革。

3.某省近来颁布了《影响机关工作效能行为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这一规章的出台意味着,问责“庸官”有法可依了。以往许多官员都认为,只要不贪污、不受贿、不违法犯罪,就不会出

问题的。现在他们不得不改变想法了。这种“官员问责”的办法在全国尚属首创。《办法》将各级党委、人大、行政、审判、检察六大机关列为问责对象,并适用于该省六大机关及其所属的工作部门和机构,还有经授权、委托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办法》涉及机关日常工作、制度建设与内部管理、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执法等五个方面,对30种影响机关工作效能的行为,如在公务活动中接受当事人宴请和礼品、礼金的;对管理和服务对象态度冷漠生硬,言语举止不文明礼貌的;能够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而不当场作出的;擅自增设行政征收项目或者擅自改变征收标准的„„《办法》都将被问责。机关效能建设‘四条禁令’也包含在有关的条款之中。 《办法》还规定,在公务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和工作制度,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影响机关工作秩序和效能,导致损害管理和服务对象合法权益的,责任人将被追究效能、纪律和法律三大责任。

据了解,该《办法》颁布实施以来,该省已经惩治了2390名“庸官”,其中还有94人作待岗处理或辞退。

问题:

(1)《办法》有助于解决该省行政组织中的哪些弊端?无

(2)结合实际谈谈制度条件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答案;行政组织:行政组织就是指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 例外原则:例外原则是泰罗的科学管理的主要原则之一。即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例行的一般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如重大的企业战略问题和重要的人员更替问题等。这样,既能保证稳定性的正常管理工作,又能应付特殊性的例外管理工作。

委员会制:委员会制亦称合议制,是政府制度其中之一。它是指在一个行政组织或单位的领导机关,其法定最高决策权力由两个以上负责人来行使,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问题的领导体制。这种体制源于19世纪中期的瑞士,至今仍是实行这种领导体制的典型国家。在委员会制的运作下,行政组织的决策权及管理权,并不是由单一的领袖所拥有,而是平均由一定数目委员所组成的委员会共同行使。委员会的决策,通常会按协商达致一致的原则来进行。

行政组织环境:是指影响到行政组织生存与发展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即行政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总和。行政组织环境是一个由众多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的非常复杂的综合体,包括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对行政组织发生直接、间接影响的各种要素。卡斯特曾把环境要素归结为:文化、技术、教育、政治、法制、自然资源、人口、社会经济、国防。还有学者将社会团体也作为环境的重要因素,这些要素大致可概括为政治、经济、文化几个方面,因为它们基本囊括了社会环境的基本要素,并构成一个社会的基本结构。

电子政务:“政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关于政治方面的事务,也指国家的管理工作”。那么“电子政务”简单地来讲就是指运用电子化手段所实施的国家管理工作。具体来说,电子政务指各级政府机

构的政务处理电子化,包括内部核心政务电子化、信息公布与发布电子化、信息传递与交换电子化、公众服务电子化等。电子政务,实质上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政论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1.简述行政组织功能稳定性与动态性的关系。

答:组织的稳定性是动态性的基础,而动态性是稳定性的必然趋势。没有必

要的稳定性,

行政组织动态就会陷入一个越变越乱的状态之中,而如果没有动态,行政组织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和目标2.简述巴纳德的权威接受理论。

4.简述行政组织沟通的障碍。

答:1组织沟通的主观心理性障碍(1)从主观心理因素来看,个体的性格,气质,态度,情绪,需要,品质的差别都会成为沟通的障碍(2)从知识和经验方面来看,由于沟通双方在经验,知识水平上差距过大,就会产生沟通障碍(3)记忆能力不佳所造成的障碍(4)需要和态度不同造成的障碍(5)知觉选择性。2组织沟通的客观性障碍(1)空间距离所引起的障碍(2)组织机构引起的障碍(3)信息过量引起的障碍3由信息传递的媒介形式引起障碍(1)语言障碍(2)选择沟通方式不当引起的障碍。

5.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谈谈你对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的理解。

答:需要层次论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需要理解为一个复杂的、等级式的系统,故称为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将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自低向高的需要层次。正确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应特别注意:首先是需要的满足是人类行为最基本的原则。其次是需要层次间的动态关系。人的各需要层次不是并列的,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存在着的动态关系。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人类行为规律及其激励研究方面是有着重要贡献的。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揭示了需要在人类行为中的根本性作用和层次结构。第二,探讨了各需要层次间的动态关系。需要层次论另一个高明之处是深入探讨了不同需要层次间的动态关系。第三,简单实用。

在管理学界,对需要层次论的争论非常多,这些大都以批评为主,对需要层次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关于五个层次的划分。其次,关于各需要层次间的关系。需要层次论对我们的启示是:首先要善于运用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激励措施只有“投其所需”才有激励作用。其次是要善于运用多样化的,特别是非物质的激励措施

三.论述题

1.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正确处理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答案一答:首先,与管理纵向层次有关,行政组织纵向上一般分为高层、中层和低 层三个层次,由于每一个层次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职能、管理方式的不同, 所管辖的幅度也不一样,高层较大,中层次之,低层最小。第二,下属工作性质及难易程度制约着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如果所管辖 的工作有较大的稳定性、常规性、重复性,领导者的管理幅度可适当加大,层次可减少,反之,管理幅度要适当减少,而管理层次则可适当增加。第三,领导者的领导水平与能力直接制约着管理幅度。管理幅度的大小与领导者的水平与能力成正比,领导者知识渊博、水平高、能力强,则管理幅度可适当加大,反工,领导者的管理幅度应适当减少。第四,被管理者素质的高低也制约着管理幅度,如果被领导者素质高、工作能力强,能独立胜任工作,无需须领导经常督促便能圆满完成任务,领导者管理幅度可适当加大。反之,管理幅度应适当减小。第五,集权、分权与授权过程影响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集权型组织管理幅度不能太宽,其层次必然要加多,分权型组织,管理幅度较宽,管理层次则可减少,组织内部如能充分授权给下级,领导者比较超脱,管理幅度可以加大,反之,管理幅度应适当减少。第六,下

级单位所在地集中的程度及交通和信息传递状况影响着管理幅度,下级人员的工作所在地较集中,交通便利,领导可适当加大管理幅度。反之,则可适当减少。第七,技术设备与工作条件也制约着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技术设备越先进、工作条件越好,领导者的管理幅度可适当加大。反之,则应减少。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应根据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水部门这一参数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合理的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总的目标是保持行政管理的有效性。

1.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正确处理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答案二①行政组织层次的高低制约着管理幅度 ②下属工作性质及难易稷度,制约着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③领导水平与能力直接制约管理幅度 ④被管理者素质的高抵制约着管理幅度_⑤集权、分权与授权程度,影响着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⑥下级单位所在地集散的程度及交通、信息状况影响着管理幅度⑦技术设备与工作条件,也制约着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评分细则:答卷时应有所发挥,否则酌情扣分。(满分为4分)

2、2.试论我国行政组织处理与其他社会组织职能关系的改革方向。 答:①行政组织与人民代表大会职能关系的改革,主要是要树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全国最高权力机关的观念,政府是它的执行机关,必须对其负责,受其监督,严格执行其决议和制定的法律;

②行政组织与执政党职能关系的改革,主要是要克服“以党代政”的现象,实行党政职能分开,今后党对政府机关的领导主要是政治、组织和思想方面的领导,政府应大胆负责地在其职权范围内开展工作; ③行政组织与企业职能关系的改革,主要是要克服“以政代企”“政企不分”的弊病,实行政企分开,让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给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条件和宽松环境;

④行政组织与事业单位职能关系的改革,主要是要实现政事职能分开,划分政府与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责,扩大各类事业单位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⑤行政组织和人民团体职能关系的改革,主要是发挥群众团体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恢复群众团体的性质,尊重其合法权益,让人民团体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3.试论影响行政组织活动的因素。 (1)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和作用于行政组织的政治因素,包括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过程等。(2)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行政组织的经济因素的总和。

(3)法律环境;行政组织的组成,权力以及运作的程序和方式,皆受制于法律,无法律则无行政,这是法制国家的根本要求,法律环境包括规范和约束行政组织的行政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也包括其他方面的法律及其制度(4)科学技术环境;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使组织的技术与组织各个系统之间很好的相互适应。(5)文化环境,所有的组织,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泛指一个社会由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因素所构成的文化形态。

4.试论有效组织沟通的方法与策略。

答:答题要点:

(一)提高组织信息沟通的心理水平;

(二)正确运用语言文字;

(三)学会有效聆听的方法;

(四)学会有效沟通的方法。

6.结合实际,试论如何为行政组织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

答:①树立民主意识; 只有由民意产生的政府,才是合法的政府;政府的权力只能来自人民的委托。 ②树立法律意识;法律要反映民意,人民要服从法律。树立法律意识就是要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思想,任何人、团体都要服从法律。

③树立双向沟通意识; 一方面,社会各界的人民大众要广泛地、经常地参与行政组织的输入活动,以向政府表达自己的意见,并监督政府的行为;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向人民大众宣传、解释自己的方针、政策,引导人民的活动。

④树立政绩意识;行政组织的职权分配以个人的成就或政绩为标准,而不能看个人出身及其与领导者的特殊人际关系。

⑤树立新的行政道德意识。与民主行政相适应的行政道德标准,应该是爱国、民主、服务、创新、廉洁。

四案例分析

1.问题:根据题中案例,分析我国行政组织应如何提高行政效率。 、

1.答:(1)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世界各国都把政府的高效廉洁作为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政府“提速”,即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和方法应因地制宜。(2)打破旧的习惯,树立新的效率观念,使得人人重视效率,事事讲究效率,让提高行政效率的观念在行政机关乃至整个社会蔚然成风。(3)中国入世首先是政府入世,要推进机构改革,合理划分权限,建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4)贯彻依法行政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日常工作制度,使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律化,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5)大力反对官僚主义,转变机关作风,建设服务型政府,坚持顾客取向,积极推广窗口服务、上门服务、现场办公等“一站式服务”形式。(6)全面提高行政领导者及工作人员的素质,正确运用激励手段和竞争机制,完善公务员制度,充分调动行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行政管理干部队伍。(7)逐步实现管理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工作的速度和质量。

2.根据行政职能原理,分析深圳市这次的行政机构改革

答:分析: (1)行政职能是政府机构改革设置和机构改革的重要依据。政府机构的改革包括:科学分解。确定政府各机构职能,合理划分机构权限,调整、设置政府机构,合理配置和使用人员,转变机构运行方式,改革机构办事手段,完善机构运行机制,精简多余机构和人员等。

(2)深圳市第七次行政机构改革不是简单的机构增减裁并,通过改革,一些内设机构。职能和人员相对薄弱的部门得到了充实和加强,这说明改革真正把转变职能、提高绩效放到了重要位置。深圳市通过加强协调,强化监督,力图建立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新机制,其核心是实现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角色转换。 3.(2)结合实际谈谈制度条件对行政组织的影响。(10分)

答:(1)制度使行政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2)制度使行政组织具有统一性。(3)制度促进行政组织活动的法治化,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并保持行政组织的廉洁。(4)制度的健全程序影响行政组织的工作效率。

(5)制度的优劣影响行政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第四篇:行政组织学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行政组织学网上作业题 第一章 行政组织概述

一、名词解释

1、组织

2、行政组织

3、非正式组织

4、强制性组织

5、功利性组织

6、规范性组织

7、互利组织

8、服务组织

9、政治组织

10、经济组织

11、正式组织

12、文化组织

13、群众性组织

14、霍桑试验

二、填空

1.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是(

);

2.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认为的设计而产生 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一种人际关系,此种组织为( );

3.以镇压、暴力等控制手段作为控制和管理下属的主要方式,此种类型的组织为( ); 4.以组织的参与者或成员为主行政组织是追求( ); 7.( )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8.1911年,泰勒发表了( )一书,掀起了一场科学管理的革命; 9.行政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

10.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在《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提出了( )理 论;

11.在( )的基础上,奥梅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系统地阐 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一些观点;

三、选择题

1.“组织是两人或两人以上有意识加以协调的活动或效力的系统”,对组织的界定给以上述表述的学者是(

) A 法约尔 B 巴纳德 C 穆尼 D 卡斯特

2.“组织是开放的社会系统,具有许多相互影响共同工作的子系统”,对组织的界定给以上述表述的学 者是( )

A 法约尔

B巴纳德 C 穆尼 D卡斯特 3.国家行政组织的本质特征是( ) A 权威性 B 阶级性 C 时代性 D 法制性

4.一切具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行政功能的组织阐述的是组织的( ) A 狭义定义 B 广义定义 C 动态定义 D 静态定义 5.狭义行政组织是指( ) A 部门 B 科室 C 厂矿 D 政府系统 6.国家行政组织权威性的突出特征是( ) A 社会性 B 权威性 C 法制性 D 强制服从 7.从纵向看,行政组织的层级结构是( ) A 漏斗型 B 马鞍型 C 矩形 D 金字塔型 8.行政组织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 A 组织目标 B 机构设置 C 法律制度 D 团体意识 9.行政活动的支点是( ) A 行政人员 B 行政制度 C 行政组织 D 行政权力 10.行政组织的基础是( ) A 行政机关 B 行政科室 C 行政部门 D 行政机构 11.提出社会分工是国家行政组织存在基础的是( ) A 柏拉 B 卢梭 C 亚里士多德 D 洛克 12.组织理论之父是( ) A泰罗 B 韦伯 C 法约尔 D 德鲁克 13.提出“社会人:理论的是( ) A 泰罗 B 韦伯 C 法约尔 D 梅奥 14.提出“有限理性”决策原理的是( ) A 西蒙 B 孔茨 C 法约尔 D 梅奥 15.最早提出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美国学者是( ) A 圣吉 B 科恩 C 帕金森 D 韦尔奇

四、简答题

1、行政组织的含义

2、统治行政含义和特征

3、组织的构成要素

4、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5、行政组织的特性

6、行政组织学的研究特点

7、行政组织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8、行政组织的性质

9、现代行政组织的特征

10、行政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区别

五、论述题

1、当代行政组织发展的趋势

2、行政组织在政治、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行政组织与经济发展

第二章 组织理论

一、名词解释

1、需要层次理论

2、帕森斯

3、理性——法律权利

4、成熟——不成熟理论

5、棱柱模式理论

6、组织环境

7、内部环境

8、外部环境

9、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

10、环境的不确定性

11、行政组织结构

12、组织结构的分化

13、行政组织结构的层级化

14、行政组织结构的分布化

15、组织的“显结构”

16、组织的“潜结构”

19、组织本质论20、组织环境论

21、组织平衡论

22、组织要素论

23、组织沟通论

24、组织责任道德论

25、领导职能论

二、填空

1.阿吉里斯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提出了(

);

2.( )由于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3.马斯洛在其代表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提出了著名的( ); 4.美国学者巴纳德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本书中,系统地提出了( )理论; 5.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 ); 6.( )将组织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7.( )将影响一切组织的一般环境特征划分为文化特征、技术特征、

教育特征、政治特征、法制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人口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等几个方 面; 8.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诸要素为( ); 9.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被称为组织的( ); 10.组织界限之外和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称为组织的( ); 11.在单位和人数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关系为( );

12.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为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使其在 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处理事务,不受上级机关干涉的组织结构体系为( ); 13.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上级机关或单位完全掌握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下级或派出 机关处理时无须完全秉承上级或中枢机关的意志行事的组织结构体系为( );

14.20世纪60年代,钱德勒出版了一本专著,提出了组织结构的设计要跟随战略变化的观点,此书为( );

三、选择

1.法约尔一般组织管理理论的核心是(

) A 管理幅度 B 十四项原则 C 科学管理 D 官僚组织 2.官僚制也称谓( ) A 幅度制 B 泰罗制 C 分权制 D 科层制 3.提出组织本质是一个协作系统的是( ) A 圣吉 B 科恩 C 巴纳德 D 韦尔奇 4.生态学理论的基础是( ) A 系统理论 B 馄饨理论 C 协同理论 D 突变理论 5.组织结构垂直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

);

A 层级化

B 分部化 C 平行化 D 垂直化 6.行政组织结构横向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 )

A 层级化

B 分部化 C 平行化 D 垂直化

7、组织结构的“潜结构”的构成因素包括(

)

A 目标认同程度 B 价值趋同程度 C 气质协调程度 D 能力互补程度

8、组织结构的构成要素可划分为(

)。

A 组织的“权利结构”

B 组织的“智能结构” C 组织的“显结构” D 组织的“潜结构”

9、组织结构分化的方式和途径为( )

A 交叉整合

B 职能分解 C 平行分化 D 垂直分化

10、伯恩斯和斯塔克将组织结构划分为(

)

A 机械式组织结构

B 矩阵式式组织结构 C 平行式组织结构 D 有机式组织结构

四、简答

1、传统组织理论的评价

2、系统和权变的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

3、组织理论的基本内容

4、现代组织理论的特点

5、组织分析的标准

6、美国管理学会所提出的“良好组织十准则”

7、传统和古典的组织理论科学管理学派的组织观点

五、论述

1、贝克哈特认为良好组织的判断标准

2、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评价

3、权变组织理论

4、人际关系学派的组织理论主要观点

5、试论行政组织结构设计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章 组织结构

一、名词解释

1、管理层次

2、管理幅度

3、集权式组织结构

4、分权式组织结构

5、直线式组织结构

36、直线职能是组织结构

6、事业部式组织结构

7、矩阵式组织结构

8、组织结构设计

9、国务院办公厅

10、总理负责制

11、村民委员会

12、民主区域自治制度

二、填空

1.组织结构垂直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

); 2.行政组织结构横向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 );

3.领导机关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称谓( ); 4.国务院是由(

)组织产生; 5.国务院是最高国家( );

6.秦朝的裙县制奠定了以( )为特征的行政建制; 7.我国地方各级政府是( )的执行机关; 8.省级政府每届任期( );

9.中国当前的城市,在行政级别上分为( )各层次;

10.市级政府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并接受( )的统一领导; 11.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 )、和自治县

12.( )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它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产生,在国家行政系统中处于最高地位。

三、选择

1.行政组织结构最典型的形态是(

) A 综合型 B 金字塔型 C 层级型 D 部门型 2.最早提出事业部制是( ) A 韦尔奇 B 福莱特 C 法约尔 D 斯隆 3.网格化的基本逻辑的载体是( ) A 部 B 产品 C 社区 D 层级 4.垂直分化也称谓( ) A 部门化 B 扁平化 C 弹性化 D 层级化 5.行政组织最早形成的一种组织结构是( ) A 职能制 B 部门制 C 扁平制 D 直线制 6.事业部制最早提出是在( ) A 美国 B 英国 C 日本 D 中国 7.分部化最简单的含义是( ) A 协作 B 分工 C 程序 D 层级 8.通过减少中间管理层次、裁剪冗员建立起的一种紧凑组织结构称为( ) A 部门化 B 扁平化 C 弹性化 D 层 9.网格化产生于(

) A 20世纪90年代 B 20世纪80年代 C 20世纪60年代 D 20世纪40年代 10.矩阵组织肇始于( ) A 英国

B 日本 C 德国 D 美国 11.我国省级政府包括(

)

A 特别行政区政府

B 自治区政府 C 直辖市政府 D 12.县级政府包括(

)

A 自治县

B 市辖区 C 自治旗 D 旗 13.乡级政府行使的职权有(

)

A

B 行政执行圈

C 行政管理权 D 行政保护权 14.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

)

A 自治区

B 人民政府 C自治州 D 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 15.我国特别行政区享有(

)

A 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B 独立的地方财政权 C D 立法权 16.组织管理心里主要由(

)组成。

A

B 个体心理

C 组织心理 D 群体心理

四、简答

10、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

2、首长制,委员会制

3、完整制和分离制

4、集权制与分权制

5、我国行政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6、垂直管理及其利与弊

五、论述

1、论述现阶段中国政府间职责配置——职责同构

2、试论集权式组织结构与分权式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第四章 组织设计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组织结构

2、工作再设计

3、行政组织领导

4、领导影响力

5、行政组织决策体系

二、填空

1.20世纪90年代初陈国权开始研究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并提出了( )(OLST)。 2.组织学习的研究开始于( )。

3.行政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起源于( )的影响。

4.行政组织文化主要包括行政制度文化和行政领导文化,但是受( )的客观影响。 5.根据行政组织文化产生的时间,行政组织文化可以分为( )和( )。

6.行政组织文化具有多种功能,它能把组织成员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汇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我们把这种功能称为( )。

7.行政组织文化相比于正式的组织规章制度的控制作用,它具有( )的特征。

三、选择

1、组织设计中应注意组织设计的程序问题。一般来讲,组织设计的程序可有两种( ) A 计划设计 B 演绎设计 C 归纳设计 D项目设计

2、工作再设计就是通过对工作进行重新调整和再设计,使工作更有趣并富有挑战性,以此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工作再设计的途径和方案为( )

A 工作轮换 B工作系统化 C 工作扩大化 D 工作丰富化

3、促进组织活动一体化的手段和途径主要有( )

A 目标手段 B 政策手段 C 组织手段 D 信息沟通手段

4、社会组织的结构与其他生物的和机械的系统的结构都具有如下共同的特点( )

A 稳定性 B 层级性 C 相对性 D 变异性

5、.组织学习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改变,分别是( ) A 行为的改变 B 组织体系的改变 C 组织成员认知的改变 D 组织人员结构的改变

6、.行政组织学习的类型可分为( ) A 循环学习 B 双环学习 C 单环学习 D 三环学习

7、.行政组织学习的途径包括( ) A 组织学习 B 试验 C 外部咨询

D 经验学习

8、目前在理论界,对行政组织文化的理解主要有( ) A 大行政组织文化概念 B 小行政组织文化概念

C 辩证综合的行政组织文化概念 D 选择吸收的行政组织文化概念

四、简答

1、简述组织结构整合或一体化的途径与手段?

2、简述行政组织设计的程序与步骤?

3、构建行政组织文化应遵循哪些原则,选取怎样的途径?

4、拟定方案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五、论述

1、试论行政组织结构设计及影响因素分析

2、论述行政组织学习的障碍及其改进方式。

第五章 非正式组织

一、名词解释

1、非正式组织

2、正式组织

3、群体归属意识

4、群体凝聚力

二、填空

1、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是分工关系的组织为( )

2、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认为的设计而产生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一种人际关系,此种组织为( )

3、社会组织中规模最大的是( )。

4、行政组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者,具有( )

5、保护环境属于体现为行政组织的( )

6、美国学者巴纳德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本书中,系统地提出了( )。

7、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 )。

三、选择

1、行政组织是追求( )的组织。

A 个人利益 B 公共利益 C 群体利益 D 集团利益

2、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的分工关系,人们把组织分为( )。 A 正式组织 B 非正式组织 C 经济组织 D 公益组织

3、我国行政组织文化正在向( )迈进。

A 法治型文化 B 开放型文化 C 参与型文化 D服务型文化方向

4、.以资料为基础的组织发展技术包括( ) A 调查反馈法 B 资料收集法 C 职位期望法 D 信息筛选法

5、.组织中的工作和绩效,都要通过人的行为来完成。以行为为中心的组织发展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 A 职工事业发展计划辅导 B 敏感性训练 C 团队建设 D 过秤咨询

6、世界银行在其199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以下几项基础性的任务处于每个政府使命的核心地位,这些使命是( ) A 保持非扭曲的政策环境 B 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 C 最求利益最大化 D 保护环境

四、简答

1、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2、非正式组织的形成

3、非正式组织的正向功能

4、非正式组织的反向功能

5、非正式组织的运用

6、认知非正式组织的有益性和危害性的特点

7、简述正式组织及其特征

五、论述

1、试述当代行政组织发展的趋势。

第六章 组织冲突

一、名词解释

1、冲突

2、工作冲突

3、直线/职能冲突

4、仲裁解决法

二、填空

1、合作意向都很高,宁可牺牲自身利益而使对方达到目的的冲突处理模式为( )

2、缓解策略比回避策略更(

)。

3、冲突属于( )性行为。

4、( )是管理冲突的基础。

5、行政组织冲突产生的客观原因是( )。

6、根据群体的成因分类,可把群体分为( )和( )。

7、(. )是一个中性的概念。

8、(. )是领导者的最基本职责。

9、从某种意义上讲权力是一种( )。

10、领导心理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为( )的研究。

三、选择

1、现代观点认为,冲突(

)。

A 具有建设性

B 具有破坏性 C 既具有建设性又具有破坏性 D 具有消极性

2、组织中最佳的冲突状态是(

)。

A 适度冲突

B 高度冲突 C 低度冲突 D 没有冲突

3、解决冲突最基本的策略是(

)。

A 缓解策略

B 回避策略 C 正视策略 D 引起策略

4、冲突处理的模式有( ) A 回避型 B争斗型 C 克制型 D妥协型

5、冲突的特性有( )

A 客观性

B 主观性 C 妥协性 D

6、符合现代冲突观点的是( )

A 冲突越少对组织越有利 B 冲突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C 有些冲突对组织具有破坏性 D 有些冲突对组织具有建设性

7、根据冲突发生的方向,可将冲突分为

A 横向冲突

B 纵向冲突 C 双向冲突 D 直线/职能冲突

8、回避策略中,解决冲突的方法包括( )

A 忽视

B 分离 C 限制 D 隐藏

9、减少冲突的策略主要有( )

A 谈判

B 设置超级目标 C 第三方介入 D 结构调整

10、根据冲突的内容可把冲突分为(

)

A

B 权利冲突

C 认知冲突 感冲突

11、冲突经历的阶段包括(

)。

A 潜代阶段

B 认知阶段 C 行为阶段 D 产生结果阶段

四、简答

1、冲突的意义

2、冲突的根源和表现形式

D 情

3、冲突模式

五、论述

1、布朗关于处理冲突的对策

2、结合实际阐述如何减少冲突

3、结合实际阐述如何引起冲突

第七章 行政组织类型

一、名词解释

1、领导组织

2、业务组织

3、幕僚组织

4、事务性组织

5、内部管理组织

6、技术型组织

7、咨议性组织

8、监督性组织

9、顾问组织

10、决策组织

11、信息组织

12、派出组织

13、分支组织

14、中央行政组织

二、填空

1 下列属于狭义上的行政组织的是( )。

2 在古埃及掌握着立法、行政、司法、军事大权的是( )。

3 在我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中,主管全国人事的是( )。

4在我国历史上提出政权和治权相区别,主张实行“五权分立”的是( )。

5职位是( )。

三、选择

1、行政决策的特征主要是(

)。

A 主体的他特殊性 B 决策内容的特殊性 C 决策依据的特殊性 D 决策人员的特殊性

2、宋朝的地方行政组织有( )

A 路 B 州 C 区 D 县

3、行政组织的物质要素包括的( )

A 人员 B 经费 C 物资设备 D 方案

4、三公九卿制的“三公”是指( )

A 尚书 B 丞相 C 太尉 D 御史大夫

5、行政组织自身管理的一般方法有( )

A 规制型管理 B 情感型管理 C 强制性管理 D 市场化管理

四、简答

1、领导组织的主要职能

2、业务组织的类型

3、幕僚组织的性质

4、行政决策的特点

5、如何建立行政决策的制度环境

6、行政监督的分类

7、信息组织的种类

8、国务院的组成部门

9、地方行政组织的类型

五、论述

1、试论行政组织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联系实际,试论组织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内外策略。

第八章 组织关系

一、名词解释

1、信息处理系统

2、管理信息系统

3、协调

4、组织沟通

5、正式沟通

6、非正式沟通

二、填空

1.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此种形式的信息沟通为(正 式沟通)。

2.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以写实、会谈、讨论的方式进行的交流与信息反馈,直到双方共 同了解为止,这种沟通形式为(双向沟通)。

3.组织中的成员、群体通过一定的渠道与决策层进行的信息交流,如下级向上级定期或不 定期汇报工作,进行情况或问题的反映等,这种沟通形式为(上行沟通)。

4.组织中自上而下进行的信息传递和沟通,如上级意见、文件、政策的下达等,这种沟通 形式我们称之为(下行沟通)。

三、选择

1、从组织沟通的一般模式和组成要素来看,组织沟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A 动态性 B 互动性 C 不可逆性 D 环境制约型

2、以组织结构及其运行程序为依据和标准,组织信息沟通的形势和类型可划分为以下几种 ( )。

A 下行沟通 B 上行沟通 C 平行沟通 D 平型关图

3、根据沟通是否需要第三者介入传递,我们可将沟通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

A 直接沟通 B 间接沟通 C 跨领域沟通 D 双向沟通

4、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会形成和出现不同的沟通结构形式,这便是沟通的网络,一般来 讲,组织沟通网络可分为两大类( )。

A 链式沟通网络 B 网状沟通网络 C 正式沟通网络 D 非正式沟通网络

5、根据国外组织行为研究者的试验和探究,正式沟通网络有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

A 链式 B Y式 C 星式 D 全通道式

6、戴维斯在《管理沟通与小道消息》一文中指出,口头传播方式的非正式信息交流渠道或 形式主要有( )。

A 单线式 B 流言式 C 偶然式 D 集约式

7、在组织沟通中,由信息传递的媒介形式引起的障碍主要有( )。

A 语言障碍

B 沟通方式不当引起的障碍 C 语言介质障碍 D 发出信息者障碍

8、组织沟通中存在的客观性障碍主要有( )。

A 时间错差引起的障碍

B 空间距离引起的障碍 C 组织机构引起的障碍 D 下行过量引起的障碍

四、简答

1、沟通在组织中的作用

2、沟通的障碍

3、沟通的改善

4、美国管理协会提出的“良好沟通的十项建议”

5、正式信息沟通网络结构

6、协调的类型

7、协调的改善

8、合作的条件

9、合作的种类

10、合作的制约因素

11、合作的改进

12、简述非正式沟通其优缺点?

13、简述组织沟通的基本原则?

五、论述

1、群体凝聚力的主要作用?

第九章 组织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组织环境

2、组织的一般环境

3、行政的具体环境

4、组织的内部环境

5、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

二、填空

1、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诸要素为( )

2、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 ) 被称为组织的内部环境

3、组织界限之外与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被称为组织的( )

4、影响行政组织的外部环境的诸方面中,最基本的方面是( )

三、选择

1、行政组织环境的基本特点为( ) A 环境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B 环境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动性 C 行政组织环境的差异性 D 行政组织环境的相互作用性

2、.邓肯将组织环境分为( )

A 内部环境 B 政治环境 C 外部环境 D 经济环境

3、邓肯从组织环境的( )两个维度对影响组织的环境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A 简单与复杂 B 静态与动态 C 横向与纵向 D 单向和双向

4、组织的环境大致可以分为( )和( ),他们都不同程度的对组织的管理带来影响。 A 经济环境 B 一般环境 C 外部环境 D 工作环境

5、依据邓肯的环境模式理论,从简单与复杂、静态与动态两个维度,组织存在的环境状态分别是( ) A 静态—简单的环境 B 静态—复杂的环境 C 动态—简单的环境 D 动态—复杂的环境

四、简答

1、行政组织的环境

2、行政组织的具体环境

3、艾德奇的关于行政组织环境的维度

4、组织的一般社会环境

5、团体社会环境

6、利克特关于组织气候的七个变数

7、优等系统二十个指标

五、论述

1、组织应对不确定性的内部策略

2、组织应对不确定性的外部策略

第十章 组织变革

一、名词解释

1、组织变革

2、团体意识

3、组织发展

4、行政组织文化

二、填空

1、罗宾.特斯克兹认为,组织变革的方式取决于组织成员的( )和( )的组合,提出了情景变迁模式。

2、哈佛大学教授格雷纳1967年在《组织变革模式》一书中提出按( )来划分的组织变革模式。

3、系统变革模式认为,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 )、( )、( )和( )四个因素构成,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牵动和引起系统的变化。系统变革模式的创始人为利维特。

4、美国心理学家埃德加.薛恩在其( )一书中提出了适应性变革循环模式。

三、选择

1、.组织变革并非凭空产生,它是有原因的。组织变革的动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把组织变革的动因分为两大类( ) A 外部环境因素 B 经济环境因素 C 政治环境因素 D 内部环境因素

2、哈佛大学教授格雷纳1967年在《组织变革模式》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按权力来划分的组织变革模式。他认为,一般组织的权力分配情况可分成三种( )

A 独权 B 分权 C 揽权 D 授权

3、罗宾.斯特克兹于1972年提出情景变革模式。他认为,组织变革的方式取决于组织成员的技术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的组合。根据这种不同组合,他提出了以下几种不同的变革形态( ) A 自然性变革 B 指导性变革 C 合作性变革 D 计划性变革

4、组织变革要取得预期的成效,必须遵循科学的、合理的变革步骤或程序。美国学者凯利认为,组织变革需要经过以下步骤或程序( )

A 观察 B 诊断 C 执行 D 评估

5、.心理学家烈文从人的心理机制的变革角度,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变革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 A “解冻” B “缓和” C “改变” D “再冻结”

6、根据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组织变革阻力产生的原因为( ) A 心理上的抵制 B 经济原因引起的抵制 C 组织本身的阻力 D 社会的原因

7、组织诊断是组织变革的重要步骤和必要环节。组织诊断一般着眼于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 ) A 组织结构 B 组织程序 C 信息与控制 D 组织行为

四、简答

1、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的有计划的变革过程

2、怎样克服阻力

3、成功变革的条件和原则

4、我国国家行政组织的基本原则

5、简述格雷纳组织变革模式?

五、论述

1、试论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消除。

第十一章 行政绩效

一、名词解释

1、行政效率

2、绩效管理

3、绩效评估

4、标杆管理

二、填空

1.( )一般指行政组织投入到管理中的资源,其关心的是行政组织的投入。

2.效果通常是指公共服务符合政策目标的程度,其关心的是( )。

3.( )就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其关心的是手段问题。

4.在影响组织的各种因素中,( )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

5.人的行为首先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内在的愿望与冲动,即( )。

6.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 7.赫茨伯格的双因素包括( )和( )。

8.期望理论中的激励力量取决于( )和( )的综合作用。

三、选择

1、绩效管理有哪些主要活动 ( ) A 计划绩效 B 监控绩效 C 评价绩效 D反馈绩效。

2、在选择绩效评估指标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 A 目标一致性 B 可测性 C 独立性 D 差异性

3.行政组织绩效的外延,除了内部的管理绩效,还包括( ) A 政治绩效 B 计划绩效 C 社会绩效 D 经济绩效

4.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必须具备以下构成要件( ) A 计划绩效 B 监控绩效 C 评价绩效 D反馈绩效。

5.指标绩效包括的要素有( ) A 考评标准 B 考评要素 C 考评标志 D 考评制度

6.经济人假设理论的“经济人”又称( )

A 唯利人 B 实利人 C 双面人 D 唯利是图人

7( )属于人本管理机制

A 动力机制 B 约束机制 C 选择机制 D 保障机制

8.对人力资本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人力资本具有创造性 B 人力资本具有时效性 C 人力资本具有积累性 本具有收益性

9 (

)属于人力资本投资的特性

A 动态性 B 静态性 C 连接性 D 收益形式多样化

10 ( )属于人力资本投资支出

人力资 D A 实际支出 B 心理损失 C 直接支出 D 时间支出

四、简答

1、绩效管理的特点

2、绩效管理的基本原则

3、绩效评估的意义

4、科学发展观

5、衡量行政效率的困难

五、论述

1、评析古典组织理论的贡献及其局限。

第十二章 行政组织中的决策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组织决策

2、行政组织决策的程序

3、行政组织决策体制

4、伊斯顿的系统分析模型

5、决策科学化

6、决策民主化

7、决策法制化

8、决策程序法制化

9、行政组织决策的中枢系统

10、参谋咨询系统

11、情报信息系统

二、填空

1、行政组织决策是以( )为后盾。

2、( )是行政组织决策的中心

3、行政组织决策的目的是为了( )。

4、(

)是行政组织决策科学化的基础。

5、( )的决策后果可以预测,需要冒一定风险。

6、( )是行政组织进行决策的起点。

7、在决策理论研究领域,杜鲁门提出了( )。

三、选择

1、现代行政组织决策体制包括( )。

A 中枢系统 B 参谋咨询系统 C 情报信息系统 D 管理信息系统

2、实现决策程序法制化,应该规范的程序由( )。

A 调查程序 B 方案设计程序 C 可行性论证程序 D 社会交流程序

3、根据决策所具有的条件的可靠程度的不同,决策可分为( ) A 保险性决策 B 决定型决策 C 风险型决策 D 不确定型决策

4、正确的决策目标应该具备的条件是( ) A 定量化 B 保质性 C 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D 要明确责任

5、.西蒙的决策过程包括( ) A 情报活动阶段 B 设计活动阶段 C 抉择活动阶段 D 审查活动阶段

6、.西蒙指出,决策有( ) A 程序化决策 B 非程序化决策 C 风险性决策 D 不确定性决策

四、简答

1、行政组织决策的特征

2、行政组织决策的方法

3、政府决策的全过程为渐进调整过程的根本原因

4、试分析如何实现组织决策的科学化。

五、论述

1、行政组织决策的类型

2、行政组织决策的程序

3、组织决策的科学化

4、组织决策的民主化

5、组织决策的法制化

第十三章 国家结构形式

一、名词解释

1、国家结构

2、国家结构形式

3、单一制

4、管辖对象

5、管辖方式

6、单一制下的地方自治

7、联邦制

8、本源性权力

9、联邦国

10、中央集权的联邦制

11、行政区划

12、行政区域

13、地方行政单位

14、地方行政建制

二、填空

1 .组织发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调查反馈方法和实验室培训运动。它的先驱是法国心理学家( )。

2.1957年麦格雷戈应邀到联合碳化公司与公司人事部门联合成立顾问小组,把实验室训练的技术系统地在公司使用。这个小组后被称之为( ) 3.作为一套极有系统的组织发展方案,格道式发展模式的目的在于( )。此模式创立者为布莱克和默顿。

三、选择

1.下列因素中属于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有( ) A 工作富有成就 B 工作达到自身满足 C 工作本身的重要性 D 工作保证生活质量 2.推行目标激励理论的主要困难是( ) A 目标的难易程度 B 目标难度的确定 C 目标量化 D 目标质的规定 3.群体发展大致经历的阶段有( ) A 形成阶段 B 磨合阶段 C 成长阶段 D 成熟阶段 4.群体意识主要包括( ) A 群体归属意识 B 群体认同意识 C 群体冲突意识 D 群体促进意识 5.行政组织领导的特点是( ) A 时代性 B 权威性 C 综合性 D 执行性 6.权力性影响力主要源于( ) A 法律 B 习惯 C 职位 D 暴力 7.非权力性影响力主要源于( ) A 才能因素 B 品格因素 C 情感因素 D 知识因素

8.勒温将领导者的作风分为( )三种类型。 A 转制 B 强制 C 民主 D 放任

9.费德勒提出的情景因素有( ) A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B 任务的结构 C 形象影响 D 职位权力

四、简答

1、国家结构形式的主要内容

2、现代国家结构形式的共同的基本特征

3、国家结构形式的分类

4、英国中央政府的主要职权

5、英国地方政府自治权管辖的事项

6、法国中央政府的职权

7、民主集中的单一制的内容

8、联邦制三个基本的构成要素

9、本源性权力的归属划分的三种类型

10、地方行政建制按其设置目的与功能分的类型

五、论述

1.论述21世纪做好领导的准则。

第十四章 政治制度框架

一、名词解释

1、国务院制度

2、立法机关

3、司法机关

4、司法体制

5、司法体制的一元制

6、司法体制的二元制

7、司法体制的多元制

8、大陆法系普通法院

9、英美法制普通法院

10、行政法院组织

11、司法行政机关

二、填空

1、1954年宪法规定,我国实行的行政组织体制是( )。

2、实行首长制的典型国家是( )

3、下列属于美国总统的直属机构的是( )

4、我国国务院部门设置数量达到最高点是在( )

5、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是( )

6、行政组织编制的性质不包括( )

7、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我国的最高行政机关是( )

8、三公九卿制始创于( )

三、选择 1.由于团队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不同,故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比较常用的团队建设的方式或模式有( ) A 目标建立模式 B 问题分析模式 C 角色分析模式 D 人际模式

2.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透视组织,给予不同的定义,目前学界对组织界定的取向,主要有以下几种( ) A 静态的组织观 B 动态的组织观 C 生态的组织观 D 精神的组织观

3.美国学者艾桑尼以组织中人员对上级服从程度、上级对下级权力运用的关系,将组织划分为( ) A 强制性组织 B 功利性组织 C 规范性组织 D 公益性组织

4.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交换学派的代表布劳及史考特,根据组织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把组织划分为( ) A 互利组织 B 服务组织 C 企业组织 D 公益组织

5.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任何一种社会组织大体都发挥三种功能( ) A “分散”功能 B “聚合”功能 C “转换”功能 D “释放”功能 6.组织是一个纵横交错的权责体系,构成组织权责体系的三大要素为( ) A 职位 B 职务 C 职权 D 职责

四、简答

1、现代政府制度的分类

2、内阁制主要特征

3、总统制度主要特征

4、半总统制特点

5、中国国务院制度主要特征

6、立法机关的性质

7、两院制的各自优势

8、司法机关的演进

9、司法机关的认定标准

10、检察机关的职权

11、司法行政机关的主要职责

12、司法审查的范围i

五、论述

1、试述国务院的法律地位。

第十五章 现代中外行政组织

一、名词解释

1、英国责任制内阁

2、总统直属机构

3、独立行政管理机构

4、总理负责制

二、填空

1、法国确立“半总统制半议会制”是在( )

2、古罗马帝国时期,掌握最高行政权力的是( )

3、英国确立议会制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在( )

4、实行三权分立制度最为典型的国家是( )

5、确立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是( )

6、我国古代主管监察的御史台设立于( )

7、1949年我国最高行政机关是( )

8、马基雅维利的代表著作是( )

9、主张扩大行政部门权力的学者是( )

三、选择

1、以下属统率机关的有( ) A 图务院总理 B 省长 C 乡长 D 镇长

2、古典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A 泰勒 B 法约尔 C 戴维斯 D 韦伯

3、韦伯对行政组织理论的建构是从权利分析开始的,认为存在着三种纯粹形态的合法权力,它们是( ) A 强制的权利 B 理性—法律的权力 C 传统的权力 D 超凡的权力

4、里格斯指出,“棱柱型社会”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 A 异质性 B 独特性 C 形式主义 D 重叠性

5、里格斯在他创立的“棱柱模式理论”中,将社会形态划分为( )三种基本模式。 A 农业社会 B 商业社会 C 棱柱社会 D 工业社会

四、简答

1、地方行政组织的职能

2、美国内阁和英国内阁的区别

3、总统的地位及职权

4、总理的地位及职权

5、市管县的弊端

五、论述

1.试论行政组织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五篇:行政组织学(模版)

行政组织文化与管理

一、简答题1.行政组织文化的特点和功能有哪些?2.简析我国当代行政组织文化的走向。3.简析我国当代行政组织文化的基本内涵。4.构建行政组织文化应该遵循哪些原则,选取怎样的途径?

二、论述题1.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改善行政服务质量,应该构建怎样的组织文化来适应当今转型的中国社会?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行政组织文化的特点:(1)民族性;(2)无形性和潜在性;(3)稳定性和变革性;(4)软约束性和强制性的统一;(5)观念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行政组织文化的功能:(1)目标导向功能;(2)凝聚功能;(3)激励功能;(4)控制功能;(5)阻抑功能。

2、(1)由封闭型行政组织文化向开放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2)由人治型行政组织文化向法治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3)由集权型行政组织文化向参与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4)由全能型行政组织文化向分化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5)由管制型行政组织文化向服务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

3、(1)以“公仆精神”为代表的服务型行政组织文化;(2)以“廉价政府”为代表的效率型行政组织文化;(3)以“公民导向”为代表的民主型行政组织文化;(4)以“依法行政”为代表的法治型行政组织文化。

4、构建行政组织文化应该遵循的原则有:(1)目标原则;(2)价值原则;(3)创新原则;(4)参与原则;(5)以人为中心原则。构建行政组织文化的途径:(1)加强行政组织人员道德建设,强化责任意识;(2)培养具有核心文化素质的领导,发挥领导在组织文化建设中的作用;(3)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有压力感的组织文化氛围;(4)开展团队建设,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5)创造文明的办公环境。

二、论述题

1、(1)以“公仆精神”为代表的服务型行政组织文化;(2)以“廉价政府”为代表的效率型行政组织文化;(3)以“公民导向”为代表的民主型行政组织文化;(4)以“依法行政”为代表的法治型行政组织文化。

行政组织中的冲突管理

一、简答题

1、 简述冲突定义的要点。

2、 简述冲突的积极功能。

3、 简述冲突的消极功能。

4、 简述冲突处理的模式。

5、 基本的冲突处理策略主要有哪几种?

二、论述题

1、 试分析引起群体产生冲突的因素。

2、 结合实际阐述如何减少冲突。

3、 结合实际阐述如何引起冲突。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1)冲突可能发生于个人之间,也可能发生于群体之间;(2)冲突是在目标和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目标和利益完全一致,则不可能发生冲突;(3)冲突是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只有单方面的态度或行为,即使十分激烈和极端,也构不成冲突。

2、(1)积极冲突对组织成员心理的影响是,使坚强者从幻觉中清醒,从陶醉中震惊,从不能战胜对方中看到自己的弱点所在,发愤图强;(2)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是,“不打不成交”,使人加强对对方的注意,一旦发现对方的力量、智慧等令人敬畏的品质,就会增强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团体间的冲突促进各团体内成员一致对外,抑制内部冲突,增强凝聚力;(3)对组织成员工作动机的影响是,使成员发现与对方之间的不平衡,激起竞争、优胜、取得平衡的工作动机,振奋创新精神,发挥创造力;(4)对工作协调的影响是,使人注意到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不协调,发现对方的存在价值和需要,采取有利于各方的政策,加以协调,使有利于组织的各项工作均得以开展;(5)对组织效率的影响是,反映出认识的不正确,方案的不完善,要求人全面地考虑问题,使决策更为周密;(6)对组织生存发展的影响在于,冲突本身是利益分配不平衡的表现,它迫使人通过互相妥协让步和互相制约监督,调节利益关系,使各方面在可能的条件下均得到满足,维持内部的相对平衡,使组织在新的基础上取得发展。

3、(1)对组织成员的心理影响是,带来损害,引起紧张、焦虑,使人消沉痛苦;(2)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是,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排斥、对立、威胁、攻击,使组织涣散,削弱凝聚力;(3)对工作动机的影响是,使成员情绪消极,心不在焉,不愿服从与之冲突的领导的指挥,不愿与相冲突的同事配合,破坏团结愉快的心理气氛,减弱工作动机;(4)对工作协调的影响是,导致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互不配合,互相封锁,互相拆台,破坏组织的协调统一和工作效率;(5)对组织效率的影响是,互相扯皮,互相攻击,转移对工作的注意力,政出多门,降低决策和工作效率,相互间争夺人、财、物,造成积压、浪费;(6)对组织生存发展的影响是,冲突达到一定程度后,双方互不关心对方的整体利益,有可能使组织在内乱中濒临解体。

4、(1)回避型;(2)争斗型;(3)克制型;(4)妥协型;(5)协作型。

5、(1)回避策略;(2)缓解策略;(3)正视策略。

二、论述题

1、(1)目标因素;(2)资源因素;(3)责权因素;(4)信息沟通因素;(5)结构因素。

2、(1)谈判;(2)设置超级目标;(3)第三方介入;(4)结构调整。

3、(1)造成一定阶段、一定范围的目标差异;(2)选派开明的领导者;(3)开辟多种信息渠道;(4)结构调整。

行政组织的沟通

一、简答题

1、简述组织沟通的基本构成要素。

2、简述组织沟通的特性。

3、简述非正式沟通及其优缺点。

4、比较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的优缺点。

5、简述组织沟通的基本原则。

二、论述题

1、试论组织沟通在公共组织管理中的功能与作用。

2、试论组织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

3、论有效组织沟通的方法与策略。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1)发讯者;(2)编码;(3)信息;(4)渠道或媒介;(5)受讯者;(6)译码;(7)受讯者的反应;(8)反馈。

2、(1)沟通的动态性;(2)沟通的互动性;(3)沟通的不可逆性;(4)沟通的环境制约性。

3、非正式沟通是指正式沟通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和传递,它不受组织监控,自由选择沟通渠道。与正式沟通相比,非正式沟通具有迅速、灵活、程序简便的特点,并且往往能够提供大量的、通过正式渠道难以获得的信息;非正式沟通的信息往往反映了组织中成员较真实的思想、态度、动机。其缺点是难以控制,信息易于失真,意见易被歪曲,各种小道消息及流言蜚语易于传播,容易导致小集团意识,如不加以有效的诱导和控制,则可能影响人际关系,瓦解组织的内聚力。

4、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各有利弊,具体表现在:(1)单向沟通比双向沟通速度快、迅速;双向沟通需要不断听取反馈意见,故信息传递的速度比较缓慢。(2)单向沟通的效果较差,而双向沟通比较准确,沟通效果较好。(3)单向沟通比较严肃、呆板,由于往往采取下命令的方式,因此,在受讯者不愿意接受意见时,易产生抗拒心理,影响沟通效果;双向沟通比较灵活、自由,受讯者有反馈意见的机会,使受讯者有参与感,能增强其自信心,有助于建立和巩固双方的情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5、(1)明确性原则;(2)准确性原则;(3)需要原则;(4)计划原则;(5)反馈原则;(6)在战略上使用非正式沟通原则。

二、论述题

1、(1)组织沟通是实现科学决策和有效计划的前提条件;(2)组织沟通是实施有效组织协调的依据和手段;(3)组织沟通是建立和改善人际关系的必要途径;(4)组织沟通是改变组织成员心理和行为的重要途径;(5)组织沟通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提高组织效率。

2、(1)组织沟通的主观心理性障碍:①从主观心理因素来看,个体的性格、气质、态度、情绪、需要、品质的差别都会成为沟通的障碍;②从知识和经验方面来看,由于沟通双方在经验、知识水平上差距过大,就会产生沟通障碍;③记忆能力不佳所造成的障碍;④需要和态度不同造成的障碍;⑤知觉选择性。(2)组织沟通的客观性障碍:①空间距离(地域因素)所引起的障碍;②组织机构引起的障碍;③信息过量引起的障碍。(3)由信息传递的媒介形式引起的障碍:①语言障碍;②选择沟通方式不当引起的障碍。

3、(1)提高组织信息沟通的心理水平;(2)正确运用语言文字;(3)学会有效聆听的方法;(4)学会有效沟通的方法。

霍桑实验 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他们的学说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霍桑试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历时8年,经过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群体行为、员工态度、工作士气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并证明,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人的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的因素,而且更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棱柱模式理论 美国当代著名的行政学家里格斯创立的。“棱柱模式理论”是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里格斯说的农业社会相似于传统社会,工业社会相当于现代社会,棱柱社会则为过渡社会。棱柱社会概念的提出,既是里格斯的重要贡献,也是里格斯的理论特色。 组织结构设计 组织结构设计是指组织管理者根据组织内外环境因素,规划、选择、建立一种适合本组织自身特点的、结构优良、功能齐全、运转灵活的组织结构的过程或活动。

简述权变组织理论的理论观点。答:第一,组织是个系统,它由各分系统构成,组织与外界环境具有相互影响与相互适应的关系;第二,在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以及各分系统之间都应有一致性,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求组织与其环境之间及组织内部各分系统中的最大一致性;第三,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会呈现出不同的变量形态,即不同类型的组织都有其适当的关系模式,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提出最适于具体情况的组织设计和管理系统。

一.单项选择题(注:括号里面的内容即为选项内容)

1.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是(正式组织); 2.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认为的设计而产生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一种人际关系,此种组织为(非正式组织); 3.以镇压、暴力等控制手段作为控制和管理下属的主要方式,此种类型的组织为(强制性组织);

5.以组织的参与者或成员为主要的受惠对象,组织的目的在于维护及促进组织成员所追求的利益,此种类型的组织为(互利性组织); 6.行政组织是追求(公共利益的组织);

7.(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8.1911年,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掀起了一场科学管理的革命;

9.行政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法约尔)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

10.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在《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型官僚组织理论; 11.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奥梅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一些观点;14.马斯洛在其代表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

15.美国学者巴纳德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本书中,系统地提出了(动态平衡组织)理论;17.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帕森斯);18.(邓肯)将组织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19.(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将影响一切组织的一般环境特征划分为文化特征、技术特征、教育特征、政治特征、法制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人口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等几个方面; 20.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诸要素为(组织环境); 21.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被称为组织的(内部环境);22.组织界限之外和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称为组织的(外部环境);

23.组织结构垂直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层级化 ); 24.行政组织结构横向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分部化 ); 25.领导机关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称谓(管理幅度 ); 26.在单位和人数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关系为(反比例关系 ); 27.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为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使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处理事务,不受上级机关干涉的组织结构体系为(分权制 ); 28.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上级机关或单位完全掌握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下级或派出机关处理时无须完全秉承上级或中枢机关的意志行事的组织结构体系为(集权制 ); 28.20世纪60年代,钱德勒出版了一本专著,提出了组织结构的设计要跟随战略变化的观点,此书为(战略与组织结构 );

37.在影响组织的各种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38.个体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的内容。39.人的行为首先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内在的愿望与冲动,即产生(需要) 45.(决策)是领导者最基本的职能。51.行政组织决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共同利益)。52.行政组织决策是以(公共权力)为后盾。53.风险型决策的决策后果(可以预测,需要冒一定风险)。54.(发现问题)是行政组织进行决策的起点。55.(调查研究)是行政组织决策科学化的基础。56.(中枢系统)是行政组织决策的中心。57.(选择方案)是决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58.在决策理论研究领域,杜鲁门提出了(团体决策模型)。59.冲突属于(高对抗)性行为。

60.现代观点认为,冲突(既具有建设性又具有破坏性)。61.(冲突分析)是管理冲突的基础。62.组织中最佳的冲突状态是(适度冲突)。63.解决冲突最基本的策略是(正视策略)。

64.合作意向都很高,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而使对方达到目的的冲突处理模式为(克制型)65.缓解策略比回避策略更(进一步)。 66.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此种形式的信息沟通为(正式沟通)。67.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以写实、会谈、讨论的方式进行的交流与信息反馈,直到双方共同了解为止,这种沟通形式为(双向沟通)。 68.组织中的成员、群体通过一定的渠道与决策层进行的信息交流,如下级向上级定期或不定期汇报工作,进行情况或问题的反映等,这种沟通形式为(上行沟通)。

69.组织中自上而下进行的信息传递和沟通,如上级意见、文件、政策的下达等,这种沟通形式我们称之为(下行沟通)。

70.组织系统中处于相同层次的人、群体、职能部门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为(平行沟通)

76.行政组织文化主要包括行政制度文化和(行政精神文化),但是受行政物质文化的客观影响。

77.根据行政组织文化产生的时间,行政组织文化可以分为传统行政组织文化和(当代行政组织文化)。

79.行政组织文化相比于正式的组织规章制度的控制作用,它具有(软约束性)的特性。

80.经济性指标一般指行政组织投入到管理中的资源,其关心的是行政组织的(投入)。

81.效果通常是指公共服务符合政策目标的程度,其关心的是(质量)。

82.效率就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其关心的是(手段)问题。

84.哈佛大学教授格雷纳1967年在《组织变革模式》一书中提出(按权力来划分组织变革模式)。

二、多单项选择题(注:括号里面的内容即为选项内容)

1、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透视组织,给予不同的定义,目前学界对组织界定的取向,主要有以下几种:(静态的组织观,动态的组织观,生态的组织观,精神的组织观)。

2、管理学家W。理查德。斯格特在其《组织理论》一书中,认为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为(社会结构、参与者、目标、技术、环境)

3、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的分工关系,人们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

4、美国学者艾桑尼以组织中人员对上级的服从程度、上级对下级权力的运用关系,将组织划分为(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

5、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交换学派的代表布劳及史考特,根据组织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把组织分为(互利组织、服务组织、企业组织、公益组织)。

6、从系统理论的角度看,任何一种社会组织大体都发挥三种功能:(“聚合”功能、“转换”功能、“释放”功能)。

7、组织是一个纵横交错的权责体系,构成组织权责体系的三大要素为(职务、职权、职责)。

8、世界银行在其199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以下几项基础性的任务处于每个政府使命的核心地位,这些使命是(建立法律基础、保持非扭曲的政策环境、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

9、古典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泰勒、法约尔、韦伯)。

10、韦伯对行政组织的建构是从权力分析开始的,认为存在着三种纯粹形态的合法权力,它们是(理性—法律的权力、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

11、美国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在其《工作的推力》和《工作与人性》等著作中,提出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激励因素、保健因素)。

12、西蒙把决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找到一个需要工作决策的时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当时的情况及对未来的预测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

13、西蒙指出,决策有(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两种极端类型。

14、里格斯指出,棱柱型社会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异质性、形式主义、重叠性)。

15、里格斯在他创立的“棱柱模式理论”中,将社会形态划分为(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

16、邓肯将组织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外部环境)。

17、邓肯从(简单迂夫子)和(动态与静态)两个维度对影响组织的环境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18、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组织的环境分析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阶段:(环境扫盲、环境监视、环境预测、环境评价)。

19、伯恩斯和斯塔克将组织结构划分为(机械式组织结构、有机式组织结构)。

20、行政组织环境的基本特点为(环境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罕见的白花和环境的被动性、行政组织环境的差异性、行政组织环境的互相作用兴)。

21、组织的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一般环境、工作环境)。

22、依据邓肯的环境模式理论,从简单与复杂、静态与动态两个维度,组织存在以下几种环境状态:(镜头—简单环境、静态—复杂环境、动态—简单环境、动态—复杂环境)。

23、社会组织的结构与其他生物的机械系统的结构都具有如下共同的特点(稳定性、层级性、相对性、开放性与变异型)。

24、组织结构的构成要素可划分为(组织的“显结构”、组织的“潜结构”)。

25、组织结构分化的方式和途径为(平行分化、垂直分化)。

26、组织结构的“潜结构”的构成因素包括(目标认同程度、价值趋同程度、气质协调程度、能力互补程度)。

27、促进组织活动一体化的手段和途径主要有(目标手段、政策手段、组织手段、信息沟通手段)。

49、行政决策的特征主要是(主体的他特殊性、决策内容的特殊性、决策依据的特殊性)。 50、根据决策所具有的条件的可靠程度不同,决策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

51、正确的决策目标应具备的条件是(定量化、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明确责任)。

54、科学决策原则主要包括(预测原则、程序原则、可行性原则、信息原则)。

55、现代行政组织决策体制包括(中枢系统、参谋咨询系统、情报信息系统)。

56、实现决策程序法制化,应该规范的程序由(调查程序、方案设计程序、可行性论证程序、社会交流程序)。

57、冲突的特性有(客观性、主观性、程度性)。

58、符合现代冲突观点的是(插图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冲突有些对组织具有破坏性、有些冲突对组织具有建设性)。

59、根据冲突的内容可把冲突分为(权力冲突、认知冲突、情感冲突)。 60、根据冲突发生的方向可把冲突分为(横向冲突、纵向冲突、直线/职能冲突)。 6

1、冲突经历的阶段包括(潜代阶段、认知阶段、行为阶段、产生结果阶段)。 6

2、回避策略中解决冲突的方法包括(忽视、分离、限制)。6

3、减少冲突的策略主要由(谈判、设置超级目标、第三方介入、结构调整)。 6

4、从组织沟通的一般模式和组成要素来看,组织沟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动态性、互动性、不可逆性、环境制约型)。

65、以组织结构及其运行程序为依据和标准,组织信息沟通的形势和类型可划分为以下几种(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平型关图)6

6、根据沟通是否需要第三者介入传递,我们可将沟通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直接沟通、间接沟通)。6

7、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会形成和出现不同的沟通结构形式,这便是沟通的网络,一般来讲,组织沟通网络可分为两大类(正式沟通网络、非正式沟通网络)。6

9、戴维斯在《管理沟通与小道消息》一文中指出,口头传播方式的非正式信息交流渠道或形式主要有(单线式、流言式、偶然式、集约式)。

70、在组织沟通中,由信息传递的媒介形式引起的障碍主要有(语言障碍、沟通方式不当引起的障碍)。7

1、组织沟通中存在的客观性障碍主要有(下行过量引起的障碍、组织机构引起的障碍、空间距离引起的障碍)。7

2、组织学习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改变,分别是(行为的改变、组织体系的改变、认知的改变)。7

3、行政组织学习的类型可分为(双环学习、单环学习、三环学习)。7

4、行政组织学习的途径包括(试验、外部咨询、经验学习)。7

5、行政组织学习途径之一的试验,可分为(持续性试验、示范性试验)。 7

6、完善的信息系统包括(信息收集系统、信息交流系统)。

77、目前在理论界,对行政组织文化的理解主要有(大行政组织文化概念、小行政组织文化概念、辩证综合的行政组织文化概念)观点。7

8、我国行政组织文化正在向(防止型文化、开放型文化、参与型文化、服务型文化)方向迈进。

79、行政组织文化构建中最重要的两条原则是(目标原则)和(以人为中心的原则)我国行政组织文化构建的途径有(道德建设途径、领导素质途径、行政体制机制途径)。 9

4、组织变革并非凭空产生,它是有原因的。组织变革的动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把组织变革的动因分为两大类(外部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9

5、对组织管理和暴光方式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一部环境因素、特殊工作环境)。 9

6、美国斯坦福大学管理心理学教授利维特认为,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这些因素有(技术、人员、结构、任务)。

概率抽样以概率理论为依据,通过随机化的机械操作程序取得样本,所以能避免抽样过程中的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样本的客观性.虽然随机样本一般不会与总体完全一致,但它所依据的是大数定律,而且能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因此可以正确地说明样本的统计值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于总体,根据样本调查的结果可以从数量上推断总体,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的性质,特征.概率抽样主要分为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类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等类型.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抽样调查都采用概率抽样方法来抽取样本. 非概率抽样:又称为不等概率抽样或非随机抽样,就是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方便或主观判断抽取样本的方法.它不是严格按随机抽样原则来抽取样本,所以失去了大数定律的存在基础,也就无法确定抽样误差,无法正确地说明样本的统计值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于总体.虽然根据样本调查的结果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的性质,特征,但不能从数量上推断总体.非概率抽样主要有偶遇抽样,主观抽样,定额抽样,滚雪球抽样等类型. 根本区别就是有没有逡巡一定的规律进行抽样 多阶抽样与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的关系

多阶段抽样区别于分层抽样,其优点在于适用于抽样调查的面特别广,没有一个包括所有总体单位的抽样框,或总体范围太大,无法直接抽取样本等情况,可以相对节省调查费用。其主要缺点是抽样时较为麻烦,而且从样本对总体的估计比较复杂。将总体分为若干个一阶单元,如果在每一个一阶单元中,都随机抽取部分二阶单元,由这些二阶单元中的总体基本单元组成的样本,在抽样的方式上,就相当于分层抽样;如果在全部的一阶单元中,只抽取了部分一阶单元,并对抽中的一阶单元中的所有的基本单元都做全面调查,这就是整群抽样。因此,分层抽样实际是第一阶抽样比为100%时的一种特殊的两阶抽样;而整群抽样实际上是第二阶抽样比为100%时的一种特殊的两阶抽样,故也称单级整群抽样

多阶抽样与分层抽样的主要区别在于:

一、分层抽样是对总体中的每个一级样本群体进行全面入样,再对所有的样本进行抽查;而两阶抽样则把总体中所有的群体视为一阶单元,对这些一阶单元进行抽样,将抽出的样本再次进行抽样(两次都不是进行全面的调查),产生两级样本,最后综合估算出总的一级样本指标。

二、整群抽样是对总体中抽取的每个样本群体所包含的基本单元进行全面调查;而两阶抽样则把总体中所有的群体视为一阶单元,对每一个被抽中的一阶单元所包含的二级单元(即基本单位),不是进行全面的调查,而是再进行一次抽样调查(也称抽子样本)。即两阶抽样,产生两级样本,最后综合估算出总的一级样本指标。至于在综合估算的方式方法上,两阶抽样与整群抽样也是极其相似的,只不过前者为就被抽一级单元的样本指标进行综合估算,后者为就被抽样群体单元的全体指标进行综合估算。 等距抽样,整群抽样,分成抽样的区别 等距抽样

它是首先将总体中各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根据样本容量要求确定抽选间隔,然后随机确定起点,每隔一定的间隔抽取一个单位的一种抽样方式。是纯随机抽样的变种。在系统抽样中,先将总体从1~N相继编号,并计算抽样距离K=N/n。式中N为总体单位总数,n为样本容量。然后在1~K中抽一随机数k1,作为样本的第一个单位,接着取k1+K,k1+2K……,直至抽够n个单位为止。

等距抽样要防止周期性偏差,因为它会降低样本的代表性。例如,军队人员名单通常按班排列,10人一班,班长排第 1名,若抽样距离也取10时,则样本或全由士兵组成或全由班长组成。

根据总体单位排列方法,等距抽样的单位排列可分为三类:按有关标志排队、按无关标志排队以及介于按有关标志排队和按无关标志排队之间的按自然状态排列。

等距抽样的作法

按照具体实施等距抽样的作法,等距抽样可分为:直线等距抽样、对称等距抽样和循环等距抽样三种。

等距抽样的优点

等距抽样的最主要优点是简便易行,且当对总体结构有一定了解时,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对总体单位进行排队后再抽样,则可提高抽样效率。

等距抽样的特点

等距抽样的特点是:抽出的单位在总体中是均匀分布的,且抽取的样本可少于纯随机抽样。

等距抽样既可以用同调查项目相关的标志排队,也可以用同调查项目无关的标志排队。

等距抽样在抽样调查中的应用

在定量抽样调查中,等距抽样常常代替简单随机抽样。由于该抽样方法简单实用,所以应用普遍。等距抽样得到的样本几乎与简单随机抽样得到的样本是相同的。 等距抽样的基本做法是,将总体中的各单元先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编号,然后决定一个间隔,并在此间隔基础上选择被调查的单位个体。

样本距离可通过下面公式确定:样本距离 = 总体单位数∕样本单位数

例如,假设你使用本地电话本并确定样本距离为 100 ,那幺 100 个中取 1 个组成样本。这个公式保证了整个列表的完整性。

等距抽样方式随意用一个起点,例如,如果你把一本电话本作为抽样框,必须随意取出一个号码决定从该页开始翻阅。假设从第 5 页开始,在该页上再另选一个数决定从该行开始。假定选择从第 3 行开始,这就决定了实际开始的位置。

等距抽样方式相对于简单随机抽样方式最主要的优势就是经济性。等距抽样方式比简单随机抽样更为简单,花的时间更少,并且花费也少。使用等距抽样方式最大的缺陷在于总体单位的排列上。一些总体单位数可能包含隐蔽的形态或者是“不合格样本”,调查者可能疏忽,把它们抽选为样本。

整群抽样

就是从总体中成群成组地抽取调查单位,而不是一个一个地抽取调查样本。

特点是:调查单位比较集中,调查工作的组织和进行比较方便。但调查单位在总体中的分布不均匀,准确性要差些。因此,在群间差异性不大或者不适宜单个地抽选调查样本的情况下,可采用这种方式。

将总体中各单位划分为若干群,从各群中随机抽取整群样品,例如,调查中学生患近视眼的情况,抽某一个班做统计;进行产品检验;每隔8h抽1h生产的全部产品进行检验等。

整群抽样的优点是抽样方法简便,缺点是抽取的样本在总体中分布不均匀,代表性差。

分层抽样

先将总体的单位按某种特征分为若干次级总体(层),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分层可以提高总体指标估计值的精确度,它可以将一个内部变异很大的总体分成一些内部变异较小的层(次总体)。每一层内个体变异越小越好,层间变异则越大越好。

分层抽样比单纯随机抽样所得到的结果准确性更高,组织管理更方便,而且它能保证总体中每一层都有个体被抽到。这样除了能估计总体的参数值,还可以分别估计各个层内的情况,因此分层抽样技术常被采用。

一般地,在抽样时,将总体分成互不交叉的层,然后按一定的比例,从各层次独立地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将各层次取出的个体合在一起作为样本,这种抽样方法是一种分层抽样。

又称分类抽样或类型抽样。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个同质层,再在各层内随机抽样或机械抽样,分层抽样的特点是将科学分组法与抽样法结合在一起,分组减小了各抽样层变异性的影响,抽样保证了所抽取的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

分层抽样根据在同质层内抽样方式不同,又可分为一般分层抽样和分层比例抽样,一般分层抽样是根据样品变异性大小来确定各层的样本容量,变异性大的层多抽样,变异性小的层少抽样,在事先并不知道样品变异性大小的情况下,通常多采用分层比例抽样。

操作化,也称具体化,或分解化。所谓操作化是指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将抽象的概念和命题逐步分解为可测量的指标与可被实际调查资料检验命题的过程。它是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定量研究的一种方法。此种方法在现代社会调查研究中被广泛地应用。

操作化是现代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必经的一个阶段。操作化的作用之一,在于使概念或命题具体化,使调查研究得以进行;操作化的作用之二,在于使概念或命题量化,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进行,避免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的片面性。操作化的作用之三,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是建立在量的基础上,使定性分析即结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不是一种主观的臆断。

上一篇:一笔一画学画画范文下一篇:行政组织学重点范文